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順應廣大農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下面查字典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關于鄉村振興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形勢與政策鄉村振興論文精選六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1】形勢政策鄉村振興論文
[提要]發展鄉村全域旅游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本文選擇浙江省松陽縣為案例研究,從全域視角出發,總結分析鄉村旅游發展面臨著規模偏小、層次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問題。并提出加強政府主導規劃、突出特色主題、打造智慧平臺、完善交通系統等四個方面策略,以便統籌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增加農民創收,助推松陽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全域旅游;農民創收
本文為2018年12月5日麗水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8年麗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打造全域旅游,推進“三旅”融合——以松陽縣為例”(項目編號:LC201823)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2月4日
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順應廣大農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發展旅游業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促進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帶動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發展全域旅游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有效載體,帶動農村三產融合,將成為鄉村振興的一種新型模式和路徑。
松陽縣是麗水市建制最早的縣,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當前松陽已在全力發展全域旅游,根據“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標要求,舉全縣之力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全域視角探索松陽鄉村旅游業發展一方面可推動當地產業融合升級,增加農民創收,另一方面也希望為其他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參考,同時為麗水建設大花園,把握創建浙江(麗水)綠色發展綜合改革創新區機遇,實現“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陽鄉村旅游發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一)松陽鄉村旅游發展取得的成效。近年來,松陽縣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立足超優生態優勢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發展高品質生態農業、旅游業和創意文化產業,以做強百億茶業、復活百座古村、建設百里綠道、辦好百場節會、打造百個藝術家工作室的“五個百”工程,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長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鄉村旅游業發展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松陽依托傳統村落特色優勢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縣共建成民宿(農家樂)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萬人次,經營收入1.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26%,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迎來春天。
(二)松陽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松陽的鄉村旅游業發展依然尚未成熟,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1、從頂層設計看,缺乏鄉村旅游統一規劃,以家庭為單位經營占大多數,投入少、規模小、分布散、品牌效應差,整體呈現出“小、亂、散”的發展局面。
2、從產品內容看,旅游產品單一,形式簡單,同質化競爭嚴重,民宿發展仍停留在農家樂水平上,未能充分發揮鄉村超優生態和地域文化底蘊優勢,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優勢。
3、從產業配套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依然有待強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農村交通條件差,民宿客房數量少且檔次不高,衛生設施簡陋,極大影響了游客體驗感。休閑娛樂服務項目缺乏,內容較為單一,趣味性不高,沒有形成完善的養、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
4、從人才支撐看,松陽鄉村地處偏遠,經濟落后,對旅游創意設計、規劃管理、宣傳營銷等各方面專業人才吸引力較弱,同時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當地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和鍛煉,服務和管理專業水準都有待提升。
(三)小結。松陽鄉村旅游在村景數量、地域分布和農民創收上都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普遍存在著規模偏小、層次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問題,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瓶頸制約。在此背景下,發展全域旅游將會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新的出路,把鄉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疇,從全域的視角統籌鄉村以及城鄉發展,最終實現助推鄉村振興的目的。
二、以全域視角統籌鄉村旅游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策略
(一)政府主導,構建鄉村全域旅游規劃體系。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全域旅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著力構建鄉村全域空間規劃體系,實施差異化的鄉村旅游規劃導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規劃和實施機制,推廣基于新技術的鄉村規劃管理模式。
1、政府部門應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根據各個村莊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準確定位鄉村的發展方向和旅游主題,科學制定鄉村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既不盲目開發又不浪費資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處處皆是景”,實現景點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財政投入,設立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建立健全向鄉村旅游發展傾斜的配套優惠政策,比如加大對農民自主創業建設經營民宿、種植農產品等的財政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全域建設鄉村公共廁所、公共停車場等旅游配套設施,實現資源全域化。
3、強化政府在鄉村旅游品牌營銷、宣傳推廣等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主導作用,為鄉村旅游從業者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指導制定科學、先進、有效的營銷策略,提高“千年古縣,田園松陽”的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機制,加強管理和服務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提高服務水準,為鄉村全域旅游保證人才輸入,實現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題旅游產品體系。因地制宜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原則。松陽田園風光資源豐富、民俗傳統保存完整、生態環境優良,要著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民俗體驗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和綠色健康旅游等。作為名副其實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國”縣域樣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陽超優生態環境和獨領風騷的農耕文明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內各個鄉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態資源、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特色不一,大體分為景村共生型、景區依托型、資源活化型、潛力挖掘型四種類型村莊,要分類施策,科學整合,形成特色主題系列產品。景村共生型村莊資源豐富且周邊有景區,鄉村旅游相對成熟,但同質化競爭嚴重,景觀條件下降,這類村莊要突出產品特色,避免同質,提高娛樂休閑體驗,著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區。景區依托型村莊自身無明顯特色資源但周邊有景區,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但對景區依賴性強,這類村莊要加強與景區的溝通聯系,完善交通設施,實現“村景貫通”,努力發展新業態。資源活化型村莊自身特色明顯但周邊無景區,這類村莊要堅持保護自身特色,根據實際情況適度、有規劃地開發,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要跟上。潛力挖掘型村莊自身缺乏特色資源且周邊無景區,這類村莊可以從文化產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內涵,打造文創產品特色品牌,促進文旅融合。 (三)協同推進,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臺體系。松陽智慧旅游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視旅游信息化建設,將智慧旅游作為全縣重點推進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規劃。一要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充實全縣門戶網站上的旅游專題網站,結合兩微一博公眾號平臺,完善全方位宣傳體系。二要加強旅游大數據平臺建設,通過后臺實時監控統計客流量、游客咨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數據,整合鄉村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資源并科學調整分配。三要構建全域旅游智慧平臺,以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為端口,向游客開放景區介紹及門票購買、周邊餐飲及預定、實時交通、醫療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務,構建集個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綜合性旅游交易服務平臺。四要探索鄉村旅游線上營銷模式,構建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全域民宿線上預定及管理平臺、農產品銷售平臺等,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務。
(四)內外連接,完善全域交通網絡系統。交通網絡是全域旅游的基礎和先決條件,發達的全域交通網絡將為全域旅游打通發展的血脈。近年來雖然金麗溫鐵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麗鐵路都進一步完善了松陽交通網絡系統,但復雜的山區地形仍制約著鄉村旅游點的交通條件。一要構建四通八達的對外交通網絡,爭取早日開通高鐵、機場等大型交通系統,全面完善大路網格局。二要完善農村公路網建設,加強鄉村與城市、鄉村與鄉村之間的道路交通銜接,設立交通樞紐,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環”。三要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完善旅游交通專線、自駕風景道、慢行休閑綠道等綜合旅游交通體系,形成覆蓋全域的“慢行交通體系”。松陽大木山騎行茶園是中國首個騎行茶園景區,目前已建有休閑健身騎行環線8.3公里,專業越野賽道7公里,有效串聯中國綠茶第一鎮——新興鎮和卯山國家森林公園、松陰溪景觀帶等旅游資源。可借鑒大木山騎行綠道成功案例,結合自然資源條件,打造“松陽全域旅游發展的新走廊”——特色綠道觀光系統。
主要參考文獻:
[1]項曉艷.全域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徑[J].江南論壇,2019(11).
