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初二語文下冊電子版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
二、教學對象分析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皟H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借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后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筑布局及特點。
2、培養把握實物說明文空間順序和立足點的能力
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說明的空間順序——條理性
(2)方位詞的準確運用——立足點
2、難點:找立足點。
五、教法設計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學生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
2、讓學生當導游,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筑結構及布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3、以課文第六段為突破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實現以點代面的目的,突出課文重點,解決難點。
4、口頭作文,鞏固知識,促使能力遷移。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一提起北京,大家就會想到什么?(長城、故宮、圓明園、天壇、頤和園等等)是的,北京是一座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古城,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紅墻黃瓦的巍峨宮殿,去領略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風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初讀課文,我了解到
”的句式,談對課文的理解。
2、小結:全文按照參觀游覽的路線,詳略得當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從不同方面印證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一”的特點,高度贊揚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美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
1、請到過故宮的同學當導游,演示課件,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
2、師生一起理清課文說明順序:
(1)、填寫課后練習一中的圖表
(2)、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筑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筑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3、變個順序說故宮
(1)、假如你站在景山上介紹故宮,你將怎樣解說?
(2)、假如逆作者的路線而行,你將如何導游?
(四)、精讀5——8段,引導學生透徹理解寫太和殿的文字
1、作者為什么重點解說太和殿?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個故宮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統治權利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觀氣勢雄偉、色彩壯麗,內部裝飾莊嚴富麗,處處飾以龍形,且建于中軸線上,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了故宮的本質特征,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特點。
初二語文下冊電子版篇二
《最后一次講演》
【教學目標】
1.概括聞一多演講的主要內容以及思想感情。
2.體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3.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2.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讀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進行新課之前,我先為大家播放一段視頻,請同學們觀看。(播放視頻)
同學們對剛才視頻中所演繹的歷史事件有了解嗎?誰能說一說?(請學生說一說,師補充)
同學們知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想要奪取勝利的果實,陰謀發動內戰,大肆暗殺愛國人士,李公樸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15號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聞一多先生發表了演講,結果在當天晚上回家的途中慘遭殺害。于是這篇演講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這珍貴的最后一次演講。
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閱讀課前導讀部分。(板書標題、作者)
從導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本文與以往所學文章有所不同,這是一篇演講詞,那什么是演講詞呢?演講詞,又叫講演詞、演說詞,它常在各種大型群眾集會或較為隆重的場合使用,而且講話人所講的都是些較為重大的問題或者某個專門問題進行的論述。演講詞具有宣傳、鼓動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二.檢查預習
請同學們自己給下列字注音,然后請同學讀一讀。
卑劣(liè)污蔑(miè)卑鄙(bǐ)
蠻橫(hèng)賦予(yǔ)挑撥離間(jiàn)
三.讀課文,析內容
(一)活動一:傾聽愛國心
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思考:
1.聞一多先生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請學生先自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重音、停頓、語速和語氣等問題,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然后展示讀給大家聽。
參考:聞一多先生在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義正詞嚴地當眾揭露、痛斥_的罪惡和卑劣,表達了對民主和平的堅定信心。
2.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預言敵人“快完了”,人民一定勝利,依據是什么?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
參考:
(1)“他們這樣瘋狂地來制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制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
2)“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3)“歷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
(二)活動二:品析愛國情
1.從聞一多的演講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李公樸、昆明人民和國民黨_分別是怎樣的感情?
