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數學 課堂評價篇一
論文提綱:
一、巧用兒歌——充滿童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巧用兒歌——突出重點,促進理解,使數學教學由繁變簡。
三、巧用兒歌——分散難點,幫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四、巧用兒歌——總結方法,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內容摘要】數學課是非常嚴謹的,同時在學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單調的,有的內容教師反復講解,學生反復練習,也未必能掌握好。學生學的勞累,老師教的辛苦。兒歌以其簡潔明快的語言,通俗易懂的內容,朗朗朗朗上口的韻律,在教學中深受學生及老師的喜愛。本文以兒歌融入數學課堂,巧妙的解決了這些教學難題。好的兒歌如心靈雞湯般,滋潤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把兒歌融入教學,孩子們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這種教學使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
巧用兒歌
數學課堂
更精彩
數學課是非常嚴謹的,同時在學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單調的,有的內容教師反復講解,學生反復練習,也未必能掌握好。學生學的勞累,老師教的辛苦。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巧妙地利用兒歌教學,能夠起解決這些教學難題。兒歌以其簡潔明快的語言,通俗易懂的內容,朗朗上口的韻律,在教學中深受學生及老師的喜愛。因此,一些膾炙人口的數學兒歌,更成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兒歌——充滿童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若能合理利用兒歌,打開孩子們探索求知之門,運用充滿童趣的兒歌增添數學的魅力,更能讓孩子喜歡上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習數字1—10,書寫和記憶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借助兒歌來幫助學生記憶:
“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迎風飄,5像秤鉤來買菜,6像哨子嘟嘟響,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擰一圈,9像勺子來盛飯,10像火腿加雞蛋。”
這樣學生說起來朗朗上口,既形象又好記,有助于學生快樂地識記。
在教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不管是湊十法還是破十法,10的分與合都非常重要,于是我用《小星星》兒歌的節奏教他們記憶:
“一九一九手拉手,二八二八好朋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牽手走,五五五五一雙手。”
念熟了之后,看到1想到9,看到2想到8等,對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很有幫助。
二、巧用兒歌——突出重點,促進理解,使數學教學由繁變簡。
教學實踐表明,巧妙運用數學兒歌,能夠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表象抓實質,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年、月、日》這個內容時,我又請來兒歌幫忙:
“一、三、五、七、八、十、臘,31天總是大。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份,最特殊,二八、二九來變化。
閏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就二十八。
4除年號有余平,整百年號劃雙0。
記時方法有兩種,二十四時和普通。
時間單位排好隊,最大單位是世紀。
1世紀,100年;1年等于多少天?平年365,閏年366。
1小時,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時、分、秒,相鄰進率要記好。”
這首兒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囊括全課知識點,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又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國土面積》比較整數的大小時,我送給同學們這首兒歌:
“比較大小數數位,數位相同看首位。
依次類推比下去,排列順序一定對。”
利用這首數學兒歌,突出教學重點,不僅把教學內容化繁為簡,還增添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巧用兒歌——分散難點,幫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教材上的難點,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些難點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會為理解以后的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難。實踐證明,在數學學習中,對于一些難以記憶、容易出錯的教學難點,如果用兒歌的形式,從最佳的角度切入難點,靈活運用并加以歸納總結,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識記更加牢固,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如教學多位數讀寫法時,借助讀數兒歌:
“讀數要從高位起,哪位是幾就讀幾;
每級末尾如有零,不必讀出記心里;
其他數位連續零,只讀一個記仔細;
萬級末尾加讀‘萬’,億級末尾加讀‘億’,讀數規則永牢記。”
寫數兒歌:
“寫數要從高位起,哪位是幾就寫幾;
哪一位上無單位,用‘0’占位要牢記。”
又如教學植樹、上樓、敲鐘等間隔問題,關鍵在于弄清間距與棵數(層數、次數)的關系,而這一關鍵點正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為解決這個難點,可以巧用兒歌:
“小朋友,張開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間幾個空,請你仔細瞅一瞅。”
再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測量活動》時,學生在單位換算容易出錯,為幫助學生記憶,我運用如下兒歌:
“單位換算很重要,之間進率要記牢。
長
十、面百、質量千,時、分、秒向60翻。
大到小時乘進率,小到大時除當先。
一看二想三計算,三步程序記心間。”
這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而且充滿智慧,因為學生已獲得了感性知識,再用淺顯易懂的兒歌進行總結,就能把他們已獲得的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知識點的集中,簡要,又方便學生理解記憶。
四、巧用兒歌——總結方法,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在教學中,某些知識點、學習方法、策略等,如果采用傳統的“告訴式”教學方法,過于平鋪直敘。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兒歌能把較為繁瑣的內容濃縮總結為幾句話,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對知識的進一步消化與鞏固,有助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比如在四年級上冊學習《除法》時,計算繁瑣,試商麻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如下兒歌:
“一二丟,八九收,當著整十來試商。
‘四舍’商大減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頭無除商八九,除數折半商四五。
除完不忘作比較,余數必小要記牢。”
這樣,教師邊吟誦邊講解,學生邊吟誦邊練習,很快抓住了本質,學得既輕松又實在。學生在練習時可以依據兒歌,做適當調整,不僅縮短計算時間,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計算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
又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用字母表示數》時,我設計了一道延伸練習,先讓學生吟誦以下兒歌: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
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撲通2聲跳下水。
3只青蛙3只嘴,6只眼睛12條腿,撲通3聲跳下水。
??”
