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一
自從20xx年后,有個學習理論強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后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之于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于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于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為什么呢?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鉆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于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至于淡化課堂筆記,是源于一種現象——我發現筆記記得好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一定好。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只知道記筆記的學生,當老師讓他們思考下一道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還在做前面一道題的記錄。……這樣的學習,怎能談得上思維的發展呢?
2新理念下的教學應該怎樣?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同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放下權威,變以前的“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教學目標的設置也改變一貫的用詞:“使學生……”,體現三級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的心中應時時、處處裝著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選擇例題,成為學生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人文精神,培育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盡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于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為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為什么?這還可以從教學的本質是什么談起。
教學的本質是什么?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角色如何?我們的老師現在都會這樣說: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等等。但問題是我們的教師是否真的讀懂了這個“導”字?我們的學生是否真的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3反思教學勢在必行
教學中能否取得以上滿意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師觀念、教學方式的改變。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說,這是一個相當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本人有極大的責任心、耐心與勇氣,跟自己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挑戰,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與培訓,更重要的是加強反思性教學,即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經驗理論化的過程;促進教學觀念(特別是自身存在的內隱理論)改變的強有力的途徑。
4學生也要反思
如果說老師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教,那么學生去反思是為了更好的學,并且還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那么,高中學生到底怎樣進行反思?教學中我始終帶著這個問題,思索自己的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如何養成?怎樣進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前人、專家哪里吸取精華,特別是有關教學反思與教師反思給了我許多零星的想法,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實驗,不斷的否定與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進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4.1反思什么?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到底要反思什么?我認為大體上可分為: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與效率;其次要求學生對活動所涉及的知識及形成過程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再次要求學生對活動中有聯系的問題、題意的理解過程、解題思路、推理運算過程以及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最后還要求學生對數學活動的結果進行反思。特別做完題后要及時反思,即把自己的解題過程作為自己研究思考的對象,并從中得出某個結論。
4.2怎樣反思?
有些學生,一上完課,就忙于做數學作業,對于上課內容沒有整體把握或沒真正理解透,做起題來只會模仿,照搬照抄,不是漏洞百出,就是解題思路受阻,方法欠優等。極易挫傷學生的解題信心及學習效率。因而,學生應作解題前的反思。還可對學習態度、情緒、意志的反思,如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態怎樣?失敗了能堅持嗎?碰到難、繁題能靜下心嗎?自己有能力、信心解決它嗎?以前見過它嗎?或者是否有類似問題?哪些知識、技能還需回顧、請教等;其次要不斷地自我監控。最重要的是解題后的反思。主要包括檢驗解題結果,回顧解題過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還需對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聯系的問題進行反思等。
4.3反思習慣的養成
要提高學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這些,還必須講究科學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學生寫反思性日記就是一種不錯的形式:
首先,每節課后要求學生寫反思性學習日記,使學生超越認知層面,對本節數學知識的再認知,促使學生形成反思習慣,檢查自我認知結構,補救薄弱環節。由于時間問題,不可能把上課的精華全都及時記下或理解,通過筆記可以彌補,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錯題分析、訂正工作,完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
其次,寫反思日記是一回事,怎樣達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師當初應該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認識到寫反思日記的重要性,注重隨時翻閱,最好每天抽5—10分鐘瀏覽一下。一個階段后,老師應做好督查工作,當作一份作業,了解學生存在的學習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同時對學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監督的作用,直到養成自覺的習慣。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只有積極投入新課程的改革,不斷探索、嘗試新理念的內涵,才能更好的挑戰的新教材的實施。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二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重視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下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以函數為例從邏輯的角度看,函數概念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等以及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函數,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從關系的角度來看,不僅函數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著種種實質性的聯系,函數與其它內容也有聯系。方程的根可以作為函數的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數的圖象在軸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坐標的集合;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數有著密切的聯系。
