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一
第一段:介紹新課改背景和重要性(約200字)。
自從新課改政策在小學教育中實施以來,我作為小學老師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變革帶來的重要性。新課改旨在推動中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以培養具有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學生為目標。它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意識到適應新課改政策并加以實施的重要性,不僅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質量,也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培養他們健康成長。
第二段:新課改對學生的積極影響(約300字)。
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在我實施新課改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們變得更加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他們愿意提出問題、互相交流并思考。這種參與度的提高使他們養成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新課改還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和探索,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們頻繁參與實踐活動后,他們表現出更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總體而言,新課改使學生們在思維、實踐和社交方面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第三段:新課改對教師的挑戰(約300字)。
然而,新課改也給教師帶來了很多挑戰。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引導者。教師需要更多地鼓勵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并自主學習。這需要教師具備很高的教育素養和實踐經驗。此外,為了適應新課改,教師還需要進行持續的專業發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雖然面臨挑戰很多,但我相信這些挑戰也是教師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第四段:新課改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約200字)。
在小學教育中,新課改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講課者”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幫助他們探索和發現知識。在實踐中,我嘗試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開展項目學習和探究型學習。例如,在科學課上,我組織學生們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實驗和觀察,引導他們從實踐中發現科學道理。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第五段:新課改的展望和總結(約200字)。
新課改是小學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它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學生們通過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得以充分發展自己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師,我在新課改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雖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實踐,我們一定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應用新課改政策,為小學教育貢獻更多的力量。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二
課改的號角喚起了老師們勇于拼搏的干勁,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課堂。使學生改變接受性學習方式,學會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其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校經過一年多的教學改革,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現如今探討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五步新課堂。下面談談在教學中五步新課堂的方式定位。
《動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通過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學家朗萬志的引導啟發下,動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學家講的不一定都是對的,動手做做看."在孩子讀完課問題目后,我讓孩子帶著兩個問題自由讀課文,“動手做做看是誰說的?課文講了哪些人?你喜歡誰?為什么?”孩子們讀開了,有孩子邊讀邊和同桌談論著。三五分鐘后很多孩子舉手了,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大多數孩子說出“動手做做看”是朗志萬說的,個別孩子說是媽媽說的。我讓孩子們在書上找答案,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重要學習朗志萬的話。他為什么這樣說?你讀懂了什么?讓孩子自己再讀全文,在四人小組中議論交流。這篇課文講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還要動手做做看。第二個道理是:科學家的話,不一定全是對的。課堂上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
課堂上,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可算作一種知識權威。學生與文中小朋友的年齡相仿,有著相類似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和心理活動與文中有著極強的雷同性。這樣,就利于學生設身處地的體驗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下一步課文的理解與感悟和感情朗讀打好基礎。
情境之后,教師由權威搖身變為學生的學習伙伴,笑問:“剛才老師提的問題,你們不覺得熟悉么?在哪見過?”在學生恍然大悟間,教學戲劇性的進入第二程序。學生此時學習習興趣倍增,而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理解和體驗,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
第二程序是全課的重點部分,教學的三維目標要在這里實施體現,教學重、難點也要在這一程序中解決。諸多目標若想做到“剪不斷,理不亂”,就得像蜘蛛結網那樣——圍繞一個中心,有序地連線,恰當的打結,將教學的過程組成有機整體。基于此,我確立了“邏輯推進,各個擊破”的教學策略。將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點分散到兩大環節中,如:第一大環節(1——5自然段)圍繞朗志萬提出的問題,從幾個小朋友不同的表現著手。第二大環節(6、7自然段)抓住伊琳娜的情緒變化,以人物對話為切入點。如此,每個環節都圍繞課文內容這個中心,有序地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朗讀感悟,并恰當的運用討論、交流、實驗、評價、點撥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讀等手段,隨著課文情節的發展,相機落實各項目標,解決教學重點,并在入情入境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完成難點的突破。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依據上述理念,這一程序中,我讓學生進入角色,再次感受、體驗,將領悟內化,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同時啟用多形式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展,鞏固教學重點,落實能力目標。小組內推薦代表,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讀的好。其他學生認真聆聽,指出朗讀中的錯誤和不足,必要時可以尋求老師給予指導。
這一程序設計旨在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平臺,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回味教學難點,在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點拔,并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不讓學生留下疑難問題,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一環節,我布置學生在課外書收集名人名言,將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習空間,鍛煉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三
小學新課改的實施,是近年來教育界的一次重要改革,也是我作為小學生最親身的教育體驗之一。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對新課改的心得體會。
首先,新課改使得課程更加有趣。傳統的課程設置,在知識點的安排上比較單一,難免顯得枯燥乏味。而新課改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更具趣味性,例如語文課上講述童話故事,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科學課中加入實驗、探究等活動,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說,新課改使得我們每一堂課都充滿了興趣和樂趣。
