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激勵我們不斷進步,實現個人和組織的發展目標。廣泛收集反饋意見,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總結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表現。通過參考他人的總結經驗,我們可以更好地總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散文。
宋代古文家蘇軾各體散文眾多,大致可分為議論文、記敘文和小品文等,這些散文的出現標志著宋代古文運動的成就和完全勝利。
一、議論文,以政論、史論為突出。他的議論文多雄辯滔滔氣勢縱橫,議論與文采交融,感情與理智并注,語言明快暢達,長于形象的說理,頗具文學價值。
二、記敘文包括碑傳文、記體文及文賦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記和亭臺樓閣記為代表。憑借議論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現對自然景物的賞會與人生哲理領悟之間的融合。山水游記,如前、后《赤壁賦》,表現出借景立論的特點。亭臺記,如《喜雨亭記》先敘為亭作序之由,次則記雨,再渲染人之喜樂,文章如水波層層蕩開去,文理自然。記敘文多數是文學性散文,將敘述、描寫、抒情錯雜并用,隨意揮灑。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寫作隨意的書札、題跋、雜記和隨筆為主要文體樣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雜記和隨筆、記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見聞和感受,如《記承天寺夜游》。這類小品文,不拘格套,獨抒性靈,寫作特點是信手拈來,漫筆寫成。
蘇軾散文藝術特色:
一、“辭達”、“通脫”,有圓活流轉、錯綜變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維。如《前赤壁賦》。
三、有詩化傾向,以情感和才氣為文,富于想象。
蘇軾的詩歌。
一、蘇軾詩歌的分類:
1.社會政事詩:反映民生疾苦和時政得失的詩篇,如《荔枝嘆》。
2.山水景物詩:將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寫景中的抒懷遣興之作,寫流動景色的《江上看山》;寫奇幻煙云的《登州海市》;寫景寄懷升華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濃厚的身世之感,如《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
3.和陶詩:寄情山水,以自適為趣的意味更濃,如《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平淺而有深味,在藝術上把握了陶詩豪華落盡見真淳的特色,能夠將親身經歷的生活場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寫,達到了“神似”陶詩的地步。
4.題畫詩:把畫景轉化為詩境,善于寫出畫面的報考,并就畫意進行藝術聯想,揭示畫外之韻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二、蘇軾詩歌藝術特色。
1.“以文為詩”是蘇詩的顯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氣格貫穿,如《石鼓歌》。“以文為詩”實際上是以才氣為詩而獲得成功。
2.豐富的比喻,也稱“博喻”,如《百步洪》。
3.敏銳細致的觀察力與出色的文字表現力,平凡事物,一經其手寫出,給人以觸處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學為詩,體現為好議論、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識地以議論入詩,將對事物的形象感受與哲理思考結合起來。如《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蘇詩兼備各體而以七言為擅長,而且風格多樣,七絕清麗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6.蘇詩的基本風格有二,一剛健的清麗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曠閑逸。高風絕塵才是其詩風的主導傾向,即一種超越世俗的審美境界。
蘇軾的詞。
一、蘇軾詞對詞境的開拓。
1.蘇軾以前的詞為應歌之曲子詞,多寫男女相思,寫花間酒下的傷別。蘇軾詞抒發磊落縱橫豪放之襟懷,擺脫花間詞婉轉之態,為激越、豪放充分表現作者的人格個性。如《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蘇軾把詞的題材取向從應歌回歸到表現自我,并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創作題材,故蘇詞多為感事之作,有的還采用詞題小序的形式確定表現的內容,交代創作動機。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用記實手法寫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詞的抒情貼近現實生活,詞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題也由分離走向統一對應。使詞的創作走向正視現實、面向社會和真實人生的大道,極大地拓寬了詞的取材范圍。
3.蘇軾用詞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擴大了詞境,把詞家“緣情”與詩人“言志”結合起來,詞品與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融合。
二、蘇軾的“以詩為詞”
1.首先指的是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的擴大,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體制,向“士大夫化”發展。
2.在蘇軾之前的“曲子詞”的曲子,基本上是“輕音樂”“軟性文學”。到蘇軾將詞題小序發展起來,做詞寓以詩人句法、引議論入詞、大量用經、子典故,突破音樂對詞體的約束,如《臨江仙》。蘇詞充分體現了文人的審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詞。
蘇軾以詩為詞的積極意義,在于改變了詞的舊傳統,增加了詞的內容,豐富了詞的體式,促使詞發展成為獨立的抒情詩樣式。
三、蘇軾詞的風格。
蘇詞的風格是豪放,蘇軾乃宋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許多極清空幽秀的作品,風格是多樣化的。
1.豪放,如《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婉約,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此詞為悼亡之作,對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兩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嘆喟中。
3.清曠,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中國文化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二
1.《學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是中國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