[2]李漢勤.松陽:以“五個百”工程助推鄉村振興[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艷愷.麗水市鄉村旅游轉型提升發展研究[J].開發研究,2011(2).
[4]楊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鄉村振興發展研究[A].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C].2018.
[5]何躍武.東部落后地區智慧旅游發展研究——以浙江麗水為例[J].延邊黨校學報,2018.34(2).
【篇2】形勢政策鄉村振興論文
【摘要】“振興”發展的過程,是中國農業經濟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深化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符合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支撐。本文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鄉村振興發展之問題,提出發展之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 鄉村治理 問題 發展路徑
前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創新性舉措,也是對“三農”工作做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黨中央關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號召,推動農村統計調查工作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按照上級統計部門統一安排部署,筆者通過對樟樹市張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鄉西塘村兩個行政村和20份個人調查問卷的調查,嘗試淺析基層在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一、基本情況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樹市張家山街道,距離市區有13公里,下轄4個自然村,戶籍戶數502戶,常住戶數485戶,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積2827畝,主要以種植水稻和蔬菜為主。由于地處市郊,當地的農戶大都在家務農,閑暇之時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幾年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大有改進,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100%,鄉風民俗純樸,尊師重教,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發展村級經濟,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34元。近年來,在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脫貧成果顯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樹市中洲鄉,距離市區有55公里,下轄12個自然村,戶籍戶數478戶,戶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積4420畝,山林地面積5800畝,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規劃的省級貧困村。經過全村干部群眾齊心協力開展脫貧攻堅戰,2019年實現了整村脫貧的可喜成績。
通過召開座談會和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我們收集了20份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問卷。大家一致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感觸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而且變寬了,醫療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攀比之風也漸長,特別是結婚彩禮這塊。徐家堎村的彩禮已高達20多萬,除了彩禮有的女方還要求男方在市里買房,有的還要買個10多萬的車,結婚費用高達七八十萬。再有一個請客送禮也是農戶生活中較大的開支。大家普遍反映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有資金、人才和技術,希望能有機會參加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二、發現的問題
首先,農村勞動力流失,空心化趨勢嚴重。目前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合理分布。這種人口的單向不可逆流動,不僅使得一些生態條件脆弱、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鄉村凋敝景況;更使得山區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缺少了必要勞動力的支撐。像中洲鄉的西塘村,全村戶籍人口478戶2016人,其中整戶外出1250人,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謀生,加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工農業發展基礎薄弱,使得人口流失無法逆轉,造成該村目前勞動力嚴重匱乏,呈現嚴重的老齡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態條件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區村嚴酷的自然生態條件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加劇了該村的人口流失,使得這里大片土地嚴重撂荒,土壤更加貧瘠,形成了惡性循環。
最后,農民思想觀念滯后、文化素質較低,鄉村振興的實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撐。客觀講,大部分農民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上,這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形式變化的需要,也制約了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部分農戶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質量的內生動力,具有普遍“圖安穩”的思想觀念。
三、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一是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發展,以“一村一品”帶動鄉村形成產業發展的循環系統。像徐家堎村距市區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發展蔬菜種植和稻田養蝦產業,現已建好1000畝蔬菜大棚基地和600畝的稻蝦養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種植大棚12個,千畝枳殼基地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深入進行農產品開發,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將特色食品產業化,打造綠色農產品產業基地。
二是實現鄉村人的振興。推動鄉村人的振興,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勵下鄉發展、回鄉創業,也要帶動職業轉換,大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職業培訓。要讓青年在鄉村找到實現人生出彩的機會和舞臺,重點是實現鄉村要素與城市要素的結合,將城市需求與鄉村的供給、鄉村的需求與城市的供給,通過青年人返鄉創業、城市居民下鄉創業、農村居民留鄉創業結合起來,實現全要素綜合配給。
三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要在產業振興與人的振興帶動下,賦予傳統鄉村文化新的內涵,發展新鄉村文化;二開展農村度假休閑游,通過對環境、設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發展自然休閑娛樂、農家樂等;三要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保護鄉土風情、傳統村落等,讓鄉土文明在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中綻放新的活力。
四實現鄉村生態振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既要實現鄉村生活生態環境美,又要實現鄉村居住生態環境凈,如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
參考文獻:
[1]莊龍玉,龔春明.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理念與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
[2]張毅慧.新時代加強全民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N].吉林黨校報,2019-04-01.