其次,新課改強調學生能力培養。學科知識的學習自然是新課改一個重要的目標,但更加重要的是讓我們在學習中鍛煉出生活和身心等多方面的技能。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主動思考、獨立生活;在工作領域中,我們需要融會貫通、創新思維。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這些能力,不斷拓寬我們的眼界和視野,提高我們的綜合能力和競爭力。
另外,新課改注重個性發展。每個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都是獨一無二的,傳統的課程設置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而新課改通過開展多樣化、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不同類型的孩子以發揮自己的機會。比如體育比賽、社團活動、手工制作等多方位鍛煉,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總之,在小學新課改的實踐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溫度和力量。豐富有趣、能力培養、個性化發展等多方位的改革,不僅更好地解決了傳統教育中的缺點,同時讓我們更加自信、獨立和全面。新課改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片陽光,也是我們未來的一道彩虹。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四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幾年來,在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中,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課程改革的推行確實對我們的學生受益非淺,對我們的教師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禮,師生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充分地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煩,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談一談我們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那么教師如何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新知識有親近感,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呢?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系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根據知識特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兩位數加兩位數第一課時,教材給學生提供的超市買玩具的情景是學生一般都經歷過的,容易從中提出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便于調動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和寬松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必要的反思,從而選擇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更關注了知識過程的呈現,探究性的學習、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現了,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計算,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這些設計使數學學習擺脫了機械乏味技能訓練,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探索和思考,對知識的應用也變得靈活。
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設立了相應的情景教學環境,學生不僅能夠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而且獲得了學習中的樂趣和自身全面、和諧的發展機會。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摒棄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評價方法的轉變。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新課程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變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于: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盡力則行”的要求和評價,既承認個人的局限又能表現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因為努力是每一個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種結果卻不是我們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變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于: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在不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獲得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淡化“區分”,突出“轉變”,追求每個學生在原有心理發展水平上的進步和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診斷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從而發揮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正如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專家斯塔弗賓所言:“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運用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展,更清晰、更準確地描述學生的現狀和進步。
四、師生關系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注重激發學生回答的欲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另外,教學中我們還有不少困惑。
一、新課改對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們是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很多,加上家長對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不聞不問,即使過問,頂多關注分數,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減負增效”,給教學帶來了困難。
二、新課改在課時安排上更緊了。新課程方案的課時數有了很大的變化,象三年級每周只有四課時,對于優生來說,問題不大,尖子將更尖,教材的編排有利于他們發展思維,拓寬思路,但對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師有時為了幾個差生通常要費好幾倍的時間,但是還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課表又都安排的滿滿的,學生在校時間又嚴格控制,這樣就成了一對矛盾,迫于進度的要求,又不得不開新課,這個知識還未掌握,下一個知識又來了,簡直是應接不暇,最后就達到了云里霧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新課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的機會相對多了,班級名額多,動手機會多,組織教學難了,讓學生多活動,擔心教學任務完不成,因為一周只有四節課,不讓學生自主探究吧,又與新課程相違背,現在每學期市局要調研,平時學校要檢查,也許是我們太在意結果吧。
三、新課改對教師課堂調控更難了。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發難收,課堂紀律,難于控制。學生分小組活動,合作探究,這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也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同時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但問題又來了,目前教學班人數多,學生分組六人一組,一個班要分八組以上,四人一組要分十二組以上,活動中教師照顧不全,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就把活動時間變成聊天時間了,教師的輔導引導作用就起不到了,難以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
四、新課改對課前準備更復雜了。為了實現《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所有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并展開數學探究。因此教科書中創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引用了許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和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實際問題,所以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教師不僅要把教材處理好,課備好,而且要準備好一些教具、投影儀等,條件好的學校要準備課件。但是,由于我們是農村小學,硬件條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時使用課件,全校二十個教學班只有一臺投影儀,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師的自制教具又相當缺乏,從而造成教學準備不夠充分。上課只能讓學生看課本或看掛圖,失去了實物形象的效果。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五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也在不斷改革。近年來,中小學課改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學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作為一位中學生,在課改中學習的過程中,我有許多新的體會和感悟。
