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八德心得體會篇一
通過學習,我對“新八德”的內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知道了“新八德”是指: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守法和落實《弟子規》,“新八德”的八個方面,將學生成才教育內容和生活范圍所應遵循的正確成才之道,進行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講解,意在承接中華傳統美德,并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同時,“新八德”教育與國家、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標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榮八恥”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理論,“新八德”是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教育,因此,我認為;我們進行“新八德”教育,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們感慨良多,亦引發了我們對感恩與孝親更深入的思考,還有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感恩的情感是很樸素的,感恩的內涵又是非常的豐富,感恩的心使我們能夠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在危難之際,得到他人救護,那么他很自然地會對那個救他的人感恩戴德,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同樣,一個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幫助,那么他對這個幫助自己的人必然有著一種感謝之心。當然也會有忘恩負義之徒,以怨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愿犧牲自己。
其次是師長之恩。父母給我們以血肉之軀,而教師和長輩給我們以知識、經驗的傳遞和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人類可能將永遠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會。
其三是國家之恩。我們在祖國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這片土地上長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們要感念國土之恩。社會要發展,國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這有來賴于政府的管理,有賴于人民軍隊的護衛,因此我們理應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其四是大眾之恩。我們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糧食是農民所種,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還有賴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們理應尊重所有的勞動者,還要惜福、節儉,并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回饋大眾。
感恩的情感對于人的道德成長是如此的重要,而現實中我們的感恩之心卻頗為匱乏。透過報章電視,我們能夠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顧父母勤苦和家境貧寒,貪圖虛榮,恣情享受,讓父母傷心落淚;有些學生不知尊敬師長、虛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貧困學生接受了他人的資助而不知感謝,其內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總認為國家、單位虧欠自己很多;還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置集體和國家的利益于不顧,貪污腐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實值得我們教育界人士和廣大家長的深思。
首先,我們要從學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況而言,學校還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而且只重視與升學有關的幾個學科。“三好”本來是以德為先,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事實上在“三好生”的評比中卻總是將學習成績擺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學習成績。學校有意無意之間在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這樣一種崇尚個人奮斗與競爭的環境中,孩子當然很難學會感激和體諒他人。
其次,從家庭教育來看,問題也很多。
問題之一: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總是盡其所能給予滿足,未加節制。古人言“欲不可縱”,又言“欲是深淵”,過度地、不加限制滿足孩子的欲望,結果只能是增長孩子的自私和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體諒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寵子不孝”之感嘆。
問題之二:家長望子成龍之心本無可厚非,但現在家長將注意力幾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學科學習上,認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會有好的前途。
問題之三:現在的家長不像從前那樣對老師有尊重之心了,當然這與媒體過多的負面報道也有關系。如果說教學生孝敬父母是學校的責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師無疑是家長最應當重視的事情。都說現在孩子難教,這與我們家長的身教和言談有絕大的關系。其實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識和習慣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堅持。
其實,感恩的道理很樸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難。如果我們能夠多啟發孩子對父母和老師的感恩之心,多鼓勵同學相互之間的支持和協作,相信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一定會生機勃勃、氣象一新。因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際,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就有了心靈的交通。在這種充滿支持和感激的氣氛之中,學再多的東西可能都不會覺的累。是故,我們也應當反省,也許并不是孩子們的功課太多,而是我們沒有發現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精神力量。
中華道德文化是“以仁為本”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內心之仁。但如果沒有內心的仁慈與恭敬之心,外在之“禮”(行為習慣)就徒具形式,毫無意義可言。然而這個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喚醒或開顯這個仁性良知就成為道德發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這樣的一個理路,即從“孝道”開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終能泛愛大眾,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
一個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我們很難說他能夠真愛他人,更不用說去愛集體、愛祖國了。因此,孝的教育應當成為學校德育重要的內容。從字源上說,“教”字左從“孝”、右從“文”,“教”的原義其實就是教人以“孝”。學校孝的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啟發學生感知父母的大愛與深恩。一個能一個真正能孝的人,求學必勤,戰陣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
這次學習新八德活動帶給我的不僅僅有內心的感動,更多是啟發我們在今后的教育當中應當重視感恩和孝親的問題,為孩子的道德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八德心得體會篇二
第一段:前言(200字)。
五倫八德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由五倫和八德兩部分組成,五倫即父子、兄弟、夫妻、長幼、朋友,八德則涵蓋了忠、孝、信、義、禮、智、勇、仁。五倫八德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對人際關系的認識和對道德標準的追求,這是我們身處現代社會仍然需要學習和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段:五倫的體現(200字)。
五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五種關系,它們的關系是分明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常常交織在一起。父子之間有孝順、關愛,兄弟之間有友愛、互助,夫妻之間有忠誠、溝通,長幼之間有尊重、教導,朋友之間有誠實、信任。在五倫關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又需要按照一定的規矩去履行自己的義務。只有這樣,倫理秩序才能得以維護,人際關系才能和諧。
八德是指人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其中,孝道是最為重要的品德之一,也是中國人文化中最為核心的情感。忠、信、義、禮、仁等品德也是我們身為中國人應該具備的責任和義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盡量發揚八德精神,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做出表率。同時,我們也應該將八德精神傳承給我們的后代,讓這種精神文化在我們身上延續下去。
第四段:五倫八德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300字)。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際關系和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五倫八德的精神是我們始終應該遵循的。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往往更加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家庭、朋友和社會對我們的影響。只有我們能夠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人際關系,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理性地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從而更好地獲得成功。
第五段:總結(300字)。
在五倫八德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不僅體現了我們的個人品德,更體現了我們的國家精神和文化特征。只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對五倫八德精神的尊崇和堅持,才能夠真正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強大。
八德心得體會篇三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孩子們的民族精神,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用八德引領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初步探索出仁愛育人的德育新思路:
道者,道理、真理也。“八德”思想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它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學校教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文明美德。
開展“八德”教育之前,我們在認識上存在偏頗之處:一怕步入復古誤區;二怕影響。
教學。
質量;三怕師資難以跟上;四怕增加師生過重負擔。但后來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特別是面對當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勢,新問題,我們進行了綜合思辨,反復研討,反復論證,最后達成了下面的共識:
中華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歷史地位。中華美德集中體現在儒學倫理道德上。聯合國高度重視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傳承與弘揚,據不完全統計,現有78個成員國建立了孔子學院,孔子的哲學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同,特別是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尊“孔”傳“孔”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對于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應該有一種緊迫感。
中華傳統美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美德思想發展到現在已2500多年,其間經歷了幾次摧毀性的沖擊,但結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這足以說明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有著指導和推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現實意義。弘揚傳統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目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沒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過各種渠道侵入中國社會,廣大中小學生面臨種種不良誘惑,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面臨各種挑戰。我們清醒認識到,一部分人榮辱觀顛倒,是非感模糊,是因為人們對傳統優秀的倫理道德產生懷疑,失去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和榮辱觀的信仰。國家對此十分重視,相繼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八榮八恥”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理念,這一切表明,弘揚傳統美德,正本清源,尋找不該失去的精神家園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弘揚傳統美德是未來賦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新的環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發展平臺,這樣“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點。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向上的心理,使他們知愛懂禮行孝,形成這種好的品質,使之受益終身,從這一點上講,我們開展的仁愛教育,是對新課程以人為本理念的踐行,是為學生人生的寬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認識誤區,感悟“八德”之道,我們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大家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仁愛教育的活動中來,從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家庭和社會是“八德”教育的延伸,我們的“八德”教育以社校共建為平臺,按照“學校主導,家庭互補,社教聯動”三元構架,力求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輻射一個社區。學校成立了“八德”教育領導小組,聘請了相關家長作校外輔導員,并建立了“八德”教育家校聯系卡,這樣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家校教育網絡。
