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感悟,通過寫心得感悟,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優質的心得感悟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個人的心得五篇 幼兒教師個人心得和感悟篇一
首先,黃教授對“數”進行了闡述,由此,我知道了“數是數學中最古老、最原始、最基本的兩個概念之一,數概念是其他所有數學概念的基礎。學前兒童數概念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建構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一個相對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它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發展階段和核心能力”。有了對“數”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討論了“數概念”,在老師的引導下再次加深了我對“點數、序數、基數、單雙數、默數、唱數、按群數、參照數、命名數、按數取物、按物取數、數符號、順著數、倒著數、目測數”的理解。
故此,學前數學教育是基于兒童認知發展和年齡特點的啟蒙教育,兒童需要在“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優質的數學啟蒙教育需要教師在基于教育實踐案例的反思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
其次,教師的支持性策略對幼兒的數學學習也尤為重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四個策略:1.改變或調整集合排列方式、數量。2.給予幼兒語言提示。3.調整提問方式。4.強化正反饋。如果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早期數學是什么,兒童的數學學習會碰到什么困難,兒童的數學能力發展一般會遵循怎樣的路徑等問題,“教學”才有可能成為有重點、有兒童、講策略的有效教學,即教師必須理解自己所“教”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教”,才有可能實現有理解的“教”,而不是為“教”而“教”。教師如果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核心經驗,就能有意識地去關注周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教學資源,從而加以充分利用。這些核心經驗有一個清晰的發展順序,每一個核心經驗的要點是建立在前一個核心經驗要點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雖然我們并不能斷言兒童的數學概念是嚴格按照這個順序發展的,但是這個順序確實預示了兒童數學概念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們對兒童數學學習核心經驗的梳理可以起到補充和豐富教師數學教學策略的作用。因為教師一旦明白了這些概念是如何被兒童理解的,就更容易判斷自己班級里的孩子哪些已經理解了,哪些還沒有理解,接下來他們可能需要獲得老師怎樣的支持。
在黃教授的層層遞進中,開闊了我的眼界,掌握“數運算”是理解數與數之間結構關系(組合與分解)與數量變化的一種能力,數的運算遵循一定的原則。借助實物或生活情境問題幫助兒童理解集合的數量變化是發展學前兒童數運算能力的重要基礎。“玩游戲”與“學數學”緊密相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積累和應用數學經驗;幼兒在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發展數學思維的同時獲得了豐富的游戲體驗。由此,推理得知:游戲引領數學,數學引領游戲。
最后,通過本次培訓得知:所謂核心經驗,是指對兒童理解和掌握某一學科領域知識和技能至關重要的概念或技能。對于兒童的數學學習而言,核心經驗就是兒童在這一年齡發展階段可以獲得的最基礎、最關鍵的概念和能力。核心經驗幫助教師確立數學教學目標和重點。知道教什么及為什么教這些內容。核心經驗使教師的教學更靈活,對兒童數學思維更敏感,對兒童數學學習的支持更有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勤于鉆研,勇于創新,加強自我的專業化成長。
幼兒教師個人的心得五篇 幼兒教師個人心得和感悟篇二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在“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使用《指南》”篇章中,分析了我國幼兒園集體教學中存在的六個問題,其中第五個問題是“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師幼互動,‘啟發引導’不足,‘灌輸控制’有余,幼兒多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筆者也充分認識到提問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以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教學活動為例,闡述教師應該如何設計提問,如何通過有效提問促進良好的師幼互動。
在語言領域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模式化現象較重,大部分教師只會簡單的提問:“你聽到故事里有誰?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情?”這樣的問題對孩子來說沒有探究價值,不需要經過思維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對孩子沒有挑戰性,不能讓孩子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得到提升。為了讓教師的提問更有效,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三個轉化”。
