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和她的黃金時代
——觀《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有感
文:郁文斌(student)
評:郭火火(teacher)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底涌起一股對伊麗莎白一世的崇敬之情。
(評:人到中年的伊麗莎白一世褪去青澀,政治手腕嫻熟,面對政治勁敵、宗教問題、國家戰爭,她指揮若定,從容不迫。關于伊麗莎白登基的故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觀看98年的第一部《伊麗莎白》,同樣有凱特布蘭切特主演。)
伊麗莎白一世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我觀看,而且我沉默。她喜歡投資于昂貴的珠寶的衣服,華美的衣服凸顯了的她的高貴和美麗。"光彩奪目的四輪馬車閃著金光,揚起了一片塵埃。里面的她穿著一身華麗的錦衣,珠寶垂在她的頸上,裝飾在她美麗的金發上,她……仿佛就是畫筆下的一尊莊嚴女神。"這是加羅利·埃里克森對她的描述。在我看來在她的一生中,褪下華服的莊嚴形象后,她的內心柔軟與堅強永遠并存。
(評:從伊麗莎白一世的人生信條中不難看出她的謹慎性格,因她一舉一動都牽涉國家。她也有女性愛美的天性,似乎向我們揭開了女政治家這一身份下的人性柔軟部分。)
她的柔軟在于:她一生未嫁,有時她的內心特別希望能被愛。關于這點,不妨借鑒《英國通史》里的評價。"時代的輝煌伴隨著個人的輝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是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君主之一,她的時代也躋身于英國最輝煌的時代之列,但公眾生活的輝煌卻以個人生活的黯淡為代價、伊麗莎白一世終生不嫁,其中的原因,就是只有她終身不嫁,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和諧,從而保證都鐸王朝的繁榮昌盛。"
(評:呼應上段伊麗莎白輝煌的公眾生活,揭示出這是犧牲黯然的個人生活為代價。國家-個人維度的取舍既有令人惋惜之處,更不乏令人敬佩之處。)
當大臣們勸她在鄰國的王子中挑選合適的人來作為丈夫時,她拒絕了,因為與外國聯姻會讓英國無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她被后人著稱為"The Virgin Queen"("童貞女王")。可這又怎樣呢,她從小受到教育與藝術的熏陶,會說六國語言,在凱瑟琳·帕爾和教師的幫助與循循善誘下,她成為一名知性優雅、高貴美麗的女子,愛慕她的人比比皆是。
她的堅強在于:在1558年,她繼位成為愛爾蘭和英格蘭的統治者。她即位時,英格蘭處于內部分裂的混亂狀態,為了鞏固統治,緩和國內外壓力,她采取了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穩定統治基礎,成功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此后,在她的統治下,英格蘭越發強大,經濟繁榮,文化更是達到了頂峰,著名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在此期間出現了。除了文學家,還有許多航海家出現,這極大力度的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使英國國力更加強大。
(評:開始著墨伊麗莎白身為女政治家的堅強一面:"既能一笑泯恩仇,又能一擲決生死".)
更令我佩服的是,在敵國從海上入侵時,她也未曾慌亂不已,在她的指揮下,西班牙落敗,人民都安全了。她臨危不亂的想辦法解決這場戰事,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就是巾幗不讓須眉,即使是男子又有多少人能在這種兵臨城下的情況中機智應對敵人。羅馬教皇西克斯圖斯曾說"她誠然是一位偉大的女王……是她使得西班牙、法蘭西、神圣羅馬帝國和一切國家都畏懼她。"
撇開別的都不說,她是我所知道的統治者中最有智慧的女王。因為在國家和人民遇到危難時,她都用她聰慧的頭腦解決了這些難題。她所實行的政策是人文藝術大力發展,而她自己更是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 威廉·塞西爾爵士說:"她是我見過的最聰明女人,樞密院各大臣每次向她提意見,她沒有不知道的。"
(評:在這些伊麗莎白眾多的輝煌功績中,最令人驚喜反倒是她身體力行推行文化事業,她親自翻譯詩歌,從側面展示在勾心斗角的政治斗爭之余珍貴地保留了個人的興趣。平凡的興趣愛好成為不凡人生中的點綴,更讓人敬服她內心的豐富充盈和睿智廣博。)
關于伊麗莎白一世,我想她的美麗、她的睿智連同她的不為人知的哀愁都讓我看到了一個女性政治家有血有肉的一面。
評:郁文斌同學選擇了《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這部電影。主角是著名的伊麗莎白一世,她的豐功偉績在影評中都做了細致的描述。令人欣慰的是評論沒有僅僅限于主觀,而是結合了不同人群的評價夯實觀點。讀完個人最喜歡的一處就像評論中提及的伊麗莎白在政治角力之下保留著個人的興趣愛好,這不僅得益于自幼的良好熏陶,也必然也有她成年后世事歷練的通透。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以后面對歷史輝煌人物時,不妨從平常地方入手去解讀。平凡處流露出偉人之偉,似大象無形,也如大音希聲,可以幫助我們拉近同他們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