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學生讀書心得篇一
這個劇本的又一個一名叫做《王子復仇記》。實際上這個王子并沒有給老國王復仇,盡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國王,但這更大的好處上是為了行將死去的自己。他的復仇很失敗,正因他一向在彷徨,他憎恨這個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對別人冷嘲熱諷,對自己則是不斷地責備。他嘗試著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時候他一動不動。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魯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進行精神上的抗爭。
哈姆雷特是杯具的中心人物。他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核心,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教會進行斗爭的武器。人文主義著反對以神為中心的封建神學,宣傳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哈姆雷特對世界和人類抱有巨大的熱情和完美的期望。他說:"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貴!力量是多么無窮!行動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肯定人的現實生活,渴望純潔的友情和真摯的感情。他聰明熱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戀人峨菲利亞說:"啊,一顆多么高貴的心就是這樣隕落了!"這樣的王子自然得到民眾的擁護,連他的敵人克勞迪斯也承認:"他是為糊涂的群眾所喜愛的"。但是他一接觸社會的現實,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愛的母親連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沒有穿舊,就匆忙嫁給了從前受人恥笑的克勞迪斯。他感到憂郁:"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經過一番深沉的思考,把個人問題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發現"時代一切都脫節了","丹麥是一座監獄","我決心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職責"。這樣為父報仇實際上成了改造社會的一個具體行動。他有意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當
罪行的真-相確證以后,便立即行動。但為了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下了在奸王祈禱把他殺死的機會,之后又誤殺了波洛涅斯,這樣就招來被放逐的命令。最后,他雖然逃了回來,在決斗中殺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劍而犧牲,"重整乾坤"的職責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藝術上也能集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特色。劇作的生活畫面廣闊,情節的展開生動、豐富。劇作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從皇宮到家庭,從深閨到墓地,從軍士守衛到民眾造反,從劇場到比劍場,構成了劇中人物活動的廣闊的背景。莎士比亞十分注重情節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復仇的情節之外,還配合諸如感情、友情、親子關聯等,對情節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相聯系,作者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戲劇場面。如"戲中戲"演出的那一場,是一場重點戲,又是過渡戲,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動的轉折點。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富有詩意。他的劇作主要是用自由的無韻詩體寫成,還有民間歌謠,其人物的語言也變化多端。
刻畫哈姆雷特時,多次運用獨白,詩體與散文交相使用,哲理與抒情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巨作,它給我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初一學生讀書心得篇二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杯具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就是此刻,我們依然能夠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于情節,也不僅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在思想資料上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征,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于命運的問題。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完美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丑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這個王子發出了復仇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能夠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蕩不安時代的產物。
哈姆雷特是一個英雄形象,他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狀況下,他敢于針鋒相對地進行斗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在每一回合的斗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于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并不堅信人民。盡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布新,但他總是郁郁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注定了他與丑惡同歸于盡的悲慘命運。他是一個巨人型的杯具。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場杯具,卻也是對他的結果。當將命運的枷鎖揭開了,他的職責也就應是放下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對于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好處。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經典,不僅僅在于塑造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正因他的英雄行為下的懦弱,他是一個傳統好處下的一個大的突破。在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中,哈姆雷特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英勇的戰士,這個過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務必經歷過的,因此每個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的形象也就更加引起我們的關注。
這部戲劇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對金錢、權利的欲望。對于哈姆雷特的死,是很悲痛中也引起了我們一些思考。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永遠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初一學生讀書心得篇三
