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總結不僅僅局限于學習和工作生活。在總結中,我們可以適當運用一些例子或實例來更具體地說明問題。總結范文中的例子和案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總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一
通過整理和復習《數的認識》以后,我深有感觸,六年級的學生馬上面臨畢業,在最后沖刺階段,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上好復習課的問題,切實提高復習效率,為提高學生成績和他們的后繼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在復習《數的認識》時,知識點凌亂,內容繁雜,而且距離以前學習新知的時間較長,學生遺忘較多。為了提高復習效果,我把這一部分知識分成一個個小活動,精心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環節,力圖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活動一:你知道嗎?通過顯示一系列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汲取信息,同時鼓勵學生課外從網上或課外書中收集類似的素材貼在教室后面“數學樂園”中。這樣做,既能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掌握各種數的讀寫方法,又能讓學生樂于參與,增加趣味性,同時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活動二:智力闖關。為了把枯燥無味的練習變得趣味橫生,吸引學生關注的目光,我把相關概念特別是“數的整除”這個概念群中的諸多概念串聯在一起,設計成"闖關游戲",讓學生拾級而上、層層推進。這樣既能在游戲中將注意力高度集中,鞏固那些難記的概念,又掌握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
活動三:巧走迷宮。數的認識中有很多知識點都要求學生理解它們的聯系和區別,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小數的基本性質;分數、小數、百分數的互化;整數、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之間的關系及改寫等,學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帶領學生在數學迷宮中穿行,不斷激勵學生尋找規律、發現異同點,提升和總結已學的知識,運用舊知識來挑戰和解決新問題,學生很感興趣。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二
教學片斷:
生1:(視頻展示臺上投影“異鄉人”商標)我找到的媽媽衣服商標上有“成分:100%棉”。我認為這個“100%”是說明這件衣服是全棉的,不含滌綸等。
生2:(投影“小柴胡沖劑使用說明書”)這上面有“臨床驗證表明其對病毒性肝炎的有效率達70%,”這個“70%”是說100個有病毒性肝炎的人喝了這種沖劑,有70個人會產生效果。
生3:(投影“消疲靈”滴眼藥盒)這個藥盒上有“0.012%”,我不知道這個“0.012%”是什么意思,向同學們請教。
生4:可能是指某種藥的成分占整個眼藥水的0.012%。
生5:課后請教醫師。
師:好主意!
生6:(出示“半月談”雜志22期上《9.11后的全球經濟》),這篇文章中說,“墨西哥經濟亮紅燈,今年增長率為0%,這個“0%”是說今年墨西哥經濟沒有增長。
生7:我們在電腦上裝載一個軟件時,顯示屏上會不斷地顯示一串百分數從0%變化到100%。那些百分數是表示已完成的占整個任務的百分之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價值的數學”應是能吸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即具有趣味性。新數學教材在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在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幫助。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去感受有趣的數學。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三
通過觀賞秒的用處和"秒的寄語",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秒應用的廣泛性,既拓展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懂得了珍惜時間的道理。課外,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設計一面未來的鐘,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有以上成功之處的同時,我也明顯地感覺到了自己這節課中存在著的不足:我的數學語言不精練,提問時不嚴密,導致學生回答不精。這也是本課的缺憾之一。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四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問題。我在教學生"秒的認識"時,就利用課件出示:2008年神七發射時況的場景,師生一起倒計時,使學生直觀認識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五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于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首先課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讓學生感受1噸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
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這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然后告訴孩子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同時課本上也提供了兩頭牛的體重也大約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在教學時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由于噸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質量,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很少出錯。但實際上學生對于這個單位的掌握還不是很好。
文檔為doc格式。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六
1.教學設計創造性、開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效運用了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交流匯報和課后運用知識的多種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課堂匯報氣氛活躍,學生學到了許多與編碼有關的知識,感受到知識的趣味性和無限性。
2.教學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通過上網、咨詢、調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許多編碼的知識,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編碼。這些編碼都是廣泛存在于生活、為學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數學”,它們一下子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數字編碼”這一看似很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有趣。