由于學生對這首兒歌很熟悉,能夠不斷地往下吟誦。這時,我又適時提出:“能不能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將這首兒歌用一句話表達出來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推理、討論、交流等探索活動,“創造”出一句“新兒歌”:
“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撲通n聲跳下水。”
短短的一句話,高度概括了兒歌中所包含的數量關系,將所學知識與兒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對知識的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既好玩又有趣,使數學的課堂煥發了迷人的風采。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經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兒歌幫助教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參與教學,而且能創造一個愉快輕松地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較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好的兒歌如心靈雞湯般,滋潤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把兒歌融入教學,孩子們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這種教學使課堂更精彩!
參考文獻:
鄧廷益.巧用兒歌“活”課堂[j]新課程學習(上),2012,4 馬曉露.巧用兒歌教學[j] 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
郭芬云.課的導入與結束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耿連英.數學游戲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j].小學教學研究,2012,3
小學數學 課堂評價篇二
讓小學數學課堂評價更精彩
姜莉
實例一:這是一節觀摩課。課堂上,一位學生回答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后,教師說:“講得真好!表揚他!”其余學生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來。另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也得到了同樣的“殊榮”。一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此起彼伏。
實例二:課堂上教師在黑板上設計了小組得獎的統計表,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正確,其所在的小組就能得到一朵小紅花。一節課中,教師忙碌于粘貼小紅花,忙碌于說“你真棒!大家鼓勵他!” 學習好的學生忙于回答問題,忙于得到老師給的粘貼;而另一部分學習較差的學生搶不到回答問題的機會,只能觀看。而在這種貌似激烈的狀態下,教師卻常常忙中出錯,一會兒貼錯了小組,一會兒又忘記了貼標志。課堂一片混亂??
這是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中常見的評價。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存在著過度關注學習結果,評價形式過于單調、機械、而且同一形式的評價頻率過高,脫離教學內容,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激勵,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等不足。
課堂評價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好的課堂評價可以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可以使孩子重拾自信,也可以使課堂教學峰回路轉,高潮迭起。總之,好的課堂評價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課堂評價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三點:
一、采用豐富的評價語言
1、評價語言準確,有針對性
語言評價直接、快捷,是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評價方式。在課堂上,教師要有很強的聽辨能力,并能根據學生的參與性學習表現,及時進行反饋,準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問題。
例如在一節數學課中,對知識豐富的學生,教師可評價:“連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級小博士!”“你知道的真多!知識真豐富!我們大家要向你學習!”對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生,教師可評價:“你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妙的方法,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小朋友!”“你特別愛動腦筋,常常一鳴驚人,讓大家禁不住要為你鼓掌喝彩!”對成績
