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地球與地球儀教案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教學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教學準備:
地球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等
教學課時 :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2
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環球航行?(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 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學生回答)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布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最好。
板書設計: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七年級地球與地球儀教案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篇二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發布者:葉紅紅 發布時間:2013-09-20 11:17:12 教學思路
新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是培養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為基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死記硬背、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程設計特別注意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抓住學生對地球和地球儀的好奇心理,讓其在自覺的“動手”和“動口”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在“發現”中獲得地理興趣從而不斷地主動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教學準備
教學輔助材料:地球儀、經緯儀、東西半球分布圖、南北半球分布圖、有關課程課件(自制)等
教學輔助媒體:投影儀、幻燈機、計算機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教師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分別規定不同的時期(由遠古到現代),結合課本,先討論兩分鐘,然后各組派1~2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師活動:分好四個組,將課本上四幅圖用多媒體或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各組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組講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教師補充小結并引導: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第二組講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教師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并引導: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第三組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第三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第四組的代表上來為我們講述。
第四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四個組的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教師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3頁圖1.2,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地球大小數據的圖或掛圖,然后讓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教師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作業設計: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下節課帶來,并比比看誰做的最好。
七年級地球與地球儀教案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篇三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小;認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小;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教師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每一組分別規定不同的時期(由遠古到現代),結合課本,先討論兩分鐘,然后各組派1~2名代表說出那一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師活動:分好四個組,將課本上四幅圖用多媒體或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各組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組講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教師補充小結并引導: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第二組講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教師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學生活動)
教師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環球航行?(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并引導: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第三組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第三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第四組的代表上來為我們講述。第四組同學代表回答 教師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四個組的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教師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3頁圖1.2,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地球大小數據的圖或掛圖,然后讓學生回答。(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教師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作業設計: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下節課帶來,并比比看誰做的最好。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內容教師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板書:
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學生思考并回答。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板書:
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課件。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七年級地球與地球儀教案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篇四
億庫教育網
http://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及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知道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的劃分方法,記住東西兩半球和南北兩半球的劃分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線;了解經緯網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夠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
情感目標: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關于“地球形狀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學生認識到“人的認識水平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正圓球體,這樣可以為人們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關于“地球儀”的教材分析是:地球雖然只是宇宙中一顆小小的行星,但對于人類來說體積還是太大了。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間概念,人們仿照地球按比例縮小制成了地球儀。地球儀上的經緯線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經緯線在實際的地球上是看不見的,經緯度的劃分也是人為規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繞假想的軸---地軸轉動,地軸目前指向北極星,它與球面的兩個交點分別是南極點和北極點。為了讓學生明確,可以使用地球儀模型和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