同桌二人討論,積極回答。
參考:高度贊揚李公樸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爭精神,對李先生的被殺表現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國民黨特務的罪惡行徑,面對面地揭露_的虛偽本質。愛憎情感強烈。
2.由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所表達的強烈情感,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愛憎分明,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正義浩然等等。
(三)活動三:合作探究
聞一多先生強烈愛憎情感和堅決的斗爭決心是通過哪些手法來表現的?請結合具體句子談一談。
提示:從詞語的感情色彩、句式特點、修辭手法、語氣語調、人稱等角度思考。
參考:1.運用口語。句子略。
2.運用近義詞、反義詞等詞語。句子略。
3.運用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句子略。
4.運用反復、對比的修辭方法。句子略
5.運用語調抑揚頓挫的變化。句子略。
6.運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句子略。
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情強烈,愛憎分明,富有戰斗力,富有感染力。
初二語文下冊電子版篇三
《小石潭記》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以反復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游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游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游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游記以游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游覽的過程中,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么先是快樂的后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著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悅耳”。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后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毙臉分?,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毙臉分瑯菲錁淠厩嗍[,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毙臉分?,樂其潭水清澄純凈。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么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凄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凄”。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p>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斌w會作者凄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么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郁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凄”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屏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于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閱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記的獨特魅力。
初二語文下冊電子版篇四
《核舟記》
教學目標:
1、自主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常用詞語。
2、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學習本文介紹核舟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語言的簡潔、準確、生動。
3、體會作者情感,認識我國微雕藝術的卓越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學習本文介紹核舟的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說明語言的簡潔、準確、生動。
教學創意:本教學設計是以活動為中心,在學習《桃花源記》和《小石潭記》的基礎之上,自學《核舟記》,把握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簡潔性、生動性,感受我國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
教學步驟
一、自主感知,援疑質理
(一)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通譯全文,把不懂得字、詞、句提出來,其他同學幫助解答,較難的由教師引導學生來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在此基礎上同桌互譯。
要求:1、一人譯,一人聽,聽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輪流進行。
2、翻譯時能落實字詞,可增刪調補,要求句意通順。
3、兩人都不能譯通的句子做上記號,譯完后提出來,大家共同解答。
(三)標題為《核舟記》,其“記”的文體是否與前兩篇課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的文體一樣?
明確:雖然都屬于“記”的范疇,但是本文的體裁是說明,不同前兩者的記敘。
二、活動體驗,把握順序
(一)動手做【這一活動宜作為課前作業,要求學生提前完成】
①每兩人發一張8k白紙按照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畫”上“題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粘膠等擺好位置,他人指正(請注意方位)
(二)動口說
①根據譯文將課文內容的主體部分改成“解說詞”,要求語言通俗、形象。
②每小組推薦一名學生手拿核舟上臺解說,其他同學質疑指瑕。(要按照課文的說明順序進行解說)
三、刪減添補,品析細節
(一)找關鍵句,文中統領全文并集中表現核舟藝術特點的關鍵詞是什么?
明確:奇巧。(如果學生在這里不能思考出來,可以再次引導學生對之前的知識進行勾連?!犊诩肌芬策x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統領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關鍵詞應當是“巧”字。)
(二)王叔遠如何表現核舟之巧?請大家速讀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說說你的看法。
明確: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這說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課文第 6 自然段對核舟上雕刻的內容作了統計?!巴ㄓ嬕恢?,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來看,總計九個種類,即五十三個物件。說明雕刻內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內容,實在是“巧”。
②有紅有綠,色彩對比鮮明,怎一個“巧”字了得!
(三)魏學洢如何再現核舟之巧?
①請大家聽老師讀三四段的縮寫,思考哪種表述更好。
教師讀文本——船頭坐三人,中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佛印絕類彌勒。船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②縮寫時去掉的內容,分別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比如,從動作來看,“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動作描寫很具體,讓人覺得東坡和魯直的關系很親密。又如,從神態來看“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寫出了佛印很瀟灑。從細節來看,“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币淮钪槎伎梢郧迩宄財党鰜恚@說明刻得細,寫得更細,還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本身已經很小,作者卻還要寫童子的右手和右腳趾,這自然是寫得很細。
四、再讀《核舟》,回味藝術
請大家選擇你覺得最能表現作者贊嘆之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讀給同桌聽。
例如: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奇巧”一詞直接表達對王叔遠技藝的贊美。
又如:②“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王叔遠雕刻那么多東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長的桃核,作者為他這種高超精湛的技藝表達出欽佩的感情。
其實,整篇文章字里行間都是對王叔遠雕刻技藝的贊嘆,都表現了微雕藝術之美,沒有一句不是夸獎,沒有一處不是贊嘆!
