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平自1998年以來一直擔任青坨營鎮(zhèn)前姜六村黨支部書記,XX年7月村委會換屆選舉又當選為村委會主任,成了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人兼”的村干部,“一肩挑”起了千斤擔。換屆后村兩委全部交叉任職,兩委班子只有三個人,但照樣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在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村黨支部連續(xù)幾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劉鳳平本人也多次被縣委授予“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一、統(tǒng)籌安排分工協作
劉鳳平身兼雙職后,他深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知道:光憑自己,就是渾身是鐵也碾不出幾根釘子來。農村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個人的本事再大,精力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劉鳳平合理排兵布陣,使自己既有時間從繁瑣的事務中抽出身來,謀劃村里的發(fā)展前景,又能使各方力量密切配合,彈出好聽的曲兒。日常,劉鳳平非常注重村干部之間的分工合作。春夏兩季是村里最忙的時候。麥田用水高峰期、文明生態(tài)村建設工程啟動,各項工作全面鋪開,這時,劉鳳平就把權力下放,讓其他的村兩委干部放手工作,村支部副書記兼村委會副主任劉愛軍負責麥田用水,村委、支委委員兼會計張文良負責日常工作,自己負責文明生態(tài)村建設的各種日常性工作,“一個蘿卜一個坑兒”,通過明確分工,村干部干工作的積極性明顯增強了。劉愛軍在農忙期間,經常是早晨4點鐘起床到地里看著抽水,晚上10點鐘進家的時候都少,每天都在地里繞,哪塊地的管灌設施出了毛病,擼起襖袖就修。因為村里事多,家里的事顧不上,劉愛軍家的廁所都是年邁的老丈人給掏。同時,劉鳳平還注重發(fā)揮黨員的作用,為村干部分憂解難。剛開始搞農村黨小組設置改革的時候,按著村里實際,劃分了四種類型的黨小組,隨著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養(yǎng)殖業(yè)規(guī)模不斷壯大,他們又及時成立了養(yǎng)殖業(yè)黨小組。在五號病防治的階段,劉鳳平積極發(fā)動養(yǎng)殖業(yè)黨小組黨員組成防疫小組,入戶為奶牛和生豬注射疫苗,減輕了村里的工作壓力。工作中,劉鳳平還注意發(fā)揮后備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的作用,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成長,同時也為開展村里的工作出力。雖然只有三個人的兩委班子,卻比6個人干的事還要多、還要快、還要好。
二、發(fā)揚民主慎用權力
支部書記、村主任一人兼,權力更加集中,監(jiān)督相對減弱,面對這一情況,劉鳳平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原則,按規(guī)定辦事,用好權,為村民服好務,把村里的事辦好。在工作中,他堅持時時處處依靠黨員群眾,充分發(fā)揚民主,從來不頭腦一熱作決定,大手一揮說了算。在機動地承包、生態(tài)村建設、兩室建設這些大工程上,兩委會上討論之后,都要拿到黨員村民代表會上討論,充分聽取大伙的意見,尋求最佳的方案。文明生態(tài)村創(chuàng)建工作開展以來,在制定方案、清理街道、修路、工程承包、綠化植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他們每走一步都要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進行民主決策,所以,村里的每項工程都能做到進展順利,工程質量好。同時,劉鳳平在任何事情上都堅持做到公開透明,村里的財務按時公開,在大伙的監(jiān)督下開展工作。理財小組對每一項開支都嚴格把關,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花,每一分花出去的錢干了什么事都讓群眾心里清楚。自從取消村級招待以來,村里沒有待過一回客人,鎮(zhèn)里的干部在村里指導工作,多晚都回去吃飯;實在有特殊情況回不去,劉鳳平就把他們招呼到家里,趕上啥飯吃啥飯。到鎮(zhèn)里、縣里開會,也從來不打出租、下館子,他知道老百姓的血汗錢來的不容易,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去年村里建兩室,在工程承包這件事上,劉鳳平采用的是公開招標的方式。剛在大喇叭上廣播出去,村里幾個建筑隊的包工頭紛紛找到他,有的承諾說如果工程給了他們,在建好之后給劉鳳平提成,還有的趁著天黑送來了禮物,希望能從村里這項工程上撈一點。劉鳳平心里清楚,當干部只有民主決策,按照規(guī)矩辦事才能把好事辦好,面對這些施工隊劉鳳平亮明自己的觀點:工程承包的事就是按大伙商量的公開招標辦,其他沒商量。最終,以七萬塊錢把兩室建設工程承包了出去,兩室建成之后,誰見了都說這房子蓋的值。其實,當村干部的,很可能會遇到有人送禮講情這樣的事,但劉鳳平常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只有做到心不貪、手不沾、嘴不饞,工作中嚴格按章辦事,行的正做的端,才能贏得其他村干部的支持,才能讓全村百姓信服。”
三、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支部書記村主任一人兼之后,劉鳳平成了村里的兩個“一把手”,村民更加高看一眼。對此,他始終保持了頭腦的清醒,不被腦袋上的光環(huán)照花了眼,更沒有讓權力沖昏了頭腦,自以為是。工作中從不搞大家長式的行政命令,生活中從不讓自己高高在上,不可接近。前兩年,經過市場調查,劉鳳平覺得利用冬閑季節(jié)搞食用菌種植這項產業(yè)有前景,想把它作為村民增收的一條路子走下去。在這樣的事情上,劉鳳平不是要求村民“必須干”,而是“帶頭干,干給村民看”。首先,組織有意向的村民到灤縣石佛口村進行參觀,學習技術,回來后劉鳳平帶頭建起了一個棚,村支部副書記劉愛軍也進行了示范,當年,村里進行示范種植食用菌的村干部黨員共有4戶,建成種植棚14個,每個占地4分地的棚3個月內平均獲利5000多元,效益好的在10000元左右。通過示范引導,村里現在種植食用菌的戶達到了30多戶,每個棚的效益都在3000元以上。在示范引導的同時,劉鳳平還千方百計為這項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剛生產出來的蘑菇銷路不暢,就親自跑到北京大鐘寺市場聯系銷路;群眾技術不過關,就聘請技術員到村里指導;為了拓寬致富門路,激發(fā)村民發(fā)展棚菜的積極性,他們議定每個棚補助一千塊錢。幾年來,村里新增蔬菜大棚20多個,奶牛養(yǎng)殖業(yè)和生豬養(yǎng)殖業(yè)規(guī)模也不斷增大,農民增收的路子更寬了。工作中,劉鳳平是村民致富增收的引路人;生活上,劉鳳平更是村民遇到事情的主心骨。村民有了什么困難只要是找到他,劉鳳平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解決,從來不拉架子,擺派頭。即便是村民沒有找到他,只要知道了也會主動幫忙。村里有個叫張殿平的35歲小伙子得了急性尿毒癥住進了唐山開灤醫(yī)院,看到他家庭狀況不濟,因為治病更是債臺高筑,劉鳳平就同其他干部商量,發(fā)動村民為他捐款,不到一個鐘頭的時間,全村黨員群眾捐款近3000元。張殿平出院之后,給村里送了一幅對聯,表達他的感激之心。這么多年來,村民一直拿劉鳳平當個老大哥,不管是在生產上有了啥新想法,碰上啥新問題,還是在生活上有了啥為難著窄的事兒,都愿意跟他說說道道,都認為劉鳳平是大家最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