首先,課改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師的教育效果,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需求和興趣。在課改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提升,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來定制課程。作為學生,我感到自己更加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我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其次,課改強調整合性學習,提高了學習的實效性。傳統的學科劃分模式導致學生的學習陷入了“知識層層疊加”的誤區,常常沒有掌握核心的學科知識。課改中,學科知識的整合是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學科之間的知識彼此關聯,一個學科的知識也能結合到其他學科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實效性。我發現,通過學科整合的學習方法,我能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識,更好地將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中。
第三,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教育中,學生的學習主要以學科知識的掌握為目標,而忽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在課改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重視,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培養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參與了一次以項目為導向的學習活動,通過自己制定學習除《三國演義》的人物關系圖,不僅加深了對小說人物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第四,課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了教育的差異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傳統的教育方法往往不夠靈活,無法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設計個性化教學。在課改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了尊重,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課堂上,教師會與我們一對一溝通,了解我們的困惑和需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個性化的學習讓我感到更被重視,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果。
最后,課改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傳統的學習模式偏向于灌輸式教學,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課改中,學生被鼓勵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小組或整個班級中展開討論和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通過團隊合作,我學會了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這種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對我未來的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中小學課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平臺。學生主體性的增強、整合性學習的推進、實踐能力的培養、個性化教育的實施以及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這些體驗和感悟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學習觀念和方法。通過課改,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規劃,并在不斷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期待課改能夠不斷創新,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舞臺。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六
我是一名高中生,但我還是想談一談小學新課改給我帶來的心得體會。在小學階段,我正好經歷了新課改的實施,從那時起,我逐漸感受到了教育的變革。
首先,新課改提倡探究式學習,這使得我對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在過去,老師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學生往往缺乏實踐機會。但新課改改變了這種情況,老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引導我們去探究和思考,使我們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并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其次,新課改倡導多元化評價,這使得我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過去,考試成績是唯一的評價標準,而在新課改下,我們需要參與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活動,并綜合考慮個人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更加客觀、全面,讓我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最后,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這讓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愛和鼓勵。在過去,老師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在新課改下,老師成為了我們的朋友和引導者,在課堂上給我們更多的自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老師不僅關注學生的成績,更關注學生的個性和情感,這使得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和支持。
總之,小學新課改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有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聽課、討論和實踐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更關注學生的個性和情感,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和支持。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七
首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上,創設“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參與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人人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講數學”、“聽數學”、“練數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用觀察、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發現和掌握數學知識。
最后,轉變教學評價標準。傳統的教學評價重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注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多用激勵性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學生不同的需要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如某教師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時,通過課件演示教材p64主題圖,老師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數出10人、10只鴿子,通過比一比、填一填等數學實踐活動,學生經歷抽象10的過程,感受10的組成,培養10的數感,形成和建立數10的概念,讓學生在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完成數學抽象,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發現,有所認識與提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體會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數的抽象美。
與傳統小學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八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小學課改逐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名學生,我也深受課改的影響。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對中小學課改略有體會。以下將從素質教育、多元評價、課程優化、教學方法改進和學習樂趣增加五個方面,分享我的學習心得體會。
