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一
【頒獎詞】: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跡介紹】:
沈克泉,男,享年74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里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著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系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07年,沈克泉帶著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里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范片里還欠著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于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錢的是兩臺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說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著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么也會走下去。
6、格桑德吉:懸崖邊上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二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跡】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里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著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系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xx年,沈克泉帶著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里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范片里還欠著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于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錢的是兩臺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說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著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么也會走下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三
央視網消息:27歲,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中士。
杜富國:傷情牽動國人心的排雷戰士。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復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對戰友喊出“你退后,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同組戰友安然無恙。
杜富國的傷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人們通過各種形式向他表達慰問。國防部評價說: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舍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頒獎辭。
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友們拉著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四
何為夢想?敢夢敢想是目標實現的奠基石。因為有夢想,所以有激情;因為有激情,所以有動力;因為有動力,所以有堅持;因為有堅持,所以有成功。
湯洪波用11年的奮斗實現了“飛天夢”,他把自己為數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熱愛的事業中,這既是挑戰也是堅守。
他用11年的時間去賭,賭一個可能沒有結果的未來;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默默堅守了好多年。
也許在他看來,這既是無法推脫的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湯洪波也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收入全靠家里的那10多畝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里干活,所以他從小就下田地干活。不僅如此,他還幫家里人做家務活。初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樂、叛逆的時期,而他并沒有,他早晨起早為了燒火做飯。父親也經常告訴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這丘田不準回家吃飯,不割滿一擔魚草不準休息”,這不只是父親的言行教導,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領悟的`源泉。吃過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這份“稱不上”苦的事業源自于他的追求,源自于他的教養,源自于他的韌性。
湯洪波高三畢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招飛考試”這條路。1995年成功入選飛行員的他,有著孩子般的天真與稚嫩,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模樣。年僅19歲的他開始了飛天之路,在這條“重重艱難困苦”的路上他對自己的選擇從未動搖過。在八年艱苦訓練之后,終于不負眾望,圓自己所夢,成為飛行大隊的領班人。成為飛行員是湯洪波的“小夢”,當“小夢”扎根的那一刻,他開始了自己的“大夢”之旅,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化需要一個更加艱辛的過程。
一切從零開始,嚴苛的訓練、艱辛的條件、無數個累到癱倒的日日夜夜,這是湯洪波的選擇。數不盡的艱難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沒有一絲抱怨,他只知道堅持下去會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
終于,在20xx年他入圍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這就是。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堅持吃苦”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從20xx到20xx,11年的時間他經歷了常人難體會的辛苦。野外訓練,剝脫睡眠訓練等等,更艱難的是在不確定未來之路會如何的同時,他還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是努力,而是必須。就怕因為一個行為得不到位就斷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這條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一切。對他而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是他的熱愛,因為是他的選擇;因為這是社會的命脈;因為這是國家的希望。他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飛行過程中用過的頭盔自始至終都陳列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長,先要向下扎根”,這是湯洪波的信念,
鼓勵著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選擇中堅持不懈,在自己生命里熠熠生輝。堅持不只是一個話題,更是一種行動,湯洪波的成功,源自于他的堅持和努力,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五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30多年對家人守口如瓶保守國家機密,他用自己整個一生來實現對國家的誓言,讓人們知道了他的承諾比山重,比海深。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感動中國給黃旭華的頒獎詞: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三十載赫赫而無名,花甲年不棄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天山的一場暴風雪中戰友將生的希望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退伍之后他回到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立誓做他們今生今世的守墓人。
陳俊貴,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指戰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1979年,陳俊貴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筑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士奉命帶著最后的`干糧出門求援,在風雪彌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后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
班長和戰友陸續犧牲了,陳俊貴終于找到了人群,部隊得救了。接受4年凍傷治療后,他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始終沒有忘記班長的臨終囑托:希望陳俊貴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陳俊貴不知道戰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1985年冬天,陳俊貴作決定,帶著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20多年里,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終于,他從一名掃墓的老戰友口中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的地址。10月,陳俊貴趕赴羅田縣,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目前,陳俊貴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里的管理員。陳俊貴說:“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為修筑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友們了!”