1.選擇性提問向開放性提問的轉化在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們經常會習慣性的提問“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問題,孩子受其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特點的影響,只關注后面的問話,一律回答“對”“是”“好”,這樣的提問讓孩子可以不經過任何思考,便可以脫口而出進行回答,孩子沒有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不能獲得任何發展和提升。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首先是引導老師改掉不好的提問習慣,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深挖教材,通過設計有價值的提問,來激發孩子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花婆婆》故事中,導入部分就拋出問題“你覺得花婆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孩子的回答非常豐富;“是種花的,是買花的,是喜歡花的”等等,教師既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說話的環境,又滿足了孩子表達的愿望,在這樣一個激烈的爭論下,教師自然的轉入到下一個環節,“那我們來聽故事,聽一聽,花婆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急于想知道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帶著自己關注的問題聽故事,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為下一步更好的師幼互動做好了鋪墊。此外,在許多有懸念的語言教學中,還可以設計“你認為應當怎做”,“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會怎么辦?”、“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其他看法嗎?”等開放性問題。
2.預設性提問向生成性提問的轉化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目標的制定我們傾向于三個維度:即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而在幼兒園的以往課堂教學中,存在重知識技能目標,輕情感目標的現象,而情感目標正是一節教學活動中生成出來的、需要提升的精髓所在,教師只是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教學,對于孩子突然拋過來的球不敢接,出現了教師的提問生硬、牽強的現象。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只有關注了孩子的生成問題,才能教學活動綻放異彩。例如在故事《蘿卜回來了》這個故事中,我們設計的生成問題是“你認為好朋友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呢?”,這樣的問題,才能讓孩子整合自己的現有經驗,并且在同伴分享的過程中建構起新經驗。同時培養了孩子的連貫說話的能力,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這樣的一個提問,知道了在現實生活中,怎樣跟朋友友好相處,從而使故事的情感目標很好的達成,使故事的主題得到了升華。例如在故事《老鼠娶新娘》中,主要讓孩子明白萬事萬物之間相生相克的道理,風吹走了云,云遮住了太陽,墻擋住了風……等等如果單純讓孩子記住故事情節,僅僅只是達成了知識目標而已,為了讓孩子了解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就需要教師設計提問進行引導,“你覺得誰是世界上的新郎”,孩子根據自己最初的理解,不論說出什么答案,都會有比他更強的東西,在不斷的輪回中,孩子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的東西。為了讓這種影響深入孩子的人心,我們又設計了“遷移感受”環節,繼續提問“你身上的長處是什么”“你好朋友的長處是什么”“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強”等等,從而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活動結束了,而孩子們也得到的,也遠遠超過故事本身所蘊含的價值。
3.關注個體提問向面向全體提問轉化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有一種理念就是:課堂上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聲音,從而真正保證了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的機會。例如在大班的語言課《十二生肖》、《百家姓》等等課程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肖,所以,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每個孩子都說出自己的生肖和姓名,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聲音,此外,我們還要設計面向全體孩子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嘰嘰喳喳的說與討論,激發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于提問如何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把問題提在幼兒“現實發展區”,幼兒不經過思考就能回答,對他們的發展無所裨益,有的孩子因為提問太簡單而不屑一顧;如果提的問題太難,孩子經過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把問題提得比幼兒的現實發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難易相當,將“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實發展區”。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幼兒已有的知識基礎、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況,向幼兒提出的問題,其難易程度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保證在難不倒孩子的基礎上,讓孩子經歷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并積極與教師回應與互動,讓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讓我們做一個“會問”的教師吧,只有巧妙的問,才能夠激發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把教學活動推向深入。
幼兒教師個人的心得五篇 幼兒教師個人心得和感悟篇三
