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央重大公共投資項目中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調研報告
十一五以來,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省人大、省政協的關心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新的治水思路,搶抓機遇,積極開展中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咸安區、通山縣、赤壁市先后被評為全省水利建設先進單位,咸安區還被評為全國2008年度水利建設先進單位。現將我市水利建設基本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1、積極開展項目工作。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水利建設投資力度,我市搶抓機遇,“十一五”以來,全市共爭取水利項目投資14.1823億元(國家投資7.63億元,省配套2.3644億元,地方自籌4.1879億元)。爭取國家拉動內需項目20個,總投資49419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8195萬元,省投資6793萬元。
2、2010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完成。為落實2010年中央“以農田水利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要求,我市去冬就召開專題會議對2010年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確了2010年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總的目標:“進一步健全完善防洪、抗旱、排澇三大工程體系和管理體制,發揮工程效益,提高抗災能力,為建設鄂南
經濟強市提供水利支撐。主要通過農村飲水安全、水庫除險加固、小農水建設、灌區配套、塘堰改造、水土保持、低產田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城市防洪、水利血防、民堤及河堤加固、水毀工程修復等12個方面的工程建設,計劃投資64306.69萬元,開工各類工程818處,完成標工230.03萬個,完成土石方任務746.55萬立方米”。經過全市上下一冬一春的努力,2010年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
3、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進展順利。2009年,我市咸安區、赤壁市納入國家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范圍。咸安區2009年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位于該區東南部的桂花鎮及馬橋鎮。項目區耕地總面積3.1萬畝,農村人口2.44萬人,涉及南川、白沙、劉家橋、萬壽橋、明星、柏墩、毛坪、高賽等10個行政村。項目投資1100萬元,主要用于改造南川灌區末級渠系5條長16.675km,新建渠系建筑物11處,改造15處。新建、疏治田間灌溉渠道100.21km,硬化渠道89.01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工程250處。整治排水溝86.83km;配套改造溝系建筑物工程20處;整治水塘25座,采取加固塘堤、疏深清淤、改造輸水管等措施。改造引水堰9座,采取堰體防滲、破損修補及引水閘改造等措施。改造劉家橋、高賽、渡船、李家灣、港下雷5座灌溉泵站,裝機5臺,裝機功率5*30kw。赤壁市2009年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區包括黃蓋湖鎮黃蓋咀村、老河村、付家垸村、大灣村、滄湖開發區的湯家咀村和余家橋鄉的大嶺村,計劃工程總投資1622萬元,其中中央投資800萬元,省財政資金200萬元,縣財政資金20萬元,群眾投勞折資602萬元,主要用于塘堰改造、渠道襯砌、渠系建筑物配套等建設。目前這兩個縣的農田水利建設按照上級要求,正在抓緊實施,進展順利。
4、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穩步推進。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當前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根據省里的安排,“十一五”期間,初步計劃解決我市79.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從2004年開始試點以來,省廳共下達我市73.12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建設任務,共下達投資31709萬元(其中中央17075萬元、省4780萬元、地方配套89853萬元),目前已完成73.12萬人。
5、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富有成效。1998年以來,我市先后對9座大中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總投資2.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1億元。2007年,中央提出用三年時間,要求所有病險水庫全部脫險。通過積極爭取,我市進入《全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項規劃》的水庫共有64座,占全省總數的十分之一(占全國總數的百分之一),總投資5.5億元,其中國家及省補助4.16億元。目前,國家及省已下達我市6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計劃,共下達投資計劃54974萬元。其中2008年底前下達的39座水庫,已有33座完工,6座正在抓緊施工,共完成投資22632萬元。2009年下達的25座水庫已全面開工建設,2010年主汛前可完成主體工程。