2.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主張“有教無類”.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這種教學方法又稱為“產婆術”。
4.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
5.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古羅馬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又稱《論演說家的教育》或《論演說家的培養》)。
(二)教育學的創立階段。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學之父”,深受人文主義精神影響.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
1632年夸美紐斯發表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是《愛彌兒》。
英國哲學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第一,提出“白板說”。第二,主張紳士教育。
1806年,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赫爾巴特也被譽為“現代教育學之父”。
美國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第一,新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第三,主張“在做中學”。第四,學校即社會。第五,提出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景一確定疑難所在一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一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一驗證這個假設。
更多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詳見教材。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三
(一)報考幼兒園和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及以上學歷。
(二)報考初中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大學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
(三)報考高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大學本科畢業及以上學歷。
(四)報考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應當具備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及以上學歷,并應當具有相當助理工程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中級以上工人技術等級。
(五)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戶籍在上海的外地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三年級(含在讀專升本第四學年)及以上考生和全日制在讀研究生,中高職貫通考生允許在其學習的最后一年,憑學校學籍管理部門出具的在籍學習證明報考。
(六)符合申請認定教師資格的體檢標準。
(七)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有關政策規定詳見《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教師〔2013〕9號)和《教師資格條例》(教育部令第10號)。
(八)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請考生自覺對照2022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上海考區有關疫情防控要求(附件2)中的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進行自我排查,并填寫2022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上海考區考生健康安全書(附件3)。不具備考試條件的考生不得參加本次考試。考前防疫要求將根據本市疫情防控形勢變化適時調整,請考生及時登錄上海教育考試院網站(http://)了解相關信息,做好應對準備。
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的認定除筆試成績合格外,還需符合相應的學歷層次、部分資格認定還需具備專業技術資格或等級、滿足體檢標準等,因此請考生在報考前詳細了解本人擬申請認定教師資格所在地的認定條件,謹慎報考。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四
(1)學科課程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活動課程主要是學習直接經驗。
(2)小學主要是綜合課程,初中采用綜合和分科并舉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課程。
(3)國家課程是一級課程。地方課程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編訂的課程,屬二級課程。校本課程是三級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4)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
(5)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6)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五
1.最早明確地提出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劃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出按年齡劃分教育階段主張的是()。
a.夸美紐斯b.赫爾巴特c.柏拉圖d.亞里士多德。
2.把教育隱喻為“園藝”,把學生比作“祖國的花朵”,稱教師為“園丁”。持這種觀點的人在人的身心發展影響因素問題上傾向于()。
a.遺傳決定論b.成熟論。
c.環境決定論d.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3.“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著教育。”這句話說明教育具有()。
a.歷史性b.永恒性c.普遍性d.相對獨立性。
4.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實施(),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發展,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a.素質教育b.法制教育c.科學教育d.創新教育。
5.教育家陶行知在《普及現代生活之路》一文中提出,“我們要求的是整個壽命的教育,活到老,干到老,學到老”,這體現了()教育理論。
a.遠程學習b.連鎖學習c.終身學習d.觀察學習。
6.走進某校園,我們看到學生的藝術作品掛在走廊的墻壁上,制作的手工作品放置在展覽區,嘉獎優秀學生的信息張貼在顯眼的位置。這主要體現了道德教育的()。
a.環境陶冶法b.獎懲結合法c.實際鍛煉法d.品德評價法。
