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協同創新是加快產業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在生態系統理論以及協同創新理論指導下,分析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以及協同創新主體,包括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組織、金融機構在系統中的角色定位和彼此之間的利益協同關系,并進一步探究以政府推動力和自組織協調機制為保障的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模式,旨在為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產業;協同創新;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模式;動力及保障
引言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的難度逐漸加大,原有單一線性的資源傳遞方式已不能滿足產業創新發展的需求。為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提升核心競爭力,創新主體逐漸意識到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在此經濟背景下,創新從線性、封閉的形式逐漸轉化為非線性、開放的協同合作,產業創新逐步系統化、網絡化,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模式應運而生。
從生態學角度講,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一個生態復合體。它以生物為主體,呈復雜、開放的網絡式空間結構,具有自我維持和自我調控能力[1]。近年來,生態系統的概念逐漸應用到產業協同創新領域中。
單個創新活動單元很難擁有創新所需的全部資源,且創新本身存在較高的風險,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進步以及產業創新的發展,創新已不再是單個企業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創新系統中的參與者之間以及創新過程逐漸具備了一種協同進化、共存共生等特點,擁有了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類似的基本特征[2~3],產業協同創新的研究范式從創新體系模式發展為創新生態系統模式。以自然生態系統相比擬,參與或支持創新活動的單元為物種,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同類活動單元的集合構成種群,彼此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種群形成群落[4],群落與創新環境相互作用則形成一定范圍內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從本質來講,產業協同創新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創新環境中,物種或種群間以共享資源和成果、共擔風險與責任為原則,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創新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績效為目標,協同合作共同完成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的復雜、開放的生態系統[5~7]。
一、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構成要素
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協同創新群落和協同創新環境組成的。系統中,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作為系統的核心有機體,是重要的創新種群,金融機構、中介組織等為重要輔助種群[8];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物種或種群間存在著合作―競爭、共生進化等復雜關系。協同創新生態環境可以分為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9],具體包括與創新相關的政策法規、創新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等)、創新技術、市場經濟、創新文化及價值觀等。政府作為強大的國家意志的載體,充當著創新環境的主要營造者和保障者的角色。綜合上述分析,本文構建了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核心要素模型(如下頁圖1所示)。在創新環境作用下,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形成了以創新企業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組織、金融機構等為重要支撐的復雜、開放的資源流動網絡體系,各種群(或物種)間以及與生態環境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和人才、資金、技術的流動傳播。
(二)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中主要種群的角色定位
1.企業。企業是所有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0],是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種群。作為社會經濟組織,盈利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需求,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生存,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保持著較高的創新熱情。企業對市場需求極為敏感,創新過程中注重收集市場動向和用戶反饋信息,是應用型科學技術誕生的搖籃。此外,企業還是技術轉化的最終載體,只有企業才能提供研發成果商品化的最終服務[6]。堅持以創新企業尤其是擁有核心能力的企業為核心,才能牢牢把握住市場需求動向,充分發揮創新成果價值,促進產業經濟健康發展。
2.高校/科研機構。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中的核心支撐主體,重要的知識創新源泉,云集了各界專家教授和學者,有著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相較于企業更為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以及科學前沿領域的探索,知識儲備豐富,科研成果累累,是新思想和新技術的孵化器。 高校和研究機構還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尖端人才集聚的平臺,為高技術的原始創新提供良好的實踐場所和雄厚的科技資源。
3.中介組織。中介組織是生態系統中資源傳播的媒介,它不是創新主體但擁有相關領域的高素質人才,較廣泛、專業的信息和知識獲取渠道,主要為創新主體提供咨詢服務、信息服務、人員培訓、技術交易和轉化服務等專業性服務,是創新活動的重要推動者和輔助者。中介組織在促進和協調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利益群體進行協同創新中發揮著橋梁作用,具有整合生態系統的創新資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態系統交易成本和創新風險,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協同創新績效穩步實現的作用[11~12]。
4.金融機構。資金是創新的重要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機構對技術創新的推動力越來越強,逐漸呈現出“技術金融一體化”的局面[10]。金融機構是創新系統得以順暢運行的潤滑劑,是協同創新系統中重要的輔助種群,主要通過資金流、物資流和信息流等方式為產業協同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和智力支持,保障協同創新活動順利開展和產業健康成長。
二、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分析
(一)種群間協同關系分析
1.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協同(c)。①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協同合作,既有利于系統內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可實現多方共贏:企業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動向,為高校、科研機構擬定研發方向提供重要參考依據,降低創新風險,提高技術創新價值;企業資金實力雄厚,實驗設備先進,為高校/科研究機構提供資金、技術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的源泉,為企業提供培訓和技術咨詢等服務,是重要的企業創新資源寶庫;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先進創新理念和創新成果的誕生地,企業的優勢在于強大的技術轉化能力,彼此進行學術交流及研發合作,可加強系統內知識、信息的流動與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用及科技成果轉化率,避免了創新資源的浪費[13]。創新種群間的合作,既可以自己尋求協作伙伴,也可以利用中介組織的信息優勢來發揮媒介作用。