6、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加快。我市搶抓國家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的機遇,爭取將余碼頭泵站、老河排區泵站列入了國家計劃,總投資額14031萬元,其中:余碼頭泵站
10140萬元,老河排區3891萬元。余碼頭泵站一期投資計劃于2006年下達,在2008年底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余碼頭排區泵站二期投資計劃于2008年第四季度已下達,2010年主汛前可完成工程建設任務;老河排區泵站投資計劃已于2007年下達,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設任務的80%,在2010年主汛前可完成全部計劃任務。
7、水利結合滅螺工程建設積極開展。我市屬血吸蟲病流行重疫區之一,2004年以來,上級共下達我市水利血防項目5個,總投資計劃為16233萬元(國家6087萬元、省2214萬元、地方配套7932萬元),截止目前,全市共治理河道12.28公里,灌溉渠道硬化5條共16.22公里,解決4.4萬疫區人飲安全。其中陸水下游水利血防工程于2005年動工建設,總投資為6530萬元(國家投資1959萬元、省配套150萬元、地方配套4421萬元),目前已完成21.1公里的堤段護坡,疏挖河道1.3公里,建涵閘沉螺池5座,清淤渠道9.2公里,完成環境改造工程16處,改水11處,改廁26座。咸安區南川灌區水利血防工程已經完成渠道清淤和護坡工程建設。
8、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成效明顯。近年來,我市狠抓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2005年以來國家和省先后安排我市三湖連江、陸水、青山、南川、石雨塘、云閣龍6個灌區項目建設,計劃總投資21916萬元,截止2008年底共到位國家補助及省配套資金10094萬元,其中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資1800萬元。目前各灌區的續建配套工程正在實施,年底工程建設可基本完工。
9、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扎實開展。2004年以來,全
市各地相繼完成一批 “民辦公助”小農水項目,還興建和改造塘堰6415處,新建水池、井等小型水源工程1561處,新增蓄水能力2329萬立方米。2007年度,下達我市“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投資1229萬元(其中,中央、省投資628萬元),該項目已于2008年5月份全部完成,經省組織驗收全部優良。2008年度,下達我市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2750(其中,中央、省投資1375萬元),截止2009年4月底,工程全部完成。
10、堅持建管并重,促進良性運行。在抓好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強對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積極推進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全市45家水管單位共定編700人,落實人員經費1132.6萬元,落實工程養護經費793.4萬元,基本完成了全市水管體制改革任務。同時,積極推進“四個落實”,即落實水利工程經營管理主體,落實工程安全責任、防汛抗旱責任和維修養護責任,落實管理標準,落實監管措施。特別是近年來,在小型水庫的管理方面各縣市區進行了積極探索,全市所有小型水庫均落實了專管人員,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改變了小型水庫過去存在的“蓄水無人管、放水無人關、壩坡柴雜無人砍、水庫無人看”的現象,既加強了小水庫的防汛保安,又發揮了小水庫的灌溉效益。
二、存在的問題
1、基層水利機構薄弱,人才缺乏,與水利建設發展極不適應。在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中,鄉鎮水利站都被撤銷,少數縣市按流域設有水利服務中心。鄉鎮一級基層水利沒有專門機構。加之基層水管單位經費困難,水利技術人員待遇普
篇二:農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調查報告
——公安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調查報告
省建行三萬活動小組
公安縣是百湖之縣、農業大縣、水利大縣,也是荊江分洪區所在地,特定的地理位臵和特殊的縣情決定了水利工作在公安的極端重要性。作為水利工作的基礎部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如何,直接影響到公安農業的發展。今年7-8月的特大旱災,全國各地受災嚴重,公安縣也不例外。據統計,全縣受災總面積最高達58.01萬畝,其中水稻33.43萬畝,棉花22.77萬畝,其它1.81萬畝,因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多元,受災面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損失程度之重均超歷史。縣農水專班在及時掌握天氣變化、確保工程設施安全和水位可調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過境洪水,最大限度開閘引水,基本形成“大溝大渠滿,堰塘湖泊足”的抗旱有利格局。