差、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針對他的學習情況,教師可評價說:“你今天進步真大!老師感到特別高興!”“沒關系,大聲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知道你能行!”??這樣的評價,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功能。
2、詼諧的語言,營造和諧氛圍
傳統的數學課堂語言片面地強調要規范、簡潔、科學、準確,于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就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變得枯燥乏味。要改變這個現狀,讓數學課堂更精彩,我認為可適當采用幽默、詼諧的評價語言,使整個數學課堂充盈著個性和生命力,營造和諧積極的氛圍。如在一次公開課上,掛在釘子上的小黑板一下子掉了下來,隨著小黑板掉地的聲音,一些學生驚叫起來。這位教師立刻反應過來,及時的對他們說:“孩子們學得太認真了,小黑板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了。”同學們馬上停止了尖叫,都笑了,并迅速回到了學習狀態中,并且學得更認真。通過幽默化的評價語,不僅能使原來瀕臨“崩潰”的課堂“起死回生”,而且有時可能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3、巧用體態語言
課堂評價語言不止局限于有聲語言,適當的無聲語言更
具魅力。也許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下撫摸都會使學生在舉手投足間感到親切,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這些無聲語言可輔助有聲語言實現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可以用和藹親切的目光去捕捉學生的視線,讓眼光灑遍教室的每個角落,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注意自己,這樣無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課堂的作用。教師也可以用嚴肅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評課堂中的違紀同學,同大聲訓斥相比,這種無聲的批評學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響大部分同學的注意力。
二、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
課堂教學評價不是教師的絕對權力,而應該是師生、生生互評的過程。例如在新課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這樣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既對整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復習,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小組或全班交流時,是開展生生互評的最好時機。讓學生在傾聽他人回答的基礎上,說一說他人的想法好嗎?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議?教師采用生生互評、學生自評、學生評價教師等多種評價方式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評價時,應結合評價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實現課堂評價的多樣化。
三、把握恰當評價時機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經常會出現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況。教師假如能及時捕捉這些片斷,并進行巧妙的評價,會有較好的效果。如課堂教學中,一位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正確后,教師可對他說:“你做得真好!通過你的努力,你也可以做得很好,不是嗎?”當學生的回答很有創意時,教師會說:“真是個聰明的孩子,老師為你感到驕傲!”“你的回答太棒了!”通過這樣的評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會更加積極認真的思考。總之,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小學生數學課堂評價也是一門學問,需要每位教師以藝術化的態度去關愛學生生命的發展,營造課堂教學評價的美學韻味,讓課堂評價更精彩。
我要評
小學數學 課堂評價篇三
如何讓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更精彩
開化芹陽辦事處中心小學
程甜仙
摘要:因為原先一直在初中任教數學學科,所以對于現在的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來說,自己還是一個新手。這兩年來,我盡心盡力地上好每一節課,并時刻提醒自己,千萬別把小學生當成初中生來教,一定要照顧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要讓小學生在樂中學、玩中學,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并組織好自己的課堂教學,尋找屬于師生共享的精彩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
精彩