【篇3】形勢政策鄉村振興論文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而金融在當代經濟中占據核心地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應承擔起先鋒作用。探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對研究更有效的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對策和路徑、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浙江省金融業積極深化改革,順應農村發展變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農村發展的道路,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農村金融;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點位置,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應該在服務農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主導作用。《關于實施農村再生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保障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正確方向,完善適合農業和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滿足多樣化農村振興的金融需求。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鄉村問題的成因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引起了學界的熱烈的探討。眾多學者研究了鄉村凋敝的本質原因。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目前,大部分的農村都沒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壯年的勞動力,導致農村日益衰落。因此,許多學者從人才培養管理的角度尋求鄉村振興的方法。還有一部分學者從鄉村教育的角度思考鄉村振興。認為鄉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離不開鄉村教育的支持,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同時,鄉村教育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知識技能,促進鄉村文明的繁榮。
實際上,國外發達國家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也出現過城鄉發展不協調、鄉村凋敝衰落的情況。因此,國外的許多學者在早期也提出過“鄉村復興”等問題。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指出,資本投資不足是導致鄉村地區經濟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得出,想要改變農村地區經濟落后的情況,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大投資規模,加速產出的增長。
還有些學者從資源、權利的角度分析鄉村難以走出貧困的原因。繆爾達爾認為,鄉村貧困是由于鄉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經濟方面的原因,還應當考慮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資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瑪蒂亞在他的著作《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中指出鄉村貧困、衰落源于資源的缺乏和權利的不足。
和我國學者一樣,國外的許多學者注意到了人力資源的作用。舒爾茨在研究發展中國家教育的投資基礎上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指出發展中國家不夠重視教育發展,導致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失,導致無法逃脫貧困泥潭。
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鄉村衰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資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資源缺失等造成鄉村長期無法擺脫產業衰落和人口貧困的惡性循環。結合我國的實際,鄉村產業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資金的缺乏。同時農村金融發展相對滯后,難以和資本的要求匹配上。鄉村振興背景下,打破發展桎梏、有效發揮資金的作用是當前鄉村擺脫貧困、衰落現狀的重要手段。
2.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機制分析。根據前文的分析,鄉村衰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資本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和發展農村金融等手段緩解農村資金問題。財政投入的金額有限,不能完全彌補鄉村發展的資金空白。因此鄉村資金問題解決應以發展農村金融為主,財政扶持為輔。
農村金融通過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促進貧困鄉村經濟發展。直接手段就是農村的相關金融機構直接把資金發放給符合條件的鄉村居民,為鄉村的產業發展升級和人才的培養提供資金保障,引導鄉村居民更好地就業或創業。而農村金融的間接效應則起效時間更長一些。主要通過深化金融服務,促進農村的經濟增長,從而促進分配制度的完善。
當前,我國農村市場不夠完善,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市場失靈很大程度來源于農村的信息不對稱,而信息的缺失又導致鄉村振興的成本較高,金融市場的作用不能完全發揮。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我國政府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進一步加大資本投入,扶持產業發展。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擴大、效率的提高會促進儲蓄的增多、投資的增加、資源配置的完善,進而增強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達到振興鄉村的目標。
二、農村金融發展困境
金融特別是農村普惠制金融對鄉村發展十分重要,在支持農村發展的同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黨提出把“構建普惠制金融”作為基本的國家戰略,之后我國農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設在進步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新的趨勢。第一,農村金融的需求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逐漸多元化,基層的村級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鄉村銀行等機構積極參與農村金融的發展;第二,農村金融改革伴隨著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原先農村金融供給的難點問題;第三,政府進一步擴大社會資本的參與度;最后,互聯網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也給農村金融發展帶來新契機,小微型金融發展和創新活動日益旺盛。這些新的發展趨勢說明我國現代農村的金融發展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在發揮金融對鄉村的支持作用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引起了新一輪的研究熱潮。
1.信息不對稱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務提供的主體是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而銀行等提供信貸服務時,對信息的依賴程度較高。信貸產業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農村市場通常都是不完全競爭市場,難以排除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因此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營主體的信貸可獲得性比較差,農戶的信貸配給遠低于實際需求。
此外,信息不對稱又造成了獲取信息資源的成本增加。銀行等放貸機構獲取信貸信息、履行合約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較高。
2.抵押擔保障礙難以消除。為了規避風險、達到考核要求,許多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服務時,要求貸款人必須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但在農村,以農戶為主體的貸款單位資產積累較差,往往抵押物達不到金融機構的要求。此外,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低成本、輕資產經營,通常沒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貸抵押的問題依然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而抵押、擔保是我國農村居民獲得合法、正規信貸的主要渠道,因此農戶獲得正規信貸較為困難。 3.農村金融服務機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行業迅速發展,銀行發展也較為良好。不論是東部發達省份還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我國銀行的金融機構網點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除了銀行,貸款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和鄉村相比較,金融機構在縣域內的數量較多,提供的服務較全。而鄉村的金融供給則明顯不足,大量的農戶無法通過正規信貸獲得資金。2007年我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我國10個省份的農戶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這些地區正規金融的覆蓋率只有31%,遠低于農戶需求。
三、浙江農村金融發展經驗分析
