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論文 鄉村旅游發展策略論文篇一
宜昌市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作者:闞如良 劉晗 鄭宇飛
來源:《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基于三峽工程所在地宜昌市旅游產業現狀公析,從區域、形象、產業三個方面對宜昌市旅游發展進行了定位,提出了建三峽旅游中心、水電旅游城和支柱產業群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宜昌;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592.3
【文獻標識碼】 a
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論文 鄉村旅游發展策略論文篇二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以白坪飛龍度假村為例
專業:城市規劃
學生: 指導老師:
摘 要
近些年來,由于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閑時自由時間的加多,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了國內休閑旅游的新熱點。如何在與之出現的產業單一,無法形成積極盈利等問題中尋找突破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是其中的關鍵。怎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鄉村旅游的市場需求,確定自身的鄉村旅游的產業發展,是筆者想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國內外有關鄉村旅游等資料的前提下,以武勝縣白坪飛龍度假村為例,分析了其現狀、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策略等,為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產業 發展模式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white ping resort dragon case
major: urban planning
student: zeng rui
supervisor: guo yanr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people free time and more spare tim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hot spot of domestic leisure in the industry with a single, unable to form a positive earning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breach,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 demand, determine it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author wants to discuss and solve the article in comb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and other materials under the premise of bai ping dragon resort in wus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etc.,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ii
目錄
1導 論....................................................................1 1.1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1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與結構................................................1 2白坪飛龍度假村現狀......................................................1 2.1 基本情況............................................................1 2.2現有資源.............................................................1 2.3 公共設施現狀........................................................2 3 白坪飛龍度假村swot分析..................................................2 3.1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優勢..............................................2 3.2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劣勢..............................................3 3.3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重要機遇..........................................3 3.4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威脅..............................................3 3.4.1 臨渝地區的競爭....................................................3 3.4.2 市場準入的挑戰....................................................3 4 白坪飛龍度假村產業發展策略..............................................3 4.1農業——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3 4.2鄉村旅游業...........................................................5 4.2.1度假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5 4.2.2 度假村鄉村旅游業發展策略..........................................5 5 總結....................................................................5 參考文獻..................................................................6 致 謝....................................................................7
iii
1導 論
1.1研究背景
隨著不停發展的城市和人們不停加快的生活節奏,很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在周末或者節假期選擇鄉村旅游。經過20多年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樸質閑適的特色,通過滿足現代都市人向往田園的心靈訴求而變成旅游業的重要分支[1]。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以白坪飛龍度假村為例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研究為主要目的,綜合分析目前白坪飛龍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和在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探討其旅游產業的開發模式,確定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科學對策及基本對策。本文在認真分析白坪飛龍度假村的鄉村旅游的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供建議和策略,對其建設與發展有一定現實意義。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與結構
本文通過對武勝縣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現狀的分析研究,聯系現有階段的鄉村旅游發展產業的現狀,把鄉村旅游和農業經濟相互聯系,形成產業模式的新格局,成為以農業產業為主導、以創新旅游為推動、以農村文化體驗為特色的產業旅游[2]。
2白坪飛龍度假村現狀
2.1 基本情況
白坪飛龍度假村位于四川、重慶兩省,南充、合川、遂寧三個市的接壤處。度假村地處武勝縣域東部,嘉陵江以東、萬樂路以北區域。度假村北靠岳池縣,距離成都市220公里,相隔重慶市90公里,相隔南充市54公里,距離廣安市39公里。
第一產業為生豬養殖、桑樹種植、柑桔種植、蔬菜種植業,已初步形成產業規模相對集中的生產區。度假村現狀第一產業以白坪鄉的甜橙生產基地和飛龍鎮的蔬菜基地為主。在度假村東南部飛龍鎮、百坪鎮、猛山鄉等鄉鎮建有現代農業園區。整個園區分布在省道兩側,交通便利,現狀農業基礎良好。在鳴鐘、雙星、沿口等三個鄉鎮建有萬畝農業科技示范園。度假村內第二、三產業主要以農副產品加工和貿易集市為主。
2.2現有資源
度假村水資源豐富,東靠嘉陵江,加上分布在山澗溝谷的小溪,構成樹枝狀河網水系。其中,長灘寺河作為嘉陵江左岸一級支流,從區內東北飛龍鄉入境,流經飛龍、三溪、鳴鐘、沿口等鄉鎮,是全縣水電資源開發最好的河流。
度假村內也具有一定的礦產資源,已發現的有鹽鹵、金和建筑材料等。鹽鹵估算蘊藏量豐富,但已停產。嘉陵江河道的砂石較為豐富;金礦規模小、品味低。現在許多鄉鎮企業和家庭的小規模的采礦方法,產量非常低。
度假村有天然森林資源。藥材有香附、半夏、補骨子、白芍、枳殼、苡仁,甘蔗、麻、煙葉、生姜、蔬菜等經濟作物;經濟林木有橙、桔、柚、柑、桃、梨、蘋果、櫻桃等;珍稀樹種有銀杏、香樟、油樟、楠木、檀木、紅豆樹、杜仲、銀樺、相思樹等;野生動物有長吻鼴、蝙蝠、黃鼬、果子貍、狐貍、獺等。
度假村周邊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具有很突出的特點,種類多樣,格調高雅,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文化景觀豐富。自然景觀以鳴鐘桃花山為主,人文景觀則以嘉陵江第一古鎮——沿口古鎮,還有飛龍武廟、觀音閣寺廟等景點及鳴鐘桃花節等傳統旅游活動。
2.3 公共設施現狀
近年來,度假村內初步形成了城鄉貫通、出口暢通的交通新格局,區內省道304、縣道沿三公路、沿羅公路、岳武路暢通,交通事業發展迅速,對外交通較便利,各鄉鎮及大部分村均通公路。
度假村地勢平坦,地面海拔小起伏,和村里地區豐富的植被,許多景點,非常適合推出自行車休閑和健身活動。綜合度假村內的各類資源要素,在與生態布局和功能區劃密切相關的基礎上,以村公路、拖拉機耕路、路基、花卉、苗木基地的快捷方式已形成,休閑、觀光建設、健身類、各層次鮮明的綠色之路,建設覆蓋體育、鄉村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綠道網絡系統。
在生活步行系統規劃中以方便村民在集中居民點內出行為主,主要結合集中居民點建設進行規劃。度假村內有以連接度假村內各個生態景點為主休閑游道系統,主要以游客的參觀路線進行規劃。步行道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態路面為主,并具鄉間野趣。白坪飛龍度假村swot分析
3.1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優勢
區域交通優勢有位于重慶的“1小時經濟圈”三圈層;省道304、南渝高速公路穿越度假村,距重慶主城區90公里,距重慶兩江新區約70公里,距南充54公里。產業方面水產、蔬菜、生豬、蠶桑的四大特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顯現出來了城市導向型農業的基本特征[3]。并且擁有政府支持,在未來政府重點發展地區,能夠得到政策扶持,所獲得的資源力度也會有所增加[4]。
3.2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劣勢
