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河北少兒版篇一
一、教材分析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作用進行概括,正與前兩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并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對于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中重要意義。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2能力目標: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學觀點,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建立:
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情感是重點。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是難點。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資料分析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發,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復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的基礎上,聯系資料分析,使學生理解動物在吃與被吃的關系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從一種生物流向另一種生物,有利于理解物質循環的概念。
五、學習方法
通過資料分析、討論去發現知識,逐步培養自助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體會同學見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活思維
通過展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每個“福娃”所代表的動物,由此引出新課。
2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1)通過展示幾組日常所見的動物行為以及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動物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與此同時,深入了解動物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利的。
(2)讓學生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從食物鏈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來認識某種動物數量的消長對其他動物的影響。分組討論,每組可以有選擇性的回答問題,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在這種分為下,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很容易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從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結合舊知識的鋪墊,學生對難點即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順理成章。
(3)復習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的內容,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形成循環的圖片展示物質循環。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3引領知識,知情統一
動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以上講的作用外,你還知道那些?小組以比賽方式進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從而延伸出我們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4總結提升,畫龍點睛
本節課通過對動物界中動物作用的分析,不難看出,生物圈是一個同意的補課分割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整體。對于生物圈的保護,人人有責。
5練習
6布置作業:結合實際,辦一份保護動物的手抄報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二、維持生態平衡
三、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河北少兒版篇二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3、學會用放大鏡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態結構,培養觀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教師:用橘皮、饅頭、面包片來培養青霉和曲霉,為每個小組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制作有關青霉、曲霉和蘑菇結構的cai課件。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擬孢子的傳播。
學生:復習七年級上冊有關單細胞生物的內容中酵母菌的結構;查閱有關真菌的知識;制作孢子印。
一課時
第三節真菌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各種各樣的真菌,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思維,導入本節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學生根據觀看的課件內容,并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了解。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搜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信息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養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們的形態和顏色。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討論:1、青霉和曲霉在形態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2、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結構圖,了解分們的形態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了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真菌的繁殖觀察自己在課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進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及作用,從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在課前指導學生制作新鮮蘑菇的孢子印、指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真菌是通過什么來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才能發育成新個體?了解真拉塔基亞的繁殖特點有什么意義呢?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了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河北少兒版篇三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制作小腸壁結構折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學習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并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說說自己嘗出了什么味道?思考為什么會嘗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并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并進行分析。
教師巡回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并相互評價。
(五、營養物質的吸收
閱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六、小結、課后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布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河北少兒版篇四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于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制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制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河北少兒版篇五
又是一個新學期的開始,這個學期我擔任初二兩個班的生物教學任務,為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績,我根據初二年級生物學科的特點,特制訂計劃如下: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知識目標:
(1)認識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
(2)知道動物的行為大多是通過運動來完成的,了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它們的行為有密切的聯系。
(3)獲得關于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的知識。
(4)通過活動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
能力目標:
(1)增強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實踐性較強的活動。
(3)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更好地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認識科學通過技術轉化為人們改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手段,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又具有實踐價值。科學技術在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往往帶來人們預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因此,其實踐價值就相當于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具有兩面性。此外,盡管社會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會化,但是,科學始終不是萬能的,社會面臨的所有問題,并非都能依據科學來解決。
通過初一的學習,多數學生對生物這門課比較有興趣,其中也存在著問題:班中成績差別懸殊,存在兩極分化現象,有的班級后進生比較多。針對以上問題,我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爭取再上一個新臺階,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做好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本學期中學習的第五單元,是整個初中二年級生物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單元。其中涉及的內容廣,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內容,主要涉及動物的分類,讓學生區別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上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及這些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其中重點在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一章節強調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點闡述了動物與人類生活得關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講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通過這兩個章節的學習,使學生對我們生存的環境更加熟悉,同時也更加了解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很多渺小的東西往往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六單元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中學生必備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其行為的基礎之一,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其認識和行動的必然結果。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當理解每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并且應當身體力行。因此,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在本冊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總結、回顧和發展,是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行為,同時,為學生的持續發展,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重點:
1 、各種動物的適應性特征
2、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3、生物多樣性的內涵
難點:
1 、運動的結構基礎和形成機制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據生物特征進行分類
1、認真鉆研教村和新課程標準。
2、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
3、優化教學方法,運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4、認真組織好各次探究活動,注重學法指導。
5、認真做好培優輔差工作,面向全體學生。
6、加強訓練,達到及時鞏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學習小組,并加強合作學習指導。
1 周 生活的動物
3 周 陸地生活的動物
4 周 空中飛行的動物
5 周 國慶長假
6 周 動物的運動
7 周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8 周 社會行為
9 周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0 周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1 周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12 周 細菌
13 周 真菌
14 周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5 周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6 周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17 周 從種到界
18 周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19 周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20 周 復習并迎接期末質量監測考試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河北少兒版篇六
一。 教學目標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二。課時安排:1——2課時
三。教學準備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四。活動指導
1、 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 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以及告訴學生上百度、google等網站去搜索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網址可直接告訴學生)。
3、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 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 備注
1、 現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 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 通過搜索網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
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河北少兒版篇七
注入量筒,輕輕搖動幾次
3、靜置觀察(為什么要加檸檬酸鈉?檸檬酸鈉是一種抗凝劑,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觀察:1、血液是否分層?分幾層?2.各層的顏色怎樣?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體,約占血液總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紅色,不透明,約占血液總量的45%,兩者之間還有薄薄一層物質,呈白色。
實驗二顯微鏡下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驟:
1、。用低倍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用細準焦螺旋調準焦距,直到物鏡清晰為止
觀察與思考:
1、看到幾種類型細胞?(移動裝片找)
2、最多的是哪種細胞?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
3、最大的是哪種細胞?有無細胞核?