首先,素質教育的推進是中小學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的教學注重知識的輸入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但忽視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而中小學課改則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智慧、人格、健康、創新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我在學習中感受到,老師注重培養我們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開展各類競賽和項目實踐活動,培養了我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際動手能力。這種素質教育的轉變,使我們的學習更加多樣化和有深度,培養了我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
其次,多元評價在中小學課改中的應用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過于注重考試分數,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綜合評價。而新的評價方式更加充分地考慮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特長,通過綜合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在我的學習中,我經歷了多次綜合評價,既有書面測試也有即時反饋,老師會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給出個別指導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幫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和優缺點,進一步推動了我的學習動力。
第三,課程優化是中小學課改的核心內容之一。傳統的課程設置單一、內容繁雜,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而在中小學課改中,課程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強調實踐操作。我在科學、數學等課程中感受到,老師將學習內容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實驗和探究式教學培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課程優化不僅增加了我們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更好地培養我們的實踐能力。
第四,教學方法的改進是中小學課改中的重要一環。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內容灌輸為主,缺乏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而中小學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我日常的學習中,老師鼓勵我們積極思考和獨立探索,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課堂互動,培養了我們的自主學習和合作精神。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進,促使我們更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了我們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中小學課改的最大收獲是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習往往是枯燥乏味的,缺乏趣味性。而中小學課改通過拓寬學習的渠道和增加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我的學習中,我參與了許多實踐活動和創新項目,這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而且增加了我對學習的熱情。同時,學校也注重開展各類興趣課程和俱樂部活動,使我們的學習更加有趣和有意義。
綜上所述,中小學課改的實施給學生帶來了許多積極的變化。通過素質教育的推進、多元評價的應用、課程優化、教學方法改進和學習樂趣的增加,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作為一名學生,我深深感受到課改之于我們學生的價值和意義,我相信中小學課改的不斷深入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貢獻力量。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九
小學語文課改后,課堂很熱鬧,也很有趣,但是熱熱鬧鬧的一堂課上下來,孩子們對自己學到了什么總覺得沒有底……于是我對怎樣吃透新課改的精神,不讓自己迷失在花哨的形式里進行了反思: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為迎合新課改精神,夸獎學生十分普遍,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太了不起了”、“你正是天才”之類的話俯拾皆是。即使學生回答了簡單的問題,也給予“隆重”的夸獎,名義上是進行鼓勵教育,確讓學生霧里看花,失去了自我,對自己不能夠正確評價。這種缺乏指導性的表揚,學生們都聽膩了,也難起到激勵作用。
新課改后,教室里的課桌椅擺放變了:由一行行、一列列變成了一圈圈、一堆堆。一看就明白,是為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更好地合作學習,但是也有誤區:孩子們更樂于參加熱鬧的合作,課堂上孩子們高高興興,爭得面紅耳赤。在老師的示意下,孩子們停下來,課堂回復了平靜。但喧鬧的背后,少了冷靜的自我思考。慢慢的老師們已看到了一味強調小組合作的弊端。
“合作不能讓孩子們回避獨立思考”,于是我嘗試著給孩子們獨立學習的課堂“留白”,孩子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孩子們的自學能力漸漸提高,因為有了思考的空間,他們的表達也有了獨特的見解。
新課標規定,小學高、中、低段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應達到幾十萬字,作為課內閱讀的補充。于是乎,老師們掀起了孩子讀書熱潮,教室圖書柜,學校閱覽室,家庭閱讀建議……一些相應的設施、措施相應出臺。慢慢的我發現,不少孩子把時間都用在看網絡文學上了,以至于交上來的作文成了網絡作品的克隆版,里面都是網絡語言和看不懂的符號,失去了孩子們童真童趣的語言,內心真實的表白。
網絡文學直白易懂、朗朗上口,孩子易于接受,但也有不少弊端,如語言缺乏規范性,不如傳統的詩歌、神話故事、對聯等語言精練;想象力強,讓孩子們失去了對現實生活的正確認識;教材的范文例文較多,使得很多孩子用了拿來主義,省去了許多寫作環節,有礙孩子們寫作水平的提高……對于孩子的課外閱讀,老師和家長要作適當的引導。我們應指導孩子們選擇合適的書,學會有效閱讀,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這就是我關于小學語文課改的三點體會,課改之路還長,相信有大家的耕耘,我們一定會找到適合孩子們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十
數學課程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發展、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結合自身近年來參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感受。
一、數學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總目標。
新基礎教育強調從培養21世紀現代人才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啟度來確立教學思想,誠心誠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十分明確。因此,數學課程的目標不只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還應當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強調學生“經歷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讓學生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做數學”和“數學地思考”,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數學課程在教材編寫上,試圖建立旨在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精神的數學課程新體系。
三、數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通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導,并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鼓勵算法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數學課程在評價體系上,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關注過程。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貫穿著評價觀念的轉變。強調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課程評價應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和過程。這樣的評價體系應做到評價目標多維性,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方法多樣性,評價結果激勵性。
五、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在課改這一大環境下啟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構筑新課堂。力求讓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1、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主體化。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呢?主要是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懂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師不代勞。教師在課堂中要抓準機會,創設條件,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玩、說、練、議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有幾輛車》時,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說算式,再經過交流合作結合一系列玩、說、練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深入探究,這樣不僅學生輕易掌握了所學內容,還啟動了其思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聯系生活實際--數學學習生活化。