浙江的農業資源并不豐富,山地丘陵較多,耕地資源較為匱乏,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5畝,農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低。而浙江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農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浙江省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當前,浙江省擁有818個現代農業園區,10172個糧食生產功能區,11個省級智慧農業示范園,234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農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是擺脫貧困,使農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為本,努力增強農民素質,提高農民收入,最大程度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2017年,浙江省農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近是全國的2倍,為24956元,且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國最低的。通過扶持計劃,浙江省在2015年底就消滅了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振興鄉村,消滅貧困,需要充分的資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1.借助互聯網手段獲取信息降低成本。農村信貸配給矛盾根本原因是農戶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就是金融機構缺少獲知農戶全部風險信息的手段,導致相當數量的農戶無法獲得正規的借款。從這個角度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關鍵問題是信息問題,處理好信息獲取的難題,更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這個難題。
互聯網金融具有信息比較優勢。首先,在信息的獲取上,互聯網金融具有優勢同時還能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借助信息技術,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通過個體的行為獲取更多維的數據。獲取多維數據之后,借助大數據進行整合,進而緩解了借款人和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同時大大降低了獲取信息所需成本。其次,和傳統的農村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在管理信息上也具有更大的優勢。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時進行金融信息的管理,而且管理的信息量也遠超傳統方式。再者,借助云計算等技術,互聯網金融在信息處理上更加高效。最后,互聯網金融比較重視用戶的體驗感受,看重交互式的營銷,積極調動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主動性,對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的用戶定制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總的來說,互聯網金融在相關信息的獲得、管理以及處理等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有效的緩解農村金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降低信息管控的成本。
浙江省的信用環境較為良好。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在2006年就聯合了各級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技術,開發全省聯網的農戶信息管理系統,全面建立農戶的信用檔案,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農戶的信用變現。到2018年6月底,全省超過90%的農戶擁有自己的信用檔案。同時,還對農戶的信用進行評價。2018年6月末全省的信用農戶數量高達903萬戶,超過了農戶總數的一半,占到了75%。在原先信息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還將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等的信息錄入管理系統,不斷完善農村的信息系統。
2.優化信貸模式。農村產業的發展要依靠農戶進行生產,因此,可以適當降低農戶的貸款門檻,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通過推廣多種擔保的方式來解決農戶貸款難的問題。擔保方式不局限于固定資產,還可以從生產量進行考慮。對于農產品生產率高、產量大的地區,農戶可以用農產品作為借款的擔保物。此外,農村的土地所有權也可以利用起來,作為抵押擔保物。優化信貸模式、推行多種更具有靈活性、便捷性的擔保方式,方便農戶獲得正規貸款,提高農戶生產、創業的積極性。
浙江省的“麗水樣本”創新了抵押貸款的新模式。麗水的山區面積廣泛,生態環境優越,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為了讓更多農戶獲得貸款,2006年,麗水市開始了林權抵押的貸款業務。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今麗水市已經有了成熟、完整的林權貸款模式,讓無法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森林資源成為可以利用的金融資產。此外,麗水市還建立了林權的評估、流轉等一系列的管理體系。同時還設立了林木資源資產的收儲中心,農戶可直接憑借林權進行抵押貸款,貸款的擔保由收儲中心承擔。麗水市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也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除了林權抵押,浙江省還積極創新,推進農村的“兩權”抵押。農村的兩權指的是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浙江省的城鎮化水平一直在全國前列,農民的資產價值較高。全省的農民房價值高達3萬多億元。面對如此客可觀的信貸資源,人民銀行杭州支行及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展開“兩權”抵押貸款,創新模式,促進農戶貸款的積極性。比如樂清市為了更好服務農戶創業,設計了30萬元以下農村自建房無門檻貸款服務,減免了其他擔保手續,農戶只需抵押一次農房,就可以獲得貸款,貸款還能循環使用。對于“兩權抵押”中的關鍵、難點——抵押物的處置,浙江省也發揮地方特色,進行了創新。通過司法拍賣等方式,暢通了處置渠道。既讓農戶有房可住,又保證了貸款金融機構的權益。針對大額的資金需求,湖州市長興縣推出了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貸款服務,農業專業合作社最高可貸款1000萬元,貸款期限最高為10年。浙江省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兩權”抵押的效果明顯。到目前為止,浙江省已經發放了343億元的貸款,受益的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數高達13.9萬。這些“兩權”抵押貸款大部分用于農業的生產活動,在支農惠農、振興鄉村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3.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把握住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新興技術,打造出服務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同時,完善農村金融的融資渠道。努力推進各種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和企業、政府等合作。各金融機構還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緊跟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新趨勢,結合當地鄉村的特點、農戶的需求和機構自身的情況,開發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農村金融產品。此外,借助大數據處理手段,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加快推進便捷支付、小額信貸等金融服務的普及。
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較偏遠地區交通不發達,基礎設施較差,也增加了偏遠山區農戶享受金融服務的成本。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戶,浙江省的涉農金融機構做出了許多嘗試。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獨創銀行卡助農服務,設置大量服務點,方便農戶存取款。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技術大省的優勢,在農村推廣電子支付的同時還扶持農村電商的發展,不斷推進電子商務和農村金融的協同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利用電商平臺數據,實現了小額貸款的網絡申請與發放,極大方便了農戶貸款。
4.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和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鄉村貧困農戶的補貼,利用創業擔保貸款、農戶小額信貸、康復扶貧貸款等優惠補貼政策,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豐富財政補貼農業的形式。統一政策標準,并規范具體的操作,完善資金補貼流程,防止投機取巧、騙取財政補貼情況的發生。盡量降低農戶的金融風險。同時也要繼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有機協調農村金融和產業扶貧的發展。
浙江省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工具,推進擔保體系的建設。2013年以來,政府一共撥款財政補償金1.3億元,出資37.4億元成立政府擔保公司,同時積極推動各級政府出資成立擔保機構。這些擔保機構的主要目的是為小微型企業、農戶、農業生產、農村提供貸款擔保服務。當前,浙江省的各縣市都能提供政策性擔保的服務。除了財政工具,浙江省政府還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助力農村金融發展。人民銀行杭州支行多次提升央行的再貸款精準度和使用率,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成本。對重點的貧困地區,發放扶貧再貸款。同時執行定向降準和普惠降準的政策,增加涉農金融機構的資金容量。
參考文獻:
[1]葉敬忠,張明皓,豆書龍.鄉村振興:誰在談,談什么?[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5-14.
