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演講,以機智的語言、誠懇的態度、自信的氣勢,讓思想的清泉流進每一個聽眾的心田”。無庸諱言,這樣的演講效果對于一名學生甚至是工作在一線普通的老師來說,還是有相當的難度的。
這里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點,筆者認為:切實關注演講者的身份對其演講的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演講者身份與演講效果
1、演講者的身份與聽眾的“角色期待” 筆者認為,演講的效果不僅與演講的內容有關,而且與演講者的身份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演講的內容、語言與演講者的身份保持一致時,聽眾會對演講的內容產生認同感,形成共鳴,進而贏得了更好的演講效果;反之,演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如左拉的《在莫泊桑葬禮上的講話》,左拉以“法蘭西文學的名義”,以“戰友、兄長、朋友”的身份,向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啊!明晰,多么清澈的沒的源泉,原我們每一代人都在這清泉中暢飲!我愛莫泊桑,因為他真正具有我們拉丁的血統,他屬于正派的文學偉人的家族。”這篇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詞,“情動于衷而形于言”,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使聽眾在感情、認知上引發了強烈的共鳴,從而使演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種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主要是由于聽眾對演講者的“角色期待”心理造成的。一般說來,演講者總是以特定的身份進行演講,而聽眾也總是帶著角色期待的心理來聽演講的;作為演講者,不僅通過他的講述的內容去征服聽眾,而且他自身的身份也在無言之中影響著聽眾,產生著作用。
而作為聽眾在接受演講的內容時,又總是和演講者的身份結合在一起加以理解的。聽眾還要把演講的內容和演講者的身份進行比較,尋找其中的內在聯系,如演講者左拉同莫泊桑的密切關系就是典型的例子。
換言之,如果演講的內容和演講者的身份一致,他們聽起來回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演講的內容和演講者的身份不一致,或者相去甚遠,認定這個角色不該或者不能講出這些內容時,他們就會從內心產生排斥心理,甚至否定演講者的演講內容。
這樣,這時演講的影響力就會大大削弱。
2、演講者的身份與演講題材的協調 演講者的身份直觀的看主要指的是演講者的職務、地位,實際還不僅于此,還應該包括演講者的年齡、文化、經歷、性格等,聽眾是把上述要素一并加以考慮的。身份與一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可以作為演講的背景,制約著一個人演講的內容、形式、格調和語言。
例如,一個年長的演講者與一個年輕的演講者在聽眾的眼里就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標準。身份還表明一個人的文化背景,一個專家、學者和一個文化比較低的人的演講,在內容上和選題上就應該有所不同。
等待。 這就是說,在聽眾的眼里,人們在演講時,他們演講的題材,看問題的視角、信息內容及其數量等,應該與他們的身份大體相稱,這樣演講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
反過來說,演講者不應該盲目的追求與自身身份不相符的題材或其他的東西,否則往往回事與愿違。在現實的生活中,有些人就是這樣,他們在演講時只考慮內容是否感人,而不考慮其內容與自己的身份是否相符,用一些與自身不相符的內容或語言充斥自己的演講,希圖籍此產生理想的演講效果,結果卻難以如愿。
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正因為如此,這就給每一個演講者提出一個十分現實而又迫切的問題,就是在演講時一定要注意從自己的身份出發考慮演講的內容和形式,這是謀求良好的演講效果所必須的。
二、演講者的身份與演講的內容、形式的定位
1、根據演講者的身份確定演講的話題和內容 演講的話題一定要和自己的身份相一致。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
也就是說,要與自己的身份相一致。這樣,一方面更有發言權,更好講,更順當,而且也可以從話題上滿足聽眾的角色期待心理的需求,從而增強演講的效果。
大家知道,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周永沛老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老前輩,深受人們的尊敬,他在對青年教師的演講時,語重心長的講師德,講科研,嚴肅認真的提要求,甚至對一些不良作風提出批評,就特別符合他的身份。聽眾也感到十分的親切,人們也更喜歡聽。
這就告訴我們,身份本身有時就是一種客觀的制約因素,能講什么,不能講什么,是有講究的。演講者應該從自己的身份出發講自己最有“資格”的話題,這樣方為良策。
2、根據演講者的身份選擇演講的語氣和做派 演講時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僅取決于演講的內容的需要,而且要考慮到自身身份地位,要和演講者的語氣、做派(所謂“做派”,原來大多指戲曲中演員的動作表演,這里指演講者在演講時的身體動作。)與自己的身份相符合,用充滿激情的氣氛把說理和抒情結合起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叩開聽眾的心扉。
如,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演講《悼念瑪麗•居里》中,“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愛因斯坦從年齡來說,居里夫人是他的長者。
據說愛因斯坦當念到悼詞最后部分時,由于過
共2頁,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