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課的背后是什么
——全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閱讀與寫作精品課展示研修班學習心得
4月13日至14日我們工作室成員到保定參加了“全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閱讀與寫作精品課展示研修班”的學習,有幸聆聽了黃厚江、程翔、丁衛軍、王君四位語文大咖的精品課。聽完課我們幾個一邊走一邊談感受,耳邊突然傳來了幾個老師打趣的聲音:“培訓時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回家時躊躇滿志、無限憧憬;到校后回歸現實、如夢初醒……”打趣的語言說出了大部分培訓老師的常態,也引發了我的思考:精品課只是一節課的展示,精品課背后的東西也許才是我們應該借鑒和學習的法寶。于是我重新審視這四位專家的課,努力找尋……
獨具匠心的本色語文
黃厚江老師的《貓》:
匠心一:開篇不是讓學生找三只貓的特點,而是讓給三只貓起名字??蓜e小看這一個設計啊。大家想一想,找三只貓的特點,這樣的設計只是停留在內容表面,很好找到。而給三只貓起名字這樣的設計呢?首先,學生得找到三只貓的特點。其次,學生得找到最能體現特點的關鍵性詞語。第三,學生得根據特點、關鍵詞,調動自己的積累,進行語言的重組。第四,起了名字還得想一想這個名字好不好,還得準備隨時回答老師問為什么起這個名字。這樣一比較,就不難發現,我們的課只是停留在內容表面,而黃老師的設計不但有閱讀,有分析,還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在思維中語言的構建就形成了。語文核心素養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設計中全部到位,怎能不讓我們贊嘆:巧!妙!
匠心二:《貓》這篇小說中主人公是誰?
“什么?什么……小說?《貓》不是篇散文嗎?”下面聽課老師們的小聲低語,也正是我心中的疑問??焖俅蜷_百度,百度中也說是散文呀!回想統編教材的教師用書,記得也說是散文呀。大師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嗎?不會吧?且看他下面如何進行吧!后面黃老師由貓聯系到自身,又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在家是哪只貓,由學生們的自身感受談到社會上對弱者的關愛,娓娓道來,環環緊扣,小說的社會意義水到渠成。真真是顛覆了我的教學觀。這個疑問在黃老師的講座中給我們解開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黃老師說:你把這篇文章當什么文體,你就用什么文體風格來教,最可怕的是教起來兩不像!鏗鏘的語言說得我耳根發燙……
匠心三:課文中寫了四只貓。
“四只?”學生疑問,我也努力思索。是啊,四只,除了我們注意的三只貓外,還有一只大黑貓呢。之后,黃老師拋出了問題:大黑貓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請問老師們,誰剖析過這樣的問題?
匠心四:書上的插圖是第幾只貓?
孩子們猜啊,說啊,找根據呀。最后結論是:反正不是第三只貓。黃老師的問題又來了:文章中顯然第三只貓是主人公,為什么不用第三只貓的畫像做插圖呢?這樣引發了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小說的社會意義越發的深刻。
底蘊深厚的大語文
程翔老師的《關雎》
程翔老師在《關雎》這節課中,以他獨有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娓娓道來,時而伴隨著他爽朗的笑聲。因為孩子們學過,因此程老師先用連續的提問摸清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已掌握的知識,順便完成了這首詩文學常識的學習,其中一個問題難住了學生。即:這首詩在《詩經》中排什么位置?學生不知道的這一點正是這首詩的深厚的文化背景之所在。
緊接著程老師扣住“淑女”和“君子”這兩個關鍵詞展開,引發學生去思考,并在期間補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詩經》和曹操《短歌行》中含義的區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君子”。
在讀最后一節時扣住“鐘鼓在什么時候出現”“琴瑟這個詞語如何理解,現在有哪些成語”來解讀男子對婚姻的美好向往,這也正是這首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其間很容易的讓學生理解了孔子對《詩經》中這首詩的評價“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在此,又因勢利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首詩會放在《詩經》的第一首,并聯系“夫婦,人倫之始也”,闡述詩歌的教化思想。