2、學生學數學的自我反思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最大的區別是從實際的算到理論的思。當初中學生第一次走進高中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已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著自已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把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使他們感到數學中的問題所在,思路的矯正,以及對數學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師對教數學的反思。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已的講解并沒有很好地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三
不同的教育思想產生不同的教育。傳統的數學教學的特點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單向平面地講授教科書的活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是這類傳授活動的金科玉律。在這類理念下,教師崇尚研究教材,視處理好教材、教好教材為教學藝術,這類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目標經常超出教學進程本身,脫離學生的現實。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新課程更加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實施進程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由數學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創造性地開發數學教學資源,大膽地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完全改變教學方法,多給學生發揮的機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探索數學規律、自己去推論數學結論,要善于創設數學題目情形,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探究進程,讓學天生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給他們講得應盡可能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盡可能多些,學生自己能夠自主解決的,教師決不和盤托出。這樣才有益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傳統的數學教學由于過分預設和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煩悶,缺少生氣和樂趣,學生始終處于從屬地位,成了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課堂上倦怠應付,與創造的喜悅無緣,師生都沒法在課堂上煥發生命的活力。
教學進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進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進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占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系的構成。
一、教師不但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識的增進者、引導者;學生不但是知識的接受者、復制者,更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進程,善于對學生進行啟發引誘,點燃其思惟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構成進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二、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對象性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意義關系。師生之間的交往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民主、同等的特性,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商,建構學生多樣化的主體活動,完成認知和發展的任務,從而增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有益于進步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有效性,增進認知進程、情感進程和意志進程的同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發展。固然我轉變這些還不夠,更正確的應當是我們在對新課改的理解基礎之上所做的所有轉變。明顯這對我們教師本身進步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師的壓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壓力來源于我們傳統的教育與新課改后教育之間的逾越!還來源于各個地方文化背景、經濟、家長觀念等。面對壓力,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弄好新課改。
總之,新課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想都應當建立在學生愛學,想學,樂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我們要始終建立:培養學生要從學生的長遠角度動身,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動身,讓他們學到的不單單是使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增養去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為他們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四
說來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已經幾年有余了,談及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學方法,自己感想頗多,現在的我比較注意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協調,從而使自己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的目標。這一舉措的實施,使我的教學的效果獲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課堂也朝氣洋溢,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
記得在一次上課時,那時是在講數列問題,是要求學生把握通過觀察法求數列的通項公式,課堂上我出了幾道題讓學生練習,要求學生通過前幾項的規律歸納總結出數列的通項公式,在巡視過程中發現這些題普遍做的不好,即使班上的好學生也冥思苦想,當時我感到很納悶。在課后,我做了仔細的思考和調查,發現學生遇到此類不懂的題目時就一籌莫展,真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就連優等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是學生到感到很有興趣,都能很認真的在思考。她們都以為此題看似簡單解起來為什么卻如此之難。看到學生學習情感和立場,我由衷的感到開心。我給學生提示:數學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應用數學規律題,一類是發現數學規律題。應用數學規律題,指的是需要學生應用之前學習過的數學規律解釋回答的題目。發明數學規律題,指的是與學生之前學習的數學規律
