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搜集的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一)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央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蘊含著農村和諧穩定的重大命題和深刻內涵,也是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作為擔負法律監督職能的人民檢察院,如何認清肩負的責任,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充分發揮和履行檢察職能,為新農村建設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是時代賦予檢察機關的要求,也是擺在每一個檢察干警面前的現實命題。本文結合近年來我縣實際和檢察機關如何服務新農村建設做法,就人民檢察院如何做好服務新農村建設談一下淺顯的看法。
服務新農村建設必須在強化意識上做文章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現有300個行政村(社居委會)。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速發展,農村的社會矛盾逐步呈現出來、三農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三農問題,始終是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負有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的神圣職責,在保障公平正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檢察機關的工作必須順應歷史的發展、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順應人民群眾的呼聲,在強化意識上做文章,筆者認為要強化四種意識。
一是強化政治使命意識。近年來,縣檢察院在新農村建設中做了大量服務工作,取得明顯的成效,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地貢獻。當前,我國農村發展正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為新農村建設提高一個和諧穩定發展環境至關重要。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指出: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國家安。檢察機關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不斷強化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強烈的責任意識,立足檢察職能,為三農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廣大農民群眾利益。要切實為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執法保障。檢察機關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將維護農村、農業、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維護農民利益作為檢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糾正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嚴、執法不公問題,真心真意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維護切身利益。
二是強化黨的領導和大局意識。檢察機關必須自覺接受黨委和人大的領導,將檢察工作置于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中來謀劃,置于新農村建設中來謀劃。要把服務經濟建設作為檢察工作的第一要務,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全力保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增強工作實效,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要以良好工作作風,主動適應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對檢察工作的要求,積極尋求檢察職能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和切入點,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法律服務和司法保障。要結合實際,制定相關措施,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為新農村建設打造法律平臺,創造良好的法治、政治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穩定和諧。
三是必須強化依法履行檢察職責意識。檢察機關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強化黨的領導和大局意識,還要強化履行檢察職責意識,檢察機關為新農村服務必須依法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準確掌握法律法規的界限和尺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做到不枉不縱。
四是必須強化開拓創新意識。在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檢察機關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用新的觀念、從新的視角、用新的手段去探索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問題,以觀念創新促思路創新,以思路創新帶舉措創新,以舉措創新創造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新業績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二)
根據年初確定的課題要求,我校課題組與市新農村辦公室緊密合作,對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來工作思路,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農業現代化工程深入推進
1、農業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生產水平提高。夏糧連續八年保持增產,創建省級小麥萬畝高產增效示范區2個、水稻萬畝示范片3個,部級水稻萬畝示范片3個。建成測土配方施肥萬畝示范片1個,千畝示范方4個。主導產業發展強勁。全市新增高效農業28萬畝,高效農業規模化占比達74%,家禽和生豬規模養殖占比分別達94%和73%。新增設施農業4、5萬畝,千畝設施農業園區11個,鎮和鎮實現村村全覆蓋。休閑農業量質齊升。新增休閑農業1、8萬畝,長江藥用植物園等4個1000萬元以上休閑農業項目加快建設;如城鎮村被評為全省13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之一;涌現出鎮生態園、鎮垂釣和公園、軟件園天恒生態園和休閑農莊、鎮森果生態園等一批生態農業發展典型。
2、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新增、、等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全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9:1,農產品出口總額保持第一、全省前列。農業品牌打造持續發力。全市注冊涉農商標807個,認定為省著名商標4件、市知名商標12件。蘇皋長壽集體商標榮膺首屆品牌紫金獎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長力品牌。農業專業服務全面拓展。全市新增農機服務組織6家,累計達49家,新增省三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建成市級示范合作社2個,神牛、江恒被評為省首批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會化服務組織25家,組建植保專業隊62個,集中供秧面積達28萬畝。
