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養老院 醫養結合篇一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兼具醫療衛生服務資質和養老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或者養老機構)185家,占全市養老機構的34%。為更好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進一步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會同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實施方案》。
(一)擴大醫養結合服務供給。鼓勵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增加的床位日常重點用于老年、康復、護理、安寧療護服務。探索醫療機構運營養老服務機構。增加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資源。具備條件的養老機構可引入醫療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將部分養老床位轉化為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床位。到2022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依托養老服務機構(含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為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專業、規范、優質的機構式照護服務,醫療機構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巡診及設立家庭病床,提供必要的查床、轉診等服務。
(二)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提升居家醫養結合服務能力。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遠程醫療等將醫療機構內醫療服務延伸至居家。提升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組建街道(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整合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區域養老、醫療資源,將巡視探訪、上門巡診等居家醫養服務有效銜接。提升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養老機構可通過服務外包、委托經營等方式,由醫療衛生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規范的醫療衛生服務。開展醫養結合培訓基地建設,建立醫養結合機構醫務人員進修輪訓機制。發揮中醫藥醫養結合服務作用,探索設立中醫藥健康養老護理員師資和適宜技術培訓基地。
(三)深化醫養結合機構“放管服”改革。簡化醫養結合機構審批登記。具有法人資格的醫療機構申請設立養老機構的,不需另行設立新的法人,不需另行法人登記。鼓勵社會力量發展醫養康養產業。支持社會辦大型醫養結合機構走集團化、連鎖化發展道路,培育居家健康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支持社會力量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教育、旅游、養生和社會參與等有益身心健康的醫養康養服務。加強醫養結合服務監管與評價。建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實現醫養結合服務一同部署、一同檢查。推動京津冀醫養結合協同發展
(四)加強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發展院校教育及技能培訓。優化普通高校、職業學校設置老年服務與管理、健康管理等相關專業的程序。支持醫務人員從事醫養結合服務。實施醫師執業地點區域注冊制度,支持醫務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執業。
(五)建立健全支持保障體系。鼓勵符合規劃用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用于醫養結合機構建設。社會福利事業彩票公益金要適當支持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債券,鼓勵商業銀行創新抵質押貸款產品,拓寬信貸擔保物范圍。推進按病種、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按床日等多元復合的醫保支付方式。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推進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經驗。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針對老年人風險特征和需求特點,開發專屬產品。
養老院 醫養結合篇二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辦好人民滿意的養老服務事業為宗旨,以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為要求,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養老服務業為導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設置,將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有機結合,實現醫養無縫對接,為全市老年人搭建方便快捷、品質優良、普惠實用的新型養老服務平臺,提高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質量。
二、工作目標
到20xx年底,根據全市各級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需求,優化養老機構與各級醫療機構的資源配置,通過各級醫療機構為入住養老機構老年人開通醫療救治綠色通道,養老機構為入住醫療機構的康復期老年病人提供療養床位,打造城市xx分鐘,農村30分鐘醫養結合服務圈,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的健康養老服務網絡。
三、工作步驟
(一)20xx年6月前,開展一次對全市入住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老年人健康狀況調查統計,摸清入住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老年人健康狀況,建立健康檔案。
(二)20xx年9月前,完成全市養老與醫療機構運作情況調查,理清各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模式。啟動2個社區養老機構與衛生機構醫養結合的試點工作,為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醫養結合工作總結經驗。
(三)20xx年12月前,完成50張床位以下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實行醫養結合聯系制度。
(四)20xx年12月前,養老服務床位在50張以上規模的社會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養護樓等大、中型養老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醫療機構,并做好醫保和新農合報銷掛牌準入工作;對鄉(鎮、街道)、村(社區)醫療機構富余的醫療床位納入養老服務床位范疇,并開展相應的服務工作。
(五)20xx年12月前,充實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人員,保證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通過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的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起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服務信息對接平臺,使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80%以上,實現老年人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健康服務機制,使老年人能及時就醫和方便醫療報銷。
四、工作措施
(一)切實抓好摸底基礎工作和試點工作。
開展全市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的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狀況摸排工作,對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老年人身體狀況和服務需求進行統計,建立健康檔案,為開展醫養結合工作提供準確的信息資料。(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協助單位: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各區縣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6月前)