感動中國給陳俊貴的頒獎詞: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后陣地,灑一碗酒,那碗里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
身患癌癥的段愛平用自己無私的行動為村官正名,讓人們看到“小村官”卻有大胸懷!
段愛平,女,57歲,山西長治市襄垣縣王橋鎮返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段愛平嫁進了返底村。為改善生活她借錢做起了焦炭生意兩年下來賺了幾十萬元。當時的返底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窮村村小學的教室是危房孩子們沒有教師上課。沒上過學的段愛平決定出資為村里建一所新小學。19段愛平在沒有參加候選的情況下高票當選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愛平先后給村里蓋了學校建了養老院。為了建養老院她沒時間陪肝癌晚期的老伴為了使村民發家致富她帶領村民種植藥材改造全村電網投資園林建設栽植樹木而這些項目中段愛平自己就貼了十幾萬。
去年,段愛平被診斷為淋巴癌,經過化療、電烤,她的脖子已經看不到完整的肌膚,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藥度日,身體已經到嚴重透支的地步。就是這樣,她也沒有離開工作崗位,每天想著的是要盡力再為村民做更多的事。
感動中國給段愛平的頒獎詞:山梁擋住了陽光,你用肩膀扛起鄉親的盼望,沒有驚天動地,總是一點一滴。村莊在漸漸豐滿,你的身體卻慢慢柔弱。莊稼,總要把一切還給泥土。你貼工、貼錢、貼命,你還貼近百姓的心。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六
平凡的他,卻做了不平凡的事;在同事眼里他認真好學,在朋友眼里他真誠大方,在領導眼里他勤勞肯干。他,是誰?他就是流長苗族鄉大學生志愿者——何立猛。
何立猛,男,今年23歲,家住貴州省xx州xx縣黃后鄉xx亭村。2014年6月于貴州師范學院畢業后,他懷揣夢想,積極響應團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號召,毅然地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愿者"三支一扶"項目,在貴州團省委的統一安排下,他加入到了xx市志愿者大家庭中來,分配到我流長苗族鄉團委展開基層服務工作,于2014年9月1日擔任xx市大學生志愿者健康聯絡員在xx團市委工作,至今服務已一年零八個月。
志愿者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號,它是一個人身處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正因為有了這許許多多的志愿者,世間多了許多溫暖,人間多了幾分真情。
虛心求教促成長。作為一名師范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他沒有選擇受人敬仰的人民教師行業,而是選擇服務于基層,服務于苗鄉。雖說他是一名外鄉年青小伙子,普通農家的孩子,對農村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深知如果沒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是很難扎根于基層的,于是他取經求道之路便開始了。一方面他抓緊時間學習黨團理論知識和方針政策,還積極參加黨團組織生活和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加強對工作業務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增強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為搞好工作,他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自己摸索著實踐,很快便熟悉了辦公室的日常工作,通過把學習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的方法,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工作實際聯系在一起,達到了學習中長才干,工作中求進步的目的。
走村入戶感溫暖。大學生,一個在大城市里已經泛濫開來的群體,對于偏遠鄉村的村民來說卻是神秘的、充滿希望的。為加大我鄉誠信宣傳力度提高我鄉村民誠信知曉率以便及時了解我鄉誠信建設情況,他時常跟隨辦公室主任下村宣傳、學習。在走訪中羊場村老村支部書記得知他是新到鄉里工作的大學生志愿者時,拿出了家里最好的菜——老臘肉和土豆來盛情款待他們,還激動地握著他的手說:"小何啊,人人現在都想在大城市里發展,你能來我們這窮山僻壤不容易啊,太好了!我代表村民們歡迎你,希望你好好干,以后為我們群眾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啊!"面對老書記那充滿期待的眼神、那些真摯樸實的話語,他被深深地感動了,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唯有一個勁地點頭。村支書舒心地笑了,同時他卻很沉重地感覺到了一名支援西部建設的志愿者的責任,在心中暗暗地告誡自己,一定要以這些樸實的基層干部為榜樣,勤奮努力工作,幫助村民們逐步脫離貧困,慢慢走上富裕的路子。
真抓實干暖民心。在服務的這段時間以來。他積極參與共青團工作,充分發揮志愿者的力量,用心投入到團組織的建設和團委的各項工作來,有效助推了我鄉團組織的發展。他始終不忘"履行志愿者義務,立足本職工作"的原則,在誠信業務辦理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做到"幫助他人,微笑服務"。在工會工作中,本著服務群眾的理念,切實維護全鄉干部職工、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深入企業,村級工作做好困難職工調查工作,為有困難的群眾排憂解難,送去溫暖。他還積極配合xx市總工會開展金秋助學調查讓更多困難家庭孩子了圓大學夢。半年多來我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的良好態度,遇到困難主動向同事領導請教學習,在較短時間內熟悉了工作,許多老百姓對他的工作都愿意豎起大拇指,得到了良好的評價。
堅定信念跟黨走。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一責任感來嚴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學習科學發展觀,在工作生活上嚴要求,在思想政治上高標準,堅持認真負責、敬業愛業、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以"服務西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作為自己的工作宗旨,認真學習各級團委關于西部計劃志愿者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志愿服務展開工作。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七