7.紅、橙、黃色往往使人產生暖的感覺,綠、青、藍色使人產生冷的感覺。這種現象是()。
a.感覺適應b.感覺對比c.聯覺d.錯覺。
8.每次看見“月暈”就要“刮風”,“潮濕”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結論,這屬于哪種思維特性?()。
a.抽象性b.概括性c.間接性d.情境性。
9.小剛進入到青春期以后,變得不聽話了,媽媽讓他穿這件衣服上學,他偏要穿那件衣服上學,爸爸晚上要檢查他的作業,他堅持說自己能做好,不需要爸爸檢查。小剛的表現是進入了()。
a.最近發展區b.生長高峰期c.心理斷乳期d.發展關鍵期。
10.人們通常認為美國人民主、熱情,英國人有紳士風度、保守,法國人愛好藝術、浪漫等等,這種現象稱為社會認知信息整合過程中的()。
a.首因效應b.近因效應c.暈輪效應d.社會刻板印象。
11.把教師自評和學校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結合起來對教師進行評價,體現了()。
a.評價主體的多元性b.評價內容的性。
c.評價功能的發展性d.評價方法的靈活性。
12.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研究、分析、解決問題,整個學習過程圍繞問題展開,這是()特點。
a.自主學習b.探究學習c.分析學習d.接受學習。
13.學生學習成績好并不意味著道德修養水平高,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
a.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b.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
c.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結合。
d.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
14.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能力,這遵循的是()。
a.直觀性原則b.啟發性原則c.循序漸進原則d.鞏固性原則。
15.宋寶獨自照顧媽媽的事跡感動了社會,被評為市“十佳”少年。最近,學校開展了向宋寶學習的活動,該活動的德育方法是()。
a.說服教育法b.榜樣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評價法。
16.當其他同學向楊穎求助時,即使她再忙,也不會拒絕。她認為,能夠幫助別人滿足他人愿望的人才是好人,否則就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楊穎道德發展處于()。
a.相對功利取向b.懲罰服從取向c.尋求認可取向d.遵守法規取向。
17.人的氣質可以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這四種氣質類型,下列屬于抑郁質類型的表現為()。
a.外部表現強烈,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
b.情緒反應迅速,表現明顯,但易變,不夠有力。
c.能自我控制,不暴露內心體驗。
d.情緒反應極慢又不表露于外,如果一旦發生情緒反應,卻強烈深刻,持續久。
18.小寒記英語單詞比較吃力,因此他采用了一種好玩的單詞記憶法,例如pest,發音“拍死他”,詞義“害蟲”;ambition發音“俺必勝”,詞義“雄心、野心”,他所運用的學習策略是()。
a.精細加工策略b.資源管理策略c.組織策略d.復述策略。
19.小明親眼目睹欺負弱小的同學經常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處罰,而那些愛護弱小的同學則受到大家的喜愛。久而久之,他也變成了一個樂意助人、不欺負弱小的學生。這種學習屬于()。
a.親歷學習b.觀察學習c.遷移學習d.試誤學習。
20.周末,小萌看到大家都去敬老院打掃衛生,想自己也沒有事情做,就跟著大家一起去,其品德發展處于()。
a.從眾階段b.服從階段c.認同階段d.內化階段。
21.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不能闖紅燈,但是每次站在馬路邊的時候,只要看見沒有車過來就隨著大部隊過去了,這種典型的“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說明了這些人缺乏()。
a.道德認識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
二、辨析題。
1.教育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國家的滅亡而滅亡。
2.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對實際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智力開發無需特別訓練,這是形式教育論的觀點。
3.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和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異曲同工。
4.直接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
三、簡答題。
1.簡述講授法的含義及優缺點。
2.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3.簡述中學生考試焦慮產生的原因及可采取的治療方法。
4.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
四、材料分析題。
1.材料:
李芳是一個酷愛流行音樂的高中生,期中考試前的兩個星期才開始學習,一邊學習一邊聽mp3,美其名曰“自我放松”。她暗自發誓要考出好成績,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沒太多想了。復習文科科目只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了,數學、物理就很麻煩了。她覺得自己缺乏學習數學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費太多的時間,遇到自己不會解的題目,也不好意思去問老師和同學,害怕被人笑話。最后,她的成績非常糟糕,尤其是數學,她很失望,一說起學習就頭疼,覺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學好數學了。
問題:
(1)請用心理學原理分析李芳學習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師,可以給李芳提出哪些學習建議?
2.材料:
某教師在教文言文《強項令》時,提了一個問題:“課文題目中的‘強項’是什么意思?”學生根據課文的注釋,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為了讓學生對比古今詞義的區別,教師又追問:“‘強項’在現代漢語中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問懵了,課堂上出現了“冷場”的局面,教師接連問了幾個學生都沒有答出來。課后,教師進行了認真的教學反思。第二天給另一個班上課時,該教師及時改變了提問策略。在學生找出“強項”在課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師請學生們思考:“請問你們都有什么強項?”一個學生答道:“我的強項是打乒乓球。”教師接著問:“那么,你所用的‘強項’是什么意思呢?”學生想了想說:“是‘長處’的意思。”于是,教師再次請大家思考:“‘強項’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詞義有什么差別?”學生們紛紛舉手并給出正確的答案。(注:教學對象為七年級學生)問題:
(1)材料中體現了哪些教學原則?
