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內容進行思考和總結的一種形式。寫讀后感時可以采用自由發揮或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組織,但要確保邏輯清晰,觀點明確。這些讀后感范文多為優秀作品,我們可以學習其中的寫作技巧和思維方式。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一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讀書筆記:這則故事,只要是讀過點書的中國人,幾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過這三件事情:冬日品過酒、深夜吟過詩、踏雪訪過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對子猷的情致領悟一二了。我們所缺乏的不過是子猷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順從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罷了。我們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強,不s達目的誓不罷休,深不知沒有結果的結果有時候是最好的結果。至少可以留個念想!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二
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閑暇空余終于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說,看似動作很慢,起床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后,了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很多的觀點,我都很贊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來越局限了,方式越來越單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敗,于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尋求適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中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設想和規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我們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常認為學校老師如何如何,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以為,孩子到學校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體成長的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教育的方式在逐漸改變,我發現孩子又愿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任。——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極其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發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盡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也是造福子孫后代。我想到了原來的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幫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次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時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一種和諧,要啟發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把思想變成視野,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前行目標,無論如何,只要不斷堅持,總有實現自己的一天!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三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古典名著不計其數,但使我感觸最深的是《世說新語》。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說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主持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主要涉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級的逸聞趣事。《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異常豐富,對后世的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成為后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說:"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難道因為它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從前孫叔敖為了后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因為個人的一己私利,而禍害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不利。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我們要顧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后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辟疆有個名園,原先并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辟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個花園后,只在那里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辟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受不住,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而對人驕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里,左顧右盼,隨從的人很久也不來。然后顧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從這則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人生的成敗。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別人交往有尺度,說話要有分寸,行為要有節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水所潤。
認真品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我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身上背負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未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去傳承;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遠流長。
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么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么這么笨,有這么多的果子,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于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可以根據事物的現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回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丑,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當爸爸打開它后,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彌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來,我嘗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象,就急著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么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毀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四
我向往古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自由灑脫,他們的生活率性純真,永遠都不會屈服眼前的茍且和困難,而是更加重視著詩和遠方。地平線上升起的一輪初陽,象征著中華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向往和希望;而浩瀚星辰中掛著的一彎明月,則和那烈酒燒斷了多少詩人思念的愁腸。指點江山的鐵面帝王,更有著無限的志向,身在紅磚金瓦的宮殿之中,而心在決勝千里的戰場之上。中國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中國人更是善于表達情感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那些金戈鐵馬和戰火硝煙都早已經化為空氣,那些皇宮城闕和傳奇帝王也早已成為歷史。而古人們留下的精神寶藏卻是永遠存在的。它帶給后人一種力量,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這種埋在中國人的靈魂中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亙古不變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得以繁榮富強的不竭動力。中國的詩詞歌賦是最經典的,《世說新語》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其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個影響我們一生的道理。文言文是精煉的,是像中國人一樣將所有的精華都鎖進了自己的內心,要如同品茶一般,一點一點向深挖掘,找到最深處的真諦。中國文化的精髓,仿佛就是在大霧中找這世間最美麗的花朵,雖然會遇到無限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當你撥開層層濃霧,看到綻放的花時,內心的喜悅,和這一路來的發現,將是你最最寶貴的財富。讀書,讀古人寫下的一串串美麗文字,仿佛就是在端詳中國的文化瑰寶,仿佛就是在讀五千年來的中國。中國古人所向往和倡導的“大同世界”,更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要不斷努力的目標。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以下面得一個故事足以概括: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先人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完美含義:子路,春秋末代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是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都沒有,子路翻山越嶺到親戚家借了一點米,滿足了父母的要求,鄰居們都夸子路是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果然,他也成為了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路的孝道何不是啟發到了我們所有人,我們從父輩那里得到“勇敢、理智、仁愛、善良”等這些人類精神中最美好的品質。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給自己生命和優良品德的'父母,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許,就是感恩,就是傳承。