在之后《母語強則國家強》的講座中更是談古論今,來強調母語的重要性,來論述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民族性,強調中華文化是民族之根。教語文一定要有大語文觀。
看得見的寫作教學
丁衛軍老師的《抓住細節,寫好人物》是一節看得見的寫作課。
看得見的寫作對象:
寫作題目為《初見小丁老師》(“小丁”即丁衛軍也。)
看得見的寫作方法指導:
在出示作文題目之前,丁老師先讓學生說自己來之前他們想象的丁老師的樣子,由此引出寫好人物要抓住細節,并引導學生領悟人物的細節不只是細微處,而是那些能表現人物特點,突出人物精神的東西。細節描寫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的作用。
看得見的描寫細節:
當學生想象中對丁老師大多是溢美之詞時,丁老師說:“讓大家失望咯,我是這么個干巴兒的老頭兒。”丁老師手一攤頭一歪。
當有的同學寫道“一雙小眼睛,卻炯然有神”,他便引導道:“你來看我的眼睛,寫眼睛一定要突出人的目光,神采,以此來突出人物的特點,那想想,丁老師的眼睛炯炯有神、爸爸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都炯炯有神,會是一樣的嗎?”說著,他眉毛一挑,細瞇的眼一彎。那同學立刻說:他的兩條小毛刷般的眉毛一挑,細長的眼一彎,閃現出希冀的光。丁老師聽著笑著,“好啊,寫得好。
當在黑板上寫板書時,“他跨上一步,左腿后撤,微蹲,大筆一揮,龍飛鳳舞地在黑板上刺出一行大氣磅礴的方塊字?!边@一句是一位同學觀察到后的細節描寫。
看的見的課堂評價:
在整堂課中,他善于察言觀色,抓住每個學生想表達的瞬間,給每個孩子展示的機會,對每個片段都細細品評,哪怕是一個字,都要引領學生咀嚼玩味,師生互動共生,因勢利導,從而使學生筆下的同一個人物,凸顯出不同視角下的精神特征。
智慧的群文閱讀
王君老師的《春天會不會生氣》,整節課從教學設計到教學過程,無不展示著群文閱讀的智慧。
智慧一:
"生氣"兩字,指向的學生的情懷,貼近學生心理,激發學生興趣。
智慧二:
"生氣"統攝了課堂四個環節:春天、螞蟻、女老師、王老師。這四個板塊所呈現的知識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文學評論。王老師將這句話分解為:"一切景語皆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現","一切物語皆人之不同思想的表達","一切人語皆人之不同立場的折射"。三個并列式教學境頭。對"一切景語皆情語"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強化性理解。
智慧三:每個環節選材的智慧。
第一環節:春天會不會生氣,整合了三個作家的部分段落,朱自清的《春》兩個段落,豐子愷的《春》兩段以及李煜的《虞美人》,三篇同寫"春"卻有對春不同的感情,在"生氣"這個有趣的話題下,讓學生由感性文字轉入理性思考,訓練學生比較思維和聚合思維。
第二個環節:螞蟻會不會生氣。這里選擇第一個環節完全不同體裁的兩個同題寓言,《螞蟻和知了》。一個是17世紀拉封丹的,一個是法國作家薩岡的。這兩文,對待螞蟻的態度截然不同,這個有趣的現象背后有什么原因,探索其規律,是由于思想立場的不同,教會學生從現象思考本質。教學生創作意圖駕馭世間萬物。
第三個環節:女老師會不會生氣。先從自然界轉到動物界,再從動物界轉向人類現實生活當中,這里選擇了一個熱點事件,引用多種評論,告訴孩子們,在網絡各種觀點面前要有自己的立場。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哲理:一切人語皆人之不同立場的折射。
王老師通過這三看:看自然界、看動物界、看人類社會,悟出一句文學評論中隱含的生活智慧,既教知識又教智慧,真正把書讀活讀妙,讀出知識的新應用,讀出知識的新境界。
這樣就水到渠成了引出了擴展環節,王老師會不會生氣。
智慧四: 楊絳的《百世感言》和蘇軾的《定風波.三月七日》恰到好處的出現,向孩子們展示了楊絳和蘇軾的內心世界是多高的精神境界。
這節課,打通了教法和活法,對孩子們來說,得到了比知識更重要的教育:如何面對別人的言論,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分,面對人生該保有怎樣的心境……王老師,讓孩子們以清水般的楊絳先生為榜樣,以文豪東坡為標桿,引領孩子們向著這境界成長。
寫到此,不禁感嘆:精品課背后的東西是大師們深厚的語文素養,是他們獨具一格的教學觀念和特色,是他們多年如一日對自己風格的堅持和完善,是他們對真語文的理解和闡釋,是他們沉下心來潛心教學自覺抵制浮夸之風的精神!反思自己,在語文路上行進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