(2)請對材料中教師的反思行為進行評價。
參考答案:
1-5:dcbac。
6-10:acbcd。
二、辨析題。
1.【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也就是說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滅亡而滅亡。教育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國家,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國家滅亡并不意味著人類社會的滅亡,故題干說法錯誤。
2.【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早在十八世紀,以英國教育家洛克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就強調,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只要記憶力、思考力發展起來了,學生學習任何其他的事物就會很便利。所以,教學應著重發展學生的智力,知識的傳授則無關緊要。但以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為代表的實質教育派則認為,教學應追求實質的目的,也就是著重于學習“實際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的智力則無需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題干描述為實質教育論的觀點。
3.【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布魯納和奧蘇貝爾都是當代認知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學習理論上,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在心理學領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者都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但是二者的觀點又有所不同: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強調人學習的主動性;奧蘇貝爾強調學生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4.【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直接強化是指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替代強化是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題干混淆了直接強化和替代強化的概念,說法錯誤。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主要有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形式。
講授法的優點:對教師而言,容易控制所要傳遞的內容,在傳遞什么、傳遞多少以及怎樣傳遞上,教師有較大自主性;對學生來說,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的科學知識。因此講授法是一種應用范圍廣泛、其他教學法都要與之配合的方法。
講授法的缺點:如果運用不當,易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易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參考答案】。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3.【參考答案】。
學生焦慮癥狀產生的原因是學校的統考、升學的持久的、過度的壓力,使學生缺乏內在的自尊心和價值感,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學生個人過分地爭強好勝,學業上多次失敗的體驗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誘發焦慮反應的人格基礎:遇事易于緊張、膽怯,對困難情境作過高程度估計,對身體的輕微不適過分關注,在發生挫折與失敗時過分自責。這些人格傾向可稱做焦慮品質。
采用肌肉放松、系統脫敏方法,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如“我能應付這個考試”,“成績并不重要,學會才是重要的”,“無論考試的結果如何,都將不會是最后一次”,對于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
4.【參考答案】。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6)小組輔導。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六
導語:2017年的教師資格考試時間快到了,要考教師資格證的你們都復習好了對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關于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相關模擬題。
1.苯環的發現者百思不得苯的結構是什么,忽然有一天在睡夢中夢到一條蛇首尾連接,醒來,他由此確定了苯的結構。這種現象在心理上被稱為( )。
a.原型啟發
b.思維定勢
c.功能固著
d.醞釀效應
【答案】:d
【解析】:
所謂醞釀效應,是指反復探索一個問題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由于某種機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現了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決辦法。在醞釀期間,個體雖在意識中終止了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但其思維過程并沒有完全終止,而仍然在潛意識中斷斷續續地進行著。通過醞釀,最近的記憶和已有的記憶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勢的效應,并容易激活比較遙遠的思維線索,因而容易重構出新的事物,產生對問題的新看法,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2.生物課上,老師要求全班同學繪制人的心臟結構圖,同學們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的知識是( )。
a.策略性知識
b.陳述性知識
c.條件性知識
d.程序性知識
【答案】:d
【解析】:
程序性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3.小杰在閱讀《阿q正傳》時,根據文字描述在腦中呈現出阿q的人物形象。這種現象屬于( )。
a.創造想象
b.幻想
c.無意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d
【解析】:
再造想象是依據詞語的描述或符號的示意在頭腦中形成與之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4.每當小賈在課堂上私下講話,老師便讓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重復10遍他剛剛說過的話,慢慢地,小賈不再在課堂上私下講話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屬于( )。
a.強化
b.消退
c.逃避
d.懲罰
【答案】:d
【解析】:
懲罰是給予厭惡刺激,減少行為發生的概率。
5.小玲性情沉靜,情感發生緩慢而微弱,不外露,忍耐力強,她的氣質類型屬于( )。
a.黏液質
b.多血質
c.抑郁質
d.混合型
【答案】:a
【解析】:
小玲氣質的`描述符合黏液質的特點。
6.學生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這說明其品德發展達到( )。
a.服從階段
b.依從階段
c.認同階段
d.內化階段
【答案】:c
【解析】: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這一階段的學生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
7.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常將學業失敗的原因歸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這種歸因屬于( )。
a.內部的、穩定性的歸因
b.內部的、不穩定性的歸因
c.外部的、穩定性的歸因
d.外部的、不穩定性的歸因
【答案】:a
【解析】:
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六個因素,將學業失敗的原因歸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屬于內部的、穩定的歸因。
8.《學記》中對學習和記憶的論述中指出:“學無當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這體現了記憶需要( )。
a.注重復習方法
b.經常復習
c.多種編碼方式
d.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答案】:d
【解析】:
“學無當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說,學習和記憶如果不能動員五官參加活動,那就學不好,也記不住。因此,這句話強調的是在學習和記憶中要做到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9.小敏近段時間總是反復檢查自己的考卷、作業、書包等,總認為試題有遺漏,作業沒做完,書包里的東西沒收完……這些行為說明他有( )傾向。
a.焦慮
b.過敏
c.強迫
d.懷疑
【答案】:c
【解析】:
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1.通過對學生的道德育行進行評價以促進其品德成長的德育方法是形象感染法。