中國,一個古老又神秘的國度,她歷史悠長,她飽經風霜,她用我們腳下的土地哺育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女。我們總是從先人的腳印中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我們總是從先人的錯誤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尋華夏起源,探文化精髓,在一條條阡陌中,尋古代韻味,在一支支花朵中,品文化之美。文人墨客,筆下的行云流水,優美詩篇;游俠浪子,劍尖的俠肝義膽,鐵骨柔腸;英雄豪杰,麾下的千軍萬馬,刀光劍影;龍袍加身,頭頂的無上冠冕,萬里江山!中國的文化,一代代的傳承,中國的騰飛,一代代的希望!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五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鐘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轱轆話,但在鐘會這里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鐘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鐘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脫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六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并非如此,據說《世說新語》編于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最終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樣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說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必須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頭,都標有注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么,《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獲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后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十分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并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閱起來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經過故事傳播著道理,看著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范,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禮貌歷史!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七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八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關于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故事短小,盡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它總能述說出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說著一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世說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并非如此,據說《世說新語》編于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終于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來《世說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一定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標有注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么,《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獲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后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而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閱起來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過故事傳播著道理,看著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范,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九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志人筆記的代表作,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的是東漢末年到劉宋初期三百年的人物故事,分門別類,如《方正》《雅量》《識鑒》《德行》等等,此中,我感覺最有風度,最有內涵,最有寬宏的氣量,最能展現魏晉風流的當屬《雅量》篇。
任性放達,物我兩忘是魏晉士人的標簽,他們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他們曠達瀟灑,寬容平和;他們遇事淡定,清談玄理……這樣的士人是值得回味值得記載的。
嵇康嵇中散在東市被執行死刑,神色不變,他要來琴,彈了一曲《廣陵散》。彈完后說:“袁準曾經跟我學這支曲子,當時我舍不得,便堅持拒絕了,《廣陵散》從今以后要失傳了!”太學生三千人為他向朝廷上書,請求拜他為師,朝廷不準許。嵇康被殺后,很快司馬昭就感到后悔了。
臨刑東市,氣色不變,直面生死,無憂無懼,一曲絕唱,帶著對宇宙生命的頓悟,沒有哀傷,也沒有恐懼。
嵇康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著無數后人,教會我們思考人生該怎樣度過才更有意義,文章雖然只言片語,但是人物卻躍然紙上,在絕境中的淡定,更展現與眾不同的從容。
王夷甫曾經囑托族人辦事,過了一段時間還沒辦成。后來兩人在一處宴會上喝酒相遇,王夷甫便問那位族人:“前些日子托您辦的事,怎么還沒辦呢?”族人聽了大怒,就舉起食盒扔到他臉上。王夷甫一言不發,盥洗干凈后,挽著丞相王導的手,和他一起坐牛車走了。在車里王夷甫照著鏡子,對王導說:“你看我的眼光,竟然超出牛背之上。”
憤怒是愚昧粗暴的處事方式,暴露性格陰暗面,不要和憤怒的人動氣,王夷甫的處理幽默睿智又風趣,以自嘲很好地化解了尷尬和火藥味。
王夷甫的行為教會我們在憤怒時淡定,處變不驚,遇事不失常態,這才是真名士風范。也教會我們思考,自己在處理很多突發情況時能否睿智化解,不失風度,還是會氣急敗壞,大動干戈呢。
太傅謝安在東山隱居時,和孫綽等人乘船到海上游玩,海面上起了風,浪濤洶涌,孫綽、王羲之等人的神色全都驚懼不已,就高聲呼喊掉轉船頭回去。謝安卻精神振奮,興致正高,吟詩嘯呼,不發一言。船夫因為謝安面色閑靜,意態愉悅,就仍然搖船向前行駛。轉瞬間,風勢更急,浪更猛了,船上人都大喊大叫坐不住了。謝安平靜地說:“這樣看來,恐怕是該回去了吧?”大家立即響應,就回去了。從這件事里人們明白了謝安的氣度,認為他完全能夠鎮撫朝廷內外,安定國家。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船人都驚慌失措,對比之下,惟有他淡定從容,氣定神閑,不因慌亂失了章法,不因風云亂了方寸。能抵擋自然風雨,同樣可以應對波譎云詭的朝堂紛爭。
嵇康在身處絕境時考慮的不是生死,而是藝術的傳承,人生的價值;王夷甫在被別人怒斥時,選擇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自嘲很好地化解了矛盾,起到了四兩撥千斤之功效;謝安在一船人都驚慌不已時,不是和別人一樣慌亂,而是氣定神閑……作者將他們置于特殊的環境中,讓我們透過千年的風煙,感受名士風度。
這些小故事如同歷史長河中一朵朵美麗的浪花,驚艷了你我。
雅量中人物栩栩如生。讀雅量,同樣讓我們學會思考人生的價值,處理復雜問題的方法,面對險境時該有的態度,學會寵辱不驚,看庭前云卷云舒;學會去留無意,觀天上云起云落。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十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記錄了南朝的風俗等故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世說新語讀后感,歡迎閱讀!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
當時以為美事。
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并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后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之后由于戎衛北境有功,賜爵為關內候。
那里“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
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他贖了出來,不久后又任命他為從事中郎。
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并沒什么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
首先,他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能夠說是對劉寶有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我做事。
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個人情。
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
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