爭取通過堅持不懈的抓學習、抓宣傳、抓落實、抓提高,“八德”思想,“八德”精神已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
大
八德心得體會篇四
五倫八德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理念,它強調了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也認真學習和實踐五倫八德這一理念,嘗試在生活中貫徹落實它。在實踐中,我深深感受到,這些道德規范既是個人修養的重要內容,又是社會和諧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生活的核心。五倫強調了不同人際關系所需要貫徹的道德規范,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維護好這些關系。比如,在與父母相處時,要孝順父母、尊重父母,不斷學習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方向。五倫的體會告訴我,維系人際關系是社會生活發展的關鍵。
五倫是個人修養的重要內容,而八德則強調了個人的優秀品質和道德標準。八德是指自律、謙虛、寬容、勤勞、誠實、敬業、友愛、公正。這些品質都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所應具備的素質。身為一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第三段:社會和諧的必要性。
五倫八德的貫徹落實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作用不可忽視。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必須維系良好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的發展。而如果一個社會中的人都能夠按照五倫八德的規范來行動,那么這個社會必然是一個和諧、寬容、進步的社會。
五倫八德的理念和標準是非常實用的,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體會和應用。比如,在心態方面,我們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尊重他人的觀點;在人際交往上,要盡量維系和諧良好的關系,關心幫助他人。這些都是五倫八德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體現。
第五段:總結。
五倫八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強調了人際關系和個人品質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以五倫八德的精神為指引,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而這一理念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重要價值觀。
八德心得體會篇五
一、感恩:一種樸素而深廣的倫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樸素的,感恩的內涵又是非常的豐富,感恩的心使我們能夠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在危難之際,得到他人救護,那么他很自然地會對那個救他的人感恩戴德,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同樣,一個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幫助,那么他對這個幫助自己的人必然有著一種感謝之心。當然也會有忘恩負義之徒,以怨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愿犧牲自己。
其次是師長之恩。父母給我們以血肉之軀,而教師和長輩給我們以知識、經驗的傳遞和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人類可能將永遠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會。
其三是國家之恩。我們在祖國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這片土地上長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們要感念國土之恩。社會要發展,國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這有來賴于政府的管理,有賴于人民軍隊的護衛,因此我們理應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其四是大眾之恩。我們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糧食是農民所種,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還有賴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們理應尊重所有的勞動者,還要惜福、節儉,并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回饋大眾。
二、感恩的缺失與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對于人的道德成長是如此的重要,而現實中我們的感恩之心卻頗為匱乏。透過報章電視,我們能夠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顧父母勤苦和家境貧寒,貪圖虛榮,恣情享受,讓父母傷心落淚;有些學生不知尊敬師長、虛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貧困學生接受了他人的資助而不知感謝,其內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總認為國家、單位虧欠自己很多;還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置集體和國家的利益于不顧,貪污腐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實值得我們教育界人士和廣大家長的深思。
首先,我們要從學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況而言,學校還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而且只重視與升學有關的幾個學科。三好本來是以德為先,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事實上在三好生的評比中卻總是將學習成績擺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學習成績。學校有意無意之間在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這樣一種崇尚個人奮斗與競爭的環境中,孩子當然很難學會感激和體諒他人。
其次,從家庭教育來看,問題也很多。問題之一: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總是盡其所能給予滿足,未加節制。古人言欲不可縱,又言欲是深淵,過度地、不加限制滿足孩子的欲望,結果只能是增長孩子的自私和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體諒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寵子不孝之感嘆。
問題之二:家長望子成龍之心本無可厚非,但現在家長將注意力幾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學科學習上,認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會有好的前途。
問題之三:現在的家長不像從前那樣對老師有尊重之心了,當然這與媒體過多的負。
面報道也有關系。如果說教學生孝敬父母是學校的責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師無疑是家長最應當重視的事情。都說現在孩子難教,這與我們家長的身教和言談有絕大的關系。其實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識和習慣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堅持。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道德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感恩與孝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為一個人的道德發展奠定一種堅實的情感基礎。到了中學,我們更應鼓勵學生為家庭盡責、為報效祖國立志,而這也要從感念父母之恩、國土之恩、大眾之恩開始。或有人言,這些與學習成績有什么關系呢?我只要成績好就行了。其實從大處著眼,從根本抓起,必將事半功倍。我們不是常常抱怨學生學習不自覺、不認真嗎?如果是為了自己學習,那么當他累了,不高興了,或有其他更好玩的事,他就會偷懶、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會自覺約束自己、努力學習,也能夠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因為不這樣做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乃至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天下百姓。
其實,感恩的道理很樸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難。如果我們能夠多啟發孩子對父母和老師的感恩之心,多鼓勵同學相互之間的支持和協作,相信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一定會生機勃勃、氣象一新。因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際,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就有了心靈的交通。在這種充滿支持和感激的氣氛之中,學再多的東西可能都不會覺的累。是故,我們也應當反省,也許并不是孩子們的功課太多,而是我們沒有發現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精神力量。
三、
孝應當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中華道德文化是以仁為本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內心之仁。但如果沒有內心的仁慈與恭敬之心,外在之禮(行為習慣)就徒具形式,毫無意義可言。然而這個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喚醒或開顯這個仁性良知就成為道德發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這樣的一個理路,即從孝道開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終能泛愛大眾,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
育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啟發學生感知父母的大愛與深恩。一個能一個真正能孝的人,求學必勤,戰陣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
另外,我校本學期也確立了以道德與法制相結合八德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為題目的新八德教育課題研究,并制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方案。我要按照學校制訂的計劃和方案,認真地進行每個階段的研究,并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形成材料,為課題研究盡自己的一份努力。
老四平中學魏靜濤。
通過學習,我對“新八德”的內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知道了“新八德”是指: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守法和落實《弟子規》,“新八德”的八個方面,將學生成才教育內容和生活范圍所應遵循的正確成才之道,進行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講解,意在承接中華傳統美德,并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同時,“新八德”教育與國家、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標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榮八恥”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理論,“新八德”是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教育,因此,我認為;我們進行“新八德”教育,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們感慨良多,亦引發了我們對感恩與孝親更深入的思考,還有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感恩的情感是很樸素的,感恩的內涵又是非常的豐富,感恩的心使我們能夠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在危難之際,得到他人救護,那么他很自然地會對那個救他的人感恩戴德,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同樣,一個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幫助,那么他對這個幫助自己的人必然有著一種感謝之心。當然也會有忘恩負義之徒,以怨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愿犧牲自己。
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這有來賴于政府的管理,有賴于人民軍隊的護衛,因此我們理應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其四是大眾之恩。我們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糧食是農民所種,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還有賴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們理應尊重所有的勞動者,還要惜福、節儉,并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回饋大眾。
感恩的情感對于人的道德成長是如此的重要,而現實中我們的感恩之心卻頗為匱乏。透過報章電視,我們能夠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顧父母勤苦和家境貧寒,貪圖虛榮,恣情享受,讓父母傷心落淚;有些學生不知尊敬師長、虛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貧困學生接受了他人的資助而不知感謝,其內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總認為國家、單位虧欠自己很多;還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置集體和國家的利益于不顧,貪污腐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實值得我們教育界人士和廣大家長的深思。
首先,我們要從學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況而言,學校還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而且只重視與升學有關的幾個學科。“三好”本來是以德為先,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事實上在“三好生”的評比中卻總是將學習成績擺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學習成績。學校有意無意之間在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這樣一種崇尚個人奮斗與競爭的環境中,孩子當然很難學會感激和體諒他人。
其次,從家庭教育來看,問題也很多。
問題之一: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總是盡其所能給予滿足,未加節制。古人言“欲不可縱”,又言“欲是深淵”,過度地、不加限制滿足孩子的欲望,結果只能是增長孩子的自私和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體諒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寵子不孝”之感嘆。