【答案】:
該說法是錯誤的。形象感染法是指通過創設直觀、感性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方法是品德評價法。因此,題干說法錯誤。
2.義務教育的實質是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質生源。
【答案】:
該說法是錯誤的。義務教育是指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強制性、普及性、免費性等特點。因此,認為義務教育實質是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質生源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3.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影響學習效果。
【答案】:
該說法是正確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體內容是: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會隨學習活動的難易程度而有所變化。一般來說,從事比較容易的學習活動,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會高些,而從事比較困難的學習活動,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會低些。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4.思維定勢和功能固著都對問題解決起著消極作用。
【答案】:
該說法是錯誤的。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這對問題解決起著阻礙作用。定勢是指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的并影響后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定勢在問題解決中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當問題情境不變時,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問題的解決;當問題情境發生了變化,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消極影響,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故題干說法錯誤。
5.簡述如何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
【答案】:
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要遵循如下要求:
(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揚教學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等。
6.簡述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答案】: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7.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方法有哪些?
【答案】:
個體自我調適的目的是通過改變個體自身的某些特點來增強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
個體自我調適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訓練、認知壓力管理、時間管理、社交訓練、壓力管理和態度改變等。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七
為了幫助大家提高2017年教師資格考試成績,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強化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個體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達到了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這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特征。
a.不均衡性
b.順序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八
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已畢業人員戶籍或居住證申領地在河北省,在校生在讀學校所在地、戶籍或居住證申領地在河北省,符合學歷條件,符合《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及《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規定的其他條件,擬申請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及中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的人員。
在河北省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港澳臺居民,可在當地參加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港澳臺居民申請參加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的有效證件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五年有效期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申請參加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的其他條件、程序與內地(大陸)申請人相同。
被撤銷教師資格的,5年內不得報名考試。受到剝奪政治權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處罰的,不得報名考試。
學歷條件。
(一)申請參加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師范類畢業生應具備具有辦學資質院校開設的中等學歷層次幼兒教育類專業畢業(須是招生管理部門、省教育行政部門“雙向備案”生源)及其以上學歷,非師范類畢業生應具備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二)申請參加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應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三)申請參加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考試,應具備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四)申請參加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考試,應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五)符合以下條件的在校生,可憑在讀學歷申請相應類別考試:
2.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三年級以上(含三年級)學生;。
3.普通高等學校2年制(3+2)專科、5年一貫制專科在校畢業年級學生;。
4.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六)非普通高等學校在讀人員(如自學考試、成人高考、國家開放大學、網絡教育等),須畢業后報考。
3、報名入口。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九
大家如果想要在考試中拿下更高的分數,平時就要多積累,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2017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1.蘇聯凱洛夫主編的,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系統研究教育問題,總結蘇聯20世紀20-30年代教育正反兩方面經驗,并對我國有著廣泛影響的教育專著是( )
a.《普通教育學》
b.《大教學論》
c.《民主主義與教育》
d.《教育學》
【答案】:d
2.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
a.生產力
b.文化
c.政治經濟制度
d.科學技術
【答案】:a
【解析】:
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是決定教育性質的直接因素,社會生產力是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
3.在教育研究中,通過考察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揭示其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調查法
b.訪談法
c.歷史法
d.實驗法
【答案】:c
【解析】:
歷史研究法是以系統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史料,詮釋理解史料及事件關系的方法。
4.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始于( )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答案】:b
【解析】:
