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一
《雨說》的作者是臺灣詩人鄭愁予,這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它采用擬人的藝術表現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傾訴真情,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在詩人筆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為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覺得親切可愛、生活歡快、充滿情趣。
《星星變奏曲》的作者是“朦朧詩”詩人江河。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變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正如音樂中主題與變奏的關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星星變奏曲”。
《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蟈蟈與蛐蛐》的作者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以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來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夜》的作者是俄羅斯詩人葉賽寧,這首詩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作者安適、寧靜的心境。
《敬業與樂業》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這篇演講詞引用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的格言,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樂業”的重要性。文章在論證上的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作者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說,全文貫穿著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對人類先賢的禮贊,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對良知的呼喚。作者緊緊圍繞伏爾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飽滿的浪漫語言,回顧了伏爾泰的筆、伏爾泰獨自一人的斗爭,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畫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爾泰是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
《傅雷家書兩則》是文學翻譯家傅雷與在國外學習的兒子的通信。選文是他所寫的180多封信中的兩封,分別寫于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
《致女兒的信》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面對14歲的女兒詢問“什么是愛情”的時候,給她講述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愛情。
《故鄉》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孤獨之旅》選自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的曾經獲得“宋慶齡文學獎金獎”的長篇小說《草房子》。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課文通過描寫杜小康隨像樣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描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提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成熟這一道理。“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靈變化的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斗的人生歷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選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羊脂球》。小說運用對比手法來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刻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心聲》的作者黃蓓佳,這是一篇兒童小說,小說寫一位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被老師以“嗓子沙啞”為理由拒絕;糾正同學的朗讀錯誤被嘲笑;在公開課上終于得到機會,聲情并茂地朗讀了課文。通過故事表達了孩子對和諧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虛作假的不良現象。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作者是美國實業家羅迦·費·因格,課文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說起,先用四個圖形提出一個問題,然后通過對幾種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引申出“不滿足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于是順理成章地提出“有賴于創造思維”,論述創造思維必需的三個要素是:一、有淵博的知識,因為知識的組合能形成新的創意;二、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三、持之以恒的毅力。課文還特別提出“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并舉出兩個例子加以證明。然后再論述“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一個報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文章是圍繞“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談讀書》作者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隨筆》《新工具》等。這篇隨筆的寫法不同一般,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闡述了讀書的正確目的;二是闡述讀書的方法;三是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不求甚解》選自《燕山夜話》,作者是當代作家馬南邨(鄧拓的筆名)。這篇雜文是駁論,是在批駁別人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不求甚角解——提倡讀書要多次反復、虛心領會(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作者是魯迅,這是一篇駁論文,全文為了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錯誤論點,提出了“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正面論點。在批駁錯誤論點時,作者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國聯”,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接著,作者又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這樣,就間接地反駁了敵論點。
《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課文通過對楊志押運生辰綱失敗經過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統治下復雜的階級矛盾,表現了起義英雄在反抗斗爭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說刻畫了一個精明、謹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蠻橫的楊志。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該書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作者羅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選文記敘了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原因。表現了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的性格特點,也表現了曹操既十分x,又能深謀遠慮的復雜性格。全文共寫了七件事:雞肋事伯、園門闊事件、一盒酥事件、夢中殺人事件、告發藏吳質事件、試才干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進中舉》節選自《儒林外史》,該書是我國清代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僚的活動和精神面貌。作者吳敬梓,字敏軒,清代小說家。課文運用夸張和對比的手法生動描寫了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過刻畫他喜極而瘋的丑態,以及胡屠戶、張鄉紳、眾鄉鄰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抨擊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當時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諷刺了世態炎涼。