問題之二:家長望子成龍之心本無可厚非,但現在家長將注意力幾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學科學習上,認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會有好的前途。問題之三:現在的家長不像從前那樣對老師有尊重之心了,當然這與媒體過多的負面報道也有關系。如果說教學生孝敬父母是學校的責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師無疑是家長最應當重視的事情。都說現在孩子難教,這與我們家長的身教和言談有絕大的關系。
其實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識和習慣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堅持。
其實,感恩的道理很樸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難。如果我們能夠多啟發孩子對父母和老師的感恩之心,多鼓勵同學相互之間的支持和協作,相信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一定會生機勃勃、氣象一新。因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際,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就有了心靈的交通。在這種充滿支持和感激的氣氛之中,學再多的東西可能都不會覺的累。是故,我們也應當反省,也許并不是孩子們的功課太多,而是我們沒有發現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精神力量。
中華道德文化是“以仁為本”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內心之仁。但如果沒有內心的仁慈與恭敬之心,外在之“禮”(行為習慣)就徒具形式,毫無意義可言。然而這個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喚醒或開顯這個仁性良知就成為道德發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這樣的一個理路,即從“孝道”開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終能泛愛大眾,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
“孝”。學校孝的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啟發學生感知父母的大愛與深恩。一個能一個真正能孝的人,求學必勤,戰陣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
這次學習新八德活動帶給我的不僅僅有內心的感動,更多是啟發我們在今后的教育當中應當重視感恩和孝親的問題,為孩子的道德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雙岔河中學韋安慶。
通過學習,我對“新八德”的內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知道了“新八德”是指: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守法和落實《弟子規》,“新八德”的八個方面,將學生成才教育內容和生活范圍所應遵循的正確成才之道,進行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講解,意在承接中華傳統美德,并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同時,“新八德”教育與國家、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標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榮八恥”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理論,“新八德”是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教育,因此,我認為;我們進行“新八德”教育,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把這些事情都做好之后,再讓他們去做喜歡做的事情。
總之,“新八德”教育對學習方法和教學原則所做的這些提示非常適用。因此,我打算將“新八德”教育內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之中。并且進行“新八德”教育時,要求學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應該親自去踐行。因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則力行“新八德”,決不搞個人形式主義!另外,我校本學期也確立了以“道德與法制相結合八德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為題目的“新八德”教育課題研究,并制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方案。我要按照學校制訂的計劃和方案,認真地進行每個階段的研究,并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形成材料,為課題研究盡自己的一份努力。
八德心得體會篇六
中華八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這八德分別是“忠、孝、仁、義、禮、智、信、勇”。它們不僅是我們祖先已經形成了的優秀品德,也是當今社會人們應該追求的生活態度。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該怎么理解中華八德?如何把它們貫徹到我們的生活中去?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中華八德,涵蓋了寬廣的道德儒學和倫理思想。這八德彰顯出人們在人際關系、自我修養、待人處世等方面應有的理性素養,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中的每一德都是對人性的具體表述和實踐指南。這些美德彼此交融,統一協調,構成了一個綜合系統,成為了我們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
忠孝仁義禮智信勇。
忠:是指忠于人民、忠于國家、忠于職業、忠于事業。
孝:是指對父母孝順、敬老尊賢、關心家庭、愛護子女。
仁義:是指相互幫助、以德服人、遵守公平、講究顏面、自強不息。
禮:是指尊重傳統、注重儀表、重視秩序、有分寸藏身。
智:是指文化素養和情商、理智、創新、協商、自學。
信:是指守信、誠信、守承諾、好好干事、和諧相處。
勇:是指頭腦清醒、處事果斷,有勇氣面對困難、突破自我。
第四段:如何貫徹中華八德。
中華八德雖然來自于古代,但是其重要性并未減少。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把這些八德與我們自身的道德觀念相結合,并把它們貫徹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質,同時,也要學會表達、交流和溝通,與他人和睦相處。另外,在思想上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保持正義的意識,同時還要注重自我成長和自我修養。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實踐中華八德的理念,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第五段:結尾。
中華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廣大青年應該在實踐中學會理解中華八德的概念和內涵,將它們與當代生活聯系起來,并積極地貫徹其中的每一個德,成為國家復興的中堅力量。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
八德心得體會篇七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八德”是以傳統文化為起點,現代文化為落腳點的教育,這也符合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這一理論要求。
“先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一句話,我覺得非常的有道理。從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學生普遍都愿意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做起這些事情來,會做得得心應手,而且能夠做到很好,如果不是被有意地中斷,我們也能堅持做下去;相反,如果是我們不愿意做、不喜歡做的事情,即使是當前最重要的,最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也會從心里抵觸這些事情,也會能拖就拖,能晚做就不早做,能不做就不做。如果我們不去加以控制的話,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們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做事習慣,到那時,就很難改正了。所以,我們老師必須采取了必要干預措施,讓學生先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把這些事情都做好之后,再讓他們去做喜歡做的事情。
言一行都會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則力行“新八德”,決不搞個人形式主義!另外,我校本學期也確立了以“道德與法制相結合八德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為題目的“新八德”教育課題研究,并制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方案。我要按照學校制訂的計劃和方案,認真地進行每個階段的研究,并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形成材料,為課題研究盡自己的一份努力。
一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八德”是以傳統文化為起點,現代文化為落腳點的教育,我知道了感恩的情感是很樸素的,感恩的內涵又是非常的豐富.感恩的心使我們能夠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系。
素的倫理。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愿犧牲自己。其次是師長之恩。父母給我們以血肉之軀,而教師和長輩給我們以知識、經驗的傳遞和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人類可能將永遠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會。
雙岔河中學韋安慶。
成才教育內容和生活范圍所應遵循的正確成才之道,進行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講解,意在承。
己喜歡做的事”一句話,我覺得非常的有道理。從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普遍都愿意去。
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做起這些事情來,他們會做得得心應手,而且能夠做到。
很好,如果我們不去有意地中斷,他們也能堅持做下去;相反,如果是他們不愿意做、不喜。
歡做的事情,即使是當前最重要的,最應該做的事情,他們也會從心里抵觸這些事情,也會。
能拖就拖,能晚做就不早做,能不做就不做。如果我們不去加以控制的話,久而久之,就會。
使學生們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做事習慣,到那時,就很難改正了。所以,我們老師必須采。
“新八德”教育內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之中。并且進行“新八德”教育時,要求。
學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應該親自去踐行。因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則力行“新八德”,決不搞個人形式主義!
另外,我校本學期也確立了以“道德與法制相結合八德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為題目的“新八。
德”教育課題研究,并制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方案。我要按照學校制訂的計劃和方案,認。
真地進行每個階段的研究,并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形成材料,為課題研究盡自己的一份努。
合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學生普遍都愿意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做起這些。
事情來,會做得得心應手,而且能夠做到很好,如果不是被有意地中斷,我們也能堅持做下。
去;相反,如果是我們不愿意做、不喜歡做的事情,即使是當前最重要的,最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也會從心里抵觸這些事情,也會能拖就拖,能晚做就不早做,能不做就不做。如果我們。
不去加以控制的話,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們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做事習慣,到那時,就。
很難改正了。所以,我們老師必須采取了必要干預措施,讓學生先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
德”教育內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之中。并且進行“新八德”教育時,要求學生要。
做到的,我首先就應該親自去踐行。因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前蘇。
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
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則力行“新八德”,決不搞個人形式主義!另外。
我校本學期也確立了以“道德與法制相結合八德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為題目的“新八德”教。
育課題研究,并制訂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方案。我要按照學校制訂的計劃和方案,認真地進。
族精神,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弘揚傳統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目前,隨著。
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沒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過各種渠道侵入中國社會。
廣大中小學生面臨種種不良誘惑,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面臨各種挑戰。我們清醒認識到,一。
部分人榮辱觀顛倒,是非感模糊,是因為人們對傳統優秀的倫理道德產生懷疑,失去對社會。
了兩天的封閉式的報告會。我們認真聽取了他們寶貴的經驗,找到了我們在教育孩子德育方。
不時引來陣陣掌聲,我們在孩子老師們深深的鞠躬禮中慢慢體會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著。
八德教育給大家帶來的好處,但又深刻感受到學習傳統文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應該落。
給我們介紹經驗,一個上午都沒顧上喝一口水,我們應。
該為他們的付出而感恩,應該把寶貴的經驗及時記錄下來。但有些老師卻不能堅持下來,老師們在上面講經驗,他們在下面聊天、玩手機,“肅靜”“請關閉手機”的木板不斷提醒他們并向他們鞠躬,但他們卻視而不見。
無奈之下,休息時從進修學校來的老師到了主席臺狠狠批評了老師們,卻引來了大家的一致。
指責,那語氣不是在向遠道而來的客人的問候與感謝,卻是一種質問和辱罵。也許,那兩位。
專家們的辛苦,在下面瀟灑地玩,也許正如張老師說的就是一種應付,應付領導,應付報告。
他們不就是為普天下的中國人不丟掉傳統文化嗎?他們不僅這樣說,還力行著,一個多星期。
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他們都是在指導義工們,教育義工們愛惜糧食,他們吃飯絕不剩下。
喝水從不浪費。當他看到有很多老師喝不完水倒掉時心。
疼呀,看到飯吃不完剩下時難過,他。
和義工們一起吃剩下的飯喝剩下的水,這個力行的舉動應該喚起一些人的節約意識的,但偏。
偏有些人當笑料,還把剩下的水送給義工們喝,其行為真令人可鄙!作為一個老師,應是學生們的指明燈,方向盤,弘揚傳統文化還需要老師點亮孩子們的心房,八德教育還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應該起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作用。
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希望老師們,學習傳統文化我們要力行,決。
不可做個形式主義者!
