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霧凇的試講稿篇一
各位老師、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題目是《霧凇》。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生狀況、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霧凇》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霧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學生狀況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學生基本上沒有見過霧凇這種景觀,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準備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霧凇,增強直觀感受。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抓住對重點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霧凇的形成過程。
四、重點難點
1、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文本,體會霧凇的奇特美麗,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理念,朗讀和說話、寫作的訓練是四年級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由此,我采用朗讀法、賞析法、說話和寫作訓練來向學生講解本課。
六、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本節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觀看圖片,感受霧凇的色澤美。
通過觀看霧凇的圖片,不僅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文情境,感受到霧凇的美,還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匯,為以后的寫作運用打下了基礎。通過讓學生查找、講解重點詞語的方法,使學生了解了霧凇色澤美的特點。并通過范讀和指讀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霧凇的美麗。
(二)、充分朗讀,練習說話,感受霧凇的姿態美。
通過當地俗語介紹,引導學生一起領略清早霧凇的美景。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出霧凇千姿百態的特點,并用霧凇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練習說話,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霧凇的婀娜多姿。在有感情的朗讀之后,鼓勵學生把這一段美美的背誦下來,也為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
(三)、細讀細想,探究霧凇形成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話概括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句子,引導說出霧凇形成必須的兩個條件:
1、過于飽和的水氣
2、遇冷凝結。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與條件相對應的句子。根據老師提示,讓學生自己復述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四)、情感升華,拓展延伸。
1、課文最后通過學生齊讀江主席為吉林霧凇寫的題詞,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在你觀賞到晶瑩多姿的霧凇后,你打算怎樣贊美它呢? 如果我是一名畫家,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名歌唱家,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名攝影師,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位詩人,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名導游,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設計板書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理清文章脈絡。以上,我從教材分析、學生狀況、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七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霧凇的試講稿篇二
《霧凇》說課稿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的發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優美佳作。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這樣才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在這篇課文的設計上我試著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在充分閱讀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二、說教材
《霧凇》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霧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三、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見到霧凇這種景觀,甚至沒有見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難免缺乏直觀的感受,在設計的過程中我準備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霧凇,增強直觀感受。
四、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生字,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懂得空
氣中的水汽遇冷會結成霜花這個科學常識。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抓住對重點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霧凇的成因以及奇異景象的形成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重點難點 重點:
1、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文本,體會霧凇的奇特美麗,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難點:
1、了解霧凇形成過程。
2、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更好的幫助孩子輕松的完成教學上的不解與疑惑,我選擇了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本課的主要教學手段。
六、教學方法(1)朗讀法。
朗讀是學習和感受一篇課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一篇課文的學習,深入充分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七、教具與教學媒體使用
1、解決重難點
《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說過,通過計算機模擬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過計算機圖像、音頻、視頻等技術分解復雜的事件和難懂的事實,能夠幫助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難
點就是霧凇奇特的形成過程,針對課文中的內容,學生能夠很快的找出形成的兩個條件,但是對于霧凇神秘的形成過程恐怕還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點讓同學們體會“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三個疊詞,讓學生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慢慢的過程,這里我用多媒體展示三幅圖,讓學生體會“一層一層”、“銀線”、“銀條”、“銀松雪柳”通過這樣一幅幅圖片的展示,學生學習霧凇的形成過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難點鞏固