[2]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0.
[3]錢再見,汪家焰.“人才下鄉”: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人才流入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L市G區的調研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9.(2):92-97.
[4]朱成晨,閆廣芬,朱德全.鄉村建設與農村教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融合模式與鄉村振興戰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2):127-135.
[5]呂雅輝,張潤清,張亮,趙幫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陽晨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38-49.
[6]蔡興,蔡海山,趙家章.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OL].當代經濟管理:1-9[2019-03-20].
【篇4】形勢政策鄉村振興論文
[摘要]鄉村振興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措施。然而,由于農村區域廣闊,農村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公共設施和基礎條件落后,農村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部分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因此,鄉村振興面臨新的課題。本文對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治理措施,希望對于拓寬鄉村振興思路有所幫助。
[關鍵詞]鄉村振興基礎建設支柱產業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要走出現階段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的發展,根據鄉村實際做好發展統籌規劃。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鄉村經濟實力不足,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硬件資源,鄉村建設資金不足,鄉村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鄉村人員外流較多。部分鄉村出現“空心戶”“空心村”現象,因此,必須增強鄉村吸引力,重視鄉村人員外流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研究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一、當前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一,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現階段,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擴張明顯,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設表現突出,與廣大農村形成鮮明對比,建設資源和公共資源向城市聚集,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相差明顯。現階段,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鄉村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鄉村范圍廣闊、受眾面廣,能夠改善的環境條件相對有限[1]。二是農村人居環境條件相對較差。農村與城市差異逐漸擴大,原因在于鄉村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由于廣大農村條件千差萬別,大部分農村仍然依靠手工為主以戶為單元的家庭勞作方式,使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存在較大難度。鄉村人居環境因鄉村規劃滯后呈現無序狀態,鄉村環境狀況堪憂。三是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由于公共資源向城市傾斜,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如小學、中學撤并使部分農村孩子就近上學難;鄉村醫院醫療條件較差、待遇差,難以留住醫護人員,醫療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居民就近就醫難。
第二,鄉村發展動力不足,大部分鄉村經濟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經濟是社會管理較為特殊的對象,它是以鄉村管理為主體的治理單元,由此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障礙,特別是許多鄉村沒有發展規劃,排除在統一的城鎮建設規劃之外,鄉村建設處于自發狀態。加上政策對于農村土地利用的限制,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性質,除了土地流轉之外,不能進行其他開發活動,影響農村利用土地發展經濟的步伐,導致大部分鄉村以農業經濟為主,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發展缺少必須的資金來源,鄉村發展后勁不足。以村為單元的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空心化。承包制和農村稅費政策改革后,村集體缺少了以收取提留為主的收入來源,集體經濟呈現空心化。大部分鄉鎮經濟實力較差,投入建設改善基礎設施的能力不足,難以吸引到優勢項目和優勢企業入駐,經濟發展缺少動力[2]。
第三,鄉村吸引力功能弱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嚴重。由于社會優勢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吸引力明顯下降,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十分明顯。部分家庭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值守的人員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現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部分家庭舉家外遷,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戶”,由此出現了部分“空心村”。在農村中從事農業勞動的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大部分鄉村中老年人成為農業勞動的主體,從事簡單的農事勞作,甚至部分出現了農田荒蕪現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家庭的田畝少,農業投入成本高,農業收益低,農村居民從事農業勞動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導致鄉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二是新一代農村居民的鄉村觀念淡薄,缺少傳統鄉村文化價值觀念吸引,在城市環境熏陶下對鄉村依賴性減弱,選擇離開鄉村,而鄉村吸引力差,沒有可以補充的人力資源回流;三是現階段城鎮化與鄉村建設脫節導致鄉村人員外流增加,使鄉村發展缺少勞動力,而且有加劇趨勢。
二、鄉村振興路徑選擇
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發展環境參差不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各地發展實際,按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統籌規劃,選擇好鄉村振興路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鄉村基礎建設投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現階段,要消除城鄉差別,必須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資金上向農村傾斜,針對各個區域內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推進,有序進行鄉村治理。一是做好區域內鄉村建設規劃,促進鄉村建設有序開展。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因為發展狀況和區位差別形成的經濟條件懸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有序開展。要充分重視大部分鄉村發展缺少規劃的問題,以縣域為單位編制鄉村發展規劃,納入全域發展范圍,統籌運行;要將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促進鄉村環境的整體改善。二是加大鄉村農業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三是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進行鄉村道路規劃建設、鄉村人居環境建設,通過城鎮化改變鄉村分散難管的狀況,從而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鄉村公共配套服務措施。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方面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做好鄉村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優化鄉村資源條件,提升鄉村宜居指數[3]。