《香菱學詩》選自《紅樓夢》,該書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頂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實。作者曹雪芹,名霑,字夢阮,清代小說家。課文詳細敘述了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刻畫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陳涉世家》選自《史記》,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史學家,文學家,他用畢業精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課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場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鮮明地揭示了它的實質——一場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反對暴力統治的農x。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該書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為十二策。課文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國的原因。頌揚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畫了唐雎有膽有識,沉著、鎮定、堅強、無畏;秦王的驕橫、狂妄、陰險狡詐和前倨后恭性格。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字承祚,晉朝人,史學家。所著《三國志》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課文是人物傳記節選,通過對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敘述,表現了諸葛亮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勢的發展并據此確定蜀漢建國的政策、策略,贊揚了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師表》作者諸葛亮,這是一篇表,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溫庭筠,這首小詞表現了一位因心愛的人遠行而獨處深閨的女子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她梳洗后登樓遠眺不見歸人,充分體現了她從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變化過程與內心的痛苦。詩中多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漁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這首詞描寫的是作者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了征夫戍邊的情感,流露出詞人功業未成和思念家鄉的復雜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蘇軾,通過對一幅威武雄壯的出獵圖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過對不堪之景的描寫,揭示“物是人非”的凄涼愁苦,表現了詞人的故國之思。
《破陣子》作者南宋的辛棄疾,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詞人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懷。
語文學習技巧。
一、認真上好每一節語文課。我們從上小學的第一天就每天都上語文課,我們所學到的語文知識主要也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都是很主要的,所以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節語文課。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還不一樣,小學語文主要以字詞等基礎知識為主,而且內容較簡單,所以許多小學生就認為語文很好學,輕易就拿高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到了初中,語文學習的內容多了,難度大了,這時候就有許多同學感到力不從心了,這也很正常。到了初中,語文課上,老師講解的內容很多,所以要想提高語文成績,首先就要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這是最重要的。
二、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把握。語文基礎知識不僅僅是指字詞,字詞知識其中的一點而已。語文基礎知識的范疇很廣,它包括字、詞、句、段、篇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通過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學生要認真學習語文,扎扎實實的積累和把握語文基礎知識,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語文學習方法有哪些。
1.把握課堂。
上課一定要認真聽,因為你的語文老師會在課上講什么重點,易錯點,寫作技巧等等,這些很重要??梢詼蕚湟粋€積累本,平時不認識的字,不熟悉的成語,文學常識都可以寫上去。不懂一定要問老師,千萬不要害羞,但如果你真的覺得不好意思,可以問你身邊的學霸同學。
2.閱讀理解學習方法。
閱讀理解,這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思維記憶能力,所以在生活中你要大量讀書,讀好書,一些網絡上的言情之類的小說就算了吧,那個看看電視劇就好了,讀完一本書可以做讀書筆記,讀后感等等,也可以磨練你的作文,這是第一點,多讀書。第二點,其實閱讀理解的題都是有套路的,要不你就多做題自己總結,要不你就在網上搜,請教老師,都可以,但不要完全按照套路,不要那么死板。
3.作文寫作技巧。
作文,你可以買一本中考作文,把里面的好詞好句抄在本子上背下來,學習人家的寫作結構,還有就是盡量一周寫幾篇作文,找老師或者其他人修改,鍛煉寫作能力,不要怕不知道寫什么,你就在生活中細細觀察,就比如你的家人都是怎樣刷牙的,只要你細心觀察,總會有可寫的,你也可以記錄一天中都干了什么,盡量寫成一個小標題,然后你自己再擴充,為你以后寫作文準備素材。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二
1、了解關于劇本的基本知識。
2、理解戲劇情節再戲劇構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戲劇的基礎知識,理解戲劇情節再戲劇構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難點:理解劇中人物的性格,了解作者通過劇本所表達的人文主義理想。
[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介紹作者。
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一生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主要成就在戲劇方面6代表作有歷史劇《亨利四利》、《亨利五世》,喜劇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悲劇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正劇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他的劇作反映了舊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文主義的社會政治思想。
二、介紹戲劇基礎知識。
1、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
劇本不像小說、散文那樣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要求時間、人物、情節、場景高度集中在舞臺范圍內。小小的舞臺上,幾個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軍萬馬,走幾圈就可以表現出跨過了萬水千山,變換一個場景和人物,就可以說明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萬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過幕、場變換集中在舞臺上展現。
劇本中通常用“幕”和“場”來表示段落和情節。“幕”指情節發展的一個大段落?!耙荒弧笨煞譃閹讏?,“一場”指一幕中發生空間變換或時間隔開的情節。劇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長,人物不能太多,場景也不能過多地轉換。初學改編短小的課本劇,最好是寫成精短的獨幕劇。
2、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要尖銳突出。
各種文學作品都要表現社會的矛盾沖突,而戲劇則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反映的矛盾沖突更加尖銳突出。因為戲劇這種文學形式是為了集中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而產生的,所以說,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又因為劇本受篇幅和演出時間的限制,所以對劇情中反映的現實生活必須凝縮在適合舞臺演出的矛盾沖突中。
劇本中的矛盾沖突大體分為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尾四部分。演出時從矛盾發生時就應吸引觀眾,矛盾沖突發展到最激烈的時候稱為高潮,這時的劇情也最吸引觀眾,最扣人心弦。
3、劇本的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劇本的語言包括臺詞和舞臺說明兩個方面。
劇本的語言主要是臺詞。臺詞,就是劇中人物所說的話,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獨白是劇中人物獨自抒發個人情感和愿望時說的話;旁白是劇中某個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從旁側對觀眾說的話。劇本主要是通過臺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因此,臺詞語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簡練明確,要口語化,要適合舞臺表演。