急需解決的問題有改善居住條件,提高農村人民的文化素質,關注土地和就業,部分農民的土地不能流轉造成建設用地指標無法置換,集中的居民點難以建成,引發土地矛盾,產業需要進行空間、功能的大整合與提升[5]。并且原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尚未形成聯動,導致產業集群沒有實現產業集群、產業鏈延伸的基礎設施建設短[6]。
3.3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重要機遇
國家將加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投資力度和政策傾斜,試點地區的城市和農村發展項目,逐步擴大試點地區,城市和農村發展繼續升溫[7]。成渝度假村、成渝經濟區有能夠獲得相關政策突破的空間。在兩江新區的成立,進一步拉近了試驗區的距離和城市中心區,城市功能溢出對試驗區的發展機遇[8]。而新增的高速路極大的縮短了度假村與大中城市時空距離,為其發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礎。
3.4 白坪飛龍度假村發展威脅
3.4.1 臨渝地區的競爭
臨近重慶地區農產品的成長與地理自然環境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以及社會經濟背景都十分密切。在城市之間的區域農業產業結構類似的相當強,甚至導致行業領先的產品生產也非常相似,目標市場和大量的收斂,這使得臨渝地區的產業競爭激烈[9]。同時,臨渝地區都想在重慶產業轉移中分一杯羹,競爭空前激烈。所以,度假村想要一步步占據了具有優勢的有利位置,將面對嚴重的跨區域競爭和挑戰。3.4.2 市場準入的挑戰
做為重慶農副產品保障基地、進入重慶產業和增大出口的創匯農業的比值,增加中、高端市場的占有率,這是度假村的最優的行動方向[10]。重慶的對外開放度越來越高,接入方式也越來越細化、規范化和組織化。農業生產和管理仍然是基于傳統的思想和方法,這在將來的發展中會有所阻礙[11]。白坪飛龍度假村產業發展策略
4.1農業——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產業方面需要結合度假村現狀產業,制定相應規劃目標和發展定位。首先,我們要加快農業研發孵化的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形成城市和農村生活的進一步整合,形成擁有美麗的生態環境的新農村;其次充分利用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構建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再者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體驗農業,把統籌城
鄉、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進行配套完善。
1.觀光農業
通過農業發展和農村旅游相結合的模式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增值,借此平臺發展有機食品,展示交易、規模化種植、產品研發、私家菜園、采摘區、教育科普、文化休閑娛樂等[12]。通過區域觀光農業的蓬勃發展,打造重慶及周邊市民的休閑度假基地,有效提升度假村對外形象,發揮度假村作為重慶市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的優勢,發展高附加值農業,對于解決區域農民就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武勝城市形象具有極大的推送作用[13]。
2.創匯農業
高新技術的發展和迅速的向農業滲透,致使以農業生物工程技術和生物能源技術為代表高科技農業對傳統農業進行深層次的科學技術改造,使得農產品生產和農業深加工產品具備了很高的科技含量,農業產品和農業技術具有高度科技附加值在農業發展水平不均衡的當今國際市場上不斷的被越來越多的方面認同,并逐步由技術發達地區向技術偏低地區傾斜[14]。同時受地理差異化的影響而導致的農業資源分布不均也使得資源稀缺地區希望從區域或國際市場上獲得農業資源的補充,這為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為農業跨境貨幣交易,農產品的對外交流[15]。
3.“整體流轉”模式
土地以股份形式統一到專業合作社。其股份分家庭股與集體股,以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的為家庭股,以集體的機動地、四荒地入股到合作社的為集體股,并明確了家庭股與集體股的數量和權益[16]。集中起來的土地由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施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經營。
4.“公司單定”模式
以“農戶養殖、協會服務、公司營銷”的模式,聯合養殖大戶,注冊人和家畜品牌;以“公司+大戶”的形式,建立“公司定單,農戶養殖,品牌營銷”的機制,進行品牌經營[17]。通過入股或土地流轉所收益的資金設立“產業發展幫扶基金”,制定相關規定和協議,為有能力、勤奮、誠信的村民提供一定限額的無息貸款,發展訂單式生產,確保農民具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
5.“公司托管”模式
在農戶入住新型社區前,公司與村民小組簽訂土地預流轉協議,公司負責統一選種、統一育苗,村民按照統一技術標準和規程進行管理,每年由公司發給村民管理費;村民住進新型社區后,公司與村民小組簽訂正式土地流轉合同,公司根據不同肥力地塊支付村民土地流轉費,村民將果樹托管給公司,由公司對掛果樹給予保底金,盈利每年按10%分紅。同時,有一技之長的村民可進協會,協會與公司簽定服務合同,按照標準
對果樹進行生產管理,由公司支付管理費。村民收入主要為土地租金、果樹托管保底金、分紅收入、務工收入(園區務工和外出務工)、管理收入等[18]。
4.2鄉村旅游業
4.2.1度假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
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格局看,加快度假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確保武勝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需要。從度假村發展的需要看,鄉村旅游是該地區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鄉村旅游必然成為度假村旅游最具成長空間的新特色[19]。從實現價值的途徑看,發展鄉村旅游是度假村實現農民增收,能夠實現土地增值的有利道路。
4.2.2 度假村鄉村旅游業發展策略
以都市型現代農業為基礎,以農戶作為鄉村旅游開發主體,突出特色,實行差異化發展。實施品牌化戰略,增強臨渝地區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著力把度假村打造成為臨渝地區示范樣本。結合都市農業園區建設,引進實力業主,整體連片開發。重點打造高端生活第一居所和度假投資第二家園,突出健康度假特色,創新生活方式。
結合村域西部已開發的合作社和蔬菜大棚等,進一步拓展用地,形成規模化種植的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起規模化生產的農業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村域東面已開發香米以及西南部現有的優質水田發展優質水稻基地,大規模的香米、玉米以及油菜種植可形成鄉村味濃厚的農業觀光基地。
推出全年水果采摘活動: 4-5月份推出草莓采摘,6-8月份推出藍莓采摘,7-9月推出葡萄、梨、桃、李等水果采摘,9-11月份推出柑橘采摘。已有的花卉苗木區以紅楓、櫻花、海棠培育栽種為主,未來結合土壤條件及產業需求形成集農業觀光、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專業化花卉苗木基地。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周邊發展自身鄉村旅游,可以
利用廣遂高速、廣武潼安資成高速,發展以特色農產品交易為主的現代物流業務,搭建度假村交易平臺。建立展示交流平臺,建立以會議、展覽、節事為主題的會展業。總結
鄉村旅游能夠通過其特有的田園感受和質樸的農家情懷給人以放松閑適的情感體驗,成為一種獨特的旅游產業,讓農業資源依靠這種形式實現自身價值的提高[20]。而隨著人們向往自由閑適的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與之而來的關于旅游產業的盲目開發,產業模式單一等問題也等待著解決。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國內外有關鄉村旅游等資料的前提下,以武勝縣白坪飛龍度假村為例,分析了其現狀、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策略等,希望能夠為我們國內的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參考文獻
[1]畢春梅.成都鄉村旅游的智慧化發展研究[d].西華大學,2014.[2]蔣薇.基于游客感知價值的鄉村旅游產品升級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3]王素潔,李想.基于社會網絡視角的可持續鄉村旅游決策探究——以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村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1,03:59-69+90.[4]馬立.鄉村旅游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5]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12:1597-1605.[6]tongqian zou,songshan(sam)huang,peiyi a community‐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 chinese experience[j].m res.,2014,163:.[7]alenka verbole,stuart tourism development: case of a negotiating process in slovenia[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2,442:.[8]黃郁成,黃光文.論農村旅游開發的資源憑借[j].旅游學刊,2003,02:73-76.[9]鄭楊,周志斌,朱莎.近5年中國國內鄉村旅游研究熱點問題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05:19-26.[10]馮嫻慧,戴光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業景觀特質性的保護研究[j].旅游學刊,2012,08:104-111.[11],heather mair,james 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0,422:.[12]emese tourism governance: determinants of policy-makers’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5,121:.[13]ling-en wang,sheng-kui cheng,lin-sheng zhong,song-lin mu,bijaya ,guo-zhu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principles, models and the future[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101:.[14]陳雪鈞.國外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與借鑒[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56-59.[15]張祖群.當前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14,08:307-314.[17]王繼慶.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7.[19]張文,安艷艷,李娜.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問題及對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3:17-24.[20]馬勇,趙蕾,宋鴻,郭清霞,劉名儉.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及模式——以成都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為例[j].經濟地理,2007,02:336-339.致
