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尋找年味的心得體會篇一
但這個節日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大腦之中,它便是“萬節之首”-春節。想必大家對他都很熟悉吧!唐代詩人劉長卿,吟出“鄉新居碎切,天畔獨潸然。”的千古佳作。過年時雖然很冷,但人們的心卻激動無比。春節,對于兒童而言實在太愉快了;對大人來說便太忙碌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可以說是春節的彩排。從這天開始人們就要陸續準備將近一個星期吃的用的,大人們通常會領著我們去買新衣服,美哉美哉!整個春節香味四溢,在大街小巷上走著都能聞到家家飯菜的撲鼻香味。三十兒,大人們便忙里忙外準備年夜飯,進進出出灶房,酒肉飯菜擺的整整齊齊。晚上一家人齊聚一堂,互相拜年,討論自己一年的經歷。到處洋溢著幸福的味道,不亦樂乎!人人的肚皮鼓得像小鼓似的!年夜飯過后,鞭炮聲響徹云霄,燈火通明。人們都要守歲。就連那鞭炮聲也從不間斷。
正月初一,我們給長輩們拜年。還能領到壓歲錢!到了晚上,我跟著爸爸和爺爺,拿著蠟燭。去已逝親人的墓前,把蠟燭插進土里,讓先人的靈魂順著燈光找到自己的家,跟我們一起過年。
正月十五到啦!他便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元宵節。他可是一個重頭戲!猜字謎,賞花燈那肯定是少不了的。晚上我們提著花燈,到街旁的店鋪猜燈謎。還可以把自己猜對的燈謎從登錄上撕下來,到店中去兌換獎品。這些東西可以吃玩具或者小零食。跟我同輩的人總是要比誰猜的多!可以說整個春節我們都是在歡笑聲中度過的。
這邊是我喜歡的春節!
尋找年味的心得體會篇二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掃干凈,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斗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么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里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尋找年味的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華夏民族,從虞舜時期就已經開始的春節,是每年必須舉行的最為隆重的節慶活動,迄今已逾4000余年,因而過年不僅成為每個人繞不過去的情結,并且越來越莊重,越來越來隆烈了。而一個遠離故鄉,久居外地的人,若能回到家鄉過春節,那感覺將別有一番韻味。唐?王建《十五夜望月》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武漢連著過了好幾個春節,這思鄉想家的情愫,特別是希望體驗一下家鄉現時過春節的感覺,便覺格外的強烈。不過話又說回來,若僅僅單純是為了過春節而回家鄉,則又似乎完全沒有必要。花冤枉交通錢不說,這來回的折騰,而且還得什么都得重新購置,又將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剛好因為太多的事情,急切需要回去處理。我也因而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再也沒有了花冤枉錢的心理負擔,心情舒暢地返回到我工作、我生活多少年的家鄉。也因此,在家鄉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
當我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時,變化可真是大得不得了,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自從江西遷居而來的這個已有200余年的老垸子,如今東倒西歪的垮了不少,有的已變成殘垣斷壁,弟弟的老房子雖在,但也是風雨飄搖的危房。鄉親們全都搬離了這里,全都住進了新建的樓房。令人稱奇的是,再也看不到一間平房了,全都是越建越漂亮的樓房,有條件早建的房子如今有不少又更換成新式的。我的童年時代就是在這里度過的,屋后還有兩邊的山林,房前的竹林還是池塘,自然留下了太多的回憶,又因為母親去世過早,父親后來也走了,那些酸楚的、苦澀的、甜美的往事,填滿了我的胸臆。
