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是我國杰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造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以下是李四光主要事跡,歡迎閱覽!
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創立的地質力學,不僅圓滿地解決了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了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東南方,緊靠長江北岸有一個叫黃岡(今黃州市)的地方,這里山川秀麗,人杰地靈,是歷代州府所在地,史稱黃州。1889年10月26日,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黃岡縣城北大約25公里的一個叫下張家灣的小村莊。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這個名字,是后來李仲揆去上學的時候,需要填寫報名單,李仲揆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隨手就寫了個“十四”,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年齡。可是,他馬上便發覺填錯了欄目,這下可怎么辦呢? 聰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幾筆改成“李”字,可“李四”這個名字實在不好聽,正在為難的時候,李四光抬頭看見堂中上方掛著一塊大匾,上寫“光被四表”,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又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中國地質泰斗與烏當結下不解之緣
李四光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萬松閣方經寺,位于現烏當區東風鎮洛灣村,南明河下游北岸在此形成“凸”狀,這座四合院式的寺廟,在松竹叢中顯得很是幽靜。
邵德龍介紹,萬松閣始建于明朝天順年間,曾是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主樓萬松閣為五層八角形閣樓,左中右均有殿宇環抱,閣樓40個角都裝有銅鈴,每當清風徐來,松濤陣陣,銅鈴叮當,晨鐘暮鼓,猶如仙境。如今,萬松閣的原貌已不復存在,大雄寶殿、藏經閣都是復原重建的。
李四光在抗戰時期落腳貴陽,與烏當結下了不解之緣,和樂森璕有著必不可分的關系。
據烏當區檔案局資料,上世紀20年代,樂森璕是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的得意門生,后來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發展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1937年,學成回筑的樂森璕經多方努力,于1940年6月在貴陽組建了“貴州礦產探測團”,致力于礦產的探測與地質理論研究。為避免遭到日機空襲,探測團遷至距貴陽15公里處的洛灣萬松閣。
李四光所在的中央地質研究所,是抗戰時期中國地質研究的最高權威機構,于1928年成立于南京??谷諔馉幈l后,1937年,中央地質研究所遷至江西廬山,次年遷至桂林。隨著前方戰事吃緊,李四光想到了早年自己曾小住幾日的貴陽,并與樂森璕取得聯系。1944年初,研究所一行人員經過20多天的顛沛之苦,終于到達貴陽并住進了萬松閣。
“萬松閣右側樓房曾是李四光的臨時辦公場所,左側是研究室,陳列著采集來的不少地質礦產標本,西北角的平房則是職工宿舍,后來又在旁邊建了一棟二層樓的辦公室?!鄙鄣慢堈f,由于李四光一行人的到來,萬松閣大門外原有的“貴州礦產探測團”牌的旁邊,又掛上了“中央研究院地質所洛灣工作站”的牌子。萬松閣迎來從來未有過的熱鬧,貴陽也因此被全國地質學界所注目。
洛灣冰川 成為李四光“第四紀冰川”理論的有力證據
烏當洛灣盆地位于貴陽盆地的東北,當地人稱烏當大壩、洛灣大壩,兩壩合稱“萬畝大壩”。這兒土地平整、田肥水足,是周邊地區稻米和油菜籽的主要產地。
“在上世紀20年代,烏當洛灣25平方公里的地域,已被地質工作者發現是一個‘濃縮的自然博物館’,有著地質結構的多樣性。”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吳攀介紹。
李四光認為,烏當洛灣盆地蘊藏著探尋第四紀冰川的深奧玄機。全所人員以萬松閣為圓心,向四周輻射進行艱苦的實地考察,考察的成果遠遠超出了預期。
