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一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了。
②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③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里我們坐在冷氣房子里,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后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④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地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后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里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樣知道秋天的呢?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詞,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里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里都有著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對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么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中,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么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里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⑦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內的氣溫以來,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盡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著大雪,由于室內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只穿著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淇淋來招待我們,我拿著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著“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尋,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⑧由于人在室內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陽光有多么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風吹拂的快意了。因為溫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
⑨傳說唐朝的武則天,因為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將牡丹用火焙燔,嚇得牡丹仙子大為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后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讀到這則傳說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嘆;我們現在那些溫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著的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著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么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小題1】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4分)
(1)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尋,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2)我們現在那些溫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著的各種花的精靈嗎?
【小題2】文章開頭說“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了”,作者緊接著在第二至四段中分別從哪些方面列舉了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回答。(4分)
【小題3】文章第⑤段引用蔣捷的詞《聲聲慢·秋聲》有什么作用?(4分)
【小題4】(1)文章最后一段寫到了人們不是從落葉中而是從蟹黃和廣告中知道秋天的來臨,作者對此為什么會“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2分)
(2)作者認為“我們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要分析。(4分)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二
【小題1】①這句話將季節擬人化,形象地說明了現代都市人控制了室內的氣溫,在室內再也感受不到季節的變化,只有在遠離都市的大自然里,季節的特征才比較明顯。
②作者將溫室里的花朵說成“用火烤著的各種花的精靈”,形象而生動,說明溫室里的花朵是人們違背季節變化的自然規律加工而成,這樣做實際上對花朵是一種傷害。
【小題1】①生活在都市的人已不能從社會生活中感知季節了
②在都市里,我們常會對季節產生錯覺。
③我們只能偶爾通過菜市場這類非正常的渠道驚覺季節的變化
【小題1】
(1)扣題。蔣捷的詞很短,卻用了十個“聲”字描寫秋天,照應了本文的題目《秋聲一片》。
(2)豐富了文章的意蘊,使文章具有了詩意美。
(3)對比。蔣詞說明古人通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知道了秋天的來臨,現代的都市人卻愈來愈不了解季節。文章通過這一對比,說明現代都市人對季節的感應在慢慢流失。
【小題1】(1)在人類科學的進步中,在濃厚的商業氣息中,春夏秋冬的鮮明特點逐漸迷失,人們領略不到四季的豐富變化,欣賞不到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作者因此而傷感。
(2)同意(1分)因為下一代在都市中的孩子將更加遠離大自然,他們生活在人工制造的舒適的環境中,完全在商業氣息之中長大,不會有作者這一代人那樣有過親近并欣賞大自然的經歷,也就不會了解上一代人的那種傷感心情。隨著人類都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程度加大,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未來的人類將愈加遠離自然。
《秋聲一片》解析
【小題1】每點2分。
【小題1】4分
【小題1】前面兩點各1分,后面一點2分。
【小題1】第一點2分,第二點3分,也可答不同意。談人類正在努力建設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大環境,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不一定不知道這種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三
秋聲一片
林清玄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這清流擁來,為取得一瓢飲,為分享這馨香醉人的玉漿。當人們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來到這小屋的周圍,靜靜地傾聽室內的鋼琴演奏的時候,再也沒有比它更動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鋼琴家都能把在這間房子里彈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對這圣地的敬意,引為莫大的榮幸。
那時,房前屋后往往擠滿了聽眾。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新來的聽眾,他們是第一次來此領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無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來的老聽眾,對于他們,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憶:回顧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時光,回顧這偉大的音樂激起的每一次無限深刻的內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幾何時,連肖邦的音樂也成了違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間、小客廳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無幾的人才能進入那些房間。他們去聽肖邦的音樂,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祖國文化的偉大,同時也為了證明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是無法窒息的。因而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舒曼把它稱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不是沒有根據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對肖邦說過:“我聽著您的音樂,總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談心,甚至,似乎是跟一個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觸到了您身上那點最美好的東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們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談心”。
人們有時會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務完成得不盡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發愁;有時又會在頻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從事或令人不安的現象,因而思想上產生了疑慮,那時,只要到肖邦之家去聽一次周末音樂會,便能重新獲得對波蘭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滲透進了民族的最深層。
到了肖邦之家,你會親眼看到,而且確信,作為民族的最堅韌的紐帶,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凱維支的詩,肖邦的.音樂,對于波蘭人而言,就是這樣的支柱。
1.第一段“再也沒有比它更動人的景象了”中的“它”指代什么?(2分)
2.舒曼把肖邦的音樂稱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是運用了何種修辭?他為什么這么說?(3分)
3.人們為什么會懷著景仰的心情,來朝拜肖邦故居這座圣地?(4分)
4.作者為什么說傾聽肖邦的音樂,就是在和肖邦促膝談心?(4分)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四
林清玄散文精選《秋聲一片》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了。
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里我們坐在冷氣房子里,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后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的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后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里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樣知道秋天的呢?