開展全市養老與醫療機構運作情況調查,完成市、區(縣)、鄉(鎮、街道)各級醫院,以及社區(村)醫療站點與其所在地的養老機構配置基本情況調查工作,理清各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模式,為開展醫養結合奠定基礎。(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協助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老齡辦、各區縣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9月前)
啟動醫養結合試點工作,在碧江區啟動2個社區養老機構與衛生機構醫養結合的試點工作,完善電話約診、家庭保健等上門服務制度。(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協助單位:市老齡辦、碧江區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9月前)
(二)健全醫養結合聯系制度。
對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實行醫養結合聯系制度。養老床位數在50張以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托老所、敬老院、農村互助幸福院等養老機構及社區居家養老人員,按照屬地原則,當地醫療管理機構要與其建立就近管理的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聯系服務制度,填寫《銅仁市養老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服務聯系表》(附件一),醫療機構要落實責任醫生和護士各1名,公布聯系方式及服務時間,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相關標準,提供健康服務。按照政府補貼養老服務額度和個人投入養老服務限額,與被服務的老年人簽訂《健康管理服務協議書》,按照無償、低償和有償的不同方式,明確相應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責,細化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具體內容,規范定期檢查和重點監督機制,方便罹患重癥疾病老年人得到及時服務和救治。在規劃新建、搬遷醫療衛生機構時應優先考慮與養老機構的就近設置。(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協助單位: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各區縣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12月前)
完善“醫養聯合體”運作機制,實現急救與休養的無縫對接。在養老服務床位50張以上的養老服務機構,逐步完善養老基本信息和醫療健康信息收集,健全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檔案,實現養老、醫療與服務的“一體化”信息管理。初步建立起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服務信息對接平臺,使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80%以上。通過建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對接聯系制度,醫院與養老機構分別建立《銅仁市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對接服務聯系臺賬》(附件二),讓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療期進入“住院狀態”,為老年病人在掛號、就診、檢查及辦理住院手續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務,方便老年人快速救治,在第一時間得到及時、專業、便捷的醫療服務。在醫院處于康復期的老年病人可進入“休養狀態”,養老機構的床位可充任醫院康復病房,接收醫療機構的康復期老年病人,作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老年人急性期診療的后療通道,解決出院老年人在回歸家庭、社區過渡期的臨床護理康復需求。使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療期的“住院狀態”與病情穩定期的“休養狀態”之間,實現醫院與養老機構的無縫轉接,解決重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繼續養老服務問題。(責任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協助單位: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各區縣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6月前)
(三)加強養老機構醫療資源配置。
對養老服務床位在50張以上的社會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養護樓等大、中型養老機構,要根據入住老年人數量和老年人服務需求,引入民間資本,配置符合需要的醫務室或附屬醫院,幅射周邊村(社區),開展醫療保健和巡診等健康服務。所在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符合設置條件的單位要給予全力支持,協調落實好養老機構附屬醫院的城鎮職工醫保、新農合相關報銷的準入掛牌工作,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就醫報銷。暫無條件設置醫務室或附屬醫院的養老服務機構,可參照50張床位以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對接聯系制度的做法,實行定期服務。養老機構也可自主選擇有資質的其他醫療機構管理醫務室、附屬醫院或提供醫療服務。(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協助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計生委。完成時限:20xx年12月前)
(四)加強老年人專業護理隊伍建設。
充分利用銅仁學院、銅仁職院師資優勢,加快培養老年人護理方面的專業護理隊伍,培訓專業養老服務人員,按照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規范,逐步對管理和服務人員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利用醫療機構現有資源優勢,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每個縣級以上醫院組建一支規模適度的為老服務志愿者隊伍,并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為老服務活動。通過健全為老服務志愿者隊伍建設機制,動員和吸引更多的民間為老服務志愿者參與到為老志愿者服務工作中,實現老齡工作“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目標。(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協助單位:市衛生計生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老齡辦、團市委、銅仁學院、銅仁職院、各區縣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12月前)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醫養結合工作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我市幸福養老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全市老年人提升養老幸福指數的迫切愿望。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此項工作上來,按照相關部署,把握時間節點,穩步推進。為加強對養老與醫療服務結合工作的領導,由銅仁市新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和領導全市醫養結合工作。各區(縣)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制定具體的落實措施,推進醫養結合,把解決好老年人的疾病預防、治療和療養問題作為一項為老服務的民生工程抓實抓好,到20xx年底前完成對全市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在健康養老服務各方面的無縫銜接,并逐步健全醫療機構對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服務延伸機制。
