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怎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從中汲取知識和智慧?不同人對總結的理解和呈現方式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鑒的總結范文。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一
一直以來我努力研究教學現象,期望走進真實的課堂。我所執教的這節課的內容屬于概率的范疇,概率有隨機的特性,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不像邏輯推理的結果那么肯定。在小學階段增加這樣的內容,是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感覺到除了我們天天學習的確定性,數學里還要研究一些不確定的知識內容。這個不確定的內容是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統計與概率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從不確定的角度來觀察世界的數學內容。不確定思維與確定思維的差別要盡早去體會。正是由于這節課教學內容的特性導致每次上這節課時都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這樣教師就更要順著學生思路,抓住課堂新資源的生成引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這也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
因此,首先,我用名片介紹自己和同學們,引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猜名片游戲是學生接觸“可能性”——名片的內容可能有什么?一定有什么,讓學生了解到名片上有些內容是不確定的。接下來的環節讓學生通過猜想:摸到的名片可能是什么屬相和摸到什么屬相的可能性大,然后通過摸名片的游戲進行驗證,學習中相互合作。當學生摸完名片以后,我沒有急于總結規律,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由發揮。在學生獨立思索的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并逐步歸納出數量多——可能性大;數量少——可能性小。這樣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創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創造性學習的動力。學生實際操作的情況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認為:屬相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是我的最佳答案,其實我的設想不是這樣的,我希望學生出現“意外”——屬相多摸到的次數卻少,可是孩子的統計結果恰恰是——數量多的屬相被摸到的次數多。所以當第一次統計的結果出現以后,我猶豫了,還向學生介紹另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萬一學生由于沒有經歷過這種結果而感到茫然呢?我當時在做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先放一放看看這種思想占據了上風,以致后面的等可能性有三個組出現摸到的次數一樣多,看似很順利,出現一樣多不正好解釋數量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一樣大嗎?其實不然,這種表面現象掩蓋了可能性的本質,令我感到很尷尬,幸好在第二個環節中有一個小組的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于是我捕捉了這樣一個新生成的資源,讓學生觀察后回答:為什么這個小組卻出現不一多的.情況呢?沒人說出個所以然來,只好教師解釋,于是我就借題發揮,這種現象是我們的實驗中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兩個數會越來越接近,科學家經過多次實驗也證明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確的。
如果再次讓我上這節課,首先我要對分組情況作調整,屬相的比例懸殊小一點,出現“意外情況”的可能性比較大,我將從容面對學生試驗中出現的“意外”。因為概率具體到某一活動時,不排除偶然性與意外性,而這恰恰就是真實可能性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只有對“可能性”這兩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證我們的教學為學生體驗“真實的可能性”而服務。我們可以把這種結果理解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為“意外”才更能體現可能性的真實性。
出自 www.tmatonline.com
其次,在問題解決過程給予評價。求出問題的答案不是問題解決的終結,還應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評價是問題解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評價,可以進一步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而我們的年輕教師往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只要符合我心意(也就是恰到好處的回答)能夠給與及時的肯定,而學生另一些“擦邊兒”結論,教師不理不睬,大多數會清淡地說一句:請坐!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結合這節課,我會讓學生通過猜想然后通過小組合作進行驗證,然后回憶整個過程比較統計的結果,引發學生進行評價、思考。根據教育學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評價問題解決的成果,有助于學生的發展性成長,能促使學生真正地提高數學技能。
教師“教”的比重大于學生“學”的比重,被老師牽著走的課堂當然不太會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我們老師要放開手腳,多給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課堂上,能真正順著學生思路捕捉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引發有價值的思考。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其實我們的名家上課之所以上的精彩,歸根結底就是靈活駕馭課堂沿著這條路走!明確了發展目標我將暗暗下決心,把平常的課堂看作練習基本功的陣地,注意及時反思自己的每一節課,爭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獲!平時注意了解邊緣學科知識,盡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改的雨露陽光中和學生共同成長。
個人反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二
其實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小組合作并不可取,比如一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同學會解答了,教師還偏偏要讓學生再小組討論。結果已經懂了的學生興趣不足,不懂的同學也得不到真正的理解。看似熱鬧,卻費時費力。
新課程的理念之風已經吹遍大江南北,廣大教師也紛紛響應,這樣的好景氣我們都值得慶幸的。有人就把我們的傳統教學說的一無是處,什么填鴨式、滿堂灌、應試教育、接受式學習等。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這些方法是好,但是我們是不是去真正的理解、運用了呢?還是搞純粹的形式主義,或蜻蜓點水呢?有人說我們的課堂是個舞臺,但畢竟我們的教師不是導演,我們培養的學生也都不是演員。
在我們的自然界中找不到相同的兩片葉子,何況我們面對是這樣形形色色,與眾不同的學生呢?難道只有用上這些方法才叫新理念嗎?教無定法,但為什么我們的教育要去走這樣機械之路呢。我個人認為只有不同風格的教師才能有不同風格的教學方法,才能有不同風格的學生。特別是有些教學內容可以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是需要有意義的接受式教學的,畢竟有的知識點是需要一定的有意識、有目的接受式學習來完成的。
以上這些是我在教學生涯中的一點隨想,可能有不妥之處,但我真心希望我們的教育之樹長青。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之后,“反思”這個詞在幼教被提及的頻率越來越高,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具備反思教學的能力,反思已經成為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針對幼兒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作簡要探討。
所謂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借助于行動研究,不斷的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漸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其重點在“思”字,教師應該反思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對自身的教育行為及其效果進行分析和思考,深究“為什么”這是反思實踐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要想提高反思能力,必須要學會探究式、批判性思考。
在進行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直接參與,較多的利用獨立性反省的方法,同時注意通過與兒童或同行的對話進行合作性反思,研究的問題來自于自己教育過程中的真實問題情境,運用行動研究法通過回顧——分析—假設——驗證——總結這一實踐過程,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反思。
教師進行自我反思首先是從困惑或疑難問題出發,先試著自我反思找到困惑點然后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行為的自覺性和理智性。
音樂欣賞:《催眠曲》。
教師在播完曲子后,問小朋友們聽這首曲子有什么樣的感覺,想做什么事情?當然老師希望孩子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曲子聯系起來:想躺在媽媽的懷抱里,甜美的安睡!教師請幼兒逐個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中一個孩子說:“我想蕩秋千”這個答案出乎教師的預料,教師說:“是嗎?你想蕩秋千啊?秋千蕩起來是來回擺動的,像寶寶的搖籃一樣。”于是老師播放錄音讓孩子們邊聽邊做蕩秋千的動作。
按當時的情景老師尊重了孩子的回答,如果否定他是對幼兒的不尊重,因此決定接受幼兒的答案,引導出搖籃的擺動,正是由于教師行為的這種暗示才會引起后面幼兒的模仿。又由于自己教育技能的欠缺,當時只想淡化問題于是采用再放音樂讓幼兒做動作的策略轉到下一環節,但教師感覺到這并不是一個最優的教學策略。
在反思中教師一方面意識到引導幼兒學習,形成高質互動的'技能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先前的教育活動中未充分給予幼兒此方面的經驗,當時如果教師能夠耐心詢問幼兒的想法,有針對性的引導,真正讓幼兒懂得音樂與感受的關系,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反思教學過程中,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就成為“最基本的元標準”。
藝術活動:《有趣的石頭畫》。
在活動中,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大量的材料:毛線、橡皮泥、彩色紙,又準備了幾種用石頭做的東西,讓孩子們進行參考。在活動中,大多數的幼兒就是按照老師給出的作品進行模仿。有一個小女孩把一塊圓圓的石頭畫成了一個藍色的太陽,當老師問他為什么時,她回答:“藍色是冷色調,夏天人們看到藍色的太陽就感覺非常的涼爽。”
幼兒的想象力是無窮的,雖然沒有藍色的太陽,她卻以色調來裝飾了太陽的顏色,寓意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絲絲涼意。她的意愿是美好的,教師應該尊重她。所以,老師要根據孩子們在活動中的反應去積極引導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