望都縣教體局王寶寨副局長的《中華文化“新八德”教育與縣教體局具體做法培訓》講。
座,給我們談了教育的迷茫、破迷的清風、實踐的收獲。談到教育的迷茫時,羅列了諸多教。
德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深深體會到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王局針就日常教育教學。
中如何進行孝親和法治教育,講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王局長全面透徹的講解。
相關實施方案。以學習落實“新八德”為具體內容,廣泛深入開展學習教育實踐活動,讓新。
八德內容融入學生的一日生活常規活動之中。從《弟子規》吸取營養,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
通過主題教育及家校共育等方式讓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融入“新八德”教育思。
八德”在育人方面的良苦用心。它的內涵豐富,真正讓孩子們從實踐中去體驗該如何做人。
讓我們做教師的懂得了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學習中,大家做筆記,交流研討。
結、和諧相處。
“長善”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教導下,日積月累增長道德知識和文化知識。“救失”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教育下,不斷糾正自己的缺點錯誤,成為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守法”即遵守法律法規,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增強法制觀念,維護自身權益、依法公。
正辦事。
結合我班情況,具體說說我們的做法。九月份的“尊師感恩”活動中,我們開展了“三。
個一”活動,號召孩子們“說一說、寫一寫、做一做”,盡自己所能為自己的老師獻上敬意。
適合低年級孩子年齡特點,孩子們學會了在日常的行為中表達對老師的愛。十月份“立志”
主題活動中,我們二年級各班開展了“我的目標我制定”的主題班會,孩子們從學習、生活。
成并一直堅持下去;體育鍛煉方面可以定一種活動項目,如跳繩,到學期末達到一口氣跳多。
少個的目標。這些小目標都是孩子們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的,是他們自己非常愿意完。
成的。制定目標有書面文字,以便后面的跟蹤評價,學期末要依據每個人的計劃進行小組內。
錯誤由家長監督改正。月末我們再次班會評價,看看錯誤改了嗎?由同學、家長參與評價。
真正改錯的同學給予星級獎勵。同時,我也注意引導孩子們,知錯就改是好樣的,但是我們。
不能總是走在錯誤的腳印上,還要知道如何避免不犯錯,那才是更加聰明的孩子。做事情之。
前要提前多思考,哪些是對的可以做,哪些是錯的不可以做,三思而行者更值得學習。我覺。
得,我們的孩子在活動的引領下,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
人,在活動中,在實踐中,他們快樂的成長著。
每單周周三的上午第三節課,是我們學校班主任工作研討時間。以“新八德”內容為主。
落實到每一個細節,實施中我們也有很多的困惑于不足,請領導提出批評指正,也期待著向。
極情感是幸福的一面鏡子,快樂是精神財富的奠基石,快樂是一種情感貨幣。在我們感到快。
樂時,我們會創造最大價值,我們想到新的創意、嘗試新的愛好、投入自己的情感、保養自。
老四平中學魏靜濤。
成才教育內容和生活范圍所應遵循的正確成才之道,進行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講解,意在承。
我們進行“新八德”教育,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們感慨良多,亦引。
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在危難之際,得到他人救護,那么他很自然地會對那個救他的人感恩戴德。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同樣,一個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幫助,那么他對這個幫助自己的人必。
然有著一種感謝之心。當然也會有忘恩負義之徒,以怨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
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
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
應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為國家和社會。
“立志、孝親、尊師、友學、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實《弟子規》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內容,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與道德教育課,王局針就日常教育教學中如何進行孝親和法治教育,講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從司法理論與實踐的視角研究現代青少年成長方向目標、素質培養和道德與法制教育等問題。王局長全面透徹的講解在會上大感人心,深受啟迪和震撼。
一、感恩:一種樸素而深廣的倫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樸素的,感恩的內涵又是非常的豐富,感恩的心使我們能夠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系。
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
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愿犧牲自己。
其次是師長之恩。父母給我們以血肉之軀,而教師和長輩給我們以知識、經驗的傳遞和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人類可能將永遠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會。
八德心得體會篇八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對人生命的編程,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會的物欲橫流的功利導向,對教育的侵襲,商業性占據對學生心靈的塑造、生命價值的提升:課堂上保留內容,課下辦班收費,重視升學率,作為教師考核的政績指標。功利原則引導家長與學生的利益追求,忽視自身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習各種技能,升學找個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時間、空間被擠壓。包括教育體制難以改變,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結果。而“八德”恰缺少這一問題的理性思考,沒有回答和解決這一問題。
八德教育內容的欠嚴謹,比如:長善、救失,出自《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學習的人有四種毛病,或者是不足之處,教育別人.傳授知識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學習態度,有的.人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人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的人急于求成,專找捷徑;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難即止。這四種毛病,心思沒有完全相同的。教書的人知道了這些人的心思,才能對癥下藥,糾正這類毛病。教書的人,就是善于發現并糾正學子的失誤之人。
長善救失,即救其失,則擅長矣。意思是說教書的人,要善于發現學子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和指導,重視因材施教,善于因勢利導,將缺點轉化為優點。其延伸意雖不嚴謹,也可以說是“發揚成績,糾正缺點”。可見此為“八德”之內涵是針對教師還是學生?更不用說內容的牽強。
守法和德育有著必然聯系,有德者必會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線,兩者畢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為德。
至于那種目標性導向,更是政治化目標與德育內容是兩個層面,政治說教,從方法和目標,絕不是德育本身的現實要求,也是難以實現的要求。
內涵膚淺主觀武斷,把八德譽為“道”,道,就是自然規律,八德就是自然規律,牽強附會,無限拔高。規律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揭示事物內在本質,明示人們遵照規律辦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長規律,但是八德內容和規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嚴謹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說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過其實,有嘩眾取寵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積極意義的,如同報告人所說,就是要拋磚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設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廈,是八德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八德心得體會篇九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八德是指忠、孝、禮、義、廉、恥、恕、信這八種美德。而在這八種美德中,恥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品德。恥是指一種自覺的害羞感,一種對違背道德、使人痛心疾首的行為感到愧疚和不安的情緒體驗。對于現代社會來說,恥的意義正在逐漸被淡化,人們對于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往往失去了審視的能力。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傳統八德中的恥進行深入思考和體會。
第二段:恥與社會價值觀。
恥是一個人內心對自己的道德行為做出評價的一種情感反應,與個人的社會價值觀息息相關。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忽視了恥這種內心的檢視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個人主義盛行,恥感似乎已被人們遺忘。然而,恥是社會共識和規范的一種體現,它使人產生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只有堅持恥的價值,我們才能在社會道德規范中找到我們自己的位置。
第三段:恥與個人品質。
恥與個人品質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有良好恥感的人往往內心充滿著對錯的判斷,能夠明辨是非,能夠在關鍵時刻堅守道德底線。相比之下,一個沒有恥感的人則會在道德面前猶豫不決,甚至選擇讓自己脫離道德底線。恥是一種對違背道德規范的自我警示,它讓我們明白什么事情應該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只有有了恥感,人們才能真正做到拒絕誘惑、追求真善美。
第四段:恥與社會關系。
恥還與社會關系緊密相連。在家庭、社會以及工作中,人們的言行往往影響著自己和他人,缺乏恥感的人會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相反,一個有恥感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影響來檢視并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事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一些人機會對自己的言行不負責任,他們的無恥行為引起了很多社會問題。而那些有恥感的人,會從自身的過失中學習,遵守社會規則,不傷害自己和他人。
第五段:恥與自我修養。
恥與一個人的自我修養緊密相連。恥感能夠喚醒一個人的良知,讓人們行善積德。一個有恥感的人會注重修身養性,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規范。恥感的存在使人意識到自己在倫理道德領域中的責任和義務,從而主動地遵守道德規范。恥感既是對道德質素的要求,也是對自己修養的要求。只有通過內心的恥感警醒,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結尾段:總結觀點。
傳統八德中的恥是一種重要的美德,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更為突顯。恥不僅體現了個人與倫理道德的關系,還關涉到社會價值觀、個人品質、社會關系和個人修養。我們應當秉持恥的精神,將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為我們行為的準繩,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感和道德操守的人。只有在恥的引導下,我們才能在道德底線上安身立命,為社會的進步和和諧做出貢獻。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
中華八德,包括忠誠、孝順、信義、謙恭、廉潔、勤儉、友愛、禮讓,這八種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些美德中,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和價值。作為一名年輕人,我深深意識到中華八德的重要性,并從中悟出了一些體會和領悟。