但由于時下大部分農村忽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管理,“科學規劃缺失,內部溝渠不暢,排灌設施老化,水系破壞嚴重”等現象普遍,造成特殊年份旱災有水灌不進,漬災有水不能排的“望水興嘆”的尷尬局面,影響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帶著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省建行三萬活動駐村組作了一些調查和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一)溝渠不通,排灌受阻。通過調查摸底,全縣農村內部大溝大渠中有50%以上因為攔網、圍壩、雜草、淤泥、違章建房、網箱養鱔、秸桿堵塞等多種因素引起溝渠不通,排灌受阻。涵管被秸桿、雜草堵死的情況時有發生;生產橋因雜物堵塞被沖垮的現象也不少見。此外,少數企業直接將工業污水偷排至溝渠,以及牲豬和水產等集約養殖污水的浸入,使灌進溝渠的水又遭受嚴重污染,導致溝內有水也無法灌溉農田。
(二)設施老化,效益降低。一是中小泵站亟待升級改造。近幾年,國家加強了對縣級以上泵站的升級改造,但鄉鎮內部各中、小泵站則因資金不足而難以得到有效升級、改造和更新。據統計,大部分鄉鎮泵站都建于上世紀70年代左右,有的長期超負荷運轉,有的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無法保證正常運轉,經常在抗旱排漬關鍵時期出現故障,嚴重影響抗災的時效。二是電力設施老化,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用電需求。雖然前些年全縣實行了農網改造,但隨著經濟發展,農村生產生活用電量逐漸增大,電力負荷逐年加重,特別是當前規模種養業日趨壯大,變壓器容量過小、電線老化、線路故障時有發生。三是橋、涵、閘缺乏配套。部分早期修建的橋、涵、閘受當時設計標準限制,設備落后,加之年長月久,零件老化,已無力進行有效管控,導致水資源和電力浪費嚴重。
(三)水系破壞,功能減弱。一是建設性破壞。荊東高速公路、荊岳鐵路、江南高速公路等大型建設項目最近幾年分別落戶公安,已建和待建項目多、規模大。以荊東高速公路建設為例。該公路橫貫章莊鋪、獅子口、斑竹垱、夾竹園、斗湖堤、埠河等六個鄉鎮,其中在獅子口鎮就有8處直接改變原有水系,使原本筆直的溝渠變得彎曲,原本彎曲的溝渠變得更加曲折,延長了排灌時間,增加了抗災成本。二是開發性破壞。全縣共有大小湖泊105個,有近30個改造成漁池,近10個高位荒湖通過圍墾改造成農田。改造成漁池后,不僅水質受到污染,而且影響調蓄;圍墾成農田后更加喪失了調蓄功能,破壞了生態平衡。如獅子口鎮境內的王家大湖原是一塊生態濕地,面積7200畝,有各種生物130多種。20年來通過逐年開發已全部改成農田和漁池,而相關基礎設施未完全配套,一旦遇到特殊年份,澇則一片汪洋,旱則滿天灰塵,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三是設計性破壞。近幾年隨著農業項目的增多,一部分項目在選址、設計時缺乏科學規劃,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所建工程難以發揮最大效益,有的甚至影響農業生產。如建于章莊鋪鎮和獅子口鎮之間的外洈水滾水壩,每逢進入梅雨季節,就會造成上游松滋市、公安縣獅子口鎮等4個鄉鎮25萬畝農田排漬受阻,抗災成本成倍增加。四是自然性破壞。主要表現為塘堰湖泊自然淤積嚴重,池底逐年抬高,無法蓄水保水,基本喪失了調蓄功能。
(四)調度乏力,協調艱難。鄉鎮一級水利部門在用水調度和農水建設過程中缺少強制措施,各類矛盾的調處牽扯了水利專班大量精力。特別是搶排搶灌時期,村與村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往往會產生很大的矛盾。為最大限度處理好局部和全局利益,鄉鎮的協調任務相當繁重。
二、形成的原因
(一)工程管理缺位。大部分溝渠堵塞都是因為管理不善引起的,造成管理不善有三個原因。一是管理乏力。鄉鎮一級水利工程及設施的管理權限屬當地水利部門(水管所)或村民委員會,即鎮級水利工程設施管理權屬水管所,村級水利工程設施管理權屬村民委員會。盡管現在有《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依據,但管理部門因缺少強制手段,執行總是難以到位,對渠道周邊林農及群眾隨意將樹枝、秸桿掀入溝渠中無強有力的約束處罰措施,只能以宣傳教育為主。二是責任不明。除泵站、涵閘等工程設施明確了管理責任人外,溝渠基本無具體的管理人員。導致無人及時阻止破壞溝渠的行為。三是利益驅使。管理部門因經費不足,為補貼單位運轉,將溝渠發養魚、種樹。雖然養魚能消除大量雜草,但有的承包主實行精養后,不但水質受到污染,而且渠堤遭到嚴重破壞。有的林農在前三年幼林生長期套種作物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加速了溝渠的淤塞。對湖泊的無序開發也是利益驅使所至。
(二)籌資難度增加。農業稅取消后,農村政策逐步規范,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外出打工人員驟增。隨之而來的是興辦農村公益事業難。因群眾難以組織,大辦水利更難,現行的“兩工”政策也很難調動農民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且籌工籌勞程序復雜,籌資額度不高,對水利建設而言只是杯水車薪。
(三)政府投入不足。盡管鄉鎮人民政府每年對上爭取對內安排,但總的投入仍然不夠。2009年雖然公安縣財政列支內部農水建設補貼資金500萬元,但也只能考慮到部分鄉鎮的部分工程,而且還需要鄉鎮拿出配套資金才能解決,對于村、組級內部溝渠清淤配套,政府財力根本顧及不到。
(四)部門協調不夠。部分涉農部門通過自身努力爭取到了不少項目,但對農業綜合工程項目的策劃、設計、實施缺乏大局觀念和整體意識,側重強調自身利益,缺少統籌規劃,沒有做好農業和水利建設結合文章,致使已建項目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