第二,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促進農村支柱產業發展。鄉村經濟增長緩慢、發展后勁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經濟,因此,要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改變鄉村經濟狀況,促進鄉村支柱產業發展。一是加快推進現代鄉村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各地要根據區位特點,尋找并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品,集中開發農戶單個的土地,實行農業產業園管理,推廣“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壯大鄉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二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田園經濟。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必須考慮農業經濟效益,對傳統的種糧種菜模式進行改革。比如,針對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從發展休閑農業入手,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在滿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娛樂需求的同時,提升休閑農業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讓部分少地居民體驗田園生活,組織他們從事鄉村田園管理,從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三是發展鄉村工商業。振興鄉村經濟,必須加大鄉村招商力度,做實鄉村發展基礎,壯大鄉村經濟實力,使鄉村發展有資金保障。
第三,重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增強鄉村吸引能力。人是發展的決定因素,鄉村振興必須依靠鄉村人員發展,因此,鄉村人員外流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現階段,在城市化加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針對鄉村實際,增強鄉村吸引力,使鄉村人員流動保持在合理范圍,優化村級結構,進行鄉村、村組間的合理布局,有效節約與利用農村土地資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現。一是要加強鄉村人文建設,培育本土鄉村文化,讓鄉土文化價值觀能夠吸引新一代的農村居民,使他們增加對鄉村的留戀,從而愿意投身到鄉村建設。二是加強鄉村組織建設,發揮鄉村各級組織的凝聚作用。要選用有號召力愿意投入鄉村建設的人士充實到鄉村各個崗位,發揮他們的影響作用,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吸引更多的人回歸鄉村、熱愛鄉村,投入鄉村發展。三是加強鄉村社會管理,促進鄉村和諧發展。要在鄉村培育文明新風,改善鄉村公共衛生環境臟亂差的現象,豐富鄉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生活幸福指數。
三、結語
由于我國鄉村范圍廣,發展條件千差萬別,鄉村振興任重道遠。要改變鄉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員外流,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具體來說,應加強鄉村基本設施建設,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做好鄉村規劃,培育鄉村支柱產業,做好鄉村社會治理,提升鄉村幸福指數,從而吸引鄉村人員回歸,促進鄉村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管程程.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7.
[2]劉亞玲.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治理問題研究[J].新西部,2018(34):59-62.
[3]劉興景.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有效治理的路徑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35):25-27.
【篇5】形勢政策鄉村振興論文
[提要]近年來,我國全面推進“四化”同步發展,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城鎮化水平逐年提高,農業農村發展環境不斷改善,但農業農村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黨中央、國務院適時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筆者根據我國“三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對農業農村工作從關鍵點、著力點和保障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由點帶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小農戶;現代農業;財政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9日
鄉村振興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國家戰略,強調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那么如何實施呢?筆者認為應首先理清鄉村振興的關鍵點即如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對接,并圍繞三個著力點即建立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做文章,再輔之以三個保障點即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會的資金投入、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全方位的制度供給,在此基礎上由點帶面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的關鍵點: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
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是發展農業的最優選擇,但我國的國情是農村人口眾多,到2016年底常住在農村的人口還有近5.9億人,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人,按70%的城鎮化率計算,仍有4.5億的人口將住在農村。這么多的農村人口,要吃飯要就業,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作業,完全拋棄小農戶的生產方式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國的耕地有很大一部分在丘陵、山區,只適合精耕細作而無法使用大型機械。因此,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對接成為唯一的現實選擇。
(一)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先進理念相對接。所謂現代農業,是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包括兩方面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物質條件和技術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技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順應現代農業的要求,小農戶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要學習現代生產經營理念。第一,要重視對科技的學習和引進,在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穩產高產、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積極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要順應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向,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擴延,向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靠攏;第三,要由重視數量的發展轉變為數量和質量并重的發展,以便獲得可持續性。因為只有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才能實現產業的增值和事業的發展;第四,要樹立環保的意識,現代農業同時也是生態農業,要重視對土壤和水源的保護,在生產出健康農產品的同時,維持好鄉村的青山綠水。
(二)小農戶與全社會的資金和科技支持相對接。首先是國家財政會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和投入配套的補貼資金,之后將撬動全社會的資金,如金融資本、農業資本等的相繼投入。其次是合理引導小農戶。第一步是使其回歸本源,即如果其在城鎮沒有合適和穩定的工作,就建議其選擇回鄉就業和創業,緩解目前存在的大量空殼村的問題。第二步是使其找準政策的施力點,然后積極跟進。如其居住地是平原地區,擁有大面積的耕地,那么國家必然將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時應建議小農戶以合理的價格或以土地參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轉出去,自身則選擇到農業企業中去就業或以自有資金和貸款創業。第三步是使其隨時關注國家的補貼政策,及時準確地填報、更新自己的信息,以便能享受到國家政策紅利,實現年年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標。
