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香山寺導游詞篇一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泵钋f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上?,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衛。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叭濉奔葹樗麄兊目偡Q,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香山寺導游詞篇二
香山風景區位于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
香山風景區位于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F景區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衛。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叭濉奔葹樗麄兊目偡Q,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寺導游詞篇三
香山風景區位于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F景區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泵钋f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上浣ㄖ惨巡淮妫皇O逻z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上?,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衛。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叭濉奔葹樗麄兊目偡Q,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