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數文具;聯系實際說說6、7、8、9、10可以表示什么?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循規蹈矩走不出封閉的大門,因步自封編不出優美的童話。在新課改這一廣闊天空里,我們應該不怕失敗,不斷努力,不斷創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我個人認為,了解教材應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學年要交給學生那些知識,并知道各個知識點與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同時要領會教材意圖。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
二、以快節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意識。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于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愿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癥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們的課堂中應該以快節奏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學生參與度,當我們感到學生參與程度在下降、學習活力在減弱、注意力在轉移時,應盡快向下推進課程,讓學生們感到課在不斷地推進,總覺得有事要做、有問題要思考。老師講解、問題解釋和學生練習、答寫只要有約一半的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哪怕對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我們也不能減慢速度去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地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1.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
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
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
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學生一定要與他們建立互動的關系。經過筆者實踐:學生在課外活動的狀態下談話效果較好。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較放松,容易暢所欲言,能順利得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如果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還有所保留的話,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開的。因此,家訪可以幫助老師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學生,建立起老師、孩子和家長的友好關系。
2.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
要實現高效課堂首先要轉變“發言熱鬧的教室”為“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導學生在發言之前,要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傾聽學生的發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為教師要擅長接學生投過來的每一種球,特別是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這也是作為教師其自身的專業素質和駕馭課堂能力的最好表現。
3.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傳統的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現代的教學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學生在課堂上想什么、說什么、探索到什么、體驗到什么等成了課堂評價的重點。一個學生思路沒理順出錯了,老師要給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評,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說出來,要留給他們的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深入解讀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也不斷地改革更新,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在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強調發現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學習。這些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通過研究性、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沖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
一、教師進行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盡量地搜集,制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里,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數學學科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二、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占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系的形成。教師不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復制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于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每一位學生。注重加強教學的情感性設計,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建立平等、寬容、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創造性得到釋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角色定位的轉移,是自己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過程。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賞識、期待和鼓勵是學生成長的最好動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勇于標新立異,給學生展示自我、探索創新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充分發展。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十一
段落一:引言-課改的背景和意義(200字)。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中小學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適應時代的變革和提高教育質量,中小學課改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中小學課改不僅僅是對課程內容的調整,更是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革新。通過探討中小學課改案例,我們可以深刻認識到課改對學生的促進作用和負責任教育的重要性。
段落二:案例解析-學生主體性的培養(300字)。
課改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例如,有些學校在課改中引入了項目學習,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掌握知識和技能。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變得更加主動積極,也能夠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一些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社團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個性化學習,激發他們的自我發展和探索精神。
段落三:助力素質教育-寬進嚴出的評價體系(300字)。
中小學課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近年來,一些學校嘗試將素質教育融入課改中,構建了寬進嚴出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考核學生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評估他們的實踐能力、人際交往、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表現。這樣的評價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段落四:注重實際應用-教師的角色和培養(300字)。