(二)加強人員配備,保障經費投入。各區(縣)要結合各自實際,解決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困難和問題,保障必要的工作經費,并優化鄉(鎮、街道)、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及醫療機構的人員配備及設施配置,為村(社區)居家養老健康服務工作創造條件,加快推進各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醫養結合工作。
(三)強化督促指導。市民政局要主動會同市衛生計生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加強對全市社會養老與醫療服務結合工作的日常監督檢查,并將養老與醫療服務結合工作納入年度考核。通過適時開展工作檢查,細化考核措施,確保醫養結合工作落實到位,使老年人健康服務得到保障。
養老院 醫養結合篇三
各縣(區)政府,各有關單位: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一步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根據省衛生健康委等12家單位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黑衛老齡規發〔20xx〕10號)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推進我市醫養結合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指示要求,以滿足老年人基本健康養老需求為主要目標,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市場驅動作用,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等資源,完善體制機制,加強部門協同,創新服務模式,逐步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老年人健康福祉。
(二)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市場驅動。發揮政府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市場規范、投入引導等方面的主導作用,統籌各方資源,推動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以需求為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城鄉聯動,以城帶鄉。在推動城市醫養結合工作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將醫養結合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醫養結合工作加快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在健康扶貧中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全面提高為老服務水平。
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強化社區居家養老、專業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加強養老和醫療資源共建共享。依照老年人需求,提升政策引導、投入扶持、服務監管等工作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優化整合服務項目和內容,推動形成整體聯動、深度融合的服務模式。
改革創新,優化供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以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科技創新為先導,創新醫養結合服務供給和資金保障方式,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激發各類服務主體的潛力和活力,不斷豐富老年健康養老服務產品供給。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基本建立符合市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規模適宜、功能完善、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老年人能力顯著增強,醫養結合機構的醫養護一體化服務更加優質,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實現有效共享和無縫對接,老年人得到連續、適宜、規范、便捷的健康醫療服務。
——養老機構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推動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床位占比達到30%以上;
——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50%;
——開展城市農村社區心理關愛試點項目;
——到2022年,至少建成1所安寧療護中心或有安寧療護功能的醫療機構;
——到2022年,65周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以上;
——到2022年,65周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65%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居家醫養結合服務強基行動
1.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積極參與“全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按照“應簽盡簽”的原則,在保證簽約服務質量基礎上,針對65周歲以上老年人群,探索信息化簽約方式和個性化服務內容,著力提高老年人簽約滿意度。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要為簽約居民開通轉診綠色通道,在專家號源、住院床位、檢查檢驗等方面提供便利。為社區高齡、慢病、失能老年人等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上門醫療衛生服務。到2022年,65周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以上。(市衛健委、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2.開展家庭病床服務。按照省即將出臺的《家庭病床服務管理規范》,落實上門醫療衛生服務的內容、標準、規范。提供上門服務的機構要投保責任險、醫療意外險、人身意外險等,防范應對執業風險和人身安全風險。深化價格改革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措施,改進醫養結合服務價格的定價方式,完善相關收費標準,從價格政策上支持提高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和服務質量。為社區高齡、慢病、失能老年人等提供上門醫療衛生服務的醫療機構,要制定公平合理、操作方便的價格政策。規范家庭病床、家庭巡診、上門護理和康復等醫療衛生服務的內容和標準,制定較為寬松的鼓勵性價格政策。根據醫養結合服務工作的延伸和發展,適時動態調整醫療衛生服務的價格和內容。(市衛健委、醫保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3.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鼓勵具備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的實體醫療機構,運用已具備或依托可提供線上申請、跟蹤、評價等服務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在本機構注冊的、至少具備五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護士(專科護理還需要其他相應資質),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模式為主,重點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慢病患者、康復期患者、終末期患者,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健康教育、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市衛健委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提升行動