第一段:忠誠。
忠誠是一種精神上的堅守和保持。在生活中,忠誠表現為對事業、對朋友、對家庭的不離不棄、孜孜以求。忠誠也是建設可靠的團隊和組織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我自己的感悟中,忠誠體現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認真負責,作為一名職業人,我堅信自己對工作的忠誠是實現職業成功的關鍵。同時,在今天的競爭環境下,忠誠也是保持信譽和形象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二段:孝順。
孝順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表現出一個人對父母的無私奉獻和照顧。孝順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一個重要表現,尊重長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而具有孝順美德的人能夠發揮出更大的社會價值。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深深體悟到尊重和孝順是培養美好性格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維護良好社會風尚、傳承中華文化的必要思想和行為。
第三段:信義。
信義是中華文化最為核心的一部分。在民間德行的維系中,誠實守信的美德一直被重視和倡導,其反面則是欺騙和作奸犯科。而在社會交流和合作中,信義不僅是人際關系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協助建立權威和信譽。在我的認識中,真實和守信的價值是不可取代的,在交往中,守信的作風能夠使我建立自信和信任,贏得信任和敬重。
第四段:謙恭。
謙恭是中華文化給予我們大眾的一份寶貴的禮物。不只是在社交場合,在所有事情上,我們都應該遵循謙恭的原則,對待朋友、長輩、小輩和下屬都應該尊重和關愛。在我看來,謙恭之道也是一份培育堅定內心的重要力量,通過不居功自傲、不自我炫耀的態度,更能夠獲得周圍人們的信任和支持。
第五段:勤儉。
勤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勞動能力和節約精神是奮斗、進步和成功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勤勞和儉約的習慣,能夠使我們理智地使用財富和資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夠保持經濟穩定和社會地位的穩定。在我當中,勤勞和勤儉也是度過人生難關和走向成功峰頂的關鍵元素。最終,中華八德,這八種傳統美德,在潮流改變、時代變革的今天,仍然保留著它們的精髓和意義。從它們之中,無論是知識還是智慧,我們都能夠獲得有益的啟示,并希望在人生的旅程中一直發揚光大。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一
傳統八德是中國文化中最珍貴的寶藏之一。在這些道德準則中,恥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恥意味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同時也反映出個人品質和文明程度。在社會變革的今天,恥的概念似乎正逐漸被忽視。因此,我們應該重拾傳統八德,重視恥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自我的修養和社會責任感。
第二段:恥與個人品質。
恥是個人品質的靈魂所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恥心,就無法區分是非,無法從內心感受到對不道德行為的不滿。一個有恥心的人會自覺遵守道德底線,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會盡力做到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他會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從而影響他人對道德的追求。因此,恥心是一個人品德高尚與否的關鍵。
第三段:恥與社會責任感。
恥也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一個有恥心的人會明白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的影響。他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并盡力避免給他人帶來困擾和傷害。他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秉持公正、道德和正義的原則。在社會互動中,他會關注別人的感受,以謙虛、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因此,恥心是一個人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第四段:當代對恥的忽視。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革,恥的概念似乎逐漸被忽視,個人品質和社會責任感也逐漸淡化。在當今社會,一些人只關注個人利益和滿足感,并且不顧他人感受和社會規范。他們追求短暫的快樂,在不擇手段的同時對自己的行為無感。這不僅破壞了社會秩序,也削弱了社會信任和道德觀念的力量。因此,我們必須重拾傳統八德,重視恥的重要性。
要重拾傳統八德,重視恥心,首先要從個人做起。我們要堅持誠實、守信、謙遜和尊重他人的原則。我們要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關心他人的感受,并為他人提供幫助。在工作和社交中,我們要謹言慎行,追求自律和自省,遵循社會規范和道德底線。同時,我們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媒體宣傳的力量,向年輕一代傳遞傳統八德的價值觀念和意義。只有通過這些努力,我們才能建設一個更加和諧、文明和進步的社會。
總結:
恥是傳統八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個人的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在當代社會中,恥的概念逐漸被忽視,個人品質和社會責任感也在減弱。因此,我們應該重拾傳統八德,重視恥心的重要性,從個人做起,積極塑造高尚的品質和實踐社會責任感,以建設一個更加和諧、文明和進步的社會。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二
學習“新八德”,提高了我們的道德意識,增強了我們的法制觀念,收獲極大。學習“新八德”與《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通過學習“新八德”教育,我認為一個人成才需具備四個要素:志向、道德、修身能力、學習能力。縱觀古今有作為的人才,其必備條件是有濟世之志,理想遠大,有博愛的胸懷,有聰明才智,有扎實苦干的精神,有健康的身心。新八德所要培養的人正是具有這些優秀品質的人。志向是一個人為實現奮斗目標而積極進取的動力之源。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學生只有正確立志,才能把握人生成才的正確方向和奮斗目標;如果沒有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我們的道德修養、文化知識、法律知識增長的愿望和動力就不足,很難成長。“孝親、尊師、友學”是成才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基礎,如果有才無德,則不能稱其為成才,搞不好還會是“危險品”。只有孝親,才能感恩博愛,才能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熱愛事業;只有尊師,才能著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著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道德文明;只有友愛同學,才能愛他人和愛自己,才能融入團體,團結互助,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長善、救失、守法”是成才秘必須具備的知識基礎,如果只有德沒有才,則也不能稱其為成才,德才兼備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長善,才能學好文化知識和道德知識,增長德才兼備的本領,將來報效祖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救失,才能不斷改過自強,謙虛謹慎;只有學法,才能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自己、他人和集體的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平等。
學生只有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生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只有做到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守法、落實《弟子規》,才能形成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才能真正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堅持以德為先,立德樹人教育戰略主題。
由此引發了我們對感恩與孝親更深入的思考。
感恩的情感是很樸素的,感恩的內涵又是非常的豐富。感恩的心使我們能夠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在危難之際,得到他人救護,那么他很自然地會對那個救他的人感恩戴德,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同樣一個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幫助,那么他對這個幫助自己的人必然有著一種感謝之心。當然也會有忘恩負義之徒,以怨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愿犧牲自己。
其次是師長之恩。父母給我們以血肉之軀,而教師和長輩給我們以知識、經驗的傳遞和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人類可能將永遠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會。
其三是國家之恩。我們在祖國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這片土地上長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
其四是大眾之恩。我們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糧食是農民所種,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還有賴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們理應尊重所有的勞動者,還要惜福、節儉,并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回饋大眾。
感恩的情感對于人的道德成長是如此的重要,而現實中我們的感恩之心卻頗為匱乏。透過電視報導,我們能夠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顧父母勤苦和家境貧寒,貪圖虛榮,恣情享受,讓父母傷心落淚,有些學生不知尊敬師長、虛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貧困學生接受了他人的資助而不知感謝,其內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總認為國家、單位虧欠自己很多,還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置集體和國家的利益于不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實值得我們教育界人士和廣大家長的深思。而《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
學習新八德與《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今后我們要將“新八德”落實到德育教育中,使法律、道德根植于教師的心中,讓“新八德”伴隨著孩子們茁壯成長。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三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對人生命的編程,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會的物欲橫流的功利導向,對教育的侵襲,商業性占據對學生心靈的塑造、生命價值的提升:課堂上保留內容,課下辦班收費,重視升學率,作為教師考核的政績指標。功利原則引導家長與學生的利益追求,忽視自身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習各種技能,升學找個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時間、空間被擠壓。包括教育體制難以改變,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結果。而“八德”恰缺少這一問題的理性思考,沒有回答和解決這一問題。
八德教育內容的欠嚴謹,比如:長善、救失,出自《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學習的人有四種毛病,或者是不足之處,教育別人.傳授知識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學習態度,有的人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人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的人急于求成,專找捷徑;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難即止。這四種毛病,心思沒有完全相同的。教書的人知道了這些人的心思,才能對癥下藥,糾正這類毛病。教書的人,就是善于發現并糾正學子的失誤之人。