關于“經線和緯線”的教材分析是: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都是假想的。課本上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觀察、總結經緯線的特征。
[教學方法建議] 關于“地球的形狀”教學建議:在課前教師要準備地球儀,每人一個(或2---4人一個)。建議采用觀察法和講述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觀看圖片或動畫,補充一些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資料,使學生受到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聯系實際,想象并提出證據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了加深對地球準確形狀的正確認識,引導學生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按照所給數據計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導學生思考21km與地球平均半徑的比值,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接近于正球體。利用學過的公式,計算赤道周長,使學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圓,為緯度、南北半球的劃分埋下伏筆。
關于“地球儀”的教學建議是:建議用觀察法、討論法和演示法。為了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觀察作業,注意作業內容要明確、清楚,如地球儀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地球儀如何擺放?地球儀的“身子”形狀如何?地球儀是否轉動?如何轉動?學生在觀察和小范圍的討論后,教師通過提示、追問等將學生的思路明確,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回答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切忌教師自己講述或將答案直接寫成板書灌給學生。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通過計算使學生明確地球儀比地
億庫教育網
http://
億庫教育網
http:// 球縮小的倍數很大,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為以后講經線和緯線、經度的劃分打基礎。為了使學生明確地軸的作用,可以先提出問題“球是如何轉動的?”讓學生用籃球演示球在地上亂轉的情況,再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繞地軸斜著身子轉動的情形,通過演示試驗使學生明確地軸在地球自轉中的重要性。在提出問題“地球斜著身子轉動,地軸指向哪里?”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明確地軸、兩極的位置,形成空間概念
關于“經緯線”的教學建議:利用講述法、小組討論法和問題解決式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使學生認識到地球儀上縱橫交錯的線叫經緯線,它們是認識地球上任一地點的方式,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成網狀就是經緯網。對于經線、緯線知識,重點在于了解經緯線的特征及其不同之處,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4—6人一組,分析經線和緯線的特征,15---20分鐘之后進行小組匯報講解。小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同學觀察經線和緯線,對照課本介紹,匯報時自己小組制定介紹經線與緯線的方法。學生充分活動、觀察、介紹之后,教師對各組同學的表現給與肯定和補充,并引導學生評價各組講解方法的優劣,介紹對比法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確同類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最后引導歸納、對比總結、列出表格。歸納時重點強調:緯線是不等長的圓,經線是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它們是經緯度劃分和半球劃分的基礎。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經緯線的概念,可以配合動畫演示,使學生有明確的空間認識,對于不同的學生可以分層次教學。教學設計示例
億庫教育網
http://
七年級地球與地球儀教案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篇五
七年級上冊《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分析
重點與難點確定
經緯線,經緯度,經緯網定位的知識,歷來都是初中教學的難點。這部分內容是在七年級第一章第一節,學生剛剛步入初中,雖然他們在小學科學上學習過地球常識,但是僅限于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對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知之甚少。另外,有關坐標系的數學知識未學,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空間能力不足,所以對經線、緯線、經緯度的確認等知識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成了本章的難點。根據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本專題的重點為: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線特征,經緯網定位;難點為: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定位。
突破方案案例
為什么學生會對經緯網的知識產生畏難情緒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主要有以下兩點:(1)在平面圖中容易混淆經線和緯線。我們教師感覺最簡單的平行線經緯網圖,實際是學生們最容易產生困惑的,因為這類地圖與地球儀相比,變形最大。(2)分不清南北緯、東西經。這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對它們的劃分不清,二是對南北緯、東西經的表示符號記不清。鑒于此,我在這個題的設計中貫徹了這一思想:將問題分解,將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常見經緯網的形成過程。我主要借助地球儀和多媒體的優勢,來化解難點。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對實物(即地球儀)──立體圖──平面圖的反復轉化,利用多媒體動畫,借助鮮艷的色彩,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強烈沖擊學生的視覺,強化他們的感官刺激,以達到增強記憶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方法,我解決了學生學習中的困惑點,分解了難點,達到了較好的堂學習效果。
附:“經緯網定位”難點突破設計
本難點的設計思路是:從抽象到具體,由感性到理性,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讓學生主動參與,輕松學習,基本流程如下。
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從抽象到具體──經緯網是怎樣建構起來的?
1.利用多媒體疊加立體的經線與緯線圖得到立體經緯網圖,這就是我們手中的地球儀上的經緯網。(拉近與地球儀的距離,增加感性認識。)
2.利用多媒體疊加局部平面的經線與緯線圖得到局部的平面經緯網圖。
第二環節:從感性到理性──經緯網該怎樣使用?
利用地球儀定位
1.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這個點(90°e,30°n)。
2.提問學生:你在小地球儀上找到幾個這樣的點?然后讓學生在地球儀把它標出,記做a點。
3.繼續提問學生:你能找到b點(90°,30°n)嗎?還能用別的經緯度表示嗎?
小結:一個經度和一個緯度,就能確定唯一的一個點,反之,地球上每一個點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經度和緯度來表示,這就是經緯網定位的原理。正因為如此,經緯網定位成為最精確、最直接的定位方法。
4.多媒體展示谷歌地球,搜索a點的位置,并配合景觀圖展示。
第三環節: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經緯網是怎樣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
1.臺風預防
xx年第14號臺風“天秤”于8月23日在臺灣南方海面生成,朝西北移動,8月24日,“天秤”到達位于臺灣西南的南海,為臺灣南部地區帶來狂風暴雨。由于預報準確,防范及時,使這次臺風沒有造成較大損失。
你能否寫出臺風“天秤”8月23日生成時和24日移動到的位置的經緯度?
2.抗震減災
北京時間xx年1月12日下午,位于南北美洲之間的加勒比地區(72°,18°n)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該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已造成113萬人喪生,196萬人受傷。地震發生后,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向該國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
你能否在地圖上找到該國的位置和名稱?
3.國防軍事
xx年6月7日至14日,我國與俄羅斯等國舉行“和平使命xx”聯合反恐軍事演習,演習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進行,演習以對恐怖主義引發的地區危機為背景,演練軍事反恐作戰的指揮、協同、保障和行動方法。
你能否在地圖上說出軍演地點的經緯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