讓我欣慰的是,弟弟因為建房子、嫁女兒,背了一身債。自打工從北京回來后,那么多債務他一次兌付完畢,可以說無債一身輕了。弟弟說,難得回家一趟,就在這兒吃飯吧,咱們可得好好地聊聊。弟媳趕緊走過來說,你弟弟立了大功,可我在家也沒閑著,田里地里的農活沒丟,因為風調雨順,糧食收成創了記錄;另外還打了零工,也掙了一些。她還開玩笑,借吉人天象,你一回來家里可就不一樣啦。該有的東西也全都買了回來,你倆個有了孩子的侄女都來這里過年,到時你一家人怎么也要來這湊個熱鬧吧。
多年未見的新知舊友,還有一起工作過的同事,除了出自于內心的問候、關切,要說的話就像扯不完的棉紗,永遠沒個完了。除了需要處理的事情以外,今天去這家聊聊,明天去那家說說,便成為當下最主要的事情。張繼承、張家林、陳金斗、張濤、伍理松……,一個個問起了在外的情形,每每也都要求務必吃過了飯再走。還有老干謝建訓、陳銀秀,也都給予了熱情的問候。
骨頭斷了還連著筋的親戚,多少年了未見面,自然今天這個來明天又是那個到,還有今天去這家走走這家明天去那家看看,舅老表、內兄內弟、妻妹……,一見面驅寒問暖的那個熱情勁頭甭提有多熱烈。特別是妻侄訂婚的喜慶場面,更有多年未曾見面的遠親近鄰在這里終于會面了,需要說的講的太多了,竟不知從哪兒說起,因而那個親熱呀友誼呀歡樂呀甭提有多熱烈。
逝者如斯。一天緊接著一天,就在首尾相銜的這種狀態中度過了20來天。淺略一思忖,可依然還晃如昨日。來不及思考,來不及回味,歸期就到了,因為那邊的事不能再拖,我只得帶著些許的惆悵返回新的居地。
尋找年味的心得體會篇四
盼望著,盼望著,年的腳步近了,可爸爸媽媽每年總要為在哪過年的問題爭執。媽媽認為在岐山縣城過年方便,舒適,而爸爸總覺得老家范家營的年才接地氣,年味十足。我和媽媽是一個陣營,但最終還是拗不過固執的爸爸。因此,每年都回老家過年,似乎成了我們約定俗成的事情!
回到老家范家營,我們的心似乎到了另一個天地。屋舍儼然,視野開闊,土地平曠,我們絕不會像在縣城一樣窩在舒適的房間。老家的庭院很大,再加上許多在外的游子也回家過年,少不了串串門,拉拉家常,暢談自己闊別回鄉的情感。許久不見的孩子們也會聚在一起玩耍,這就使得老家的年味多了一些熱鬧,親切和鄉親們的大團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詩中辭舊迎新的盛況在今天也是有增無減。除夕是春節的序幕,這一天,天剛剛亮,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為過年做各種準備,我們全家各司其職,媽媽和奶奶在廚房忙活,我和爸爸、爺爺負責貼春聯。貼春聯是一個古老的習俗,紅色的春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春聯的內容都傳遞著一種美好的愿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遐想都寄托在這鮮亮的文字之中!我已迫不及待地拿出對聯,急切地遞給爸爸。咦,先貼那個呢?兩張都一樣呀!突然想起媽媽說過,上下聯要看尾字的平仄,仄起平收也就是上仄下平,我鄭重地讀著對聯上金黃的大字:春光明媚山河錦繡,繡為仄聲,這應該是上聯,快點呀!站在梯子上的爸爸催促著我。我自信滿滿地把上聯遞給爸爸,他滿臉疑惑:確定沒錯?貼反了會鬧笑話的。我得意地說:沒問題!一旁扶梯子的爺爺向我豎起了大拇指,我內心一陣竊喜。
前后幾道門的對聯貼好了,接下來要貼神。俗話說,心誠則靈。奶奶特別講究,因此,這個神圣的事情就由奶奶完成。我跟在奶奶后面,聽聽奶奶講貼神的事情。老家的神位很多,有門神爺,灶王爺,天王爺,土地爺,井王神,倉王神,還有保佑大家財源滾滾的財神爺。貼神時,奶奶小心翼翼,而且念念有詞,不斷叮囑我:嘟嘟,不要亂說話,小心觸怒了你神爺爺。看著奶奶嚴肅而虔誠的神情,我嚇得不敢吱聲。小時候,我只是覺得奶奶好笑,現在的我,竟也天真地相信,在這么多神爺爺的護佑下,我們全家人一定會平安無事,幸福美滿的,我也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這就是奶奶對家人的深愛。貼神,燒香,拜神,這一切在奶奶熟練而又習慣性的動作中完成了。忙完這一切,奶奶臉上露出了心滿意足的神情,就像實現了一個愿望一樣安心。這時候,奶奶一聲令下:可以放鞭炮了!拿著鞭炮的爸爸早已蠢蠢欲動了,樂得像個孩子。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濃濃的煙火味連同年味一起散開在鄉村微冷的空氣中!