3.本節課注重理解與運用。在學生了解、掌握了生活中一些編碼的知識后,進一步引導他們歸納編碼的好處以及編碼時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編學號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字編碼知識給全校學生編學號,學生得出了內容一致、形式多樣的學號。這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七
《認識米,用米量》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基于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重點考慮到如何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與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本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有意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新知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自覺地帶著生活經驗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等活動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可見把生活經驗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的重要途徑。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要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必須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調動起來,并拓寬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有了自我學習的遼闊天地,學生才能主自地發展。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在主體性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必須先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才能進行有效地學習。教師要求學生用小尺子量綢帶的長度,有意給學生設“難”,讓學生在量中體會到尺子小,費時又費力,要放棄又覺得自己能行而產生心理矛盾,使認識米尺成為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是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認識米的動力。教學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玩”中,輕松、愉快地領會和獲取新知,本課的教學以始至終都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了認識米、感受1米長度和用米量的教學。學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機會和空間,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合作交流是主體性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遇到一人難以完成或有異議有困惑的問題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來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集體精神,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和力量,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八
日前,我有幸在北海小學參加了越城區小學數學優質課暨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的活動。聽取了四節關于《圓的認識》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能借助課件引入,讓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在探究半徑、直徑有怎樣的特點這一環節中,四位老師都能放手讓學生把圓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半徑和直徑的本質特征,發現直徑和半徑的關系,還發現在同一個圓中半徑相等,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相等,直徑有無數條,沿著直徑對折圓的兩部分重合等知識。這樣的設計,我認為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去發現,自豪地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基于這樣的想法,四位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研究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上,而把畫圓和認識圓的各個部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較,并且掌握。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課末能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教師十分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給學生指引出方向,由扶到放,這樣的探究才能取得實效。
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課末這些教師在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九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12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于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在認識圓的特征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圓片、直尺、圓規等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材料,通過實際動手折、量、比、畫等手段,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中學習,獲得關于圓的基本特征的豐富的動態表象。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在一般的關于圓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階段,教師總會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習題,以鞏固圓的概念,讓學生在應用中形成有關圓的知識和技能。我并沒有機械地進行所謂習題練習,而是更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志設計等等。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我在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十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主要分為三步驟:
一、情景引入,感知圓;
二、動手操作,認識圓;
三、圓的拓展深化。
其中二、動手操作,認識圓是重點,
學習內容,也是學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教學過程主要又分為三步驟:
(一)認識圓心;
(二)認識半徑和直徑;
(三)鞏固和應用。整節課,由游戲入手,經歷動手操作,再在生活中舉例并質疑,用所學知識解決疑問。
課堂教學中,我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反思:
課堂開始,情景引入,感知圓,就不是很順,這是我預想不到的。
1、開始在練習紙上“×”表示紅旗的位置。請你想一想寶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實際的1米,在紙上用點表示出寶物的位置。這樣的提問,對于境外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部分學生似乎不太聽得懂老師的意圖,老師在講的時候應該再慢一些,每一個小問題后面都要停一停,給學生一個理解的時間。
2、根據學生所畫的情況討論點可能的位置,像這樣的點我們能找到多少個?(無數個)怎樣的一個圖形能將這無數個點表示出來?(圓)預設中,這里學生應該有個頓悟的表現,是很激動的一個小發現。但是,課堂里也沒有出現。我想原因是前面畫得過程有學生沒有領會好,沒有充分地畫好,也就沒有后面地分析了。
一節課有了好的開始,后面的教學過程就會順其自然,至少比較流暢,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響了后面的學習,而主要原因是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沒有讓學生聽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圖,沒有等到學生的共鳴。怎樣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呢?還是需要多試教,試教不僅熟悉教案,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對教學設計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是否需要做一些調整?最后上課時才能心中有底。
動手操作,認識圓中(一)認識圓心;(二)認識半徑和直徑;圓心和半徑的學習學生表現得還可以,但是到了認識直徑這個內容時,教學上就顯得比較拖沓。因為前面有了動手操作認識圓心和半徑的過程,這里再重復同樣地步驟去學習直徑,學生的興趣已經沒有了,老師應該適時把控教學的節奏,在學生能說出直徑的定義和特點后,比較快地把這個內容學過。這樣,可以把時間節省下來學習后面的鞏固和應用,也可以讓學生保持比較好的興趣點。課堂節奏的把控是我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一節課的教學中,重難點應該多花些時間,但是時間具體到每個知識點怎么分配,什么時候可以快點,什么時候應該慢點,比如,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得比較好了?哪些知識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點在哪里?學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這些我還是很欠缺。我覺得主要是我對高年級數學知識本身的掌握還不夠,和對學生的了解不夠,以及課堂靈活應變和調控能力不夠。尤其是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堂,更是覺得難上加難。當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時,老師對于課堂的組織也很重要,直接關系到課堂節奏的把控。所以,我覺得在課堂節奏的把控上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我在網上學習了《調控數學課堂的教學節奏,提高課堂效率》,摘錄如下: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課堂教學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因此,良好的教學節奏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培養,盡量減少各種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學生在做課堂作業時拖拉吵鬧;有的在回答問題時過于小聲等,這些現象都會破壞教學節奏。因此教師從上第一節課起,就要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向學生清楚傳達教師的要求,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師生間配合默契,使各教學要素呈現相對規則的秩序,創造優美的課堂教學節奏。
2、根據教學目標、內容處理教學節奏,快慢得當,教學速度的過快與過慢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引入新課時,學生的精神狀態較好,對新知識充滿好奇。這時教學應是明快,生動的。在理解與運用階段,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對于難點應循序漸進,安排多一點時間,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使學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個教學信息點,不至于囫圇吞棗。在突破教學難點后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科學地進入知識的鞏固與運用階段,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同時實現教學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推動課堂節奏,陶先生認為“教學法做應當合一”“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討論,在做上質疑問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一起一伏的教學節奏把握時機,創設活動情景,掀起“小xx”。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十一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樣的圖形是圓?
2、按下列要求畫圓:(在平面上固定一個點a)。
(1)以點a為圓心畫一個圓;
(2)畫一個圓,使所畫的圓經過這個點a;
(3)畫一個圓,使a點為圓心,半徑為2厘米。
3、舉出生活中看到圓的例子。(從車輪是圓形的引入新課)。
二、新課探究。
出處 www.tmatonline.com
1、問題: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
2、小組討論探究策略(引導學生想做成圓形有什么好處,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又會是什么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是研究幾種圖形中心點的運動軌跡的不同)。
3、學生動手探究(用準備好的紙片試一試),把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運動軌跡想辦法描出來。
4、小組內討論交流,準備好發言,在全班交流。
由于圓上的各點到中心點(圓心)的距離相等,所以圓在滾動時,圓心在一條直線上運動,這樣坐在車上的人或放在車內的物就很平穩;而正方形、橢圓形等由于上面的點到中心點的距離不一樣,這樣在運動中,中心點運動的線路就不是一條直線,如果人坐在這樣的車上會感覺到顛簸。