在學生理解了霧凇形成過程之后,讓學生試著當小導游,結合著多幅圖片向大家介紹霧凇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看著美麗奇幻的霧凇圖片,他們仿佛身臨其境,就可以有聲有色的介紹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出并簡化教學重難點的過程。多媒體技術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借助這一手段,可以促進教學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引起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實現教懂、教準、教活、教精,使學生達到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從而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
八、說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我準備用二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激趣導入,整體感知,學習課文生字詞,引導學生了解霧凇奇觀。最后,教師布置學生查有關吉林霧凇的資料,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準備。下面我就著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觀看圖片,感受霧凇的美麗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找出表現霧凇美的句子。接著通過范讀或指讀的方式說說應該抓那些關鍵詞讀好這句話。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為了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幫助學生感受霧凇的美麗,在朗讀介紹的時候,配合相關的圖片,這時學生觀賞到霧凇的
奇特和美麗,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與學生交流:看著這樣的霧凇奇觀,你不由產生怎樣的問題呢?學生很自然地說出: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吉林為什么能形成這么美的霧凇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
(二)、充分朗讀,深入探究霧凇形成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話概括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句子,引導說出霧凇形成必須的兩個條件:
1、過于飽和的水氣
2、遇冷凝結。我又趁熱打鐵:那么吉林的霧凇又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兩個條件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后交流。“從江面上彌漫著霧氣”可以看出有飽和的水氣。再引導學生從“夜幕降臨時,松花江上的霧氣真是又大又濃”體會吉林確實有過于飽和的水氣。然后學生繼續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攝氏度”滿足了霧凇形成的又一個條件。
我進一步追問: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那在夜晚霧凇又是怎樣凝結而成的呢?我又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要詞句進行品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文中主要是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這就是一個反復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學生與文本溝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的活動。課文中“每當
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意境優美,如仙境一般。學生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對“最初??逐漸??最后??”和“一層又一層”的反復朗讀和體悟,留下了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松雪柳”的感性認識,并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去反復地品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
在學生理解了霧凇形成過程之后,讓學生試著當小導游,結合著多幅圖片向大家介紹霧凇的形成過程。學生看著美麗奇幻的霧凇圖片,他們仿佛身臨其境,就可以有聲有色的介紹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三)、情感升華,延伸深化。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邊的人們又會怎樣贊嘆呢?這樣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千姿百態”“瓊枝玉樹”“情不自禁”的含義。文中作者沒有寫出吉林霧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態”?我就以此訓練學生想象和寫作。“這么多的銀松雪柳,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能用上幾句話美美地寫出來嗎?”教師適時指導,全班交流,讓學生再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里我的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理念。接下來出示多媒體,結合課文理解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問學生,霧凇發生在冬季,為什么說有春風呢?讓學生知道在這里作者是把霧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讀課文第
三自然段。讓學生把對霧凇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讀中,讓學生的認識與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反饋自己所搜集的資料,拓展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霧凇奇觀。
2、中國有四大自然奇觀,除了霧凇,還有哪些奇觀?展示資料,拓展閱讀。
3、本學期里,我們學習了許多關于描寫祖國自然景觀的課文,《泉城》、《九寨溝》等,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類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們祖國的山河之美,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
九、說板書設計
根據重點和難點,我抓住關鍵詞語,概括全文,幫學生理清思路的角度來設計板書,如下
23、霧凇 奇觀
水汽 ———遇冷———凝結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運用讓我能夠輕松有效的解決課文中的重難點,也讓學生的學習充滿了興趣,對于一種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奇觀,他們可以從陌生變為熟悉,信息技術在
本課中的運用實在是功不可沒。
今后,我將繼續加強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學習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術的充分支持,課堂上的許多重難點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們的想象會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讓孩子們在語文課堂中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
霧凇的試講稿篇三
霧凇說課稿
王琴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23課《霧凇》。本文描繪了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介紹了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描繪了人們清早觀賞霧凇及其感受,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說教學目標:
1、會讀10個生字及課后第3題的詞語
2、會寫10個生字。
3、會給生字組詞并用詞說話。說教學重點:會寫10個生字。說教學難點:用詞說話 說教法:啟發式 討論式
