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三農”工作專題調研活動的安排,我組在**鎮黨委、政府的配合下,以**鎮**村為重點調研對象,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5個方面的內容為重點,通過實地考察,聽取匯報,召開村雙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產、文教線)座談會,進村入戶等形式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概況
**村地處**鎮西部,與北白象相接,南面緊靠104國道線,東臨柳白公路,新104國道穿村北而過,具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是**鎮的一個經濟較強村。2004年,獲“平安千村”五星級村,2005年獲“文明百村行動”一等獎。
(一)經濟發展好
該村村域面積3.89公頃,水田面積330畝,全村現有人口1530人,345戶,外來人口1730人,黨員36人。年人均收入1.5萬元,村集體年收入100多萬元(主要來源房產出租、土地出讓補償費等),現有集體資金530萬元,集體固定資產3000萬元。村內股份合作企業20多家(其中出口創匯企業1家,中外合資企業1家)。村民從事二產的有200多戶,主要是辦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資企業;從事一產的20余戶,從事三產的40戶,在外經商120多戶。貧困戶20戶(其中7戶為低保);富裕戶50戶,家庭資產達500萬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
**村有一個團結有戰斗力的村雙委班子,有一個富于戰斗力的黨支部,有一支勤工作、肯奉獻的黨員隊伍。近兩屆班子上馬以來,一掃1997年因征地問題引起的村民與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團結的風氣,一切從群眾需要出發,每項工作都能得到黨員、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組推薦一人組成。村帳管理清楚,重大問題決策都通過村民代表大會無記名投票決定。
(三)人居環境好
一是綠洲景觀建設。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兩個小島和一個半島像綠珠一樣灑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稱,因為當時人們為了給農田增肥,都搶著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凈。后來逐漸引進了化肥和農藥,河泥沒人要了,加上村民隨意丟棄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種污染,河道淤積嚴重,河水越來越臟。但那時村里沒有多少集體資金,就一直沒有對河道進行整治。經過幾年的積累,村里的資金雄厚了。2004年2月,**村聯合蟾西村投入18萬元,對河道進行清淤,將清出來的河泥倒在三個島上進行綠化。隨后該村又投入120多萬元開始河道駁坎,并建置青石欄桿,2005年又投資68萬元新建幾個小島的拱橋和九曲橋。為把蟾河建設成水上公園,目前小島的綠化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二是公共設施建設。
該村投資30萬元新建了面積1300平方米的**村綜合菜市場,大大改變了露天路頭菜市場臟亂差的落后面貌。投資20多萬元,建成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健樂園,內設籃球場、健身器械和綠化園地。投資300萬元將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鋪上水泥路。投資168萬元建造占地面積560平方米辦公大樓。即將開工建設的15層**大廈,總面積2萬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體所有的三產用房面積5000多平方米,將興辦酒店和商場,每年可為集體創造150萬元的租金收入。
三是社會治安管理。
投入資金30萬元安裝監控設施,架置探頭24個,通過電子監控將村里交通要道一覽無遺。投入資金20余萬元購置消防車、消防泵,成立義務消防隊。另外,調解工作、禁毒工作、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規范化,實行外來人員在冊登記,進行分類管理,分ABC三類,對14名C類無固定居所、無經濟來源、無就業單位的外來人員,由護村隊骨干為責任人進行重點管理,經常督查。
(四)歷史文脈長
**村地處蟾河堡,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有人稱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現坐落在**村的蟾河堡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義塾的形式誕生,培養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領域獲得顯著成果的中科院學部委員施立明、設計制造填補我國液壓起重機空白的機械部長江起重機廠總工程師施云權、當年參加地下革命活動的一批離退休干部、為振興樂清起重要作用的領導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種祠堂田的免費教育政策,使得該村村民的文化素質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國初期均能達到高小文化程度,為該村的發展提供了知識型人才。至今該村也采取了入學資金獎勵政策、村民訂報補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學和樂清中學的,均獎勵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獎勵3000元;村民訂報紙的,村里補助100元。
從整體來看,**村作為**鎮這一經濟強鎮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以及初步的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已經形成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描繪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