舞臺說明,又叫舞臺提示,是劇本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文字。舞臺說明包括劇中人物表,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展開戲劇情節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這部分語言要求寫得簡練、扼要、明確。這部分內容一般出現在每一幕(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一般用括號(方招號或圓括號)括起來。
三、故事梗概。
《威尼斯商人》以較強的對社會諷刺、批判的態度見稱。威尼斯富商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債。由于安東尼奧貨款給人從不要利息,并幫夏洛克的女兒私奔,懷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機報復,佯裝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還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傳來安東尼奧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資金周轉不靈,貸款無力償還。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據法律條文要安東尼奧履行諾言。為救安東尼奧的性命,巴薩尼奧的未婚妻鮑細霞假扮律師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須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準流血。夏洛克因無法執行而敗訴,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財產。
四、集體閱讀課文,利用手中工具書及書上注釋、注解,疏通字詞。
五、布置作業:朗讀全文。
第二教時。
一、請同學概括劇情內容。
劇情沖突的焦點是圍繞“一磅肉”進行的。要不要“照約執行處罰”?夏洛克上場前,公爵與安東尼奧的一段對話,交代了夏洛克的兇惡,烘托了審判前的緊張氣氛,預示著要有一場激烈的沖突。這一段對話,也從側面描寫了夏洛克自私、陰險、殘暴的性格特點。
夏洛克一上場,公爵、巴薩尼奧,葛萊西安諾相繼對他規勸、許愿、甚至謾罵,卻招來了夏洛克的譏諷、挖苦,而堅持要“照約處罰”,而且當場磨刀,準備動手,顯示了夏洛克在法庭質對中的咄咄逼人之勢和穩操勝券的得意之情,也表明了夏洛克不顧輿論和羞恥,孤注一擲,將沖突引向非喪人一命不可的高潮。
就在戲劇沖突發展到不可開交之時,鮑西婭上場,劇情有了轉折。她智慧超群,深謀遠慮,發現了條約的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勞,欲擒放縱的辦法,一步一步地將夏洛克引向陷井。她先先勸夏洛克“慈悲一點“,又拒絕了巴薩尼奧“把法律稍微變通一下”的要求,接著又讓夏洛克明確表示了不答應三倍還錢的態度,再之后,則讓夏洛克去請一位外科醫生來替安東尼奧“堵住傷口”,“免得他流血而死”。
正當夏洛克神氣活現,得意忘形,安東尼奧義無反顧地向巴薩尼奧告別,其他人也都陷于絕望時,鮑西婭抓住了“割肉不許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絲一毫”這兩條件,使夏洛克陷于被動,把法律的懲罰統統加到了他身上。雖然公爵饒恕了他的死罪,但他得到了失去財產的處罰。在這一回合中,葛萊西安諾不斷重復夏洛克贊揚鮑西婭是“但尼爾再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法官”的話,這既是對鮑西婭聰明才智的由衷贊嘆,也是對夏洛克的有力嘲諷,這正體現了喜劇所要表現的效果。
二、分角色扮演朗誦。
三、討論結構。
課文是劇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場(全劇共五幕),是全劇的高潮,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尚蒙延約,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鈞裁?!敝饕獙懴穆蹇恕_@部分以夏洛克出場為界又可分兩層。前一層通過公爵與安東尼奧的對話,側面顯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兇殘的態度;后一層夏洛克登場,他堅持從還債失期人安東尼奧身上割肉,眾人勸說、許愿、甚至謾罵,也不能使他改變,從而突出他的陰險、貪婪本質,這時沖突也愈趨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寫鮑西婭。她假扮律師登場,使沖突解決有了轉機。她欲擒故縱,引發夏洛克墜人故意謀害公民的法網,夏洛克轉為被動,受到懲罰。
四、快速閱讀,討論分析劇中各類人物性格。
1、在這場戲中,夏洛克給人的印象最深,和阿巴貢、葛朗臺一樣成了世界文學作品最最有名的吝嗇鬼形象,夏洛克本是一位貪婪、吝嗇、愛財如命的高利貸者,在一磅肉的訴訟中,他兇相畢露,殺氣騰騰,連威尼斯最高長官也敢于句句頂辯,毫不退讓,成了一個殘忍、固執、冷酷無情的復仇者。為了消滅對手,為了今后更大的利益,連視為生命的錢都可放棄,因此,他在法庭上的固執和殘忍,實際上正是他唯利是圖的本性表現。但是,夏洛克又有其偏狹、愚蠢的一面。在鮑西婭面前,他利令智昏,一步一步地走向失敗,卻自以為即將得逞,于是他對鮑西婭百般奉承,五次頌揚。當他失敗后,金錢又立即成了追求的主要目標,撈不到三倍賠款收回本錢也行,而一當他財產被宣布充公,他則哀嘆道:“把我的生命連著財產一起拿去吧”,“你們奪去了我養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背浞直┞读似涫儒X如命的本性。
2、鮑西婭、安東尼奧、巴薩尼奧等一組人物,是作者極力贊頌的。安東尼奧這個從事海外貿易的年輕商人。他借錢給人從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貸者夏洛克的仇恨。安東尼奧甘愿冒割肉的危險向夏洛克借錢幫助自己的朋友巴薩尼奧。他即將受到可怕的刑罰,卻始終“默認”、“迎受”,繼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為了友誼“從容就死”,“死而無怨”。巴薩尼奧為了救自己的朋友,甘愿喪失自己的一切。鮑西婭更是祟尚正義,注重友情,她得知安東尼奧將遭厄運,立即全力以赴設法營救,尤其她的超群出眾的才智在這場中更是得到了充分體現。
夏洛克:貪婪、吝嗇、殘忍、固執、冷酷無情。
鮑西婭:博學細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謀、落落大方。
安東尼奧:慷慨助人、見義勇為、重情重義,但面對尖銳的斗爭形式不能斗爭、不會斗爭,表現其軟弱、妥協的一面。
巴薩尼奧:見義勇為、重情重義,但不懂得斗爭策略,表現得較軟弱。
五、布置作業。
第三教時。
一、歸納主題思想。
劇本第四幕第一場通過夏洛克與安東尼奧的矛盾沖突,揭露了封建資產階級高利貸心狠手辣、貪婪冷酷的階級本質;同時頌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與人之間的深情厚意,輕利重義的道德思想。
二、分析戲劇藝術特色。
1、在矛盾沖突中展開情節,塑造形象。
沖突是戲劇的基礎,無論是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的發展,生活本質的揭示,主題的表現,均需要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開。
《威尼斯商人》是第四幕第一場,主要描寫威尼斯法庭審判“一磅肉”案件的經過,是全劇的高潮。故事的三條線索: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巴薩尼奧成婚,向高利貸者猶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三條線至此會合到一起,主要人物全部登場,戲劇沖突的雙方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鋒,最后形成緊張而尖銳的轉機性沖突,構成了戲劇沖突的高峰,決定了勝負。從夏洛克一上場,激烈的爭辯立刻開始,而且越來越激烈。劇本通過公爵、巴薩尼奧、葛萊西安諾三人從勸到罵,態度一個比一個嚴厲,夏洛克反駁也越來越厲害,而且顯然占了上風,使劇情有層次地推進到高潮。
鮑西婭上場,在要不要照約執行處罰問題上,事情似乎會按夏洛克的意向發展,夏洛克興高采烈。安東尼奧向朋友告別。就在這時,劇情急轉直下,鮑西婭的“照約執行”競使夏洛克陷入絕境。惡人終于受到懲罰,在這場尖銳的戲劇沖突中,夏洛克這個貪婪、殘忍、兇狠的剝削者的形象,也鮮明生動地刻畫出來了。鮑西婭的智慧、勇敢沉著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這種大開大合,曲折有致的情節安排,顯示了作品的極高藝術水平。
2、塑造了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決不是當作某種概念進行圖解,而是在緊張激烈地戲劇沖突中,通過行動和語言來刻畫。圍繞一磅肉的訴訟,每個人都投入這一糾葛,都用自己的語言、行動—參加斗爭。從而表現出各自的個性。夏洛克貪婪殘忍,鮑西婭的聰明機智,安東尼奧的俠義豪爽都寫得栩栩如生。即使次要人物,個性也很鮮明,如穩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萊西安諾,也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3、豐富生動的語言。
這一場法庭審判,在激烈爭辯中表現出作品語言的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符合每個人的身分和性格。例如夏洛克的語言就很有特色,他一張嘴巴對付好幾個人,語言很有爭辯性,又講究嚴密的推理,有時用反語加強語氣,有時有冷嘲熱諷迫使對方無言以對。他詞鋒逼人,表現他的的者于世故,心腸歹毒,一旦得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種洋洋自得心理。鮑西婭上場,他立即獻上甜蜜蜜的頌辭;判決之后,又句句不離錢。其他人物語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葛萊西安諾的暴躁易怒等。
作者特別善于運用比喻,使詞語華麗生動。例如巴薩尼奧對夏洛克說:“初次冒犯,不應該就引為仇恨?!毕穆蹇瞬徽婊卮鹚?,而只是說:“什么?你愿意給蛇咬兩次吧?”用這個比喻表示出對安東尼奧的仇恨和殺害安東尼奧的決心。
接著安東尼奧也用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他對夏洛克的認識:“你現在跟這個猶太人講理,就像站在海灘上,叫那大海的怒濤減低它的奔騰的威力,責問豺狼為什么害得母羊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風吹拂的時候,不要搖頭擺腦,發出簌簌的聲音……”。運用這些比喻,使語言豐富多彩,臺詞雖長,但無累贅之感,給人以一種文辭華麗流暢的藝術美感。