謝
本論文完成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在此特向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表示最真摯的感謝。首先,特別感謝我的導師郭艷榮老師,感謝在學習期間對我的悉心指導和教誨,使我受益匪淺。其次也很感謝我的生活中的好朋友的劉婷、范怡等同學,他們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及時的給我幫助和鼓勵,讓我十分慶幸擁有這份友情。最后,感謝我的父母,我會一直把他們的愛記在心里,不管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是精神上的鼓勵,他們都給與了我太多太多,感謝他們的付出,我會繼續努力和成長的,不會辜負他們的期許。
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論文 鄉村旅游發展策略論文篇三
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摘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鄉村休閑旅游作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在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鄉村休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產業,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和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重點解讀關于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內容。
關鍵詞:休閑旅游,農村經濟,環境建設
一、背景
鄉村休閑旅游是當今旅游發展方向之一,具有強大的生機和廣闊的前景。(1)先天優勢: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優美,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業文化豐富,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在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優越的條件、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
(2)市場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對
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3)發展前景:我國鄉村休閑旅游發展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多年實踐的積累為鄉村旅游夯實了產業基礎。近年來,我國很多地區將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作為旅游工作的重點來抓。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為鄉村旅游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開展各具特色的農業觀光和體驗性旅游活動”要求。很多地區提出要將旅游業建設成為支柱產業,同時將構建以農業觀光、鄉村休閑、農家享樂、年俗體驗為主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納入五大旅游產品體系。旅游方式的轉變為鄉村旅游拓展市場空間。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深入推進,傳統鄉土文化的吸引力與日俱增,城鎮居民到鄉村觀光、休閑、度假已成為重要選擇。據統計,在城市居民小長假出游選擇中,選擇鄉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費方向的轉變將成為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最為深厚、最為廣闊的根基。
二、內容
(1)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定義:休閑旅游,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以休閑為主要目的,以旅游設施為條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觀和服務項目為內容,為離開定居地而到異地逗留一定時期的游覽、娛樂、觀光和休息。隨著人們出游頻率的增加和出游經驗的積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駕游、自助游、房車游等各種新興的、休閑性質的出游方式層出不窮。我國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鄉村地域廣闊,鄉村人口眾多。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城市景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鄉村是我國經濟改革最早的地區,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入到傳統旅游文化中,豐富了旅游業的內涵,是旅游業的一朵奇葩。隨著旅游業與農村、農業的不斷融合,將進一步帶動農村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成為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資源高效用、滿足新
興消費需求的朝陽產業。
(2)2017年中央1號文件相關內容: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在重點村優先實現寬帶全覆蓋。完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行業標準,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監管規范。支持傳統村落保護,維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風貌,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連片保護和適度開發。
三、特點
1、鄉村性。鄉村旅游活動發生于鄉村及附近地區,以田園風光,農事活動,農業技術,農業產品,鄉土民情等旅游資源為依托。
2、參與性。鄉村旅游重在體驗。
3、差異性。表現為地域和季節兩個方面。
4、目標市場是城鎮居民。
5、費用低。鄉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費價格低。由于大眾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政策與制度法規的推進,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
四、類型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呈現出產業化和規模化趨勢。綜合國內外鄉村休閑旅游的現狀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鄉村休閑旅游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鄉村自然風光游 這種類型主要以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為內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劃船等,在欣賞美麗風光的同時,感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從而得到身心的舒暢和愉悅。
(2)鄉村民俗和民族風情旅游 鄉村民俗旅游以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間工藝和節慶活動等為主要內容,從而吸引游客了解鄉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鄉土文化,感受鄉村歷史文化底蘊,提高對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自身修養。
(3)參與型鄉村休閑旅游 這一類型的鄉村休閑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過親自參與比如漁場捕撈、游覽特色產品果園,采摘特色產品,品嘗特色美食和賞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動,在領略了田園樂趣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勞動豐收的喜悅。(4)農莊旅游或農場旅游 農莊旅游主要依托休閑農莊,為游客們提供各類的休閑場所,比如說“以名茶或者品嘗特色農家菜為主要內容的農莊旅游。農場旅游主要是依托美麗的田園風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靜、舒適宜人的綠色空間里”。另外,游客還可以體驗農牧場生活,領略不一樣的地域鄉村風情。
五、意義
(1)有利于農村產業機構的優化,是生產多樣化的體現。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產是重中之重,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鄉村休閑旅游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以耕養農的單一產業模式,在保證農村生產的前提下,介于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鄉村旅游,是二者相結合的切入點,在拉動第一、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第二產業的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的出現,適應了農業產業產業結構多樣化的要求,促進了現代農業體系的建設。因此,鼓勵發展鄉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小康目標的實現。
(2)有利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我國很多農村出現了富余勞動力,他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大量地涌入城市。這一方面給城市建設和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城市擁堵等。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可以就地轉移這些剩余勞動力,為他們在家門口提供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鄉村休閑旅游本身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強,同時鄉村休閑旅游需要有“一條龍”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員,而且還需大量的服務人員。這不僅有效緩解了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的現象,而且能夠有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穩定、和諧發展。