特殊的假期,特殊的春天。想念著孩子們的笑臉,想念著同事們的笑談,想念著我們在一起迎接新學期的激動心情,這一切好像都被疫情阻隔了,但是什么都難不倒夢想的執著,信念的堅定,難不倒智慧的龍幼人,從特殊假期開始后,各種線上教研、線上培訓,豐富多彩的培訓內容仿佛感覺到我們就在彼此身邊,我們就在一起努力。今天我們通過線上學習的方式對數學學習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
在我看來,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應當對五大領域的課程設置都要有自己科學的方式方法,而我慚愧的說,數學領域是我很想去突破的一個點,就如黃老師所說,數學是很容易小學化的,因為它抽象,一就是一,容不得半點馬虎。從課程的設置、教學的遞進方式、提問的技巧都要非常嚴謹,帶著自己的問題參加了今天的課程,受益匪淺,不僅打破了我對數學學習的認知,同時我還從中找到了實用的方法。
今天學習的一個關鍵詞——核心經驗,如何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帶領他進入數學的世界,促進孩子數學思維的經驗積累,掌握核心經驗才能用適合孩子發展水平的方法去支持他學習數學。今天學習的核心經驗是數概念和數運算這兩個板塊。作為我來說,數概念的理解僅僅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數學知識,其實不然,數概念擁有三個核心指標:數數、數量比較、數符號,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如果深究,其中有太多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拿老師播放的一個案例來說,孩子們在點數時會出現各種問題,說明數數不僅僅是唱數而已,它涉及到視覺、動覺、記憶、語言等各方面,作為教師來說,要遵循數數的五個原則來設置課程,更具孩子的年齡特征、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科學的選擇,來刺激孩子數數,從而發展數數能力。另外兩個核心指標,數量比較、數符號。首先要了解其內涵,才能合理的進行運用。數量比較,教師要改變和調整集合排列方式和數量,并通過語言提示、調整提問方式、強化正反饋等策略來進行設置。數符號,可以創設不同的情境進行帶入,讓游戲方式來融入數符號。
數運算的核心指標是數量變化、結構關系。生活情境、運動情境、故事情境都可以融入數量變化,例如老師的舉例,用一個繪本故事將數量變化進行生動有趣的詮釋,并且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深層次的故事創編,融入高級的數學的知識點。這種教學方法讓我對數學課程的設置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關于游戲與數學的關系,如何有機的進行結合,這是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有應該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對如何設計好一堂生動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數學活動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感悟到,有“軟肋”并不是你停止不前的借口,更應該成為努力突破的動力。如何將所學的知識歸納總結,并合理吸收運用,這是接下來的關鍵點。保持學習的態度,保持前進的步伐,相信每一個突破都是自己未來的“勛章”。
幼兒教師個人的心得五篇 幼兒教師個人心得和感悟篇四
我通過網絡學習聆聽了華東師范大學黃瑾教授的專題講座《關注核心經驗促進兒童的數學學習》。本次講座黃教授緊緊圍繞“數概念”“數運算”展開了分析與探討,通過圖表、案例、故事講述等形式,使我理解了數學教學的目標與重點;理解了兒童的數學敏感思維。現將本次的學習做一總結,以達到溫故知新、自我促進的成效。
首先,黃教授對“數”進行了闡述,由此,我知道了“數是數學中最古老、最原始、最基本的兩個概念之一,數概念是其他所有數學概念的基礎。學前兒童數概念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建構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一個相對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它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發展階段和核心能力”。有了對“數”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討論了“數概念”,在老師的引導下再次加深了我對“點數、序數、基數、單雙數、默數、唱數、按群數、參照數、命名數、按數取物、按物取數、數符號、順著數、倒著數、目測數”的理解。
故此,學前數學教育是基于兒童認知發展和年齡特點的啟蒙教育,兒童需要在“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優質的數學啟蒙教育需要教師在基于教育實踐案例的反思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
其次,教師的支持性策略對幼兒的數學學習也尤為重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四個策略:1.改變或調整集合排列方式、數量。2.給予幼兒語言提示。3.調整提問方式。4.強化正反饋。如果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早期數學是什么,兒童的數學學習會碰到什么困難,兒童的數學能力發展一般會遵循怎樣的路徑等問題,“教學”才有可能成為有重點、有兒童、講策略的有效教學,即教師必須理解自己所“教”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教”,才有可能實現有理解的“教”,而不是為“教”而“教”。教師如果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核心經驗,就能有意識地去關注周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教學資源,從而加以充分利用。這些核心經驗有一個清晰的發展順序,每一個核心經驗的要點是建立在前一個核心經驗要點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雖然我們并不能斷言兒童的數學概念是嚴格按照這個順序發展的,但是這個順序確實預示了兒童數學概念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們對兒童數學學習核心經驗的梳理可以起到補充和豐富教師數學教學策略的作用。因為教師一旦明白了這些概念是如何被兒童理解的,就更容易判斷自己班級里的孩子哪些已經理解了,哪些還沒有理解,接下來他們可能需要獲得老師怎樣的支持。