莎士比亞的經典喜劇《威尼斯商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劇情節波瀾起伏,峰回路轉,扣人心弦。結構回環往復,獨具匠心。尤其是劇中鮮明的人物形象,更是不朽。
該劇主要是講安東尼奧、夏洛克、巴薩尼奧、鮑西亞、杰西卡和羅蘭佐之間的故事。他們生活在威尼斯,安東尼奧熱心幫助巴薩尼奧去見美貌的富家女鮑西亞而向放高利貸的夏洛克借了三千塊錢,并依夏洛克的意思,立下了如果違約就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約??墒呛髞戆矕|尼奧的全部商船都出事了,夏洛克為了報仇,把安東尼奧告上了法庭。夏洛克寧愿不要巴薩尼奧三倍甚至二十倍于借款的還款,只要安東尼奧胸口的那一磅肉。法庭審判中,鮑西亞女扮男裝出場作為律師用自己的博學幫助安東尼奧,她提出只許割肉,不能流一滴血,也不準割得超過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否則夏洛克的財產要全部充公。這樣一來,夏洛克不但打消了割肉的念頭,而且到頭來一無所有。該劇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亞給我們塑造了不朽的人物形象。劇中主要人物有安東尼奧、夏洛克、巴薩尼奧、鮑西亞、杰西卡和羅蘭佐。他們每個人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征。
安東尼奧——友情的化身。劇中他為了朋友巴薩尼奧能向貝爾蒙一位繼承了萬貫家產的美麗女郎——鮑西亞——求婚,向夏洛克貸三千塊金幣,而安東尼歐身邊已無余錢,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為抵押品。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商船卻沒能及時回來,因此他不能及時還錢給夏洛克。夏洛克便將他告上了法庭,并根據契約,要求割安東尼奧身上的一磅肉。而可憐的安東尼奧本來之前可以跟巴薩尼奧解釋自己沒錢不能幫他的,但出于友情,他慷慨解囊,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為了友情可以犧牲一切,無論是金錢,還是生命。這種品質讓人敬佩。
夏洛克——可恨可憐的人。不得不說這是全劇中最有個性,也最值得玩味的人物。在我看來他是可惡的,同時也是可憐的。他做著放貸的生意,為了生活,這本也無可厚非。但是,當他對于安東尼奧欠他錢,而安東尼奧的朋友們愿意付他幾倍的本金時,卻執意要按照契約,割下安東尼奧身上的一磅肉。這無異于要置安東尼奧于死地。這讓人感覺他很可惡。也許是他的心中有著太多的仇恨。說他可憐是因為,他是一個猶太人,他受到包括安東尼奧在內的那些非猶太人的歧視,也許夏洛克要置安東尼奧于死地,執意要割下他身上的一磅肉正是由于這種歧視而蓄積的仇恨使他想要對這個進行報復。
巴薩尼奧——全劇中給我印象并不是十分深刻的一個人。他勇于追求愛情,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也表現十分機智。他是聰明的,勇敢的。但正是由于他的愛情,才使夏洛克與安東尼奧之間的矛盾爆發。也正因為有了矛盾,戲劇才有了峰回路轉的情節,他和他的愛情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劇的發展。不得不說這個看似并不出奇的人物形象在劇中是必不可少的。
鮑西亞——睿智與美麗的化身。在我看來,這是除夏洛克之外最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是全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鮑西亞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她美麗高貴,成為人人追求的對象。但她并不是一個徒有其表的“花瓶”人物,她不僅美麗,還是睿智的化身。她年輕、貌美、智慧超人,芳名遠播,面對紛沓而來的求婚者,她把人的品行作為考慮的第一條件,而并不看重門第財富。她遵從父親遺訓,設置了金、銀、鉛三個匣子供求婚者挑選,結果攫取金匣的摩洛哥王子得了一張骷髏畫,拿了銀匣的法國阿爾貢親五看到的是傻瓜畫像,只有聰明、坦誠的巴薩尼奧選中了樸實無華的鉛匣,得到了藏在里面的鮑西亞的倩影。鮑西亞則毫不猶豫地投入這個貧窮的青年人的懷抱。這體現了鮑西亞高尚情操和美好心靈。在法庭上,當兇惡的夏洛克揮舞著借據逼迫法庭殘害安東尼奧的性命時,所有的男人都束手無策,只有智慧的鮑西亞看出了契約的漏洞,重新對契約進行法律的解釋,制止了滿心報復的夏洛克的兇殘行為,這又為鮑西亞的聰慧形象增添了明麗的一筆。
羅蘭佐和杰西卡——他們雖然是夏洛克的親人,但卻不與夏洛克同流合污。這體現了他們高尚的品質!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喜劇系列中第一個以較多的現實主義手法表現社會陰暗面的優秀作品。作者站在人文主義的立場上,歌頌純潔的愛情和無私的友誼,批判高利貸者的貪婪與殘酷,對遭受種族歧視的猶太人也給予同情。全劇結構完美,情節緊張,波瀾起伏,人物形象生動感人,對白機智而風趣,喜劇氣氛很濃。特別是本課所選的“庭審”一場,戲劇沖突尖銳,氣氛更是扣人心弦,語言更是精妙經典,將話劇的特性和魅力發揮到極致。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欣賞文學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二是能聯系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三是能說出自己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體驗;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梢哉f,莎士比亞這部經典的作品為我們從以上所言的四個角度來學習和欣賞話劇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威尼斯商人》為我們奉獻了永恒的人文主義主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典雅的戲劇臺詞,極富戲劇性的情節結構。所以,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要通過戲劇突然逆轉的情節和富于感染力的語言體會戲劇對仁慈、友誼與智慧的歌頌,領會夏洛克鮮明而復雜的個性。
生死交鋒之際,安東尼奧甘心為友誼而慷慨赴死,巴薩尼奧愿意犧牲一切來挽救摯友,鮑西婭憑借冷靜與機智解脫困境,夏洛克仇敵如蝎而又視錢如命。辨別善惡,分清是非,每一個人物都帶給學生以人生的啟示。而洋溢在劇本中的人文主義精神更可以讓學生接受一次靈魂的沐浴。特別是鮑西婭假扮律師發表的關于仁慈的一番陳詞,更是帶給人一種高貴心靈的光芒。
“文學語言,無論是在思想性上,還是在藝術性上,都須比日常生活語言高出一頭”(老舍),話劇的語言更是如此。朗誦優美的話劇語言,甚至是模擬舞臺演員表演誦讀,對體會這種語言的思想與藝術魅力是大有裨益的。教學中我設立課堂“夢想劇場”,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選擇研讀對象,通過分組嘗試以舞臺的方式模擬表演和富于激情地朗讀代表性人物臺詞,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個性,品析劇本中典雅優美、詼諧活潑的語言,領會莎劇的語言魅力。在分角色朗讀和表演中,學生們互相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連貫一體。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止是課堂也絕不能止于課堂。文學作品本身是具有張力的,本課內容也僅是從原劇中選取出來的一個部分。課堂教學要實現課內學習對課外學習的指導、促進和激發。因此,本課我所留的作業是閱讀《威尼斯商人》全劇,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通過課外閱讀,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上《威尼斯商人》一課的特色,其中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夢想劇場”是一個小小的嘗試,它立足于教學材料本身的特性。利用這種形式既可以促進學生們之間的互相合作、交流,又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表演特長,應該有更多的探索和突破。由于平時練得少,表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有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事先預習不夠充分,僅依靠一節課時間把劇本搞明白,顯得時間很緊,也很難達到。因此在上這節課時還有學生對全劇了解不夠,對人物形象理解比較片面。如果今后再有機會上時,一定要提前更多時間給學生預習準備。
另外,更明顯的情況是學生缺乏自己的理解,習慣性地把資料的內容當成自己的看法。對此,今后在培養學生自主思索、多向比較的能力方面還需繼續探索。
戲劇作品教學的核心內容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戲劇作品欣賞,誠如課標中所說的那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辈荒馨褢騽∽髌泛唵翁幚沓蓱騽≈R的例子,把作品教學處理成基本常識的教學;而應該在欣賞之中滲透有關戲劇知識。
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努力和探索。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三
(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
等待久了的魚塘和小溪。
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牧場枯黃失去牛羊的蹤跡。
當魚塘寒淺留滯著游魚。
小溪漸漸喑啞歌不成調子。
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我來了,我走得很輕,而且溫聲細語地。
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
我來了,雷電不喧嚷,風也不擁擠。
當我臨近的時候你們也許知悉了。
可別打開油傘將我抗拒。
別關起你的門窗,放下你的簾子。
別忙著披蓑衣,急著戴斗笠。
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帶來春的洗禮。
為什么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為什么不跟著我走,踩著我腳步的拍子?
跟著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將潤如油膏。
去看牧場就要抽發忍冬的新苗。
