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陳薇的事跡介紹篇一
1989年4月28日,在北京開往濟南的列車上,陳薇偶然結識了未來的丈夫麻一銘。那年,陳薇23歲,正在清華大學讀研,和同學相約去爬泰山;麻一銘35歲,是青島一家葡萄酒廠的技術員,在北京出差后正返回青島。在擁擠的火車上,麻一銘看到被擠在車門邊上,正捧著本書看的陳薇。擔心她的手指被車廂接縫夾住,麻一銘硬是擠了擠,在身邊讓出一個十幾厘米的空位給陳薇。
兩個人在車上聊了一路。下車前,麻一銘問陳薇,能不能留個電話號碼?正巧陳薇宿舍剛剛裝了一部電話,她便隨口告訴了麻一銘。麻一銘說,我下個星期還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陳薇說,可以。一個星期后,麻一銘果然去了北京。
麻一銘放棄了青島優厚的工作待遇,只身來到北京。最初的物質生活十分匱乏,二人的戀情也屢遭反對,陳薇和麻一銘卻共同抵御住了重重壓力。
結婚后,麻一銘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家務,為陳薇忙碌的醫學研究工作解除了后顧之憂。他不肯讓她做家務,認為是對她才華和能力的“浪費”,她做的事情才更有價值。
現在,陳薇的臉上總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說:“要在工作中盡量忘掉你的性別,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別,干了喜歡干的事情,這樣才能做一個幸福女人,這種生活狀態,是大家應該追求的。” 一次采訪中,當談到身為女性科學家的體會時,陳薇打趣地說道:“女性從事科研工作有很大優勢,獲得成績可以很快往前走,遭遇挫折了還能回家。”
談到對兒子的期望,她并沒有將做科學家的理想強加給兒子,而是希望兒子“能娶他愛的人,能從事他喜歡的工作。”
陳薇的父親陳李坤曾談到女兒名字的由來。當初給女兒取名陳薇,一是陳李坤本人喜歡花草,二是在他眼里“薔薇花雖然普通,但花期很長能開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詩人杜牧曾經寫道:朵朵精神葉葉柔,雨晴香拂醉人頭。”陳李坤說,“說的就是薔薇,低調不張揚,不管風吹雨打始終能夠怒放。”
在入伍后的29年里,陳薇少將終日“與病毒共舞”,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為國家和人民研發“生物盾牌”,為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
陳薇的事跡介紹篇二
“人民英雄”陳薇:軍人的使命 人民的堅盾
“這是軍人的使命,這份榮譽屬于全國全軍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戰線的所有同志!”9月8日,在軍事科學院召開的慶祝陳薇榮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薇動情地說。
從研制出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干擾素ω”,到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埃博拉疫苗,再到為新冠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從軍29載,陳薇潛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矢志為人民構筑起一道生物安全防護的堅盾。
113天毅然堅守:“為武漢人民,我心甘情愿!”
1月26日,農歷大年初二,陳薇奉命率領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飛赴武漢。
“做最壞打算、最充分方案,準備最長期奮戰。”面對防控初期武漢對核酸檢測能力的應急需求,陳薇帶領專家組一天之內就搭建起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應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迅速形成了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有效緩解了一線檢測壓力。
面對臨床精確診斷難題,她迅速組織專家組綜合病原學、免疫學、遺傳學、空氣動力學等多學科優勢,快速建立了“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三步走”鑒定鏈條,為臨床機構有效救治新冠病毒和多種病原體合并感染患者提供了科技支撐。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在疫苗研發最吃緊的時刻,陳薇許下這份承諾。三天,五天……直到采集的血液樣本出現免疫應答,整個團隊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啟動ⅰ期臨床試驗,成為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啟動ⅱ期臨床試驗,再次領跑世界。臨床結果證明,單針接種可使機體同時獲得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8月11日,疫苗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團隊全力推進新冠特異性治療抗體藥物和改善后遺癥生物新藥的臨床應用。
面對“為什么能堅守武漢113天?”的提問,陳薇沉默數秒后哽咽著說:“為武漢人民,我心甘情愿!”