創作于1600~1601年的《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此刻,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也不僅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總的來說,
它描述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杯具,人的杯具。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應對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滅。一開始的哈姆雷特處于某種好處上的“童年時期”,他沒有經歷過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環境也比較單純,一向學習西方正統思想。但到頭來,高貴的,令人崇拜的父親死了,貞潔的母親一個月不到就改嫁給篡奪王位的叔父。這使他對世界產生懷疑。而這種懷疑直接促成了他之后的彷徨。他意識到:完美的東西原來并不存在,貞潔抵但是欲望,道德戰勝不了貪念。他認為就應去復仇,但是那道德敗壞的人是他的母親;殺死他父親的叔父和他一樣是人,擁有的是人的思想。但是就算復仇成功,又能怎樣?為此他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活著是一種痛苦,但是對死又懷有那么絕對的恐懼。他遇到了一個無法回答的難題,卻又無從逃避。
哈姆雷特的情形并不是的,生活的大手對每一個人握得是如此之緊。
老國王的死,這和王后并沒有關聯。但是作為婦人的她面臨著兩種選取,那就是道德或者是欲望。她選取了后者。然而她遭到了哈姆雷特的蔑視和批評,道德的空虛帶給她相當大的痛苦,其實王后是一個善良的人,她并不是道德敗壞。她是在選取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取自己的命運。
新國王,那個篡奪了王位的叔父,他是劇中的反派主角。他一心想要王位,并且對王后懷有欲望。但國王是別人。是他的兄長,他注定得不到王位。他和劇中所有人一樣面臨著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的消失。但他發奮去爭取,其實在此刻,他表現了一個英雄一般的氣概,他勇敢地去爭取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但這也是杯具之所在。他付出了代價:他的手上沾滿了別人的鮮血,卻無力地懺悔。在之后,他發現哈姆雷特得知了真相后,他又開始拯救自己可能會失去的的幸福生活。他徘徊在罪孽和理性之間,最終他沒有跳出來,死在自己的劍下。
勒替斯和莪菲莉霞的命運與哈姆雷特驚人的相似。而在生存還是毀滅的選取中,莪菲莉霞選取了后者,她選取了自殺。在復仇與否的選取中,勒替斯完全是哈姆雷特完全相反的復仇者,“那么難道我的一個高貴的父親就這樣白白死去,一個好好的妹妹就這這樣白白瘋了不成?……我的報仇的機會總有一天會到來。”在復仇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這件事情上,所有的選取都指向了同樣的終點。
與哈姆雷特的停滯不前不一樣,其他人進行了行動上的抗爭。新國王殺死了老國王,并且嘗試著懺悔來洗清自己的罪孽,并且妄圖透過殺死哈姆雷特保住王位。勒替斯和國王一齊實施了計劃,企圖讓哈姆雷特為自己的父親的死付出代價。但是最后呢?新國王死了,他也許能夠說被復仇了。勒替斯死了,計劃失敗了。哈姆雷特死在了別人對他的復仇里。……
有人說哈姆雷特的劇情太過于牽強,怎樣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這恰恰是現實所在。文章向我們表現了一群對抗命運的人的最終的結局。他們嘗試著改變命運,結果什么也沒有解救。他們嘗試著挽回過去,結果什么得到。這種無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許也就是人本身的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杯具伴隨著每一個人,各個方面,并且無時不刻。
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句話,無疑相當精辟。
初一學生讀書心得篇四
《全球通史》這本書的難度和厚度讓我傷透了腦筋,但也讓我受益匪淺。懂得了讀書真正的奧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為上下兩冊,兩冊共110多萬字,剛開始看的時候因難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著快快的讀完,但越往后讀我就越覺得讀好書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要從這本書中得到知識和感悟,之后重讀這本書時,態度便有了變化。為了能在讀后感中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動式的讀書,只是在意語言的有趣,對感興趣的部分就認真讀,陌生的、難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須得在仔細的思考中完成閱讀。
在這種有思考的讀書中,我的讀書速度雖然變慢了,但是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變轉為質變,我也定下了目標,在看完這本書之后一定要寫讀后感。將我的感悟與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聲稱,要“站在月球上來審視人類史“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查歷史,這種大格局的觀念可以令你的眼界開闊,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層。
“社會變革滯后于技術變革一直是人類許多災難的根源“這是作者全書都在聲明的觀點,那是因為一但人類有了超越倫理道德的武器,便會將倫理道德置之一旁,從而發生流血事件暴力沖突等問題。作者的觀點是兩者的不匹配才是導致人類災難的原因,這不也正說明了從技術大爆炸開始幾百年的時間,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著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災難性的事件。而在人類的文明史之中,這反而是技術人文大爆發的時代。
其次作者認為,“蠻族入侵的毀滅性沖擊是形成東西方差異的原因,蠻族入侵一直是各個文明揮之不去的夢魘,蠻族與文明種族實際上便是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兩者互相斗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斗爭融合,最終塑造了帝國文明的氣質。舉個例子就像是中國,中國各個帝國走到了末期的時候,不是農民起義將帝國搞得千瘡百孔,最終由游牧民族將帝國摧毀,就是游牧民族以絕對的優勢將帝國摧毀。隨后當游牧民族墮落時,農業文明便會來一次漂亮的反擊,重新統一中原,因此會在競爭之中不斷進步,但是西方卻不堪滿族進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失去了傳統文化,成為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之一。
對于中國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國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這一點可以從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中的在所有歷史階段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因為地理位置較為封閉,文化更是統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國在秦朝時就實現了文字的統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統一則是英國人入侵后才逐漸開始的,雖然是一個極端但中國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會早衰,因此才導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著中國的結構是中央集權,自然導致了一個統一的政體,使得文明以一個相同的姿態連續不斷。
這就是我對全球通史的一些體會。
初一學生讀書心得篇五
暑假里我讀了美國作家房龍的《全球通史》。該書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形象的記敘了全球幾千年的歷史,此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其實,上到一個國家,下到我們黎明百姓。只要他不思進取、整天吃老本,都會被歷史所淘汰。書中例舉的眾多的歷史事件都證明了嚴復先生在《天演論》中的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本書描述的眾多歷史事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屬蘇美爾時代和清帝國的章節了。我先來簡單的說說蘇美爾文明吧!