說學法:自學 對學 小組合作學習說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組長檢查自學情況并匯報
一、明確目標
1、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中國四大自然景觀聞名天下,它們是: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長江三峽以及吉林霧凇。霧凇是水汽遇冷在樹枝上結成的冰花,俗稱數掛。這么奇特、美麗的霧凇景觀是怎樣形成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來學習一篇新課文。23 霧凇(教師板書,學生書空)教師領讀,抽學生讀,齊讀
2、理解目標(通過朗讀的方式理解)
二、引導自學 交流指導 任務一 我會讀(學生讀)
學法:
1、自讀兩遍生字和詞語。
2、同桌對讀并正音。分組匯報交流哪些字、詞讀錯,正音。齊讀兩遍 任務二 我會寫
學法:
1、自己找出偏旁說出結構,想辦法記憶字形
2、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用鋼筆描紅
3、聽寫、同桌互評 任務三 我會說
要求:
1、完成練習單(先獨立完成,再在小組內交流)匯報
2、選一個你喜歡的詞在組內練習說話(分組交流 評價)
三、目標檢測
練習冊67頁 第二題 第三題
霧凇的試講稿篇四
《霧凇》說課稿
老師們同學們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2課課文《霧凇》,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作業布置,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霧凇》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2課。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地贊嘆。
二、說學生
學習這篇課文的是剛剛進入四年級的學生,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見到霧凇這種景觀,甚至沒有見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課文中難免缺乏直觀的感受,在設計的過程中我準備了與課文有關的視頻和圖片來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霧凇,增強直觀感受。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讀、會寫“幕”、“凝”,“霧”,“零”等生字以及“籠罩”、“彌漫”等詞。
(2)、能在朗讀解讀中了解霧的形成過程。
(3)、感受霧凇的奇觀,以及對自然景觀和祖國的熱愛。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通過重點詞句,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吉林霧凇形成的條件和過程,感受霧凇的美。
四、說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的發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這樣才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在這篇課文的設計上我試著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在充分閱讀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所以我設計了以下教法。教法
(1)直觀演示法。四年級的學生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文中視頻的作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2)情境演讀法。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我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自由讀,有感情讀等,力求使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感悟,突破教學難點。
(3)賞析法.。《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五、教學過程
隨著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廣,我會給學生設計前置性的作業,前提是學生要對課文進行充分地閱讀(思考:霧凇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它一般出現在什么地方什么季節?霧凇是怎樣形成的?除了這一奇觀,中國還有哪三大奇觀?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贊美一下這種景象,放手讓學生充分去做。
(一)、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1、播放視頻自然導入新課
因為南方的學生基本沒有看過這樣的奇觀,所以我播放的視頻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印象,變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霧凇的特點,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享受的情景之中,接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了。
2、學生采用小組自主分工的形式進行充分讀文,并上臺為大家展示讀文效果,而我會借此機會出示一些易錯的字和重點詞,在預習的基礎上鞏固學習效果。
字:如“幕”字,因為之前學生過暮色的“暮”,可能會混淆,所以告訴會學生“幕”字的最初的意思就是營帳中遮擋視線的大布,而下面的巾就是現在布的意思,然后我會解釋墓的意思,并分別組詞,這樣學生就不會混淆記憶。
“霧”和“零”可以一起記憶,會意字,因為它們都是上下結構,且讀音接近,一個下面是務,一個是令,就可以記得牢固了。??..詞:“彌漫” :形容一些煙塵、雨霧、香氣等,到處布滿。
“籠罩”: 形容一些煙塵、雨霧,像籠子似地罩在上面。???
引讀課文第一段,讓學生帶著問題(霧凇是什么樣的?)在自己的小組內討論交流。感受并認識霧凇“潔白晶瑩”的色彩美和“銀光閃爍”的光澤美,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這種美。(板
書 潔白晶瑩 銀光閃爍)
(二)、充分朗讀,深入探究
首先我會出示重點句子(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話):“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學生進行研讀,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資料總結歸納形成霧凇的兩大條件:(1)飽和的水汽;(2)遇冷凝結。
接著我會問“那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會出現這一奇觀呢?”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要求學生用直線畫出課文中有關的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重點說出吉林霧凇出現奇觀的三個條件:一是在嚴寒的冬季;二是大量的水從水電站流出,溫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過于飽和”的水蒸氣;三是夜幕降臨后,氣溫驟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過于飽和的水汽凝結。)
接著結合自己的資料討論霧凇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概括霧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著讓學生圍繞句子,提出疑問:(1)霧凇的形成具體指什么時候?(三九嚴寒,大地冰封,嚴寒季節)(2)霧氣是從哪里來的?(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流經市區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彌漫這陣陣霧氣。)(3)既然有那么多的水汽籠罩在江面上,那么水汽遇冷凝結的成霧凇的過程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選擇其中一個造句)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堵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全都是銀松雪柳了。)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討論解答。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和對重點詞的分析弄清吉林霧凇形成的過程,在讀與感悟中解決課文難點。因為第二自然段中需要學生用“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造句,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詞義,我把這些樹從銀線到銀條再形成銀松雪柳,用直觀的圖片展示霧凇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只要給學生一些構思的時間,接著再請個別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就可以理解的很透徹了,同時不用描述學生就自然能明白霧凇過程中細微的變化了,從而能用這些詞造句了。