29載鍥而不舍:國家生物安全防護的鑄盾者
1991年,陳薇從清華大學畢業,立志投身軍事醫學科研,專注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陳薇憑借多年的科研積累敏銳預判:正在研究的ω干擾素對此次變種變異性強的sars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
她率領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生物安全負壓實驗室,每天一干就是八、九個小時……最終,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汶川地震,擔任衛生防疫組組長的她,一直奔波在余震不斷的災區一線,為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艱苦“戰斗”。北京奧運,她參與奧運安保軍隊指揮小組,同時負責鳥巢等20多個奧運場館的現場生防安保任務,為“平安奧運”作出貢獻。
在一次次大戰、大考中,陳薇帶領團隊不僅拿出了領跑世界的“硬核”成果,更積累了核心關鍵能力。
她帶出了國家“生物危害防控”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建立的關鍵設施和技術體系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重大疫情奠定了基礎。
“要成為為人民負重前行的人,為人民守護歲月靜好的人。”這就是陳薇作為科學家的情懷。
無私赤誠的國際援助:向世界展示中國擔當
“在病毒面前生命平等,與病毒的戰爭不分國界。”陳薇團隊第一時間將研究成果向世界共享,為各國的疫苗研發助力。
這不是陳薇團隊第一次以科研援助世界。
2006年,在大多數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對這個烈性病原體展開了前瞻性研究。她堅信:“在生物危害防控的戰場上,必須始終做有準備的人。”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立足多年既有研究,陳薇團隊迅速攻關,不久就研制出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這不僅是對世界的支援,也展示了中國的國際擔當。
陳薇多次帶領團隊赴塞拉利昂開展臨床試驗,讓西非人民記住了中國的友誼和中國的科技力量。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剛果(金)再次暴發,陳薇團隊再次為當地群眾提供了來自中國的技術支持。
“為了世界人民的健康,我們愿意積極參與國際援助,共同抗疫。”如今,陳薇團隊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正在境外有效開展,進行更大規模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
甘為人梯的師者情懷:為了科研精神的賡續傳承
“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永遠鼓勵創新,把最前沿的理念和信息給大家共享……”這是陳薇的學生和同事們對她的評價。為了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她總是盡可能為學生們搭建平臺、拓展空間。
因抗疫表現突出榮獲“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軍事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曉鵬,回憶起19年前剛進實驗室時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
作為導師的陳薇手把手教他做蛋白純化實驗,實驗用的純凈水都是她自己搬到樓上。那時實驗儀器沒有現在先進,陳薇就帶著他們一直守在儀器旁收集樣品。
“導師的言傳身教,讓我走好了人生科研生涯的第一課,從那時起,細致、認真就刻在了我的骨頭里。”張曉鵬說。
“我們團隊有很多非生物專業出身,我本科所學專業就是自動化。”軍事醫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遲象陽說,“陳薇老師要求我們發揮專業交叉優勢,獨立思考,大膽用自己的專業特長解決問題。”
在武漢抗疫中,遲象陽被陳薇“點將”,僅用兩天時間就將免疫學檢測精密設備調試成功。后來,在陳薇的指導下,她展開的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學生,這是我作為導師的使命和職責。”陳薇說,“我希望他們到各個領域發展,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陳薇的事跡介紹篇三
1月25日大年初一,陳薇院士帶領軍隊專家組馳援武漢,至今仍奮戰在武漢救治一線,開展疫情傳播流行規律調查研究,為疫情防控提供應對策略和科學依據。
1月30日上午,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后,陳薇和她的同事們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了確診速度,有力推進了疫情防控工作。這是軍事醫學科學院專家組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取得的一項重要應用成果。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陳薇說:“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養,過去很多康復者不愿意捐獻自己的血漿。”