3、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有機農業發展勢頭迅猛。有序推進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五大有機生產基地規劃建設,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7個、綠色食品3個、有機食品4個,續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1個。新發展有機農業生產基地16個、面積1、7萬畝,其中有機稻米0、98萬畝,5家省動物防疫達標示范場和4家蛋、肉雞標準化養殖場順利通過驗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加強。2011年度治理高標準農田土地2、5萬畝;實施如海灌區第九、十期、焦港灌區第二期、中央小型重點縣第二、三期、千億斤糧食工程等12個項目,總投資2、29億元。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機125臺,秸稈還田機101臺套,夏秋兩季完成秸稈機械還田面積95、3萬畝,秸稈機械化還田率66、36%。
4、農業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土地流轉規模擴張。全市新增流轉土地面積15、78萬畝,累計突破50萬畝,占承包總面積的40%;鎮村、鎮、鎮村、鎮村、鎮村、經濟開發區橋港村等29個村連片流轉面積達千畝以上,流轉達300畝以上的村(社區)257個,占比77、4%。三資投入實現突破。成功舉辦了兩次農業招商活動,項目簽約99個,協議投資總額47、7億元人民幣和2900萬美元,實現三資投入農業18、9億元。涌現出長江藥用植物園、天龍畜產品擴建、乳業和冷凍等一批項目農業新亮點。園區建設進程加快。啟動了四級農業園區聯創工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農業園區2個。如城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獲省政府授牌,鎮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示范園列入省級動態監測。長江鎮(港區)、經濟開發區(柴灣鎮)正在進行規劃修編;吳窯鎮、江安鎮、東陳鎮已邀請省級二級資質單位編制省級園區規劃。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溫室、噴滴灌、連棟大棚和防蟲網等設施快速發展,標準鋼架大棚占比達50%。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和溫濕控制器、桑樹修剪機、秸稈撿拾打捆機、太陽能滅蟲燈、深松耕整地機械等高效設施農業裝備2644臺。經營形式不斷創新。形成了返鄉能人+農戶土地、村干部+農戶土地、民營資本+村干部+農戶土地等多種經營模式,設施農業生命力顯著增強。
(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初步改善
1、魅力城鎮打造成效顯著。搬遷改造連片推進。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個鎮共啟動20戶農戶以上的整建制搬遷地塊33個,累計搬遷農戶1475戶,整理土地1327畝,分別占年計劃的115%和103、6%。房產開發穩步推進。截至10月底,16個鎮累計新增房產開工面積99、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1、3萬平方米,分別占年計劃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擬建的9層以上的標志性或高層建筑達到62棟,高層建筑基本實現鎮鎮有。農民集居區建設強勢推進。全市鎮區農民集居區建設今年已開工35972戶,建成24037戶,入住21576戶,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1%、82、77%、85、01%。
2、城鄉功能配套日趨完善。十個一建設項目全面鋪開。把十個一功能建設作為完善鎮區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鎮區入口、商務賓館、生態公園等十個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項目近50個,通過十星級考評項目累計達86個。道路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截至10月底,16個鎮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28億元,占年計劃的85、1%。九華鎮廟前路、下原鎮惠園路、鎮濱河路等13條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條道路建設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功能配套同步跟進。注重道路綠化、地下管網、路燈設施、小區功能區等各項配套工程建設與主體功能建設同步跟進,做到路通管通、綠化連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業的新型服務設施體系。
3、城鄉環境整治魅力彰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完成農村危橋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過驗收,如海灌區、焦港灌區、中央財政小型重點縣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滲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級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8個試點村已完成實施規劃。農村綜合整治持續開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萬畝,建成綠色現代農業園區5個,四旁植樹107、8萬株,超額完成了市年度目標任務數。建成市綠化示范鎮3個、省級綠化示范村20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1、66%。
(三)農民增收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1、農民增收成效顯著。農民培訓轉移大力實施。成立全國首家縣(市)級就業促進會,培訓農村勞動力6918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310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967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98、4%。全民創業層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創業率、村級黨組織書記創業率和大學生村干部創業率分別達72%、86%、90%。在政策、項目、技術、資金等方面對返鄉創業人員進行扶持,全市返鄉能人創業1106人,獨辦、合辦私營企業960個,累計新增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6674個,總數居第二。村級集體經濟再獲增長。通過開發集體資源、盤活集體資產、經營集體資金,借助土地流轉和三大合作平臺,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級集體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村(社區)有232個。
2、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新建、改建、擴建幼兒園25所。市社會福利中心被評為全省示范性養老機構,5家鎮級敬老院被命名為省級文明敬老院,16家鎮級敬老院被評為市級文明敬老院。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基本藥物管理信息系統全面運行,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門診費用同比下降29%,住院費用同比下降4%。愛心超市實現了鎮村全覆蓋,為農服務社建設管理水平全省領先。
3、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完成新農保繳費人數45、5萬人,覆蓋率100%。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金自然增長機制,慈善助醫、慈善助學活動進一步深入。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參合率連續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農民納入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5684萬元。新增被征地農民實現即征即保,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與新農保、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重復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廳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