(3)有利于增加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鄉村休閑旅游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勢態。從鄉村休閑旅游的現狀出發,加強環境立法的管理,同時讓每個人都知道自然生態的保護,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思想意識上重視起來,加強思想教育。把真正的鄉村休閑生態旅游當成是一種崇尚自然、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動,把鄉村休閑生態旅游對環境意識保護宣傳的學習,科學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內容,作為鄉村休閑生態旅游的核心來抓。真正使人們做到學習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4)有利于打造獨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發揮國家級旅游城市的示范帶動作用,借助草原婚禮節效應,深度挖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內涵,加大對農村牧區旅游資源的開發,推動旅游項目建設,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達村,借助得天獨厚的歷史古跡,展現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鎮;在巴潤嘎查,以現代農業園為中心,將田園樂園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著力發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發展成為集觀光、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的鄉村度假風景區。
有利于發展創意農牧業。依托額侖草原,著力發展草原牧家樂、蒙古大營等實力品牌。同時,將原生態額侖大草原與創意種植業相結合,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牧業,巧妙利用油菜、油葵點綴綠色草原,發展農田藝術景觀等創意農牧業。
有利于發展農家樂森林生態旅游。依托國有林場、森林公園等優越地理位置和生態資源,開拓家庭旅游項目。同時,加大對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積極推進靜湖濕地公園、望火樓生態公園及礦山公園建設,努力構筑葦溪連片、濕地相間、水系環繞、綠蔭棋布的生態系統。
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鄉村休閑旅游作為我國旅游業的一種新型發展方式,將農業等與旅游業結合起來,掀起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又一契機。世界各國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經驗已經相當成熟,我國鄉村休閑旅游發展雖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1)盲目開發,產品層次低(2)各自為政,沒有形成規模效益(3)政府認識不到位,管理理念落后(4)市場定位不準
(二)缺乏對自然生態、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
鄉村休閑旅游發展離不開優美的鄉村田園風光、整潔的鄉村環境。由于一些地區的政府或者經營者沒有對鄉村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導致盲目開發;另外鄉村教育的落后,人們文化水平、環保意識較弱,使得鄉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們在旅游區周圍濫采亂伐,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生活污水到處排放,嚴重影響了鄉村休閑旅游區的質量,不能滿足游客欣賞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不完善
(1)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2)服務人員素質不高(3)宣傳營銷策略不到位
(四)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規約束(2)衛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七、對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建議
1、統籌各方利益,改善基礎設施;
2、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到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3、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做到科學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進人才,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供優質服務;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點;
6、結合本地實際,打造自己的鄉村休閑旅游新亮點,走品牌化戰略;
7、加強鄉村休閑旅游宣傳力度,強化品牌營銷;
八、解讀與建議
(一)解讀與認識文件內容
(1)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解讀:可以看出 “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歷次中央1號文件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2016年1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而2017年卻在次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這標志著“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另外,我們在利用鄉村各類資源時,要大膽創新,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2)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
解讀:我們可以根據鄉村的不同特點,延長產業鏈。制作富有鄉村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產出該鄉村獨有的特產產品,挖掘鄉村休閑旅游文化內涵,提升品牌效應,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老基地,這是一種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近年來面對城鎮居民對休閑旅游產業的需求越來越高,要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氣支持鄉村民宿的發展,除了鄉村民宿可以提高鄉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對帶火鄉村旅游,帶動農民就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
解讀:因為當前,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等鄉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經營小、散、亂等問題,可以通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本村集體成員之間的流轉,包括出租、轉讓、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這種流轉現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許的。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其實,這已經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大力推進“旅游+鄉村休閑”產業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撐。
例如,在重慶大足縣,當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區,開展土地經營權改革試點,試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幾十個村子的經營性建設用地集中起來,形成大約3000畝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區周邊形成了3000畝集體建設用地,開展集體經營與開發,實現規模經濟和規模效應,農民再按股權進行分成,真正發揮了旅游業在地區經濟中的綜合帶動作用。
(4)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在重點村優先實現寬帶全覆蓋。
解讀:鄉村的服務設施一直是一個短板問題,如何快速提高鄉村進入性與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視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另一方面不斷轉化思維,從原來的純補貼性單方投入,到利用社會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建設,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行業標準,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監管規范。
解讀:鄉村旅游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2016年,鄉村旅游人次達13.6億,平均全國每人一次,是增長最快的領域,鄉村旅游收入達4000億以上,鄉村旅游事業體超過200萬家,但火熱的背后市場問題逐漸出現,單純的鼓勵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明確提出完善行業標準,建立監管規范,促進良性發展。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治理,嚴厲打擊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6)支持傳統村落保護,維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風貌,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連片保護和適度開發。
解讀:近年來,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興起,但由于過度開發和利用,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少數民族村落逐漸淹沒,甚至消失。鄉村的最大魅力除了在于山水
環境外,還在于穿越時空傳遞的文化氣息,文化保護不僅在于普查、保護,還更應該注重保護與開發并重,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利用鄉村的各種資源的同時,我們要保護好鄉村凈土,繼承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劉邦凡.論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c].東亞公共行政改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2.[2]趙真,王帥.國內外拖拉機發展現狀及趨勢[d].河北:燕山大學,2011.
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論文 鄉村旅游發展策略論文篇四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假日經濟迅速升溫,對旅游業產生強烈的需求。我國短缺經濟的基本結束,也使各地將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視野由第一、二產業擴展到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產業。廣東旅游產業因其強烈的產業關聯和波及效應、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區域性旅游資源優勢和良好市場條件,被確定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引起全省的普遍關注。對廣東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作省際、省內和國際的全面比較分析,無疑有利于正確認識廣東旅游產業在全國和亞太地區的定位,推動其健康發展。
一、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際比較