(三)、發散思維,展示自我,拓展交流
1、邊放錄像邊范讀第三自然段,學生身臨其境,體會霧凇的奇特景象。
在視頻的基礎上我會說讓我們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的美景。
2、因為視頻中有了具體美麗的畫面,再結合我出示的一些相關圖片,提出質疑為什么嚴寒的冬季會有“梨花”,然后在全班交流,不難發現這句話是把霧凇比作盛開的梨花,然后引讀最后一段,再結合我之前出示的材料,這樣學生自然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體會。
3、為了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我會說此時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對美麗的霧凇奇觀,你
會如何贊嘆?假如你是小導游,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詩人,你會吟些什么?)這一環節采用采訪的形式讓學生放飛想象,在創造性的練習中訓練學生的個性表達,升華自己的情感。(展示自我)
1、反饋自己所搜集的資料,上臺展示自己的個性表達,中國有四大奇觀,除了霧凇,還有哪些奇觀?反饋自己所搜集的資料,拓展閱讀。(桂林山水、長江三峽全景、云南石林)
五、作業布置
1、選用本課學過的詞語描寫一處景物。
2、本學期里,我們學習了許多關于描寫祖國自然景觀的課文,《泉城》、《九寨溝》等,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類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們祖國的山河之美,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
六、說板書設計
22、霧凇
潔白晶瑩
千姿百態
奇觀
銀光閃爍
瓊枝玉樹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霧凇的試講稿篇五
《霧凇》說課稿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的發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優美佳作。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這樣才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在這篇課文的設計上我試著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在充分閱讀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
1、說教材
《霧凇》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霧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2、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見到霧凇這種景觀,甚至沒有見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難免缺乏直觀的感受,在設計的過程中我準備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霧凇,增強直觀感受。
3、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生字,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懂得空氣中的水汽遇冷會結成霜花這個科學常識。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抓住對重點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霧凇的成因以及奇異景象的形成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文本,體會霧凇的奇特美麗,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條件和過程。
三、聯系實際說策略:
(1)朗讀法。
朗讀是學習和感受一篇課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發展學生的思維。我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自由讀,有感情讀,重點讀,聯想讀等,力求使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感悟,突破教學難點。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引導學生賞讀文中如同詩一樣美妙的句子,讓學生感悟霧凇的奇特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咀嚼,讀出滋味來。(3)圖文結合法。四年級的學生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霧凇的圖片,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四、教學設計過程:
(一)由景入文,感受霧凇的美麗
1、播放霧凇圖片,自然地將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印象,變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媒體中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享受的情景之中,接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由指導讀好描寫霧凇的詞語“潔白晶瑩”和“銀光閃爍”,再到指導讀好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寫霧凇的語句。讓學生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這種美。(二)、合作探究,品詞品句,情感體驗,突破重難點。接著我就引導學生質疑: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導入本節的教學。
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朗讀第二個自然段。讀完后,先讓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有關句子,總結出霧凇形成的兩個必要條件。
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文中主要是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飽和的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這就是一個反復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學生與文本溝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的活動。課文中“每當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意境優美,如仙境一般。學生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對“最初??逐漸??最后??”和“一層又一層”的反復朗讀和體悟,留下了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松雪柳”的感性認識,并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去反復地品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從而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然后,進行遷移寫話,用“最初,逐漸,最后”進行寫話。老師提供一些場景,比如:果實的成長、做菜的過程、植物的生長、下雨或下雪等自然景觀等等,讓孩子模仿文本進行創作,把教材用透。
(三)情感升華,延伸深化。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邊的人們又會怎樣贊嘆呢?這樣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千姿百態”“瓊枝玉樹”“情不自禁”的含義。文中作者沒有寫出吉林霧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態”?我就以此訓練學生想象和寫話。讓學生把對霧凇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讀中,讓學生的認識與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拓展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霧凇奇觀。
