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多在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進修學習,作為訪問學者的王勁柏老師于XX年底回到環境學院.在這段經歷之前,從1995年初至1999年底,王老師還在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系擔任過研究助理,并攻讀了博士學位,而更早一些,他在國內的工作則是以本科教學為主.進取之心是王老師不斷努力,勇于挑戰性的動力;境外和國外的經歷,讓他有較多的機會以更近的距離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尚存有差距,這堅定了他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貢獻的信念.他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有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我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必將獲得巨大成功.
王老師在境外和國外的學習與工作經歷有成功,更有坎坷與挫折.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以敏銳的觸覺,發掘出建筑設備工程學科在當時國際前沿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建筑設備控制系統傳感器信號可靠性的檢驗,開創性地提出并發展了基于質能守恒的傳感器軟性故障診斷原理,并以其長于數理推理的能力,發展出了一系列偏差信號的在線修正方法.而當這些創新性成果已被多個國際學術期刊接受,但尚未正式出刊之前,他決定以訪問學者身份,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到我校著名校友陳剛教授納米工程實驗室,準備將那里作為又一個新的起點.
在麻省理工學院,他以一項風險性很高的研究課題開始:高梯度場靜電相變制冷的探索,經過一年多高強度,多方面的試驗,得出的結論與事前的預期相差甚遠.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并沒有使他失去信心,他轉而著手有關納米流體導熱性能提升機制的課題研究,他和導師大膽提出了"電致導熱"機理的設想,這個機理得到了國際傳熱傳質領域眾多學者的贊許和青睞.遺憾的是,由于涉及面寬,不確定性因素多,對實驗研究的要求高,到目前為止,該項機理還沒有最終定論,與此同時,納米流體導熱提升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仍然是當前國際上的一項熱點.從出成果的角度看,王勁柏老師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歷是失敗,然而,從科學研究的本質與未來發展的需求角度,他本人并不認為這是"失敗",因為他更看重的是研究工作的過程和無形積累,他認同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導師陳剛教授對他表現出的執著,勇氣和能力給予很高評價,同時也建議了一個選擇機會:原不愿意到 intel從事計算機芯片熱控方面的研發工作,可以推薦.
王勁柏老師最終回來了,回到他出國之前工作的環境學院.沒有考慮留在美國的原因,他說有兩個.一個是,在作留在美國的建議時,陳剛教授提醒到:留在美國可以很安穩,但不要再有"野心".他覺得,沒有更高追求的生活,人生的意義就太失色了.另一個是,多年的境外國外時間里,他看到也切身感受到,至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正在全方位地沿著一條正確道路快速發展,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能源和環境領域的發展必將有非常好前景,同時堅信,在"失敗"中積累的無形財富,在國內定會更有機會結出成功果實.經過慎重思考,顧及到學校與國外在相關條件上的差距,王勁柏老師決定重新回到他之前所熟悉,并曾作出過一定成績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領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教學方面,擔任了"傳熱學","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暖通施工","學科專業概論"等四門本科生課程,"建筑能源與控制"和"建筑物熱過程"兩門研究生課程的講授,本科生"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設計"的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以及XX級開始的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對王老師的課堂教學,可以用以下幾個短語來概括評價: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好,互動強,知識面寬,不同內容關聯度高,誘導與啟發力度大,講授有激情,受到同學的歡迎.對研究生的培養,在注重擴寬學生視野,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突出對自學,科研能力訓練,解決實際問題要求的同時,特別強調對求知探索和創新意識的激發,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到課題開始早,計劃詳細,目標明確,路線清晰,指導耐心細致,要求嚴格,效果明顯.在回國后的第一屆碩士生培養過程中,通過有效指導及研究生的勤奮努力,課題組發掘出了幾個既有非常好的學術意義又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的課題,初步研究結果令人鼓舞,可望在近期形成良好成果.所指導的研究生通過自身的感受,對這種從實際應用中發掘出問題,從需求產生學習欲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多方位能力的指導和學習方法給予了高度評價.
科研工作方面,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領域和方向調整過程后,王老師現已有了明確的主攻方向:建筑及工業領域的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與裝備.兩年多時間的積累已開始初見成效:獲得了一項化工企業節能技術研究項目支持,申報了一項發明專利,另一項正在申報之中,風險投資對他的個別新技術已經表達了投資興趣,為出高水平成果的相關鋪墊性研究工作也開始有了令人鼓舞的初步結果.王老師對接下來幾年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在教學與科研之外,王老師也肩負有不少教學管理和其他社會工作.回校后不久,他即被學院安排擔任負責研究生教育與培養工作的院長助理,之后又被選為環境學院基層工會主席,緊跟著,又開始兼任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系系主任.這些管理與服務工作頭緒多,內容雜,任務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但他能吃苦,任勞任怨,嚴格要求自己,有條不紊地開展各方面的工作.在研究生教學管理和培養方面,他有不少關于如何借鑒國外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法和理念的設想,并有了初步的嘗試計劃.