葉嘉瑩:
人的精神品格能夠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內心的一份快樂。他不會每天總是為追求()現實的那一點金錢之類的東西而丟掉人生最寶貴的價值。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
你發掘詩歌的秘密。
人們感發于你的傳奇。
轉蓬萬里,情牽華夏。
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
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八
王峰火海救人的故事讓我非常震驚。王峰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四十多位鄰居的命,自己卻被燒黑了,樓道里都是他的血跡腳印。經過一百多天的搶救之后,病情惡化,因肺栓塞去世。
支月英是小學教師,別人都認為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英說:“是,我是傻子,大山里需要我這樣的傻子。”學校里的孩子沒有學習用品的時候,支月英走二十多里地去買學習用品,她退休的時候還要去教學,她說:“我感到干不動時候為止。
秦月飛是大學生村官,他一開始來到村莊不習慣,所以他改掉了那些習慣。并從一個月一千多塊的工資里擠出來錢修建水渠,修建路燈。并去發展當地的特產。
張超是飛行員它是最優秀的。但是,因為一次事故去世了,因為它離地面只有十幾米,所以降落傘沒有撐開,整個人重重的摔在地上,在他臨去世的時候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團長,我還能不能上飛機。”我欽佩他的精神。
李萬君是大國工匠,他說:“我手里拿著焊槍,就想上戰場一樣,拿著槍殺敵。”他還說:“這是門藝術,就像練功夫一樣。”
郭小平是校長,它是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專治艾滋病,后來,郭小平發現,所有學校都不收留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所以,郭小平創辦了紅絲帶學校,后來,郭小平把三家醫院的主任職位辭掉了,郭小平希望盡量讓那個學校消失。
我看了感動中國以后非常感動,感動他們無私奉獻,感動他們樂于助人,感動他們勇敢!感動他們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感動他們堅強不屈!我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九
我看了2015年的人物事跡,心中是一片激動與期待。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神,可是它補心,并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為它總是觸碰你內心里最軟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時候,感動讓人堅強,因為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么多人,有尊嚴并善良而有質量的活著的時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氣。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于敏,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在中國氫彈偉大事業作出一生貢獻,早已將自己的身心貢獻給了偉大的祖國,他值得我們去敬畏。
偏見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他來的時候,心里裝著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心,他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不懼病痛,一心向陽,與病魔對抗,不死每一個人都能堅持做到,自己戰勝病魔,沒有選擇過自己健康自由的生活,而是選擇用自己成功的方法幫助更多的患者,如同天使般降臨人間,對于字病魔爭斗的人施以援手,無人不為此感動流淚。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
也許我們身為人民教師,無力是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為集體做些什么,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
舉世矚目的“神舟六號”發射在即。繼聶海勝和翟志剛之后,劉伯明作為“神舟六號”的梯隊航天員成為“上天”的又一熱門。近日記者了解到,劉伯明也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家住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紅星鄉東升村,距離翟志剛齊齊哈爾龍江縣郊區何家樓的家,只有180多公里。今天記者造訪了他的家鄉,去傾聽一個航天員成長的故事。
他有一個愛動腦筋的童年。
10月11日晚,記者經過20多公里的土路的顛簸,才來到了劉伯明父親劉志生的家——一棟典型的東北農村的矮平房。劉志生的家非常的簡陋,家里人都在等待這劉伯明最后能否“上天”的消息,電視機始終停留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時刻關注著“神六”的最新情況。說起劉伯明,劉志生說其實劉伯明和其他小孩沒有兩樣,也比較調皮、淘氣。如果說到不同便是劉伯明雖然淘氣,但卻很少和同齡的小孩玩在一起。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劉志生還說,劉伯明小時侯愛動腦筋。那時他在家里的最大特點是愛拆東西,他經常把家里的收音機拆了再裝上,有時甚至他自己能琢磨安裝個小風扇什么的。
為給家里省錢放棄考大學的機會報考飛行員,不想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據劉伯明高中時的班主任、現在他的母校依安一中的校長張福林介紹,當時劉伯明在他們班級一直學習很好,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的前三名。以他的學習成績,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學;但是他為給家里省學費,高中畢業后他就報名要當飛行員。據他的父親劉志生說,由于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他在參軍體檢時沒有遇到什么問題,他的學習也很好,所以他順利考上了飛行員。