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
紅花低窗,
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
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
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
問誰搖玉佩,
檐底鈴聲。
彩角聲隨月墮,
漸連營馬動,
四起茄聲。
閃爍鄰燈,
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
碎噥噥多少蛋聲!
未了,
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里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里都有著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說我們季節感的迷失,是因為臺灣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這一點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熱的南部,用雙手耕作的農人,永遠對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有一種敏感,那種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時預測到它開放的時機。
在工業發展神速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斷有新的發現。我們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實體、季節風云的變化、花草樹木的生長,后來的人逐漸能穿透事物的實體找那更精細的物質,老一輩的人只知道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后來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現在知道原子之內有核子,有中于,有粒于,將來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內又發現更細的組成。可嘆的是,我們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見的實體,正是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只見秋毫,不見輿薪”。
到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么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么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里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內的氣溫以未,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盡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著大雪,由于室內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只穿著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淇淋來招待我們,我拿著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著“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由于人在室內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陽光有多么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鳳吹拂的快意了。因為溫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親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
傳說唐朝的武則天,因為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將牡丹用火焙燔,嚇得牡丹仙子大為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后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讀到這則傳說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嘆;我們現在那些溫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來烤著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著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么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科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清。
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五
1.指人們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來到這小屋的周圍靜靜地傾聽室內的鋼琴演奏的景象。
2.比喻。(1分)說肖邦的音樂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是因為這美好的音樂不僅給人以精神的莫大享受(1分)而且能證明祖國文化的偉大凝聚著民族的精神是斗爭的武器。(1分)
3.因為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2分)人們從小屋及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2分)
4.傾聽肖邦的音樂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肖邦的音樂才能(2分)還可以體會到肖邦流亡與思鄉時的痛苦與幸福還可以領略到肖邦音樂給波蘭人民帶來的精神力量。(2分)肖邦的音樂是用一顆真誠偉大的心與聽眾交流。所以說傾聽肖邦的音樂就是在和肖邦促膝談心。
1.略
2.略
3.略
4.略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六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了。
②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③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里我們坐在冷氣房子里,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后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④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地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后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里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樣知道秋天的呢?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詞,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里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里都有著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對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么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中,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么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里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⑦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內的氣溫以來,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盡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著大雪,由于室內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只穿著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淇淋來招待我們,我拿著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著“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尋,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⑧由于人在室內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陽光有多么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風吹拂的快意了。因為溫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
⑨傳說唐朝的武則天,因為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將牡丹用火焙燔,嚇得牡丹仙子大為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后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讀到這則傳說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嘆;我們現在那些溫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著的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著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么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練習】
【小題1】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4分)
(1)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尋,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2)我們現在那些溫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著的各種花的精靈嗎?
【小題2】文章開頭說“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了”,作者緊接著在第二至四段中分別從哪些方面列舉了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回答。(4分)
【小題3】文章第⑤段引用蔣捷的詞《聲聲慢·秋聲》有什么作用?(4分)
【小題4】(1)文章最后一段寫到了人們不是從落葉中而是從蟹黃和廣告中知道秋天的來臨,作者對此為什么會“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2分)