根據筆者完成的廣東省旅游局的“廣東旅游產業定位分析”研究課題,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與五個與旅游業相關的行業—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關。旅游業的發展拉動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而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又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使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由于全國僅統計旅游總收入而沒有統計旅游增加值,我們按廣東旅游消費剝離系數估算了全國19個省市旅游增加值(見表1)。廣東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53%,僅小于新疆和海南0·
32、0·15個百分點,在被統計的19個省市中居第三位。考慮到劃一的旅游消費剝離系數①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廣東省旅游增加值比重與其差距應更小。1996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4·53%,高于全國平均值2·73%1·8個百分點。在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65%的背景下,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達16·03%。1997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的4·6%,比全國平均值3·21%高1·4個百分點。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13·61%,遠高于當年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51%的水平。換言之,全國旅游服務產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廣東提供的。這說明廣東的旅游發展的相對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顯示了廣東不僅是一個經濟大省,而且是一個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內比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業的相關指標。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廣東省不同區域的旅游業發展水平大致可分為三種狀況。
1·旅游業發展高水平地區: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為283·15億元,占當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當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個百分點。這說明,珠江三角洲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業發展中等水平地區:粵北。其旅游增加值為7·71億元,占當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個百分點。這說明,粵北地區旅游業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業發展低水平地區:粵西、粵東。其旅游增加值分別為20·60億元和24·42億元,占當地gdp的2·85%和2·2%,約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別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這說明,粵西、粵東地區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見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遠、汕尾、東莞。其中,廣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總收入的64·9%,與其他市相比呈壓倒優勢。第二層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慶、潮州。
第三層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頭、韶關、陽江、江門、惠州、佛山。第四層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陽、梅州。
三、旅游業發展狀況的國際比較
1.廣東入境旅游業在全國的地位比較。近年來,廣東旅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表3展示了廣東入境旅游在全國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來華游客從廣東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廣
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從廣東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廣東(旅游系統)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廣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國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廣東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的比較。1995年廣東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入境旅游市場中約占1·4%的份額。廣東接待入境游客數約是朝鮮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萊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撾的17倍;大致相當于中國(大陸)的1/18,中國香港的1/9,中國澳門的1/4,中國臺灣的1/2,新加坡的1/6,馬來西亞1/7,泰國的1/6,日本的3/5,韓國的1/3,印尼的1/4,菲律賓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亞的1/3,新西蘭的3/4。
3.旅游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如果我們以加拿大旅游消費作為國際旅游消費的參照系,通過分析加拿大統計局1994年的《旅游衛星報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廣東與國外旅游消費結構的異同。
比較分析表7-8可看到,廣東旅游增加值構成體現了國際旅游業的共同特征,大約
30%-35%是物品性消費, 65%-70%是服務性消費。差別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費中飲食和長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廣東。其航空、賓館和餐廳服務消費占旅游業總收入的45%。飲食消費比重高于廣東4·5個百分點,高于中國5·6個百分點,長途交通消費比重高于廣東12·5個百分點(國際旅游)和18·7個百分點(國內旅游)。這些差異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原因:(1)飲食消費比重的差異可歸因于中國農產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較低,使人民幣的食物購買力較高。(2)長途交通服務的差異反映了中國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飛機或私家車出游比較普遍,使旅游活動半徑擴展到國外和洲際,旅費明顯上升;中國乘火車或汽車出游相對來說比較普遍,旅游活動半徑主要限于國內。這又由兩國的收入水平的差異造成。
四、基本結論
通過對廣東旅游業的省際、省內和國際比較,可以得出如下5個基本結論:
1.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與人均gdp密切相關。廣東旅游產業的比重所以居全國前列,主要原因是廣東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廣東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經濟大省的地位確定的。旅游業只有依托國民經濟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此,各地在“十五”發展計劃中規劃旅游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將來達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產品銷售地)為基點。旅游產業超前或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產業與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互為因果,互相促進。要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必須關注這些互補性行業的配套發展。針對廣東目前與旅游相關的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實施廣東服務環境大變工程,通過規范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市場,組建第三產業各服務行業協會,協助政府對服務業實行行業管理,大張旗鼓地開展”有法必依,嚴格執法”的宣傳教育活動等方法,改善廣東旅游產業的軟硬環境。
3.旅游服務產品的占有量與人口絕對數量相關程度低,與人口的經濟收入和購買力水平相關程度高。由于廣東省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且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內打破省內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是不現實的。旅游資源相對密集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地區(如粵北地區),難以形成以本地人為銷售對象的旅游服務市場,應以經濟發達但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為旅游服務的主要銷售市場。為此要特別重視發展外向型旅游服務業,重視服務輸出。這應是其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廣東省各地確定旅游產業的布局、結構、重點,要有全省“一盤棋”的觀念,避免發展那些從局部看是可行的,而從全省看具有強烈消費替代性的旅游服務產品。
4.廣東省的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總量多于5個國家(或地區),超過8個國家(或地區)的1/4。要正視廣東省作為入境旅游過境地的地位上升,作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視利用入境游客數量在亞太地區所
占的一定優勢,以吸引過境游客擴大旅游消費為著力點,設法延長過境地游客在廣東的停留時間,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時免簽”的有利條件,吸引在港澳地區入境的游客(占亞太地區18%)順道來廣東游覽消費。
5.對廣東與加拿大旅游消費結構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費是制約廣東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廣東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交通業的規模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將使廣東旅游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廣東要把加速發展現代交通業,作為培育旅游產業新經濟增長點的重點來抓,通過發展省內高速公路網和輕軌交通,為廣東人游廣東,為過境客多游廣東,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廣東提供便利條件;通過發展航空業務促進海外游。
注釋:
