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分析篇一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就要創造合適的教學情景,讓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去認知,變被動為主動,就好比是數學發展史還沒有寫到今天,許多性質和結論是學生探究推導出來的,也就是說,知識不只是單方面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并通過與他人(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協作,主動建構而獲得,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識到,遵循這個原則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一:
課題:軌跡的探求
教學過程(節選其中一個部分):教師按傳統的教學方法,順利地講完了這節課的內容后,講了下面這個問題:
題目:已知m是定圓o上的點,n是圓o所在平面上一定點,線段mn中點為p,當m在圓o上運動時,求點p的軌跡。
我認為這個問題已講清楚了,但學生的作業,卻出現了共性問題,許多學生對如下題目仍不會做。
已知m是定圓o上的點,n是圓o所在平面上一定點,線段mn的垂直平分線與om的交點為p,與mn的交點為q,當m在圓o上運動時,求點p的軌跡。
學生甲:老師,這個題我不會做。
師:課堂上講的那道題你理解了嗎?
學生乙:我們都會了,但這個題我們幾個人得出的結論都不同,我算的是雙曲線,他算的是橢圓,到底誰的對呢,應當怎么樣考慮呀?
師:你們的結果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產生的?
學生丙:我解得的是n點在圓上;她倆解得的n點一個在圓外,一個在圓內。
師:這就說明,這個題要對n點位置進行討論呀。
學生乙:那還有沒有別的情況呢,怎么樣才能解全面呀?
學生丁:那么上課的題目中,當n點在不同位置時,又會怎么樣呢?
師:需要進行討論分析。
生丁:可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情況下要討論,什么情況下不討論呀?
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是他們感到最困惑的。這還是肯動腦子的學生,其他學生,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又明白了多少呢?
對以上案例的反思:
從問題結論的不確定性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直觀地發現動點變化的情況,更難以理解結論產生的原因,即使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或引導學生思考,學生也僅僅只能記住教師所講的結論,沒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只注意強制性地把知識注入學生腦中,學生沒有自己主動探索與建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思維呈依賴性,所以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達到有意義地理解和靈活運用。
總之,這些現象說明我們的教學存在著缺陷。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勢所在。但也就是這種優勢使我國基礎教育只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理解和掌握,強調解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特別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
a.問題引入。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向學生呈現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情境,必須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本能地產生一種想知道“怎么回事”的沖動。
b.探求背景。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查閱資料或動手實驗(動筆檢驗或用計算機實驗)去研究探索。
c.結論的發現。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提出假設與猜想。這一階段要注意充分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大膽想象,勇于質疑。
d.結論的論證。用數學邏輯推理的方法,證明發現的結論。這一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邏輯推理,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e.反思評價。對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從過去的知識經驗中找到著眼點,找出思考問題的途徑,掌握分析的方法,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綜合評價的過程。同時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
總之,通過案例研究,創設情景,改進教學策略,較好地優化了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分析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與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及計量工具。
2.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養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毖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繾映印2分硬幣、1克鹽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交流,了解單位與工具
1繃私庵柿康ノ
課前,老師請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誰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學生交流。
老師把學生說的物品的質量寫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噸……
教師指出: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噸都是計量物品輕重的單位。其中的公斤、斤、兩是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是咱們將要研究的內容。
2比鮮豆ぞ
在調查活動中,你發現了哪些工具可以稱出物品有多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教科書第1頁圖上的各種秤,并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
二、動手操作,認識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質量
請學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來稱?
經過討論,學生確定要用天平來稱。
2苯檣芴炱
出示天平,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強調指針左右擺動得一樣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師示范用天平稱出這一小勺鹽的質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鹽,說一說感受。
4蹦闃道2分的硬幣有多重嗎?誰來估一估
學生用天平稱出2分的硬幣重1克。用手掂一掂,說一說感受。
5畢胍幌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拿出學生能想到的一些輕的物品。
6碧致郟耗閎銜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三、課堂活動
1狽腫榛疃:稱學習用品
先估一估,再稱一稱,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寫記錄單。
2倍懶⒆饕擔看圖,填一填(教科書第2頁)
指導學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課小結(略)
五、課后延伸
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分析篇三
近年來,教師有住房公積金優惠政策。我想購買一套住房,我想把我和愛人在家經常討論買哪個小區、貸款多少、還款多少年等問題推給學生討論,借以復習已學過的數學知識。
《生活中的數學》
列舉我們身邊的教學目標:
1、實例使學生意識到中學數學知識尤其是函數知識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發學生用數學的原動力。
2、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3、訓練學生對主要信息的捕捉,體驗現實問題決策的多樣性與開放性。
教學重點:建模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數學模型的建立。
教學過程:
師:最近老師想以貸款的方式購買一套住房,在走訪了幾個同類小區后,老師把目光鎖定在相同條件下兩個小區。
a小區,首付6萬元,每月還款1152.8元。
b小區,零首付,每月還款1562.5元。
貸款年限不少于3年,必須在退休之前還清,對于我來說,不得超過15年,請同學們幫我拿主意,看我究竟該選哪個小區?