在實踐中許多教師在自我反思過程中出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現象,以目前教師反思能力來說,很難以“旁人”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育實踐。借助與同伴的合作一互動式研究來進行反思,讓每個人的經驗觀點成為一種共享的資源,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構建、擴展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常規活動:“鏡子變干凈了”
在幼兒園的盥洗室里,有一面非常大的鏡子,幼兒每天洗手的時候都喜歡照鏡子,甩手時也不太注意,鏡子上常常有很多水漬。有一天,保育員老師在擦干凈鏡子后,老師怕孩子又把鏡子弄臟,于是用報紙遮住鏡子。
易接受和遵守,一個日常保教工作的問題在教師的反思中迎刃而解。
反思讓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的自我思考、審視、反省、判斷、分析、概括、總結,不斷的調整教育教學實踐,自覺的規范教育行為與師生互動,這樣不僅使自己的學習與實踐具有更明確的方向并能取得更好地效果,而且使教師專業素質在不斷的反思中得以有效的提高,真正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四
教學要求:
復習鞏固本單元學過的生字詞,培養語感。訓練學生正確使用關聯詞語。
訓練學生把句子寫連貫,把意思表達清楚,前后一致。
教學重點:擴大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口語交際訓練鼓勵學生聯系實際說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11月12日星期一。
教學內容:完成1-4題。
過程:
一.獨立完成1-4題。提醒學生注意審題。
二.交流:
1、2題略。
3題:先引導學生讀懂句子,了解前后句子之間的關系,在選擇關聯詞語填空。
常間關聯詞語有:
假設關系:如果……就……。
即使……也……。
條件關系:只有……才……只要……就……無論……都……。
填好后引導學生讀句子。
4題:交流時強調學生說明理由。
三.作業:完成以上練習。
教學反思:學生對關聯詞語中的“即使……也……”運用不好,對句子間的前后關系把握不好。第四題的形式學生比較生疏,需要教師蔣介、引領、指導后在獨立完成。
第2課時。
教學時間:11月13日星期二。
教學內容:完成閱讀和口語交際練習。
教學過程:
一.獨立讀文完成問文后練習。
二.交流:1-3題略。
1.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2.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報告一:山雞媽媽孵不出小山雞,因為吃了噴了農藥的野草和種子,身體也有了農藥。
報告二:燕子在哭泣,因為它的老伴吃了打過農藥的害蟲,中毒死去了。
報告三:石油污染了海面,海鷗的羽毛被石油粘住,再也飛不起來了。
報告四:由于工廠的黑煙多,形成了濃霧,小鳥迷失了方向,請求幫助。
三:口語交際練習。
課前布置:搜集環保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練習生活實際談談環境破壞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教學反思:學生能根據短文內容和自己了解的知識,體會出小鳥的心情,能讀出感情。學生口語交際有的說,但是說的內容提過簡單,不能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做法。
第3-4課時。
教學時間:11月15星期四。
教學內容:作文指導。
教學過程:
一、復習《鳥的偵查報告》的寫法。
1、報告是由若干個小故事組成。
2、每個小故事都是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構成的一個個小童話。
3、每個小故事都是圍繞一個主題——環境污染給鳥類帶來的災難。
4、報告從“農藥”“石油”“黑煙”三個角度談環境污染問題,線索清晰明了。
二、引導學生審題明確本次作文要求。
1、寫一篇偵查報告,內容自選。
2、結合口語交際的內容確定寫作素材,可以寫看到的也可以寫想到的事。
題目自擬。
3、題材:可以寫童話也可以寫記敘文。
4、圍繞環保主題表達出真情實感。
5、內容具體,語句通順。
教學反思:學生習作語言的條理性差,應該更多的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了解的更多,口語交際才能說出真情實感,寫作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條理清楚。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五
自我反思是教師對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批判和反省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它促使英語教師不斷積極主動地質疑,促進教師樹立終生教育的觀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探討自我反思的實踐策略對促進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者:張麗彩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廣東,潮州,521041刊名:瘋狂英語(教師版)英文刊名:crazyenglishteachers年,卷(期):“”(6)分類號:h315.9關鍵詞:自我反思專業發展魅力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六
在《我們身邊的大自然》課程中的一節綜合實踐課,因為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秋游”,所以,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踴躍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人人都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及評價別人的意見,做到了面向全體。在分組時,是幾個好朋友自由組合,給予了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合作學習的環境,在平時的分組學習中,大多由成績較好的學生做組長,而這次的組長的每組學生自己推選的,他的學習成績不一定很好,但他一定是受組員喜歡的,有一定的組織能力,這樣就能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建立自信心,也能讓平常膽小的學生有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例如:我們班的陳谷,平常學習有些困難,不聲不響的,從來沒有表現出有什么過人之處,而在這次活動中,我驚喜的發現,他居然被組員推選為秋游小組長,并且由他主持的本組討論、匯報等活動井井有條,在他的帶領下他們組的秋游計劃及實施過程完成得好極了。過后我表揚了他,通過這次活動我知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關鍵是我們老師要去發現他、能很好的應用他、發揮他,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上周五我們學校組織去了秋游,因為事先有了計劃,學生們按照計劃合理的分工、合作,所以學生所帶的秋游用具既全面又簡潔,老師組織得也非常輕松,而且因為之前學生都做了“我的秋游食品用費統計表”,在組內進行了評價和統籌安排,所以這次沒有象以往的郊游那樣造成大量的浪費,做到了經濟、節約。而且每個組所帶的食品既做到了營養搭配合理,又衛生,得品嘗到的食品的花樣品種豐富多樣。
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自主探究,分工合作,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由此可見,激發學生濃厚的參與欲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首要步驟。《讓我們一起去秋游》這節綜合實踐課,因為內容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事情——“秋游”,所以,能激發全體學生積極主動的踴躍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人人都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及評價別人的意見,做到面向全體。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建立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是學生得以盡情發揮的重要條件,本課中,在分秋游小組時,因為是幾個好朋友自由組合,給予了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合作學習的環境,而在平時的分組學習中,大多由成績較好的學生做組長,而這次的組長是每組學生自己推選的,他的學習成績不一定很好,但他一定是受組員喜歡的,有一定的組織能力,這樣就能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建立自信心,也能讓平常膽小的學生有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不同的發展,體驗成功的快樂。
《讓我們一起去秋游》,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學的數學是生活中的數學,在生活中經常需要應用科學知識來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感悟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利用“秋游”這一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分工、合作、交流、互助,對秋游這一件事情進行合理地策劃,結合向學生滲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這次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本。如:由組長組織的“食品安排”及“策劃家長通知書”中,學生經歷了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合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思維的尊重。讓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自主探究,分工合作,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同時,也培養學生養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七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既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又呼應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綜合實踐活動課”自提出后已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實踐證明通過活動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探索這門課時,我知道了“綜合”包含著以下幾層含義,即:目標綜合,內容綜合,方法、形式綜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目標上看,不是單純從知識著眼,而是從人的發展著眼,著力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各項基本素質,其旨在使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聯絡社會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適應學習化社會需要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通過實地調查、采訪、查閱資料、討論、設計創作、義務宣傳等,不僅在認識了各種交通安全標志的基礎上設計了各種校園安全警示標志,更深刻地認識到標志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活動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充分發揮,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具有一定的實效性。
具體表現在:
1、由于活動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從學生的匯報過程中可看出,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能樹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學習熱情高漲,并體會到合作學習、互助提高的樂趣。
3、在活動中,學生重視了收集信息并形成初步地處理信息的能力。
