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一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掌握一些應用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處理軟件、簡單的多媒體制作、網頁制作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我校中學生大都家中沒有電腦,平時對電腦接觸的也比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兩節課中,讓各個學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教學反思。
一、從興趣著手,引導學生自發學習
大多數學生接觸電腦,是從游戲開始。在很多老師的眼里,固定思維地認定打游戲是不好的行為,其實也未然。學生愛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殺,只能適得其反,應該利用其興趣適當地引導學習。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練打字時,打字是比較枯燥的,學生往往會亂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戲,()那我就利用他們愛玩、好勝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選定同一篇文章,各個小組進行打字接力比賽。讓學生從比賽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促使他們自覺得認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練打字。
二、利用直觀教學,加深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在教學中有一些專門的術語和一些理論性很強的概念,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東西,老師在上面講的很吃力,學生聽得還是云里霧里得摸不清頭腦。
我就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盡快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認識計算機》時,主機內部各個部件的形狀與功能通過圖片來看,還是比較抽象的,我就打開一部舊電腦,現場實戰講解,學生可以看清每一個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個部件觀看計算機出現的狀況而了解各個部件在電腦里功能。
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素養
計算機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開放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常采用任務驅動法,在任務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比如講文件的“復制”與“移動”時,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重要,也是很難掌握的。我就設置了一聯串的任務,利用菜單欄操作,把文件從一個盤復制或移動到另一個盤,通過操作讓學生掌握兩者的區別與操作方法,并讓學生根據前面所講的菜單欄與工具欄的關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講word制作電子小報時,我讓學生觀看許多獲獎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中去感知制作優美小報的方法,先剖析每個小報精美處的制作去模仿,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發揮想象,創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風格的作品。
當然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教學中必然存在不足之處。往往會顧此失彼,教學實際與想象產生偏差,同年級各個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又各不同,每個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又參差不齊,教學時很難針對各個班進行各個設計,從而造成教學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已讓我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備課環節,我將多多注意分層次教學有關的研究探索,改進其他不足,把課堂教學做的更好。并繼續注重教學前、中、后的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二
確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平臺教學“宋詞學習”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我對傳統詩歌教學模式有自己的困惑。傳統的詩歌教學基本是一種誦讀加教師解讀賞析的教學,詩詞學習課堂,由教師范讀或聽朗誦錄音開始,接下來分析詩詞內容,這中間也有叫學生來賞析,但基本是教師把自己對詩歌的解讀講解給學生,然后再以誦讀結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意境的體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等情況,教師都不能清晰地知曉掌握,學生仍然是被動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或者說根本不可能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教學效果總是不如人意。
有了網絡教學平臺,就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我想在傳統誦讀的基礎上,利用教學平臺,讓每個學生對詩歌的真實理解得以展現,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還是擦邊膚淺,那都是他個人的解讀,他在試著走近詩歌。如果在主觀理解的基礎上,他能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和指導,那么他接下來的進一步鑒賞也必將會成為他個人的主動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里,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主動自發的狀態中,學習效果就比只聽教師賞析要好。
在“宋詞學習”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有自己選擇的自由,選一首宋詞制作朗讀課件、選兩首詞進行賞析、選蘇軾和李清照的兩首詞進行比較、選一則詞譜填詞。有了選擇,學生的學習熱情高多了,每一教學環節,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學習的質量都讓我感到異常驚喜。
其次,選擇“宋詞學習”,也是我對教學平臺的認識所致。對于這個教學平臺,發現教學資源庫里有大量的拓展輔助資源,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在課外學習,能保證新課標里“課內外學習時間1/1”的要求。
在“宋詞學習”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表現出來的熱情和智慧,確是我以前很難見到的。
用這個教學設計,利用平臺虛擬教室和現實教室結合教學宋詞,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學生要刮目相看了。原來的教學要了解學生的思想是比較困難的。課堂發言受時間的限制,大多數學生的智慧、思想無法展示,極大地限制了某些同學的才能發揮。如今有了網絡教室,有了語文論壇,學生的學習過程我可以清楚的了解,把學習語文的整個過程都展現在大家眼前,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激勵,好的學生的得到別人的肯定,越發興致盎然。差的學生看到差距,又能找到比較的目標和學習的榜樣,對他們的幫助也特別大。
以下出示的是學生在宋詞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帖子內容,從中不難看出,學生表達的不僅是對宋詞的理解,也是每位學生的個性展示。
據我所知,蘇軾死了妻子,李清照死了丈夫,后來二人心中都充滿悲傷,那怎么辦?于是二人便寫起了詞。李清照她丈夫在建康時病死了,本來李清照也不想活了,但后來一想:不行!所以就繼續活著了。過了幾年后,寫完《金石錄后序》的一個傍晚,她突然來了靈感,創作了《聲聲慢》!這雖是他死了丈夫好幾年后寫的,但從此中仍明顯看出她對他的思念之情。第一句“尋尋覓覓……”,寫她想把她丈夫那些古玩找回來,可這是不可能的!為什么呢?因為被拿得差不多了。看到大雁飛了過去,很傷心;喝幾口小酒,又害怕晚上風大著涼,再加上自己本來就夠愁了,配上這環境就更愁了,總之就是讓她很不爽。
而蘇軾的《江城子》呢,是他為了紀念他死掉的妻子的。寫作背景倒是挺嚇人的,做了個夢,夢到了死了的妻子!雖然都過了十年,但依然對她一片癡心,這一點和李清照很像。但即使看到他妻子了估計他妻子也不一定認識他了。為什么呢?蘇軾給予了回答:“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唉,為什么古人48歲就到了知天命的歲數了呢?保養不夠?工作量太大?有壓力?官場黑暗?我估計蘇軾肯定是這樣的。對蘇軾來說,梳妝這個動作可能是他印象最深的一個動作了,想起了他妻子的這個動作,再加上那孤墳、明月夜、短松岡,更使他傷心了。
二人這時都夠愁的,其實那時候的人沒幾個不愁的吧。
方鵬——宋詞比較
