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背景下的高校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要求教師改革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崗位就業和科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選取病原生物學中臨床膿汁標本中致病菌的分離與鑒定這一章節,嘗試開展科研模式的實驗教學,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1]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本章節具備知識面廣、知識體系復雜、實踐性的強的特點,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多種實驗器具和現代儀器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觀察、思考、合作探究能力,鍛煉學生的自學和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嚴謹、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實驗態度和科學精神。
2.教學準備
(1)動員研究對象(2011級檢驗專業本科生)全員參與實驗;
(2)將研究對象進行科學分組,確定每5人為一小組,共同參與實驗活動;
(3)準備實驗所需試劑、材料、器具及儀器,確保實驗順利進行。
三、教學流程和組織實施
1.下發任務
向學生發布實驗任務,即:通過科研模式針對膿汁標本中致病菌的分離與鑒定這一課題開展實驗。明確如下問題:一是了解微生物在人體的分布;二是根據標本來源和可能存在的病原菌確定各種分離培養基;三是對于膿汁標本同時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和涂片檢查,觀察是否有典型形態的菌體,有無芽胞,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2]
2.提前指導
(1)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查閱資料、小組研究、集體討論等方式,對于所需實驗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商討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流程,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實驗過程中的成員搭配和個人分工,確保實驗高效、有序進行;
(2)幫助學生提前掃清實驗障礙,解決:顯微鏡觀察技術、微生物染色制片技術、滅菌技術、無菌操作技術、微生物接種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純培養技術、微生物分離純化技術等基礎內容及pH、溫度和通氣量對微生物的影響、常見細菌的生化鑒定技術等知識難題和技術難題;
(3)共同確定實驗所需儀器及材料,并進行操作示范和使用指導,確保實驗過程中的規范性和安全性。
3.組織實施
(1)學生動手開展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針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數據、結果等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并形成實驗報告和工作總結;
(2)教師適時進行指導。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手段的原則,一方面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機會進行自主實驗和合作探究;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在實驗中的違規操作或錯誤思路加以糾正和點撥;
(3)教師進行觀察反饋。重點觀察試驗中表現尤為優秀和落后的學生,并兼顧全體學生,對于教學流程和實驗方案進行觀察和反饋。
4.總結反思
(1)小組討論。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針對實驗中獲得的發現、得出的結論、遇到的困難、存在的問題等進行總結與反思,并初步形成書面材料;
(2)集體討論。教師針對各組在實驗中的突出行為或良好表現進行表揚,對于存在的問題或出現的失誤進行指正,并鼓勵各組進行交流溝通,交流實驗心得。
5.實驗匯報
(1)上交工作報告,書寫實驗設計思路、操作流程、實驗結果及成果反思;
(2)組織開展實習匯報,每組派代表,利用ppt進行實驗解說,各組交流實驗心得及成果,并組織全班形成完整、詳實、科學的實驗研究報告;
四、教學成果及反思
1.取得的成果
(1)調動了積極性
學生通過科研模式開展實驗活動,滿足了自身獨立思考和親自實踐的學習需求,實現了自身角色的轉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2)鍛煉了科研能力
學生在搜集資料進行實驗準備、小組討論敲定實驗方案、集體交流進行實驗反思等過程中,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為科研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奠定了基礎。
(3)培養了團隊精神
學生在科研模式實驗教學中通過集體觀察、分析、交流和總結來獲取知識、發現規律、探索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小組協作能力。
2.存在的不足
本次科研模式教學實驗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準備不夠充分
個別小組及成員對于實驗的知識儲備和技術儲備不到位,準備不夠充分,導致在實驗中出現手忙腳亂、本末倒置等現象,降低了實驗的效率、打亂了實驗的流程,也損失了一部分自我鍛煉和自我提升的機會。
(2)評價體系不完善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進行反饋、指導與評價。然而,在科研模式實驗教學中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評價模式,使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和成果得不到科學的評價與反饋。
結束語:
綜上所述,科研模式在高校病原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勇敢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同時,科研模式在高校病原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還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存在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