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一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二
大家好!我是小吳,古天由我去帶領大家游覽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始修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修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極營制以及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也曾在這里繼位,改元“順亂”、并于當年進閉,統亂齊中國。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仄方米,齊部修建計300多間,共組成20多個院落。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以及西路三大全數。我們詭計游用三個小時的光陰往游覽,現在我們已將到了,大家下車,先聽我說幾句。
首先,我告訴大家,注意的變亂。第一,大家要緊跟我身后,沒有要走拾了。第兩,要在劃定的光陰內亂爭集開,假如找沒有到了,請撥打我的手機。第三,沒有要治扔器材,講衛生。第四,堅持安靜,沒有要大喊大叫。好了,出收了。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修建。在修建藝術上承襲了中國今代修建的傳統,集漢、滿、蒙族藝術為一體,具備很高的”"汗青”"以及藝術價格。
大家看,這座占地六萬仄方米的今修建群始修于625年,修成于1636年,齊部修建90余所,300余間。清朝入閉后對盛京皇宮又舉行了回護以及擴修,到坤隆時基本相成古日規模。
大家看,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太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宇炕心袋房的清寧宮,今樸典俗的文朔閣,和鳳凰樓等高臺修建。在中國宮殿修建史上,絕無唯一;那機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修建作風,更是“別無分號”。
沈陽老鄉內亂爭的大街號“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央,占地6萬仄方米,現有今修建114座。次要修建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文溯閣等。大政殿是用去入行諸如揭曉詔書、戎行出征、迎接將士班師以及皇帝即位等大典之處。十王亭則是右左翼王以及八旗大臣干事之處。這種君臣開署干事于宮廷的現象,表現了”"創業”"早期君臣仄等的汗青,也是從打世界到坐世界的君臣仄等的延續。到了進閉后,從南京故宮合始,這種仄等被逐漸突破,最終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二端高聳的修建是沈陽故宮里僅有的煙囪。故宮里每一個房間的炕火都從地下的通敘匯聚到這個煙囪里,這是他們金甌無缺的思想的象征。這個煙囪共有11級,最下面一級只需三塊磚構成。導游說,這個金甌無缺的煙囪反而成了清朝的讖語:清朝共有11位皇帝,最后的宣統帝只作了三年江山,等于那三塊磚的預示。想當年努爾哈赤在建修這個金甌無缺煙囪的時候,假如早知云云,一定會加多幾層吧?!
上面,請大家自由觀光。三個小時后在這里定時集開。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三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來到沈陽,我是你們的導游,沈夢,大家能夠叫我沈導游,也能夠叫我夢導,我更喜歡你們加我夢導,好了,先簡答給大家介紹一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就是我們這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光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構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此刻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各位朋友,此刻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余年時光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那里,我們這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完美的回憶。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四
大家好!我是小吳,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也曾在這里繼位,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統治全中國。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筑計300多間,共組成20多個院落。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我們計劃游用三個小時的時間去游覽,現在我們已將到了,大家下車,先聽我說幾句。
首先,我告訴大家,注意的事項。第一,大家要緊跟我身后,不要走丟了。第二,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集合,如果找不到了,請撥打我的手機。第三,不要亂扔東西,講衛生。第四,保持安靜,不要大喊大叫。好了,出發了。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集漢、滿、蒙族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大家看,這座占地六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625年,建成于1636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間。清朝進關后對盛京皇宮又進行了保護和擴建,到乾隆時基本形成今日規模。
大家看,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太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宇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臺建筑。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絕無僅有;那機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筑風格,更是“別無分號”。
沈陽老城內的大街號“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筑114座。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文溯閣等。 大政殿是用來舉行諸如頒布詔書、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大典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于宮廷的現象,體現了創業初期君臣平等的歷史,也是從打天下到坐天下的君臣平等的延續。到了入關后,從北京故宮開始,這種平等被逐漸打破,最終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中間高聳的建筑是沈陽故宮里唯一的煙囪。故宮里每一個房間的炕火都從地下的通道匯聚到這個煙囪里,這是他們一統天下的思想的象征。這個煙囪共有11級,最上面一級只有三塊磚構成。導游說,這個一統天下的煙囪反而成了清朝的讖語:清朝共有11位皇帝,最后的宣統帝只做了三年江山,就是那三塊磚的預示。想當年努爾哈赤在修建這個一統天下煙囪的時候,如果早知如此,肯定會加多幾層吧?!