這樣的個性表達,如果沒有平臺,這樣的表達平常教師是不容易看到的。還有一些學生的學習結果的展示,表明他們的學習探究已經有了相當的深度,表現出來的思想,如果沒有資源庫里的資料為學生的思考提供階梯,學生的思想是上不了這樣的高度的。
我還是認為蘇東坡不屬于豪放派,只能說他開創了豪放派。蘇東坡詞流傳下來的362首詞中只有四十幾首是豪放詞,而且蘇詞的精華不是豪放部分,而是其睿智和清秀的部分。這也正是我喜愛蘇詞的原因。
那種睿智是是忍受住世間磨練后對人生的灑脫,是經歷盡人生滄桑后對生命的洞察。(帶酒沖山雨,和衣睡晚晴)
那種清秀是樂呵呵地隨世而流卻不染一塵,是淡幽幽地遇景梳妝又素面朝天。(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讀到那些睿智的詞我常常和蘇老一起樂呵呵地抿著嘴笑。
讀到那些清秀的詞我卻常常奇怪,為何一個拉著長馬臉的老頭竟能寫出小姑娘都寫不出來的秀麗之詞。
但想到溫庭筠丑得被叫做溫八叉,卻也寫的一手溫香暖玉的好詩詞,于是也就釋然而樂了。
劉陽——宋詞比較
劉陽同學幾經思考,多次閱讀蘇軾的大量詞作,說“我還是認為蘇軾不屬于豪放派,只能說他開創了豪放派。”雖然觀點有誤,但是他學習后的感受,敢于說,不迷信,不盲從,這比聽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要令人欣慰。馬丁同學從意象出發,陳述自己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這就是研究性學習,是自主學習。而劉凱蒙同學和李倩同學,他們把目光投向詞作的背后,關注到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審美取向,關注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討論詞作風格不同的深層原因,這樣的學習收獲比我們在上課里給他們講解,價值要大得多。
在虛擬教室里學生的學習是自由的,沒有教師威權在上的壓抑,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其與他同學對比的思想負擔,而且有充分的資源可供參考,可以深入思考,精心組織語言表達。這樣的環境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學習結果達到了我自己的教學預期,與傳統的詩歌教學相比,我認為這種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古代詩歌。
在這個虛擬的環境中學生學習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變,同樣在整合的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一堂里的精妙授課,成了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原來考慮怎樣導入課堂、如何安排教學內容的講授次序,變成了如何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怎樣布置一個一個的學習任務;原來考慮一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如何水到渠成的銜接,變成了考慮虛擬課堂和現實課堂怎樣互動互生;原來布置預習安排課后作業,變成了更直觀可控的虛擬課堂學習任務的設計安排。總的說來,是從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轉而考慮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里,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究竟在哪些方面有了轉變,有感觸,但不清晰,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現場課上完后,我一直在思考。有以下幾點認識。
上這一課的指導思想有些亂,是兩種教學思想在沖撞,既希望學生在課上充分發揮自主,想讓他們放開來談,適當加以引導推進,又沒有擺脫自己的舊觀念,總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結論給學生,拉著學生往自己的設計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導什么、學什么和還需掌握什么,這兩點在課上體現的不明顯。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體現充分。
對于整合后的語文教學,不同文體的教學有什么特點,自己認識不清。比如帶思辨性的散文、文學色彩很濃的小說和科學知識偏重的文章的教學,在虛擬和現實課堂里教學的呈現方式和古代詩歌教學一樣嗎?如何充分的發揮虛擬和現實課堂相連接和優勢,達到古代詩歌教學的最佳效果?這個“宋詞學習”的教學設計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結合的優勢,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獲,我現在還沒有想明白。
但現場課上,如何及時恰當的點評引導學生的發言,確是向我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應該說學生在網上的發言,在這節課前,是看過很多遍,原來設計在學生的發言中提煉出一個問題,組織課堂討論,結合學生的發言完全不是他網上的內容了,原來準備的思路在課上只實現了一半,就是他們爭論風格形成的原因那部分還在。這使我認識到,學生的網上發言與現實是有差距的,來回粘貼別人的文字沒有自己的理解,課上自然不能自圓其說;另一種情況是,網上資料的豐富,查閱的便捷,也可能學生沒有把自己的所得完全呈現在網上,現實課堂上發言可能會有很多驚人之言。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要駕馭課堂,在思維敏捷、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等方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三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具有建構個性化教學模式的基礎條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鍵盤是計算機最基本、最常用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接口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敲鍵向計算機輸入信息。本課學生學習的是標準的110鍵鍵盤,其中3個是windows專用鍵。學生已經學習了鼠標操作的能力,在這一課安排學生認識鍵盤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學生學習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下面的指法練習和畫圖等簡單的學習。教材根據教學重難點安排了四個學習板塊,分別是鍵盤分區,主鍵盤區,光標控制區和小鍵盤區。其中主鍵盤區是本課重點,掌握使用方法,初步識記字母鍵位。每個鍵區上的鍵位的認識和使用,不能夠死記硬背,要讓學生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和實踐來掌握。
直觀演示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認識事物,因此,教學認識鍵盤四區時,我做了一個課件,將鍵盤上的四區分別設為四種顏色,并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熟知各區的名稱。然后再讓學生在自己的鍵盤上找到四區,加深了學生對鍵盤分區的認知力。
任何教學都要以學重教,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教材和學情來確定。因此,教學主鍵區、光標控制區、小鍵盤區分別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⑴教學字符鍵: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教材上敘述的也較為清楚,我采用“嘗試自學”法來指導學生學習,具體流程為:嘗試自學(讓學生讀讀、劃劃、議議)──反饋交流(讓學生匯報學懂了的什么?)。讓學生覺得自學這段我能行!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與沖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⑵教學特殊控制鍵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一種告訴,而是一種自我嘗試和自我建構。這部分內容,我采用了“發現法”教學生學習。學習流程為:嘗試發現(讓學生在打開的寫字板中分別按這些鍵,說說你能發現什么)→匯報結果(要求學生匯報發現結果,集體交流)→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鍵位和使用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探索,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這部分內容需要的文本頁較多,且內容簡單明了,我采用了直觀演示教學法教學。讓學生先觀察課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實踐。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鍵的功能區別,