長善救失,即救其失,則擅長矣。意思是說教書的人,要善于發現學子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和指導,重視因材施教,善于因勢利導,將缺點轉化為優點。其延伸意雖不嚴謹,也可以說是“發揚成績,糾正缺點”。可見此為“八德”之內涵是針對教師還是學生?更不用說內容的牽強。
守法和德育有著必然聯系,有德者必會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線,兩者畢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為德。
至于那種目標性導向,更是政治化目標與德育內容是兩個層面,政治說教,從方法和目標,絕不是德育本身的現實要求,也是難以實現的要求。
內涵膚淺主觀武斷,把八德譽為“道”,道,就是自然規律,八德就是自然規律,牽強附會,無限拔高。規律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揭示事物內在本質,明示人們遵照規律辦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長規律,但是八德內容和規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嚴謹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說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過其實,有嘩眾取寵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積極意義的,如同報告人所說,就是要拋磚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設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廈,是八德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自漢武帝時代起,將儒家學說正式確立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學內容是首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葉。
宋朝朱熹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養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即“八德”。簡釋如下:
一、孝:孝是孝養父母,順其心意。《孝經》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為先”。
我們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號。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負著一個老子。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代代相傳。上一代總是想著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時為社會培養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圣人的教學,是以孝道為根本,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不管是對自已的父母,還是對一切大眾,我們都應當真誠的關懷和愛護幫助,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為會意字,一個“心”字,加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對哥哥要恭敬順從。哥哥對弟弟要愛護,并用正知正見來領引他。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
兄弟之間如手足,要相互關心友愛,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
在家中要敬愛兄長,在學校、社會要奉事師長,禮敬大眾。家中兄友弟恭,則父母歡喜。團體相處,禮敬和順,則社會和諧。尊師重道,則學問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氣彌漫于宇宙之間,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負責盡職。忠為會意字,一個“中”字,加一個“心”字,一心中正名為忠,心存偏邪則不忠。一念不生名為忠,心存二念則不忠,故知真誠恭敬至極,即是“忠”之深義。不忠之人必不誠,表露于外則言行輕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為會意字,一個“人”字,加一個“言”字,人言,就是人說的話,也就是說凡是人說出的話都要守信。
民無信不立,人若無信,則于社會無立足之地。與人交往,言必合宜,絕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馬光稱:“事無不可對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學問之成就,應從不妄語開始。誠實守信,眾德之基。
五、禮:禮是人與人往來的法則。曲禮曰:“毋不敬。”強調為人應能承受委屈,處處尊重他人。傳統小學教育即是教導待人接物的規矩。行禮應有節度,過與不及皆不合禮。社會有禮,則秩序井然。《禮記》云:“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義是求盡義務,不講權利。言行思慮合情、合理、合法之謂義。真正認識自己所處身分、地位,負責盡職,各守本分。
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無不公正合宜,不起盜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凡見他人所需,無條件盡心竭力提供協助,亦是克盡為人之義務。遵禮守義,則無處不受歡迎。
七、廉:廉是廉潔自律,絕不貪污受賄。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廉潔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問人要一分錢。如此為官,無欲則剛,為國為民處事才能公正嚴明。南宋名將岳飛云: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太平。中國歷朝選拔官員,均以“孝廉”為準則。
八、恥:恥為恥辱,知恥辱、知錯誤,則能發奮精進。
孔子曰:“知恥近乎勇。”常懷慚愧,知錯能改,自能勇猛精進克服一切煩惱習氣,成就大業。不知恥,不改過之人,則肆無忌憚,任意而為,是無善根之人,誰都救不了他。
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于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歷越王句踐,“臥薪嘗膽”,最終滅了吳國,洗刷了會稽山降吳的恥辱就是的證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離五倫中“父子有親”之“親愛”,而予以發揚光大。若將此八德落實于現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義精神的基礎,“禮義廉恥”為民權主義精神的體現。
我們每一個人如能將“八德”真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必定能帶來家庭幸福、學業有成、工作順利,進而推動社會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處,國富民安,和諧發展,世界和平。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四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唯錢財多少來論英雄。革命:把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教育革掉了;改革:把中國人最為優秀的德育革掉了。革命本身沒有錯、改革本身也沒有錯。個人認為: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團隊、家庭。我們沒有抓住教育的核心。
自漢武帝時代起,就將儒家學說正式確立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學內容是首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一政策一直影像著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王朝。
宋朝朱熹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而教育的最根本是培養德行,在儒家教育里具體說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即“八德”。
孝
在八德中,為何要把孝放在第一位呢?個人認為:一個如果自已父母都不孝敬、不愛待的人,是不可能來愛其他人的,更不可能愛社會、國家;更不會把愛奉獻出來;他的本質是只愛自己。
孝是敬養父母、順其心意。在《孝經》中指出:“身體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瞧瞧我們現在的年青人,特別是戀愛中的年青人,在戀愛中受了挫折,就拿煙頭在自己身體上燒幾個洞,或拿刀片在自己身上整點所謂的紀念。
我們的生命由父母而來,應該知恩感恩。一個知恩感恩之人孝心就得以萌生,“百善孝為先”。
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號。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在上,一個兒子的“子”在下,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孝”。上一代承擔著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才能對祖宗、對社會有好的交代;下一代一肩扛起上一代,時時想著如何敬養父母、順其心意才能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代代緊密融合,代代相傳。
圣人的教學,是以孝為根本,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再來想想我們現在的教育。
悌
在《弟子規》中的第二篇就是講——出則悌,第二篇的第一句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這是傳統教育中的啟蒙教育。
而今天的社會中,我們可以經常聽到、看到:兄弟間為了爭父母的財產,為了爭女人,為了爭名利、為了爭這個爭那個,而反目成仇的例子太多了。自家的同胞兄弟姐妹間都爭得你死我活的,這個社會不就更要爭得厲害了嗎!!特別是現代人所謂的“商道”那就爭得更離譜了。什么蘇丹紅、什么牛奶事件等等。
悌也是一個會意字。一個“心”字,加上一個弟弟的“弟”字,表示哥哥對弟妹們的關心,就是兄弟姐妹間彼此誠心友愛。而弟又“次第”,表示弟妹們對哥哥的恭敬順從。兄弟姐妹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彼此息息相通,如同樹一樣,同根連枝。
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能如此友愛,那么,在學校、社會中就會懂得奉事師長、禮敬大眾。如此上下和睦,祥和。這才是教育所要達到的高度。
曹植有詩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忠
民政部公布最新的20xx年二季度全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季度,全國辦理離婚登記的夫妻達到84.8萬對。其中,吉林省辦理離婚登記的夫妻達到27696對,居全國第15位。
什么是“忠”?忠是負責盡職。為會意字,一個“中”字,加一個“心”字,一心中正名為忠,心存偏邪則不忠。一念不生名為忠,心存二念則不忠,故知真誠恭敬至極,即是“忠”之深義。
我是一個商人,我能感受得到“敬事而信、童叟無欺”才是經營之最高理念。
我不知道華南虎照,奶粉事件算不算不誠信之舉。但我清楚,教育部三令五申不準學校收補課費,可我們有多少學校還是照收不誤,甚至在被曝光了,還變本加利。到底是我們老師的工資不夠,還是我們老師被物欲刺激得沒有理性?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到底是要教出一個民族的人都是騙子,還是要教出一個民族的未來?!信:一個“人”字加上一個“言”字,即人說的話,也就是說:凡是人說出的話都要守信。正所謂:民無信不立。人若無信,則在社會無立足之地,與人交往,言必合宜,絕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行必果。誠實守信,眾德之基。
禮
我想請問:當您在公交車上,遇一老者或一孕婦您會主動讓坐嗎?當您回到家里,您會大聲說:“爸媽我回來了”。當有人為您幫忙時,您有說“謝謝”嗎?還是《弟子規》里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這都是古圣先賢們的啟蒙教育。是為人處事的基本禮節。而今的現代人都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教育,更有甚者認為,這樣的`教育沒有意義。那么我們現代人,今天在搞的所謂的“禮儀培訓”能培訓出一些什么樣的禮儀大使呢?禮是人與人往來的法則。曲禮曰:“毋不敬。”強調為人應能承受委屈,處處尊重他人。《禮記》云:“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行禮就有節度,過與不及皆不合禮。一個人能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自制欲,以德治事。人與人不就和諧了嗎?!人和諧了,這個社會不就和諧了嗎?禮之用,和為貴。
義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里,絕不是簡單到哥們義氣,江湖俠義。而是在教導我們:求盡義務,不講權利。言行思慮合情、合理、合法之謂義。真正認識自己所處的身分、地位、負責盡職,各守本分。
三國時期的關羽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從三國到現在已有幾千年了,關羽已成為我們心中的“忠義”的代表人物,且是被神化了的忠義之士。
在巴金的《電椅》里,有這么一句話:這慈祥的面孔正是掩飾罪惡和不義的虛偽的面孔啊!