(三)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特征:企業化、組織化和市場化相對接。小農戶今后應轉型為設立家庭農場,逐漸發展成為小微企業,建立企業化的管理制度,保證產品質量,不斷壯大自身。同時,積極參加各種農民合作社組織,成為股東,并有組織地進行生產和銷售。另外,還要建立大數據平臺,運用“互聯網+”的模式,連接生產和銷售,進行市場化運作。即在種植和生產之前,就由合作社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確定價格和種植、生產的品類,產品生產出來以后,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這樣就省去了中間環節的利潤分成,保障了農民增收。目前的問題是,雖然我國合作社的數量2017年已接近200萬家,但真正按合作社經營的卻鳳毛麟角。而合作社只有做大做強才能發揮組織農業產業鏈、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的作用。弱小的合作社與相對強大的農業龍頭企業如何整合,成為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組織機制合理化的重大難題。
二、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因為它涉及到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村的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以及農民的增收等諸多方面。鄉村振興的適時提出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而著力點在于建立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
(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產業體系主要解決的是農業的供給質量效益和產業發展的問題,要點是按市場規律調節要素和產品市場,實現高端化和融合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與供給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因生活水平提高而產生的對農產品的多重需求,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升。應著力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節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轉型協調發展。同時,延伸農業產業鏈,在農產品種植出來以后讓它進入加工、流通、倉儲、運輸等領域,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全產業鏈的增值。
(二)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生產體系解決的是如何種地和提高生產能力的問題,要點是科技進步、全程機械化作業和生態綠色生產。我國的農業生產過程、手段和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已經從完全依靠手工、畜力轉向了依靠機械和技術進步。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是56%,農業全程機械化率大概是65%,在小麥這個特定產品中,農業的全程機械化率已經突破了90%,高的地方甚至達到了95%。今后要在這方面繼續發力,同時要重視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提升和發展農業,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另外,要加大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投入,盡力保持住鄉村的優美環境和人文景觀。 (三)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經營體系是解決誰來種地和經營成效的問題,要點是發展組織化、集約化的生產和經營,就是把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優化組合,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因此,應著力建立和發展生產經營者隊伍,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同時,建立健全農業經營利益分配和聯結機制,確保農業經營者和農民增收。特別是要發揮農民合作社的作用,真正按照合作社的模式經營,使其成為聯結農戶、農業企業和市場的紐帶,既使各方受益,又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三、鄉村振興的保障點:資金投入、要素市場及制度供給
鄉村振興正如一艘巨輪已然起航,要想使它乘風破浪前行,就要給它充足的動力保障,而資金、要素市場和制度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一)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會的資金投入。鄉村振興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農村現有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嚴重滯后,遠不能適應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016年末,中國仍有31.3%的行政村未進行集中供水,有80%的行政村未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有35%的行政村未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至今為止,中國的村莊幾乎都沒有地下管網、污水處理、供熱供氣等設施,城鄉差距很大。農村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也不能滿足需要。另外,我國在農業領域的財政支出雖多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但效率卻不高,存在著多頭管理、投資分散、對象失準、截留、挪用等問題。本來應集中支持大宗農產品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生態安全的資金,卻部分投入支持了大量營利性的龍頭企業、服務于高端消費人群的農業企業等,這樣的情況亟待改變。令人欣喜的是鄉村振興已定為國家戰略,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定會逐步的推出,而財政資金因有引導和示范的作用,必須要和政策配套,實現精準投入,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最終撬動社會資本的跟進。
(二)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健全政策體系,改革體制機制,破除一切障礙,推動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按照市場的規則在城鄉的均衡配置。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完善承包地的“三權分置”制度和宅基地的相關制度。賦予農村土地等資本的功能,使其可抵押,獲得融資能力,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推動農業經營制度適應市場競爭的規模和變化,吸引全社會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向鄉村流動。同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如適應農業的要求,培養技術型農民,使其懂栽培、會管理、善經營,逐步向家庭農場主方向發展;對于區別于“下地農民”的“地畔農民”,由于其已長時間基本脫離了農業種植業,而又居住在農村,主要應致力于把他們培養成專業的農業產業工人,使其能在農村第二、第三產業中充分就業;對于居住在農業旅游區和大型農業園區的農民,要用先進的旅游、休閑、養老、環保等理念培養他們,使其能在相關第三產業中找到合適的工作。
(三)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供給。第一,完善制度,實現鄉村的治理有效。中心在于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完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強化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加強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夯實鄉村治理的基層基礎。第二,改革和完善鄉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堅持市場為主導,農戶、企業為主體,合作社為輔助,釋放個人、集體、社區和各經營組織的活力。第三,健全相關的財政和金融等投融資、補貼等保障制度,解決農業的資金短缺問題。應探索社會資本支持鄉村振興的財政獎補機制,對長期投入的企業給予更多財政支持、貼息政策和配套項目投入,推廣農業項目PPP模式、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方式。要全面建立以縣為主、省市適當補助、縣域封閉運行的涉農貸款風險金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以此激發金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第四,建立人才培育保障制度,培育一批善生產、懂技術的職業農民和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干部隊伍。第五,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制度,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保持鄉村的良好生態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陳錫文.實施鄉村振興戰備推進農業現代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5.
[2]黨國英.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依據與實現路徑[J].社會發展研究,2018.5.
[3]蔣永穆.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18.
[4]魏后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及難點[J].社會發展研究,2018.3.
[5]四川鄉村振興戰略研究智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認識與道路選擇[J].農村經濟,2018.5.