繞著池塘跟跳躍的魚兒說聲好。
去聽聽溪水練習新編的洗衣謠。
雨說:我來了,我來的地方很遙遠。
那兒山峰聳立,白云滿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們一樣地愛玩。
可是,我是幸運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7中笑著長大的。
第一樣事,我要教你們勇敢地笑啊。
君不見,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
石獅子見了我笑出了淚啊。
小燕子見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樣事,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
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
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說,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
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
要記著,你們嘴里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四
1、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在教學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學中,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度,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主動合作的意識,大膽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內心世界,寶釵、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從而使學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學素養,培養了其語文閱讀、分析表達遷移多方面的能力。
2、注重對話教學:
《香菱學詩》一文的教學,基礎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體體現在對話上,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交流,使其語文的能力得到張揚,成功的喜悅得到飛揚。
3、注重閱讀創新,放手讓學生學習:
在本次教學中,能把課文當作例子,讓學生遷移,甚至讓學生悟出了學語文的秘訣,多讀、勤記、勤奮、刻苦、大膽創作等,這些都還次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敢思、敢說、敢于走進課文,又能跳出課文,毫無拘束,放膽直言,這正是做學問之要義,也正是我們應該倡導的語文精神。
4、不足點:
在教學中,發現了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紅樓夢》,學生全書讀過的寥寥無幾。這給我很大的觸動,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讀好書,多品佳作,提高語文水平。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五
上完了《出師表》這篇文章,我們一定對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一代忠臣--諸葛亮心生敬佩。下面,查字典語文網小編還邀請大家一起來完成該篇文章的一些同步練習,希望完成練習后,同學們可以更好的做到溫故知新。
一、《出師表》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三.字詞解釋。
(一).重點詞語。
1.崩殂:死.崩.古時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秋:時3.殊遇:優待.厚遇。4.光:發揚光大。
5.恢弘:發揚擴大.6.引喻:稱引譬喻。
7.義:適宜.恰當8.臧否:善惡。
9.陟:獎10.昭:表明,彰顯11.理:治。
12.簡拔:選拔13.遺:給予14.咨:詢問。
15.裨:彌補16.性行淑均:淑:善均:平。
17.驅馳:奔走效勞18.不毛:不長草的地方。
19.攘除:排除,鏟除20.損:除去21.益:興辦.增加。
22.慢:怠慢.疏忽23.彰:表明.顯揚24.咎:過失。
25.諏:詢問26.效:實現27.誠:確實。
(二)通假字。
1.簡通揀:挑選。
2.闕通缺:欠缺.不足.缺點。
(三)古今異義詞。
1.卑鄙:古義:身份低微.見識短淺今義:品質低劣.下流。
2.痛恨:古義:痛心遺憾;今義:十分憎恨。
3.感激:古義:感動今義:激動感謝。
4.開張:古義:擴大今義:指商店開始營業。
(四)成語歸納。
1.開張圣聽:打開圣明的聽聞,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意見。
2.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觸犯法律5.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6.斟酌損益: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淚。
8.不知所云:不知道說些什么9.三顧茅廬:用來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危急存亡:情勢危險急迫,關系到生存或滅亡。13.裨補缺漏: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四.條件句。
1.分析蜀國(益州)當時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2.作者分析當時有利的主觀條件: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達蜀國形勢危機,令人擔憂的語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4.形成有利主觀條件的原因是:蓋追先帝之殊遇,預報之于陛下也。
5.作者向后主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是:。
(1)開張圣聽(廣開言路)(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嚴明賞罰)。
(3)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
6.作者提出“開張圣聽”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7.“妄自菲薄,引喻失義”造成的結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也。
11.第二段中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16.(1)寫作者生活恬淡,無意于功名利祿的語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負,品格高遠,生性超凡脫俗.不求功名,默默為蜀漢效力)。
(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無意于功名的名句。
(4)與”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句,表達了一種曠達高遠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
19.作者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為先帝奔走效勞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20.(1)寫作者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語句(臨危受命,寫盡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
(2)諸葛亮深情回憶追隨劉備創業時期處境艱難的句子(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句子)。
(3)劉備被曹操戰敗,諸葛亮臨危請命,出使東吳,以圖聯吳抗曹大計,在本文中自述為。
21.體現”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受命以來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礎):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3.受命以來的行動是: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24.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出師前的有利物質基礎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5.諸葛亮提到“先帝臨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寫出師表的戰略目標,自己的職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27.作者對漢室劉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個字概括為:報先帝,忠陛下。
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是: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五、問答題。
1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中向后主劉禪陳說了什么請求和愿望?)。
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后方,使“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計劃得以實現。
2諸葛亮對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是什么?哪一條是主旨所在?為什么?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主旨是:親賢遠佞。
這樣才能讓后主認識到只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使命。(只有以廣開言路為基礎,用賞罰分明的手段,方可達到親賢遠佞的目的。)。
3.全文的抒情線索是什么?