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還沒有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在奴隸社會里,出現了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產生了學校教育,使教育從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形態。
5.我國2006年修訂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由( )
a.地市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b.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c.鄉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d.鎮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答案】:b
【解析】:
根據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條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由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6.在中學階段開設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屬于( )
a.學科課程
b.綜合課程
c.活動課程
d.社會課程
【答案】:a
7.編寫教材(教科書)的直接依據是( )
a.課程計劃
b.課程目標
c.兒童、活動、經驗
d.教師、經驗、教材
【答案】:c
【解析】:
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8.以美國教育家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派倡導的“三中心”是( )
a.兒童、教材、活動
b.教師、活動、經驗
c.兒童、活動、經驗
d.教師、經驗、教材
【答案】:c
【解析】:
杜威的理論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別于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了“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9.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借助的是( )
a.生產經驗
b.生活經驗
c.直接經驗
d.間接經驗
【答案】:d
10.明確提出“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杜威
d.贊科夫
【答案】:b
【解析】: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
1.動物界也存在教育。
【答案】: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教育只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動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現象的。盡管在動物界,尤其是在高等動物界的代與代之間也存在類似于人類的“教育”或“教”與“學”的現象,但是這兩種表面類似的現象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人類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界相比,最大的區別在其社會性上。人類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產生于生物本能,而是產生于社會延續與發展的需要。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動物界沒有教育。
2.知識的多少與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答案】: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是不同步的,知識多了,能力并不一定高。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智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識的多少與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隨著知識的掌握而自然發展起來的。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統一在教學活動中;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這兩個教學任務統一在同一個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同一個認識主體的認識活動之中;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因此,知識的多少與能力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
3.學習遷移是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現象,它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起促進作用。
【答案】: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學習遷移可能對學習起促進作用(正遷移),也可能起阻礙作用(負遷移),還可能不起作用(零遷移)。
4.個體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是一致的。
【答案】: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學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會出現“明知故犯”的現象,這就是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不一致的現象。
5.簡述課程計劃的含義和內容。
【答案】:
(1)課程計劃的含義: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計劃的內容: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程開設順序)、課時分配(教學時數)、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6.在學校德育工作中,運用說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答案】:
(1)明確目的性和針對性;(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3)注意時機;(4)以誠待人。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十
1.了解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社會生產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與精神文化等的相互關系;理解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人的個性形成,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遺傳、環境、教育、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及它們在人的發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包括中學生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腦的發育、性的發育和成熟。
3.理解義務教育的特點;了解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了解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熟悉我國當前的學制。
4.掌握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了解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教育方針,熟悉國家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其相互關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
(二)中學課程。
1.了解不同課程流派的基本觀點,包括學科中心課程論、活動中心課程論、社會中心課程論等;理解課程開發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兒童、社會以及學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課程類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等。
3.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涵義和相關理論。
4.了解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標及其基本的實施狀況。
(三)中學教學。
1.理解教學的意義,了解有關教學過程的各種本質觀。
2.熟悉和運用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包括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規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分析和解決中學教學實際中的問題。
來自 www.tmatonline.com
3.掌握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及要求;掌握和運用中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了解教學組織形式的內容及要求。
