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清明》。寒冬在春風中慢慢消退,歲月在奮斗中漸漸遠去,又是一年春來到,又是一年清明時。當我們延三的學子們懷著崇敬的心緒齊聚敦化北山烈士陵園時,巍巍北山上高高聳立的紀念碑沒有把我的思緒拉向渺遠的天空,而是定格在了那方寸的一角。
今天我們不提四大文明古國,我們不提黃繼光和董存瑞;我們不提列強的鐵蹄;我們不提鴉片戰爭;我們不提爬雪山、過草地;我們更不提狼牙山五壯士、女英雄趙一曼、花季少年王二小。
他,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自幼性情剛毅,聰明好學,曾被譽為敦化的“小才子”。1927年夏,他進入敖東中學,開始接受反帝愛國思想,很快就成為學生自治會負責人之一,并主編校刊《敖中》,撰寫和發表宣傳愛國思想的文章。1930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績畢業于敖東中學。隨后到村小任教,當了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
原本是一介書生,因通曉日語,當地的東北駐軍“曲團”極想拉他去當文書。他們找到他的家封官許愿,又威逼利誘。但是,他都斷然拒絕了。而后,他們不肯罷休,幾個當官兒的帶著酒肉到家里來擺宴,企圖“征服”這個讀書人。他們哪里知道,他對他們與日本人勾勾搭搭的行為非常氣憤,他們的任何高官厚祿都買不動他的心。他們以軟方法收買不了便采取了陰險毒辣的手段,隨后,日本侵略者逮捕了他的父親和妻子,嚴刑逼迫叫他回家來,并許以高官厚祿,還威脅如果找不回他就殺了他的全家。但是他從參加抗日隊伍開始,趕走侵略者的決心就沒有動搖過,無論戰事如何頻繁,形勢多么惡劣,條件多少艱苦,無論敵人怎樣威逼引誘,他始終堅守著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決心。 27歲的他就這樣在戰斗中為了民族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是的,老師們,同學們,你們猜的很對。他就是吉林敦化人,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抗聯將領陳翰章將軍。為什么能猜出呢?因為他的童年與你我一樣簡單,他的家庭與你我一樣簡單。不簡單的是他沒有了讀書的機會,正如陳翰章自己說的那樣,“我立志從事教育事業,目的是培養人才,改造國家,使國家獨立富強,但帝國主義卻不叫我們這樣做,想把我們變成他們的附屬國。為了祖國,我要投筆從戎,用我手中的槍和我的鮮血以及生命,趕走強盜,消滅敵人。”不簡單的是他面對的誘惑不是網絡,而是金錢;不是輕描淡寫的批評,而是形形色色的威逼利誘。但陳翰章將軍以寶貴的生命實踐了他的誓言。不簡單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的環境里。僅此一點,我們每一個人就應該比將軍更強!
將軍先走了,他的話他做到了后一半:“用我手中的槍和我的鮮血以及生命,趕走強盜,消滅敵人。”我們活著,他的話我們應做到前一半“我們成為人才,建設祖國,使國家獨立富強。”
以此,聊以告慰青松下長眠的將軍和烈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