2、中國有四大自然奇觀,除了霧凇,還有哪些奇觀?展示資料,拓展閱讀。
五、說板書設計
根據重點和難點,我抓住關鍵詞語,概括全文,幫學生理清思路的角度來設計板書,如下
23、霧凇 奇觀
水汽 ———遇冷———凝結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具體的教學中還得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處理,視學情現場生成,總之,我將以學生為本體,教師為主導,組織好本課的教學活動。篇二:霧凇說課稿(1)《霧凇》說課稿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的發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優美佳作。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這樣才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在這篇課文的設計上我試著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在充分閱讀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二、說教材
《霧凇》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霧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三、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見到霧凇這種景觀,甚至沒有見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難免缺乏直觀的感受,在設計的過程中我準備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霧凇,增強直觀感受。
四、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生字,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懂得空
氣中的水汽遇冷會結成霜花這個科學常識。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抓住對重點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霧凇的成因以及奇異景象的形成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重點難點
重點:
1、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文本,體會霧凇的奇特美麗,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難點:
1、了解霧凇形成過程。
2、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更好的幫助孩子輕松的完成教學上的不解與疑惑,我選擇了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本課的主要教學手段。
六、教學方法
(1)朗讀法。
朗讀是學習和感受一篇課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一篇課文的學習,深入充分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理清文章脈絡,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七、教具與教學媒體使用
1、解決重難點
《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說過,通過計算機模擬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過計算機圖像、音頻、視頻等技術分解復雜的事件和難懂的事實,能夠幫助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難
點就是霧凇奇特的形成過程,針對課文中的內容,學生能夠很快的找出形成的兩個條件,但是對于霧凇神秘的形成過程恐怕還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點讓同學們體會“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三個疊詞,讓學生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慢慢的過程,這里我用多媒體展示三幅圖,讓學生體會“一層一層”、“銀線”、“銀條”、“銀松雪柳”通過這樣一幅幅圖片的展示,學生學習霧凇的形成過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難點鞏固
在學生理解了霧凇形成過程之后,讓學生試著當小導游,結合著多幅圖片向大家介紹霧凇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看著美麗奇幻的霧凇圖片,他們仿佛身臨其境,就可以有聲有色的介紹出霧凇的形成過程。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出并簡化教學重難點的過程。多媒體技術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借助這一手段,可以促進教學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引起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實現教懂、教準、教活、教精,使學生達到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從而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
八、說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我準備用二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激趣導入,整體感知,學習課文生字詞,引導學生了解霧凇奇觀。最后,教師布置學生查有關吉林霧凇的資料,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準備。下面我就著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觀看圖片,感受霧凇的美麗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找出表現霧凇美的句子。接著通過范讀或指讀的方式說說應該抓那些關鍵詞讀好這句話。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為了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幫助學生感受霧凇的美麗,在朗讀介紹的時候,配合相關的圖片,這時學生觀賞到霧凇的奇特和美麗,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與學生交流:看著這樣的霧凇奇觀,你不由產生怎樣的問題呢?學生很自然地說出: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吉林為什么能形成這么美的霧凇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
(二)、充分朗讀,深入探究霧凇形成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話概括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句子,引導說出霧凇形成必須的兩個條件:
1、過于飽和的水氣
2、遇冷凝結。我又趁熱打鐵:那么吉林的霧凇又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兩個條件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后交流。“從江面上彌漫著霧氣”可以看出有飽和的水氣。再引導學生從“夜幕降臨時,松花江上的霧氣真是又大又濃”體會吉林確實有過于飽和的水氣。然后學生繼續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攝氏度”滿足了霧凇形成的又一個條件。我進一步追問: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那在夜晚霧凇又是怎樣凝結而成的呢?我又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要詞句進行品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文中主要是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這就是一個反復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學生與文本溝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的活動。課文中“每當 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意境優美,如仙境一般。學生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對“最初??逐漸??最后??”和“一層又一層”的反復朗讀和體悟,留下了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松雪柳”的感性認識,并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去反復地品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