夸美紐斯認為“正確的教學應能激起兒童求學的欲望,對學習感興趣并感到愉快。”如何讓孩子們接受“好玩又好學”的數學知識?如何讓他們進入到美好而奇特的數學王國?讓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更精彩?在兩年的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摸索中,本人做了一些探索。
觀看動畫念兒歌,讓數學課堂充滿童趣。
小學低段的數學教學,最開始的是數字教學,即1至10的認識和書寫。其實對于我自己來說,雖然教了多年的初中數學,但對1至10的數字的認識和規范書寫說實在還是欠缺的。這時候我借助了電腦網絡,上網查詢了1至10的數字特征和書寫要求,這一查就找到了很多1至10 的數字兒歌的動畫,一首“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真正讓小朋友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數字的存在,也讓小朋友感受到數學原來是這樣可愛,用這么簡單的幾個數字還可以做出詩來,第一節課就讓學生感受到數字的美。一首數字兒歌真真正正把孩子們帶入到了數字王國“我是1, 1,1,1,1象蠟筆細長條,我是2,2,2,2,2象天鵝水上游……”,兒歌視頻是動態的,把數字的書寫很形象的展示在小朋友面前,讓小朋友高興不已,也讓老師樂之不疲。古代牧羊女放羊數羊記羊的動畫把小朋友帶到了古人計數的場景,讓小學生了解了到兩位數計數方法的需要和來歷,真正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同時又向小朋友滲透了數學文化和數學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在這以后,一幅幅優美的動畫,一首首可愛的兒歌,經常會在我和我的學生的數學課堂上出現,因這對于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很有親切感。看動畫念兒歌,給孩子們的課堂帶來了很多童趣,讓孩子更愿意去了解學習數學知識,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一堂好的數學課,一定讓學生學會思考
“數學能訓練人的思維”。一句名言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因此有一種快樂來源于思考。不難發現,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孩子會時不時地“傻笑”一下,此時,他一定是發現了什么了吧?教會學生思考,也是我們數學老師不可缺少的必修課,我覺得有讓學生思考的數學課,就是一堂精彩的數學課。
在一年級(下)學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以后,課堂作業本中有這樣一道題:在“0、2、6、9”四個數字中任選兩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數,一共可以組成哪些數,其中最大的數是幾?最小的數是幾?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不能做到有序的思考,可能就會產生遺漏或重復,引導學生理出思考順序就非常重要。學生會在摸索中分出以下類別:(1)2在十位上時有20、26、29;(2)6在十位上時有60、62、69;(3)9在十位上時有90、92、96;(4)0在十位上時這樣的兩位數不存在,所以不作考慮。只有理出了思考順序,才可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此類題型讓學生嘗試了用“分類”的方法去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分類中體驗到了數學的快樂。
對于低段的小學生來說,看見直接的求比多比少的題,都是不加思考的就選擇用減法列式并計算,而當碰到問法有變化的題就手足無措,或者就胡亂的瞎做一番。在一(下)中有這樣的一道題:笑笑踢毽子踢了12下,淘氣踢毽子踢了7下,問(1)兩人一共踢了幾下?(2)笑笑比淘氣多踢了幾下?(3)淘氣還需踢幾下才和笑笑一樣多?對于前面兩個問題學生都會做,求“一共”用加法,求誰比誰多(少)多少用減法,而對于第三個問題,不善于思考的學生就不知怎么做了。老師引導如果把第三句話換一種說法應該怎么說?后來學生發現第三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是解決同樣一個問題,其實就是問淘氣比笑笑少踢了幾個?這樣問題還是歸結到求誰比誰多(少)多少的問題上,只不過換一種問法而已。通過課堂引導,學生懂得了有些數學問題在較難理解的時候,可以試著換一種說法,盡量找到可以依靠的“模”,問題就簡單了,緊跟著很可能輕松地就能把問題給解決了。這就是我們數學中講的“建模思想”(這個當然不需要和小學生說),但這畢竟是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做少許的一些滲透,能讓學生在思維轉化中找到了思考的樂趣。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數學老師對著學生說“數學老師比你們的年齡大多了”讓學生試著說“我們比數學老師的年齡小多了”,“數學老師比你們多一些”,“我們比數學老師少一些”等等。
一般低段學生在解題時總是很容易受比較相似題的干擾。在解決上面講到的“淘氣再踢幾下才和笑笑一樣多?”的題時,學生選擇了減法計算,直接用笑笑的減去淘氣的就是了。可過幾天后,出現了一道差不多類型的題:“淘氣有14張卡片,笑笑有8張卡片,淘氣要送給笑笑多少張卡片,他們倆的卡片一樣多?” 我發現90%的同學都是列出14—8=6完事。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加以引導,我首先讓學生思考14—8求出的是什么,然后問道把6都給笑笑的話會怎樣,后來發現不應該把多的全給笑笑,而是把多的一半給對方,學生明白后頻頻點頭。我及時煽動著說了一句“數學課是思考的課,我思考,我快樂!”學生大聲的附和著說:“數學課是思考的課,我思考,我快樂!”