1.推動社區心理關愛試點項目建設。積極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及需求,做好我市老年人心理關愛試點項目。組建項目服務團隊,對試點社區內65周歲以上常住居民,尤其是貧困、空巢、失能、失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齡老年人,以集中或入戶的形式開展心理狀況調查和評估。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素養以及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提升基層老年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有效維護和促進老年心理健康。(市衛健委、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2.加強“健康小屋”建設。持續推動健康小屋建設,免費為65歲以上老年人不限次數提供血壓測量、血糖測試、肺功能測試、人體成分分析等“十項”自助式服務。推動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綜合體(日間照料中心)內嵌入“健康小屋”,為老年人提供慢病監護、疾病預防、日常保健、緊急預警等就近、便捷的醫療服務。選擇2~3個“健康小屋”試點,統一規范建設標準,并逐步在全市推廣。到2022年,全市建設具備綜合功能的城市街道級社區養老服務機構43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或日間照料機構)288個,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到90%。(市衛健委、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三)機構醫養結合服務促進行動
1.強化養老機構醫療服務功能。養老機構根據服務需求和自身實際,合理增加醫療服務功能并依法依規開展診療活動。城市社會福利院(中心)、農村中心敬老院與醫療機構采取合作共建、服務外包等方式,建設區域性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符合標準的按規定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到2022年,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服務協議率達到100%。倡導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向社區、農村居家老人開放,提供營養配餐、醫療、康復、娛樂等服務。(市衛健委、民政局、醫保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2.鼓勵醫療機構開展康復護理延伸服務。加強老年護理、康復醫療服務能力建設,鼓勵其根據服務需求增設老年護理、康復、安寧療護病床。鼓勵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為簽約養老機構老年人提供就醫便利服務和多種形式的義診、志愿服務,建議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每年到醫療資源薄弱養老機構開展一次義診活動。(市衛健委、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四)專業醫養結合供給提速行動
1.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優先支持社會力量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開辦醫養結合機構,并按規定享受稅費、投融資、用地等有關優惠政策。鼓勵商業銀行優先支持社會力量開辦醫養結合機構,為醫養機構融資提供便利。支持社會辦大型醫養結合機構走集團化、連鎖化發展道路。支持、鼓勵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域外金融機構等作為投資主體興辦醫養結合機構。積極落實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為我市民辦醫養結合機構擴大規模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助力醫養結合產業發展。新建醫養結合機構,應充分考慮應對新冠肺炎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求,合理規劃醫療與養老區域布局。(市衛健委、發改委、民政局、自然資源局、住建局、人民銀行、稅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2.推動社會力量開展醫養融合服務。支持社會力量圍繞老年人在預防保健、醫療衛生、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積極開發安全有效的食品藥品、康復輔具、日常照護、文化娛樂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務產品。加強醫養結合機構監管規范藥品使用行為,督促醫養結合機構建立健全藥品管理制度。對醫養結合機構的藥品使用提供業務指導。舉辦“安全用藥月”活動,加強用藥安全科普,有效提高老年人群體的藥品科學素養,引導老年人合理用藥。加強對老年患者用藥的重點品種監管力度,結合中藥飲片專項整治方案、二類精神藥品專項整治方案,重點加強對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用藥及中藥飲片等重點品種的監管。指導醫藥食品企業圍繞中藥、漢麻等我市優勢產業開發適合老人服用的藥品和保健品。(責任單位:市衛健委、民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3.鼓勵基層醫療機構轉型醫養結合機構。鼓勵閑置床位較多的一、二級醫院和專科醫院轉型為康復、老年護理、安寧療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探索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村衛生室與農村幸福院統籌規劃、毗鄰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護理機構、養老機構建設安寧療護中心。到2022年,至少建成1所安寧療護中心或有安寧療護功能的醫療機構,有條件的縣(區)要建成1所康復醫院或安寧療護機構。(市衛健委、民政局、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五)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行動
1.支持發展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有序推進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建設,為65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中醫體質辨識和中醫藥健康指導。到2022年,65周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65%以上。(市衛健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2.推動發展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推動中醫醫院與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之間的深層次合作,積極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康復服務。鼓勵中醫醫療機構興辦養老、康復、護理專業機構,發展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服務特色的養老機構,引導中醫適宜技術和護理服務向社區和居家延伸,探索融合中醫藥健康管理理念的健康養老服務新模式。做強做大大同區、林甸縣、杜爾伯特縣中草藥種植基地項目,推進北藥南用、南病北治。支持組建含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家庭醫生團隊,鼓勵家庭醫生團隊提供與家庭結合的中醫藥養老服務。推進“中醫藥+旅游+養老”發展,鼓勵開發中藥材的適老產品和中醫藥康養旅居產品。(市衛健委、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三、配套措施
(一)完善財政扶持和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制定醫聯體建設、家庭醫生、家庭病床、老年人簽約服務等方面的財政扶持政策。對非公立醫養結合機構在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實行與公立機構同價政策,其中對非營利性養老和醫療機構建設全額免征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養老和醫療機構建設減半收取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經認定為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對其符合條件的非營利性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對其自用的房產、土地,按規定享受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享受小微企業等財稅優惠政策。用于社會福利事業的彩票公益金要適當支持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市財政局、稅務局、民政局、衛健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加強規劃布局和用地保障。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醫養結合機構發展需要,優先保障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用地。