在學生理解了霧凇形成過程之后,讓學生試著當小導游,結合著多幅圖片向大家介紹霧凇的形成過程。學生看著美麗奇幻的霧凇圖片,他們仿佛身臨其境,就可以有聲有色的介紹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三)、情感升華,延伸深化。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邊的人們又會怎樣贊嘆呢?這樣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千姿百態”“瓊枝玉樹”“情不自禁”的含義。文中作者沒有寫出吉林霧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態”?我就以此訓練學生想象和寫作。“這么多的銀松雪柳,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能用上幾句話美美地寫出來嗎?”教師適時指導,全班交流,讓學生再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里我的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理念。接下來出示多媒體,結合課文理解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問學生,霧凇發生在冬季,為什么說有春風呢?讓學生知道在這里作者是把霧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讀課文第篇三:霧凇說課稿 《霧凇》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霧凇》。
一、說教材
《霧凇》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霧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見到霧凇這種景觀,甚至沒有見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難免缺乏直觀的感受,在設計的過程中我準備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來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霧凇,增強直觀感受。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生字,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懂得空氣中的水汽遇冷會結成霜花這個科學常識。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抓住對重點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霧凇的成因以及奇異景象的形成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語言文字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文本,體會霧凇的奇特美麗,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條件和過程。
五、教法學法
(1)朗讀法。
朗讀是學習和感受一篇課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發展學生的思維。我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自由讀,有感情讀,重點讀,聯想讀等,力求使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感悟,突破教學難點。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引導學生賞讀文中如同詩一樣美妙的句子,讓學生感悟霧凇的奇特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咀嚼,讀出滋味來。(3)圖文結合法。四年級的學生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霧凇的圖片,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
學習興趣。
六、教學準備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七、說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我準備用二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激趣導入,整體感知,學習課文生字詞,引導學生了解霧凇奇觀。最后,教師布置學生查有關吉林霧凇的資料,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準備。下面我就著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創設情境,觀看圖片,感受霧凇的美麗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找出表現霧凇美的句子。接著通過范讀或指讀的方式說說應該抓那些關鍵詞讀好這句話。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為了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幫助學生感受霧凇的美麗,在朗讀介紹的時候,配合相關的圖片,這時學生觀賞到霧凇的奇特和美麗,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與學生交流:看著這樣的霧凇奇觀,你不由產生怎樣的問題呢?學生很自然地說出: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吉林為什么能形成這么美的霧凇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
(二)、充分朗讀,深入探究霧凇形成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話概括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句子,引導說出霧凇形成必須的兩個條件:
1、過于飽和的水氣
2、遇冷凝結。我又趁熱打鐵:那么吉林的霧凇又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兩個條件
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后交流。“從江面上彌漫著霧氣”可以看出有飽和的水氣。再引導學生從“夜幕降臨時,松花江上的霧氣真是又大又濃”體會吉林確實有過于飽和的水氣。然后學生繼續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攝氏度”滿足了霧凇形成的又一個條件。我進一步追問: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那在夜晚霧凇又是怎樣凝結而成的呢?我又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要詞句進行品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文中主要是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這就是一個反復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學生與文本溝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的活動。課文中“每當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意境優美,如仙境一般。學生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對“最初??逐漸??最后??”和“一層又一層”的反復朗讀和體悟,留下了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松雪柳”的感性認識,并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去反復地品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
在學生理解了霧凇形成過程之后,讓學生試著當小導游,結合著