這部分內容十分簡單,不是教學重點,教師要以略作介紹,學生對照教材自主實踐加以練習即可。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過程,各環節邏輯而嚴密,生生都能參與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避免正面否定學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這樣一個生動愉悅的教學中,領悟鍵盤的認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反思15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然后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后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時,老師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后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組成,并學會了窗口的最小化、化、關閉。總之,要上好小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四
有兩個概念是理解我們這一學科的基礎,一個是“信息”,一個是“信息技術”。
人類主要是通過感覺器官(包括眼睛、鼻子、舌頭、皮膚等)直接從周圍環境中獲取各種信息的。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奠基人之一——美國已故數學家維納的定義是:“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
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
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
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如何理解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呢?從我們的教材的編排可以發現,內容主要涉及到信息技術四大技術中的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internet),而又以計算機技術為主。傳感技術、縮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大部分,不是小學生足以掌握的內容。因此,計算機技術占據小學信息技術內容的主體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雖然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主體,但學科的名稱卻是“信息技術”。這是否是掛羊頭賣狗肉呢?當然不是。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如何用計算機去處理各種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而計算機學科的核心問題是計算機的原理。兩者關注的方向不一樣。信息技術學科面向的是生活,而計算機學科面向的是計算機本身。作一個類比:語文學科的主要處理工具是筆和紙,但我們不會把語文學科稱之為寫字學科。書寫只是語文學科的一部分,而語文學科關注的是更廣闊的內容。同樣,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學習計算機的使用也是為將計算機應用到生活中服務的。
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我們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讓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上面,而對于更廣泛的應用著力不多。但我們要看到,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并不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全部,而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最底層,也就是最基礎的部分。很多現階段實現不了的想法,將是初中、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任務。
在小學階段我們希望學生達到什么程度呢?信息技術學科的成績很難量化,我先談一談可以量化的這一部分。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可以量化的也就是學生輸入文字的速度。這又分兩個方面,一個是英文輸入速度,一個是中文輸入速度。
鍵盤是計算機最重要的輸入設備,熟練地掌握指法是學習信息技術所必備的能力。鍵盤不僅僅要會用,而且要快。而要快,掌握好指法是極其重要的。所謂英文輸入就是一個訓練指法的過程。根據幾年來教學的實際,我發覺如果進行一個學期的指法訓練,學生絕大部分可以達到每分鐘輸入20個字母以上的速度,大部分可以達到每分鐘30個字母以上。國家計算機一級所要求的英文輸入速度是達到每分鐘60個字母以上,這是成人的標準。個人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標準作為我們的任務。即學生畢業時達到每分鐘輸入30個字母以上,正確率98%以上(輸入過程中允許修改錯誤,計算最終的正確率),指法正確。
我一般是在第一個學期學習指法,而漢字的輸入是放在第二個學期。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一般能達到每分鐘5個漢字以上,也是國家計算機一級所要求的每分鐘輸入10個漢字的一半。以此為標準的話,學生畢業時應達到每分鐘輸入5個漢字以上,正確率98%以上,指法正確。
這兩個標準并不是很高的要求,我心目中的`理想要求是達到國家一級的輸入標準。但考慮到目前計算機的普及率不算太高,學生家中計算機的擁有率太低。據我的統計,全校各班中,計算機擁有率最高的一個班有19人擁有計算機,占全班人數的41%,最低的一個班無一人擁有計算機,比率為0%。全校共156人擁有計算機,比率為16%。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完全*課堂40分鐘來支持,自然不能要求過高。況且一周一節課,本身對于教學效果的鞏固是極為不利的。
除文字輸入之外的內容,都是無法進行量化的。只能針對具體的作品進行具體的評判。那么什么是我們應當達到的最低標準呢?我想,至少應當讓學生掌握教材中范例的制作。范例之外,就是學生海闊天空的想象了。學生依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什么程序都可以。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角度來講,我們首先要把握是一個最低的尺度,所有學生才能達到的標準。
1、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感。
這是一個寬泛的標準,難以應用到具體的評價中去。所以我考慮是否能在教學中引入一點具體的標準,這樣在評價教學和評價學生時也就有了具體的依托。
1、掌握指法,英文輸入達到每分鐘30個字母以上,中文輸入達到每分鐘5個字母以上;
2、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教材中范例的制作。
信息技術教學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教學原則就是任務驅動。將一堂課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任務,由易到難,由教材到擴展,由模仿到創作。這樣易于構建有序的課堂,學生與教師之間易于形成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前一個任務的執行情況來針對性地設置下一個任務,靈活度大,實踐性強。
任務驅動可以通過兩種教學方法來實現。一個是自主探究,一個是演示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
自主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對于信息技術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計算機的軟硬件發展極快,不具備自學能力則難以跟上時代的節奏,不具備創造能力則無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生活中去。但其弊端則在于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太高。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本身就弱,個體差異又大。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會比較明顯地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其中的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掌握程度很快就超過了普通成年人的水準,所制作的作品經常令我嘆賞。但同時,另一部分學生則什么也沒學到,一堂課下來無所事事。這種差異不僅出現在同一個班的兩類學生之間,同時也出現在不同班級的對比之中。
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一門課程可以培養的,如果學生本身沒有養成自主探究的素養,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就很容易變成放任自流。這時,就需要利用演示法來進行糾正。
所謂演示法,其實質就是由教師提供一個操作的范本,而學生通過對教師操作的模仿來獲取知識和能力。這種方式對學生能力的發展而言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其優勢在于面向全體學生,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將得到增長。
