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篇一
在課的導入上,我覺得學生對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發生地震后,我要求學生每天看有關救援的報道,譚老師的事跡有些學生也聽說過,于是沒有用有關地震時的圖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聽了郝老師講的第二課時后,我才覺得,用上圖片能更好地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走進課堂。
在課堂上,我抓住譚千秋老師是如何用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組織教學,抓住四處環境描寫的句子,這樣的環境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譚老師又是如何做的呢?環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讀和演來反復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但在聽了郝老師的課后,經過交流,我發現我在教學中設計中只抓“詮釋”一詞,而沒有抓“愛與責任”。于是我認為應該這樣設計:要注重了學生的學的指導,首先給學生設下懸念,讓學生說說你認為老師對你的愛表現在哪里?那在譚老師身上所表現的“愛和責任”是什么呢?這再去引導學生學習,最后的效果會更好,學生不僅能明白“詮釋”的意思,更能明白譚老師在學生身上體現的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就是這樣一位老師,離開了他心愛的女兒和學生時,在坐的學生都被譚老師的精神深深感動,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我讓學生結合前面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研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國家,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總的來說,我的課堂是抓住一字(撐)、一詞(詮釋)、一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組織教學,這樣一來,沒有重點強調“愛與責任”,這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還有就是在教學中對三位人物的側面描寫強調沒有,也抓住人物的話讓學生理解體會譚老師的精神了,但沒有特意強調這就是側面描寫,對習作的指導不夠,對教材的編排意圖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沒有教學用書,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容,要特別注意。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篇二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
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為之感動。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研讀這些細節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篇三
《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08年四川發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編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伸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贊揚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思想感情。
在進行這課的教學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四處教學描寫,感受其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要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十分的危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千秋老師將要遇難,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抓住這四處環境描寫,分析譚老師是如何做的呢?讓環境描寫襯托人物,這就是對譚千秋老師的正面描寫,重點抓住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反復體會,真正體會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對學生大愛無私的情感。學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了,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能感受到什么?“撐”看出了譚老師用出了所有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水泥板,自己卻被砸的血肉模糊,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這兒時,大家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千秋老師逝世時候的自然姿勢,也正是這個姿勢護住了四個學生,充分看出譚老師這種恪盡職守、舍己為人、大愛無私的情感。我讓學生聯系上文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探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孩子,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但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沒有太深,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還有就是我上課時候太過注重形式了,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容,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