五、小結
正是因為王叔遠細致的雕刻“表現”,才為魏學洢生動傳神的雕刻“再現”提供了契機,反過來,魏學洢細膩的“再現”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了王叔遠記憶的精湛,兩人均是“奇巧大師”,當之無愧!
初二語文下冊電子版篇五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認識大堰河這個人物形象。
二、誦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目標:加深對母愛的認識。
[學習重點]:對大堰河形象的認識。
[學習難點]:作品寫作時代、背景離現實時代較遠,學生熱情較難調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利用多媒體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畫面、歌曲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沖擊,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用這首作品引出“母愛”這一話題。播放片段后,教師以“我們今天共同學習一篇贊美特殊母愛的詩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導入新課。
2.1933年1月的一個早晨,一個年輕人站在陰冷、潮濕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飛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飛,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普通農婦,他的保姆——大堰河,揮筆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首蘊涵了濃濃深情的詩歌。這位詩人就是艾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作者介紹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
1928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1932年創作第一首詩《會合》,此詩以筆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并組織春地畫社。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翻譯凡爾哈侖的詩作并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經保釋出獄。1937年抗戰爆發后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了《北方》等著名詩篇。同年到桂林,任《廣西日報》副刊編輯,又與戴望舒合辦詩刊《頂點》,此間較重要作品有《詩論》。
1937年后輾轉于武漢、山西、桂林、重慶等地,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到重慶任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有《向太陽》等。1944年獲模范工作者獎狀,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到延安,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主編《詩刊》。1945年10月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到張家口,后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領導工作,寫有《布谷鳥》等詩。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龍江農墾農場勞動,1959年轉到新疆石河子墾區。_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獲得寫作權利,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 1979年徹底平后,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贊歌》等大量詩歌。
1985年被法國授予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詩作者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向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感情深摯,風格獨特,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
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歸來的歌》等,論文集有 《詩論》、《艾青談詩》等。
從詩歌風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后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其詩作《我愛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
三、文章疏導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詩。追溯詩人的身世,可以為我們找到解讀這首詩的鑰匙。
艾青,原名蔣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華畈田蔣村一個地主家庭。據說艾青出生后,一個算命先生說他命中“克”雙親。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個貧苦農婦“大堰河”家撫養。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讀書的年齡才回到父母家里。而親生父母對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絲家庭的溫暖。艾青后來說過他“從小就等于沒有父母”,只有“大堰河”這個貧苦善良的農村婦女深愛著她的乳兒,給了他溫暖的母愛,他們之間有著割不斷的情緣。
1932年,艾青因為參加進步活動被國民反動派關進監獄。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飄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長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寫下了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四、整體把握
1.這首詩一共13節,可分為三部分。
第1、2節為第一部分,寫“我”和大堰河雖然階級出身不同,卻有著割不斷的血肉聯系,“我是地主的兒子”,卻“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詩從一開始就顯示了它鮮明的敘事性質。而重疊反復地詠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為全詩奠定了濃郁的抒情基調。
第3~10節為第二部分。詩人在獄中看到窗外大雪,觸景生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勞善良、為生活奔忙而受盡苦難的一生。
第3節,“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經故去,詩人描述了她的墳墓和家園的凄涼景象。
第4節,詩人飽含深情地回憶起“我”與大堰河一起度過的貧苦、然而卻讓“我”感到無限溫暖的生活?!澳阌媚愫翊蟮氖终瓢盐冶г趹牙?,撫摸我;/在你……之后”,連續用了8個“在你……之后”的句式,為讀者真實地再現了大堰河勤勞操持家務的情景。在這些話語中,我們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勞、仁愛善良的行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愛的光輝。
第5節僅4行,敘述了“我”離開大堰河時的情況。雖然是簡短的過渡,詩人卻捕捉了離別場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為什么要哭?”