4、學生已懂得關注生活,懂得了發現他們生活中的問題,并知道這些問題及困惑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解決。
5、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責任感明顯得到加強,現在學生自覺遵守學校安全常規的意識增強了。
活動也提示我們今后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注意:要開展好一次活動,教師要了解好這方面知識,這樣更有利于指導學生而且活動要力爭取得家長的支持,以保障活動時間、安全。另外,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興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對策,針對活動實踐中有困難的學生,多給予充分地幫助。教學方式寓道理的認識于游戲活動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游戲競猜、模仿交警叔叔指揮交通、玩交通安全棋,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交通安全標志,學會了交通安全規則,懂得上學路上要注意安全,珍愛生統的觀念,強調人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教育作用,而忽視了學生自主的學習與體驗,長期以來導致學生唯師是從,唯書是從,缺乏必要的操作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在真實場景中,感受原本樸素道理的震撼,和發現長久蟄伏的'思維慣性的過程;是通過行動的力量,來實現個體與他人,群體與群體溝通和整體提升的過程;是在真實的喜悅和痛楚中,將情感因素轉化變革的意識,最終實現行動的過程。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一類新型課程。
打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文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提高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形成問題意識,發展科學精神、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良好的個性品質,全面落實素質教育。
這次活動主題是個社會熱點問題,學生身處其中,經常隨家長到各個藥店買藥,有直接經驗,可操作性強,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多,致使主題活動能不斷深入開展。在實踐中學生的積累越來越多,收獲越來越大,就是在主題活動將要結束之時,他們又發現國家為保障群眾基本用藥,減輕醫藥費用負擔,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xx—20xx年)的通知》,對基本藥物的遴選、生產、流通、使用、定價、報銷、監測評價等環節實施有效的管理,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體系相銜接。新制度的啟動能保證老百姓用上物美價廉的藥品,解決長期詬病的藥價虛高的問題。以前國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例如統一配送、降低藥品價格、實施醫保制度等,但均未能解決問題,此次采用了一個系統工程,從國家制度的層面動起了大手術,表現了前所未有的國家的決心和信心。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八
低效、無效教學一直是困擾我們的教育頑疾。近年來,全國各地中小學圍繞有效教學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在取得經驗和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有效教學的實踐反思,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課堂有效教學要求立竿見影,在乎眼前的教學效果,馬上教,馬上會,“即教即學即會”“當堂達標”。現實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和做法:把教學時間“精細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無節制地增加單位時間的教學內容,擴充教學容量,加快進度,強化訓練,挑戰學生學習和接受能力的極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所觀察到的,“在這些教師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問題的或用不明確的語言描述自己并進行思考的學生,就會被貼上‘理解緩慢’‘發言不積極’的標簽而被撇到一邊,被教師以達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語言和表達力而‘善意’地撇到一邊”。這種快教學、快學習、快思維導致了所謂的“效率過剩”,它有兩大害處,一是違背了兒童生命生長的內在程序和認知發展的固有規律。
據說,大約20多年前,美國曾面向小學生征集最聰明的一句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放太多東西。”二是導致了知識教學的“走過場”現象。這樣,表面上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速度快,效率高,實際上學生對所學知識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識所填滿、所撐脹而已,而沒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沒有成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知識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和累贅。不僅如此,學生對這種學習會產生倒胃口的反應,即回避、厭惡、排斥、拒絕,并因此導致“學習興趣和熱情淡化、消退了,學習思維固化、僵化了,學習靈性以及可持續學習力亦嚴重受挫,乃至喪失殆盡。”
我們看到不少所謂的高效率的課堂“只是著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讓學生把握具體知識,于是學生們知道了知識,卻不知曉知識間的意義和聯系;掌握了解題方法,卻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們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葉’,卻放棄了最為重要的‘根莖’”。
“教學是一門慢的藝術”,教學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顯示出來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先生說得好:“語文教學的特點是慢熱、恒溫,不適合爆炒、猛煎,就像廣東人煲湯一樣,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實際上,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是如此的。不少專家都強調說,教育是農業,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緩慢而優雅的。韓國有本暢銷書叫《好媽媽慢慢來》。好教師也要慢慢來,對待學生、對待生命、對待心靈,需要的是耐心、誠心、恒心。
由“快學習”轉向“慢學習”是對學習本質的復歸,它讓學習者在從已知到未知的探尋之旅中,能愜意地同新的世界對話,同新的他人對話,同新的自身對話,而非做一個匆匆過客,走馬觀花。“慢學習”充分考慮學生具有的獨特知覺、意義和洞察力,關注學生創造性學習潛能的挖掘,還教師以自主性專業發展的空間,使得學習在自主對話的'輕松意境中,闡明爭論和思想,傳遞尊重和信任,構建關懷和友誼的情誼。
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是客觀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布盧姆指出:“有效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的確,教學目標作為學生的預期行為變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師生的教與學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標準功能,使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學結束時均有達標感。
按照格朗倫德的說法,作為學習結果之表述的教學目標,應當具有“行為目標”“達成目標”“可計測目標”的性質。就是說,課堂教學目標要十分具體,必須是課堂教學結束以后可以檢測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借助于動詞,即使是情意領域的教學目標,也要用行為描述的方式呈現出來。表述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目標教學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標和目標教學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使教學變得明確、清晰,便于師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從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學變得功利、窄化、被動,因為,課堂教學對學生發展所產生的“效果”并不都是可檢測的、可觀察的,“教學效果”的概念要遠遠大于“教學目標”。正如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我們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和開展目標教學的時候,只是關注到了人的發展和教學活動可控的一面。
一位小學教師曾反思說:“實事求是地說,一節課的知識目標是否達成,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檢測來加以判斷———因為它們都是顯性目標,易于辨別。但也正因為它是顯性目標,我們有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部。”實際上,人的發展還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開放性、生成性,“教學是一種生命歷程”,教學的很多效果(特別是能力和品格)具有體驗性、模糊性、潛在性。“眼下我們所提倡的有效教學,恨不得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直指教學目標的達成,恨不得老師說的每句話都能產生相應的教學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學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帶,在這些地帶,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學手段都能產生相應的教育教學效果。這是因為,教育教學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長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復雜、非勻速的特征。”
按照佐藤學的觀點,課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帶對學生的發展可能意義更大,他指出:“在教學中價值最高的也許恰恰是這種模糊的多義的意見。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建立起教室里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的程度。”
“學生在認識和表現事物的同時,也在表現自己并構建和他人的聯系。在這類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
有效教學強調教學程序、形式、模式、規定和制度,追求統一的、標準的、固定的教學過程,這種教學預測性、控制性太強,太過剛性。一些地區和學校在推進有效教學改革時,出現了極端模式化的做法,對課堂教學的環節設置和時間安排以及師生教學行為都進行了詳細的剛性規定,課堂教學成了工廠的加工流水線。
客觀地說,教學模式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有益處的,沒有模式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試圖將教學活動模式化,不考慮學科性質特點以及師生的個性差異,追求統一的固定的教學模式,那對教學的損害則更大。當前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個地區一模”(多課一模、千課一模)的做法,嚴重違反了教學規律(是對教學規律的誤讀和誤用),抹殺了師生的個性和生命力(是對師生自由和潛能的控制)。這種同模同質的課堂情景可悲、可怕,讓人窒息!