中小學課改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改革,更涉及到教師的角色和培養。在課改中,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更像是學生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他們需要具備更多的教育素養和創新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靈活地調整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和進修,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適應和推動課改的進程。
段落五:總結-中小學課改的展望和挑戰(200字)。
中小學課改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任務,旨在推動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課改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如教育觀念的轉變、師資培養的問題等。為了順利推進課改,我們需要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支持,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教育理想的優秀教師。同時,也需要建立相關的制度和政策,為課改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小學課改才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果。
總結:通過對中小學課改案例的探討和分析,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課改對學生和教師的重要意義。中小學課改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更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綜合素質。同時,課改也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以實現教育方式的創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通過共同努力,中小學課改必將在推動教育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十二
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1、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
2、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個空間。
3、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
情態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空間,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把英語教學與情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關注學習有困難的或性格內向的學習,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語言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關。
三、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適用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做到: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和協調的方法進行學習。
3、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讓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或采用測驗及非測驗形式,平時重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回答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改進的誠績,及反映的情感、態度、策略某方面進行及時的評價,如有口頭評價、等級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等方法,充分發覺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測驗以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側重于學生理解和獲取信息,能力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通過評價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新課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新課標的理論指導下解決問題,在課改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愿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十三
近年來,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中小學課程改革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嘗試不同的課程改革案例,以期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對一些課改案例的研究和實踐,我深刻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我認識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傳授知識和進行考試,而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和培養綜合能力的意識。在一些課改案例中,教師們嘗試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項目制、合作學習等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其次,課程改革需要順應時代的需求。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課程改革需要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社會需求,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倡實踐和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和應對未來的挑戰。
第三,我認識到課程改革需要深化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教師是教育的核心和主體,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對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一些課改案例中,教師們通過參加培訓、研討會以及實踐探索,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以更好地適應課程改革的需求并提高教學質量。
第四,課程改革需要與家庭、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學校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庭和社會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課程改革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家長應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共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社會各界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為學生的實踐和創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最后,課程改革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踐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但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相信一定能夠取得成功。課程改革需要不斷嘗試和總結經驗,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求,為學生的發展和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中小學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通過對一些課改案例的研究和實踐,我深刻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課程改革需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需求,深化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能力,與家庭、社會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堅持不懈地努力和探索。相信隨著更多學校的加入和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小學課程改革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果,為培養優秀的綜合素質人才做出更重要的貢獻。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小學課改是教改的重要一環,隨著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我們需要對小學課程進行更新,以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包括小學課程現狀、目前課改的實施情況、實踐經驗及方法論等方面。同時,本文也將探討小學課程的未來發展與前景。
第二段:小學課程現狀(200字)。