這兩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可取之處,在具體運用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選用。也就是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來決定是繼續自主探究,還是由教師來做一個示范。以個人的意見,在課堂上多做些演示是有益的。因為計算機的普及問題及學生的年齡問題,學生的基礎大多較弱。演示法有利扎實學生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控制課堂秩序。對于剛從事信息教學的教師或是學生基礎薄弱的時候,追求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常常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這時候,由傳統的教學方法入手會有益一些。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將小學信息技術劃分為6個模塊。
模塊一信息技術初步
模塊二操作系統的簡單介紹
模塊三用計算機畫畫
模塊四用計算機作文
模塊五網絡的簡單應用
模塊六用計算機制作多媒體作品
其中前面四個模塊是基本模塊,后面兩個是拓展模塊。湖科版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這6個模塊編排的,只是多出一個電子表格模塊。
在對教材進行取舍時,可以采用“注重基礎,發揮特長”的原則。
注重基礎是要重點保障基本模塊的教學,課時安排多一些,內容深入一些。教師對教材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弄清楚各個模塊之間的關系,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才易于把握前后關系,理順思維的邏輯關系。
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知識點有兩個,是在前期要著重解決的。一個是文字輸入,一個是文件與文件夾。
英文輸入安排在教材第一冊的7到11課。如果按照教材去上,也就是到下半學期才開始指法的訓練。個人認為可以把指法的訓練進行一些處理。從第一堂開始,就每堂課安排15分鐘左右進行指法的訓練。而到了下半學期,則每堂課安排25分鐘左右的指法練習。這樣,指法可以得到長期、持續的訓練,而同時也無礙于其它內容的教學。指法訓練初期可以使用“英打練習”進行。到了后期,為了防止學生對指法訓練的厭倦,可以采取更換軟件的方式來保持學生的耐心。也可以采用一些指法游戲軟件,如“瘋狂五指”一類。
漢字輸入安排在教材第二冊的第五課,在教學中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將練習時間分散到每堂課中。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入文字輸入的練習,才能夠為后面進行的“用計算機作文”模塊打好基礎。
文件與文件夾是教材第二冊的第一單元。這一單元對于學生理解windows操作系統很重要。同時,其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文件夾分類管理文件的習慣。這對于學生而言,是和衣冠整潔注重個人衛生相類似的習慣。這一單元涉及的概念很多,又很抽象,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最大的難點。教學中一個可以使用的方法是類比,如用現實中文件和文件夾的關系來說明計算機中文件和文件夾的概念。一個是用舉例。對于各種不同類型的文件,給出實例來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另外,還可以在四冊書全部學完以后,學生畢業之前,再一次回過頭來把文件和文件夾作一個研究。這時,學生已經接觸過了多種類型的文件,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畫圖、word、powerpoint的操作中都有涉及到文件和文件夾的地方,可以隨時加強學生對文件、文件夾、路徑這些概念的理解。
注重基礎的目的是扎實基礎,使學生牢固掌握基礎性、概念性的東西。發揮特長則著眼于讓學生獲得創造性。
特長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指學生的特長,另一個卻是指教師的特長。順應學生的特長去指引是教學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這需要對學生的操作進行細致的觀察,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提升其水平。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比賽也是一種方法。
教師的特長也可以成為教材取舍的重要因素。小學信息技術的各個模塊,實際上是橫跨了信息技術應用的很大的一個領域。很少有教師能夠對于這些內容完全精通。這時候教師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選擇一些模塊來進行拓展。信息技術是要應用到學生生活中去的,在扎實基礎的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來進行有效的拓展。
從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組成情況來看,有不少教師都同時兼有其它科目。如美術、語文、科學、體育。對于一個同時兼美術課的信息技術教師而言,在“用計算機畫畫”模塊中就很有拓展的潛力。把美術學科中的布局觀念、繪畫常識結合到畫圖工具中來,學生的作品必然會有飛躍。而語文學科對于“用計算機作文”有天然的指導作用。科學學科與網絡學習有密切的關系。在多媒體作品中介紹體育運動、體育明星也大有可為。
教師在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一些自己擅長的模塊進行拓展,多安排課時。而對于自己的弱項,則以使學生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為目標。此則為揚長避短。
這個主要是指模塊五:網絡的簡單應用。網絡學習很熱門,利用網絡無疑是一項有益的能力。但要想同時承擔幾十臺機器上網,對于網絡帶寬的要求是較高的。如果出現滿教室的學生等待一個網頁打開的情況,就要對教材有所取舍。
如果有條件建立網頁服務器的學校,可以讓學生通過訪問學校網頁服務器來學習瀏覽網頁、bbs、e—mail等內容,這樣可以解決外網速度太慢的問題。
至于有的學校,本身機房沒有上網又沒有網頁服務器的,自然是不可能讓學生親手體驗上網的感受。那么模塊五也只能看些教學課件和安排學生回家自學了。
另外,湖科版的教材中,第三冊第二單元是電子表格,這不是《綱要》中的模塊。教師在處理時可以自由一些,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予以安排。本人一般是略講或安排幾個課時讓學生自學的。這樣一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模塊四的教學。
湖科版的教材一套四冊,而很多學校是從四年級課,一共是六個學期。這就要對教材的使用作一個安排。
第一套方案是陳凱斌老師是上個學期的教材分析中提到的:
四年一期:第一冊
四年二期:第二冊
五年一期:第三冊第一單元
五年二期:第三冊第二單元
六年一期:第四冊第一單元
六年二期:第四冊第二單元
但目前學校訂教材一般是一期一冊,同時很多教師希望能夠跟學生講一些教材以外的內容,所以我推薦一下我所使用的方案。
四年一期:第一冊(重點解決指法訓練)
四年二期:第二冊(重點解決漢字輸入)
五年一期:第三冊(重點培養用計算機寫作文的習慣,如指定題目,讓學生象作文課一樣在一堂課內完成一篇作文,當然字數要少一些)
五年二期:第四冊(重點放在powerpoint上,多讓學生做諸如自我介紹、同學錄等與生活關系密切的幻燈片)
六年一期:教師自選內容(本期我選擇的是pascal,因為正好買到一本小學版的pascal教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諸如photoshop、flash、網頁制作一類的內容,也可以講解一些諸如winrar等常用小軟件的使用)
六年二期:教師自選內容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
2、發揮自己和學生的特長
3、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教學方法,不為教學理念所束縛
4、只有透徹地理解了教材,才能作出有效的取舍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五
小學生,作為二十一世紀國家的接班人,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水平,而信息技術則是社會所要求中的個人綜合水平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為了使我們的接班人適應信息社會,使學生逐步具有獲取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的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礎是必須的
而如何能夠更好的引領學生學好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呢?我有以下幾個想法:
小學生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在形象建模階段,畢竟在他們腦海里很多知識都是空白的,他們要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語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術是一門可以接觸許多實體或者建立模型,好讓學生們直觀的感知,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強的學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體現出非常明顯的差異。有些學生一點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過自學可以舉一反三,而也有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的太淺怕影響了基礎好的學生的發展,而教的深一點又有些學生聽不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們幾個人為一組完成幾份作業。這樣基礎好的學生可以發揮其長項,而基礎差點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進行學習。此外,還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到基礎較差的學生。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讓孩子們懂得協作的重要性。