從教育的角度講,這是一種典型的設計心態。金生鈜教授指出:“這種心態相信,教育必須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兒童的適應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統一設計好的模式、途徑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兒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對兒童人格和未來生活的設計其實是對兒童發展的一種預定和控制,因為,兒童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可能性,是不確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于人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教育和教師不可能決定也不能決定每個兒童的生活道路,無法了解和預測每個兒童人格發展的未來和前景,結果是只能用一種統一的程序、唯一的目標要挾每一個兒童,把他們塑造成一種人。
教育為了實現統一的目標,必定對兒童進行監督和控制,把不適合統一要求的東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對兒童的任何設計只能導向對兒童成長的控制、包辦和干預,最終造成對兒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壞。一旦教育的設計心態相信自身是完美無缺的話,教育就可能用專橫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輸和壓制。教育的設計心態必定導致對兒童的強制和發展的干預。
美國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維奇說:“在教育中沒有捷徑,沒有烏托邦,沒有畢其功于一役的終極武器,沒有神化也沒有童話。學校的成功很難像生產線一樣移植。”佐藤學在做了20多年的課堂觀察后指出:“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然而在觀摩教學時,無論訪問哪間教室,大同小異的教學卻讓人產生誤會,以為發生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樣,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區的風土和文化、學校的歷史和傳統、教師的經驗和個性、學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每個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異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狀態構筑著各自獨特的世界。”“生命不能被保證”,真正的教學一定是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教育是個“不確定系統”,它的改革沒有單一答案;教育模式帶有個體經驗的色彩,其復制往往難于實現。
總之,追求教學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對的,但凡事都有個度,物極必反。過分強調效果會導致“知識過剩”,來不及消化、吸收,變成懷特海所說的“死知識”“無活力”的概念;過分強調效用會走向實用主義的泥潭,這樣的教學必然以近害遠,以表損里,阻礙未來發展;過分強調效率必然喪失品質,沒有品質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們或曇花一現,或徒有其表,不禁風霜,不堪一擊。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九
自我國頒布“30萬以上人口的區縣需建立特殊教育學校”政策之后,特殊教育學校總體呈增長趨勢,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更為明顯。特殊教育學校雖然在數量上較以往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但是隨著“融合教育”的深入開展和學生殘疾類別的顯著變化,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著新的挑戰,原有的單一教育功能已不能滿足新的要求。面對現代教育發展趨勢,面對教育對象的轉變,特教學校的職能需要發生轉變,學校功能必須進行適度調整和轉型。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將現有的特殊教育學校辦成示范性、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推動融合教育的全面實施。
(一)學校功能定位。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等文件精神,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辦學定位由原來單一的聾校轉變為集聽障、智障等多種障礙類型教育于一體,并以智障教育為主的特殊教育學校。以國家提出的融合教育為發展方向,不斷整合和優化社會資源,逐步將學校打造成區域內特教教師培訓基地、特教社會資源集散平臺、隨班就讀服務指導中心、特教學校教育科研中心。
(二)學校轉型保障。
首先是組織保障。成立了以蚌埠市教育局分管領導和學校領導班子為核心的學校功能轉型工作小組,每季度集中研討功能轉型升級的有關問題。根據生源情況,成立培智部、學前康復部、職業培訓部等相關機構和部門。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學校作為市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20xx年底又成立了“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和“特校教育科學研究中心”,邁出了轉型第一步。其次是制度保障。面對學校功能轉型升級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學校及時制定了《培智教師課時標準》《培智學生個別化訓練制度》,修訂了學校績效考核標準,制定了《隨班就讀管理制度》《隨班就讀教學效果考評細則》等規章制度,保證學校成功轉型和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在學校積極努力下,蚌埠市教育局與市殘聯聯合出臺了《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服務工作的意見》(蚌基教〔20xx〕41號)。《意見》確定送教服務的對象為具有蚌埠市戶籍,無法到學校接受教育的6~15周歲重度殘疾兒童少年,包括在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治療和在兒童福利機構集中供養的殘疾兒童少年,并明確了“送教上門”服務原則、送教課時及教師待遇等,保障了送教上門工作可持續開展。最后是后勤保障及經費支持。學校積極爭取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對特殊教育的投入,根據轉型進程科學、合理、高效地配置學校資源,提高物質、經費的使用效益,為學校的功能轉型打下基礎。
(三)學校轉型實踐。
一是建設區域內師資培訓基地。學校和蚌埠市教師進修學校合作建立教師培養和培訓基地,把對特教教師的培訓從全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分離出來,單獨制訂適合特教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計劃,實施精準培訓。安排原聽障部教師到華東師大、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學習,進行轉崗培訓,解決當前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針對近年各類殘疾學生生源的變化,學校在校內推動實施內部人才流動機制,意在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逐步適應由單一聾教育轉向融合聾、智、學前康復及其他的復合型教育。主要做法是,采用教師自我選擇和學校適度調節的方式,輸送教師參加各種類型的專業培訓和對口學習,進而適應和熟悉新的教育環境與教育對象,并積極主動與新的教材體系和知識對接,成為復合型教育的行家。二是建設區域內特教社會資源集散平臺。首先,建立物質資源集散平臺,把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先進的康復設施向周邊縣區輻射。市級特教中心是依托市級財政建設起來的物質資源平臺,比之于縣區特殊教育學校及隨班就讀學校,教育康復資源更加集中。但是,若不能合理調配、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就只能是一堆“硬件”而已。鑒于此,學校確定了“資源共享”的基本原則,在具體實施中,確定每月開放時間,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服務。這樣,不僅減少了各校的重復投入,也在使用頻度及效果評估上有了比較和鑒別,為全市特殊教育的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建立人才資源集散平臺,學校與蚌埠報業集團合作,在全市范圍內建立特教志愿者聯盟,把有醫療康復、舞蹈、書畫、體育等特長的社會各界專家和技術人才組織起來,按類別建立志愿者人才庫,縣區特教學校以及隨班就讀學校根據本校學生需求向市特教中心提出申請,中心從人才庫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專家志愿者,定期送醫進校、送教進校。三是成立區域內隨班就讀服務指導中心。學校對全體教師進行學前康復理論學習、醫療康復器材使用培訓,努力使學校教師由單一教育者角色轉變為兼具“教育者”“督導者”等多重角色。學校通過市教育局與殘聯等單位,對全市隨班就讀情況展開了全面的調查,與隨班就讀學校取得聯系,請隨班就讀學生來學校利用專業儀器進行評估,為他們制訂個別化訓練方案,并定期到學校使用康復設備進行康復訓練。請普校教師來學校參加特教領域知識技能培訓。定期派學校教師到隨班就讀學校了解隨班就讀工作動態,對普校教師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隨班就讀學生個人檔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目標。四是成立特校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xx—20xx年)》指出,提高特教教師專業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是特教學校工作重點。學校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設置了教師專業化發展圖表。學校從教師專業化入手,樹立“問題即課題、反思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理念,以校級課題為抓手,發動區域內特教學校共同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每年在區域內開展論文評比、教學評比、課題評比等活動,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并軌,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教師轉型的主動性較差。
