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讀書交流心得體會一
推薦剛開始看這本書時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書中所提的要求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說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老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老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真正開始對這本書感興趣時是在白鹿培訓時,和學員們一起觀看由這部書改編的電影《熱血教師》。
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讀了這本書,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好學生要靠老師的激勵、引導、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作者克拉克先生從細微處著手,通過對55個教育細節的處理,創造出教育奇跡。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并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例子,讓讀者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跡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跡,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贊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讓絕大多數的老師感到比較頭疼的就是如何處理后進生的問題,比較聽話的還好,雖然完成質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業還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對于作業經常拖拉不做的,我們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聯系家長,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進生談話,剛開始還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長聽慣了孩子在學校的“不好表現”,也會對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則會認為自己在老師的眼里就是一個差生,就更不想學習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這樣的情況:他的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他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長聯系,但都沒能聯系到。有一次總算聯系到了,他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說:“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著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但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說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得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后自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讀完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現直截了當地告訴家長,而孩子表現好的方面就很少會去告之家長了。
還記得去年任教五年級時,我也碰到過類似的學生,打電話給家長告訴她孩子經常不做作業,家長直接跟我說;“我管不了她,我都放棄她了,老師你也別管她了。”后來再打電話她就再也沒接過。如果那時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樣,先讓家長了解孩子優秀的一面,也許結果就不一樣了。
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法會有不同的結果。優秀是教出來的,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圍,喚起他們的學習激情,讓他們享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更優秀。
歷史讀書交流心得體會二
近期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孔子、葉圣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們常贊賞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蘇聯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提出了很多教育觀點讓我感受頗深,要求我們教師應多讀書,讀好書,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落實到學生上面,作為一名老師應當怎樣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著魯迅先生,時刻激勵著他去英勇斗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范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范。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并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思想情感。面對著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著正處于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言行舉止。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傳。我們要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為;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真正負起為師之責。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巨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說:“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成為一名留守兒童,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后,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著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讀了一些教育名著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歷史讀書交流心得體會三
今天我有幸讀了西方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為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了。
還有一個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里充滿了迷惑,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為是“癡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秘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于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并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心得體會
無論進步、落后,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體驗成功的愉悅,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據說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漁夫在深海里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為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漁夫不滿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剝掉白點,就在漁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后漁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漁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擇思路有著相同之處,就是錯誤的鐘情于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后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銳利的眼光,善于于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門關于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可以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凈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不過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后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里沒有“命令”,只有“對話”。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癥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于傾聽,善于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并非敷衍,而是一種寬松。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這本書值得一看。
歷史讀書交流心得體會四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講了三國時期吳,蜀,魏三國鼎立。一場刀光劍影的戰爭還清晰可見,顯示三國時期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動蕩不安的現象。
什么“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后,他無法控制自己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接著就是諸葛亮,這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然后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后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于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后終于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蒙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么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么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歷史讀書交流心得體會五
?歷史研究》出自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rld Joseph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為十冊鴻篇巨著,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湯因比認為,不應該把歷史現象局限在一個民族國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圍進行比較和考察,這個更大的范圍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數有創造力的人創造引導發展的,或言之,沒有這些人,文明將會停滯不前。而這些有著創造力的少數人也并不是總保持著創造力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斯賓格勒等著名歷史學家就認為文明終究會衰弱,正如人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規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無法擺脫“衰弱”之命運嗎?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創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雖存在諸多的缺點,卻仍可承受此等贊譽。認識存在相當的主觀能動性。文明之所以會有興衰,原因無他,皆是人能否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衰無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敵人正好在你的體內,你所犯的錯誤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說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進步與否和有創造力的個體有關。經驗表明,有創造力的人都會讓社會上的多數人來模仿自己的行為。這種模仿是一種機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創造的心靈。此種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將已有的文明在空間上拓展,在時間上延續。同時,這些有創造力者在社會作用下有可能會迷失自我,他們也因此喪失創造力。當他們喪失創造力時,人們將不再模仿、遵從,是此,有些“原有創造力者”會采強迫方式。正謂之,“先知變成教官,圣人變成暴君”。亦即,當已失去創造力之人迫使社會其他成員模仿、遵從其反文明的行為或言語時,衰亡便露出端倪。興兮,衰之所伏;衰兮,興之所依。
所謂的迷失自我究為何意。人是和環境不斷密切互動的,這個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社會環境。人在過多的崇拜情形下,就變得樂于享受并安于現狀,這也是他們喪失創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上的羅馬帝國、威尼斯王國、意大利王國皆是如此。盛極一時、風靡地中海的古希臘曾一度擊敗強大無比的波斯帝國,就是這樣的古希臘文明也歸于消亡。他們沒有敗給強大的敵人,而是敗給了驕傲的自己,敗給了自己所崇拜的已然過去時的豐富文化(失去了原先文明所具有的創造力)。樂成的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不加以進一步的創造或改良,就無法應對新的挑戰和障礙,因而衰弱甚至消亡就成了歷史的常戲。
如此就有人追問,難道沒有一直對各種榮耀和夸贊保持警惕之心的原創力之人嗎?歷史中不乏這樣的人。然則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即是前后輩的人持續地發揮創造力。文明斷代進而衰弱的現象正是說明具有原創力的人自身創造力的喪失和后繼具有原創力之人的缺失。
讀史明今,個體的生活何嘗不是另一種簡短的歷史,也上演著興衰。從洪荒混沌到識得禮義技能,每一個進步都是創造力的再現。生活或者工作學習,若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思進取,則如逆水行舟。現有的經驗或者技能,并不足以完全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因而定期的更新知識體系和完善為人處世方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歷史讀書交流心得體會 歷史讀書心得體會5篇讀后感】相關推薦文章:
關于歷史教師培訓的心得體會
讀書交流會上即興發言稿
幼兒園老師讀書交流活動總結
“了解母校歷史”大學新生主題交流活動策劃
三大歷史決議心得體會范文 三個歷史決議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