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出茅廬不懂愛
1991年8月我正式走上工作崗位,踏上教育的沃土,那時我18歲,在偏僻的趙原,我開始了執著的教書生涯。面對一雙雙純凈的眼睛,我慌張甚至有點害怕。18歲的年華有的是興奮激動,力量信念。吃住在學校,有很多的時間和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有著親密無間的友誼,甚至到溝里種樹,到河里洗衣服,都是成群結隊的。我們在冬天的校園堆好大的雪人,滾大大的雪球,在秋天的黃昏采摘果蔬和野菜,在夏天的午后打清涼的泉水,在春天的野外采不知名的野花。快樂著幸福著,無憂無慮,常常在某個孩子的門洞打牌或者講故事,還在一個打麥場上跳《星星點燈》唱《蘭花草》。這樣的日子現在想起就好像昨天,那時,并不因為我們的天天天藍成績不好,相反,我們的升學率位居榜首。那時,我天天練毛筆字,天天彈那架腳踏琴,還學習唱豫劇。后來的這些特長都是在那段時光里打磨閃亮。那時,還一門心思參加自考,讀書學習,積累習慣,以至于后來說起古代文學、現代文學頭頭是道,那會,真正的學會了思考,積累了知識。可是,不懂教育就是愛的藝術,其實,與孩子融洽的關系就是愛的紐帶。我慶幸有那兩年孜孜以求的經歷和感動,雖然初出茅廬,雖然面對世界還有許多的不解,但是,用一顆愛心足以溫暖異常的寒冷,足以容納求知的面容。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樸素的言傳身教,只有腳踏實地誠實做人的信條。
二、歷久彌新學習愛
回顧自己的教學點滴,從激情澎拜到平穩過渡,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蛻變中,我慢慢成熟堅強,沒有信誓旦旦的豪言壯語,一切從平凡開始。
從課堂上的揮灑自如,到課下的娓娓道來,無不是身先士卒。為了尋找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方法,多少次埋頭書堆,教案一遍兩遍甚至三遍四遍。為了學會制作課件,一個暑假掛在網上,聽課,寫作業。凡是有機會,不教一日閑過。總是想自己多學點,自己有一碗水,學生不愁水。不斷涉獵課外書,讓學生一個月讀一本書,自己先做到,讓學生寫日記,自己也天天堅持,讓學生喜歡讀書,經常給他們讀課外書,鼓勵他們寫讀書筆記,總能從細微處滲透,健全他們的心智。
不為困難找理由,多為成功想辦法。是啊,常常抱怨生源差,習慣差,陷在無奈的嘆息和絕望的掙扎中,是一種摧殘,是一種病態。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學質量當然在低谷徘徊,我除了課堂上追求高效以外,更是積極打造向上的氛圍,例如課前齊唱一支歌,讓學生眼睛盯著前方,有意培養他們的注意力,針對學生口語交際薄弱,我堅持學生課前一分鐘演講,輪流講。為了提高學生作文興趣,我帶他們去看兔子,到郵局調查,給他們寫下水文,把班級優秀的習作裝訂成冊。在讀完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后,學習給學生和家長寫信,交流溝通,查找原因,了解學生的精神需求。一次,我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心目中的語文老師,不少同學給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是有思想的`,鮮活的,就看我們怎么引導,怎么塑造。
平穩自己的心態,不能傷害學生。我們教育者都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往往因為一點小事,大動干戈,讓師生關系緊張,甚者刺傷學生幼小的心靈和形成以后某方面的障礙。我發現張靜波腦子靈活,可是語言表達很差,說話只有半截,可能是與老師的嚴厲訓斥有關。還有一個學生,逃課,問其原因,因為完不成學習任務,害怕老師批評。其實,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優秀生,樹立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很重要,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行給他們的心靈蒙上陰影。于是,每一節課,我告誡自己微笑,告誡自己寬容,給學生充足的空間,俯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把他們放在主人的位置在課堂上互動,讓他們發表見解,讓他們學習質疑,禁止課堂上講與學無關的話題,更不許在課堂上批評學生。斯賓塞說:不要希望兒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也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我想,我們都可以試著創造這個神話。所以,我知道不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情是很危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們杜絕高分低能,讓我們先從培養人的角度出發。
三、不斷進步創造愛
在經歷了職業倦怠之后,我蘇醒了。有人說:你教小學就成了小學的水平,真的是這樣嗎?我不信。我始終堅信自己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
在一次次的學習聽課中,先進的教學理念,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時時觸動著我的靈魂,我已經很久沒有走出去做過公開課了,我真的out嗎?我不是個隨波逐流的人,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厚愛不允許我絲毫懈怠。在“四個一”活動中,我每周精心打造高水平的優質課,請中心校領導,校長,教研組長,聽課評課,多提建議。在逐漸磨練中,我敢于說,每節課都有閃光點,這樣長久下去,不進步都難。每月認真研讀教育名著,寫了兩本厚厚的讀書心得,不時在網絡發表日志,交流自己的學習生活。每個月用積極行動努力爭當月標兵。
今年5月4日參加了高效課堂優質課賽講,受到聽課領導的一致好評。六一節的讀書展示中,我寫的很多隨筆被教研室領導肯定。正如新教育倡導的:有行動就有收獲。
天道酬勤,教育的甜蜜根植我心。
新教育實驗課題給我了機會。4月21日,在張主任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平路西街小學,第一次感受了新教育“追求一種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想。回來后,我起草了我們學校的讀書方案,決定從晨誦,午讀,暮省開始,從專業閱讀,專業寫作開始。我每天早上用10到15分鐘和學生一起上晨誦課,中午10分鐘給學生讀書讀報,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晚上寫日記,讀書筆記。教師,每月寫教育敘事。借此機會,我開通了班級愛心微博,自己帶頭寫,天天寫,鼓勵每個同學都在上面留下腳印,給學生提供了“我手寫我心”的場地。然后每周的課外實踐,我都建議學生辦手抄報,辦多壞沒關系,只要用心找資料,精細繪制,我都給予表揚。孩子是在贊賞中成就自尊和自信的。只要能大膽發出自己的聲音就是好樣的。現在,班上的不少同學積極要求辦“原店日報”,展我們學校的風采,謀我們學校的大業。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帶領班上的學生,一個故事一個故事的讀,一條標語一條標語背,告訴他們,我們就要這樣做,這些不是擺設,是文化熏陶,是精神食糧。孩子們在一個個故事中得到啟示,在日記本上傾吐心中的美好。
用愛心微笑澆灌幼苗,讓讀書學習伴我們成長。
我用青春的激情,書寫著自己教育生涯的喜怒哀樂;我用不懈的追求,詮釋著我對教育的理解和尊重;我選擇我無悔,堅守三尺講臺,心系萬千孩子,是我一生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