“數學課是思考的課,我思考,我快樂!”這句話現在成了我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的一句習慣用語,在師生的配合下,演繹出了屬于我們自己課堂的精彩。
巧設陷阱,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們自己有時在某一件事情上栽過跟頭,過后再遇到相同的事情,我們就會倍加小心應對,比如說我自己就曾經在自家的樓梯上兩步當成一步跨,結果把腳傷的很厲害,到現在一走在樓梯上就會告誡自己,走樓梯眼睛一定要看腳。在學習上也是一樣,老師可以試著先設些陷阱,讓學生試著跳進去,然后想辦法跳出來,這樣同樣能感受成功的喜悅。在一年級(下)學了平面圖形中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認識后,每課一練中有一道拓展題:“將一張正方形紙片,減去一個角,問將會變成幾邊形(幾個角)?“憑我經驗,學生一種情況肯定能找到,但可能都會說成3個角或三條邊(因為4—1=3)。為此,我先用了一個父輩們曾經考過我們的問題做鋪墊:“有一棵樹上有10只鳥,被槍打死了1只,樹上還有幾只?”,有學生很快回答9只,這在我的預料之中。因為在這之前已學過“有一棵樹上有10只鳥,飛走了1只,樹上還有幾只鳥”的問題。學生被我拉進了陷阱。這里10—1等于9嗎?學生發現上當,改口說是0只,因為聽到槍聲鳥早跑光了。(此時學生有點興奮起來)。回過頭來讓學生解決原先提出的問題,果然不出我所料,最先回答的幾個學生都說是3個角(雖然這種結果存在,但肯定不是我腦子里所儲存的狀況),他們是簡單的4—1=3來的。我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數一數再說,學生很快得出有5個角,這個答案得到了我的肯定。“還有其他可能嗎?”繼續讓學生討論,老師提示并畫示意圖,最終在老師的幫助下發現“一張正方形紙片,剪掉一個角后,變成有5個角或4個角或3個角的可能都有”。學生若有所思,原來數學還可以有好幾個正確答案的?不管學生以后是否還能記得住這到題,但不管怎樣,考慮圖形存在的多種情況的這種意識,已經在這堂課播下了種子。4—1一定會是3嗎?這堂課給學生帶來了快樂。
老師也不是萬能的,策略總是相對的,唯有兒童的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永恒。只要靈活多變地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趣味,讓學生學會思考,都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張奠宙 宋乃慶 《數學教學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2】鄭伙亮
《如何讓數學課妙趣橫生》
人民教育
2015.3
小學數學 課堂評價篇四
如何讓課堂更精彩
我們上課通常會依據教案規劃,教學教案是一種預設,但人的活動性,還有特別是小學生天生的好動性、以及他們因人而異的個性,加之現在社會影響學生的因素與日俱增,學生想說就說的爛漫活潑,稍有發展教育常識的人都不忍心將其生生掐死磨滅,所以在我們的課堂經常會發生與教案相悖的實際情況發生,而實際發生的情況就是生成。課堂精彩不精彩是對生成的一種結果評價。可能就算你的預設準備得再充分、再精彩,沒有預設到課堂實際,沒有顧忌學生和內容需要,沒有實際的處理課堂突發及一般狀況,再好的預設只能變為假想。精彩也就無從談起。
我們必須了解現在一般影響課堂的因素,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精進。
個人風貌。在小學階段孩子的腦子中天生被灌輸著老師是絕對權威的概念,稍微注重師道尊嚴風貌的教師得到的敬畏和服從必定比隨意溫和的教師多,但在親和力上面就會稍遜一籌了。能做到上課是老師,下課是朋友的老師難,不多,但不是不能。而這種情況在小學階段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為小孩子一旦知道你在實際中是個什么樣的人,就會認定并固定你的個人形象。一旦這個老師身上有什么變化就會引起他的注意,認為你變了,多少就不會再將完整的注意放在你的身上,轉而再去尋查其他能吸引他又不會讓他覺得自己受騙了得東西。
教學內容,教學科目上十科,各科內容變化不定,學習要求成度多數不同,不可能每一科每一課都做到精彩紛呈,總有一些知識必須死記硬背,強化練習,這就可以放寬要求面。適時恰當的笑話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但不可時間過長,影響課堂大致方向。笑話故事的應用應該做到適時適當,最好能和內容有關,這樣能將知識和娛樂和而為一,讓學生學得輕松記得輕松,課堂的主題氛圍就會輕松得多,歡笑和知識的結合自然就是精彩課堂的體現之一。幽默起伏的語言和適當配合的肢體動作可以調動學生的聽視神經,稍微延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相反,太過啰嗦和繁雜晦澀艱深的語言,太多的口頭禪和無關語言,以及不恰當幅度夸張或過于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是對課堂教學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舉動,多繁雜的語言動作只會將課堂定位到枯燥無趣,或造作賣秀的個人舞臺,談不上教學效益。