(2)作者認為“我們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
①這句話將季節擬人化,形象地說明了現代都市人控制了室內的氣溫,在室內再也感受不到季節的變化,只有在遠離都市的大自然里,季節的特征才比較明顯。
②作者將溫室里的花朵說成“用火烤著的各種花的精靈”,形象而生動,說明溫室里的花朵是人們違背季節變化的自然規律加工而成,這樣做實際上對花朵是一種傷害。
【小題2】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已不能從社會生活中感知季節了
②在都市里,我們常會對季節產生錯覺。
③我們只能偶爾通過菜市場這類非正常的渠道驚覺季節的變化
【小題3】
(1)扣題。蔣捷的詞很短,卻用了十個“聲”字描寫秋天,照應了本文的題目《秋聲一片》。
(2)豐富了文章的意蘊,使文章具有了詩意美。
(3)對比。蔣詞說明古人通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知道了秋天的來臨,現代的都市人卻愈來愈不了解季節。文章通過這一對比,說明現代都市人對季節的感應在慢慢流失。
【小題4】
(1)在人類科學的進步中,在濃厚的商業氣息中,春夏秋冬的鮮明特點逐漸迷失,人們領略不到四季的豐富變化,欣賞不到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作者因此而傷感。
(2)同意(1分)因為下一代在都市中的孩子將更加遠離大自然,他們生活在人工制造的舒適的環境中,完全在商業氣息之中長大,不會有作者這一代人那樣有過親近并欣賞大自然的經歷,也就不會了解上一代人的那種傷感心情。隨著人類都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程度加大,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未來的人類將愈加遠離自然。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七
蔣捷①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②門、不鎖更③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④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注:
①蔣捷:宋末元初詞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1274)進士。宋亡后,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本詞作于宋亡之后。
②麗譙:華麗的高樓。③更:更鼓。指夜里為報知時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④蛩:俗名蟋蟀。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賞析,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本詞通篇詠秋聲,詞人由“豆雨聲”起,以“雁聲”收,以“聲”字為韻,一韻到底,層層鋪敘,譜寫了一曲悲涼凄婉的交響曲。
b.“黃花”即“黃菊”,發端三句點明這是菊花盛開、紅葉掩映的深秋時節,領起了全詞對秋聲的描寫。
c.“疏疏二十五點”,漫漫秋夜,詞人于枕上細數秋聲滴答,輾轉難眠。“二十五點”是詞人對豆花開放時節秋雨中淅淅瀝瀝的描繪。
d.下闋“彩角聲吹月墮”“閃爍鄰燈”暗示了時間悄然流逝,已至深夜。“彩角聲”“笳聲”“砧聲”此起彼伏,反襯了秋夜的冷寂。
e.“碎噥噥、多少蛩聲”,詞人把秋蛩的叫聲稱為“訴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屋外蛩聲的聒噪與詞人內心的平靜形成了對比。
2.本詞筆鋒非凡,意味獨特,采集了秋夜中聽到的數種秋聲入筆,詞人以秋聲寫出了自己怎樣的心聲?請聯系全詞概括并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ab
2.①思念親故。故人不在,思念中的詞人將“檐底鈴聲”聽成是故人來訪,腰間搖響的玉佩之聲,鄰家未熄的.燈火處,猶傳來砧石上為遠行人趕制寒衣的搗衣聲,“搗衣聲”勾起了自己對親人的懷念。②感傷離亂(亡國之痛)。曙光漸明,號角聲起,軍帳遍布的營地,漸漸騷動起戰馬的嘶鳴聲,連著四面悲咽的胡笳聲,這些征戰之聲寫出了時代**的局勢,勾起了自己的亡國之痛。時值秋日,北雁南飛,“雁聲”悲切,橫空而過,“雁聲”引起了對故國的懷念。
林清玄的秋聲一片原文篇八
秋聲一片閱讀理解及答案
【原文】
秋聲一片
林清玄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了。
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里我們坐在冷氣房子里,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后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的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后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里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樣知道秋天的呢?
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茄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里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里都有著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說我們季節感的迷失,是因為臺灣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這一點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熱的南部,用雙手耕作的農人,永遠對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有一種敏感,那種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時預測到它開放的時機。
在工業發展神速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斷有新的發現。我們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實體、季節風云的變化、花草樹木的生長,后來的人逐漸能穿透事物的實體找那更精細的物質,老一輩的人只知道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分子,后來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現在知道原子之內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將來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內又發現更細的組成。可嘆的是,我們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見的實體,正是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只見秋毫,不見輿薪”。
到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么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么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里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內的氣溫以來,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盡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著大雪,由于室內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只穿著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淇淋來招待我們,我拿著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著“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的孩子在窗外徘徊著,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由于人在室內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陽光有多么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鳳吹拂的快意了。因為溫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親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
傳說唐朝的武則天,因為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將牡丹用火焙燔,嚇得牡丹仙子大為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后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讀到這則傳說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嘆;我們現在那些溫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來烤著的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著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么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上,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
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問題】
13.你怎樣理解畫線句子的含義及蘊含的情感?(2分)
14.作者引述宋朝詞人蔣捷詞作《聲聲慢·秋聲》有哪些益處?(2分)
15.“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是相當精美的比喻,你怎樣理解這句話?(2分)
16.作者說自己“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這究竟是為什么呢?(2分)
17.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之前,各填出修飾性文字,但不能照抄文中原句。(2分)
【參考答案】
13、答案:含義是人們現今已被現代都市化的生活所包圍,已經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好;話語中流露著無奈與惋惜惆悵之情。
標準:以分號為界,要答出兩點,答正確一點1分。語言不必與答案相同。
14、答案:既可以使讀者感受到“秋聲”所渲染的迷人情境;又能感受到古人對秋天的深情;更使讀者感受到現代生活遠離自然的缺憾;這樣寫,文章生動而有深度。
標準:此題較難,意思答對答全即可,如果僅答使文章生動之類的話,扣1分。
15、答案:感受季節能給人帶來美好的心靈體驗,這體驗就像一個可愛的兒童;可是現代生活使人們已很難感受到季節之美,就如同可愛的孩子被遺棄一樣。
標準:此題較難,意思能答對即可,沒有分析表述,扣1分。
16、答案:現代都市化的生活使人們遠離了大自然,人們為滿足生活的欲望又在人為地改變著自然,接近自然生活的情趣越來越難以感受到。作者為此難過而生傷感。
標準:此題較難,意思能答對即可,不能理解到遠離自然生活的缺憾,扣1分。
17、答案:示例:生機勃發的春
綠色濃濃的夏
五彩繽紛的秋
靜寂清冷的冬
標準:修飾語體現出該季節特點,即為正確。此題看學生的語言積累。教師自己掌握。少寫一個季節,或一個季節寫得不具備季節特色,均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