忙完了,快來包餃子。廚房的媽媽忙得不可開交,她已經調好了餃子餡,等著全家一起包餃子。瞬時間,廚房又成了一家人的主陣地,我們說著笑著,醞釀著除夕之夜的歡快與喜慶,期待著除夕之夜的團圓與祥和
這就是老家的年味,這年味是爸爸念念不忘的童年回憶,是爺爺奶奶常年的期盼。如今,我和媽媽也認同了這份家鄉年味,因為它也是家鄉親人對我們滿滿的寵愛。
明年,不用問,我們還在老家過年。
尋找年味的心得體會篇五
根種在故土,心沉在家鄉。
——題記
兒時,鄉間生活的種種,滲透指尖的絲絲縷縷,木偶提線般,總是鉤掛著身處城市的我的心。一年到頭,那年味正值最濃最盛之時,我也便身飄飄而心悠悠然,開始回憶起那曾經熟悉的氣息。
說起家鄉的年味氣息,最是難忘的便是家鄉的飯菜香味兒。提前許多天,奶奶便開始殺豬曬肉了,她仔細的把肉腌在后院的繩子上,只瞧見著那太陽金燦燦的照,光線仿佛全被肉吸收了似的,還排出了幾滴汁水。遠遠的望去,豬肉發出了閃閃晶光,忍不住好想咬上一口。過了幾天,爺爺奶奶便會下到地里去。家門口的對岸便是大片大片的田野,一望無際的平坦,陽光給萬物鍍了一層金,他們在菜叢里,專著挑那些又大又嫩的摘,摘下來之后還要好好注視一番,溫情地撫摩著那些可愛的小朋友,隨后便放進菜簍子。幾個小時忙活過后,他們便回到廚房,把每一片葉子擇下來,仔細地用清水洗掉葉子上殘留的泥土。細細的,微微的,你還能聞到那葉子散發出來的清香。準備好青菜后,取下來曬了幾個星期的腌肉與香腸,切那么幾小片,放入蒸鍋,鮮味中摻雜著木柴的呲啦響聲,惹得人垂涎三尺。這個時候爺爺便拿出宰好了的雞子,鴨子,配上菜煮幾鍋,總是讓我情不自禁口角流涎!
這時正是正午。天空正淺淺的藍著,就像塊兒藍水晶。我們那村子里的人都有著共同的一個性格,那便是熱情。
爸爸和媽媽會在大門外的那條路上搭上大野棚子。領居們也不約而同的撐好棚子,大家的棚子連在了一起,仿佛這冬日之下,大家心也連在一起。原先那寒冷的冬天,也被這染著鄉情,沾著年味的大衣披著,大家都暖暖的。那一股濃厚的氣息,充斥著周遭,多么美好而又溫暖的地兒!
同樣使人難忘的,不止藏在餐桌上的飄香,還有那另類的味兒!
一大早上,我與幾個小孩子一起,肆意縱情的在晨間的田野上奔跑,一陣陣的油菜花香悠悠地飄入了鼻尖。我們幾個小孩隨意的找那么一處野溝子,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打火機,別人賣力的扯下一大雜野草,用草把火機埋在手里,一打,瑩瑩火光便跳動在野草之下。不一會兒,滾滾濃煙便冒了出來,搖曳的火光抖動著。大家一見火苗變大,便集體興奮地跳起來:“野草子燒起來噠!”大家的小臉燒得火撲撲的。斜風送著輕煙,飄進了我們鼻子里,“咳咳∽哈哈啊咳咳哈哈∽”
過會兒,我們幾個搗蛋鬼又跑到村口的小河邊炸鞭炮。大家小心的鞭炮放好,疊在泥濘里,留下一個人點炮仗,大家快速的跑開,只見他一人畏畏縮縮的伸手點炮仗,星子一跳到火線撒腿便跑,霎那間,大家便被炸了一身泥水,縱使這樣,大家還是高興的抱在一起歡笑。炮煙隨著晶瑩的河水涓涓東流,月亮偷偷與太陽交了班。
夜晚,大人么都走動在客廳,熱鬧極了,碰撞的棋牌鬧出了吵嚷的聲音,剩下的人,圍著小火爐團坐著。火爐里,鬼魅火舌把碳燒的黑紅黑紅的,冒出了煙狀的粉末,辣的鼻子和眼睛仿佛冒了一陣煙,不一會,大家臉上都冒出了紅色的星星!直到現在,心中都依稀記得那濃厚的年味。
閑來無事,橋下夜泊,聽折新戲,沏壺熱茶。從年少一路走到現在,我亦貪戀煙火,殷實人家,尋得那年味后,守著流年,終是幸福安康!
