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一
這節王老師的《古詩詞鑒賞》課給我一些啟發及思考。
值得借鑒的地方:
(一)從目標定位來看,王老師的古詩詞復習課都把目標立足于“讀懂古詩詞”。長沙市語文中考對“古詩詞閱讀與鑒賞”這一考點的考查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初步鑒賞詩詞作品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初步評價詩詞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而這兩個目標的大前提都是要“讀懂古詩詞”。但日常的古詩詞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是忽視了“讀懂”這一必需的環節,而直接進入“鑒賞”,使學生對詩詞的感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的觀點,進而死記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王老師的教學目標都是定位于先讀懂古詩詞意思,后感悟詩詞表現的情感,王老師的目標還更進了一步——品語言。應該說這王老師的目標定位對大部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實際情況而言是很準確的,對教師的日常教學也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二)從教學目標的陳述來看,王老師都能按照目標導向的教學策略的思想來敘述教學目標。王老師對目標的確立、達成、檢測三方面的問題,可見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王老師的教學設計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研討示例,他的教學目標的敘述都注意到行為主體是學生,他沒有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如“能夠說出意思”“能夠說出及寫出表達的情感”等。
(三)從課堂教學來看,我覺得有以下的亮點:
①王老師都注意到了在初三的復習課上發揮中考真題的作用,無論是導入還是精講、練習,都以中考真題為材料,拉近了學生與中考的距離,也讓學生具體認識中考考什么、怎樣考。
②王老師的閱讀指導都能重視緊扣文本,這在古詩詞閱讀中尤為難得。
③王老師重視方法的歸納總結,而且方法很到位。會給學生及聽課老師帶來不少的啟發。如:《次北固山下》中“平”“闊”“正”“懸”等詞煉得好。王老師歸納出來的推敲古詩用詞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聯想法、替換法)以及感悟古詩詞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詞、巧聯想、品手法),還有一些答題的規范句式,都較好地為學生進行古詩詞閱讀的答題指出方向。
④王老師的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復習課的特點,講練結合,即時反饋,而且練的形式比較多樣化。
聽完這節復習課,我也有幾點困惑之處:
②作為復習課,似乎教師講得多了一點如何在復習課上真正是學生在“復習”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復習課,除了到位的方法歸納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用方法,所以我比較傾向于復習課采用“講——練——評——練”這樣的模式,尤其是教師的精講方法,師生的相互評點(賦分評點更能激發興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會引起學生的思考,促進吸收,這應該是復習課精華所在,這節課在“評”的環節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我對王老師古詩詞復習課的粗淺看法,總的來說啟發很大。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二
5月6日,春城一小與雙窖鎮中心小學開展了“手拉手”“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教研活動在春城一小舉行,雙方都派出了實力較強的老師上課,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共上了6節課。語文上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下冊的古詩《絕句》,上課的老師分別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雙窖中心小學的張海云。
下面是聽課感受——同樣精彩,各顯千秋。
理解教材、熟悉教材,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熟練掌握古詩教法。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兩位教師在學生熟讀古詩的基礎上采用了多種方法和手段理解詩意,如演一演,練一練,畫一畫,做游戲,講故事等。特別是在運用多媒體理解詩意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老師播放動畫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教室里聽到了黃鸝的鳴叫,看到了白鷺在天上飛;在教學詩歌的后兩句時,老師又出示了課件“窗含雪”“門泊船”的畫面。這樣的直觀教學,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麗,景色迷人”的圖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在獲得快感的同時又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求比較低,“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根據課后的背誦要求,這首詩的教學應側重于讀,要把詩讀通順,讀出感情,熟讀成誦。
兩位教師都重視了讀書,讀書的形式較多,如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有自由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等。特別在指導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抑揚頓挫方面,兩位教師采用了同樣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標有停頓的古詩課件,然后讓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抽查學生或指名學生朗讀,示范讀或放錄音讀等。經過教師的不斷引導、點撥,學生很快掌握了節奏,結果讀得“有板有眼”。在背誦方面,兩位老師都比較重視。而張老師的教學比較到位,她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背,做動作試背,做游戲試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戰”的形式背誦古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背詩的目標。