在黃教授的層層遞進中,開闊了我的眼界,掌握“數運算”是理解數與數之間結構關系(組合與分解)與數量變化的一種能力,數的運算遵循一定的原則。借助實物或生活情境問題幫助兒童理解集合的數量變化是發展學前兒童數運算能力的重要基礎。“玩游戲”與“學數學”緊密相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積累和應用數學經驗;幼兒在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發展數學思維的同時獲得了豐富的游戲體驗。由此,推理得知:游戲引領數學,數學引領游戲。
最后,通過本次培訓得知:所謂核心經驗,是指對兒童理解和掌握某一學科領域知識和技能至關重要的概念或技能。對于兒童的數學學習而言,核心經驗就是兒童在這一年齡發展階段可以獲得的最基礎、最關鍵的概念和能力。核心經驗幫助教師確立數學教學目標和重點。知道教什么及為什么教這些內容。核心經驗使教師的教學更靈活,對兒童數學思維更敏感,對兒童數學學習的支持更有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勤于鉆研,勇于創新,加強自我的專業化成長。
幼兒教師個人的心得五篇 幼兒教師個人心得和感悟篇五
人的一生中,短短幾十年,而幼兒時期的教育對個體的影響是的,可以說,關系到人的一生。"師者之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工作的"園丁",必須處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才不會失其本來之意義。為人師表,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幼兒學生的健康成長。幼兒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主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教育工作的責任是極其重大的。
選擇幼師,是我的夢想,站在教育的講臺,是我的追求,短短兩年的教育生涯中,讓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在教育工作中,讓我學習到了在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
雖然,站在教育的講臺上,感到工作壓力之大,工作之累,講好每一堂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課前的備課,課前的設想深思等等。但每當想到孩子們那天真的笑容以及未來的希望,一切都是值得。
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很多只是看到了表面,對工作者都加以了誤解,大多數人都認為,幼兒園的工作是做的,每一個人都會做,一般的人都能做得到,做幼兒老師并非難事,只不過是帶一下小朋友,沒有什么的。但是,我要在這里告訴各位,你們只答對了一半,幼兒的健康成長,背后有老師付出的心血,又誰知呢?人生就像一盤棋,如何才能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下棋第一步,最為關鍵。
"三歲定八十"可想而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自古以來,也有"萬事開頭難"的說法,但是作為一名幼兒,在這一個時期中,模仿能力是非常的強,讓人望之驚嘆,學什么都很容易上手,作為這一個階段的幼兒來說,天真無憂無慮,在對任意事物之中,都是充滿了好奇感,充滿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當然是的時期,而身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們,一言一行都對幼兒的今后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必須先做好自身的模范作用,在與幼兒接觸時,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使幼兒有一個好榜樣。
如何去帶好幼兒一直是我們作為幼兒老師研究與討論的話題,俗話說:"世界上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需要全方位的發展,作為教師必須抓住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設計適合幼兒需要的各類科學游戲活動。
幼兒教師個人的心得五篇 幼兒教師個人心得和感悟篇六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在“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使用《指南》”篇章中,分析了我國幼兒園集體教學中存在的六個問題,其中第五個問題是“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師幼互動,‘啟發引導’不足,‘灌輸控制’有余,幼兒多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筆者也充分認識到提問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以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教學活動為例,闡述教師應該如何設計提問,如何通過有效提問促進良好的師幼互動。
在語言領域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模式化現象較重,大部分教師只會簡單的提問:“你聽到故事里有誰?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情?”這樣的問題對孩子來說沒有探究價值,不需要經過思維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對孩子沒有挑戰性,不能讓孩子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得到提升。為了讓教師的提問更有效,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三個轉化”。