希望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成實興復漢室的大業。
4.本篇開篇有何特點?(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觀條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觀條件呢?)。
5.諸葛亮為什么要自敘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現劉備的知遇之恩和對他的極度信任,說明了創業維艱,表達了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
6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自敘本志和出身的?
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感激之情,以及對劉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為全篇議論作鋪墊。
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其中“報先帝”一語呼應上文哪兩件事?
三顧茅廬和白帝城托孤。
10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陳情的方式為下文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了突出先帝的三顧之恩,而“出師北伐,”“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報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1請寫出劉備給后主的遺詔,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體會:今天,我們仍要堅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對于小的缺點或惡劣的壞事要防微杜漸,因為小錯不改,慢慢會變成一種惡習,而不斷的積累善行,卻可以鑄造成優秀的品質,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終贏得人們的尊重。
親賢臣,遠小人。劉禪親小人遠賢臣,寵信宦官,昏庸無能,不辨忠奸。
有寬宏的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
“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15.談談親賢遠佞在當今的現實意義。
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敝挥杏H近賢人,才能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也只有疏遠小人,才能避免他們的不良影響。“孟母擇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親賢遠佞無論對于領導干部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借先帝之意,告誡后主(劉禪)要親賢遠佞”;“親賢臣,有利于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親賢臣,遠小人,有利于國家強盛發展”;“親賢遠佞,才能治理好國家”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六
《楊修之死》記敘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原因。主旨是表現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的性格特點,也表現了曹操的復雜性格,既十分奸詐,又有深謀遠慮。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將首級號令于轅門外”,寫楊修被殺及其被殺的原因。事情發生在魏蜀漢中之戰的最后階段。蜀兵據險固守,魏軍進退兩難,曹操猶豫不決。楊修根據魏軍當時的處境和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特點,將二者聯合起來分析,推斷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見他才思敏捷??伤肿宰髦鲝埖刈寣⑹總兪帐靶醒b,最后終于以“造言亂我軍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斬之”。
第二部分從“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至“修死年三十四歲”,是文章的插敘部分。主要敘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門內添活”的心意,表現了楊修才思敏捷。第二件事是與眾人分食一盒酥,表現楊修機智善辯。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夢中”斬近侍的真相,表現楊修目光銳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詐,同時也表現了楊修賣弄聰明,不顧后果的特點。第四件事寫楊修揭露曹丕密請吳質的事件,表現楊修雖然目光敏銳卻辦事粗疏。第五件事寫楊修授計曹植走出城門,表現了楊修的果敢。第六件事寫楊修幫助曹植擬寫“答教”。楊修能事先預測曹操欲問之事,讓曹植對答如流,確實表現出楊修的足智多謀,具有政治才干??墒撬k事不夠嚴謹,使人能有機會偷去他擬寫的“答教”,卻又顯得不夠精明。以上六件事又可以歸納為兩類:前三件為生活小事,因為鋒芒畢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為軍國大事,因為他卷入曹丕與曹植的繼承權的斗爭里面,導致了殺身之禍。
第三部分為最后三段。是文章的結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進兵,不過是為了證明楊修所言不過是一派胡言,想用贏得戰斗來維護自己的威信。不想卻戰斗失利,并且“折卻門牙兩個”,最后厚葬楊修下令班師。側面表明了楊修能洞察先機,卻遭斬首。暗示楊修以“惑亂軍心”之罪遭斬不過是個幌子罷了,真正原因還是楊修參與了曹丕、曹植的權力之爭,曹操早已有了“殺修之心”,這次不過是一個能堵人口嘴的極好的機會罷了。
文章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插敘手法的運用。全文共寫了七件小事,第一件事發生在漢中之戰,寫楊修被殺的經過及其被殺的偶然性,因此作者用了順敘手法。全文的第二到第七件事發生在漢中之戰前,是作者為了交待楊修被殺的根本原因,揭示楊修被殺的必然性,來補充第一件事而寫的。所以作者改用插敘。插敘的六件事情,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條理,巧妙異常,它是以曹操忌恨楊修的情緒逐步遞升為線索來安排先后順序的。從文章中的“操雖稱美,心甚忌之”,“操雖喜笑,而心惡之”,“操聞而愈惡之”,“愈惡之”,“因此亦不喜植”,“此時已有殺修之心”等語句中就可以得知。
插敘在文中有兩個作用:其一為深化主題塑造人物服務。它從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楊修、曹操的性格,充分說明了楊修之死的必然性,揭露封建統治者忌才的心理和扼殺才智之士的行為。其二,是文章美點的需要,順敘與插敘相結合,它使得文章波瀾起伏,富于變化,吸引讀者。
《楊修之死》以楊修被殺害為開端,以楊修被曹操忌恨為中心線索,以楊修被曹操厚葬為結局。文章開頭精彩,中間豐富,結尾有力,章法井然,首尾呼應。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七
如《愚公移山》就是一篇可以從多角度分析理解的課文,只要老師引導得法,通過讀后感的寫作練習,是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平時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對已成定論的觀點和見解、格言、成語質疑。如“老馬識途”這是人們公認的,現實生活中“老馬識途”式的經驗在當今社會是不是就這么重要呢?等等。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只要對所寫的對象,對寫作生活本身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至于落入俗套,才有創造性。
〖淺論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善于激“趣”。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新穎、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成為學生的迫切愿望。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要求學生對“愚公”的人物形象談談自己的想法。結果同學們談了許多新穎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移山”不如“搬家”,移山浪費財力物力人力太大,得不償失,愚公確實很“愚”;有的認為愚公不肯搬家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小農意識,安土重迂,老守田園;還有的說愚公頑固不化,不能博采眾人之言,只曉得盲干、苦干、蠻干……一節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
〖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二、逆向思維訓練。
蘋果落在牛頓頭上,牛頓由此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因為他運用了逆向思維:為什么蘋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實踐證明,對某些問題利用正向思維不易找到正確的答案,一旦運用逆向思維常常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這說明逆向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閱讀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逆向性閱讀分析。如指導學生閱讀《愚公移山》時,引導學生思考:有人說愚公若沒有神的幫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為什么不搬家呢?這不是名副其實的“愚公”嗎?教師逆向而指導學生思考,容易觸發學生的閱讀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種矛盾,學生能夠在思考后,產生一種質疑的品質。逆向閱讀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科學精神。
〖改革語文教學提高創新能力〗。
在質疑駁問中培養創新思維:
一直以來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大多高分低能。為此,要把學生的活動變為“思維體操”,強調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質疑或讓學生互相質疑,啟發學生多思,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如講《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時,引導學生逆向思維,提出“移山與搬家”、“移山與挖隧道”的看法。通過討論比較認為移山不如搬家,但為什么課本寫移山呢?學生質疑后領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學生觸類旁通,解決疑難,培養了其創新思維。創新思維來自質疑駁問?!八季S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八