劉伯明先是在長春飛行學院學習,之后到牡丹江初教機場學習實驗,然后他又在錦州飛行大隊學習。由于他各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1991年,他開始獨立單飛,并獨立駕駛殲八飛機。這期間,他在1995年度,因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正是由于他各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在1998年,他與翟志剛等人一起被選為航天員,開始了他的穿刺蒼穹之夢。
校長相中當了女婿。
劉伯明的妻子與他是依安的同鄉,目前也在航天領域工作,現在是一名秘書。說起這段姻緣,還挺有意思。
當年,由于劉伯明以出色的成績考上飛行員,當時一中的校長,也就是他后來的岳母就十分喜歡他,尤其是欣賞他人聰明、誠懇、有上進心,就有意將女兒張瑤嫁給他;后來就找人給從中牽線。結果一介紹,兩人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兩人經過幾年的相戀,最終結婚。
如今兩人的女兒也已經12歲了,十分可愛,在北京上學。據劉志生介紹,每回兒子往家打電話問候父親的時候,小孫女總要與爺爺嘮一段,問爺爺的身體如何,生活咋樣,她好想好想爺爺。每回聽到孫女這樣一說,劉志生說,他感覺真得很激動,也很高興,他說他非常喜歡這個乖孫女。
依安縣領導來家中慰問。
在“神舟六號”即將升空的時候,作為“飛天”梯隊成員的的劉伯明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的驕傲。在人們關注“神舟六號”升空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十分關注著他的家人的生活情況。
今天下午,依安的縣里的領導也來到劉伯明的家里,來慰問他的家人。
依安縣領導帶領著當地的民政部門和武裝部門的同志帶著慰問金和米、面、奶粉等物品來到了劉伯明的家里,對他們家里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好兒子、一個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表示感謝,并共同預祝“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一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
【事跡】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醫生。
1944年,胡佩蘭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儉,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經搶救后,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著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度有目共睹,她經常說:“醫患關系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
直至今日,胡佩蘭已經在一個工廠職工醫院和現在的地方,連續坐診20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二
劉伯明家中兄妹6人,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改變命運,唯有苦讀。高中時劉伯明就讀的學校,距離家有9公里。他騎著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黑龍江的冬天格外長也特別冷,在冰雪覆蓋的路面上騎車非常困難,劉伯明經常是摔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摔倒。艱難求學路,成了他的訓練場,磨礪了他頑強的性格。
1985年3月,空軍到劉伯明就讀的依安縣一中招飛。全縣僅劉伯明入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空軍某訓練基地,成為一名殲擊機飛行員。
13年后,他光榮地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凡是動腦筋的事劉伯明都愛“摻和”。進入航天員隊伍后,劉伯明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個刁鉆的專業問題,從此被這名教官“免提”,并獲得了“小諸葛”的綽號。
在神舟五號任務中,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沒被選入任務梯隊的劉伯明,為了彌補差距,把進入航天員大隊以來所有的專業書籍都找出來,進行復習回顧、系統梳理,寫下了六七十萬字的心得體會,為后續飛行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20__年,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備份乘組的劉伯明,再次與飛天擦肩而過。
“代表祖國出征太空,光榮的背后一定是汗水澆灌的‘長征路’。”劉伯明說,“只有認真總結提高,更加努力學習、刻苦訓練,才能早日圓夢。”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三
【獲獎名片】仁孝行于家。
朱曉暉,女,黑龍江綏芬河市民。
朱曉暉的父親在患彌漫性腦梗塞,從此癱瘓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為了給父親治病,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因為不堪重負,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區的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
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父親生病前,她喜愛讀詩、寫詩;而現在她看得更多的是醫學護理和養生方面的書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癱瘓的毛病,腿腳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在她的細心照料下,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但常年的操勞,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發。
維持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老人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養老保險。父親治病的開銷不能省,朱曉暉就只能去市場里撿人們不要的菜給父親吃,自己則用咸菜就著米飯度日。雖然生活環境艱苦,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老人因為心疼女兒,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對于別人的幫助,朱曉暉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你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著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里最溫暖的宮殿,你病重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四