鼓勵醫養結合項目優先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在不改變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允許盤活利用城鎮現有空閑商業用房、廠房、校舍、辦公用房、培訓設施及其他設施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并適用過渡期政策,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權利類型使用土地;五年期滿及涉及轉讓需辦理相關用地手續的,可按新用途、新權利類型、市場價,以協議方式辦理用地手續。由非營利機構使用的,原劃撥土地可繼續劃撥使用。加強規劃布局,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醫養結合結構發展需要,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嚴格執行供地政策。由民政部門研究制定《大慶市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方案(20xx—2022)》,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設計我市養老服務發展,做到合理布局,平衡發展。將醫養結合項目作為審查重點,確保滿足使用功能的設計需求,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永久性標牌、質量信息檔案等制度,確保醫養結合項目及其配套設施同步設計、施工。加強對醫養結合項目的監督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問題,確保工程質量和消防安全。加強對醫養結合項目的竣工驗收監督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合格后交付使用。(市自然資源局、住建局、衛健委、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三)完善基本醫療和照護保險制度。研究制定醫養結合醫療護理服務清單和服務規范,符合規定的轉診住院患者可以連續計算醫保起付線。按照上級統一安排部署,積極推進按病種、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按床日等多元支付方式。實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地區,參保的失能老年人長期護理費用由長期護理保險按規定支付。鼓勵保險公司緊貼人民群眾需求,增強社會服務領域保險供給。支持保險公司增加老年人需求較為強烈的疾病險、醫療險、意外險等領域產品供給。鼓勵養老機構參加綜合責任險。開展輔助器具服務,通過租賃等形式為居家失能人員提供生活必需的輔助器具。加大對入住醫養結合機構老年人的志愿服務力度和宣傳力度,組織協調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社會愛心組織,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與醫養機構結對幫扶活動,推動團屬各類宣傳平臺加大對青年志愿者結對醫養機構服務的宣傳。研究志愿服務積分獎勵標準,給予參與志愿服務的青年志愿者積分獎勵,確保志愿服務質效。(市醫保局、發改委、民政局、團市委、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四)完善投融資政策。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投融資模式。配合項目實施機構做好落地項目政府支出責任按績效付費等工作。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承接當地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服務。鼓勵銀行機構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對醫養結合型機構貸款,保障醫養結合機構能夠順利獲得融資。支持在專業醫養結合機構附近設立自助服務銀行,便于辦理基礎性金融業務。支持在醫養結合機構內部設立atm機,滿足老年人基本金融業務需求。鼓勵和支持銀行保險機構上門開展金融業務,為老年人提供便民貼心服務。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發揮“投、貸、債、租、證”協調作用,加大金融對醫養結合領域的支持力度。鼓勵地方探索完善抵押貸款政策,拓寬信貸擔保物范圍。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預算安排,與金融、保險等社會資本共同籌資設立健康產業發展基金,采取股權投資等市場化方式,引導社會各類資本投資健康養老產業,加大金融、保險支持醫養結合發展的力度。(市財政局、銀保監分局、人民銀行、發改委、民政局、自然資源局、衛健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五)加強醫養結合信息化建設。推動綜合為老服務平臺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對接,建設健康養老信息共享機制。基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多媒體影像等技術,運用可穿戴設備等移動信息采集終端,建立老年健康動態監測機制。支持研發醫療輔助、家庭照護、安防監控、殘障輔助、情感配合等智能服務機器人,大力發展健康管理、健康服務、智能康復輔具等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推進面向醫養結合機構的遠程醫療建設。(市衛健委、民政局、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六)加強醫養專業隊伍建設。鼓勵引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增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老年醫學、康復、護理、健康管理、中醫藥健康服務、社工、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人才培養。設立一批醫養結合培訓基地,探索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與醫養結合機構協同培養培訓模式。鼓勵民辦培訓機構開展養老護理、養老評估培訓,將市第二福利院打造成為在慶高校養老服務實訓基地。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護理院、護理站及其衛技人員納入衛生健康部門統一管理,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技術準入和推薦評優等方面,與其他醫療機構及其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對待。實施醫師執業地點區域注冊制度,支持醫護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多點執業。鼓勵退休醫務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執業。引導職業院校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到醫養結合機構和社區從事健康養老服務工作。市、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統籌安排,為養老機構的醫護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培訓。鼓勵志愿服務組織與醫養結合機構結對開展服務。(市教育局、文明辦、人社局、衛健委、民政局、團市委、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醫養結合在健康大慶建設、深化綜合醫改、推動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發展以及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工作中的重要意義,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落實醫養結合工作各項任務。
(二)強化部門協作。各有關單位要加強協作,制定出臺推進醫養結合的政策措施、標準規范。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提高醫養結合服務水平和效率。
(三)抓好典型示范。各縣(區)要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積極探索建設醫養結合示范機構、示范項目、示范中心等多元化醫養結合模式。
(四)加強監管考核。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將醫養結合工作納入重要事項督查范圍,建立工作評估體系。衛生健康、民政等有關部門要落實服務監管責任,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養老院 醫養結合篇四
醫養結合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從而最大化地對社會資源進行利用,是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結合養老機構和醫院功能為一體的新型模式。