1、了解《紅樓夢》的藝術成就,不斷提高古典文學修養。
2、討論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探究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
2、賞析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學難點】。
1、揣摩香菱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探討香菱學詩對我們學習語文有何幫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紅樓夢》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翻看副冊時,首先看見畫著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寫著: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這首判詞說的就是今天這篇小說的主人公——香菱。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影視劇作品中的香菱。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香菱學詩”。
二、資料助讀。
教師一邊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件,一邊依照課件中的內容進行介紹。
1、作者簡介。
2、《紅樓夢》簡介。
3、關于香菱。
三、泛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標示出香菱學詩的幾個階段,并畫出文中表現香菱專心學詩的語句。
四、精讀課文,突破重點。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各組選出代表發言。
1、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學方式有什么特點?
3、作者運用了怎樣的側面描寫?
教師明確:
1、香菱初學寫詩就寫出了那樣的好詩,決非偶然。作者認為這是由于她“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寫詩上,執著地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資質,入園前盡管家務繁忙,卻能忙中“偷空兒”讀幾首詩,這證明她決非一個“俗人”;入園后聽黛玉講詩,她的反應極快,例如黛玉談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她產即悟出“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這又證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尋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無論黛玉還是寶釵,對香菱的指導都用點撥的方式,三言兩語點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領悟詩中三昧。其三,大觀園是個美好的地方,跟園外黑暗、污濁的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香菱來到這里,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特別是寶玉、探春等人對她的關愛和贊揚,更使她感到人間的溫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聰明才智終于顯露了出來。正如寶玉所說,“這正是‘地靈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惰性的”。
2、黛玉講詩的針對性很強,一開講就針對初學詩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則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談及“立意”的重要性,這不僅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確了讀詩的要領。接著又針對香菱喜愛淺近詩句的傾向,給她開列了書目,按照當時人們“詩必盛唐”的主張,將王維、杜甫、李白三們大詩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對詩的品味。待到香菱讀完王維的五言律詩后,黛玉又跟她“講究討論”,一步步地深入詩的意境,真可謂循循善誘。
黛玉指導香菱寫詩也頗有特色,例如命題后,又指定了韻部,這看起來嚴了一點,但屬“十四寒”的字相當多,不限字,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對香菱的前兩稿,她的批評很嚴厲,卻又鼓勵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說。這種指導方式可謂嚴而不苛,引而不發,對“苦志學詩”的香菱來說是很適合的。
可以說,黛玉的正確指導也是香菱進步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學詩,定釵因和她同住蘅蕪苑,所見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說的“這個人定要瘋了”“可真是詩魔了”“你這誠心都通仙了”等語,都有從側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寶玉說的“我們成日吧說可惜他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學詩在周圍人們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賞讀課文,學習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師提示:曹雪芹是橫絕千古的天才,他善于運用細膩準確的語言塑造人物?!都t樓夢》中4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個個音容笑貌有別,性格鮮明獨特,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美感。人物出場入場、一顰一笑、歌哭笑罵、正經胡調等沒有一處不是活靈活現的。
1、學生篩選描寫香菱專心學詩的語句,并作簡短點評。
香菱面聆黛玉教誨后,于是按要求借書吟讀?!跋懔饽昧嗽?,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逼淇嘈?、專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贊嘆。
當香菱拿到寫作詩題后,“又苦思一回作兩句詩,又舍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或坐臥不定”終得一首,因措辭不雅要求重寫,“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這段文字表現香菱構思時的專注神情,“出神”說明浮想聯翩;“摳土”說明反復斟酌;“皺眉”說明用字不妥:“含笑”說明有了奇句,感到滿意、欣慰。
寫第三稿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甚至夢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香菱的苦心、專心、用心已到了癡迷的程度。
對這樣一個一心撲在詩歌創作中的人物,作者準確描寫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變化,聯系香菱的苦心學詩與她的悲慘身世,我們怎能不感嘆造物者的不公。這種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藝術手法,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值得我們借鑒。
2、聚焦側面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的豐滿、生動。
學生解讀文中有關寶釵、寶玉的相關語言描寫,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
寶玉:“這正是‘地靈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梢娞斓刂凉!?/p>
這些都是香菱苦志學詩在周圍人們心上的折光反映。側面烘托會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生動,更具體感人。
六、課堂小結。
香菱學詩,意趣無窮,印證了古已有之的治學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懸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頓悟”階段:“眾里尋他干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睆膽蚁氲娇嗨鞯筋D悟,曹雪芹為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詩的借鑒,更是做人成大事業大學問的道理。本文帶給我們的東西是值得反復玩味、終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業。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九
1.感知文意,理清故事情節,體會人物成長的心路歷程。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突破方法: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畫出文中體現心理歷程的語段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體會主人公成長歷程,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突破重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小說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修飾,符合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的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體驗法:在研讀中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铎?。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
同學們,從這幾句詩中我們能讀出什么?(孤獨)。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去品嘗一份孤獨,這份孤獨來自我們的同齡人杜小康,讓我們一路跟著他,沿著他的足跡,去走一趟孤獨之旅。(板書:孤獨之旅)【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感受孤獨,引起共鳴。
二、朗讀課文,感知“孤獨”
1.通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
思考:文章寫了什么事?