尋找年味的心得體會篇六
去年春節前十多天,爸爸說,我們還是回家鄉過年吧,深圳過年太沒有味道了,家鄉的年味要比深圳濃得多。我問爸爸,什么是年味呀?爸爸說,年味啊,就是過年的味道。你回去就知道了。
我從小在深圳長大,對家鄉實在沒有什么印象,過年呢,更不要提了,根本不知道家鄉的過年是什么味道。于是,對于回家鄉過年滿是期待,恨不得一下就飛回家鄉,但爸爸說,離過年還早呢,我們慢慢玩著回去。我們由長沙再到湘潭再到邵陽,然后到了爺爺住的那個叫源頭的小山村。
沒有深圳的高樓大廈,沒有深圳的車水馬龍,沒有深圳的霓虹閃爍,故鄉有的是連綿的群山,崎嶇的山路,稀稀落落的村莊。但是,在這里,我確確實實體會到爸爸所說的濃濃的年味。
先說家鄉的打糍粑吧。故鄉習俗,過年是要打糍粑的。打糍粑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糯米用水浸泡好,然后放在蒸籠里蒸熟。用木杓把蒸熟的糯米一杓杓倒在一個很大的石臼中,兩個身強力壯的男人用兩根比我小腿還粗的木杵往石臼里使勁搗,大約幾分鐘后,糯米搗成了糊狀,就把它用木杵挑出來,放在一個簸箕里,女人們就蘸一點米粉,把糯米糊揉成一小團一小團的,再把它壓扁,做成圓圓的餅狀,糍粑就做成了,打糍粑時,灶里的柴火是紅紅火火地燒著,蒸籠里的熱氣是撲撲騰騰地升著,男人們把石臼搗得轟轟的響,女人們手忙腳亂地揉著糍粑,我們小孩子呢,就在那里亂竄著,笑著叫著添著亂,一派過年的熱鬧景象。
再說說殺過年豬吧。故鄉過年,不論家中富有或貧窮,都是要殺豬過年的。一大早,爺爺就請了兩個殺豬的屠夫過來了。大家把豬從豬舍里趕出來,那豬可真夠肥大的,爸爸說,起碼有300多斤。一個屠夫上前抓住豬的耳朵,另一個屠夫從后面抓住豬的尾巴,把豬按在一條凳子上,這時,爸爸走過來對我說,你到屋里去,太血腥了,兒童不宜。我滿心的不情愿,但又怕爸爸罵,只好走進屋子里面,耳朵里卻聽見豬凄厲的叫聲,過了一會,豬不叫了,我又偷偷地跑了出去,看到豬已經被宰掉了。屠夫們忙亂著,把肉切成一塊塊的,放在桶里腌著,爸爸說,這是用來熏制臘肉的。連村里的幾只狗都趕來湊熱鬧,在那里亂竄,一個屠夫飛起一腳,把一只狗踢得汪汪叫,就連空氣中都洋溢著過年的熱鬧氣氛。
當然,年味最濃的還是放鞭炮了。我們知道,在深圳過年是不允許放鞭炮的。但家鄉就不同了,大家說,過年不放鞭炮,等于沒有過年。所以家家戶戶過年都要放鞭炮,放得越多越有面子。這可樂壞了我,從一回家,就跑到村里的小賣部買了很多的鞭炮。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當然,我是經常有空的。我們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劃火柴一樣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還有點著像火箭一樣飛上天空的沖天炮;晚上,我們就放煙花,放禮花彈。那時,恰好是我爺爺的70大壽,煙花爆竹多得不得了,讓我放得不亦樂乎。但爸爸說要我注意安全,少放為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除夕的晚上,各個村莊的上空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煙花,耳朵里傳來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那種熱鬧的情形,真是讓我興奮不已。
至于提著鞭炮去拜年,收到壓歲錢和無數的紅包,我就不多說了,總之,去年過年我真正體會到了爸爸說的過年的年味。
尋找年味的心得體會篇七
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雖然年依舊在過,但年味好像比過去淡了不少,但在奶奶過的年讓我有了難忘的回憶。