1月31日,拿著科技部下發的《關于請協助采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22名康復患者表示愿意讓專家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依舊十分虛弱,連采血都很困難。感動之余,陳薇表示,應當從立法層面要求康復者在知情同意、符合倫理、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捐獻寶貴的血漿,用于他人的急救。
“我是一個母親、一個女兒、一個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樣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陳薇曾在1月30日在金銀潭醫院,見到了張定宇院長。張院長本身是一個漸凍癥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還夜以繼日奮戰在一線。陳薇對他說:“你的事跡讓我非常感動。”張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3月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由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而動,爭分奪秒,集中力量展開科研攻關,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陳薇說:“疫苗作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牢記領袖的囑托,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我們正在研制的重組新冠疫苗,推向臨床、推向應用,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她還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學家”體制,長期支持一批團隊一輩子就做某種病毒或細菌的深入系統研究,不追熱點,敢坐冷板凳。“別管這個病毒是來了還是走了。
陳薇的事跡介紹篇四
陳薇建議培養生物防御骨干人才,關注后疫情時代國家生物安全
陳薇的提案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領域展開,將著重后疫情時代我國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的思考,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陳薇今年的提案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領域展開,著重后疫情時代我國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的思考。
奮戰抗擊新冠疫情“戰場” 創造多個“第一”
2月25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領銜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研發的我國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獲批上市!
2020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一直奮戰在抗擊新冠疫情的特殊“戰場”上,帶領科研團隊研制的我國重組新冠疫苗,創造了多個“第一”:
全球第一個進入i期、ii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
全球第一個在科學期刊上相繼公開發表i、ii期臨床數據的新冠疫苗;
全球第一個單針接種獲批上市的新冠疫苗。
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擊埃博拉,再到抗擊新冠疫情,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陳薇率領科研團隊推出一個個“硬核”的科研成果。
全國政協委員陳薇關注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今年兩會,陳薇的提案也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領域展開,將著重后疫情時代我國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的思考。
陳薇說:“我們要反思在整個疫情過程當中還有哪些不足、或者哪些可以進步的,要通過這次抗疫過程有所悟,要冷靜、理性地復盤,做更長遠的思考,以便以后更好、更堅實地向前走。”
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陳薇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整合各層次力量,進一步提升我國生物安全。她認為,還有很多需要培養的人才,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更好。
陳薇和她的科研團隊一直扎根于國家生物安全防御這個領域,在她看來,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老一輩革命精神的影響。