【篇6】形勢政策鄉村振興論文
[摘要]鄉村振興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措施。然而,由于農村區域廣闊,農村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公共設施和基礎條件落后,農村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部分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因此,鄉村振興面臨新的課題。本文對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治理措施,希望對于拓寬鄉村振興思路有所幫助。
[關鍵詞]鄉村振興基礎建設支柱產業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要走出現階段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的發展,根據鄉村實際做好發展統籌規劃。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鄉村經濟實力不足,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硬件資源,鄉村建設資金不足,鄉村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鄉村人員外流較多。部分鄉村出現“空心戶”“空心村”現象,因此,必須增強鄉村吸引力,重視鄉村人員外流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研究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一、當前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一,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現階段,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擴張明顯,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設表現突出,與廣大農村形成鮮明對比,建設資源和公共資源向城市聚集,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相差明顯。現階段,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鄉村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鄉村范圍廣闊、受眾面廣,能夠改善的環境條件相對有限[1]。二是農村人居環境條件相對較差。農村與城市差異逐漸擴大,原因在于鄉村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由于廣大農村條件千差萬別,大部分農村仍然依靠手工為主以戶為單元的家庭勞作方式,使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存在較大難度。鄉村人居環境因鄉村規劃滯后呈現無序狀態,鄉村環境狀況堪憂。三是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由于公共資源向城市傾斜,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如小學、中學撤并使部分農村孩子就近上學難;鄉村醫院醫療條件較差、待遇差,難以留住醫護人員,醫療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居民就近就醫難。
第二,鄉村發展動力不足,大部分鄉村經濟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經濟是社會管理較為特殊的對象,它是以鄉村管理為主體的治理單元,由此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障礙,特別是許多鄉村沒有發展規劃,排除在統一的城鎮建設規劃之外,鄉村建設處于自發狀態。加上政策對于農村土地利用的限制,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性質,除了土地流轉之外,不能進行其他開發活動,影響農村利用土地發展經濟的步伐,導致大部分鄉村以農業經濟為主,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發展缺少必須的資金來源,鄉村發展后勁不足。以村為單元的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空心化。承包制和農村稅費政策改革后,村集體缺少了以收取提留為主的收入來源,集體經濟呈現空心化。大部分鄉鎮經濟實力較差,投入建設改善基礎設施的能力不足,難以吸引到優勢項目和優勢企業入駐,經濟發展缺少動力[2]。
第三,鄉村吸引力功能弱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嚴重。由于社會優勢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吸引力明顯下降,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十分明顯。部分家庭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值守的人員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現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部分家庭舉家外遷,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戶”,由此出現了部分“空心村”。在農村中從事農業勞動的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大部分鄉村中老年人成為農業勞動的主體,從事簡單的農事勞作,甚至部分出現了農田荒蕪現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家庭的田畝少,農業投入成本高,農業收益低,農村居民從事農業勞動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導致鄉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二是新一代農村居民的鄉村觀念淡薄,缺少傳統鄉村文化價值觀念吸引,在城市環境熏陶下對鄉村依賴性減弱,選擇離開鄉村,而鄉村吸引力差,沒有可以補充的人力資源回流;三是現階段城鎮化與鄉村建設脫節導致鄉村人員外流增加,使鄉村發展缺少勞動力,而且有加劇趨勢。
二、鄉村振興路徑選擇
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發展環境參差不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各地發展實際,按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統籌規劃,選擇好鄉村振興路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鄉村基礎建設投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現階段,要消除城鄉差別,必須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資金上向農村傾斜,針對各個區域內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推進,有序進行鄉村治理。一是做好區域內鄉村建設規劃,促進鄉村建設有序開展。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因為發展狀況和區位差別形成的經濟條件懸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有序開展。要充分重視大部分鄉村發展缺少規劃的問題,以縣域為單位編制鄉村發展規劃,納入全域發展范圍,統籌運行;要將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促進鄉村環境的整體改善。二是加大鄉村農業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三是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進行鄉村道路規劃建設、鄉村人居環境建設,通過城鎮化改變鄉村分散難管的狀況,從而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鄉村公共配套服務措施。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方面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做好鄉村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優化鄉村資源條件,提升鄉村宜居指數[3]。
第二,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促進農村支柱產業發展。鄉村經濟增長緩慢、發展后勁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經濟,因此,要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改變鄉村經濟狀況,促進鄉村支柱產業發展。一是加快推進現代鄉村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各地要根據區位特點,尋找并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品,集中開發農戶單個的土地,實行農業產業園管理,推廣“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壯大鄉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二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田園經濟。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必須考慮農業經濟效益,對傳統的種糧種菜模式進行改革。比如,針對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從發展休閑農業入手,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在滿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娛樂需求的同時,提升休閑農業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讓部分少地居民體驗田園生活,組織他們從事鄉村田園管理,從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三是發展鄉村工商業。振興鄉村經濟,必須加大鄉村招商力度,做實鄉村發展基礎,壯大鄉村經濟實力,使鄉村發展有資金保障。
第三,重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增強鄉村吸引能力。人是發展的決定因素,鄉村振興必須依靠鄉村人員發展,因此,鄉村人員外流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現階段,在城市化加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針對鄉村實際,增強鄉村吸引力,使鄉村人員流動保持在合理范圍,優化村級結構,進行鄉村、村組間的合理布局,有效節約與利用農村土地資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現。一是要加強鄉村人文建設,培育本土鄉村文化,讓鄉土文化價值觀能夠吸引新一代的農村居民,使他們增加對鄉村的留戀,從而愿意投身到鄉村建設。二是加強鄉村組織建設,發揮鄉村各級組織的凝聚作用。要選用有號召力愿意投入鄉村建設的人士充實到鄉村各個崗位,發揮他們的影響作用,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吸引更多的人回歸鄉村、熱愛鄉村,投入鄉村發展。三是加強鄉村社會管理,促進鄉村和諧發展。要在鄉村培育文明新風,改善鄉村公共衛生環境臟亂差的現象,豐富鄉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生活幸福指數。
三、結語
由于我國鄉村范圍廣,發展條件千差萬別,鄉村振興任重道遠。要改變鄉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員外流,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具體來說,應加強鄉村基本設施建設,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做好鄉村規劃,培育鄉村支柱產業,做好鄉村社會治理,提升鄉村幸福指數,從而吸引鄉村人員回歸,促進鄉村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管程程.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7.
[2]劉亞玲.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治理問題研究[J].新西部,2018(34):59-62.
[3]劉興景.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有效治理的路徑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35):25-27.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村振興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形勢與政策鄉村振興論文精選六篇的相關內容,查字典為大家帶來最新學習資訊,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本站!
【關于鄉村振興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形勢與政策鄉村振興論文精選六篇】相關推薦文章:
形式與政策2022論文模板范文 形勢與政策2022心得體會
2022鄉村振興與基層黨建黨課講稿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黨課講稿
2022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政策工作總結范文精選三篇
鄉村換屆回頭看工作情況匯報 鄉村換屆回頭看工作報告最新
2022年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工作總結 鄉村振興工作個人工作總結通用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