適合教學內容的教材,情景設置,練習體驗可以幫助孩子在內容的接收程度上再進一步。并且這也是更加課堂精彩程度的重要媒介,課堂精彩的發源地,如果在在這個上面能夠多下功夫,將教學和娛樂,探討,活動結合,教與學都會輕松很多,效率也會增長許多。但這方面的精彩設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需要大量的精力設計,大量的時間消耗,對于我的現在的速食課堂來說,很多只是用來做示范課的。
教師的靈動機變,智慧處理。一直以來,我們擔心學生的思維無法控制,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影響教學效率,故而把課堂事先設計,學生在教師設計好的“套路”中安靜地學習,“順理成章”地直達目的地,而當課堂上突起波瀾超出了“預設”,我們不是含糊其詞就是不予理睬,或者強壓政策,嚴厲打擊,將課堂空氣至于窒息狀態。即便這堂課的內容多少能被吸收部分,但破壞了課堂的輕松,順其自然的發展狀態。如果教師及時有策略的處理這些事情,用教學的智慧轉變課堂的一些不定因素,因勢利導,說不定又會為我們的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作用,這是教學經驗的積累也需要個人的智慧策略,也是因人而異,隨機應變各有辦法。魏書生就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的教育的智慧中列舉了許多這種案例處理。我們雖說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鑒。
除了影響教學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方法也是增進課堂精彩的可用方法。
學生汲取知識好比烏鴉喝水,下面的幾種方法可以作為討論:
第一種方法:灌輸式
a老師特別負責任,對烏鴉渴還是不渴不作任何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拿起瓶子,另
一手捏住烏鴉的腦袋,開始灌水,而且是“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地灌水。可憐的烏鴉,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都是水。最可氣的是,這種老師不僅灌輸,還不斷地反饋,看到烏鴉喝得慢、喝不下,他一邊灌,還一邊說:“看你這么慢,不多喝喝怎么行。”結果烏鴉得了“喝水恐懼癥”,一見到水就害怕。
第二種方法:誘導式
b老師會循循善誘地誘導烏鴉:“烏鴉,快喝水吧,不喝你會口渴的。這種水很好喝,喝了這種水,不久的將來就可以飛進美麗的清華園。。。”等到烏鴉真的感覺到順口渴了,老師終于撕開面具,說:“烏鴉,來吧,我來喂你喝水。”
第三種方法:啟發式
c老師往往身先士卒,先做戰前動員:“烏鴉,今天你的任務就是喝到眼前這個瓶子里的水,當然會有很多困難,但我相信你的潛力無限,你一定能喝到水的。下面開始喝《喝水歌》,喝了咱的水,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這個水,滋陰壯陽嘴不臭;喝了這個水,一人敢走青殺口;喝了這個水,見了皇帝不磕頭。。。”這樣一唱,烏鴉更是口干舌燥,說“老師,老師,能不能不唱了,我口渴,想喝水。”但老師的火候拿捏得很到位,這時他還不出手。一直等到烏鴉口渴得奄奄一息時,老師終于跑出來說:“烏鴉,看好了,老師是怎么做的。”于是,老師很優雅地把一個一個小石子丟入瓶子里去。中間老師還要停下來,問:“同學們,現在你們看看,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如果我們再投石子,結果還會怎么樣呢?”后來,烏鴉終于喝到水了。后來的后來,老師把瓶子里的石子全部倒掉,又弄來了半瓶水,說:“同學們,你們自己再試試看?”烏鴉把一個一個石子往瓶里丟,丟到最后,水終于漫出來了,可烏鴉對喝水已經興味索然。
第四種方法:體驗法
d老師一般不動手,只做智力上的提供者。通常會說:“烏鴉,你把那些小石子投入瓶子里,看看會怎么樣?”烏鴉開始投了,一個又一個,水漸漸地漲起來,烏鴉的臉上有了笑容,終于喝到水了。可烏鴉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偉大,只覺得什么都在老師的掌握之中。
第五種方法:探究法
e老師先幫烏鴉界定了他現在確實很渴,但又實在夠不著。然后,老師讓烏鴉先弄清喝水的障礙是什么,然后再想辦法一步步解決。烏鴉開始思考,之所以喝不到水,是因為瓶口太小,自己的腦袋太大,頭伸不進去。烏鴉開始探究,能不能把瓶子的口弄大:用石頭砸,不大可能,危險性太高。能不能把自己的腦袋弄小,這個成本也太大。能不能把瓶子抱著喝,咱烏鴉又沒有手。能不能把水倒出來喝,也不行,水會滲到沙子里。最后,只剩下一個問題,能不能把水平面抬高。于是烏鴉先向瓶子里投羽毛,丟樹葉,發現它們全浮起來了,原來它們都太輕了。烏鴉想到投重一點的,于是選中一塊大石子,好不容易搬過去才發現,它像自己的腦袋一樣大,投不進去。后來烏鴉明白了,只投小石子,一個接一個地投,水面終于抬高了,烏鴉通過自己的探究解決了喝水問題。烏鴉喝到水了,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還發現自己喝到的水是甜的。第六種方法:合作探究法
f老師前面的預熱和第五種老師一樣,只是讓烏鴉們合作探究。當烏鴉找到方法之后,你丟一顆小石頭,我丟一顆小石頭,一會兒工夫就滿了。然后,一起喝到了水,享受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探究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謀劃了性格和人生,就算失敗了,也會收獲友誼和眼淚。人就是這樣慢慢地成長起來的,而教育的本意不就是成長嗎?