4.了解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
(四)中學生學習心理。
1.了解感覺的特性;理解知覺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類,掌握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了解記憶的分類,掌握遺忘的規律和原因,應用記憶規律促進中學生的有效學習。
3.了解思維的種類和創造性思維的特征,理解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和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4.了解學習動機的功能,理解動機理論,掌握激發與培養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5.了解學習遷移的分類,理解形式訓練說、共同要素說、概括化理論、關系轉換理論、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掌握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6.了解學習策略的分類,掌握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運用行為主義、認知學說、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促進教學。
(五)中學生發展心理。
1.掌握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理論、特點與規律。
2.了解情緒的分類,理解情緒理論,能應用情緒理論分析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3.掌握中學生的情緒特點,正確認識中學生的情緒,主要包括情緒表現的兩極性、情緒的種類等。
4.掌握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培養方法,指導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結構,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及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理解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掌握性心理的特點,指導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
(六)中學生心理輔導。
1.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熟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郁癥、恐怖癥、焦慮癥、強迫癥、網絡成癮等。
2.理解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包括強化法、系統脫敏法、認知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等。
(七)中學德育。
1.了解品德結構,理解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2.理解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理解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掌握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理想和傳統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
4.熟悉和運用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包括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分析和解決中學德育實際中的問題。
5.理解德育原則,掌握和運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徑。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學就業指導等的意義及基本途徑。
(八)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1.熟悉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2.了解課堂管理的原則,理解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課堂氣氛的類型,理解影響課堂氣氛的因素,掌握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的條件。
3.了解課堂紀律的類型,理解課堂結構,能有效管理課堂;了解課堂問題行為的性質、類型,分析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掌握處置與矯正課堂問題行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掌握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5.了解課外活動組織和管理的有關知識,包括課外活動的意義、主要內容、特點、組織形式以及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協調學校與家庭聯系的基本內容和方式,了解協調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聯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師角色心理和教師心理特征。
8.理解教師成長心理,掌握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理論與方法。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十一
外界刺激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例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是嗅覺的適應。手放在溫水里,開始覺得熱,慢慢就不覺得熱了,這是膚覺的適應。視覺的適應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暗適應:由亮至暗環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適應:由暗至亮環境,開始刺眼,后能適應。
2.感覺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暫時保留的感覺印象叫作感覺后象。
例如電燈滅了,你眼睛里還會看到亮著的燈泡的形狀,這就是視覺的后象。聲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還有這個聲音的余音在縈繞,這是聽覺的后象。
感覺后象分為正后象和負后象:
正后像:與刺激物性質相同的后像:
負后像:與刺激物性質相反的后像。
3.感覺對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作感覺對比。感覺對比分為兩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
(1)同時對比。
兩種感覺同時發生所形成的對比叫作同時對比。如明暗相鄰的邊界上,看起來亮處更亮,暗處更暗了(即馬赫帶現象),這是明度的對比;又如,綠葉陪襯下的紅花看起來更紅了,這是彩色對比現象,彩色對比的效果是產生它的補色。
(2)繼時對比。
兩種感覺先后發生所形成的對比叫作繼時對比。如吃完苦藥以后再吃糖覺得糖更甜了;從冷水里出來再到稍熱一點的水里覺得熱水更熱了。
4.聯覺。
一個刺激不僅引起一種感覺,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叫作聯覺。
例如紅色看起來覺得溫暖,藍色看起來覺得清涼;聽節奏鮮明的音樂的時候覺得燈光也和音樂節奏一樣在閃動,這些現象都叫作聯覺。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十二
1考王勃這個作家,試題會這樣來考“今天我們學習了王勃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送別詩,下面選項不屬于送別詩的是哪一首?”那明顯這對我們考生的要求就高多了。看起來考的是王勃一個人,其實帶出來的有三四個作家作品。那在備考時考生就要注意每一首詩歌的題材,注意要善于總結我們常見的同一題材的詩。
2.之前考生見過的考具體作品的具體詩句,最多的應該是名句默寫填空。在教資中會這樣來考“今天我們學習的《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有句哲理性的詩句,下面哪句詩是哲理性的詩句?”這樣的考法顯然是比較難的。這要求我們考生不僅得知道名篇名句還要知道其含義。在備考中就要總結出來一些哲理性的詩句,或者表示思鄉之情的詩句,表示壯志難酬的詩句等等。同類的放在一起去記憶效果較好,也符合我們的考試規律。
3.接下來較為常考的就是詩歌的體裁,古代詩歌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體詩包括古詩、楚辭、樂府詩。還有“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這部分試題可能會這樣考“下面哪一首詩和岑參寫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體裁相同?”那考生不僅得知道這首詩屬于歌行體,還得知道別的幾首歌行體古詩才能做對這道題。還有一種考法就是考查近體詩的律詩和絕句,七言和五言。舉個例子“王之渙的《涼州詞》是一首著名七言絕句,下面同樣是七言絕句的詩是哪一首?”。考生得注意復習每一個作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得仔細記得其體裁和題材。
就以上三種例子大家應該就會發現教資考試的不同之處了,還望各位考生好好備考,一舉拿下筆試!