他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
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他人曾有過什么過錯或是做過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對他心存不滿。
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
轉載自 www.tmatonline.com
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有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
我們應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錯誤的態度。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
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
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到達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
《韓非子》里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
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
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于字句的解釋、不拘于時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
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
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
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
還有一次,兩人一齊在讀書。
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
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
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去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為一時的搞笑,為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
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
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為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
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占為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
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為金錢失去良心。
不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別人不要把自我的兩個兒子也捉了。
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方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么個體也不可能獨存。
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理解厄運。
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明白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我“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只鳳。
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
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
婉轉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
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
反正我受益匪淺。
敘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范,詞匯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說,對后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所記清談場面,往往描摹如畫,使讀者若臨其境,若見其人。
“文學”篇記孫安國(盛)與殷中軍(浩)共談,往復辯論,不暇用餐。
左右侍者一再重溫冷飯,而兩人只顧奮揮麈尾,爭鋒口舌,以致麈尾脫落,布滿餐飯,抵暮猶未進食。
最后情急,竟至反唇相稽。
殷謂孫:“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謂殷:“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彼此以“口”、“鼻”譏嘲,皆從辯論出發,讀之失笑!一時熱烈氣氛,活躍紙上,《世說》所寫,真善傳神。
“排調”篇記王文度(坦之)與林法師(支遁)講析義理,林每欲小屈,孫興公(綽)曰:“法師今日如著敝絮在荊棘中,觸地掛閡。”說理以通達為貴,一有滯礙,即難成勝解,孫之誚林,恰當無比。
“輕詆”篇記庾亮謂周顗:“諸人皆以君方樂。”周問:“何樂,謂樂毅邪?”庾曰:“不爾,樂令耳。”樂令,指樂廣,為當時以清談著稱的名士,周顗認為以他相比,是貶低了自我,就說:“何乃刻畫無鹽,以唐突西子也!”無鹽,丑女;西子,美人;美丑攸分,不宜相擬,設喻亦妙。
又“政事”篇的“桓公在荊州”一條,敘桓溫治荊州,政貴寬和,恥用威刑,桓溫的第三子桓式(即桓歆)見令史受杖,僅從朱衣上擦過,即謂溫曰:“向從閣下過,見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思是譏誚刑杖沒打在人身上。
桓溫是否真這樣政簡刑輕,姑置不論。
“上捎云根”言舉杖之高;“下拂地足”,謂著地多,著人少;措語形容,巧用夸張,可見晉人之善于辭令。
《世說新語》中的名言雋語,層出不窮。
如“德行”篇記郭林宗稱黃叔度(憲):“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謂其氣量深廣,不為物牽;“賞譽”篇記王夷甫(衍)稱郭子玄(象)“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謂其辭采繽紛,議論不窮;“容止”篇記山巨源(濤)稱嵇叔夜(康):“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謂其風神俊異,瀟灑出眾;“文學”篇記孫興公(綽)于潘安仁(岳)、陸士衡(機)二人之文謂:“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比較恰當,評價極公;“言語”篇記顧愷之描摹會稽山川之美說:“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這些話全都形象鮮明,比喻精妙,能把豐富的資料概括為極其精煉的文學語言,給人以深刻、具體的印象。
又“言語”篇記晉簡文帝(司馬昱)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謂胸襟開闊,則無往不適,隨處怡悅,覺萬物無不可親,其意既含哲理,語亦神韻悠遠,令人領略不盡。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十一
世說新語讀后感《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十二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當經過自我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對于有著華麗車馬的貴人十分羨慕,而把自我應當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我的本事,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后。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為到達目的,什么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學生,我們上課時必須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余,還能有時間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綜合本事。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盡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于游離狀態,什么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后很辛苦地花很多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齊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為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席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可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于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里卻想著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齊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并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為做事的專心程度不一樣。
《世說新語》中盡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可是都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讀后感作文篇十三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讀書筆記: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殷羨做到了前兩句,忽視了后一句。不過道家向來都是視名利如浮云,視仁義如糞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47、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讀書筆記:這則故事,只要是讀過點書的中國人,幾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過這三件事情:冬日品過酒、深夜吟過詩、踏雪訪過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對子猷的'情致領悟一二了。我們所缺乏的不過是子猷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順從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罷了。我們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深不知沒有結果的結果有時候是最好的結果。至少可以留個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