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向全社會宣傳發布張桂梅的先進事跡。現年63歲的張桂梅,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始終默默耕耘、無私奉獻。2008年,為改變貧困地區女孩失學輟學現狀,張桂梅推動創建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用愛心和智慧助力萬千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圓夢大學,“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捧讀張桂梅的先進事跡,令人潸然淚下。
張桂梅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張桂梅雖然病魔纏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但始終堅持一切行動聽黨指揮,毅然獻身于黨的教育事業,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她信念堅定,斗志頑強,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堅持樹人先樹魂,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廣大學生自覺追求,以實際行動書寫對黨忠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面對新征程、新使命,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張桂梅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胸懷全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無我情懷,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最終匯聚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澎湃動力。
張桂梅始終堅持無私奉獻,情系群眾、一心為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張桂梅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始終秉持為民情懷,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人民,用無私奉獻托舉著無數鄉村女孩和家庭的明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張桂梅情系群眾、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懷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時刻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張桂梅始終執著接續奮斗,愛崗敬業、擔當作為。“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張桂梅丈夫早逝,沒有子女,沒有財產,身患病疾。然而,面對病痛,張桂梅毫不畏懼。她甘為人梯,執著奮斗,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堅守滇西貧困地區教育扶貧主戰場40多年。始終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用一顆純粹之心,引導學生們成長,為山區女孩改變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做出了重要貢獻。“惟奮斗者進,惟奮斗者強,惟奮斗者勝。”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張桂梅攻堅克難、愛崗敬業的高尚品德,學習她一往無前、堅韌不拔的干事精神。以實實在在的擔當作為,擔負起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實績,切實挑起時代重擔,讓人生的價值在奉獻中不斷升華。
榜樣鼓舞人心,使命召喚擔當。我們崇敬張桂梅這樣的時代楷模,我們更應該像張桂梅那樣,信念堅定、無私奉獻、接續奮斗,俯首甘為“燃燈者”。以釘釘子精神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落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五
天山的一場暴風雪中戰友將生的希望給了年齡最小的__,退伍之后他回到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立誓做他們今生今世的守墓人。
__,男,漢族,55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指戰員烈士陵園管理員。
1979年,__隨所在部隊到新疆參加修筑天山深處獨庫公路的大會戰。1980年4月6日,部隊被暴風雪圍困在天山深處,面臨斷炊的危險。四名戰士奉命帶著最后的干糧出門求援,在風雪彌漫的生死關頭,班長把最后一個饅頭給了年齡最小的__。
班長和戰友陸續犧牲了,__終于找到了人群,部隊得救了。接受4年凍傷治療后,他復員回到遼寧老家,始終沒有忘記班長的臨終囑托:希望__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__不知道戰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聽無果,1985年冬天,__作決定,帶著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兒子,來到班長和戰友犧牲的新疆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20多年里,他從未停止對班長父母的尋找。終于,他從一名掃墓的老戰友口中得到班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白蓮鄉的地址。20__年10月,__趕赴羅田縣,得知班長父親母親都已去世。__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
目前,__已將班長和副班長的遺骨,從新源縣移到新擴建的尼勒克縣喬爾瑪筑路解放軍烈士陵園安葬,還擔任了這里的管理員。__說:“我不僅可以和班長在一起,還可以守護為修筑天山獨庫公路犧牲的戰友們了!”