1.選擇性提問向開放性提問的轉化在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們經常會習慣性的提問“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問題,孩子受其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特點的影響,只關注后面的問話,一律回答“對”“是”“好”,這樣的提問讓孩子可以不經過任何思考,便可以脫口而出進行回答,孩子沒有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不能獲得任何發展和提升。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首先是引導老師改掉不好的提問習慣,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深挖教材,通過設計有價值的提問,來激發孩子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花婆婆》故事中,導入部分就拋出問題“你覺得花婆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孩子的回答非常豐富;“是種花的,是買花的,是喜歡花的”等等,教師既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說話的環境,又滿足了孩子表達的愿望,在這樣一個激烈的爭論下,教師自然的轉入到下一個環節,“那我們來聽故事,聽一聽,花婆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急于想知道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帶著自己關注的問題聽故事,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為下一步更好的師幼互動做好了鋪墊。此外,在許多有懸念的語言教學中,還可以設計“你認為應當怎做”,“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會怎么辦?”、“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其他看法嗎?”等開放性問題。
2.預設性提問向生成性提問的轉化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目標的制定我們傾向于三個維度:即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而在幼兒園的以往課堂教學中,存在重知識技能目標,輕情感目標的現象,而情感目標正是一節教學活動中生成出來的、需要提升的精髓所在,教師只是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教學,對于孩子突然拋過來的球不敢接,出現了教師的提問生硬、牽強的現象。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只有關注了孩子的生成問題,才能教學活動綻放異彩。例如在故事《蘿卜回來了》這個故事中,我們設計的生成問題是“你認為好朋友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呢?”,這樣的問題,才能讓孩子整合自己的現有經驗,并且在同伴分享的過程中建構起新經驗。同時培養了孩子的連貫說話的能力,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這樣的一個提問,知道了在現實生活中,怎樣跟朋友友好相處,從而使故事的情感目標很好的達成,使故事的主題得到了升華。例如在故事《老鼠娶新娘》中,主要讓孩子明白萬事萬物之間相生相克的道理,風吹走了云,云遮住了太陽,墻擋住了風……等等如果單純讓孩子記住故事情節,僅僅只是達成了知識目標而已,為了讓孩子了解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就需要教師設計提問進行引導,“你覺得誰是世界上的新郎”,孩子根據自己最初的理解,不論說出什么答案,都會有比他更強的東西,在不斷的輪回中,孩子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的東西。為了讓這種影響深入孩子的人心,我們又設計了“遷移感受”環節,繼續提問“你身上的長處是什么”“你好朋友的長處是什么”“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強”等等,從而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活動結束了,而孩子們也得到的,也遠遠超過故事本身所蘊含的價值。
3.關注個體提問向面向全體提問轉化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有一種理念就是:課堂上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聲音,從而真正保證了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的機會。例如在大班的語言課《十二生肖》、《百家姓》等等課程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肖,所以,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每個孩子都說出自己的生肖和姓名,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聲音,此外,我們還要設計面向全體孩子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嘰嘰喳喳的說與討論,激發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于提問如何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把問題提在幼兒“現實發展區”,幼兒不經過思考就能回答,對他們的發展無所裨益,有的孩子因為提問太簡單而不屑一顧;如果提的問題太難,孩子經過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把問題提得比幼兒的現實發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難易相當,將“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實發展區”。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幼兒已有的知識基礎、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況,向幼兒提出的問題,其難易程度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保證在難不倒孩子的基礎上,讓孩子經歷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并積極與教師回應與互動,讓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讓我們做一個“會問”的教師吧,只有巧妙的問,才能夠激發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把教學活動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