沒有什么關系,需要學生先從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才能夠解釋回答的題目。學生所做數學操練,絕大多數屬于頭類。找數學規律的題目,題目有關一個或幾個變化的量。所謂找規律,多數情況下,是指變量的變化規律。于是,捉住了變量,就等于捉住了解決不懂的題目的關鍵。 通過我的提示,更加激發了她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讓同學們匯集我們相關的習題和課外題,因為有些同學們想“難為一下老師”,也想準確展示一下自己。于是刻意查詢了許多資料,找了許多她們以為的難題,我也調整了我的教學計劃,打算用一節課的時間解決這個不懂的題目,并為此做了充實的準備。
又一節課開始了,孩子們都很期待這節課,都挖空心思,彼此爭論著,終于解釋回答出來,她們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并且有的同學直接向我提問,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樣子,有些同學還真為我著急了。其實我想由這種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如何著手解題,思考依據。當我將同學們提出的不懂的題目一一解釋回答出來時,并肯定了她們的提問時,她們的開心勁似乎無法用語言加以形容。接下來,我順手推舟,讓同學察看一系列數列,讓他們去試著尋找規律,雖然在解決時不時的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些問題終究讓學生解決了。此時,我從心里佩服她們,給了她們最真切的鼓勵:你們真了不起!然后,我又提出新的問題:自己試著從已經解決了的
問題中總結規律,形成自己的“公理”,學生們很樂意,也開始動手總結了。整個學習過程便得是那樣的輕松,活潑。經過大概十分鐘的歸納,學生有了自己的結論,然后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帶經過一番熱戰,有些對于結論持有懷疑立場的學生也撤銷了疑慮。
新的一節課開始了,一組同學首先提問,其它組同學也不甘示弱,挖空心思,彼此爭論著,終于解釋回答出來,她們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并且有的同學直接向我提問,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樣子,有些同學還真為我著急了。其實我想由這種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如何著手解題,思考依據。當我將同學們提出的不懂的題目一一解釋回答出來時,并肯定了她們的提問時,她們的開心勁似乎無法用語言加以形容。接下來,我順手推舟,讓同學察看函數規律題與圖形規律題,獲得規律式的題目有什么特點,很快她們得出了結論:很多是二次函數關系,也有高次函數關系。這個結論很是準確,這是我所想不到的。此時,我從心里佩服她們,給了她們最真切的鼓勵:你們真了不起!然后,我又提出新的不懂的題目:那么如何能判斷這個規律式是二次函數關系呢?帶著這一不懂的題目,同學們又踴躍摸索起來。從幾道二次函數規律式不懂的題目中找到了真正的謎底:當因變量的差除以相應自變量是常數時,就是一次函數關系。那末,其它情況一般就是二次函數關系了。帶著同學自
己得出的結論,我們展開了大討論活動,經過一番熱戰,有些對于結論持有懷疑立場的學生也撤銷了疑慮。
真正找規律,固然是找數學規律。而數學規律,多數是函數的解析式。函數的解析式里常常包含著數學運算。因此,找規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找能夠反映已知量的數學運算式子。于是,從運算著手,嘗試著做一些比較,也是解決回答找規律題的好途徑。經過此次教學經歷,我真正意識到學生的需求是頭位的,在此后的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引發學生的探求知識欲望與摸索欲望,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成長,為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根基。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五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雖經驗不足卻對于教育教學有諸多熱情,并視之為終身使命。平時一直關注新教育的改革,身為數學教師的我,力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新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教學反思。
一、數學學習需要最佳心態
學習心態是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數學活動不僅是數學認知活動,而且也應是在情感心態的參與下進行的傳感活動。成功的數學活動往往是伴隨著最佳心態產生的。那么怎樣構成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心態呢?我認為,要構成數學學習最佳心態,就必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輕松感、愉悅感、嚴謹感和成功感。
二、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對于數學教師來說,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去挖掘數學,不僅要能“做”、“會理解”,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辨證等方面去展開。
以函數為例,函數概念主要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三要素,以及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特殊函數,如: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等,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函數的全部。
教師在教學生時,不能把他們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三、多媒體走入課堂勢在必行
課程改革是創新和繼承并存的過程,課程理念的創新來自于實踐,是對素質教育的深化。信息技術與新教材的整合更能體現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高中數學新教材簡潔、實用,一改過去教材不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重結果輕過程”,對背景知識的關注和應用不夠;不注重實踐和應用。新教材中選取了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和學生熟悉的教材,用生動的語言,創設能夠體現數學的概念,結論及思想方法發生發展過程的學習情景,使學生感到數學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發學生“看個究竟”的沖動,從而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
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不僅優化了教學效果,擴充了課堂容量,而且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
多媒體的應用還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輕松感、愉悅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一改老式數學教學的苦燥無謂。因此,多媒體走入課堂勢在必行。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六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熱愛學生,只要你對學生充滿愛心,相信學生會向著健康、上進的方向發展的。因為“教育是植根于愛的”。“聰明的教師總是跟在學生后面;愚昧的教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它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是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著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契訶夫曾說過:“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談。”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積極創設能激起學生回答欲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可說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當然,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說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