①旅游涉及交通、郵電、商業、飲食業和社會服務業,因這些部門的產品有一部分投入旅游消費,所以其增加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剝離出旅游者消費的部分,計入旅游增加值中。
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論文 鄉村旅游發展策略論文篇五
浙江省鄉村旅游發展研究
一、前言
改革以來,浙江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城鄉差距依然明顯,發展極不平衡,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較落后。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較多。一是農資價格持續攀升,而農產品價格漲幅回落甚至下降,影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二是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經濟地位日益降低,如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873億元,僅占全省gdp總值的6.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也僅為1.0%;同時,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的收入比由2000年的1:0.458逐步擴大到2005年的1:0.409,農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從2004年的0.36擴大到0.37。
與國內其他地區一樣,鄉村旅游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也在浙江省各地逐步成長起來,對發展鄉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擁有鄉村旅游區(點)2022個,經營農戶總數11596戶,接待游客1962.38萬人次,營業收入12.03億元,平均每戶創收10.37萬元,直接從業人員58450個,人均收入20581元。但是,省內鄉村旅游的發展亦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概念不清、發展定位模糊,鄉村民俗特色不明顯,產品建設一哄而上、雷同重復浪費現象嚴重,缺乏統籌規劃與布局、破壞性建設危害大,浙西南山區與浙北地區的發展極端不平衡等。保持鄉村旅游社區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不僅有利于推動浙江省旅游示范村建設,引導鄉村社區走旅游型道路;有利于豐富浙江省旅游產品的種類、改善旅游產品結構、提升旅游產品的品位與檔次,有利于推動浙江省“旅游強省”戰略目標的實現;有利于開創一條浙江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不僅成為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發展模式,而且成為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與典型。
因此,本次研究從鄉村旅游概念與內涵的界定入手,通過對浙江省鄉村旅游發展歷程與開發模式的比較分析,厘清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誤區,結合浙江省的“旅游強省”戰略與未來省域旅游的發展格局,緊扣鄉村旅游的發展形勢,提出浙江省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與保障措施。
二、鄉村旅游發展的背景與意義
(一)鄉村旅游發展的背景分析
1.經濟背景--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8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
與經濟的快速增長相對應的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一些沿海發達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寧波、溫州等,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以后,對于高質量、高品位的生活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對“綠色”、“生態”、“自由”的追求日益明顯。而鄉村旅游恰好成為人們放飛心情、減輕壓力、親近大自然、提高生活品質的最好選擇。
2.產業背景--旅游產業迅猛發展
經過20余年的發展,浙江省旅游業已經實現了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性質變革,并逐步實現了由單一的觀光型旅游產品向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和文化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專項旅游產品的升級,旅游業已經成為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推進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國民素質、生活質量和平衡服務貿易國際收支的重要載體,成為增加就業機會,促進人民群眾奔小康的重要途徑,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產業。
浙江作為旅游資源大省,在世紀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實施“旅游強省”的發展戰略,推行政府主導,出臺扶持政策。“十一五”年期間,我省將以“適度超前”為指導,產業發展速度將高于全省國民經濟發展速度3-4個百分點。3.社會背景--新農村建設有序、扎實推進
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成為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而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這一切的有效途徑之一。
與此同時,國家旅游局非常重視發揮旅游業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特殊功能,將2006年確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并提出了“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宣傳口號,將“旅游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進一步加強旅游宣傳和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推動鄉村旅游更快更好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 1.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將鄉村一般的生活、生產資料轉化為經營性資產,具有投資少、風險小、門檻低、經營靈活的特點,作為資產所有者或創造者的農民直接從中受益,避免了傳統旅游開發中因土地和資源被占用而返貧或受益不均的問題。比如,社區居民可以利用本地種植、養殖的農產品滿足游客的吃、游、購、娛樂等各種需求,新鮮蔬菜、土特產、水果、水產等直接面向消費者,不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而且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了農民的收入。2.提升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優化
除浙北地區的部分農村地區外,浙江省仍有很多鄉村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尤其是以農業、林業、漁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占據絕對優勢,導致社區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遠遠低于城鎮居民。鄉村旅游的開發推動了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交織與融合,不僅加快了農業、林業與漁業產品的旅游商品化、市場化,而且有利于產業鏈的本地化延伸,進一步推動了鄉村地區的產業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優化鄉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豐富社區居民的收入來源。3.創造就業機會,推動鄉村城市化
浙江省已經進入快速城市化時期,如何解決大量社區居民在“農轉非”過程中的就業問題,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鄉村旅游的發展,發揮了其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使大部分社區居民實現了“農轉非”的本地化過程。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58450人,按1:5比例計算,則鄉村旅游產業吸納的間接就業人數達到35萬人。同時,鄉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與景觀風貌的完善,逐步推動了鄉村的城市化進程。4.促進城鄉互動,統籌城鄉發展
長期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導致城鄉之間的社會、經濟、人文精神的差距日益擴大。鄉村旅游的發展,加速了城鄉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鄉村社區人文精神的現代化、時尚化,促進了鄉村社區經濟發展的多元化、本地化,有利于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5.發展鄉村旅游,建立新型社區
鄉村旅游的發展,必然要求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促使鄉村社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人居環境、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如給排水建設、道路建設與整治、景觀美化與潔化、住房改造、廁所建設、生活垃圾等。同時,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必然導致鄉村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因此,鄉村旅游社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發展模式之一。6.保護鄉土文化,改善生態景觀
浙江省鄉村旅游發展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對傳統鄉土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要比消極或負面影響明顯。很多鄉村社區在開發之前,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傳承都鮮為人知,如以前在杭嘉湖平原地區廣為流傳的湖劇、百葉龍等。通過鄉村旅游的開發,通過深入挖掘與設計、包裝,不僅保留了這些歷史傳承,加深了社區居民的地方認同感與自豪感,而且增強了社區歷史人文景觀的可讀性與觀賞性,平添了社區的靈性與活性。7.開拓旅游空間,完善旅游產品
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布不擁擠,旅游活動空間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游環境,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游客,減緩旅游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如浙江富陽、安吉等地的“農家樂”、新安江的“漁家樂”等休閑旅游項目,就富有很強的吸引力,起到了很好的疏散游客的作用。
三、鄉村旅游發展的問題診斷
(一)對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不足