三、觀看動畫,進一步體會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
本質:圓上的各點到中心點的距離都相等,而其它圖形不具有這個特點。
四、拓展應用。
要重視讓學生動手寫的練習。可先讓一些學生說,其他人補充。
五、課后延伸。
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圓,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釋。
進一步體會圓的特征。
要使學生明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應從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探究車輪做成圓會是什么情況,做成其它形狀又是什么情況,這兩種情況進行比較就能得出結論了。
觀看動畫,進一步加深印象。
學以致用,體驗成功。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十二
1.認識生活中的圓,感知圓的共同特征。
2.通過畫圓,認識圓心和半徑。
3.能用圓規畫圓,并能按指定的半徑畫圓。并能初步知道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圓心確定圓的位置。
4.通過欣賞由圓組成的圖案,感受幾何的美,對幾何產生興趣。
為了幫助學生對圓概念的形成,整節課我主要強調了動手畫圓。首先,在紙上直接畫,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發現其實畫得不圓,從而激發他們去探究怎樣畫才能很圓,為什么要這樣畫才能很圓。接著,是用紙片畫圓。這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在用紙片畫圓的過程中,明確了圓的特點:固定的點,相等的長,也引出了對圓心和半徑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用紙片畫圓的操作過程可能存在困難。
然后,是用圓規畫圓,并會畫指定半徑的圓。通過幾次畫圓,學生認識了圓心和半徑,也了解圓心和半徑之間的關系: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在這節課里,我還設計了一些環節。如:關于圓的半徑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學生畫的圓心和半徑,其實他們畫的半徑和我在黑板上畫得其實是一個方向,但我在展示時把他們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讓學生在老師這種無聲的教學中感悟圓的半徑其實有很多條。接著,我又出示了4個圓,繼續辨析哪些半徑是正確的,來加深對半徑的認識。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的環節,主動探究圓心和半徑,把一些書本上沒有提及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把它挖掘出來。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最難就是關于半徑的教學。因為書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說從圓上任一點到圓心的這一段相等的距離,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徑。為此,這一環節我經過幾次的修改。最先備課時,我并沒有使用紙片畫圓,而是直接用圓規畫圓,從使用圓規中發現針尖固定的是圓心,而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就是半徑。但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學生連使用圓規都不是很熟練,更不用從畫圓中認識圓心和半徑了。然后,我又進行了改進,用紙片畫圓,觀察老師畫的過程,再通過動手畫,感知固定不動的那個點就是圓心,從圓心到圓上的著一段相等的距離就是半徑。雖然這一過程學生較易接受,但反饋過程中又發現學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來有困難。最后,我把這個過程改進成今天這節課,把畫圓的過程概括成兩點:固定的點,相等的長。從中直觀而形象的引出半徑就是從固定的點到圓上的這一段相等的長。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一些問題,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指正。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十三
實行新課改對我們每一位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但我認為更是一個機遇,它需要教師不斷改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作了以下思考:
數學不單純是符號的運算,它來源于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種思想。我依據《課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
課伊始,先讓學生觀察一組自然現象的圖片,同時思考:從這些自然現象中你能找到什么數學圖形嗎?接著再讓學生觀察一組生活中有圓的物體,小結從很多物體中都能找到圓,引入了課題。
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讓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
在學生積極回答生活中在哪兒見過圓?強化了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圓的體驗后,我適時創設了如果大詩李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寫一首詩,音樂家會創作一首曲子,那你們現在會做什么呢?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畫圓、研究圓的強烈求知欲。通過讓學生想辦法畫圓,畫完后小組交流的活動,給予了學生獨立、自由、努力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在小結有不同畫圓方法的同時滲透互相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解決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時,學生遇到了困難,這個環節有待改進。讓學生在多種畫圓的方法中自主挑選其中一種在我們課堂上研究,并說說為什么?順理成章地過度到了用圓規畫圓,先介紹圓規,然后在學生嘗試畫圓的時候同時思考怎樣成功的畫出圓,讓學生嘗試成功畫圓后,我要求學生畫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4厘米的圓。并且讓感覺自己畫圓本領大的同學板演,同時歸納畫圓的步驟,接著讓學生在自本上完成,讓剛才板演的學生再介紹畫的圓,這里在依據畫圓的步驟時,引出了圓心、半徑、直徑。整個環節給學生創設了思維的空間,注重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加深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例3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安排學生通過畫、量、折等活動,深入體驗圓的特征。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體驗,教材設計了四道討論題。其中前兩道是通過畫與量獲得體驗: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出無數條半徑(直徑),且長度都相等。理解“無數條”,感受了線是無數個點的集合;發現“長度相等”,是圓的本質特征,也是車輪和生活中許多物體都做成圓形的原因。后兩道題要通過對折圓獲得答案,發現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以及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對圓的`認識就更深入了一步。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探究了圓的特征。但是由于看錯了時間,本環節太匆忙了。