杜小康和父親一起去放鴨子,經受磨難,逐漸變得成熟、堅強的故事。
2.理清小說故事情節。學生交流,教師歸納:
家道中落,隨父放鴨--撐船趕鴨,初到葦蕩--葦蕩遇雨,經受考驗--與鴨共成長(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設計意圖】提煉內容,培養學生預習習慣和概括內容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十
情感該“煽”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過程,更是作者情感、教師的教學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溝通融會的過程。只有這三種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教學才會產生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把握知識、陶冶情操。如何激發學生情感呢?最切實、最有效的辦法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煽”起課文中的“情”,使之轉化為學生的道德情感。如講美國作家杰克.
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時,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領會文章所講述的淘金者迷路后,獨自置身于渺無人煙的蒼茫荒野里,面臨著種種生死考驗,感悟主人公只剩下一口氣與餓狼搏斗的驚人壯舉,體味到主人公頑強的求生意識和鋼鐵般的意志力,體味到“人”之偉大,進而激勵學生學習主人公“熱愛生命”。體味之際,讓人蕩氣回腸、熱血沸騰,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一種全新的境界。
〖努力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一、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自然地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
如果把整個教學看成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的話,那么導語就是連接每個階段、每堂課的中間環節,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俺猩稀?,就是把每一課納入整個教學內容的系列和教學行為系統,把這堂課看作已學過內容的自然延伸和已經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自然發展;“啟下”就是把學生導入到新的內容、新的行為的訓練中,給學生的認識過程增加新的刺激、新的興奮點。我在教《熱愛生命》這篇文章時就采用了這樣的導語:
臺灣作家張曉風以她優美的語句、抒情的文筆告訴了我們生命的本質:那就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教會我們敬畏生命。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是如此不易,我們在這世上生活、學習、工作,更是不易,所以更應該——熱愛生命。
這樣,記憶之門立即被打開了,學生們進入了“不隨意注意”的狀態,他們馬上集中精神,迅速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讓學生學會質疑〗。
如在學習《熱愛生命》一文時,有學生問:“同處荒原中的兩個淘金者,比爾要比“他”的處境好得多,結果為何比爾未能走出荒原,而‘他“終于活下來呢?”討論回答: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比爾把金沙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結果兩者都失去了;“他”拋棄了金沙而保住了生命,覺得生命是最重要的。由此,讓學生明白了這樣的道理,要熱愛生命,生命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如果,比爾與“他”一起拋棄了金沙,兩人合作,有可能一起活下來!這個問題的討論對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健全學生的人格是很有意義的。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一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詞語注音。
崢嶸()漣漪()懺悔()砰然()。
2、成語填空。
流()忘返鱗次()比通()達旦。
固執()見忍()不禁眾說紛()。
3、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崢嶸:高峻,突出。
b.漣漪:細小的波紋。
c.佇立:短時間站著。
d.頂禮膜拜: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二、閱讀理解。
(一)音樂之聲節選。
院長問一位戴眼鏡的修女:“你說,卡塔林嬤嬤,你覺得瑪麗亞怎么樣?”
卡塔林:“這姑娘才好呢……可有時候……”
院長又問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嬤嬤?”
阿格塔:“瑪麗亞很招人喜歡,就是有時候……有點怪。”
院長轉而又問:“索菲婭嬤嬤,你說呢?”
索菲婭:“哦,我非常喜歡她,可她總是愛闖禍,你說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問道。
貝爾塔:“她說的一點都不錯?!?/p>
修女們唱瑪麗亞:
貝爾塔(唱):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婭(唱):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
貝爾塔(唱):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準時,
索菲婭(唱):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
貝爾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飯挺準時。
貝爾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實就是如此。
眾修女(合唱):瑪麗亞不適合做修女。
在邊上好久沒開口的瑪格麗塔忍不住了。
瑪格麗塔(唱):我倒想替她說幾句。
院長:“你說吧,瑪格麗塔嬤嬤?!?/p>
瑪格麗塔(唱):瑪麗亞總叫我笑哈哈。
瑪格麗塔唱到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其他修女也一齊放聲地笑了。
院長見狀無可奈何地搖搖頭。
院長(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1、在眾修女的眼中,瑪麗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2、為什么眾修女說瑪利亞不適合做修女?
3、“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痹洪L的這句唱詞該怎樣理解?
4、從描寫的角度看,節選文字是對瑪利亞的什么描寫?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采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形象、今昔故鄉的環境、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分析,使學生領悟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走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在寫作方法上,領悟在景物描寫和肖像描寫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3.品味文中議論性的語句,體會它們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文章中心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導入。
(學生發言)。
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2.介紹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政權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尤其是農*,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
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從*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3.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選自《吶喊》(小說集)。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熟悉課文。
2師生討論交流課文脈絡并歸納: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干部分。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線索和情節,對課文已比較熟悉,現在我們來討論閏土的形象塑造。
二、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明確:
(1)外貌對照: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鼙M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2)動作、對話對照: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凄涼——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后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t疑麻木、痛苦難言。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把父鐑骸备姆Q“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饑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昂裾媳凇本褪撬^“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后對照:
對我: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獙⑾M耐杏谏耢`。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
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的典型。
三、楊二嫂人物形象:
(外貌、對話、動作描寫。朗讀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說對楊二嫂的描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
外貌描寫——“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對話描寫——。
動作描寫——。
——她的說話和動作表現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閏土這一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說豐富的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二、講讀第三段,離開故鄉:
這一段主要寫“我”離別故鄉時的悵惘情緒和對未來的希望。
明確: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里的三個“辛苦”含義各不相同,第一個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個有“辛勤、勞苦”的意思,指閏土的生活;第三個有“鉆謀、妄為”之意,指官、紳一類人物及楊二嫂們的生活,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學生齊讀86~88自然段)。
(2)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三“我”的人物形象:
(心理描寫。主要采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小說不同于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F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復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后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斗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理解課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明確: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說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五、小說的主題思想: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從*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板書設計:
過去故鄉——美好——神往。
現在故鄉——蕭條——失望。
未來故鄉——美好(水生和宏兒)——希望。
少年閏土——銀項圈少年充滿活力。
中年閏土——木偶人仿佛石像一般。
年輕楊二嫂——安分守己。
年老楊二嫂——尖酸刻薄庸俗勢力。
主題:中國人精神的麻木。
底層*眾的貧苦生活。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