總體目標中提出的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本人認為可以簡單的這樣表述:數學知識是"數與形以及演繹"的知識。所謂數學事實指的是能運用數學及其方法去解決的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經驗則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步積累起來的。
本人在高中數學新課程培訓中認真聽取專家講課,對于新課標有一定的心得體會匯報如下。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全與對應的思想"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對中小學而言,大致可分為十個方面:即符號思想,映射思想,化歸思想,分解思想,轉換思想,參數思想,歸納思想,類比思想,演繹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這些基本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從低年級開始滲透,但不必要進行理論概括。而所謂數學方法則與數學思想互為表里,密切相關,兩者都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反過來又促進知識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實施思想的技術手段;而思想,則是對應方法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根據。就中小學數學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種:變換與轉化,分解與組合,映射與反映,模型與構造,概括與抽象,觀察與實驗,比較與分類,類比與猜想,演繹與歸納,假說與證明等。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著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系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數學思維的一般方法;觀察與實驗,比較,分類與系統化,歸納演繹與教學歸納法,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一般化與特殊化,模型化與具體化,類比與映射,聯想與猜想等。思維品質是評價和衡量學生思維優劣的重要標志,主要表現為: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和批判性,獨創性。
3、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為流行,未見專門的說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為"理論聯系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為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新舊教材中,都配備有所謂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已經很陳舊,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于數學學習的花朵,啟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致,盡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學校管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it"、學會創新,這只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七
摘要: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開設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整合“接受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潛能。本文以“歐拉七橋”為案例,闡釋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過程:教師提供原始問題
個人探究問題小組研討問題 探討了案例實施的收獲,同時也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
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素質教育 數學建模
案例:
一. 教師提供原始問題
歐拉七橋是坐落在(18世紀)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現今叫加里寧格勒,在波羅的海南岸),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居民中傳開了:“一個旅游者在這里逍遙漫步時想,能否從某個地方出發,穿過所有的橋各一次后再回到出發點?”
二.個人探究問題
問題1:分析數學家歐拉的解法,如何將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
解決方法:親自嘗試,查找書籍和網絡資料
學生自制了簡單的實物模型,嘗試走了幾次都失敗了。 如果一條一條的實驗,用數學方法算一下(7x6x5x4x3x2x1=5040次),這樣一種方法,一種方法試下去,很難找到問題的答案。雖然我們在研究時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但是我們應該用更簡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1.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
要找一條不重復地經過7座橋的路線,而4塊陸地無非是橋梁的連接點,那么,不妨把4塊陸地看作是4個點,把7座橋畫成7條線。七橋問題就簡化為能否一筆畫出這7條線段和4個交點組成的幾何圖形的問題了。
2.帶領學生結合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每經過一點,總有畫到那一點的一條線和從那一點畫出來的一條線。這就是說,除起點和終點以外,經過中間各點的線必然是偶數。像上面這個圖,因為是一個封閉的曲線,因此,經過所有點的線都必須是偶數才行。而這個圖中,經過b點的線有五條,經過a、c、d三點的線都是三條,沒有一個是偶數如圖,從而說明,無論從那一點出發,最后總有一條線沒有畫到,也就是有一座橋沒有走到。
三.小組研討問題
問題2:七橋問題所滲透的數學內涵?
解決方法:分小組進行,借助數學理論分析模型具有的特點。
從一點出發,最后又回到這一點,那么連結這點的線一定有偶數條.經過中間的每一點也是如此,如果有劃到這點的一條線,就有劃離這點的一條線(即“一進一出”),因此經過這些點的線也是偶數條。
若一個點發出的弧的條數為奇數時,稱為奇點;發出的弧的條數為偶數時,稱為偶點,一筆畫一定有一個起點、一個終點和一定數目的通過點,分兩種情況考慮:
第一種情況:起點和終點不是同一點,把集中在起點的所有弧畫完為止,有進有出,最后一筆必須畫出去,所以起點必須是奇點;另一方面把集中在終點的所有弧線畫完為止,最后一筆必須畫進來,因此,終點也必須是奇點;其它經過的點,有幾條弧畫進來,必有同樣多的弧畫出去,必是偶點。
第二種情況:起點和終點為同一點,又畫出去,又畫進來,必為偶點,其它點有進有出也都是偶點,
四.小組研討問題
問題3:滿足什么條件的圖形可以一筆畫成?
解決辦法:將小組討論結果匯總潤色。
1.全是偶點的網絡可以一筆畫。
2.能一筆畫的網絡的奇點數必為0或2。
3.如果一個網絡有兩個奇點,它就可以一筆畫,但最后不能回到原來的出發點,這時,必須從一個奇點出發,然后回到另一個奇點。
案例實施的收獲:
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促成學生改變單一的繼承性的學習模式,向研究性學習的方向發展,強調在研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更加注意獲得體驗,經驗等內隱知識,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和形成。這種教學既具有傳授性教學的特點,又具有探究性教學的特點,使學生能較多地進行自主探究,在研究探索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既保持接受性學習的優勢,又富含研究性學習的成分,在數學課堂上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而且還是研究者。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善于探究的品質,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較
多地帶有研究與創造的成分,是數學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大亮點.