以上三個方面是兩位教師突出的共同的優點,而她們在教學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方面,教法靈活多變,運用自如。例如利用課件輔助教學,抓重點詞語教學,講故事,做游戲等,特別是在理解詩的第一、二句意思時所設計的課堂練習為后面深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設計得很巧妙。大膽滲透古詩知識的教學——對仗,教師不是采用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找朋友”的一道練習題讓學生感性認識了“對仗”,學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張海云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她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讀詩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顏色詞語”,共同探究詩歌的意思。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質,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這兩節課如果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詩,教師上課更有激情一些,那么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三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古詩誦讀復習學過的古詩,領略古詩詞的神奇魅力。林老師帶領孩子們誦古詩,佳言妙語對對碰。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學習古詩、展示古詩來進行。整堂課,孩子們始終快樂著、興奮著、學習著。
孩子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對古詩濃厚的興趣得益于老師精巧的設計。林老師在展示古詩時,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有小組看圖賽背古詩,有對佳言妙語,有和著音樂的旋律吟唱古詩,有根據詩意畫出古詩,還有小組合作表演古詩。
課堂上,孩子們不僅復習了所背的古詩,在對音樂、繪畫、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觸,整堂課詩、書、禮、樂相結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希望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時,能指導孩子讀出詩的韻味。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四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陳老師《古詩長廊》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知難而上,勇于創新。
教學過程一去傳統的“逐首教學” “逐環教學”模式,以“寫‘數字’的詩——寫‘山’的詩——寫‘動物’的詩——寫‘植物’的詩”為主題,將古詩有機地整合為一體。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
本課設計做到了以下幾方面的整合:
1、課內外知識的整合。即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力求使精讀與泛讀都能在課堂上示范方法。
2、新舊知識的整合,做到以舊引新,以舊釋新,以新帶舊,以新比舊,新舊知識互相融通,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點,使學生腦中的知識經梳理、歸納后有序化、條理化,形成鏈接、組成知識環。
3、詩文整合,“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詩文有效結合,定能使各自的優勢得到互補,使學生獲得更大的語言信息量,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
本課的教學設計,多次安排了積累、整理語言的環節。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五
——《言傳古詩詞之妙》評課稿
學習詩歌,使學生具有優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懷。詩歌教學,使教師揮灑自如、開懷暢談,盡享語文教學的樂趣。
感謝黨老師慧眼識人,感謝王舒老師精心演繹,在陽光燦爛的冬日午后,讓我們共度好時光。
王舒老師的《言傳古詩詞之妙》古詩賞析課,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兩個字談談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實。
首先說說美。如詩如畫的古詩詞圖片,扣人心弦、觸動情思的配樂,教師行云流水、詩意盎然的語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個妙可言說的古詩詞佳境?;O成蝶、翩然起舞,從容、灑脫的王舒引領我們如在畫中游,感覺真是美不勝收。這么成功的一節課,是王舒老師多個不眠之夜,大量閱讀資料,潛心揣摩,苦心歷練的結果。課美人更美,王舒老師廣泛學習、潛心鉆研、不斷自我挑戰、勇攀高峰的優秀品質令我折服。淡然、淡定、與世無爭、潛心育人、精心上課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樣。
教學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難點內容的'確立、突破;指導學生賞析古詩詞方法的逐步細化、具體、可操作等等宏觀之處以及細節方面她都做得扎實而有效。她在教學過程中,時刻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扎扎實實的為學生服務。例如學生介紹背景、作者時,教師指導學生緊扣作者經歷明確相關內容。使學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經歷、作品的風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變化,為學生理解《相見歡》《虞美人》做足了鋪墊。再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我感悟,小組交流,主動展示。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具體到位,有個別指導,還參與到小組討論中適時點撥,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聯想、想象,學會聯系背景,體會作者感情。個性的每個學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點知識老師呈現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詞語、賞手法”三步賞析詩詞的方法簡單易操作。學以致用,講解《相見歡》,自學《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實處的再現。