由于學校轉型時間較短,絕大多數專任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慣性思維模式,習慣將聾學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嫁接到智障學生身上,不愿意主動了解智障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不愿意摸索智障學生學習規律和成長規律,較少接觸和學習有關智障學生的教育新方法與新理念,主動尋求轉型的積極性并不突出。
(二)特殊教育學校指導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學校轉型起步較晚,對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內在邏輯、發展趨勢等研究不夠,也缺少相關指導經驗,致使學校對區縣特校對隨班就讀指導相對有限,顯露出學校指導能力的短板。
(三)科研基礎較為薄弱。
學校工作以教育教學、康復訓練為主,對科研重視程度不夠,對特殊教育前沿研究跟蹤不到位,科研基礎總體較為薄弱。
(一)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培訓,促進教師隊伍流動構建。
“引進來、走出去”教師專業素養雙向培訓機制,提升教師專業支持和服務水平。邀請國內外特殊教育專家、特殊兒童教育中心(基地、學校)骨干教師來學校指導。同時,選送學校專任、骨干教師走出校門,到特殊教育專門性科研機構、教學基地參與專業素養拓展活動。學校制訂了“三年大轉崗”計劃,力爭實現三年內70%以上聾教育專任教師轉為培智教育專任教師。同時,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師資作為人才流動支撐,每個教研室每學期選派2~3名專任教師赴市所屬三縣特教學校進行教學交流、住校輔導,組織三縣特教學校骨干教師來學校參加教學公開課、課后輔導會以及教學心得交流。由此,一市三縣師資隊伍統一規劃,師資隊伍得到優化整合。
(二)積極提升學校綜合指導服務能力。
發揮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功能,與隨班就讀學校加強聯系,建立定期會晤機制,派出專業教師巡回指導,對資源教室建設以及隨班就讀學生學習生活方面的障礙給予專業指導和服務,為普通學校教師進行融合教育培訓等。
(三)加強科研平臺建設,提升專業影響力。
[1][2]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智能的轉變[j].中國特殊教育,20xx(12):3—8.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
今天,我在學校校本課程競賽中講了一節《我和玉米交朋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后在王校長的點評中,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我和玉米交朋友》這個主題活動分了四個子課題,學生們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了這次公開匯報。各小組學生的實踐活動興趣高漲,那躍躍欲試、大顯身手的勁頭令我們教師都倍受感染;參與人數達到班級的全部,沒有活動死角;各組的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搜集資料、制作課件、編排舞蹈、講故事、品嘗食物、制作手抄報、市場調查等,這種可喜的態勢令我這位剛剛研究這個學科的教師有些沾沾自喜。
瞧,各小組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能力得到了鍛煉,尤其是很多同學的創意得到實踐驗證,讓大家耳目一新。編舞蹈的宋林澤能組織五名同學把手絹舞編排得整整齊齊、像模像樣,她的創意、她的組織力,對于剛剛10歲的女孩子來說,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提高。徐乙鵬能從網絡上調查出各省玉米的價格,并作出分析比較,多么了不起的舉措啊!四小隊十幾名同學帶來了玉米食品,在介紹味道、顏色、形狀之后,分享給全體同學和老師,這種分享的快樂一定令孩子們終生難忘。
但是,在課后和領導的交流中,我覺得王校長一語中的,令我發現了課堂上的不足——活動內容浮于淺表,其中一個小組不能緊緊圍繞子課題開展活動。的確這樣,我默默的承認著,也佩服領導對本學科的深入研究與思考!
1、搜集資料的途徑不要只限于網絡,還可以采取社會調查、采訪、查書等。
2、積極鼓勵小組內伙伴之間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對有創意的同學要加大贊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不會采訪的同學,教師要積極引導;采訪中教師要克服家長不支持的困難,尤其要看重發展學生的能力,進一步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
5、活動準備階段,如發現學生研究不對路子,教師要及時引導,緊緊圍繞主題,跟著學生進行深入研究。
……
上完這節課,我忽然覺得在教學的路上,探索的過程永遠具有趣味性與挑戰性。王校長的點評,更增加了我們對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的興趣,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下一個主題活動即將開始的時候,我一定多思考、勤鉆研,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一
這一節課中,以各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為工具,通過實踐活動,將各學科的知識技能進行重組和拓展延伸。利用《科學》這門學科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用《信息與技術》學科中的知識來創建博客;綜合《語文》學科進行小記者的采訪和報道。
二、結合時事選擇主題,學生的興趣非常的濃厚。
三、展示形式多樣。
1、符合各小隊的活動主題。例如粉絲帶小對他們研究的主題是汶川災情,他們認為,圖片是最能體驗這一主題,能讓人非常只管地感受災情,從而引發人們去關注災情,所以他們選擇用剪貼集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2、能反映學生的獨特體驗、收獲。每個學生是各有所長,成果展示和交流,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樹立他們的自信。紅絲帶小隊中的成員都是對電腦非常感興趣的孩子,這次活動就給了他們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他們每天都花很多的時間設計博客,搜集資料,教其他同學進入博客,發博文,對其他同學發的博文進行及時地跟貼。
存在不足:
1、每個小隊在匯報時應當向大家介紹自己主題內容,再進行展示。
2、活動環節相扣不緊密,使得課堂教學不夠流暢。例如由于博客界面打開速度比較慢,影響了博客的介紹,這個問題是我在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如果能在課前先打開最小化,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了。
3、學生展示時老師的指導跟不上。例如:在博客介紹時,一位學生因為緊張而無法進行展示,這個時候,我就先對他進行鼓勵,接著就幫助展示博客內容了。如果這個時候讓小組成員幫助展示就更能體現小組合作了。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二
今年寒假,我和同學找了一份發傳單的兼職。之前看其他同行發傳單賺點零花錢的時候,我就想象如果我自己發傳單給別人,別人不愿意做怎么辦。如果你完成不了呢?遇到認識的人怎么辦?如果你給了別人,別人扔了怎么辦?各種擔心和糾結,但我還是走到一個分好的街角,拿起一疊傳單開始發。看到人就笑著上去了。路過的人,有的匆匆走過,沒有搭理我,有的揮揮手,但大部分都拿著傳單,有的甚至還向我道謝。對于在你看來無望的事情,不要因為看起來無望而停止去做。沒做過怎么知道做不到?我之前的擔心真的是瞎了眼。
真的很感謝那些感謝我或者微笑的人,讓我明白了要對別人體貼友好,多對別人微笑,在尊重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雖然這些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今天我在心里感受很深,很不一樣。
而這次實習讓我更好的了解了社會,鍛煉了自己,感受了社會就業現狀,體驗了工作的樂趣。雖然時間不長,但感覺受益匪淺,基本達到了目的。短暫的工作讓我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自身能力的不足,社會的艱辛,同時也讓我在工作中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一種在學校的自由世界里感受不到的殘酷競爭快感。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每一份財產。
中國經濟越是與外界接軌,對人才的需求就會越高。我們不僅要學習學校里所學的知識,還要從生活中學習其他知識,不斷從各方面武裝自己,這樣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展示自己。
作為一個第一次走向社會進行社會實踐的大一新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還有提升的時間和空的空間。由于缺乏經驗,在服裝印花廠工作的頭幾天,我總是犯一些不大不小的錯誤。而且,因為放不下面子,一直不敢做事。直到聽到和我一起去實習的朋友建議我要放下面子,真正從工作中學習技術,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我才下定決心要從這次社會實踐中獲得經驗和進步。