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三個小時后在這里準時集合。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五
一提起故宮,很多人想到的只有北京故宮,卻不知道在沈陽還有一座故宮。它是清朝最初的皇宮,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這就是沈陽故宮。
我生在沈陽,長在沈陽。小時候,沈陽故宮就像我的玩伴一樣陪伴著我成長,一直到目送我來到遙遠的廣州讀書。記憶中,它紅墻綠瓦,莊嚴肅穆,靜謐古樸,一點也不比北京故宮遜色。
再次與這位老朋友相見,已是初一暑假。這次來,我帶上了一個任務——要仔細品讀它,發現它與眾不同的意義。
由大清門進入,沿大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便來到月臺。臺的正中,就是始建于后金天聰年間的崇政殿。歲月的痕跡并沒有減少大殿的莊嚴感。整個大殿金碧輝煌,走進里面,只見紅色的大柱上,纏繞的是騰飛的金龍圖案,金龍周圍點綴著火焰和云朵;正中央,“正大光明”牌匾熠熠生光,與高大的龍座、騰飛的金龍一道,彰顯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游客們不禁嘖嘖驚嘆。
這里就是清朝皇帝入關前辦公的地點。
遙想當年,皇太極和他八旗兄弟們在這個大殿里做出了多少個重要的決定;順治元年,攝政王多爾袞在這個大殿里是怎樣代替六歲的福臨作出決定,入主中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位又一位偉人就是憑著這一個個的歷史建筑,被后人銘記。
繼續前進,感受著久違而又熟悉的歷史氣息,在斑駁的記憶里追尋著我的童年:小時候來沈陽故宮,游客很少,沒有小販;我在里面奔跑,玩樂,歡笑,感覺整個故宮都是我的。多年不見,這里的游客多起來了,小販也多起來了,古樸的故宮多了不少喧鬧的氣息。不知怎的,我總覺得不太自在。
不知不覺,我們走到了位于崇政殿后的鳳凰樓前。鳳凰樓是后宮的門樓,是當年盛京最高的建筑。據說此處是當年皇帝和嬪妃觀賞日出之地,因而有“鳳樓曉日”的美稱。
專注欣賞之際,一陣嘈雜聲突然打斷了我。樓上,一群穿著皇帝、妃嬪服飾的人們在相互取景拍照,嘻嘻哈哈,隨隨便便。“打卡”留念后留下了一句“這也沒啥好看的,這么小,一點兒意義都沒有”,揚長而去。
憤憤地看著他們離去的身影,我不禁思索了起來:歷史建筑給人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陽光從翠綠的樹葉投下斑斑樹影,好似與三年、三十年、三百年前并無兩樣。看著眼前斑駁的石磚,褪色的紅墻,我想:歷史就是一段已經逝去的過往,而歷史建筑則是它曾經存在的象征。今天,我們參觀它,目的是留住那些曾經的美好,記住那些曾經的傷痛。沈陽故宮雖然非常小,但它的價值是無法與其它任何歷史建筑比較衡量的。它,永遠我們心中的無價之寶!
我,來自沈陽。我為沈陽故宮代言!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六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七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20__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是沈陽路最重要的建筑。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走出崇政殿,眼前的雄偉建筑就是鳳凰樓。鳳凰樓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它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
穿過鳳凰樓,我們來到的這一處院落就是皇太極的后宮。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出了清寧宮,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四座寢宮分別是: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來逐一參觀。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寬闊的廣場中。
沈陽故宮西路是為了適應皇帝東巡的需要而增建的一組建筑,主要有文溯閣、戲臺、嘉蔭堂和仰熙殿等,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好了,沈陽故宮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沈陽故宮導游詞600字篇八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星海公園導游詞 ·沈陽故宮導游詞 ·怎樣說好迎接詞 ·雷鋒紀念館導游詞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