我覺得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自尊感,組織學生操作比賽,課堂學習氣氛既活躍又充滿競爭性。還可以讓他們體會玩中練,練中學的樂趣。
新異的發現--鍵盤學習的深入。
操作練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很多時候學生對于教師的講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聽,他們的注意力絕大部分時間指向自己剛剛遇到的問題或剛受到的新異刺激上。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應該善于利用這一點,能不講的地方堅決不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指導學生自學研究,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探索研究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現在這個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的教學平臺或自己動手建立教學網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網絡上向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提供可以選擇的學習方法、學習資源、檢測練習,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活動,在不同范圍內解答疑難問題,隨時調控教學進度等作用。教師通過網上專題討論為各個學生提供了單獨或小組討論的機會,每個學生可以在富有競爭性的討論中積極思考問題。比如在信息技術課上,可以嘗試著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網上交互方式,這樣可以讓班的同學和老師之間可以較為自由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給學生布置任務的時候應該適當的有創新和加深。也要避免學生一味被動的學習。應該適當的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學中,老師先讓學生演示實現功能的作品,接著提問:為什么是這樣的,想要實現功能應該怎么操作,讓大家想辦法實現功能,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有的學生會上網百度搜索……,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后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此外合理的利用電腦本身自有的特點,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做到讓學生自由創作作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迫不及待地想要動起手來的沖動。
計算機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學時,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用計算機進行作文創作、修改等;教學畫圖軟件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在教學上網時,結合自然、語文、社會等學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完成其他學習任務,讓學生感到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的來說,我覺得在課堂上教師的最重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作出別出心裁的答案。學生智慧的激活,會反作用于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更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學生間積極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師生可從中盡情地去體驗教學創造美的樂趣,并可獲得教案目標之處的收獲。此外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我們要明白“授人以魚,未若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我們應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具有適度的靈活性。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六
——《廣州城之最——文字的修飾》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于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故擬對這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進行如下反思:
一、課前
課前的備課不充分,具體表現在:
1)ppt課件不夠詳細、有趣、凝練,吸引不了學生興趣,缺少教材
中的插圖;
2)對教案設計的流程沒有完整的疏通一遍,只是單純的copy他人
的,沒有根據學校學生的特征及學校設施進行更多的加工處理;
3)沒有認真吃透教材內容,認為知識點過于簡單,不必認真參照課
文。
二、課中
課堂教學流程有誤,沒有按照教案設計的流程走,具體變現在:1)在課前熱身環節(學生訓練打字輸入)后,直接跳過導入環節進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七
信息技術課教師的教學工作一件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在機房上課時的紀律問題。應對學生人數多,機子少,接觸時光少,不少同學姓名也叫不出來,深入思想輔導教育難以落到實處,遇上一些不聽話的學生,總不能因少數幾個耽誤大多同學的學習機會,因此難免會感到課堂紀律不盡人意,自我又累得要命。
這段時光,我一向在思考著這個問題――如何來管理好課堂的紀律?我也曾請教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他們說必須要嚴格要求學生,在他們心目中樹立威信。說起來簡單,要真正做到的話,可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究竟如何管理好課堂紀律呢?我一向在思考著。罵、懲罰那都是我自我極不愿意的做法,我期望的是學生們都能自覺地遵守課堂紀律。在課堂上學生坐姿端正,不交頭接耳,不做小動作,不隨便說話,舉手發言等等,這被不少人視為良好的課堂紀律,開始時我也這樣認為,然而,細心一想,卻發現它的不足之處。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常常意味著他們能按教師的預想,教師的模式,教師要求的方法從事課堂學習行為,就是學生能理解教師的意圖,順應教師的思路,密切“配合”教師共同完成所謂教學任務。然而時代在發展,我們呼吁課堂的民主化、人性化,我們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發生改變,孩子是我們教育的對象,要給孩子充分發展的空間,老師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學生了。
經過一段時光的摸索,根據自我平時的實踐,總結了一些維持信息技術課堂紀律的方法:
由于初中學生的好動,對于信息技術這一門能夠動手實際操作的學科有很大的興趣。但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完全依據教材介紹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掌握粗淺的知識后就反復不斷地作同樣類型的練習,那么學習就會變得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生剛激發出來的那一點點的學習興趣,以至成為一種新的學習負擔。如果不及時調整,學生就可能做起小動作,甚至開始搗亂。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備課過程中深挖教材,改變教學策略,讓教學過程更有吸引力。
“精講”,是指對于學生自我看得懂的、易理解的資料,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而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多練”,是指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回輔導,及時解決學生發現的問題。這樣學生的精力就會集中到學習資料上去了。
互動能夠在小組合作中體現。小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發揮特長,施展才能,差生盡其所能,學有所得。這實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這種互動能夠調動優、差生的用心性,將會明顯的改善課堂紀律。
