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與保護生態環境,它是人類文明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種注重長遠的發展方式,它強調既滿足當代人的利益,也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發展,它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的。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面對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等情形時,要加快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善于抓重點,先解決主要矛盾,再逐個解決次要矛盾,并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緊密聯合,努力為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選擇一條適合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1 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利益,又不損害后代人利益的一種長遠發展模式,強調制約的相對性,人類可以通過技術發展與資源的有效管理改善制約。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之和。它開創了人類發展的新階段,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社會形態。與我們長期倡導的環境保護相比較,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具備十分豐富的科學內涵,我們不能貿然的將生態文明簡化,它是一個多元豐富的概念,其科學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1發展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前提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因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實行。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在總結各種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轉變生產與發展模式,堅持良好的發展理念。
1.2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
生態文明建設應該以人為本,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與最為迫切的問題,做到時刻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現階段,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抓住這一主要矛盾,創造出適合于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生態環境,使人類不再過度脫離自然環境。
1.3強化生態環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
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對生態文明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民群眾只有自主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才會主動改變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故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在全社會大力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倡導人民群眾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親身踐行,體會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性與嚴峻性。
1.4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
人和人、社會的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倘若人與自然之間不能夠和諧相處,那么人與社會以及人之間的相處必定會處于不和諧的狀態。只要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人類生產與生活秩序必定會打亂,能源、經濟與資源之間的矛盾必定會變得十分尖銳。
2 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
我們要正確的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用辯證的觀點對它進行分析,我們既要肯定取得的成果,也要發現它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發展。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隨之不斷惡化。黨的十八大重點提出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但是要想完全改善生態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
2.1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生態惡化
近年來,人們將發展的重心放到了單一的經濟發展上面,認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才叫做發展,于是GDP的增長成為了發展的唯一指標。往往在發展的同時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對生態環境會造成致命性的破壞。我國一直以工業大國聞名于世,發達國家將中國視為世界工廠,將高投入、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到中國,這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我國粗放型經濟模式所帶來的后果是空氣質量的急劇下降。人們只會一味地向生態環境索取,而忽略了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2.2人口基數大,整體素質偏低,缺少生態文明意識
在全世界眾多人口中,中國人口數量占了比較大的比重,而中國14億多人口中,農民所占比重較大,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相對較弱,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多數情形下,人們破壞生態環境并不是有意而為,卻在無形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傷害,由于人類對自身生產生活的生態效果缺乏認識與了解,一味地認為地球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而沒有形成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上,一直是以政府為主導,人民群眾參與甚少,于是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公眾便喪失了話語權,只能遵循政府意志,公眾的參與意識與表達意識相當薄弱。
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占全世界的10.48%,卻有60%的水泥消耗率,20.3%的能源消耗與48%的鋼鐵消耗,在我國大多數城市我們都可以見到一種現象,許多樓房建好了,在很快的時間內又被拆毀,然后又進行重修,馬路中間的花壇建好了又拆了重修,這種大規模的建房又拆房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鋼筋水泥,水泥的制造有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與煤炭,公眾對于資源的錯誤認識,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踐行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
2.3資源短缺,浪費嚴重
我國作為世界資源大國,資源總體數量較多,但人均資源卻相當匱乏,我國森林資源僅為全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資源為28%,主要礦產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50%,我國資源的分布較為分散,成不均衡的狀態,并且資源的浪費現象隨處可見,根據統計可知,美國單位國民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與資源不足中國的1/3,日本不足中國的1/6,發達國家對于鋼筋水泥、木材的消耗不足中國1/8,通過比較發現,我國對于能源資源的消耗十分大,其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按照這種方式計算,我國本來就短缺的資源在不久的將來便會枯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受到資源短缺的制約。
2.4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現象嚴重
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斷掠取與過度開發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現象越來越突出,數據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水土流失的面積達到了198萬平方公里,每年約有50億噸的土壤因為水土流失而丟失,環境污染現象也隨處可見,生態破壞的范圍也逐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其破壞程度也越來越深,工業化所帶來的影響是一味盲目的追求經濟的增長,對于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卻置之不理,環境污染不僅會威脅到公眾的生命安全與健康,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經濟損失,換句話說,用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的經濟增長是得不償失的,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的。
3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3.1由征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不會對自然進行無止境的掠奪,而是將自然環境視為他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他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平等與尊重的。工業革命以后,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開始對自然進行掠奪與開發,對生態環境沒有應有的尊重與珍惜,從而造成了生態發展的不平衡。生態文明是一種致力于改善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新文明,它倡導人們在追逐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不再做自然的主宰者,對資源不再一味掠奪,而應該充當生態環境的管家,更好的促進人與自然的融合,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
3.2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意識
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全人類、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人們應該樹立主人翁意識,自覺地投入生態文明建設,培養生態自覺意識,一個人只有意識到某件事情關乎到自身切實利益時,才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努力地參與。其中,從政府方面來說,應該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建立規范系統化的文明教育體系,大力宣傳生態破壞給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帶來的危害,讓其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3.3倡導綠色消費,節約資源
綠色消費作為人們日常消費的一種方式,應該被大力推廣,鼓勵在消費的過程中對垃圾進行妥善處理,提倡購買綠色產品,減少隨手亂丟垃圾的現象,積極引導人們在追求舒適方便的同時,節約資源,做到可持續消費,這不僅能夠滿足我們當代人的消費需求,也為我們后一代的消費節約資源,為他們的生存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公眾也應該相互監督,對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等現象給予嚴肅批評,政府要及時主動的公開生態環保信息,讓公眾共同參與,保障他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讓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塊變無聲為有聲,并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
3.4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方式,重視網絡整合
目前,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宣傳途徑為學校、政府、大眾傳媒等,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享受著信息時代帶來的諸多便利,生態文明建設應該通過大力的宣傳使之成為一種潮流,互聯網具有高度整合的作用,具有及時性、互動性、整合性等特點,其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大眾傳媒,應使其成為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統計數據顯示,到2014年為止,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了6億,中國社會已經開啟了大規模網絡化模式,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傳播這一平臺,傳播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及舉措,同時廣泛收集公眾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看法及建議,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使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其次,生態文明建設不應當只是簡單的保護環境,政府可以通過手機微信等平臺定期對外發布信息,關注民生,整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發揮網絡宣傳的積極作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4 結束語
生態文明建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當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觀念問題,我們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做到不僅為當代人謀福利,也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趙成.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到生態文明[J].思想理論研究,2014,(04):38.
[2]張高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J].求是,2013,(24):7.
[3]彭向剛,向俊杰.中國三種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的反思與超越[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15.
[4]王慧琴,鄒家宏.加強高校可持續發展教育,助推“生態文明建設”[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6):75.
[5]林昆勇,任春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多重發展維度探析[J].桂海論叢,2014,(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