多幅圖片向大家介紹霧凇的形成過程。學生看著美麗奇幻的霧凇圖片,他們仿佛身臨其境,就可以有聲有色的介紹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三)、情感升華,延伸深化。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邊的人們又會怎樣贊嘆呢?這樣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千姿百態”“瓊枝玉樹”“情不自禁”的含義。文中作者沒有寫出吉林霧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態”?我就以此訓練學生想象和寫作。“這么多的銀松雪柳,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能用上幾句話美美地寫出來嗎?”教師適時指導,全班交流,讓學生再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里我的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理念。接下來出示多媒體,結合課文理解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問學生,霧凇發生在冬季,為什么說有春風呢?讓學生知道在這里作者是把霧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讓學生把對霧凇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讀中,讓學生的認識與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反饋自己所搜集的資料,拓展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霧凇奇觀。
2、中國有四大自然奇觀,除了霧凇,還有哪些奇觀?展示資料,拓展閱讀。
3、本學期里,我們學習了許多關于描寫祖國自然景觀的課文,《泉城》、《九寨溝》等,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類似的文章,多了解篇四: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3課《霧凇》說課稿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3課《霧凇》說課稿
木閘萬成小學汪學開
一、說教材
《霧凇》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9課。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地贊嘆。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十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選擇“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中的一個造句。
3、感悟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了解吉林霧淞奇觀形成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霧凇的奇異景象,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及霧凇的奇異景象,感受霧凇的美。
難點:理解重點詞句,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原因。突破方法:在課件的幫助下,將圖文結合,找出重點詞句,反復朗讀,認識吉林霧淞的美麗與奇特;質疑討論,了解霧凇形成的原因。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直觀法、談話法、討論法、以問題導讀導思法、練習法。學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準備:ppt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首先復習《九九歌》,并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九九歌》,引出三九嚴寒,大地冰封,萬木凋零,但在我國北方吉林卻可以看到聞名全國的奇觀——霧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接著帶領學生觀看霧凇景觀的插圖、課件,并讓學生談感受、提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插圖、課件,讓學生感知霧凇的奇特美麗,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并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
第三個環節,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設計意圖:應當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我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文,并說說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生字 詞是閱讀障礙,必須掃清,所以,這一環節,安排了給生字詞正音,并理解新詞。
第四個環節,指導識字寫字。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教師通過范寫,讓學生了解生字的結構,體會到漢字的形體美。
最后一個環節:布置作業。
設計意圖: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基本功;給生字組詞,可以增加學生的詞語積累。
下面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導入,讓學生知道吉林霧凇是全國四大奇觀之一。接著,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讓學生齊讀本段,仔細觀察插圖、課件,結合課文,說說吉林霧凇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優美的插圖、課件,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吉林霧凇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的景象,并能結合課文說一說它的特點,把自己對吉林霧凇的喜愛之情讀出來。
接著,精讀第二自然段。
圍繞“這么美麗、奇特的霧凇是怎么形成的?”這個問題,我讓學生細讀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詞或句子,自學后交流討論,并相機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吉林霧凇形成原因及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讓學生多讀多想、并結合課件,同學之間討論交流,談
感受來真正弄懂。教師起指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
第四環節,精讀第三自然段。
學生朗讀該段,并談感受。
設計意圖:結合插圖、課件、討論,進一步體會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
第五環節、指導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嘗試背誦。
第六環節、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設計意圖:進一步感受霧凇的奇麗,欣賞中國四大奇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通過練習培養學生寫景能力,鞏固新知。篇五:霧凇說課稿
《霧凇》說課稿
河西中心小學:余楊
《霧凇》是蘇教版第七冊的第22課。這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課文寫了霧凇形成具備的兩個條件以及霧凇形成的過程,在描繪中展現了霧凇的美麗動人。