有個別班級有些特殊,學生好像有些與眾不一樣,我用盡了我的對策,效果不盡人意,我就主動與班主任溝通,得知他們班有一套獎罰機制。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表揚與批評,班干部進行登記,統計到班級中。我持之以恒發現這個班級紀律明顯有了好轉,不再覺得這是一個特殊的班級了。
在我教學的班級里,我發現有部分學生有自身的優點:紀律好、計算機基礎知識好、操作潛力強、在學生中有威信。我就充分調動這部分學生的用心性,任命他們為小輔導員,讓他們在自我學好的同時,輔導其他學生,并管好其他學生的紀律。
六、提升教師自身的魅力
要維持好課堂紀律,教師務必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而威信的樹立又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信息學科的課堂是一個電子課堂,學生的行動教師是能夠隨時監控的,透過遠程控制,容易讓學生潛移默化的轉變。剛開始,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喊嘆――老師好厲害啊,在講臺給我輔導;老師上課控制了我的電腦,有沒有控制你的?老師網絡水平好高啊!
其實那是什么老師厲害,什么水平高啊,只是將課堂教學軟件很好的利用罷了!
可見,要根本上管理好信息技術的課堂紀律,我們教師就應立足于人的發展,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體現人文關懷。因此教師應要多一些人性,多一些理智,對學生多一分關愛,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八
先讓學生明確這次學習的主題與任務,其次在加上上海世博會的情景導入,于是,同學們有了激情也明確了學習的目的與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來再分步驟來講述一些制作所涉及到的技巧,而且每次講授完后就讓同學們自己在電腦上操作。
現代的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信息技術被快速地應用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的能力已成為未來社會中人的一項基本能力。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強調信息技術的“知識面”,更應該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創造精神。這對于老師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就尤其顯得重要了。當今社會需要有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的人才,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課程在中學階段開展也是配合人才培養的需要,為孩子們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做準備。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在不斷地變化,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使學生能以較濃的興趣掌握好知識點并加以應用?恰當的教學模式、良好的教學方法、新穎的情景創設和精講多練是引導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關鍵。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經歷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作為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師,我也是在不斷地學習中,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現在的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個性”。如果教學內容只是一些陳腔濫調的話,是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的。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和產生興趣的導入語,讓學生真正想學。我在教學設計中,以社會熱點——上海世博會為切入點。首先,我問同學們:“今年5月1日在上海中國的上海有一場盛會正式開始了,你知道是什么嗎?”同學們紛紛回答是上海的世博會。看來我們的同學還是比較關注社會大事的。然后我提出“你想為世博會做些什么?”的時候,我讓學生暢所欲言,不設標準答案,只要同學們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打算就好,最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選擇有利的結合點,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就顯得不突兀,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更容易地使學生接受。接下來展示一份同學制作的電子板報,我看到了他們臉上驚喜的表情。同學們看后,發出陣陣贊嘆聲。運用激勵機制,展示同齡人的作品,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然后,我讓學生觀察這份電子板報,提問“電子報刊一般是由那些部分組成的呢?”這個問題只有部分同學回答正確,我應該改一改問題的提問方式或者內容,或者是出示一些答案讓學生選擇回答,可能效果會更好。畢竟對于電子報刊,同學們一開始的時候還不是很了解。我換個方式去做,效果可能會更好。雖然這個小小的失誤并沒有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在以后的教學中,這種失誤還是要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避免。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新課的成功,導入的情景設計時很重要的。導入既要新穎又要能完美地切入新課程的學習,更要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讓學生打從心底里有學習的欲望。我覺得這樣的導入或情景創設才是成功的。這次我利用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利用視頻等形式吸引學生,然后再讓他們說出想為上海世博會做什么來導入新課。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我還是比較成功的。成功的經驗值得發揚與繼續。但是在導入中存在的不足更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學設計與教學中好好改進。
在教學《制作電子報刊》這一課程之前,我先讓學生預習。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看書本,對電子報刊制作的步驟先有個初步的了解。讓他們邊看教材邊摸索制作的步驟,這樣使得同學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高,自主獲得知識技能。實踐證明這樣設計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利用課余的時間讓學生預習,這就使學生明確任務了這次學習的主題與任務,在加上導入時的上海世博會的情景導入,同學們有了激情也明確了學習的目的與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分步驟來講述一些制作所涉及到的技巧,然后每次講授完后就讓同學們自己在電腦上嘗試剛才所學習的技術操作。我發現很多同學在操作的過程中只要碰到了問題,就馬上問同桌或老師。一些“電腦高手”除了幫助同學解決問題以外,自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設計自己的電子報刊。在這種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學習氛圍中,技術還不夠扎實的同學在得到同學的幫助下,會迅速追趕上來,掌握知識的同時更容易熟悉電子報刊制作的技術;至于已經是“電腦高手”的同學不但可以幫助、指導同學制作,而且還能發揮自己的創意設計出擁有自己個性的電子報刊。我相信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課堂巡視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抓住教學契機,有意識地去觀察學生的優秀作品。發現到學生的優秀作品時,我第一時間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與熱情,對于其他同學都有一定的催進和激發的作用。