醫養結合是一種養老保障模式的創新,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實現老年群體“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訴求。2015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由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九部門共同起草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醫養結合首次以國家政策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2016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民政部共同發布了《關于確定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同年9月又發布了《關于確定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通過實踐讓大眾更加了解醫養結合的理念。
從更加廣泛的層面分析,醫養結合不僅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更是跨領域結合的養老模式。其目的是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以使老人安度晚年。醫養結合的服務對象除了面對患有慢性病、易復發病或者是大病后處于康復時期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還包括了更加廣泛意義上的老年群體,比如身體健康但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對于老年人來說,醫養結合模式除了可以滿足其養老和醫療需求,體現“醫養共需”,更重要的是滿足生理和心理雙重的群體訴求。
可以說,一切養老服務,只要能夠有效地把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結合,都可以納入醫養結合的范疇。醫養結合,醫養并重,以醫推養,以養助醫。醫養結合重在結合,這一模式改變了傳統觀念中單一的養老服務,更加注重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的兼得,強調“養”與“醫”結合的需求,其優勢在于跨領域合作,通過資源的合理整合,有效利用,提供更加持續的服務。
一直以來,我們都面臨一個困境:醫養分離。養老院提供養老卻沒有醫療;醫院滿足醫療卻缺少養老。醫養結合,打破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壁壘,實現了資源從割裂到整合的過程。養老機構借助醫療機構的資源,為老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同時,醫療機構可以擴大自身醫療服務的覆蓋面,真正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養。
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城市在醫養結合模式上進行了一些探索,通過統計研究,主要為以下幾種形式:形式一,擴大醫療資源使用范圍,從醫院延伸到養老院,實現醫療資源合理利用;形式二,醫療工作者入駐養老院,定期為老年群體檢查、治療,保障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形式三,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服務點,并交給專業醫療團隊進行運營;形式四,由醫院開辦養老機構,提供服務。
第一,管理主體:對2015-2018年的國家政策統計,可以發現關于醫養結合的文件很多,發布主體也很多,科技部、民政部、衛生計生委等等,各個部門從自己分管的角度出臺文件和政策,但是卻沒有明確一個部門管理監督,導致醫養結合在實踐過程中缺少清晰的方向和定位。
第二,行業標準:從數據統計和發展現狀來看,醫養結合模式還難以統一標準。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不一,南北思維差異巨大,用同一個尺度來制定統一標準,脫離實際,既很困難,也不現實。不同環境、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對于養老的具體訴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標準的制定上,需要依據“以人為本、醫養并重”的原則,給出大的框架方向,各地再結合實際制定自己的地方標準。
第三,體系完備:我國現在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這就需要國家制定一整套完備的保障體系,并出臺相應政策,在社會治理結構中的各個環節得到實施。
第四,人才需求:醫養結合模式作為一種跨領域的新探索,注定其初期的不確定性,從而使相關行業從業者的培養工作也充滿不確定。在當前快速增長的老齡化社會發展態勢下,沒有相匹配的從業隊伍規模來滿足需求,醫養結合模式呈現了較大的市場空缺。現有從業人員大多數還停留在以往家政和醫院護工的層面上,專業程度偏低,因此,不論是以學術研究為主的本科學校,還是以專業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院校,都需要緊跟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方向,積極培養具有專業和職業素養的優秀人才。
第五,區域不平衡:當前中國,東西部經濟水平發展不一,沿海和內陸城市化程度差異較大,很多地區尤其是后發達地區尚處于產業轉型和發展經濟的階段。因為區域水平的差異,醫養結合的發展程度在不同地區也不盡相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考量,醫養結合應當與地方發展實際相匹配,不能片面追求高大上,而是作為民生工作的重要體現來面對。
懷化,地處湘中丘陵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于后發達地區,其經濟水平相對較低。就現有的懷化地區的養老方式還停留在養老院階段,醫療和養老屬于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養老服務整體服務量和服務內容少,醫養結合還處于摸索階段。所以,懷化要實現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總體來說,應從政策保障、社會參與、觀念轉變和人才培養這四個方面著手,實現醫療和養老資源的整合、利用。
(一)政策保障
目前懷化的養老需求遠大于服務提供,醫療和養老領域、資源的銜接程度較低。針對此狀況,我市應圍繞“一極兩帶”和“一個中心、四個懷化”發展戰略,科學編制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建立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養老財政補貼制度。因此,政府應該承擔責任,起到引導帶領作用。政府各個部門要協同合作,共同制定配套政策,降低進入醫保的“隱形門檻”,完善醫保制度,把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納入社保管理體系,建立長效機制。政府通過政策把控,建立統一完善的養老和醫療服務標準,規范醫療護理行為,保障老人的養老和醫療需求。同時,政府還應當明確對醫養結合機構的監管責任,由各個部門共同參與,實現服務的全環節監管。?
? ? ? ?(二)社會參與?懷化鶴城區據初步統計,現有社區64個,已有養老服務設施覆蓋城區32個社區,覆蓋率僅為50%,更何況懷化的線下城市,覆蓋率更低,所以,懷化地區要想更好的發展醫養結合,單靠政府是不夠的,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以外,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關注和參與,積極鼓勵社會資源的介入,加大資本,只有這樣才能為老年群體提供專業的健康護理服務,創造舒適的生活氛圍。2015年11月,國家出臺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為社會參與醫養結合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指導意見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到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中,針對老年群體需求,通過市場化運作開辦專業機構。
(三)觀念轉變
傳統觀念認為“養兒防老”,對于醫療養老院存在抵觸情緒。尤其是懷化這種后發達地區,此傳統思想尤為突出,認為養老院是孤寡老人或者留守老人居住的地方,易讓周邊人嘲笑自己或者家中的小孩不孝,對護工的素質也存在質疑,非自己的家人會被欺負等。同時,所以,我們要加力度,開展一系列的健康宣教、專家講座、義診咨詢、學術論壇、護理培訓、健康管理、醫療救護、醫養聯盟等系列活動,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 (四)人才培養