感動中國給__的頒獎詞: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后陣地,灑一碗酒,那碗里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六
我們在校務會上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跡,我為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而欽佩。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學習她對教育的執著和對工作的努力,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著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著,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著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后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余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人民所學習,因為她有利于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跡,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爭取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認和玩味這個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七
王海1944年5月投身革命,1946年6月參軍,1950年成為殲擊機飛行員。在作戰期間,他率領人民空軍年輕的第一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余次,擊落敵機29架,本人擊落敵機9架。因功勛卓著,該大隊后來被命名為“王海大隊”。
志愿軍歸國后,王海先后任師長、副軍長、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司令員等職,是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1988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空軍上將軍銜。王海幾乎親歷了解放軍空軍發展的所有歷史性時刻。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至今仍陳列著一架繪有9顆紅星的米格-15殲擊機,這就是王海當年駕駛過的功勛飛機。
山河已無恙,祖國的雄鷹飛得更高,英雄的豐功偉績值得銘記!轉發致敬!
“感動中國”評選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廣大網民和社會各界認為,70年前的空戰英雄在新時代“感動中國”,昭示著新時代是一個崇尚民族血性、尊崇民族英雄的時代,是一個崇尚堅韌向前、敢于善于斗爭的時代,是一個崇尚勠力同心、凝心聚力奮斗的時代,是一個崇尚追夢筑夢、矢志強國強軍的時代。新時代的“王海現象”,回應了國人的追求和崇尚。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十八
這是戰士孫景坤軍旅生涯中經歷的最慘烈戰斗。
“那場戰斗打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鮮血染紅了陣地,最后只剩下我們4個人。”回憶起68年前并肩作戰的戰友,孫景坤眼含淚水。
1952年10月,炮火連天的朝鮮臨津江畔,激烈的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正在進行。
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后,孫景坤所在部隊奪取了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苦心經營一年有余的一處堅固的環形防御陣地——161高地。
為重新奪回161高地,美軍在大批飛機、坦克、火炮配合下,瘋狂發起進攻,陣地一片火海。
志愿軍將士們拼死阻擊,傷亡慘重。
本來,孫景坤是不用參加這場戰斗的。
1950年10月,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隨部隊入朝參戰,很快就與美軍在朝鮮龍水洞地區展開激戰。沖鋒在前的孫景坤腿部中彈,被送回丹東治療。
“養了一個多月傷,心里時刻想著奮戰在朝鮮戰場的部隊和戰友。”腿傷還沒好利索,孫景坤就第二次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
再次入朝后,孫景坤沒找到老部隊,只好二次回國。當他費盡周折終于打聽到老部隊下落后,又第三次入朝。
1952年10月27日,孫景坤闖進了357團3營指揮部,請求參戰。營長當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時,陣地上的3營8連只剩下副連長支全勝和5個戰士,他們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彈抱在懷里,準備隨時與敵同歸于盡。
副排長孫景坤帶領營部9名戰士,一人扛著一箱手榴彈,利用敵人火力死角,機智勇敢地沖上161高地。
“老孫,你們可來啦!”渾身是血、多處受傷的支全勝大喊了一聲。孫景坤趕緊把他抱進坑道,一邊為他包扎傷口,一邊察看陣地。
孫景坤看到,整個高地硝煙彌漫,尸橫遍野。正在這時,一群頭戴鋼盔的美軍,端著卡賓槍向陣地沖上來。
孫景坤大喊:“打!”戰士們一齊開火,手榴彈投向敵群,打退了敵人進攻。
“敵人第四次反撲的時候,有2個敵人借著煙霧的掩護,從側面繞到我身邊,離我就兩三米距離。”孫景坤端起“水連珠”步槍,“砰、砰”兩聲,敵人應聲而倒。
這場戰斗,孫景坤和戰友們一連擊退敵人6次反撲,守住了陣地,但犧牲很大。他說,這么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
這場戰斗,是志愿軍發起的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1月8日,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為孫景坤記一等功。
1953年,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舉行的紀念抗美援朝戰爭三周年授功典禮上,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并受到中國代表團和金日成的親切接見。
“后來,我隨志愿軍代表團回國,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親切接見。”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孫景坤至今激動不已。
如今,硝煙散去,孫景坤身上卻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