第6節,將“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與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進行對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與第4節一樣,連續使用排比長句,表現“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節,寫大堰河“流盡了她的乳液之后”,“為了生活”,“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連續使用六個“她含著笑……”,一方面寫出了她勞動時的樂觀態度,另一方面寫出了她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艱辛。每一句都展現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畫面。
第8節,表現了大堰河對乳兒的淳樸情感。她像對親生兒子一樣,疼愛自己的乳兒,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第9、10節,寫大堰河臨終的情況,“乳兒不在她的旁側”,她帶著遺憾,“含淚”離開了這個凄涼的世界。
第11~13節為第三部分。詩人思緒回到現實,回到監獄,用兒子對母親的情感,為大堰河“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并將這種情感擴大,“呈給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們的兒子”,直接抒發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敬愛之情。
2.關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獄中寫的成名作。詩中的人物形象可說是實有其人和實有其事。它與《我的父親》是姊妹篇,都是研究艾青早年生活及其家庭的重要詩篇。
大堰河是個童養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個村莊的名字。她的村莊叫大葉荷,大堰河是諧音。大葉荷這個村子很小。這個女孩子從小嫁到畈田蔣做童養媳,度過了勞碌悲苦的一生,死時只有一口很簡陋的棺木,一手把紙錢的灰,用幾把稻草蓋一蓋棺材,旁邊也圍點稻草,就算是一個墳墓。
大堰河的確是一個勤勞樸素的農婦,我的姑母早年喪夫失子,住在畈田蔣,時常贊嘆大堰河,說她很勤快,可惜死得太早了。舊社會的童養媳都是悲苦的,連一個自己的名字都沒有。我們村子里就有許多童養媳,都像大堰河一樣,用出生的村莊的名字代替她們的名字。
有人問,大堰河在勞動時還含著笑,是不是實寫?我說,看看魯迅寫祥林嫂到魯四家開始做工的那一段,寫到“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就可懂得“笑”里所包含的深刻悲劇意味。大堰河的“含著笑”,一方面說明大堰河的要求多么卑微,另一方面也說明在舊時代窮苦人要謀生,哪能哭喪著臉去惹東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
五、問題探究
1.這首詩在意象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詩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詩人迷茫的內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這首詩幾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選擇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幅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敘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沖擊力。例如詩的第4節,詩人連續用8個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個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這個勤勞、善良、樸實、貧苦的農村婦女形象。
2.這首詩形式上的自由表現在哪里?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即在奔放與約束之間取得協調,在參差與變化里取得一致,在繁雜的細節中提煉出單純的意象。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或字數、行數的劃一,但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變化中的統一、參差中的和諧。全詩13節,少則4行一節,多則16行一節;少則每行2字,多則每行22個字。全詩不押韻,但有11節的首尾句相互重復,以確定基調與色彩,中間幾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長句,以盡情抒發與描摹。在外在的表現形式上,這首詩與《雨巷》《再別康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它同樣成為新詩中的名篇佳作。
3.如何理解這首詩表現出來的階級觀念?
在階級斗爭年代里,文學作品往往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進行政治解讀,在這種方法指導下,這首詩的主題解讀,就變成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對自己所屬階級陣營的背叛和對被壓迫階級的同情,并堅定地成為勞動人民中的一員。因為詩中也提到,詩人雖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勞動人民的奶而長大的,所以是與中國大地上的農民有著割不斷的情緣的農民的兒子。作為地主兒子的詩人,徹底拋棄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兒子稱為“我的兄弟們”。在新的時代里,階級分析方法漸漸過時,至少已經不是惟一的文學分析方法,而是眾多方法之一種。但是,是否可以因為它只是眾多方法之一種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詩人創作這首詩的年代,也正是那種階級意識非常鮮明的時代,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為了革命理想,拋棄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別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運動,站到被壓迫者一邊,為人民的解放而戰斗,這是普遍的現象。艾青也屬此例。他的詩中表現出來的階級意識和階級觀念,也是非常真誠的,不是空喊口號,所以,這一點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作實事求是的分析。其次,當今時代,社會仍然存在嚴重的不公,像大堰河這樣勤勞善良卻又命運悲苦的下層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關注、幫助這些弱勢人群,所以,適當用階級的眼光來看這首詩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喚起一些人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