我現在越來越能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在驗證巴金的這句話。
前段時間,央視報道,我們有多少所謂的明星人物,在拍廣告片的時候,明知某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合格或臺詞是虛假的。這為不義之財吧。還是央視報道,我們現在市場上所暢銷的減肥茶,不合格率達到了70%以上……為什么會這樣?不義之財、不義之舉為什么越來越來猖狂呢?還是教育的問題。
義:在古時為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兵器,又表儀仗;“羊”表祭牲。本義:正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
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都合乎正義和公益,無不公正合宜,不起盜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民心要回歸醇厚、民風要回歸純樸,我們的教育必須把遵禮守義編入教科書中。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廉
人的世界是一個欲壑難填的世界。我們的祖先真的很偉大,幾千年前就把這個問題看透了。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中國歷朝的滅亡無不與之有關。我們再瞧瞧現在的社會。國際評論,中國是一個貪污大國。其實,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沒有貪官的。西方國家的官員貪污,我個人認為是可以原諒的。為什么?西方國家的人進化到現在才多少個春秋?而中國人的智慧進化到現在可比西方的人的進化要久遠的得多呀。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的經濟發現真的如火箭一般直上云霄。可我們的貪污案也是直上云霄了。一個個省、市、縣級國家官員被打下來。這到底是什么出了問題?還是教育。
廉潔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去貪別人一分錢,如此為官,無欲則剛,為國為民處事才能公正嚴明。南宋岳飛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太平。”
建國之初,我們的黨我們的解放軍為什么那么受老百姓歡迎呢?我們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到哪里去了?現在更多的人提出:“為錢服務”。
恥
子曰:“知恥近乎勇。”常懷慚愧,知錯能改,自能勇猛精進克服一切煩惱習氣,成就大業。
而我們現在瞧瞧所謂的新人類。
前幾天在讀一則新聞:一對青年男女在公交車上隨意撫摸,公交司機要求他們下車,這對男女還要投訴司機。曖昧之舉本應是房內隱私,如今卻搬到公交車上來了,這還有恥辱感?網上只要點擊,可以發現,現代的青年學生,真是各種各樣讓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都有。
再來一起欣賞我們所謂的各種電影大片,導演們都會精心安排一段男女床戲,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珠子。
現代社會中,影視教育、行為影響已完全超過了書本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
多媒體教育,正在一步步吞噬文字、語言的教育。多媒體本來沒有錯,關鍵在于我們如何來應用。
可能是我們落后了。如果人類的進步是連恥辱感都可以不要了,我甘愿落后。
不知恥,不改過之人,則肆無忌憚,任意而為,是無善根之人,誰都救不了他。
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于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
歷史給了我血的教訓:八國聯軍把我們最好的“圓明園”搶了,還一把火燒了;一戰我們是戰勝國,我們還要賠銀子給人家。日本彈丸之國,把我們叫成“東亞病夫”,屠了我們一個南京城,把大半個中國統治了八年。這都是歷史的恥辱。
一個民族,他的人民都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恥辱了,他會知道什么是國家的恥辱嗎?
讀了“八德”,我有感而發,寫了個人感想。若能將“八德”寫進我們的教科書,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將“八德”落實到生活、學習、工作中,必定能帶來家庭幸福、學業有成、事業順利。如能落實為我們的施政理念:“孝悌忠信”為民族主義精神基礎;“禮義廉恥”為民權主義精神體現。必定能推動社會安定祥和、世界和平。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五
古人常言,恥是人的天性之一,是人類文明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恥是一種道德感召,一種自我約束力量,也是烙印人心的標志。在傳統八德中,恥是最為重要的美德之一,能夠影響人的品行和行為。通過研究傳統八德中的恥,我深刻體會到恥的力量和價值,它能夠重塑人格,使人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責任心的人。
第二段:恥與道德觀。
恥是一種觸動自我內心深處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通過對古人的行為規范的認識,我了解到恥與道德觀密不可分。古人崇尚有恥之心,即在行為中注重自我約束,遵守行為準則,不做不宜或有違道德的事情。“以恥為師”成為一種社會習俗,鼓勵人們在接受失敗、面對困難時都能保持恥感,激發內心的努力和進取精神。
第三段:恥與人際關系。
恥也在人際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八德中,恥要求人們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感受,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和尊嚴。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社會環境。“以恥為師”的倡導具有現實意義,使每個人在與他人互動時都能實踐誠實守信、推己及人的基本原則,展現出真誠、友善的態度。
第四段:恥與自我要求。
恥意味著在行為上秉持高尚的品質和標準,追求更好的自己。在古人的認知中,害羞是一種自帶的“道德警察”,它提醒人們時刻保持警惕,嚴守自己的行為準則。恥感的存在使人們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在自我要求和行為選擇上更加慎重。當我們克服惡劣習慣或是主動改正錯誤時,我們便能實現自我改造,使自己更加優秀,具備更高的道德標準。
第五段:恥與社會發展。
要建設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需要有更多的人具備恥感,以道德約束力量驅動社會進步。每個人都應將恥作為一種觀念去樹立,通過習俗和禮儀的傳承與教育,使恥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只有從每一個人做起,才能形成一種崇尚恥感的社會氛圍,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總結:
通過對傳統八德中恥的體會與思考,我深刻認識到恥的價值和力量。恥不僅能夠在道德觀中起到重要作用,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也能夠促使人們在人際關系中更加友善、謙遜。對于每個人而言,恥是一種自我督促的動力,讓我們不斷進取,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恥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仍然應當高度重視恥的力量,讓它引領我們的思考和行為,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六
八德是一個美麗宜居的小城市,位于臺灣桃園市境內。雖然這個城市面積不大,但是這里的小學生卻充滿了智慧和活力。我有幸和一些小學生相處,收獲頗多。在和他們交流和觀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小學生八德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八德的小學校里,我發現小學生們注重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更注重的是個人素養的培養。在學校的一次課堂觀摩中,我看到小學生們互相幫助、禮貌待人的場景很多。他們會主動給老師開門、互相借書、合作完成任務。這種互助和合作的精神在他們中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實踐,使得整個小學氛圍更加和諧。
其次,小學生八德的心得體會還表現在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在八德的小學校里,學生們有很多獨特而有趣的活動,例如手工制作、情景劇表演等等。他們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形狀各異的手工作品,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打造出美麗的藝術品。而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小學生們經常會在課堂上接受老師提出的難題,并積極思考和動手解決。這樣的鍛煉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更加堅毅和有勇氣,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再次,小學生八德的心得體會還體現在他們的熱情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中。在八德,小學生們早就知道了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和參與公益事業的價值。他們積極參加社區清潔活動、義賣義演活動等,用自己的方式盡一份力量。這樣的參與讓他們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但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只要每個人都做一點,社會將變得更美好。
此外,小學生八德的心得體會還體現在他們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上。在八德的小學校里,班級之間經常進行各種比賽和競賽,例如運動會、文藝演出等。在這些比賽中,小學生們可以組成團隊,互相協作,共同面對挑戰。他們能夠克服困難,相互支持,共同取得成功。這樣的經歷讓他們更加珍惜集體榮譽,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總之,小學生八德的心得體會無疑是積極的。他們注重個人素養的培養,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這些品質和能力的培養將會使八德的小學生們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更加出色,也必將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也應當向他們學習,將這些積極向上的品質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讓我們一起向小學生八德學習,共同成長。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七
今年暑假,聽了王局長關于“新八德”的講座,開始對其內容有了很明晰的認識。“王起順同志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出于對國家教育事業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心,從‘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學法和落實《弟子規》’八個方面,將學生成才教育內容和生活范圍所應遵循的正確成才之道,進行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講解。”(摘自《成才之道必由之路》)“新八德”從此深刻的植入了我的內心。學校也多次組織教研活動,將新八德內容正式引用到我們的班級管理之中。今天,我作為班主任來給各位領導匯報我校實施“新八德”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大家交流,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首先,學校組織全體老師認真閱讀《成才之道必由之路》和《道德與法治教育183創新模式指導教程》。當我拿到后,迫不及待的認真學習起來。閱讀過程中,更加深入領會了“新八德”在育人方面的良苦用心。它的內涵豐富,真正讓孩子們從實踐中去體驗該如何做人。讓我們做教師的懂得了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學習中,大家做筆記,交流研討,班內踐行,有了很大的收獲。
“新八德”成為我們的德育主題月活動主題。本學期,每月的德育主題月活動主題都是圍繞新八德內容開展,九月份“尊師感恩”,十月份的“立志”,十一月份的“救失”,十二月份的“守法”。每月一主題,步步為引導,使得孩子們能夠從實踐中認識到自己該怎么做。每月主題具體的活動,學校安排注重了層次性,針對不同年齡段,做到了分層次合理安排,讓活動適合孩子年齡特點,讓孩子們活動中提高認識。
下面結合我班情況,具體說說我們的做法。九月份的“尊師感恩”活動中,我們開展了“三個一”活動,號召孩子們“說一說、寫一寫、做一做”,盡自己所能為自己的老師獻上敬意。“說一說”就是在教師節這天,祝老師節日快樂,直接對老師表達敬意。“寫一寫”即可以寫幾句話給老師,感恩老師的教導。“做一做”即自己動手制作環保賀卡送給老師。這些都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年齡特點,孩子們學會了在日常的行為中表達對老師的愛。
十月份“立志”主題活動中,我們二年級各班開展了“我的目標我制定”的主題班會,孩子們從學習、生活技能、體育鍛煉三個方面,制定了本學期自己的努力目標,比如學習上,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定出讀幾本書,每天讀多長時間;生活上,每天堅持負責一項家務勞動,主動完成并一直堅持下去;體育鍛煉方面可以定一種活動項目,如跳繩,到學期末達到一口氣跳多少個的目標。這些小目標都是孩子們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的,是他們自己非常愿意完成的。制定目標有書面文字,以便后面的跟蹤評價,學期末要依據每個人的計劃進行小組內測評,評價激勵著孩子們為自己的目標努力。
十一月份“救失”活動,我們的主題班會是“我錯了——”,在班會前,我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讓孩子們給自己畫畫錯誤像,把自己平時的一些常犯的小錯誤畫出來,班會上展示給小組同學,目的是讓孩子們能夠以坦然的態度直面自己的錯誤,認識到錯誤是不可怕的,知錯就改是好樣的。并且小組內確定了改錯辦法以及監督人,在學校的小毛病由同學監督改正,在家里的小錯誤由家長監督改正。月末我們再次班會評價,看看錯誤改了嗎?由同學、家長參與評價,真正改錯的同學給予獎勵。同時,我也注意引導孩子們,知錯就改是好樣的,但是我們不能總是走在錯誤的腳印上,還要知道如何避免不犯錯,那才是更加聰明的孩子。做事情之前要提前多思考,哪些是對的可以做,哪些是錯的不可以做,三思而行者更值得學習。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在活動的引領下,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人,在活動中,在實踐中,他們快樂的成長著。
每單周周三的上午第三節課,是我們學校班主任工作研討時間。以“新八德”內容為主線,我們研討制定了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八星”級道德學生評比活動方案》,努力使新八德落實到每一個細節,實施中我們也有很多的困惑于不足,請領導提出批評指正,也期待著向兄弟學校學習,讓我們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八