在系主任工作方面,針對建系時間短,各項基礎薄弱等特點,除了與同事們一起積極開展學科建設外,特別注重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強調學科發展一定要凝煉出好的方向,采取各種有實效的舉措走出去,請進來,擴大交流,通過機制建設,造就和諧的競爭與協作共存,夯實基礎與創新進取共重的良好氛圍.XX年以來,組織了多次境外國外學者的來訪交流;2011年4月,建環系非常成功地承辦了第三屆全國建環專業負責人會議,這是第一次在湖北地區舉行全國性專業會議;今年5月,在學院和學校的支持下,建環系從香港理工大學成功引進了一位年輕人才,在自己目前還不是教授的情況下,建議將引進人才定位教授,并最終得到學校特聘小組的批準.
作為環境學院基層工會主席,王老師積極配合學院黨總支和行政,認真做好監督,參與,維權等方面的工作,帶領工會委員起到了很好的橋梁與溝通作用.通過積極組織和親自參與,對活躍環境學院氣氛,促進教職工間的和諧與團結作出了貢獻.
王勁柏老師以一個優秀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在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日常生活中,公平正派,服務意識強,尊重他人,樂于助人,受到同事和學生的好評.
最后,在此附上一位同學寫的一份材料,可以看到學生眼中的王老師.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王老師對學生的態度,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再貼切不過的了.王勁柏老師對每個學生的感情,就像是對自己的兒子一樣,關心和愛護.
第一次遇見王勁柏老師的時候,是在傳熱學的課上,他一口流利的標準的英語就把我們震撼了,更讓我們震撼的,就是他慈祥親切的笑容,更更讓我們震撼的,就是他特別專業,詳細,易懂的講解.于是,聽王老師的課,成了一種享受,他把知識,專業最新的動態,還有溫暖的笑容,都通過導熱,熱對流和熱輻射傳給了我們.于是,那個寒冷冬天的課堂開始變的有了溫度,每次課堂都坐得滿滿的,我們互相傳著熱量.
他喜歡和我們交流,和藹的像個伙伴.關于我們的學習,關于我們的生活,關于我們的未來.我們喜歡和這樣的朋友講心事,他像個長輩看著我們的成長.說著他年輕的時候的故事,聽著我們訴說著自己的煩惱.他的思維活躍,經歷豐富,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目標,解決我們的困惑.對職業的發展,大家都很迷茫.王老師就經常給我們講目前國內外專業發展的現況,未來的發展,各種工作崗位的性質,也會根據我們的性格等分析我們適合的工作類型.在研究生階段,他根據我們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我們的研究方向,并經常和我們交流名為我們答疑解惑,使得我們很快的適應了研究生的生活.
他敬職敬業,深深的感染著我們.每一節課,他都認真的準備,對難點和重點,總是會用生活中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每一次作業,他都認真批改,紅筆留下的是出錯的原因和詳細的說明.周一至周周六,每天早上,他基本上都是第一個到實驗室,然后,就會工作一整天,直到深夜.這份執著,源自對工作的熱愛,源自教書育人理想.這份熱情,也影響著我們.我們努力的學習,對專業問題追根問底.有時為了一個小問題,我們都會閱讀大量文獻資料,為了一個數據,我們都會反復研究分析.正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們學習知識,共同進步.
他治學嚴謹,在學術上一絲不茍.對我們要發表的論文,他會逐字逐句的為我們批改,對引用文獻和數據的出處,他都要親自看一遍,對問題的探究,他謙虛謹慎,一個措辭都會斟酌很久.對一個實驗現象,他都會從很多角度分析,找到最合理的解釋.對試驗和模擬的數值差別,他都會認真分析誤差來源,仔細尋求解決辦法.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研究方向,研究手段都得到了創新,在王老師回國后的短短兩年內,我們經過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根據國家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政策,確定了既有非常好的學術價值又有高實際應用的課題,搭建了實驗臺系統,開拓了視野,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教室里,是他淵博,深入淺出的講解;
足球場上,是他矯健的奔跑;
辦公室里,是他伏案工作的身影;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學生對老師的敬愛,更是老師對學生的責任.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王老師就是這樣,像個父親一樣牽掛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習,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