目前,懷化缺乏從事老年人醫療護理的專業人才,各社區或機構成立的養老中心專業人員資源嚴重不足,養老護理人員絕大多數為非專業人士,未受過專業的知識培訓和護理技能培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護理需要,這也成為懷化醫養結合機構發展的共同難題。專業的醫養人員、優質的醫護服務,是為老年群體提供高品質服務的保障。醫養結合服務是一種跨領域、專業化的特殊服務,需要具有不同專業層次的、經過系統培養背景的專業人員。對懷化來說,專業照護人才的培養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懷化的各大院校應當扛起這份重任,從當下就開始籌劃,進行人才隊伍的建設。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的過程,周期相對較長,如果不能從現在開始,積極進行人才儲備,那么即使有了健全的法律保障,充足的資本投入、專業人才缺乏短板依然會讓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陷入困境。
養老院 醫養結合篇五
為貫徹落實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明委發〔2015〕3號)和三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做好醫養結合和分級診療工作的通知》(明醫改組〔2015〕12號)精神,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做好醫養結合和分級診療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努力建設健康三元,
最新醫養結合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現結合三元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以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做好醫養結合及分級診療工作的部署為指導,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群眾自愿的原則,整合醫療、基本公共衛生、養老等各項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用,促進社區居民的醫療和養老方式轉變,全面提升群眾健康水平。
通過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合理配置并整合各類醫療和養老等服務資源,推動醫養結合和分級診療工作的有序開展,使社區居民能夠在居住地就近享受醫療、康復、健康體檢、養老等各項醫養服務,促進社區居家養老、分級診療等制度的落實,降低群眾醫療費用,提升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水平,實現以醫帶養、以養促醫、醫養結合的工作目標。
由區醫改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實施,采取統一部署、試點先行、全面推進的方法,落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推進醫養結合和分級診療工作有序開展。
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2015年5月底前),在充分調研論證并學習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三元區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做好醫養結合和分級診療工作的實施方案》;第二階段(2015年7月底前),在城關街道建新社區、富興堡街道富興社區進行試點,總結經驗,完善方案和相關制度措施;第三階段(2015年9月底前),完成城關、白沙、富興堡三個街道的社區醫養結合衛生服務機構建設。
(一)設置統一服務平臺。
1.設置及要求。由區政府統一設置醫養結合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健全醫養服務網絡平臺。城關、白沙、富興堡街道原則上每個社區居委會設置1個社區醫養結合衛生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的社區,由該中心加掛牌子并履行醫養結合的工作任務,不再單獨設置服務站。非新建的服務站業務用房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新規劃建設的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掛“三元區衛計局xx社區醫養結合衛生服務站”牌子。
2.舉辦方式。采取“公辦托管、購買服務”的方式舉辦,由區政府提供服務站業務用房,市財政補助設施設備購置費用,區衛計局公開招聘具備條件的個體醫療診所轉型為服務站,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延伸托管。具體實施過程中,堅持做到五個結合: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與民政、殘聯等部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和殘疾人康樂等服務項目相結合、與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結合、與社區醫生簽約服務項目相結合、與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相結合。
3.加強服務站規劃建設。區規劃、住建部門要按照《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標準》和每個社區設置一個服務站的要求,在規劃新區、住宅小區、商品房開發等項目時,做好服務站點設置規劃,規劃建設面積200平方米以上并處在該社區相對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以臨街為主),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無償使用。具體布點安排:
(1)城關街道(共9個社區):紅印山、崇寧、芙蓉、建新、新亭、鳳崗、復康、新龍社區各新建1個服務站;下洋社區由城關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掛服務站牌子或延伸服務,不再另行設置。
(2)白沙街道(共7個社區):臺江、長安、桃源、橋西、群一、群二社區各新建1個服務站;白沙社區由白沙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掛服務站牌子或延伸服務,不再另行設置。
(3)富興堡街道(共5個社區):東霞、永興、富文社區各新建1個服務站;富興社區由富興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掛服務站牌子或延伸服務,不再另行設置;由于新南社區毗鄰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且人口偏少(約2500多人),日常診療業務量不足,因此采取由永興社區服務站統一提供服務的方式解決,不再另行設置服務站。
4.加強養老機構的醫療機構設置。由區民政部門牽頭組織集中養老機構創造條件,依法按有關標準設置衛生所、醫務室、門診部、護理站等。
5.推進老年康復醫院、臨終關懷醫院等老齡型醫療機構建設。鼓勵轄區內市級醫療機構設立老年人服務窗口或老年病專區,鼓勵部分醫院轉型為養老護理院。對社會資本舉辦的康復養老醫療機構,并經民政部門審查符合養老機構設立條件的新增養老床位,可享受社會資本辦醫的優惠扶持政策;對具有執業資格的醫護人員在職稱評聘、專業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等方面,享有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
(二)建立多方投入機制。
1.明確服務站投入責任。
(1)市級。市財政對服務站的設施設備購置給予適當補助。
(2)區級。區財政負責統籌安排服務站業務用房所需資金的籌集;區民政、人社、殘聯、衛計等部門對養老服務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并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扶持醫養結合項目做大做強;區國資委統籌全區國有房產資源,提供部分位置合適的房產作為服務站業務用房,緩解區政府租賃或新建服務站的資金壓力。
(3)街道。各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負責統籌各自街道及所轄社區的房產資源,提供部分位置合適的房產作為服務站業務用房,緩解區政府租賃或新建服務站的資金壓力。
(4)服務站承辦人。區政府提供服務站業務用房后,由服務站承辦人負責內部整修、科室設置以及開辦服務站所需的其他經費開支,保證服務站正常運營。
(5)社會各界。鼓勵社會各界為實施老年人日間照料、殘疾人康樂服務的機構進行捐助,鼓勵志愿者提供護理、衛生清掃、幫廚等志愿服務。
2.明確服務站收入來源。
(1)政府購買服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依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度考核辦法,經區衛計、財政部門考核后撥付。
(2)服務站的診療服務收入和簽約服務收入。
(3)區民政、人社、殘聯、衛計等部門的有關康復養老等服務項目經費和政府的適當補助,在相關部門考核后撥付。
3.支持享受相關醫保政策。由區衛計局協調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對服務站和養老機構衛生所、醫務室、門診部、護理站等符合醫療定點條件的,依申請并經驗收納入醫保(城鎮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簽訂定點服務協議。參保人員在服務站就診的,按照規定享受優惠的醫保待遇。
(三)探索建立多種服務模式。