我最崇尚的是古希臘教育大家蘇格拉底發助產術,也就是《學記》里說的“啟發誘導,不悱不發不憤不啟”的教育原則,讓學生自己努力尋求答案,體驗學習過程,或個人完成或小組合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也相信小孩子只要得到實際利益就會期望得到更多的獎賞,會朝著一個地方用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期望效應,希望成真。陶行知的激勵教育法在小學生身上的作用倒是更加的明顯一些。我認為激勵孩子自主的探究學習,是個一勞永逸的辦法,看起來沒有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多少,大部分工作都是他們自己完成,但事實上這樣的教育更能鍛煉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是一種學習方法的鍛煉,能夠長久的幫助她自己個人的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辦法。但個別孩子也會因為獎勵而自大自利,這也是我們應該在課堂采取賞罰分明,恩威并施原則的原因。
小學數學 課堂評價篇五
讓學生動起來,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牡丹江市景福小學呂云杰
翻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給人最顯著的感覺就是圖文并茂,版式多樣,色彩明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的這些特點為我們更好地進行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人生兩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動腦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數學教學中,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問題,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真有所獲,確有所得。為了更好的用活數學新教材,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在保持“童貞”,發揮“童心”,吸引“童趣”,開發“童智”的原則下,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課堂活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貼近生活,感悟數學就在身邊。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例如教學“確定位置”時,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座位卡,說:“今天老師要給你們重新排座位,好嗎?”學生一聽,很興奮。我話鋒一轉:“不過這個座位要你自己根據老師發的座位卡來找,你們有信心嗎?”學生們個個躍 1
躍欲試,異口同聲地回答:“有信心!”我笑著說:“老師相信你們,不過,在找座位前,你有什么問題嗎?”細心的小朋友一看手中的卡片,其中有的小朋友就說:“怎么有第5組、第6組、第7組、第8組呢?(我們以前只分四大組)老師這組到底是怎么分的?”我趁機說:“是啊,誰知道老師這組到底是怎么分的?”學生們稍作思考,就有答案了。原來老師是把每一大組又分成了兩個小組,所以現在一共有8個小組。明白了這一點,學生們紛紛開始找座位,當然有的找得快,有的找得慢,有的還要請別人幫忙。等學生坐定后,我讓找得快的同學介紹一下,你是怎樣很快找到座位的。同學們紛紛說:先看一看自己是第幾組,然后再看一看是這一組的第幾個。我趁機又問:“想一想,你們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現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同桌相互說一說。”然后我讓大家一起看,班長坐在哪里?體育委員坐在哪里?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里?……并板書:第()組第()個。通過這樣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學生對“確定位置”已經有了一定的體會,下面的教學活動開展起來也不難了。數學只有與兒童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來不容易掌握的“確定位置”用排座位引入,使這一內容生活化,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
二、主動探索,開發學生的創新個性。
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是生存發展面向未來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具有自
主學習的潛能,相信學生是能夠進行探究的。我們應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和“點石成金”的技能。如教學“認識厘米”后,為了引出“米”這個長度單位,我讓學生分組用學生尺去量教室和黑板的長度,學生們紛紛動手去量,有的量,有的數,有的記,干得還真是有模有樣。不一會兒,任務就完成了。我問:“誰能告訴我,黑板有多長嗎?”有的小組說:“黑板有19個直尺長。”有的小組說:“黑板有25個直尺長。”我故意生氣地說:“怎么你們的答案不一樣,一定量得不認真。”學生們很不服氣,都說沒有錯,不過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來,終于有同學發現,原來他們用的尺是不一樣的,一個是20厘米,一個是15厘米。答案似乎找到了,我及時表揚了那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同學們松了一口氣。可是我接著又提了一個問題:“那么,教室和黑板到底有多長呢?”能說成是“19個直尺長”或“25個直尺長”嗎?有幾個學生一聽,開始埋頭算了起來,可是,一時又拿不出答案來,因為,他們還沒有學過超過一百的數。我又說:“要是老師讓你們用學生尺去量操場的長,你們覺得怎樣?”幾個嘴快的學生說:“太麻煩了。”其他學生也紛紛說:“是啊,太麻煩了?”又有一個愛動腦筋的學生說:“老師,你有沒有比厘米大一點的?”?我說:“有啊!是不是大一點的長度單位?我這兒有一個單位是“米”,(我出示了一把米尺),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現在你們想用什么來量黑板和教室的長。”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用米尺量。”我又請幾位同學來用米尺量出了黑板的長度和教室的長度。至此,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了: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