筆者的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問題解決的途徑有可能是教師始料不及的,只有具備較扎實的業務知識與專業涵養,多掌握一些橫向交叉學科知識,才能應付自如,這是對教師的能力的一種挑戰. 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素質進行的是潛移默化的培養,現有的考試的反饋功能不能凸顯出來,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及時地進行疏導和鼓勵.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八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后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自于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原來我的教學方式大大壓縮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打擊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磨滅了自我體驗、自我創新的個性。因此,學生的思維被定向了,無法進行更好的建構,形成不了有效的認知結構,導致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好。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基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于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于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為什么呢?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鉆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于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2、以老師的無為造就學生的有為。
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盡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于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為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我在備課時想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內容是非講不可的?什么內容可以不講?
3、練在講之前,講在關鍵處。
只有在老師講解之前學生已經深入地鉆研了問題,他才能有“資本”與老師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他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為在老師講的過程中,學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想法進行了對比、評價。 “練在講之前”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求知的無窮樂趣。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現在進行時,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的不斷實踐,追求這樣的一種境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求知的樂趣;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和合作中發現規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全面提高素質。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九
作為高中的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要上習題課,但有一節習題課始終讓我難以忘記.之所以難以忘記,是因為這節習題課讓我感受到了教師的艱辛,快樂以及眾多的反思和感悟!
那節習題課是學生學完均值不等式以后的一節習題課.上課前一天,已經把有關的習題印刷好以后發給每個同學,給學生課前充分思考的時間.原本節課計劃是把所發的習題都講完,結果只講到第四題,關鍵就在這個第四題上.題目是這樣的:”已知正數,滿足,則的最小值是 “.當時作為青年教師,我對這道題目的處理計劃是:事先看看同學做的結果,如果基本都做出正確答案,那就輕描淡寫地說說思路就想講下一道題目.結果學生大部分都得出了正確答案,所以我就按原來的計劃把這個題目的一種解題思路大致說了以下.結果意外發生了!班級的很多同學舉手提出質疑,他們對我的解題思路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其中大部分同學的想法是覺得我的解法不簡練,個別的同學對我的解法沒理解上去,說白了就是沒聽懂.針對這樣的狀況,我也只能暫時把講課的進程停下來,要聽聽同學們的不同想法.
我當時給出的解法是這樣的:因為,都是正數,所以,進而得出,故答案為:4
下面是當時的學生給出的幾種典型的解法: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解法四:
解法五:可令則
解法六:
解法七:因為已知條件和要求最小值的表達式都是對稱輪換式,所以只有當時候取最小值,故最小值為4.
對這些不同解法,學生口述,我在板書的過程中,我內心里是慚愧和欣慰交融在一起.慚愧的是自己對本節課的準備還很不充分,也感受到自己的業務功底還不夠厚實.欣慰的是自己的學生并不僅僅把自己的學業看做是一種無奈地要去完成的任務,有個答案就完事大吉,而是要把結果的來龍去脈弄清楚,而且不少的學生還有那種對方法的求簡,求優的意識,這個是非常難得的!由于同學們提供的解法太多,在還有幾分鐘時間下課的時候,才把這個題目真正地講完.回顧當時后來幾分鐘的時間里我的做法,說句心里話,我現在還很佩服我自己的.首先歸納了前五種解法的各自特點,然后我說明了自己的解法與解法六是本質上是一類做法,但自己的思路顯得不夠流暢,思路就象折線那樣,感覺不舒服,不自然,但同學們給出的第六種解法,簡明扼要,思路流暢,自然和巧妙!感覺很美!第七種解法更是從填空題的特殊性和這個題目的特殊性,即對稱性,針對這個題目,整個解法中是最好方法,而且告訴學生,第七種解法是我開始沒有想到的.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敢于承認自己的問題.我覺得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是教師的誠實,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做人不但要誠實,還有敢于面對自己的短處.有短處并不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短處或看到短處后不敢于面對它,因為人是在不斷發現短處并直面自己的這些弊端而改掉自身的短處中成長起來的.