在印花服裝廠工作,一切都不順利,會有一些小困難。記得那天,因為天氣原因,我沒有按時去工廠,被車間主任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當時有很多工人在周圍工作。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幸災樂禍地向我表示關切,這讓我感到相當尷尬。第一次對那份工作產生了抵觸情緒,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回到家,我認真回憶了一下前后發生的事情。起初,我對車間主任的批評感到反感。后來我意識到,可能一開始就是我的錯。如果像我一樣,廠里大部分工人只是因為各種客觀原因遲到,那肯定會嚴重影響工廠的生產效率!無論從企業還是員工的最終自我價值來看,這種做法都不值得稱道。第二天,我主動向導演道歉,并承諾不會因為個人問題耽誤生產。廠長也為昨天過于挑剔向我道歉,并鼓勵我好好工作,多向工廠學習有用的知識。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三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通過實地調查、采訪、查閱資料、討論、設計創作、義務宣傳等,不僅認識了空水瓶給班級乃至校園造成的影響,而且設計出了各種有創意的作品,美化了班級、校園、家庭環境。活動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充分發揮,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具體表現在:
1、由于活動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從學生的匯報過程中可看出,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能樹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學習熱情高漲,并體會到合作學習、互助提高的樂趣。
3、在活動中,學生重視了收集信息并形成初步地處理信息的能力。
4、學生已懂得關注生活,懂得了發現他們生活中的問題,并知道這些問題及困惑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解決。
5、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班級責任感明顯得到加強。
活動也提示了我今后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注意:
要開展好一次活動,教師要了解好這方面知識,這樣更有利于指導學生,而且活動要力爭取得家長的支持,以保障活動時間、安全。
另外,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興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對策,針對活動實踐中有困難的學生,多給予充分地幫助。教學方式寓道理的認識于游戲活動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四
通過這次課程研磨,有感于綜合實踐這一課程的設立,我們開始正視它:這是課改的新生兒,這一名應該成為課改大潮中的寵兒,卻面臨著尷尬的局面---師資力量得不配套,理念的差距,導致了他在眾多的課程中最不受重視,甚至有老師三兩節課把全書的內容教完,好為主科騰出更多的時間來。為改變這種可有可無的狀態綜合實踐課要如何找回自己的出路,重新煥發其應有的光彩呢?我個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領導重視,機構落實;即校長一把手要真正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一新課程改革中最大的亮點閃亮起來;同時,建立健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課程實施小組,配齊師資,職權分明。
二、課題引領,主題分明;確立一個學校整體層面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課題,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讓教師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成長。
三、強化研訓,立足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離不開教師,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方面的專業素質,將直接影響到這門課程是否得以落實,立足校本,強化研訓,無疑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徑。
四、凸顯綜合,注重實踐;綜合實踐活動,重在實踐,落在活動,基礎在綜合。不要拘泥于某一學科,某一個固定的內容,因此國家并沒有制定統一的教材。學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如學校所處環境、地理位置、學生來源、家長素質、學校及家長學生的社會關系等等,確定適合本校學生發展、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校本教材。然后逐步落實,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踐中,參與到活動中,在實踐和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激勵情感。
五、課時到位,評價跟進;學校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提供必要的課時保障,同時對課程、對教師、對學生都建立起一套相應的監控、管理、評價體系,用制度來激勵和約束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
六、保證常態,經費支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課程成本相對傳統課程要高。無論人力成本、精力成本,還是物質成本、經濟成本,都要比傳統的語、數、外等學科要高,因此學校要保證課程的常態化,就必須給予足夠的經費保障,當然相應的監督體系也是促進課程常態的必要支撐。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五
波利亞指出:“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那么就應該讓合情推理占有適當的位置。”《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要求:“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課程改革以來,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師們前所未有的關注,數學教材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數學猜想、枚舉歸納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不可否認,許多重大的數學發現都是在猜想中誕生的,但與此同時,我還看到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當學生的猜想與教師不謀而合時,教師喜形于色;在猜想只是得到個別實例的印證而不是普遍印證時,結論匆匆而定……我感到了驗證意識的淡化和漠視,驗證方法的盲目和缺失。最近我對“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了兩輪的教學實踐與反思,使我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如何利用數學猜想、枚舉歸納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案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出示了以下幾組算式讓學生計算。
16+2727+16。
45+2727+45。
……。
師:你發現了什么?大膽地猜猜看!(生自由發表意見,師隨之用等于號將每組算式的左右兩邊連接起來。)。
師:是不是像這樣的算式都有同樣的規律呢?你能仿照黑板上的樣子,再寫幾個嗎?
……。
反思與實踐。
從課堂教學流程上看,學生寫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論據可謂充分。可在課后交流評析時,教研室趙主任的一句追問:“學生算了嗎?”使我如夢初醒。學生所舉的大量實例的價值就遭到了懷疑。原來,他們只是在機械地模仿,舉的例子也是漫無目的,甚至不知道教師的本意是讓他們通過計算來驗證,而不是簡單地依葫蘆畫瓢!如此“驗證”,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驗證”,所謂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的目標實現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罷了。教學的的失敗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學流程雖致力于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也意識到“枚舉歸納”是小學階段重要的驗證方法,但是對于“枚舉歸納法”都缺乏深層次的認識。于是我們對相關理論進行了再學習,明白了所謂枚舉歸納是“根據一類事物中部分對象具有某種屬性并且沒有遇到反例,從而推出該類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的歸納推理。”運用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時應注意:被考察的對象數量越多、范圍越廣,結論就越可靠。教學之所以失敗,癥結就在這里。
可以說,解剖課例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惟其痛苦,才有“鳳凰涅磐”般的重生。于是有了第二次實踐。
為了防止學生機械模仿,我先示范著現場編出兩個算式:
17+3939+17。
師:這兩個算式是否相等?怎樣才能知道?(強調計算)然后鄭重其事地在中間劃上了等于號。
師:請你再寫幾組這樣的算式,并且算一算,看看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舉例、計算,教師有選擇、有順序地組織交流。
生1:因為10+20=3020+10=30所以10+20=20+10。
師:上面的例子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還有不同的例子嗎?
生3:因為7+9=169+7=16所以7+9=9+7。
生4:因為8+18=2618+8=26所以8+18=18+8。
在教師的“鼓動”下,同學們躍躍欲試,舉出了更大的數。最后借助計算器,猜想同樣得到了驗證。這時學生的興致調到了極高點。
師:有沒有不符合這個規律的例子?你能舉出來嗎?