小學課程是小學教育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基礎。但是現實中,小學課程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課程繁瑣、重點不突出、知識點脫離生活、缺乏實踐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小學課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第三段:目前課改的實施情況(400字)。
為了解決小學課程存在的問題,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在實現素質教育中,強調“創新、實踐、合作”等概念,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教師也需要根據文化課與特長課統一安排,引導學生有不同的課外活動。此外,課改也強調是要以學生為主導,減少單純的知識傳授,強調學生在思維、創造性和運用性方面的發展。
在實踐中,學校和教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開設課程測試工作坊、教學反思活動等來改善教學質量;調整教學進度,適應學生需求;引入創新型教育方式,加強學生動手實踐,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總之,現在的教育課程實施情況是在不斷改進和進步的狀態之中。
第四段:實踐經驗與方法論(300字)。
要想取得良好的課程效果,不僅需有好的唯物理論指導,更得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擺脫以前傳教式的教學方式,注重讓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比如情境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打造多元化、靈活性強的課堂環境。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啟發他們的思維,不斷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此外,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自我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第五段:小學課程未來發展與前景(200字)。
小學課程的未來發展與前景應該是普及化、差異化。普及化意味著小學教育要惠及更多的學生,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生。這就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差異化則是指教育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詳細調研和規劃,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促進各地教學經驗的交流分享。總體來說,小學課程的未來要以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需求為主,努力推進小學課程的改革,為孩子們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
結語:(100字)。
小學課程的改革是教育事業的一次飛躍,它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回應與批判,也是對素質教育的倡導和實踐。小學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任務繁重的重大工程,要實現成功,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才能使小學課程更加貼近時代和學生的需求,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和成長能力,為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發展做出貢獻。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十五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老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研討交流少;操練記憶多,鼓勵創新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性內容少;應付任務多,精神樂趣少等等。總之,重視傳授系統書本知識,忽視好奇心、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使我受益非淺.下面把我的幾點體會談一談,與大家共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標準粗線條地確定為五個方面: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學生投入數學學習的程度;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
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環境是否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
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這一項指標主要是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啟發,敢于發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現情況,評價學生智力潛能是否得到較好的發揮。
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學生尊重別人、取長補短,合作學習習慣養成的情況和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水平,特別是學生獨立構建新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我逐漸受了新的教學思想,駕馭課堂和管理學生的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對改革很有興趣,因此保證了課改工作的順利進展。
二、探索新的課堂組織形式。
大課堂教學有利于教師為中心的講解,但不利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要想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不改變長期延續的大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很難辦到的。為此,我積極探索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重點加強小組研討的學習方式,相對削弱大課堂講解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膽發表創新見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關于教學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問題是觀念的轉變問題。目前不少教師還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教師把書本內容講清楚,或一問一答問清楚,學生用心記住,能按時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就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做其實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統統丟掉了。我通過探索,認識到教學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中,緊緊被問題吸引,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一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創造"著獲取知識的方法,體驗著獲取知識的愉悅。同時,在和諧誠懇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小學課改心得體會篇十六
20xx年x月x——x日,我參加了xx教研室組織的小學語文教學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不但觀摩了三位優秀教師的課,而且有幸聽取了三位老師的報告,感覺收獲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xx老師講的一節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次xx老師執教的課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他關注學情,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來回品讀,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議論文論據的.選用特點,題目和選材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孩子的思維,孩子們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他的課是一種深度語文,給我帶來了心靈的震撼。
他沒有課件,沒有花言巧語,沒有激情的場面,一根粉筆,一張嘴。清晰的教學模式,精致的板書和作業設計,簡單就是他的教學特色。他就像是一本書,一本韻味無窮的書,一本可以指導我們實踐的活書。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細細品味,品成自己的東西。他在講授司空見慣這個成語時,給我的感受頗深。首先他問:哪些現象司空見慣?接著問:什么叫司空見慣?一生讀參考書中的注解。注解寫得太多,我們還要用自己的見解。有幾個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談這個成語。司空見慣這個詞從哪兒來的?我們要有發問精神。
然后x老師生動地介紹了司空和劉禹錫的故事,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臺下的我們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嘗過別人咀嚼過的知識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識,學習就只能淺嘗輒止。原來學習不能司空見慣,要學會質疑,追根溯源。聽完x老師的課我感受很深,x老師的幽默風趣,講課時瀟灑自如的風格讓我佩服,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一定會努力鉆研,不斷提高個人的業務素質,教給學生帶得走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