(學生沉思片刻,開始動手演算。)
生:老師你應該哪種省錢選哪個。我設貸款為x月,所交金額為y元。
ya=60000+1152.8x
yb=1562.5x
師:那我們如何比較呢?
(教師的適當引導有助于學生把已有的零散知識整理成體系從而更好地理解一次不等式組與一次函數之間的內在聯系。)
生:可以用不等式,令ya>yb即:
60000+1152.8x>1562.5x
60000>409.7x
解得:x
由于是房貸問題,所以有x
同理求得,當x>147時ya
即:當x小于147時選b小區;當x等于147時選a和b小區均可;當x大于147時選a小區。
師:利用我們所學的不等式知識,可以得到答案。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生:可以用函數圖像。
師:好,請同學們借助函數圖像解決。
(教師巡視觀察學生不同的畫圖像的方式,請他們分別上黑板自己畫出他們自己認為的圖像,這一部分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嚴密性。)
師:讓我們共同分析一下這三個圖像吧!
生a:老師,我認為圖像甲畫得不對,因為x、y不可能為負數。
師:有道理,那么乙圖像是否正確呢?
生b:老師,乙圖像畫得也不對,因為規定貸款年限不低于三年,所以兩個函數圖像的起點應在x=3×12=36處。
生c:我覺得丙圖像基本符合題意,它注意到了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即3×12≤x≤15×12,即36≤x≤180。
(學生在利用數學知識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因地制宜、靈活處理,這正符合“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思維很有創造性。)
生:同意。
師:d同學,請問如何用圖像判定哪種方式更省錢?
生d:交點處x的值即為前面求的147。這里ya=yb,選哪一種均可;在交點右方,當x取相同值時,ya
師:看來同學們從經濟問題方面幫助老師考慮,在貸款年限相同時,哪種方式還款少,我選擇哪種。請大家不要停下思考的腳步,看看我們還有沒有要考慮的問題和新的角度。
生e:老師,我覺得思路拓展開了,首先應考慮你手中是否有6萬元,如果有,你有兩種選擇,如果沒有,你只能選b小區。
生f:老師,我認為你的貸款年限最多15年,共180個月,公積金的貸款利率較低,如果你有6萬元,也應該選b小區,因為這樣到期yb-ya=1562.5×180-(60000+1152.8×180)=13746元。隨著工資的增加,物價上漲,在十五內,多出的13746元早就充里面去了。而且老師現在還可拿這60000元來投資其他獲利,創造更高的價值。
師: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贊同生f給我的建議,他很有頭腦,好好努力,今后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金融人士。
課后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思想,真正使學生獲得作為公民所必須具備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由于學生的觀察點不同,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和引導學生思維的多樣性,把數學學活,使數學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評析:
第一,本節課的設計主要是列舉我們身邊的實例,使學生意識到中學數學知識尤其是函數知識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原動力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第二,正確處理書本中的實際問題與實際中的數學問題的差異。由于決策人的社會背景的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的差異,往往會引發結論的多樣性,有時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論,所以本節課的第二個特點在于:訓練學生對主要信息的捕捉,以確定答題角度,同時體會現實生活結論的開放性和多樣性。
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分析篇四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標準指導我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些要求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所以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以外,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但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聽到一些學校優秀教師公開課時有時會發現,有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性不強,有喧賓奪主之嫌。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師在教授三年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大西瓜,在母親節的時候,你準備怎樣分這個西瓜呢?”
生1:“母親節到了,我準備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兩份,給媽媽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教師問。
生1:“我一半,媽媽一半,一樣多,這樣誰也不吃虧。”
教師未作任何評價。
生2:“母親節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給媽媽5份,我留3份。”
“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教師微笑地問。
生2:“媽媽很辛苦,在母親節里應該多給她一些。”
“你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師熱情地表揚了她。
其他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說在母親節應該多給媽媽一些,教師都一一贊揚了他們。
這時,生3舉手回答:“我把這個西瓜全都給媽媽吃。”
這位教師一楞,連忙微笑地問:“你為什么這樣作呢?”