……。
學生的視角在教師的引領下,不斷地得以延展。
接下來,加法結合律的猜想及驗證過程順暢自然,一氣呵成。
第二次試教雖然教師對“驗證”只字未提,但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時時刻刻、真真切切地在經歷驗證的過程。隨著教師組織的逐步深入,學生的思維也隨之逐步優化。從理論上講,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不完全歸納,但我們仿佛看到廣闊的數學王國展現在學生的視野中,一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兩位數,甚至更大的數和特殊的0,都滿足這樣的規律而且沒有人能舉出反例,我們有理由相信枚舉歸納的結論是正確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兩次試教及兩次比較,使我深刻認識到:
1.豐富的數學活動素材為“猜想—驗證”提供物質基礎。
驗證結論是否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所枚舉事例的數量和范圍。所以,在運用枚舉法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習材料的選擇和設計,盡量增加枚舉的數量,防止千人一面;同時要十分重視對學習活動的優化和組織,盡量擴展考察的范圍,防止以偏概全。在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數學活動材料的刺激下,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潛能才能得到挖掘。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有價值的猜想和多方法、多方位的驗證,從而盡可能地增加結論的可信度。
2.豐厚的數學活動經驗為“猜想—驗證”積淀思想方法。
如果枚舉時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質”,只注重了廣泛的“發散”而忽略了典型的“提煉”,那么學生的思維水平就永遠無法提升。教師適當的引導和點撥,猶如醍醐灌頂般促進學生的思維從合情推理水平向邏輯推理水平過渡,幫助學生積累從感性認識躍向理性認識的經驗。在這樣的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尤其是,難能可貴的探究的品質將在學生的心靈生根、萌芽。
3、有效的課堂交流是“猜想—驗證”的有力保證。
“枚舉歸納”是小學階段重要的驗證方法。在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中發揮較大的作用,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學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確的,而且往往是“異想天開”。作為教師,對待任何猜想,始終應該保持一條原則,那就是適時引導并組織有效交流,讓他們把自己的猜想依據、實踐過程以及得到的結論說出來,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確的答案,在實踐中驗證猜想的準確性,使其認識更加明確、思維更加完善,從而產生猜想的良性循環。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六
首先,要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學生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系,使學生產生情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統一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
其次,要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于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絡,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煉和提高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最后,要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實施學生生活中的教學。
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應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學生應該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實踐和創造。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目標的有效達成。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七
隨高中新課程正式推行,這意味著我省高中教育將發生重大轉變.新課改精神對每位數學教師都是一個思想難題,只有思想轉變才能使高中新課改實驗成功,才能使數學教師蛻掉傳統教育方法,領悟真正的新課程改革精神.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實質是凸現全體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會學數學能力、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如何真正理解新課程的精神實質,并貫徹于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對新課程的培訓和學習,聽取專家講解和名師的課堂示范,結合我幾個月的教學實踐,下面談談我的一點體會,與同行們交流并真心聽取大家的教悔。
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課堂教學,如何設計好(每)一節課無疑是一線教師最應關注的話題,這樣,“研究課”成為同組同行們的共識,為了適應新課標要求,研究氛圍得到提升,可以說,根本上從觀摩課、示范課的傳統模式解脫出來,向“研究課”的轉變,那就是對課例進行分析與反思,參與評課活動教師可以隨時提問和質疑,隨時示意發表自己的觀點。擺脫各種人為的束縛,從思維的碰撞,參與研究課的教師們均得到啟迪,從而使我們在教學理論上有所提升,在課堂實踐中得到提高。
新的課程基本理念著重提到“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學會“數學地思考”。
案例1發揮直觀性教學優勢,引導探究性教學。
1.要讓學生動手做,設置讓學生動手做的問題:請同學們用紙板或游戲棒或細鐵絲(做骨架)做出下列幾何體的模型:正方體,長方體,三棱錐,四棱三棱臺。使學生親身體驗柱、錐、臺的結構特征,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
2.要讓學生用眼睛觀察,設計讓學生通過觀察辨認、直觀感知,判斷空間幾何體類型的問題。
3.要讓學生動手畫。教學中設計用斜二測畫法畫水平放置的平面圖象的直觀圖及幾何體的三視圖的問題,讓學生動手畫(題目略)。
4.要讓學生用腦“推”,在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中,設計一定量的簡單推理論證的應用問題,重點是證明平行與垂直關系(題目略)。
此外,在“立體幾何初步”教學過程中,可給學生展示各類多面體與旋轉體的教具,讓學生通過對實體的多方位觀察,多角度審視,形成對多面體與旋轉體的直觀認識,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這時,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也就成為自然了。
1.“雙基教學”與“變式教學”無疑應當被看成中國數學教學傳統十分重要的組成成分,如何能夠依據新的數學教育理論去重新認識“雙基教學”與“變式教學”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又如何能夠在新的教學實踐中很好的去應用這些數學思想或方法,包括必要的反思與總結對此做出新的發展?我們在探求著。
使用新教材的困難之一是時間不夠,一周開6節數學課還是講不完(新課標規定每周才4節),很多內容都是匆匆而過,草草收兵。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面對實際,我們的認識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求全,而求聯”,同樣地,在“數學基礎技能”教學中,我們也“不求全,而求變”。
2.“發現式教學法”的應用。新教材的習題量大,層次性強,以必修2“立體幾何初步”為例,新教材與傳統教材內容相當,新教材共有214題,據教參建議教學課時數約18課時,傳統教材課時約30課時,練習題164題(空間向量除外),內容份量有差,但課時相差近一半,而且新教材中的一些問題還有一定的難度,不是僅照例題“葫蘆畫瓢”就能解決的,如果每一道題都要求學生解答,給出傳統意義下的答案,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確實難以做到。如此看來,新教材的習題確實練不了,而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書本上的題”又不得不補充一些內容,使本來就顯緊張的課時更加吃緊。發現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目標,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這種意義下的“發現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為主要特征,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其認知、動機、行為都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參與。因此,發現式教學法否定通過大量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提倡主動地在大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我們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法”的基礎上,融入“發現式教學法”,接受的過程多啟發,發現的過程多參與。兩種教學形式互補共存,達到和諧統一。
3.“案例教學”思想的滲透。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習不是僅僅把知識裝進學習者的頭腦中,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主見”、“思想”,可見,課堂上適當利用“案例教學”法可給課堂帶來勃勃生機與活力.