2.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與中介組織的協同(d)。中介組織是促進系統資源順暢流動的媒介,利用自己的服務優勢和信息優勢,與創新種群進行協同合作。一方面,作為服務種群,中介組織為企業或者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種群提供諸如技術咨詢、市場開發、人員培訓、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12],為種群創新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鼓勵下,中介組織憑借自身特點可整合創新資源、協調種群關系,搭建資源共享網絡平臺,為種群創新獲取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提供便利。此外,中介組織還是種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紐帶,使各種群創新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在降低創新成本的同時,推動了創新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12]。同時,中介組織也在與創新種群協同合作中,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建設。
3.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與金融機構的協同(e)。科技創新從研發到新產品上市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除了企業自籌科研經費和政府資助外,商業金融體系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調節作用下,逐漸融入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金融機構是創新生態系統最主要的資金支持方。一方面,金融機構憑借自身籌融資優勢,為創新種群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并利用金融市場轉移或分擔創新風險;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規模信息的獲取優勢和專業高效的信息分析優勢,彌補生態系統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金融機構對投資種群有審查、監控的權力,這促使金融資源發揮出最大價值,既激勵著種群的創新熱情,又制約著資源的浪費,保障了創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14~16]。
4.企業間的協同(f)。有專家稱當前經濟競爭的核心就是供應鏈間的競爭[17],企業要想保障核心競爭力實現長久發展,不僅要注重與高校/科研機構、中介組織、金融機構等種群的協同合作,供應鏈企業間的協同也不可忽視。研究表明,由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以及顧客組成的供應鏈中的兩者或者多者間的協同創新可以提高供應鏈的總收益,實現共贏的局面[18~19]。在競爭壓力日趨增強的情況下,眾多企業逐漸意識到這一點,企業間的協同創新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此外,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技術、資源等的協調運轉是企業創新的根本,同樣應給予重視。
5.高校與科研機構間協同(g)。高校與科研機構間的協同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以及人才、知識、技術資源的共享,獲得規模經濟效應,使得創新要素效用最大化。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建科研場所,共享先進設備儀器,可減少創新成本重復性支出,消除經費不足所帶來的創新阻礙,避免科研資源的浪費,降低創新投入風險;兩者知識儲備都較為豐富,合作交流中不斷獲得新思想新突破,激發產業創新活力,開拓嶄新的產業發展領域。高校的創新成果轉化能力較弱,與科研機構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20];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高校長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科研院所則偏向于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兩者聯合培養人才的方式可以提高我國科研人才的質量和科技創新的效率[21]。
(二)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運行動力及保障
社會的發展演化過程中,自組織系統和他組織系統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謂“自組織”,是指在無外界條件干預的情況下,一個開放且非平衡狀態的系統自發地進行有序演化的過程。而他組織則不同,只有在外界條件的支配協助下,系統才能形成并進行演化。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是一個復雜且不斷演化的生態系統,系統的形成和健康發展需要來自以政府為主導的外部動力的推動和系統內部的自組織協調機制的保障[22]。
1.政府推動力(a)。很多學者認為,政府在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以及良好創新環境的營造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是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政府在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中的主要職責為引導、協調、監管和保障等。在健全的市場調節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僅憑單一種群自身的力量很難推動協同創新系統的建立。政府擁有強大的國家行政權力,有能力引導科技創新主體、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種群快速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協調種群間關系,規范市場秩序,塑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并逐漸形成穩健、持續運轉的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政府掌管著龐大的財物資源,可以通過制定利好的經濟政策、技術政策以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為生態種群的協同創新搭建完善的資源共享平臺和投融資機制,激勵種群加大創新力度,推動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健康發展[22]。
2.系統自組織協調機制(b)。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主要具備三方面特性:第一,系統是開放的,種群已有資源遠遠滿足不了自身發展,需不斷地與外界進行技術、信息等資源方面的交換。第二,系統中的創新種群、輔助種群具備多樣性的特點,且各種群間及種群內部始終處于“協同―競爭”更迭的關系中,使得系統一直處于非平衡的動態過程中。第三,系統中各種群及種群間協同合作關系構成了復雜的協同創新網絡,彼此間相互作用是非線性的。自組織的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理論認為,上述三方面正是系統自組織形成的必備條件[23~24]。
在自組織協調機制下,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各種群間可以實現知識、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必備創新資源的生成及流轉,保障系統有充分的能力和資源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狀態,或者從低序到高序狀態,促進系統內部的調整和自我強化,對迅速變化的產業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將增強。因此,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應注重產業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創新文化及價值觀發展等多種序參量的有機結合,實現各種群間的資源共享和技術、知識的增值,充分發揮自組織協同機制,保障系統健康發展。
三、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模型構建
在政府和市場所營造的良好的外部創新環境的引導支持或協同種群內部對于利益、發展空間追求的內在驅動力作用下,系統中各種群在時間、空間上聯系或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復雜且開放的資源共享、協同合作的關系網絡。協同合作網絡內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組織、金融機構等種群(物種)都扮演著各自特有的角色,彼此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在上述詳盡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模型(如圖3所示)。在此發展模式中,政府(a)是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助推器,自組織協調機制(b)是系統的核心驅動力,兩者共同保障了生態系統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組織以及金融機構等多種群間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暢通,并促使種群(或物種)內、外部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形成一個自增益的生態循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