這節課上完當天,我對自己的這節課進行了系統的反思.其中最值得自己反思的是:對課堂教學的課前備課的認識不足,再就是對數學教師最基本的一個能力要求,即解題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到位.如果當時上課前,多思考和研究本節課中第四題里所蘊涵的豐富的數學和思維素材,我想也不至于出現讓我感到意外的情況發生!在教師主動的狀態下,自如地講好本節課的話,不論是數學能力的培養角度,還是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角度,能使學生能有更大的收益.還有就是對解題理論的研究還很不到位.首先,這個題目要讓學生徹底地弄明白,實際需要向學生明確:一個題目有這么多的解法的本質原因,即形成這么多解法的根源就是不同角度地觀察這個題目所蘊涵的知識或題目結構特征后形成不同的解題思路的結果;其次本題所體現的不同解法體現了解答這個題目的通法的多樣性,但其中解法七本身有明顯的局限性.如果題目不是填空題,而是個解答題,這個通法是不可用的.
作為中年教師,今后的教學之路還很漫長,但憑借本人現在對待教學的態度和良好的工作習慣以及今后的更加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十
幸福,對于當下急功近利、欲壑難填的國人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人們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是不是13億中國人就有13億種對幸福的解讀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作為一個從教7年的年輕教師,一個對生活要求不算太高的年輕教師,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這其中雖然伴隨著成長的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堅信,我能成為一名因我的存在而讓學生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樂在其中的老師,因為彼岸花開,希望永在。
幸福來自彼此的喜歡。
20xx年秋天,我踏進了亞林一中的校門。我認真備課,我虛心求教。只要有時間我就去聽數學組其他老師的課,認真做好筆記,回寢室后我就認真鉆研反思,我與前輩的差距在哪,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成長。很快,我的勤奮務實有了回報。學生看見我,老遠就跑過來,問這問那,課堂上學生的小眼睛都瞪得圓圓的,自然成績錯不了。有一個叫張浩的學生的媽媽找到我,說張浩近一段時間特別愿意學數學,而她因一些小事和孩子鬧得不愉快,問我能不能幫她勸勸孩子。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欣然答應了。結果是皆大歡喜。所以,這一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想成為一名幸福的老師,就要做到既能走到學生身邊,又要走進學生的心里,彼此喜歡,彼此不設防,幸福才能悄然來臨。
幸福來自彼此的尊重。
學生尊重老師,理所當然。其實,老師尊重學生也是理當如此。20xx年,因為我教學成績突出,我被調到高一年組承擔文科重點班的教學任務。說起這屆學生,就不得不說一個叫張紀元的孩子,他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了數學141的高分,成為松林管局文科狀元。對于剛接觸的這個年組第一卻選擇文科的優秀學生,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專業水平贏得他的尊重。我認真備課,做大量的高考題,為他量身選擇能激發他的學習熱情和動力的習題,哪怕是在我高三每周42節課的時候。如今已中國政法大學大三的他仍不時地給我發短信打電話。不僅是張紀元如此,那屆學生見我都會很親切的喊我一聲“曉秋老師!”所以,這三年我成長最快,雖然是被學生攆著成長起來的。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瞧學生的能力,要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就要學會彼此尊重。
幸福來自彼此的認同。
我一直認為林區的家長易于溝通,只要你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家長就會認可你。20xx年春節,邵明洋的爸爸問了好多人之后,終于打通了我新換的電話,就是想表達一下感激之情。他說,孩子是花了8000元錢上的高中,初中數學倒數,如今成了數學成績年組第一的優等生,他很感激。放下電話,我的心中溢滿了幸福感。一個老師的價值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那他就是一個幸福的老師,我把這樣的認可當成我最高的榮譽,千金不換。
人往往因為生命的不完美而感到有所缺憾,也因此感慨幸福的難得。就如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蚤子。不要苛求幸福,其實它就在不遠處,也許就在彼岸,在你思維的轉角處。感謝讓我成長,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的學生、家長、同仁。
看,彼岸花開,幸福常在。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十一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重視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下面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以函數為例從邏輯的角度看,函數概念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等以及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函數,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從關系的角度來看,不僅函數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著種種實質性的聯系,函數與其它內容也有聯系。方程的根可以作為函數的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數的圖象在軸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坐標的集合;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數有著密切的聯系。
2、學生學數學的自我反思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最大的區別是從實際的算到理論的思。當初中學生第一次走進高中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已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著自已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把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使他們感到數學中的問題所在,思路的矯正,以及對數學更深入的理解。
3、教師對教數學的反思。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已的講解并沒有很好地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十二