總之一句話,扎實育人、踏實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六
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藝術瑰寶,詩章簡短,意境深遠。本課所選的兩首送別組詩,都給人以“相聚時難別亦難”的傷感。由于詩詞內容時空跨度太大,而小學生閱歷較淺,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于詩歌意思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應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讀背吟誦,在讀中感悟,在比較中體會別情,在比較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借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本節課教學首先通過音樂導入,創設意境,做好感情鋪墊。接著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討論學習,疏通詩意。然后,通過品讀關鍵語句,展開想象,領悟詩境。最后,通過配樂誦讀,升華情感體驗。整體環節比較緊湊,銜接較為自然。通過此次學習,學生對送別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在于:
1、部分學生不能樂于參與討論,不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2、教師對于達到以生為本,實現生本課堂的目標還需要努力,對于農村學生的學情要把握更精準。
3、上課是對于語言表達訓練這塊處理有些倉促。
4、對于“相惜”、“悲壯”品味還不夠深入。
5、課堂總體平緩,無特別亮點和精彩之處。
6、在學情把握上,“精讀一首,帶讀一組”應該會比兩首古詩同時進行比較教學效果會好。
7、應該在古詩重點詞句進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點水。如果還有機會重上,我將著力解決以上幾方面問題。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七
在婦女節前夕,聽了薛老師執教的《木蘭詩》一課,聽了這一堂耳目一新的公開課,對于木蘭這個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和感悟。
新穎之一在于朗讀,《木蘭詩》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喜愛誦讀的名篇,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除了強調讀音和停頓以外,還設置了一些重要的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說出課文的內容,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又進一步讓學生重溫了詩篇的內容,還訓練了思維能力。
既有聲覺、視覺的直觀性,又留有了想象的空間。
新穎之二在于課內積累與課外延伸想結合,薛老師在教學中緊緊圍繞這個目標開展,課內導行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比如在分析木蘭人物形象時候,采用了交流對話的形式,選幾個較人文化的話題,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談論。既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培養了一種語文課上的人文精神。
立足與《木蘭詩》的課堂教學,而向外延伸的是整個生活。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都不同,所以,在交流對話中,學生的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中,也體現的百花開放的情景。
這節課的無疑給給古詩的河床注入新時代的活水,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八
今天有幸觀摩了楊老師的《香菱學詩》一課,更是對紅樓中那一位不起眼的女子——香菱,有了新的認識。
《香菱學詩》一文選自人教版教材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內容是古代長篇小說中幾個有名的片段,基于初三學生有了二年學習小說的經驗與方法,所以本單元的教學目地是進一步引發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是一個關鍵。
作為紅樓中的一個苦命的女子,香菱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學詩終于取得成功,課文中著重描寫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對此,教師應結合她學詩的全過程,作廣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從中獲取有益的啟迪。
對此,楊聰老師就把握得十分到位:
在學習目標的制定上,整堂課聽下來,楊老師立足于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學會作者以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一系列環節的設計、創設后,達到讓學生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即通過學習本文,加深對《紅樓夢》藝術成就的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楊老師該課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本人認為是符合學生實際的。
楊聰老師的課堂給我的感覺是兩個字——“充實”。
首先是教學資源的充實。不是為了一篇《香菱學詩》而進行教學,在課堂中,他能夠與原著相結合,因勢利導。能根據學生的學情對教材進行組織與處理,使教材成為學習過程的重要,卻不是唯一的資源。比如講到了黛玉的情、香菱的執著之后,馬上切入到曹雪芹先生寫《紅樓夢》與香菱學詩的共通,由此及彼,讓學生對曹雪芹著文時的心緒有了新的體悟。
其次是教學策略的充實,即多樣化和科學性。楊聰老師一眼看去,給人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值得信賴、具有親和力的儒師。博學,在整堂課上處處可見。幽默,比如在講解香菱的可愛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就教學生去搖頭晃腦地去讀。并且自己帶頭,故作出一副“傻””樣,憨態可掬。學生們忍俊之余,加以效仿,無形中與教師的距離大大縮小,與香菱的情感共鳴則大大加強。這樣真正做到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即師生平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