陳薇說:“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美援朝的背景下成長起來,已經70余載,我們有老一輩的革命精神的感召。近年來,我們趕上了科技強軍的好時代,有較好的科研條件來建設我們的團隊。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有能力第一時間去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延伸閱讀
全國人大代表于清明:國藥集團新冠病毒疫苗今年產能可達10億劑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董事長于清明3日表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投入規模化生產,今年產能可達到10億劑以上。通過持續擴充產能,未來年產能有望達到30億劑。同時,國藥集團中生技術研究院基因工程新冠病毒疫苗(重組蛋白疫苗)也取得重大進展,即將開展臨床試驗。
目前,我國已有4個新冠病毒疫苗經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準上市,應急批準5條技術路線共16個疫苗品種開展臨床試驗,其中6個疫苗品種已開展ⅲ期臨床試驗。
科技部公開發布的信息顯示,除滅活疫苗外,我國正在同步推進的其他4條技術路線還包括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
陳薇的事跡介紹篇五
武俠小說中,最引人入勝的一群人就是那些用毒高手們(腦補《慶余年》中范閑的師傅費介),他們熟知各種毒性,善解各種劇毒,與毒共“舞”的同時,還能救人于危難之中。
今天寫的這位【最美“疫”中人】便是現實版的玩毒高手。從sars到埃博拉再到新冠病毒……她已持續“玩毒”29年,救人無數,既守護了咱們中國人,也走出國門守護了外國人。她叫陳薇,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2015年7月晉升為少將,去年11月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2月3日,隨著一條微博熱搜,#陳薇#這個名字進入到更多人視線。
作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中的 “逆行者”之一,早在2020年1月26日農歷大年初二,陳薇就已帶領團隊進駐武漢。到達武漢后,他們開始緊急搭建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2020年1月30日上午,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后,陳薇和她的同事們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實現了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檢測,加快了確診速度,有力推進了疫情防控工作。這是軍事醫學科學院專家組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取得的一項重要應用成果。
翻看陳薇的簡歷會發現,這不是她第一次應對病毒疫情,作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學術領頭人,她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都做出過重要貢獻,在埃博拉病毒、炭疽桿菌等多種病毒的治療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人的一生,總是在做各種各樣的選擇,關鍵幾步如何選往往決定一生的走向。而陳薇無疑在至關重要的分叉口上,都做出了正確選擇。
1966年2月,陳薇出生在浙江省中西部的蘭溪市。
初中畢業時,陳薇面臨著去師范學校讀中專還是繼續留在蘭溪一中讀高中的選擇。她的第一選擇是讀師范,這樣就可以早早就業,當位光榮的人民教師。就在她做出選擇的節骨眼上,初中物理老師勸她說:“你學習成績好,我相信你讀了高中后,一定能夠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就是這句話,讓陳薇改變了讀中專的計劃。
不負老師期望,1984年高考時,陳薇如愿考上了著名的浙江大學,讀的是化工系化學工程專業。
1988年本科畢業時,老師們看中了陳薇的勤奮用功,便把唯一保送去清華大學生物化工專業讀研的機會給了她。
別看現在的陳薇一頭干練短發,說話辦事雷厲風行,其實學生時代的她是個喜歡文學和舞蹈的文藝女孩。用現在流行的語說,長發飄飄、一臉清純的她長了一張典型的 “初戀臉”。
在清華大學讀研時,陳薇編過刊物,還經常發表一些小美文。她還是清華大學學生咖啡廳的首批女服務員,并在清華搞過舞會,清華女生少,她就跑到別的學校去拉人。
正因此,同學們都很驚訝,她這個最不適合做科研的后來竟然進了研究所!這就不得不說第二個對陳薇的人生方向起到至關重要的選擇。
1991年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之際,陳薇收到了深圳一家公司的邀請,如果去那里工作,她將拿到非常誘人的高薪。
就在這時,陳薇受清華大學導師之命,去軍事醫學科學院取一份抗體。正是這次經歷,讓她知道了有這么一家特殊的單位,那里的實驗條件比清華大學還要好,并且還是從事生化武器防御方面的研究。出于對科研的愛好,陳薇主動找到軍事醫學科學院要求從軍。同年4月,陳薇特招入伍。