1.普通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平臺,為本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雙向轉診、預約診療、社區醫生簽約等服務,并為本社區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上門診療、體檢、康復等服務,推動基本醫療與養老健康服務有機結合。
2.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在有條件的社區,將服務站與社區居委會業務用房統籌,把醫養服務與社區居家養老及日間照料服務相結合,在普通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基礎上,為在社區居委會進行日間照料的老年人以及社區居家養老的對象實施上門診療、體檢、康復等服務。
3.與部門養老服務項目相結合的服務模式。積極與民政、人社、殘聯等部門對接,將服務站與民政部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殘聯部門的殘疾人康復等服務項目相結合,在普通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對部門養老項目服務點的對象實施定向診療、體檢、康復等服務。
4.與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在加強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建設的同時,鼓勵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臺江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第一醫院分院以及區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站與市、區兩級民政部門直屬養老機構建立醫療服務協作關系,建立急救、轉診等合作機制,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定期主動上門為老年人、殘疾人等提供醫療健康服務。
(四)規范服務行為。
1.建立檔案和臺帳。區衛計局與各服務站簽訂托管協議,并委托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日常管理。各服務站要建立每天業務開展和財務收支情況賬冊,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社區醫生簽約服務檔案、需提供養老醫療服務的人員資料檔案和上門診療服務臺帳,以便區衛計部門業務考核和經費撥付。
2.明確藥品進口渠道。服務站臨床用藥可自行采購,也可采購三明市藥品限價采購目錄內藥品,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一律按三明市藥品限價采購藥品價格結算。
3.細化醫養服務內容。組建全科醫生團隊,公布聯系方式及服務流程,制訂完善服務承諾、服務公約、服務規范等制度,嚴格規范靜脈輸液和抗菌藥物使用,為老年人和殘疾人等提供及時、有效的健康服務。
4.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推進基層一體化衛生信息管理,充實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立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互聯互通、有效協同、共享應用的健康信息服務體系。
5.規范醫養服務范疇。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對象主要是病情輕的常見病、慢性病和經醫療機構住院后的康復老年人患者,殘疾人家庭、計生家庭行動不便的人員。處于急性或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應采取醫療機構住院的方式解決,不適合醫養結合范疇。
6.實施慢病統籌管理。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開具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確認證明。對明確診斷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服務站就診的,給予免費提供限定的基本藥物,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就診的按醫保規定比例報銷。
(一)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宣傳欄等媒介,以及社區居委會入戶走訪等時機,大力宣傳醫改工作成效,宣傳醫養結合服務的內容,讓群眾及時了解和掌握醫養結合的內容、實施方式,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以全國醫療衛生系統開展的“三好一滿意”和基層醫療機構管理年活動為載體,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服務能力,逐步實現“看病就醫方便經濟、醫療服務安全可靠、公共衛生服務可及、內部管理規范有序、城鄉居民滿意信任”的目標。
(二)加強隊伍建設。
1.鼓勵醫學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和具有資質的個體開業醫護人員到服務站或養老機構衛生所、醫務室、門診部、護理站等工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獲取待遇報酬。
2.鼓勵各專業的醫師到服務站開展多點執業。
3.在服務站具有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執行與其它醫療機構相同的執業資格、注冊考核、職稱評聘、專業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4.集中養老機構要組建專業的養老護理員隊伍,承擔老年人的生活照護。重點培養和引進醫生、護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社會工作者等具有執業或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
(三)提升服務水平。
1.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并結合工作實際,選派服務站、養老機構的醫務工作者到市級醫療機構進行老年醫學和康復護理知識培訓,提高基層老年醫療康復水平。
2.服務站要針對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人員,給予免費上門診療、康復、送藥等服務,以及體格檢查、測血壓、快速血糖測定,有條件的可以上門開展生化血采樣、便攜式心電圖檢查等服務。
3.區衛計局負責定期組織醫師和護士到服務站、養老機構開展巡回醫療和護理保健服務。
4.養老機構、服務站要與就近的市級醫院建立急救、與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轉診等合作機制,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轉診和接收上級醫療機構下轉的病人,同時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
5.積極探索建立護理轉移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服務站承接醫療機構內需長期照護的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解決醫療機構中老年人的“壓床”問題。
(四)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考核。
1.由區醫改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醫養結合工作開展,及時研究解決醫養結合和分級診療工作中的問題;區衛計、財政、民政、人社、殘聯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嚴格履職,加強組織協調及督導考核,落實相應政策措施。
2.將開展醫養結合衛生服務情況納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年薪考評體系,督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履行好監督管理職能。
3.由區衛計、民政等部門負責將服務人群的滿意度作為考核機構和從業人員業績的重要標準,建立健全服務站和養老機構衛生所、醫務室、門診部、護理站等的準入、考核評估、退出和監管機制,加強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4.建立健全服務信息公示和服務滿意度評價制度,定期收集社區居民、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要把考核評價結果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在工作中成績顯著的機構及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管理混亂、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存在重大隱患、不能很好履行職責的機構,依法依規予以處罰或取消托管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