在課后,我反思這節課的得失時,我應該在展示同學優秀作品的同時,讓這個同學充當小老師,自己總結,上臺演示操作制作板報的步驟和過程。這樣坐在臺下的學生聽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很枯燥,可能會更加認真地聽。而且這樣做,同學們更容易將自己制作的步驟和同學的進行比較,看那位同學有沒有操作錯誤。而且在同學的介紹以及其他同學的反饋中,教師可以給予補充、歸納,這樣不就可以更直觀地使同學明白電子報刊的制作嗎?以后再教學設計時,對于教學重點、難點知識上要反復進行演示操作,顧及到基礎不太好的學生的接受能力。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獨立摸索并總結歸納了制作過程及步驟之后,讓沒有做完的學生繼續做完,已經做完的學生就開動腦筋,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板報做得更加精美。這樣一來,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了不同的任務,鼓勵學生在掌握了基本制作步驟的基礎上創新操作,在作品中體現出自己的個性。我認為要維持學生在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熱情,就要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不斷修改創新,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發揮能動性。操作結束后,展示學生作品,我展示了優秀作品,也展示了做得不那么精美的作品,讓學生互評,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互相學習,既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又主動發現了別人作品中的閃光點,看到了自己和別人想法的不同,這再一次激勵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此時再讓學生修改、完善自己制作的電子報刊,讓他們不僅僅學會了這節課要求的技能,還使學生融會貫通,綜合運用了word中的一些知識。這一個環節使學生的思路開闊了,也更加愿意嘗試操作了。我認為展示學生作品,可以培養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讓學生享受小成功。老師同學都沒有取笑做得不好的作品,而是提出自己的意見,淡化了學生失敗的感覺,體會到了大膽嘗試就會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在課堂結束的時候,我覺得我還可以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怎樣在板報中插入圖片等,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九
本課我從學生對課本上的一段中英文字的輸入出發,引出至少要學會中文和英文混合輸入方法。講述了啟動漢字輸入法的方法,如何用“智能abc”或“搜狗輸入法”輸入漢字,以及輸入漢字時必然要遇到的幾個狀態切換:全角、半角的切換和中、英文的切換方法。
從學生上課的反應情況來看,在課堂上不少學生能夠按時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務,但總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按時完成任務,總結了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中英文輸入的切換不能熟練操作,原因是學生還不能熟練地掌握中英文的切換方法,日后要多加練習;
二是拼音的掌握不好,z,c,s和zh,ch,sh,前后鼻音分不清導致打字速度慢下來,這個問題不是一時能解決的,要求學生平時在語文課的漢字學習時注意積累;
三是鍵位不熟,指法錯誤,有些學生到現在還是在用“一指禪”敲鍵。打字沒人能幫得了忙,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多多練習文字輸入,熟能生巧。
在教學過程中,書本上講解的智能abc竟然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或者不習慣用,原來有不少學生在家里的電腦上已經熟悉文字輸入了,而采用的輸入方法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搜狗拼音”輸入法,所以在上本課前,我已經將所有的電腦增加了搜狗拼音輸入法。同時也讓學生認識與掌握搜狗拼音輸入法好用帶來的方便、快捷。
這節課還需要改進的地方,因為范圍太廣了,目的性不夠強,雖然學生的作品很好,但是有一些符號他們的認識還不夠。(例如:學生在中英文符號的區別)這樣使我感到有點疑惑,如果規定必須要用到那些符號,可能會好一些,可是又怕會影響他們的創作思維。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十
信息技術課與其它小學課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許多小學都陸續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四年級信息技術的教學重點主要就是圍繞著打字進行,這個內容其實可以不用教,只要大家真能做到在家練習就可以了,但是為了照顧有些家中沒有計算機練習的學生和極個別沒有耐心的學生,是部分同學不至于因為打字速度跟不上,影響了以后的教學進度,還是把他拿到學校里來。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活動方式。這就表明,“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我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應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上完這樣一節課后,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在教學word插入圖片和文字時,介紹完后如果讓學生以此工具為主創作一幅作品,盡管生活中的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畫什么,沒有提示,多數學生無法繼續深入思考,只是在版面上不斷地添加一些圖片比如太陽、氣球、五環旗等,形式上或許帶有偶然的美感,但內容上卻很單保在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個相對充分的醞釀后,我引導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那些是跟我們的作品相類似的。馬上有學生指出我們經常看的報紙,又有學生指出一些雜志也是這樣的,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興高采烈地進行了討論。在學生的屏幕上也相繼誕生了各種各樣的作品,下課了還意猶未荊這種先抑后揚的教學節奏,為學生的主動思維在時間和空間上留下了余地,適時的啟發,利于開闊眼界,引發聯想。使學生克服了思維中的依賴性和惰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被動轉為主動。
從而我想:作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又有著廣泛實用性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更應采用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習主體性、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主動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起指導、啟發的作用。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直觀教學,加深記憶。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后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學計算機就是要多練習。在學習打字的課程中,與其讓學生強行學習理論知識,背熟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還不如讓學生多練習。而實際上,我發現打字熟練的學生,并沒有一個熟記過鍵盤字母的排列,而且也不能夠背出鍵盤字母的排列。而且,我們知道有些離退休的老人,打字也是飛快地,沒有別的原因,是聊天軟件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把打字速度提高。還有我看到過有一個編程高手打字時就是只用2根食指的,而且速度也是奇快。最后一個例子是:通過半個學期的練習和實踐,大部分學生的打字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小學信息技術課,一定要在平時多留心,而且盡量使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
言和教學方法,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相信,只要努力去發現、去探索,信息技術教學效果一定會提高。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十一
通過九年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感慨良多,其中一點就是在多數學生眼中電腦就等同于聊天和游戲,因此上課時學生總會在下面交頭接耳,甚至還有同學偷偷的玩游戲。課堂是教育教學最關鍵的一環,對于這樣的課堂現象,我們該去如何處理呢?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還要首先維持好課堂紀律。怎樣認識信息技術新課程的課堂現象,用什么方法來有效地維持課堂紀律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我對此談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贊賞學生。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信息技術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下,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學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么,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采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的學生由于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布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布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如果總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信息技術課一般采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后教師講解、演示或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好生輔導差生。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臺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很好。另外,將書本中的例題和練習相結合,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后由小組派代表上臺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對于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這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而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此外,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回輔導,及時解決學生發現的問題。