《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練習的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相關練習。我借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課堂里打破常規、沖破樊籬,演繹“走進圓的世界”的呢?是平靜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漣漪?是陽光下朵朵綻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輪永恒的明月?是“長河落日圓”中夕陽下落日的余輝?是偉大思想家墨子筆下“圓,一中同長也”和數學巨著中“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喚?是古老的陰陽太極圖所給予的神秘誘惑?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古訓背后的力量?還是西方數學哲學中“圓是最美的圖形”所帶來的無限誘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種莫明的沖動,一直縈繞心頭,那就是:怎樣讓數學課堂再厚重些、開闊些、深邃些、美麗些……藉此,想到了圓,繼而,便有了“圓的認識”這一嘗試。雖然課堂上師生語言不夠精煉、準確……但我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了引導者、推動者和共同思考者。學生在實踐操作、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中學習了知識,感受、體驗了數學的樂趣,我將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十四
認識周長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只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后教師總結并在黑板上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接著課件出示:找圖形的周長﹑比眼力活動加深對周長的認識。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從“看”到“指”從“指”到“描”又從“描”到“量”。不斷更新的活動對學生來說充滿了挑戰,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如我想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導入新課,但由于課件出現一點小麻煩,心里著急,也就沒能很好、充分地利用好課件進行導入,對教材沒把握好,學生對新知識掌握得不是很好,導致學生后來對“周長”這一抽象概念還是有所模糊。同時,由于自己經驗不足,所以對課堂出現的一些突發狀況并不能很好地處理。
教學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篇十五
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學的靈魂,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并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本課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并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于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
1、因為采用了先學后導的模式,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所以在畫圓這個環節,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而是讓學生自己畫,在畫的過程中,發現畫圓會出現哪些問題。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2、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除了將汽車的輪胎為什么是圓等生活中的問題應用融入課堂我還讓學生思考,如何畫出籃球場上的大圓。
讓學生體會到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部分學生對于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不夠到位,對于直徑、半徑及其與圓之間的關系的掌握不夠透徹。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同時對于教材的研究還不夠透徹,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3、關于如何讓學生自學以及自學內容的選定方面自己還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學生水平。
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是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課本第4頁觀察與思考三,車輪為什么都是圓形的?學生通過自學大多能夠明白:圓形的車輪平穩。但是為什么平穩就不清楚了,至于說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更談不上了。對于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應該說這些都在我的預設之中,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去討論各種圖形的中心點的滾動軌跡,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最后大多數學生明白了:圓形的中心點到邊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中心點的滾動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這樣的車輪滾動時就平穩。也學會了解釋為什么車輪不能是其他的形狀。但在后面解決5頁想一想的問題時,學生的解釋再一次忽略了圓的知識。
首先,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就意味著在解釋的過程中要用到圓的有關知識,學生對自己具備的圓的知識可以說是清楚地(畢竟才上了一節課),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結合了圓的特征就可以,但卻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其次,這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接觸用數學知識解釋現象的題目,這第一次使學生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讓更多的學生感覺到無從下手。這也許就是學生那句“不會”后面的潛臺詞。
最后,從課堂上不難看出:學生更關注的是結論。車輪是圓的是因為平穩。井蓋是圓的是因為掉不下去。這也許就是更多人的習慣了,我們早已習慣了標準答案,非此即彼。
面對新的教材,充滿了挑戰。而這挑戰絕不僅僅是針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