第三個重要選擇,則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炭疽、鼠疫、埃博拉……這些致病微生物,在戰爭時期可能會成為敵人手中的武器,和平時期則可能是導致大規模疫情發生的罪魁禍首。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 ——憑著職業敏感和軍人的使命,陳薇將抗病毒藥物作為主攻方向,并于1998年順利從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畢業。
與“毒”共舞這29年來,陳薇和一批軍隊醫學科研工作者一起,冒著生命危險,與各種足以致命的病原體短兵相接。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時,陳薇帶頭進入一次最多只能待5個小時、待久了就會因缺氧嚴重頭痛的負壓實驗室研究預防非典的藥物。為了和疫情搶時間,每次進實驗室前她都會少吃少喝,裝備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個小時撐不住為止。最終,她在國內外首先證實他們所研究的干擾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復制,14000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因為每天都要和高濃度非典病毒近距離接觸,當時,陳薇與團隊被單獨隔離起來,100多天時間里,丈夫和4歲半的兒子只能從電視節目中看到她。這是非典時期,陳薇接受電視采訪,兒子在電視機前親吻電視里的媽媽的動人一幕。陳薇后來看到這張照片時,立刻被擊中了淚點。
早在2006年,在大多數國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針對這一烈性病原體展開研究,她敏銳覺察出“埃博拉離我們也就是一個航班的距離”。2014年西非大規模爆發埃博拉疫情后,一時間全世界談“埃”色變,這時,陳薇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到非洲一線去。
在塞拉利昂工作間隙,陳薇訪問了當地一家孤兒院,那里有48個孩子,全部都是因為埃博拉奪去了親人生命的孤兒。這次探訪讓陳薇有了奮斗目標——“想把我們的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陳薇團隊經過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研發了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小小一支疫苗,意味著幫助非洲人民防控埃博拉疫情的勝算大增,為疫區的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并且,這也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國門,在境外進行臨床試驗。
2008年5月13日,陳薇所在的軍事醫學科學院迅速組建30個人的隊伍,于14日趕赴四川災區。就在同一天,陳薇組織軍科院衛生防疫方面的專家連夜編寫了《災區衛生防疫知識手冊》。5月15日一大早就用飛機運往災區,陸續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汶川地震期間,陳薇曾擔任國家衛生防疫組長,并赴災區一線。
北京奧運會期間,陳薇參與“軍隊奧運安保指揮小組”專家組,帶隊負責各場館的核、生、化反恐任務。
沒有疫情的日子里,實驗室就是陳薇最常待的“家”。她曾在大年三十回家看了公婆后又繼續回到實驗室工作。臨產前兩天,她仍堅持在實驗室,孩子剛滿月,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雖然工作總是排第一,但陳薇并沒有忽視家庭的重要性。她曾在母校蘭溪一中的一次演講中告訴臺下的小師妹們:“女人一定要做到事業與家庭兼顧,成功的女性,首先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而她本人正是嫁給愛情的典型。
1989年4月28日,在一列由北京開往濟南的火車上,陳薇和未來的丈夫麻一銘偶遇了。那時,陳薇23歲,正在清華大學讀研,受同學之邀去爬泰山;麻一銘35歲,是青島一家葡萄酒廠的技術員,到北京出完差后返程青島。
火車很擠,麻一銘的座位靠近兩節車廂的連接處,車快開的時候陳薇才上來。見她擠在車門附近,一手扶著車壁,一手捧著書在看,麻一銘擔心她的手指被車廂接縫夾住。三個人的座位,他使勁往里擠了擠,在身邊讓出了一個十幾厘米的空位給了陳薇。之后,他們聊了一路……
下車前,麻一銘問陳薇,能不能要一個電話號碼?在此以前,陳薇宿舍剛剛裝了一部電話,她隨口就告訴了麻一銘。麻一銘說,我過一個星期還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陳薇說,可以。一個星期后,麻一銘果然去了北京。
這段戀情曾遭到過方方面面的反對。三十年過去,事實證明陳薇的選擇是正確的,當她風風火火地沖殺在前時,麻一銘承擔了大多數的家務,做了她的堅強后盾。一次采訪中,當談到身為女性科學家的體會時,陳薇打趣地說:“女性從事科研工作有很大優勢,獲得成績可以很快往前走,遭遇挫折了還能回家。”
陳薇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幾乎沒有給過她什么壓力,這讓她一直在寬松自由的氣氛中長大。當了母親后,在對待兒子的教育問題上,陳薇有著與其他父母相比少有的寬松。她沒有像很多家長那樣強迫孩子學這學那,她說,最重要的是他快樂。談到對兒子的期望,她也沒有將做科學家的任務強加給兒子,而是希望兒子“能娶他愛的人,能從事他喜歡的工作。”
打得了危險又狡猾的病毒,也能經營細膩又敏感的愛情,向這樣智慧而堅韌的女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