師生互動,學生的互動在課堂上要得到體現。互動可以在小組合作中體現,小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發揮特長,施展才能,差生盡其所能,學有所得。這實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這種互動能夠調動優、差生的積極性,將會明顯的改善課堂紀律。
改善課堂紀律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作為一個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紀律與顯著的教學效果。
2.0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篇十二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一場深刻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在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實施過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實驗研究,也存在一些誤區和問題。本文從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內涵切入,多角度、多層面剖析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新課程的整合內涵,是指信息技術有機地與中學歷史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為一體,就是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師生的交流工具及評價工具。從而對中學歷史新課程的實施產生變革,促進教學效率和課程質量的提高。
從內涵來看,與新課程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而這種革命,不是僅僅指形式上的,更是一種理念上的變革,它包含了國內流行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小整合論”及“大整合論”。要以新課程改革的思想,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使教學的各要素、各環節實現重組和優化,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主體意識。
1.片面重視設計技巧,忽視師生互動作用。許多課堂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學生努力睜著眼睛瞪著前面的屏幕,老師的作用只是切換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歷史圖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響與唯美的動畫,如此師者的自身作用就隱蔽了,教學過程不再是由教師引導,而學生也不再是課堂思考的主體,歷史課堂的主角由人變成了機器,這就嚴重違背了新課改條件下歷史教學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響、動畫效果,忽視歷史學科的內在特點與熏陶。多媒體教學中有很多教師片面追求課件中的聽覺與視覺效果,在一個課件里設置了大量的、無關緊要的音響與動畫。想通過這種求新、求異、求奇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激發學生的興趣,但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如有的老師在一些超級鏈接處設置怪異的“咔,嚓”等聲音,引得學生一片哄笑,還紛紛跟著學腔拿調。對中學生來講,這種設計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極不利于課堂教學。學生從中并不能培養正確的歷史思維和感受到歷史情感的熏陶。所以這種脫離歷史教學實際,片面追求課件生動性、形象性功效的做法是亟須糾正的。
3.片面羅列知識,忽視課堂信息質量反饋。通過學習,學生應當掌握基本史實,形成一定的理論認識和思維能力。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正常人在45分鐘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和理解的知識和要培養的能力都有個限度,我們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這個限度,又不能超越這個限度。很多教師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時,只是把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的相關網頁資源粘貼給學生,將大量素材資源羅列在一起,而缺乏對無關信息的過濾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對于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分類工作也沒有進行編輯,實際上這樣的資源就是披著計算機外套的厚本教科書,與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無法達到學科教學目的,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的新理念。
1.實現教學流程的互動性。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結構的作用。教師在上課前應根據教材內容對課堂的教學流程作精心設計,對教學環節進行周密安排,課件運行、設疑、學生的反饋等細節教師要心中有數。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究,從而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這種教學方式重點培養了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
2.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環境。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資源環境就是要打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極大地擴充教學知識量,擴大學生知識面。教師可在校園網上利用自己設計的“歷史e課堂”網頁把大量的所需的資源整理出來,課堂上學生通過訪問該網頁來選擇有用信息;另一種學習方式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介紹一些網址,由學生自己通過搜集相關素材,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注重教學資源的實用性、科學性。遵循課件內在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技術性。避免在應用多媒體歷史教學中向學生羅列太多的知識資料而忽視信息質量反饋的傾向,選材時一定要謹慎。首先要確認材料的真實性;其次要精于取舍,選取最典型最具有說服力的材料;再次要有針對性圍繞突破重點、淺化難點、趣化枯燥點這一目的,選擇教學資源。
4.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師作為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要充分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中的互動技術、網絡技術,學會自主學習,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和探究的手段以及解決問題的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和加工、整理、應用信息的能力。
總之,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愉悅中主動探索,在過程中發展思維,獲取知識,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探索,恰當地選用教學媒體,更好地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優化教學過程,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