霍漂漂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十三
1.心理起源說認為教育起源于( )
a.勞動
b.模仿
c.學習
d.本能
【答案】b。解析:美國教育學家盂祿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說,他認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2.學校全面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是( )
a.班主任工作
b.學科教學
c.品德教育
d.教學管理
【答案】b。解析: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進行個別教育
b.組建班集體
c.建立班級秩序
d.指導學生學習
【答案】b。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4.下列關于氣質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氣質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氣質是通過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氣質有好壞之分
d.氣質能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的大小
【答案】a。解析:氣質是依賴于人的生理素質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沒有優劣之分,不能決定人未來成就的大小。
5.我國的第一部教育專著是( )
a.《大學》
b.《春秋》
c.《學記》
d.《論語》
【答案】c。解析:《學記》是我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
6.教學是一種交往過程,是( )
a.認知過程
b.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c.教師與學生雙主體
d.學生主導教師主體
【答案】c。解析: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師與學生是“交互主體的關系”,因此,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
7.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受到較大的強制性,與此相對的是,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具有較大的( )
a.靈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發展性
【答案】b。解析:課外活動是在課堂教學計劃之外,學生自由選擇、自愿參加的一種活動,強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愿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能力和狀態,選擇、控制、調節活動內容和方式等。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課外活動,誘發學生的動機,給予指導,但參加與否,決定權在學生,不具有強制性。
8.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可以劃分為( )
a.人格型和行為型
b.內向性問題行為和外向性問題行為
c.行為型和情緒型
d.情緒型和人格型
【答案】b。解析: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分類是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傾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傾性問題行為。奎伊等人把課堂問題行為分為人格型、行為型和情緒型三種類型。
9.各類研究中唯一能確定因果關系的研究是( )
a.觀察法
b.實驗法
c.調查法
d.行動研究法
【答案】b。解析:實驗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是各類研究中唯一能確定因果關系的研究。
10.體現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規律的教學原則是( )
a.直觀性原則
b.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量力性原則
【答案】b。解析: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體現。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十四
1.“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出自于()。
a.《學記》。
b.《論語》。
c.《中庸》。
d.《大學》。
2.教育的發展受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因素制約,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對社會政治經濟的能動作用,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歷史繼承性。
c.時代性。
d.相對獨立性。
3.()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組織發展的精神動力。
a.精神文化。
b.物質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國的心理學家將個體的發展劃分為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個過程中都會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這種做法符合了人身心發展的()。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個別差異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研究假設,探討教育因果關系.揭示教育工作規律的研究方法是()。
a.調查法。
b.問卷法。
c.歷史法。
d.實驗法。
6.我國初中階段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屬于()。
a.活動課程。
b.學科課程。
c.綜合課程。
d.校本課程。
7.新課改規定,教材管理實行()。
a.國編制。
b.國審制。
c.校編制。
d.校審制。
8.王老師在講《硝酸》這一課時,按以下步驟進行了教學:一、首先引導學生寫出相關反應方程式;二、討論6.72l氣體為何物;三、讓學生試著分析溶液ph=0說明什么;四、進一步引導學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學生迅速簡捷地給出答案。王老師運用了()教學原則。
a.量力性。
b.直觀性。
c.啟發性。
d.因材施教。
9.在我國偏遠的山區,存在這樣一種教學現象:一間教室、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一名教師分別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被稱為()。
a.班級授課制。
b.分組教學。
c.現場教學。
d.復式教學。
10.現在很多追星一族.把明星當作自己的偶像,除了服裝打扮追求一樣,甚至思想和行為也試圖模仿.很多人都效仿自己的榜樣去做公益事業。這屬于品德形成的()階段。
a.從眾。
b.服從。
c.認同。
d.內化。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解析篇十五
1.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專著是()。
a.《大教學論》。
b.《理想國》。
c.《學記》。
d.《論語》。
2.“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創立者是()。
a.馬卡連柯。
b.巴班斯基。
c.贊可夫。
d.凱洛夫。
3.校園文化的核心是()。
a.物質文化。
b.學生文化。
c.教師文化。
d.精神文化。
4.兒童心心發展的進程不總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線發展的,而是時而猛長、時而緩慢,這表明了兒童身心發展過程具有()。
a.不平衡性。
b.階段性。
c.靈活性。
d.差異性。
5.國家或政黨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的要求,規定的教育工作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是()。
a.教育目標。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針。
d.教育策略。
6.嘗試一錯誤說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納。
d.苛勒。
7.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品德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它們屬于品德的()。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8.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模擬實物的形象,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感性材料,這屬于()。
a.模象直觀。
b.實物直觀。
c.言語直觀。
d.想象直觀。
9.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記住教學內容,教師經常會傳授給學生一些記憶方法,如把材料縮簡成歌訣等,這稱為()。
a.復述策略。
b.組織策略。
c.精細加工策略。
d.時間管理策略。
10.在所要學習的新材料呈現之前提供一種引導性材料,它在新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觀念之間建起認知橋梁的作用,這種教學策略是()。
a.先行組織者。
b.認知結構。
c.比較性組織者。
d.固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