用米作單位。這個知識不是我教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孩子們有這樣大的潛力,這是我預先沒有想到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獲得的知識、技能、經驗是寶貴的,他們一生都忘不了。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生動、活潑、有個性的創造過程。
三、巧妙安排,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
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興趣活動,新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教材中許多地方(特別是主題圖、習題插圖)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動情景,但是它們畢竟是靜止的,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
例如:教學“連加、連減”時,我創設這樣一種情景:老師與學生做“開汽車”游戲,教師做開汽車動作,后面跟4個學生,學生進入情景,畫面動起來。汽車啟動,教師問:“現在汽車上有幾個同學”?(4個);教師模仿汽車到站,又上來3個學生,教師問:“上來了幾個同學?現在車上一共有幾個同學?”又到一站,下去2個同學,教師問現在車上有幾個同學。游戲做完后,讓學生說一說剛才游戲的過程,最后抽象出算式4+3-2=5,這樣比教師干巴巴地講,更生動、學生更容易接受。除了用游戲這種方式外,還可以用童話、故事、多媒體課件、引入生活情景、幫小朋友解決問題等方式讓課本靜止的畫面更形象,更生動,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來。
四、多感官參與,使學生的口、手、腦都動起來。
小學生的特點是愛說、好動。他們的智力發展一般要經歷“動作把握”、“語言把握”、和“符號把握”三個階段。新教材順應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為學生安排許多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這些內容,讓學生手、腦、口都動起來,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手、口、腦是不分家的。例如:學習2-10各數的組成時,都是按:“動手操作學具--看具體形象說一說--逐步抽象概括”的順序來安排的。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時可把這些擺、看、說、聽、記的內容全部放給學生,并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在擺、說、聽、想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漲,思維特別活躍,真正動了起來。這樣不但使學生輕松地掌握了知識,而且通過鍛煉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手、腦、口并用,共同提高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讓學生活起來。
數學課程改革提倡小組學習,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學生在小組中學習沒有心理負擔,不會感到緊張和無所適從,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景,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有機會發言,人人有機會操作學具,人人有機會參與競賽,人人做學習的主人。新教材為學生小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討論、交流。例如:在教學9+5時,教師就可以放給學生,讓小組內的學生自己去探求算法。探究中有的學生會先把9湊成10;也有的喜歡先把5湊成10;還有的同學是數到9后,再一個一個往
上數…在討論、交流過程中,學生能經歷多種算法,并逐步了解各種算法的特點,不僅對每種算理都有所體會和收獲,還促使他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算法,體現了個性化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的今天,這門藝術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要以現代教育觀念為指導, 切實發揮教材的優勢,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自己的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充分交流的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樂學、會學,愛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讓學生真正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