當然,新課程才實施不久,如何更加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是每位數學教師正在探索與研究的問題。以上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請多指教。不過,通過新課標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深深的體會到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方法要作調整,教師“身份”要轉變,那就是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把“學”服從“教”的觀念變為“教”服從“學”的觀念,吸取傳統教學法優點,融入“現代教學法中去。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八
《暢游小欖水色匝》這一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小欖這一地方特色,選擇了學生有濃厚興趣的身邊事作為研究課題。它來源于學生對生活的發現,取材于生活,貼近生活,探究生活,與學生有密切的聯系,學生樂于探究。在學習方法上,學生從課堂到課外,再從課外到課堂,采用了考察調查——查閱資料——分析交流等方法,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的活動過程。通過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組合,達到對學生進行綜合性活動能力培養的目的。
因綜合實踐活動中探究性課題的開展,搜集資料十分重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學生搜集資料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法去搜集資料,關鍵在于合作與分享。這次活動就是讓學生在搜集資料中學會合作與分享。所以在資料搜集階段,培養學生合作與分享的意識是教師引領。讓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增智,在活動中成長。相信這一次活動將使學生在調查和設計的過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家鄉的河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能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為家鄉添光彩。
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充分發揮,自覺性、能動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得以鍛煉,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具有很大的實效性。
1.活動的每個環節,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從匯報中可以看出,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在開展活動時,人人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學習、探究熱情高漲,并體會到團結、協作的樂趣與好處。
3.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學習、學會了研究,非常重視信息的收集,資料的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顯著的提高。
4.活動使學生懂得了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關注他人。
5.小組的力量無窮。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自主實踐,而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由選擇主題,確定主題到深入主題,學生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活動,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與智慧。在活動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6.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意識明顯得到加強,凡事都要靠自覺的意識增強了。
1、小組合作方式的指導還不夠細膩。本次活動課前課上都要學生大量進行合作探究,但學生年齡尚小,活動能力有限,需要教師進行細致地輔導和幫助,但我在一些細節上還是考慮不周。
2、教師自身的知識過于單一淺薄。由于教師自身對水色匝缺乏專業的探索與研究,雖然我在活動前搜集大量有關橋的資料,努力充實對水色匝的文化知識,但在教學時,還是覺得自身知識的薄弱。
我覺得,在這次活動中,我與學生都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生得到的是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老師得到的是學生成功后的成就感,我與學生一起,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成長。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十九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引入新課:?。
師:這些數都是幾以內的數??????????????????。
生:10?。
師:比10大的數還有哪些?你能舉些例子嗎??。
生1:11?。
生2:15?。
生3:100?。
……?。
師:是啊,比10大的數多得數也數不完,今天我們先來認識11—20各數。?。
二、探索討論,展開新授?。
1、??出示主題圖?。
師:哎,這是什么地方??????????。
生:馬路。?。
師:馬路上這一條條白色的是什么線??。
生:斑馬線。?。
師:它提醒人們過馬路時要走斑馬線,這樣才能保證人身安全。?。
師:周圍這些人在干什么????????生:騎車。?。
師:馬路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搶著說)19?。
師:再加上一個人是多少人????????生:20?。
師:多少人加上1是20???????????生:19?。
師:小朋友再看看圖上還有什么??。
生:樹、汽車……?。
師:趕快數數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教師選擇性地板書)?。
2、動手操作,理解數的意義及組成?。
(出示一堆亂七八糟的小棒,馬上消失。)?。
師:猜一猜一共有幾根小棒??。
生1:15?。
生2:20?。
生3:11?。
……?。
(數一數:驗證哪些小朋友猜得最準確?)?。
師:小朋友猜得都不一樣,那我們就來驗證一下。怎么驗證呢??。
生:數一數。(師生一起數小棒)?。
師:(讓生想一想)為什么這一次不容易猜準??。
生1:太快了。?。
生2:太亂了。?。
師:怎么擺能讓別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
(擺一擺:讓每個小朋友自己動手操作)?。
師:小朋友可以自己擺一擺,也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小朋友自由擺)?。
師:說說你最喜歡哪一種擺法??。
生:第二種。?。
師:為什么??。
生:看的很清楚。?。
師(隨手拿起一捆小棒):這一捆就是一個幾??。
生:一個十。?。
師:這個十里有幾個一??????生:10??。
師:剛剛擺的是多少????????生:11?。
師: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生:1個十和一個一。?。
師:那11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
生:11是由一個十和一個一組成。?。
師:(小結)對,11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
師:如果要擺13根小棒怎么擺??????????????。
生:再加兩根小棒。?。
生:19是由一個十和9個一組成。?。
師:(小結)十幾都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生(想了想說):兩個1捆。?。
3、聯系生活,理解數的順序及大小?。
(1)出示尺子?。
師:老師家隔壁的小弟弟非常頑皮,弄壞了尺子,你能幫忙把數字補起來嗎??。
生:0、1、2、3、4、5、6……(從小到大)?。
師:還可以怎么數??。
生:從大到小?。
師:剛剛是一個一個數,還可以怎么數??。
生:2個2個數一起數。?。
師:還可以怎么數??。
生:5個5個數?。
……?。
師:在尺子上陳老師能提這樣的問題:16比15大幾?誰也會提???。
生:20比19大幾??。
……?。
生1:(學生發言積極)我喜歡20,因為它最大。?。
生2:我喜歡15,因為它正好是10—20的中間。?。
……?。
師:請小朋友按要求上講臺:16先上來(小朋友高舉自己的數上講臺)?。
一個一個數,與16相鄰的兩個數?。
兩個兩個數,與16相鄰的兩個數?。
三、練習反思,鞏固新知?。
(1)讀卡片,并說出數字的組成?。
(2)猜數游戲?。
(3)說一句話,讓別人猜一猜你手中的這個數。?。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你還覺得誰的表現特別好??。
1.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2.玩中求知,體驗生活數學。?。
3.尊重學生,促使全面發展?。
教師的教學反思實踐篇二十
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能真正做到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徹底改變以往邢種單純“灌、輸”的教學療法,在素質要求、教育方法以及教學手段上都也應與時俱進,都要與時代發展同步、與課改精神同步。
事實上,中學數學教改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為能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創新教育的精神,嘗試使用符合課改精神的新式教學方法顯然尤為重要,應運而生的諸如:啟發式、自學——探究式、發現法、“問題式”教學法等等,這些新式教學方法經多方論證和教學實踐檢驗證明: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各顯其獨特的功能。本文他就“問題式”教學法的本質涵義、教學設計中的師生地位、問題情境的沒置所應遵循的兒個原則及其在創新能力培養上的作用睹方面談幾點看法。
“問題式”教學法,其本質是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創新潛能。實際上,“問題式”教學法遵循了建構主義理論,符合新課改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它以充滿“問題”為情節。師生互動、生生互功(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過程,在這過程中:新、舊知識之問,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各種沖突與和諧,破壞與創造很大程度上就實現了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義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正由于此,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其充滿創新、創造的欲望。
“問題式”教學中三個主要環節:(1)提出問題。沒置問題情境。這時教師是指導者;(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過程。學生足主體。此時,學牛心理處于“憤、悱”臨界區,破壞與創造將隨之而生,教師若能做為一個參與者,促進者,適時點拔。無異于畫龍點睛。這也是“問題式”教學法實施成敗的關鍵;(3)歸納總結:教師是指導者,應對已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方案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定性,同時給予岢定或補充并不失時機提出新問題,為新知識埋下伏筆。
“問題式”教學法實施中切忌兩種失誤:其一教師自問自答。其二學生有問不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種現象可能是由于在問題設計上過度強調教材與教師的主體意識,因而。在沒問上缺乏合理性、脫離生活。也忽略了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設汁問題的原則。勢必造成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仍停留在知識的“灌輸”上。
在問題情境的沒置上:當學習的卡于料與學生現有的認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即會引起學習者的極大興趣,興趣必然產生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也常是由直觀表象上獲得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結、總結,再深入研究、探對,上升到理性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學生熱于關注有趣、新奇且有實用價值的數學問題的特點,設置與現實緊密相關的生活化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問題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能感受到用“數學”解決周邊生活問題的樂趣。
問題情境的沒置與現實生活及學,直接體驗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的欲望,這僅僅一個開端。而如何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井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外產生矛盾、導入知識、新問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創沒問題的難度,能否循序漸進且能力趨于學乍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畢竟足學習的主體。若所設計的問題學生無法解決。其思維的發展必然停滯:而設計的問題太膚淺,當然無助于其思維的發展。這就要求沒計問題時必須掌握適度原則,精心講究能力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而可獲。
數學建饃的過程。就是學生從問題實阽情境中體驗和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閑此,數學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通過各種活動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思考現實中的數量關系和卒間形式,由此發展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實際上。學生數學學習基本是一種符號化語言與生活實際相結臺的學習。兩者之問的相互融合與轉化。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的重要途徑。
題足怎樣提m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淪足怎樣探索和猜測到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通過這樣的問題形式,使學生能夠真正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由于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對于題解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問題情境設置時應根據學生學習心理和具有的知識結構,將要解決的問題設汁成一系列漸進式的問題系列,要避免所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到他們在進行一項“無”。
“問題情境”教學要求每一位學生主動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新知識。這就需要每個學生都應具有學習自信心。教師應注重個體差異,尊重他們、鼓勵他們,學困生被尊重的欲望要比其它學生強烈得多。若教師尊重他們、信任他們。他們會迸發極高的學習熱情。因此,哪怕他們只有小小的進步。教師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勵他們,同時應不失時機地指出努力方向。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學習的個性化特征。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允許學士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半的不同層次。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讓學,圭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與理性溝通的能力,在師生、學生互動中建構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