在地質學理論研究中,冰川通常是以“冰流侵蝕、堆積和冰緣”這三要素決定的,李四光等在南明河下游右岸發現連片冰磧的邊緣;環繞萬松閣所在小山的西坡,有著堆積的冰磧物;而在兩盆地之間的山脊地區,有著連續冰流的侵蝕證據。李四光預感到在洛灣——烏當盆地,中國有第四紀冰川的鐵證已現端倪。
1944年4月初,由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主持的中國地質學會第20屆年會在貴陽舉行。這是貴陽首次迎來的全國地質盛會。
年會期間,由李四光主持的關于地質構造等主題的討論會,幾乎都在萬松閣里舉行。同時,李四光還組織與會代表在洛灣大壩、烏當大壩等處進行地質旅游。經過查看此地的地形、地貌,李四光認為,貴州高原無疑發生過局部冰川作用,而且還不止發生過一次。
“這個論斷在地質界頓時引發了軒然大波?!鄙鄣慢堈f。
李四光斷言:“中國有第四紀冰川”,并將洛灣大壩和烏當大壩保存較好的冰川遺跡命名為“洛灣冰川”。為了讓全世界知道這一重大發現,1947年他用英文發表了《貴州高原冰川之殘跡》一文,文中插有繪制精細的洛灣地區地形圖和洛灣冰坎的橫斷面圖,以充分的事實證明這兒曾發生過兩次以上的冰川,震驚了世界地質界。
李四光說:“如果沒有洛灣盆地、烏當盆地的冰川遺跡,將難以證明貴陽盆地及貴州高原有第四紀冰川的存在,中國第四紀冰川也失去一份有力的證據?!?/p>
洛灣冰川遺跡 貴州地質人才的實習基地
國難當頭,李四光和樂森璕這對師生因避難而走到一起。他們同院而居,同桌而食,一起探討學術問題。這份同甘共苦的誠摯情意,在戰亂年代尤顯彌足珍貴。
2011年貴大曾經舉行“紀念丁道衡、樂森璕、羅繩武三位貴州籍地質學家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邀請了樂森璕的女兒樂菊云參加。吳攀說,從北京趕來的她,還特意提交了一篇名為《回憶李四光太老師在洛灣萬松閣》的文章,記錄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往事。
樂菊云稱李四光為“太老師”,文中寫到“太老師、太師母和我們家同住在一棟六間屋的平房內,他們入住之初尚未自己開伙,曾與我家一起同桌用餐,因而我有幸與這位中國地質界的泰斗有過近距離的接觸?!?/p>
在當年小小年紀的樂菊云眼中,李四光是一位能工巧匠。她描述:“太老師叫工匠做了一個大臺子,因為樓梯太窄,此物件是從屋子外面用繩子吊上去的。之后,太老師在此臺子上看他的地質圖、化石標本、伏案作文,都很適宜,相當滿意?!?/p>
“太老師對他們的住房親自設計繪圖進行裝修,將兩間屋的相隔處改裝成西洋壁爐式,中間平臺可放擺設,上部中間為彩色玻璃。”
讓她一生難忘的是一次“旅行”?!爸醒胙芯吭旱刭|所‘財力雄厚’,購買了一輛馬車作為交通工具。有一次太老師要去貴陽,在餐桌上我表示了很想去玩,他立即答應帶我同去。一路上,太老師和另外兩位先生經常下車,在一些大石頭旁講個不停,是不是在討論‘第四紀冰川’我就不懂了。馬車到了貴陽普定街,太老師叫人買來雞蛋糕招待我,又送我去到舅舅家?!?/p>
而樂森璕另一個女兒在回憶文章中稱“與太老師一家朝夕相處達半年之久,成了我一生中不可磨滅的美好記憶?!薄?“1944年,我年僅15歲,許多事情已經淡忘,惟獨地質所內遷之事記憶猶新。記得一天下午,父親突然收到李四光先生一封急信,曉之地質所擬遷往貴陽之意,囑其為地質所物色新址。父親表情凝重,不敢怠慢。”
“然而,當時的洛灣鎮地處邊遠,偏僻荒涼,要安置中央地質所包括十幾名高級工程師和幾十名員工的工作和住宿?!笔玛P重大,樂森璕立即組織全家人走村串寨,挨家挨戶查訪租房。
“我家和四光太老師一家同住一幢木屋之中,一板之隔,朝夕相見,情同一家。飲食均由我母親親自下廚料理,兩家人同桌吃飯??箲饡r期的物質困難自不待言,我母親真可謂絞盡腦汁,將洋芋薄片油炸后加西紅柿、蔥花燴成湯,還不時請人幫忙自磨豆腐,四光先生不止一次表示贊賞和感謝。”
艱難歲月中,孩子們卻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敬業的崇高品質?!八墓庀壬臀腋赣H帶領地質工作者堅持地質考察,敲集化石,與城里的宣傳隊一起刷寫標語,發動群眾宣傳抗日,給設在洛灣的貴筑中學師生作報告……惡劣的生活工作條件并沒有壓垮他們,他們團結一致,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
樂家的兩個女兒在回憶中不約而同都提到了“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會上,太老師特別對貴州礦產探測團的成績和樂森璕所著《貴州地質綱要》、《貴陽附近的地質構造》兩書給予極高評價,還破例地贊揚了我們的母親——孫淑芬的支持,并和與會人員一起端著兩盤糕點到家中,對我們的母親表示感謝和慰問?!?/p>
不料,此后,戰火再度延伸至貴州獨山,地質所奉命遷往重慶,樂森璕一家與太老師一家灑淚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