在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人們在這里創建城市國家(簡稱城邦),這塊土地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偉大領袖漢謨拉比的多年征戰下,兩河流域第一次得到了正式長久的統一。漢謨拉比頒布了人類歷最早的法典。他建設的巴比倫帝國商業繁榮、軍事強大。民眾過了相當長的安定生活。可是,到了晚年的漢謨拉比開始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他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等他去世后,后代們跟壞學壞,在這方面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勞民傷財的空中樓閣,還有通天塔的建造,這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欲和虛榮心,大肆向底層群眾收稅,為了獲得更多領土開始向小亞細亞及周邊地區進軍。光書中列舉的兩項就花光了國庫的所有資金,強征的士兵在戰爭中死傷無數,激化了國內矛盾。人民忍受不了統治者的暴政,他們和奴隸一起揭竿而起,攻破巴比倫的都城巴格達。雖然后來巴比倫王國幾度復國,但是由于根基嚴重受損,這些國家不久就被入侵的外來民族所攻滅。古巴比倫帝國的興衰不就體現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么?
本書還詳細介紹了中國的古代歷史。對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最近的那個外強中干的大帝國——清帝國介紹的尤為詳細!房龍先生用了大量筆墨闡述了清帝國的興衰。清朝也不是一來就那么強大的,那個疆域面積1300余萬的大帝國最開始也只是白山黑水邊的女真部落。在1600年之前,女真分為幾部彼此混戰不休。后來建州女真逐漸強大,努爾哈赤對軍隊進行了改革,首創了八旗制。在大汗努爾哈赤的奮戰下女真得到了統一。1636年皇太極定都沈陽,清朝正式建立。這時的清朝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幾代人的勵精圖治下,開始如滾雪球般的發展壯大。此時的版圖從關外的白山黑水擴展到關內,最后在乾隆二十四年達到了頂峰。構建了一個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及庫頁島周邊島嶼,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南包南海諸島,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的龐大帝國。
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如此龐大的帝國和前期幾位帝王近百年如一日的創業分不開。當年,清軍為了打敗明軍,改進了火器,將騎兵隊、火槍隊外加紅衣大炮相配合的陣法運用到了極致。同時清政府重用漢臣,對內采用安撫、分化政策,不久便得到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總體上說清朝繼承了漢族的儒家文化,比之前朝無論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上都有諸多的建樹。清朝前期在對外戰爭上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戰果:雅薩克之戰大敗沙俄、在烏蘭布通擊敗葛爾丹部、施瑯大將軍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清朝經濟上也比明朝有了長足的發展,順治皇帝汲取了明亡的教訓廢除了幾千年不曾廢除的人頭稅,從此人口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從原先的7000萬暴漲到4億,人口的增長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醫學上,牛痘的種植避免了天花的傳染,使得人們壽命增長,間接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此外鼓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為也促進了帝國的繁榮。到了康熙年間國家已經發展到了家家富足、天下太平的境界。等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gdp更是達到了全球的近一半(一說四分之一)。然而,一系列的表面繁榮讓統治者忽視了王朝內部本身存在的危機,正如房龍先生所言:“滿清統治者不思進取,他們并不知道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發生了什么。英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暴力政變奪取了政權。西歐各國的科技、軍事都得到了質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后,西歐各國進入了工業革命,而清政府依然閉關鎖國,小農經濟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東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清朝最后的結局必然是完敗在西方堅船利炮之下!”是的,正如房龍先生所言,自康熙以后清朝實施了長達20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清軍不求突破,到了鴉片戰爭時期火器裝備還是200年前的老樣子,甚至在陣法上還有了些許退步!而西方已經出現了滑膛槍、前裝線膛炮等新型武器。在這樣大的差距下開戰,清政府自然是輸得找不著北。經濟上,清政府對外封鎖,以天朝上國自居,不管西方發生多大的變革,關起門來過日子。上到皇帝下到臣子只求貪圖享樂。為維護政權穩定,清政府禁錮人民的思想,大興文字獄,只言片語就能濫殺無辜!幾場文字獄后,舉國上下都不敢說話。國內人不敢啰嗦,歐洲各國卻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英國在乾隆年間就開始為侵略中國做好了準備,外強中干的清政府終于屈服在列強的槍炮之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然后來統治者內部也進行了幾次所謂的“運動”、“維新”、“變法、“立憲”之類的改革。但由于階級的局限性,都沒有真正的做到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敗仗一個接一個打,條約一個接一個簽。問題積壓的越來越多,百姓和統治者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歷經三個世紀的清政府終于在1911年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
從蘇美爾文明和清朝的興衰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蘇美爾人建立的古巴比倫國還是努爾哈赤以及其后人建立的大清;他們的統治者在前期都勵精圖治,全心發展本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可是到了后期他們的繼任者覺得上一輩留下來的家業實在是太豐厚了,就開始坐享其成了!他們對內一味地享樂,對外一味地采取鎮壓。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帝國的危機就出現了。當階級矛盾到了難以忍受的時候,革命就爆發了!王朝要么被外族毀滅,要么被民眾,青史總是那樣驚人的相似!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全球通史》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告訴我這個道理!讀了這本書后,我個人認為世界是美好的,也是殘酷的,更是公平的。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創造輝煌,就像蘇美爾文明和清朝最初的崛起一樣。同是世界也是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蘇美爾的統治者開始狂妄自大,當滿清統治者開始年年爬起來吃老本時,他們就已經開始被淘汰了。當你無法做到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時代變革時,你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平心而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無論你曾經多么輝煌,有多少人或國家臣服于你。只要你沒有了進取的心,你離被滅亡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