經營者對哪些鄉村文化最能吸引游客缺乏了解,對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缺乏準確的把握,誤以為鄉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觀光旅游,因而不顧原先遺存的自然資源和鄉村特色,大興土木,甚至變更土地用途,建園造景。這種做法既破壞了鄉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浪費了寶貴的農業資源,又扭曲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本質和目的。
(二)各地發展不平衡 受到資金條件的限制,以及各級政府對鄉村旅游認識水平的差異,浙江省東部沿江、沿海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狀況明顯好于中西部地區,無論是鄉村旅游景區(點)的數量還是資金的投入量,中西部地區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依靠發展鄉村旅游來幫助當地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的迫切性更為強烈。
(三)本土文化的挖掘不深,保護意識淡薄
鄉村本土文化很多尚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還有一部分,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則處在瀕臨消亡的境地,如一些傳統的工藝、民間的戲曲、演藝等等都存在著年青藝人青黃不接的現象。
此外,外來文化對于鄉村本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些深山古村中樸實的民風民俗、獨特的生活習性也隨著鄉村旅游的開發而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現代的商業觀和價值觀。
(四)產品雷同,開發程度不深
浙江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上,有著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但由于旅游產品的錯位和深度開發不足,個性彰顯不力,我省的各鄉村旅游區(點)給旅游者的印象大有“千村一面”之感,而遠沒有達到“一村一品”的效果。此外,我省鄉村旅游產品以初級的農家餐飲和農家旅館為主,開發檔次不高,產品挖掘的深度不夠。
(五)“公地悲劇”及“空巢”現象嚴重
在我省鄉村旅游地發展中,由于缺乏相應制度的規范與約束,社區居民的諸多短期行為對社區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即“公地悲劇”現象。“公地悲劇”主要表現為環境退化,資源過度使用、退化和潛在毀滅等問題,如杭州的梅塢茶文化村。
(六)政府“缺位”與“越位”現象并存
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政府在當地鄉村旅游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浙江省在鄉村旅游發展初期,政府直接介入的案例很少。正是由于政府極少干預,鄉村旅游產品隨著市場的演替自生自滅。近幾年來,由于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以及國務院發展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各地政府對于鄉村旅游的投入逐漸加大,有的甚至成為鄉村旅游的直接經營者。應該說,政府作為行業的監管者和規則的制訂者,應該扮演好其“裁判員”的角色,忽視政府的作用,對于鄉村旅游發展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政府的一種失職行為,而政府過多干預,將“裁判員”變為“運動員”,則是一種“越位”行為,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七)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
由于目前我們對于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許多鄉村旅游區,尤其是那些以村鎮管理或農戶自主管理為主的鄉村旅游區(點),其管理人員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人員素質普遍低下,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從業人員狀況相矛盾,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階段,形成了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我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四、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一)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
以鄉村地域與鄉村旅游資源為載體,以鄉村性的體驗與感受為核心宗旨,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戰略機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與歷史文化底蘊,延伸本地土特產品與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促進地方特色手工藝品的商品化,形成內容豐富、特征鮮明、鄉風純樸、環境優美、便利實惠的鄉村旅游產品消費環境。同時,加速推進鄉村旅游產品生產的本地化與縱向深化,切實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升級,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鄉村旅游發展的空間布局
以浙江省旅游業“三帶十區”為基本架構,以現有鄉村旅游區(點)的空間布局為基礎,結合各地鄉村旅游資源的特色與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定位、主題形象與目標任務,綜合考慮自然條件與人文歷史環境、城鎮體系建設、交通區位等因素,通過資源整合、空間對接、形象共立等戰略,積極實施“三個充分發揮”,即充分發揮城鎮依托優勢、打造環城游憩帶,充分發揮景區依托優勢、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區,充分發揮鄉村特色資源優勢、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點,逐步在全省范圍內形成“三圈、三帶、十區、多點”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
其中“三圈”是指分別圍繞杭州、寧波與溫州的三個環城游憩圈;“三帶十區”是指依據全省旅游發展的總體格局,形成環杭州灣運河?水鄉?古鎮鄉村旅游帶、浙東沿海海島?沙灘?漁情鄉村旅游帶、西南山區秀山?山鄉?麗水鄉村旅游帶;“十區”分別為杭州鄉村休閑區、浙北運河古鎮旅游區、紹興古越文化旅游區、寧波東錢湖-河母渡鄉村旅游區、臺州神仙居-天臺山鄉村旅游區、溫州雁蕩山-楠溪江鄉村旅游區、麗水綠谷鄉村旅游區、衢州宗孔廟-石窟文化旅游區、金華商貿文化旅游區、濱海鄉村旅游區(包括舟山、臺州、溫州)等;“多點”是指在全省范圍內重點培植約200個鄉村旅游特色示范點。1.環杭州灣運河·水鄉·古鎮鄉村旅游帶
緊扣杭州市建設國際花園城市與東方休閑之都的戰略方針,依托滬杭甬高速拓寬工程、杭浦高速(滬杭高速復線)、杭寧高速、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杭金衢高速以及杭州繞城高速等交通輻射優勢,充分利用該區的水鄉平原、運河古鎮、江南文化、生態休閑資源,注重鄉村文化的彰顯,挖掘鄉村休閑的真諦,有重點、有層次、有步驟地推動鄉村旅游發展。2.浙東沿海海島·沙灘·漁情鄉村旅游帶
緊扣寧波市與舟山市、溫州市聯合打造國際性港口旅游名市的戰略方針,依托舟山連島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杭甬高速拓寬工程、甬金高速、甬臺溫高速、沿海大通道、甬臺溫高速鐵路等工程帶來的交通地位提升的優勢,挖掘山林、古城、沙灘、海島資源的文化元素、休閑元素、娛樂元素與商貿元素,加速山海資源的對接與整合,穩步推進浙東沿海黃金海岸、快樂漁業、海島休閑與宗教體驗式的鄉村旅游發展。
3.西南山區秀山·民俗·麗水鄉村旅游帶
充分依托該地作為浙江省乃至長三角地區的“生態高地、秀山麗水”的環境基礎,努力搜尋山村純樸、原始的民族風情與民俗文化,著力挖掘山林、碧水、空氣與人文的旅游價值,積極融合浙中發達的商貿文化與活力,以浙江省建設“生態大省”為戰略指導機遇,以金麗溫高速、麗龍(浦)高速以及龍麗高速的相繼建設為區位機遇,積極打造獨具浙西南山區風情、商貿體驗特色的鄉村旅游帶。
(三)鄉村旅游發展的切入點
浙江省鄉村旅游產品的供給基本以經濟發達的城鎮為依托,產品的資源組合配置主要存在兩種形式,其一是以純粹的農業景觀為對象的旅游開發,其二是鄉村景觀與旅游景點組合互補型的旅游開發。但是從整體上來講,產品類型單一,以低層次的觀賞型項目為主,鄉村旅游產業結構亟待升級。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
面對城鎮居民的周末休閑需求,“遍地開花”、“一哄而上”成為城市周邊地區旅游開發中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迫切需求對全省范圍內的,尤其是城市周邊地區的鄉村地區進行統籌規劃,依據各個鄉村的開發條件與資源特色,合理布局,挖掘特色,形成重點。在此基礎上,確立若干個具備一定資源條件和旅游業發展基礎及相關旅游設施完備的鄉村旅游區(點)作為鄉村旅游的示范點優化、重點開發,使之具有一定的檔次和規模,防止出現“小而全、散而亂”的不良局面。2.以地域文化為核心,提高產品的品位與檔次
文化是現階段旅游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目前省內鄉村旅游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在產品包裝設計過程中忽略了地域鄉村文化的內涵。因此,在產品項目的設計和開發中,應在民族性、歷史性和地域性上做文章,通過區內縱向搜索與區際橫向比較,加強對自身特色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定位,以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品位和藝術格調,給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覺。3.積極引導,保持鄉村社區生活的原真性
鄉村旅游社區的真正魅力在于鄉村社區日常生活所衍射出來的文化本底性與原真性。如何保證鄉村旅游社區的生活延續性,將是未來鄉村旅游社區的生命力與活力源泉,也是鄉村旅游社區的關鍵吸引物和核心文化內涵。因此,我們在鄉村旅游社區的規劃與建設、鄉村旅游產品生產以及服務接待過程中,必須積極引導社區居民,發揮其旅游開發的積極性。4.制定政策,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新環境
嚴格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依據現有的相關政策與法規,結合鄉村旅游開發與建設的特殊性,制定土地、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教育、稅費、能源費等優惠政策,切實改善農村旅游發展環境,以有利于鄉村旅游產業的大力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宅基地整理,一方面提高鄉村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解決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要,保證基本農田的范圍、數量與質量。同時,加強旅游業與地方特色農業、林業、漁業的有機融合,以保證盡量不改變農村原有耕地的使用性質。一方面,可以保持鄉村產業結構的基礎,保持鄉村社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突出鄉村旅游的“三農”性,充分體現鄉村旅游的鄉村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升級與優化調整。
(四)鄉村旅游的產業結構升級
浙江鄉村旅游產業的升級應從完善產業系統、產品升級和品牌建設、提高從業者素質、加強管理能力等四個方面來進行。1.鄉村旅游產業系統的完善
鄉村旅游產業,作為大旅游產業的一個子系統,同樣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所以,鄉村旅游產業體系的完善重點是實施鄉村旅游交通、鄉村旅游住宿餐飲、鄉村旅游商品、鄉村旅游休閑娛樂以及鄉村旅游安全的“4+1”工程。2.產品升級與品牌建設