在奶奶家過年,村有一個傳統,在農歷二十九的晚上,各家要到村里的一個宮里燒香磕頭,我記得好像叫龍華宮,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聽爸爸說,我小的時候身體不好,奶奶就經常到宮去燒香許愿,祈求龍王保佑,可以說,我與龍華宮有特殊的情緣。因此,奶奶特別看重這個活動。我們全家人去的時候,帶了許多貢品、紙元寶、鞭炮等等,把奶奶的三輪小車車廂都裝滿了。到龍華宮后,我們先在宮中的大桌子上擺上了貢品、點上了香,然后全家人輪流在龍王、龍母的雕像前磕頭許愿。奶奶在一旁小聲反復念叨著:“龍王爺、龍王奶奶一定要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孫女們都身體健康,學習進步。”在奶奶看來,對神靈虔誠的祭拜和祈求,一定能讓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有享有不盡的福分。
除夕之夜終于到了。吃過了熱氣騰騰的餃子,奶奶要到龍華宮守夜,走的時候交代我說:“不要偷吃擺在桌上東西,那是我們家敬獻給神仙和祖宗的貢品。”我急忙到桌旁瞅了瞅,中間的盤子里放了一大條炸魚,上面還插了兩根筷子;周圍擺著二十多個盤子、碗,分別盛著各色水果、各種糕點、各種菜肴,還有白酒,真豐盛呀!其中最吸引我的一盤橘子味軟糖,這可是我的最愛呀!已經很久沒有吃過了,感覺都快忘了是什么味道了。奶奶走了,爸爸、媽媽還有我的小妹妹都在看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悄悄地走到桌邊,瞄準了那個裝著軟糖的盤子,迅速抓了一把,緊緊握在手里。正要回頭,就聽見媽媽小聲笑著說“也給你妹妹也拿幾塊。”我先是一愣,然后趕緊又拿了幾個給媽媽。媽媽接住后輕聲說:“少吃幾塊就行,不要讓奶奶發現。”這時,我看到遠處的爺爺正在盯著我和妹妹,臉上掛著慈祥的笑容。我又是一愣,趕緊對媽媽悄悄說,“爺爺看到了。”正當我們不好意思的時候,聽見爺爺說:“過年了,應該吃點好的,也給我也拿幾塊。”就這樣一盤橘子味軟糖不一會兒就被我們吃了一大半。奶奶回來的時候,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我以為奶奶要生氣,卻聽她說:“過年吃軟糖,開心嗎?你們姊妹倆還知道給神仙留點,神仙就不會怪罪。剛才是誰吃了,誰明天早上要多磕幾個頭。”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心里面感覺暖暖的。
初一早上,我一起床就和爸爸放起炮竹,一盤一萬頭的鞭炮足足響了三分多鐘,在爸爸的陪伴下,一大堆的禮炮、煙花讓我和妹妹狠狠過了一把癮。回到屋里,見到奶奶在桌前點起了紅色的大蠟燭,又點燃了一大把的香。奶奶對我說:“快磕頭吧,記得多磕上幾個,神仙和我們的祖宗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快樂。”我說:“爺爺、爸爸、媽媽、妹妹也吃了軟糖,他們也要多磕頭”。“行、行、行,都多磕幾個頭”爺爺、媽媽、爸爸都齊聲說。奶奶說:“好啊、好啊、好啊,我們都多磕幾個頭,我們全家日子肯定會開心快樂!”
過去,我一直認為奶奶搞的祭祀、燒香、磕頭這些都是封建迷信。但這一次在奶奶家過了這個年,讓我體會到:有時候“封建迷信”還能讓人感到溫馨、感到親人間濃濃的愛,這一切其實都是祈禱我們全家新的一年開開心心,紅紅火火,原來親情是最濃的年味,也是有可以點贊和回憶的一面呀!
年味,請你慢慢過,時間,請你慢慢走。濃濃的年味,滿滿的喜悅,還有一脈相連的親情都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溫暖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