我認真鉆研教材,吸透教材,確定了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的目標:①能有感情地讀出霧凇的美。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理解重點詞語“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進而去體會霧凇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并學會運用詞語。③會用“吉林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來說話寫話。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與學習方法。②直觀演示的教學與學習方法。③“比較”的教學及學習方法。(教學是雙邊的活動,教師教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學的過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學目標,在對話中實現共同發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通過課件展示霧凇的千姿百態,讓學生感受到霧凇的美麗動人。②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這么美的景是怎樣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與人美的交融境界,滲透思想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霧凇這美麗的奇觀,對于北方人來說很陌生,不要說學生,我自己也沒見過,所以“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在,而要感受到霧凇的美,就要通過觀賞圖片與有感情地朗讀相結合去體會,因此,我把“邊賞邊讀邊感受” 作為本節的第二個教學重點;我們學語文,最終的目的不是學而是運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知識,“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是我設定的第三個教學重點。
下面是我設計的四個教學環節:
一、緊扣心理,吸引學生,調動師生情感。
《霧凇》我分兩個課時去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整體感知,學習課文生字詞,引導學生分析理解霧凇形成的兩個前提條件和吉林正好具備形成霧凇的兩個條件。到第二課時,我就以這兩個內容的復習引入:上一節我們已知道了霧凇形成必須具備的兩個前提下條件,給同學說一說 ;而吉林又正好具備了霧凇形成的兩個條件,再給同學說一說。通過課件展示,加深了學生的記憶。這時學生學了一節課,還沒觀賞到霧凇的奇觀,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與學生交流:學到這里,你現在最想最想什么?我鼓勵學生: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出來。我的目的就是要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把師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有的可能會說,我想到吉林去參觀;有的可能會說,我很想去看霧凇的美景。這時我就會表揚學生:噢!你們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同學們掌聲鼓勵他們,得到了肯定,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整節課中我都要把握住良好的師生關系,因為這是一堂好課的基礎。
二、合作探究,品詞品句,情感體驗,突破重難點。
接著,我就順著學生意愿:好,讓我們一起走進吉林。我打開課件展示:(在觀賞時要求同學們邊賞邊想想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
觀賞圖片后,給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肯定會覺得霧凇很美。我就引導學生質疑: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導入本節的教學。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朗讀第二個自然段。讀完后,先讓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有關句子,再讓學生自己找找句子中的動詞,在文中劃一劃。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動詞寫出了霧凇形成的這樣學生對霧凇的形成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又能掌握了一些詞匯。我緊接著出示重點句子: 問學生:這些句子里,哪些詞也用得很準確呢?學生找到(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我進一步追問:那這些詞好在哪里呢?然后我就引導學生把帶有“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的句子,和不帶有“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句子對比讀一讀。放手
讓學生自己合作學習。在探究合作學習中,學生懂得了“漸漸地(寫出了)慢慢地(寫出了)輕輕地(寫出了)我再引導學生去反復地品讀。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我又引導學生,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詞語的呢?學生總結出:“比較法”。在這里,我不停留在僅關心教學的結果,更關注教學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更讓學生探索學習方法,如果僅僅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是遠遠不夠的,要教他們學會探究、掌握,正是感覺了的東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會更加深刻地感覺它。
三、知識內化,技能生成。
我又趁熱打鐵,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做演示:看老師演示,說一句話,要用上“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三個詞語中的一個。(我是這樣演示的:我輕輕地但很快地走路,我慢慢地寫了一個“我”字,我拍手聲由大漸漸變小。)在這里,走路的演示,我預設了學生會用“慢慢地”,所以在演示時,我必須走得快而輕。才能突出“輕輕地”這個詞語。到這一個環節更拉近了我與學生的感情,學生無拘無束地與教師進行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感共鳴。好像我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好朋友。學生在不經意中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我再步步緊追,再出一道練習題進行鞏固提高:選詞填空: 課堂中有動有靜,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就是在這樣反復地學習中,把知識內化了。在上面的教學環節中,我貫穿了兩個教學理念:①“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對“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的理解,從“讀 劃 議 品 練 用” 臺階式的幫扶學習,給學生減輕了負擔,掌握了學習方法,讓他們跳起來能摘到“桃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實施學生、文本、教師的教學對話中,我依靠文本但又不依賴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脫離文本。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在理解“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我引導學生總結出“比較”的學習方法。為體現這兩個教學理念,我精心設計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情感主線。
四、情感升華,延伸深化。學生學到這里,肯定有點感覺“累”了,我又及時調控,再次把他們思想的火花點燃:你們還想再觀賞美麗的霧凇嗎?(學生肯定歡呼雀躍)好,我們再次走進吉林,(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霧凇美在哪兒呢?課文中哪些詞寫出了霧凇的美?此時此刻,學生靜靜地享受著:多動聽的音樂,多美的景啊!簡直令人陶醉。
觀賞完后,讓學生找找霧凇美的詞語。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寫到黑板上,“千姿百態”是什么意思?老師進一步追問,那吉林霧凇有哪些姿態呢?老師再出示,引導學生分的說有的像什么,最后,再用“吉林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說一句話,這樣學生對“千姿百態”的理解更深了。說完了寫到作業本。老師把幾個學生的習作輸入到電腦展示出來,讓學生再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我的設計再次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么美的景,人們都有什么表現?對,情不自禁地贊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也請學生自己贊嘆一下。讓學生一吐為快。
最后,老師總結:吉林霧凇潔白晶瑩,千姿百態,今天,你們的表現也不錯,我好象看到了教室里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希望這些花將來把我們祖國裝扮得象吉林霧凇那樣美麗動人。在由景引申到人的情感中結束了這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