4、最小的是哪種?
反饋觀察結果: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血涂片里三種血細胞:紅細胞:量最多,呈紅色,圓餅狀,無細胞核;白細胞:最大,有細胞核;血小板:最小,無細胞核
小結:由觀察血液的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黃色液體部分叫血漿和三種有細胞結構的部分——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構成(板書)
2、三種血細胞的功能
(1)探索紅細胞的功能:
①介紹紅細胞呈現紅色的原因: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所以紅細胞呈紅色。
②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紅細胞有什么功能?
觀察演示實驗總結血紅蛋白的特性。
演示實驗:取一只試管加有抗凝劑的血液,待血細胞沉淀后,倒去上層的血漿和部分血細胞,觀察留在試管內的紅細胞呈暗紅色。然后將試管傾斜放置,十分鐘后讓學生觀察:觀察內容:斜面的紅細胞與試管底部紅細胞的顏色是否一樣?
思考:血紅蛋白有什么特性?(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斜面的紅細胞呈鮮紅色,試管底部的紅細胞呈暗紅色。)
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此現象說明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或分離的條件與氧多少有關。斜面上的紅細胞暴露在空氣中,周圍氧較多,即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形成鮮紅的氧合血紅蛋白,而底部的紅細胞接觸的空氣少,血紅蛋白尚未與氧結合,仍呈暗紅色。
得出結論: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氣濃度低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氣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
根據血紅蛋白的特性,總結紅細胞有什么功能?(生:運輸氧氣的功能。)
教師指出:紅細胞除了運輸氧氣以外,還運輸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細胞的功能
.當身體某一部分被細菌感染時,白細胞是如何到達感染處?傷口化膿時流出的膿液分別含有哪些成分?(學生回答:白細胞可做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到達感染處,去吞噬病菌。傷口流出的膿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細胞。(
總結白細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指出:白細胞計數是臨床化驗的重要項目。因為人體受病菌感染時,血中的白細胞總數高于正常,感染處也聚集大量的白細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現象:當不小心,把皮膚劃破時,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問題:為什么皮膚出血后回自然止血?(當血管受傷而流血時,血小板會在出血的傷口處聚集成團,并經傷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釋放出一種物質——凝集素,使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是可溶的,纖維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織成網,把血細胞網羅在內,形成血塊而凝固。在血塊之外,所遺留的澄清的液
體,即是血清。)
由此,同學們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結論:血小板有止血和促進凝血的作用。)教師講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膚劃破流血后不久就會自然止血,但有一種遺傳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難破裂,不能釋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質——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損傷,無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某某有點貧血,貧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平均500萬個/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萬個/立方毫米),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過少(正常范圍:男子為12—15克/100毫升,女子為10.5—13.5/100毫升)都叫貧血。
貧血患者由于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低,影響體內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因而常常表現出精神不振、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這時候應該找醫生診斷和治療。一般的貧血患者,應該多吃一些含蛋白質和鐵質豐富的食物。
4、血量與輸血
可見血液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體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過多怎么辦?
(1)血量
提問:你們知道自己體內有多少血?
一個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板書)那么,請計算一下,一個體重為60公斤的人他的血為多少?平均為多少?(學生計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為4.5千克)。(教師舉起3個1.5升可樂瓶里裝的3瓶的紅墨水說:就是這么多的血。)
人體內的血量只有維持相對的穩定,才能保證人體的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的30%,就會有生命危險。(讓學生計算一下體內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經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讓學生計算大約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還能在一定的時期內相繼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一般喪失的水分、無機鹽在2小時內可恢復正常,血漿蛋白濃度一天左右恢復正常,紅細胞則在一個月內恢復正常。因此,一個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問:你們知道我國的義務獻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獻200毫升血,對自己來說沒有什么損害,但對那些病危躺在醫院急需輸血搶救的人來說,卻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個健康的公民都應積極參加義務獻血。(獻血的條件:獻血者須是無傳染病史、無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學們目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不提倡義務獻血,當你們到了18歲后,對于每一次獻血應該踴躍報名參加。
(2)、輸血(板書)
一個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使病人補充血量。但輸血前一定要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輸血時,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輸血后紅細胞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而給受血者帶來嚴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輸血的原則是:應該輸同型血。(板書)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還有其他血型系統。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輸血前應該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即受血者的血與供血者的血液相實驗,是否出現凝血現象。
三、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同學們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時還對輸血的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
四、板書設計:
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