鄉村旅游產品的升級首先要避免開發過程中的商業化、城市化、庸俗化、雷同化,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在區域上具有地方性、在內容上具有原真性、在質量上具有優品性、在內容上具有差異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同時,需要由品牌的信譽來傳遞與保證鄉村旅游產品的質量,注重鄉村旅游的品牌建設。3.提高鄉村旅游從業者素質
對鄉村旅游而言,員工絕大多數來自純樸的農民,要想獲得高質量的鄉村旅游服務,就必須提高其從事鄉村旅游業的素質,主要包括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與觀念、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技能。4.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管理水平
設立鄉村旅游管理者論壇,一年舉辦一次,邀請鄉村旅游研究方面的資深專家學者,交流鄉村旅游產業管理的經驗,探討鄉村旅游產業管理的問題,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時,加強鄉村旅游協會的建設與功能的完善,為推動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創造優良的服務環境,提升管理水平。
(五)鄉村旅游的運營機制
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絕非一個自然和自足的過程,自發、分散、粗放小農個體經營形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如何在開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實現政府、私營企業、外資、農民等相關利益主體的有機結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走和諧發展的道路,關鍵就在于尋找一個合適的鄉村旅游發展運營機制。1.構建“政府+公司+鄉村旅游協會+旅行社”運營機制
政府負責鄉村旅游區的規劃編制與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投資公司則主要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旅行社則負責市場開拓,客源組織;鄉村旅游協會則負責組織村民參與表演、導游、工藝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飲等,并負責修繕各自的民居、協調各方利益,尤其是代表村民的利益。2.構建集約化運營機制
隨著我省“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觀念的提出,新的旅游發展氛圍已逐步形成。因此,各地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樣應該逐步適應這個大環境,實現與周邊景區(點)的資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實行集約化運營機制。鄉村旅游區要與其他旅游資源景區或景點的開發結合起來,尤其是風景名勝區周邊鄉村,借助已有旅游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生共贏的發展格局。3.構建一體化運營機制
在組織機制創新上,要運用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勢,通過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以及縱橫一體化的手段,整合市場資本,優化資源配置。以協會為單位作為股東進入公司,或村民以實物或現金直接入股進入公司作為股東,實行股東、股值年分紅制。要盡快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鼓勵和幫助更多的企業大膽去開發鄉村旅游。要改變觀念、創新體制,政府敢于特許經營,敢于讓企業去組織民間資本整合資源,把資源轉化成市場,將資源轉化成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調動積極性,才能真正走出鄉村旅游發展及其扶貧致富之路。
五、鄉村旅游社區可持續發展策略
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它涉及到城市以外最廣泛鄉村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規劃布局,實施漸進式的村落更新模式
加快鄉村旅游規劃編制,嚴格控制鄉村旅游的開發范圍與規模,拯救、開發建筑文化遺產與歷史古跡。杜絕“大型化”、“人工化”,嚴格走“小型化”、“自然化”的道路,根據社區的自身特色安排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小型旅游活動。鄉村村落形態的改造必須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注重整體的自然環境塑造,改造適合旅游度假的農宅及旅游接待設施,提倡小規模、漸進式的改造方式,杜絕大拆大建。2.引入綠色認證,實施環境管理制度
對環境條件相對較好的鄉村旅游社區,逐步引入“綠色環球21(greenglobe21)”認證,努力創造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行為習慣,為所有利益相關者提供最大好處,并為消費者提供選擇余地。“綠色環球21”的品牌意味著更好的可持續的環境與社會形象、改善的社區互動關系,通過使用較少資源而節省成本,通過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而獲得更大的收益。3.堅持政府主導,改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依據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要求,加強農村土地資源的控制,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同時,在政府部門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加大道路、通訊、水電等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重點進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旅游接待戶的客房、廚房、庭院、廁所的改造。在努力創造優美舒適條件的同時應該避免走設施的過于高檔化或過于原始化。
(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田園景觀文化與農耕文化不僅是吸引旅游者的“鄉村性”資源,同時也是鄉村社區的生產文化。因此,必須明確社區生產的目的,即以第一產業的生產銷售與加工為主,以旅游業為輔助產業。同時,針對目前社區內特色購物環節的相對薄弱,建議社區加大對農產品的深加工,以促進農產品與土特產品的商品化與紀念品化,擴大產業鏈的本地化,實現利潤最大化,防止旅游利潤的漏損。這不僅可以保持鄉村社區的傳統優勢行業,還有利益旅游業的發展與社區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豐富村民的收入來源,促進社區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社區在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旅游社區環境的改造過程中,應該注重社區綠色、衛生、健康、安全的特性特征,突出社區的“綠色、健康、安全”品牌,提高鄉村旅游業的抗風險性。
(三)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提升社區居民的地方自豪感,弘揚民俗文化
鄉村旅游通過發掘、包裝和宣傳當地社區的歷史傳承與文化足跡,逐步樹立鄉村社區的旅游品牌,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增強鄉村社區居民的地方自豪感,讓社區居民感受到社區的民俗傳統文化就是“搖錢樹”,以此達到弘揚鄉村民俗文化的效果,實現鄉村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積極開展地方民俗節慶活動,展示地方文化
在開展地方民俗節慶活動時,不能將鄉村民俗節慶活動簡單地庸俗化,而必須深入了解社區的民俗特點,注意展示出民俗事象之間的相互關聯,選擇好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民俗節慶活動,通過它們來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但這些標志性民俗文化現象決不是由今人生編硬造的,而應當是原來就存在的。3.有效改善睦鄰關系,倡導地方道德文化
加強引導與教育,完善相應的規范管理與約束、激勵機制,改善睦鄰友好關系,倡導優良的地方道德文化,使鄉村旅游者能夠感受到淳樸的民風,才能展示鄉村性的核心意象。
4.保持賓主關系的互惠性
杜絕過分夸張的“變異迎合性”趨勢,避免鄉村社區的淳樸性民風消失或失真。應該保持賓主關系的互惠性,以保持鄉村性的維持,確保鄉村淳樸民風的持續發展。
(四)實現鄉村旅游受益者多主體的共生 1.明確政府的功能定位,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政府部門與保護管理機構的責任主要是協調與管理。鄉村旅游社區的發展必須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建立統一的管理體制,制定促進發展的優惠政策。建議各級旅游部門和農業、文化等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規范指導。支持成立鄉村旅游協會和農業旅游、民俗旅游協會,制定行業評價標準。2.加大社會教育力度,提升旅游者生態意識
鄉村旅游者作為鄉村旅游產品的最終享用者,不僅要有較強的生態保護意識,更要有實際的環保行為。針對目前國內鄉村旅游者及大眾旅游的現狀,必須加強對國民的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加強游客對異質文化的尊重,加強鄉村旅游者的學習能力與成分,樹立其節約、生態的觀念及行為。3.加強鄉村旅游理論研究,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
學術界的主要責任是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經驗總結與規律探尋,分別從宏觀與微觀等層次加強鄉村旅游理論的研究,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用以指導鄉村旅游社區的健康、持續發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鄉村社區及政府管理部門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對鄉村旅游社區的發展條件進行調查與評估,并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可行性分析與規劃設計,以確保鄉村社區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4.建立社區參與機制,提高鄉村社區的參與率
鄉村社區及社區居民是鄉村旅游活動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提高鄉村社區及其居民的參與率,充分發揮鄉村社區的內涵與魅力。通過專業培訓與宣傳教育,提高鄉村社區居民的服務技能與參與意識。不僅要參與旅游決策和規劃,還要參與旅游經濟活動與投資、鄉村社區的環境保護、鄉村社會文化的維護等多個方面,參與應當體現公平與機會均等。
5.充分發揮非營利組織作用,實現監督與協調管理
積極引導和扶持各類非營利組織的建設與運作,以實現對鄉村旅游企業等利益群體的協調、管理。這類組織主要包括四大類:第一類是作為事業單位性質的社會團體,主要完成鄉村社區的社會福利任務,以提升鄉村社區居民的福利水平;第二類主要是鄉村旅游發展基金,主要對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鄉村旅游社區進行前期的項目論證與規劃資金的資助;第三類為各類行業協會,如農家樂協會、旅游景區協會等,這類非營利組織的職責是對下屬會員進行監督管理,并對會員間的意見或矛盾進行有效處理;第四類主要是旅游者協會,主要是從提升鄉村旅游者環境與生態意識的宗旨出發,保護鄉村環境,促進鄉村發展,組織鄉村志愿活動等。
6.充分利用新聞網絡媒體,加強鄉村可持續監督力度
新聞網絡媒體的職責主要在于對鄉村旅游社區的產品與品牌的宣傳,以及對于鄉村旅游系統中各個受益主體的行為狀況進行監督。對于優秀的、有利于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行為予以表揚,而對于那些有損于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行為則予以批評曝光。此外,可以建立電話、網絡等多種類型的舉報監督方式,適當時候還可以舉行一定范圍內的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