高中數學課程是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高中數學課程力求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的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施有機結合起來。它從國際意識、時代需求、國民素質、個性發展的高度出發,是對于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是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
總體目標中提出的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本人認為可以簡單的這樣表述:數學知識是“數與形以及演繹”的知識。所謂數學事實指的是能運用數學及其方法去解決的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經驗則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步積累起來的。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全與對應的思想”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對中小學而言,大致可分為十個方面:即符號思想、映射思想、化歸思想、分解思想、轉換思想、參數思想、歸納思想、類比思想、演繹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這些基本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從低年級開始滲透,但不必要進行理論概括。而所謂數學方法則與數學思想互為表里、密切相關,兩者都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反過來又促進知識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實施思想的技術手段;而思想,則是對應方法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根據。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著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系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
3、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為流行,未見專門的說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為“理論聯系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為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新舊教材中,都配備有所謂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已經很陳舊,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于數學學習的花朵、啟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致,盡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早日成為合格的、成熟的數學教師!
高中數學教育敘事文章素材篇十三
幸福,對于當下急功近利、欲壑難填的國人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人們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是不是13億中國人就有13億種對幸福的解讀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作為一個從教7年的年輕教師,一個對生活要求不算太高的年輕教師,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這其中雖然伴隨著成長的跌跌撞撞,但是我一直堅信,我能成為一名因我的存在而讓學生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樂在其中的老師,因為彼岸花開,希望永在。
幸福來自彼此的喜歡。
20xx年秋天,我踏進了亞林一中的校門。我認真備課,我虛心求教。只要有時間我就去聽數學組其他老師的課,認真做好筆記,回寢室后我就認真鉆研反思,我與前輩的差距在哪,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成長。很快,我的勤奮務實有了回報。學生看見我,老遠就跑過來,問這問那,課堂上學生的小眼睛都瞪得圓圓的,自然成績錯不了。有一個叫張浩的學生的媽媽找到我,說張浩近一段時間特別愿意學數學,而她因一些小事和孩子鬧得不愉快,問我能不能幫她勸勸孩子。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欣然答應了。結果是皆大歡喜。所以,這一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想成為一名幸福的老師,就要做到既能走到學生身邊,又要走進學生的心里,彼此喜歡,彼此不設防,幸福才能
悄然來臨。
幸福來自彼此的尊重。
學生尊重老師,理所當然。其實,老師尊重學生也是理當如此。20xx年,因為我教學成績突出,我被調到高一年組承擔文科重點班的教學任務。說起這屆學生,就不得不說一個叫張紀元的孩子,他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了數學141的高分,成為松林管局文科狀元。對于剛接觸的這個年組第一卻選擇文科的優秀學生,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專業水平贏得他的尊重。我認真備課,做大量的高考題,為他量身選擇能激發他的學習熱情和動力的習題,哪怕是在我高三每周42節課的時候。如今已中國政法大學大三的他仍不時地給我發短信打電話。不僅是張紀元如此,那屆學生見我都會很親切的喊我一聲“曉秋老師!”所以,這三年我成長最快,雖然是被學生攆著成長起來的。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瞧學生的能力,要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就要學會彼此尊重。
幸福來自彼此的認同。
我一直認為林區的家長易于溝通,只要你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家長就會認可你。20xx年春節,邵明洋的爸爸問了好多人之后,終于打通了我新換的電話,就是想表達一下感激之情。他說,孩子是花了8000元錢上的高中,初中數學倒數,如今成了數學成績年組第一的優等生,他很感激。放下電話,我的心中溢滿了幸福感。一個老師的價值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那他就是一個幸福的老師,我把這樣的認可當成我最高的榮譽,千金不換。
人往往因為生命的不完美而感到有所缺憾,也因此感慨幸福的難得。就如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蚤子。不要苛求幸福,其實它就在不遠處,也許就在彼岸,在你思維的轉角處。感謝讓我成長,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的學生、家長、同仁。
看,彼岸花開,幸福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