“我一點兒都不喜歡吃西瓜,所以我都給媽媽吃。”
此時,這位教師臉上的微笑霎時凝固起來,吃驚地說:“你怎么把不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媽媽,你的思想有問題呀!”
案例二:
[祖沖之你真偉大]:另一位教師在教圓周長的計算時,在學生探究出圓周率后,這位教師認為此時應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于是在介紹了圓周率研究的相關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這樣提問:“大家想對數學家祖沖之老爺爺說些什么呢?”
學生們群情激奮。
生1:我想說:祖沖之爺爺你真偉大!
生2:祖沖之爺爺有勤奮嚴謹的鉆研精神,祖沖之我佩服你。
生3:……
學生們本以為至此就結束了,誰知這位教師繼續借題發揮:“那么,我們以后應該怎么作呢?”
孩子們很聰明,在教師的“指引鼓勵”下,個個說出一番“豪言壯志”。不過,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題錯了]:記得一次去聽一位小學數學老師的公開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后一題錯了……”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認為她的最后一題算錯了。
滿以為那位老師會馬上幫助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沒想到他卻說了一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他說:“最后一題是錯了,可大家為什么只說她錯的這道題,而不說她前面四道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是多么容易發現別人的短處而忽略了別人的長處,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首先要看其優點,要寬容地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的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時時顯出寬容的態度,我相信這比老師單純重說教的“灌輸式德育”要高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該滲透在每一堂課中,那么怎樣在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進行思想教育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數學課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牽強附會,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適時適地才能取到應有的效果。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在具體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從知識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工作作風和思想情感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謂教書育人,正是這個道理。但是,這種教育必須克服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教學的思想教育意義,不顧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生拉硬扯地進行空洞的、貼標簽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視教學的教育意義,單純的為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進行教學,只教書不育人。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再來審視上面的三個教學案例,問題來了。
案例1中,學生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西瓜給媽媽,難道思想就有問題了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更應該看到這個孩子身上有著誠實的品質。孩子是敢于說真話的,而我們成人往往缺乏這種勇氣。相反,成人可能會用虛偽、虛情假意來掩飾自己。不僅如此,有時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們還在教育著我們的孩子學會說假話,鼓勵他們說假話。他們慢慢知道了:說真話有時不和時宜,會受到訓斥,而隨聲附和老師的意思還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多么可怕的教育!沒有真誠的教育怎能培養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難道非得讓孩子們說出來嗎?另人質疑的是這位教師上的究竟是數學課呢?還是思想品德教育課?那種在教學環節上追求簡單的“嵌入”式或“貼標簽”式的教學方式;那種牽強附會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學內容中去的方法,我認為都是不可取的。那樣只會助長了學生說空話,說違心話的壞習慣,最終使得數學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落得兩敗俱傷的境地。我認為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在培養學生認真嚴肅、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的良好的習慣。
綜觀前兩個案例,與案例3中的教師進行對比,不難看出最后這位教師做的恰到好處。使得思想教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做到順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強塞給學生,注意適時適度,學生樂于接受,達到了即教書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分析篇五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
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10=120(米)
幾天修完?
120÷15=8(天)
綜合算式:12×10÷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120÷6=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歸總應用題.(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分析篇六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頁的內容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將書上大米袋示意圖制成掛圖。
一、復習
1.教師:我們都學過哪些重量單位?
讓學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體有多重。
2.5000米=()千米4千米=()米
1000克=()千克8千克=()克
二、新課
1.教學噸的認識。
教師:我們以前學過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鹽重1千克。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個比千克還要大的重量單位(引出新課)。
出示書上第一個直觀圖。引導學生說一說圖意,然后教師指出: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教師:誰能說一說還有什么物品用噸作計量單位?1噸到底有多重呢?
教師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教師:假設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
教師:你還能說出哪些東西大約重1噸?
2.教學千克和噸的換算。
4噸=()千克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推算,不用寫出推理過程,啟發學生想出:1噸是1000千克,5噸是5個1000千克,5個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噸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給有困難的學生一定提示。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推理過程。
三、小結
四、課堂作業
教師還可以再給出幾個例子讓學生說出合適的單位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