人生的旅程從小學開始,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體會的問題。作為小學生,我也有許多的心得體會,其中最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八德。
八德是一種美德,一種人與人相處的態度。在小學生的世界里,八德貫穿始終。首先,我們要有“八德心”。這就是說,我們要做一個品格高尚、待人友善的人。在同學之間,我們要積極樂觀,充滿愛心,學會幫助別人。在老師面前,我們要尊敬師長,遵守校規校紀。只有擁有了“八德心”,我們才能收獲別人的喜歡,并得到他人的幫助與支持。
其次,我們還要有“八德文化”。八德文化是八德的源泉,是我們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基礎。在學習上,我們要培養認真負責、積極主動的態度。我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同時,我們還要注重道德修養,學習做一個遵紀守法、守信守義的人。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關心社會,樂于參與公益事業,積極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三,我們要有“八德教育”。我們要以德育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在學校里,老師們不僅要教給我們知識,還要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團結協作,學會寬容和諒解。只有通過良好的教育,我們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其四,我們要有“八德活動”。活動是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該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班級集體活動、學校文化藝術節等,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可以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展示自己的特長,增強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這些活動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快樂,增強彼此之間的友情。
最后,我們還要有“八德影響力”。八德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傳播。我們要把自己培養成有影響力的人,影響身邊的人,甚至影響整個社會。我們要把八德的理念傳達給更多的人,推廣八德文化,讓更多的人懂得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和行動,八德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小學生的八德心得體會,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通過八德,我們學會了做一個努力學習的人,學會了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也學會了以德育人。八德影響著我們每個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希望我們每個小學生都能堅持和傳承八德,讓八德的精神在我們的心中永遠閃耀。
八德心得體會篇十九
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是一所富有教育理念的學校,在這里,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培養了全面發展的素質。在我與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相遇的這段時間里,我收獲頗豐,內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在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我學會了愛書。學校圖書館不僅收藏了豐富的圖書和讀物,而且還組織了各種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每周圖書館課上,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進行閱讀,并且可以寫讀后感。通過讀書,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培養了思考和觀察的能力。在與故事人物的親密接觸中,我悟出了很多道理,也明白了許多道德真理。讀書不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其次,在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我學會了獨立思考。在每堂課上,老師都鼓勵我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積極參與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獨立思考,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發現,獨立思考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問題,深入思考吸收知識。在學習中,我經常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能力使我在學業上更加自信,并且在生活中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再次,在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我學會了合作。在校園中,合作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學校組織了各種合作活動,讓我們學會了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同時也學會了相互幫助、共同努力。在合作中,我學會了分工合作、團結互助。通過各種合作課程,我接觸了不同的工作模式,也鍛煉了各種技能。合作不僅讓我更好地與他人相處,而且還培養了我的公平和友善的品格。
最后,在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我學會了勇敢面對挑戰。學校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比賽,在這些比賽中,我學會了勇敢面對挑戰,克服困難。通過不斷挑戰自己,我培養了自信和勇氣。不論是參加演講比賽、作文比賽,還是參加體育運動,我都會堅持下去,不放棄。在挑戰中,我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不斷進步。
總之,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給予了我一個良好的成長平臺。在這里,我除了學到知識,還學會了愛書、獨立思考、合作和勇敢面對挑戰。這些品質和能力將在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發光發熱。我相信,通過在八德讀后感心得體會小學的培養和教育,我會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智慧、有夢想的人。
八德心得體會篇二十
如果一個人在危難之際,得到他人救護,那么他很自然地會對那個救他的人感恩戴德,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同樣,一個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幫助,那么他對這個幫助自己的人必然有著一種感謝之心。當然也會有忘恩負義之徒,以怨報德,但他必定為世人所不齒,因為他已經失去為人的基本倫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感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或是一種樸素的倫理。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種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無數的恩惠,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們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給予我們以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甘愿犧牲自己。
其次是師長之恩。父母給我們以血肉之軀,而教師和長輩給我們以知識、經驗的傳遞和人生的教誨。沒有師長的教導和引領,我們將何以成人。如果沒有人傳遞知識和人生智慧,人類可能將永遠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會。
其三是國家之恩。我們在祖國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這片土地上長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們要感念國土之恩。社會要發展,國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這有來賴于政府的管理,有賴于人民軍隊的護衛,因此我們理應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崗位上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其四是大眾之恩。我們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糧食是農民所種,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還有賴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們理應尊重所有的勞動者,還要惜福、節儉,并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回饋大眾。
在著就是感恩的缺失與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對于人的道德成長是如此的重要,而現實中我們的感恩之心卻頗為匱乏。透過報章電視,我們能夠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顧父母勤苦和家境貧寒,貪圖虛榮,恣情享受,讓父母傷心落淚;有些學生不知尊敬師長、虛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貧困學生接受了他人的資助而不知感謝,其內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總認為國家、單位虧欠自己很多;還有一些人為了一己之私,置集體和國家的利益于不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實值得我們教育界人士和廣大家長的深思。
首先,我們要從學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況而言,學校還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而且只重視與升學有關的幾個學科。“三好”本來是以德為先,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事實上在“三好生”的評比中卻總是將學習成績擺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學習成績。學校有意無意之間在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這樣一種崇尚個人奮斗與競爭的環境中,孩子當然很難學會感激和體諒他人。
其次,從家庭教育來看,問題也很多。問題之一: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總是盡其所能給予滿足,未加節制。古人言“欲不可縱”,又言“欲是深淵”,過度地、不加限制滿足孩子的欲望,結果只能是增長孩子的自私和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體諒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寵子不孝”之感嘆。
問題之二:家長望子成龍之心本無可厚非,但現在家長將注意力幾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學科學習上,認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會有好的前途。
問題之三:現在的家長不像從前那樣對老師有尊重之心了,當然這與媒體過多的負面報道也有關系。如果說教學生孝敬父母是學校的責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師無疑是家長最應當重視的事情。都說現在孩子難教,這與我們家長的身教和言談有絕大的關系。
其實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識和習慣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堅持。
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會自覺約束自己、努力學習,也能夠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因為不這樣做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乃至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天下百姓。
其實,感恩的道理很樸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難。如果我們能夠多啟發孩子對父母和老師的感恩之心,多鼓勵同學相互之間的支持和協作,相信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一定會生機勃勃、氣象一新。因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際,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就有了心靈的交通。在這種充滿支持和感激的氣氛之中,學再多的東西可能都不會覺的累。是故,我們也應當反省,也許并不是孩子們的功課太多,而是我們沒有發現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精神力量。
最后是孝應當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中華道德文化是“以仁為本”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內心之仁。但如果沒有內心的仁慈與恭敬之心,外在之“禮”(行為習慣)就徒具形式,毫無意義可言。然而這個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喚醒或開顯這個仁性良知就成為道德發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這樣的一個理路,即從“孝道”開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終能泛愛大眾,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
育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啟發學生感知父母的大愛與深恩。一個能一個真正能孝的人,求學必勤,戰陣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