整堂課下來,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梢哉f,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是愉快的。愉快的學習心境在45分鐘內持久保持著。學生那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整堂課上,能夠持續地保持著,并和教師不斷激起思維的火花。再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和老師都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對《香菱學詩》一文的感悟更是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說本堂課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就是提問的針對面太過于狹窄了,楊老師的問題還是比較有難度的,但是瑕不掩瑜,不可否認,這堂課確實達到了既定的學習目標,下課鈴聲響起時,老師、學生,連同聽課者都成為了紅樓中的苦命女子香菱的知音人了。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九
——評析
1、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例如,最后環節的“看畫猜古詩”中的插圖就是廖老師課前要求學生提前畫出的,既美觀又準確。
2、圖文并茂的課件很好地主導著整個教學過程,容量大,直觀性強,可操作。
3、這節課體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的發展,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了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
1、攻擂時人人參與,實現課標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課件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都有abcd四組題目,剛好與學生組數相同,如果廖老師能夠把學生舉手,個別回答的方式改為先各組長抽簽,然后組員集體出謀劃策,最后選派代表答題或集體答題,課堂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2、擂臺環節可再拓展
看圖猜古詩這一環節過后,如果再來一個“古詩運用”的環節,就是像這樣的題目——看到可愛的夏雨,我不禁吟誦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這兩句詩來。整節課就顯得更有梯度,更符合《小學語文新課標》中綜合性學習要求——書本學習與實踐運用要緊密結合。
3、教師要時時留心學生表現
廖老師也許是緊張,因此,當學生朗誦“為有暗香來”這句詩時,學生把“為”讀成第二聲“wéi”,正確的應該是讀第四聲“wèi”。廖老師忘了糾正過來。
我們六年級科組的評析完畢,說得不當之處,請廖老師多多包涵。
附:開場白
雷秀群老師,由于我們六年級科組今天早上的早讀和第一節課進行語文測試,無法到場聽課,請接受我們的道歉。在此,我們科組只好就《古詩擂臺》這節課談談粗淺的認識了。
古詩的說課稿分鐘篇十
5月6日,春城一小與雙窖鎮中心小學開展了“手拉手”“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教研活動在春城一小舉行,雙方都派出了實力較強的老師上課,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共上了6節課。語文上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下冊的古詩《絕句》,上課的老師分別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雙窖中心小學的張海云。
下面是聽課感受——同樣精彩,各顯千秋。
一、兩位教師教學基本功扎實,駕馭課堂能力較強。理解教材、熟悉教材,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熟練掌握古詩教法。
二、理解詩意、感悟意境,方法靈活多樣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兩位教師在學生熟讀古詩的基礎上采用了多種方法和手段理解詩意,如演一演,練一練,畫一畫,做游戲,講故事等。特別是在運用多媒體理解詩意方面表現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老師播放動畫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教室里聽到了黃鸝的鳴叫,看到了白鷺在天上飛;在教學詩歌的后兩句時,老師又出示了課件“窗含雪”“門泊船”的畫面。這樣的直觀教學,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麗,景色迷人”的圖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在獲得快感的同時又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三、注重朗讀,重視背誦
這首詩的教學應側重于讀,要把詩讀通順,讀出感情,熟讀成誦。
兩位教師都重視了讀書,讀書的形式較多,如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有自由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等。特別在指導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抑揚頓挫方面,兩位教師采用了同樣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標有停頓的古詩課件,然后讓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抽查學生或指名學生朗讀,示范讀或放錄音讀等。經過教師的不斷引導、點撥,學生很快掌握了節奏,結果讀得“有板有眼”。在背誦方面,兩位老師都比較重視。而張老師的教學比較到位,她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背,做動作試背,做游戲試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戰”的形式背誦古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背詩的目標。
以上三個方面是兩位教師突出的共同的優點,而她們在教學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方面,教法靈活多變,運用自如。例如利用課件輔助教學,抓重點詞語教學,講故事,做游戲等,特別是在理解詩的第一、二句意思時所設計的課堂練習為后面深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設計得很巧妙。大膽滲透古詩知識的教學——對仗,教師不是采用理論說教,而是通過“找朋友”的一道練習題讓學生感性認識了“對仗”,學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這兩節課如果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詩,教師上課更有激情一些,那么課堂就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