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依法治國,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理念。這一理念為我們黨和國家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深入思考和總結依法治國的意義,以及通過依法治國帶來的變化和挑戰。
依法治國是一種國家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穩定社會秩序,推動國家發展。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法制建設相對滯后的國家,很多時候法律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實施。然而,隨著法治意識的普及和人民素質的提高,依法治國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代名詞。通過法治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將有效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涉,真正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依法治國的變化是明顯的。不僅法律的制定、宣傳和實施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還有一些成果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依法治國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如法治觀念的普及和教育、法律體系的建設等。同時,法治的過程也將面臨著一些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如政府自覺遵守法律的程度、司法公正性等。
依法治國的實踐可以總結出幾點經驗。首先,要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人民是法治的主體,只有當人民具備了法律意識,才能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其次,要持續完善法律體系,確保法律的科學、公正。一個健全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最后,要加強法律實施的監督和評估,確保法律得到有效執行。只有通過監督和評估,才能保證法律的實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國的國策,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通過依法治國,我們將會迎來更加穩定和繁榮的社會,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將會進一步提高。當然,依法治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我們的長期堅持和不懈努力。
總結。
依法治國是一種理念和方法,它對于我國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依法治國,我們能夠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依法治國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需要我們積極應對。總的來說,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們應該堅信這一理念,并為之努力奮斗。通過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們能夠實現一個更加公正和法治的社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二
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我深刻認識到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在我日常工作、生活中,我深入領悟到了依法治國的意義和其中的奧秘。以下是我對依法治國工作的幾點體會和心得。
依法治國,首先是尊重法律。法律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準則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法律也是國家權利和義務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不以自己的意愿為轉移,不隨意破壞社會秩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擁有安全和和諧的社會環境。
依法治國不僅具有法律意義,也體現了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國家的管治,政府的管理,國家的發展,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機制來規范和管理。依法治國可以為政府提供更為明確的工作任務,實現政治權利的規范化和政策的合法化。同時,依法治國也能夠使國家擁有更好的經濟發展狀況,促進社會公正與和諧。
依法治國,不僅對國家的政治、法律意義巨大,更需要我們了解它在經濟方面所體現的意義。現代經濟體系的運作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障,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加注重法治化的經濟發展。在依法治國的環境下,國家的經濟活動會更加有序、健康地進行,并且可以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只有這樣,我們的經濟才能更加穩定和可持續地發展。
依法治國的社會意義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和生命的尊嚴。在依法治國的環境下,人民感到安全和自由,人民可以在更加公正和和諧的基礎上進行工作和生活。這對于我們這些普通公民而言,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當下社會多元化、因經濟快速發展而導致的社會矛盾等問題上,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則可以為社會普遍帶來更多好處。
依法治國,不僅是政府和國家機關的職責,也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共同參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始終遵守法律,自覺尊重、維護和利用法律來調和人際關系,避免產生矛盾。同時,我們還可以積極為法制宣傳和普及工作作出自己的貢獻,為健康和平的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為我們未來民主、法制化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總之,依法治國是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要認真學習法律,尊重法律,協助政府開展依法治國的各項工作,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更加和諧、更加安全、更加公正的社會環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三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權利在內的各種權利都由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權利也必須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規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什么時候重視法制建設,什么時候人民民主就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證莫過于“文化大革命”,無法無天,踐踏法制,砸爛公檢法,搞所謂的“大民主”,其結果是人人自危,每個人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反過來,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法制的軌道上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才能保障社會主義民主的健康發展。實行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證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真正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不僅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國的過程,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過程,法治重視和強調公民的依法有序參與。因此,這一過程的本身也是一項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實踐。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實施,必將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的不斷發展。只有依法治國才能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向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范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黨的xx大報告對依法治國的含義做了界定:“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樹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權的觀念。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會都必須樹立有效的權威,沒有權威就沒有秩序。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形態,決定了一個社會中不同的權威。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法律具有規范相和確定性,非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廢止。這種法律所獨有的確定性,使人們根據法律的規定可以清楚地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時間內,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以國家權力為后盾,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違反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些特征,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崇高的權威性。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如果根據不同的社會規范所作出的行為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最終衡量和評判的標準只能是依據法律。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尊重和服從法律,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憲法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權利的保證書,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切實增強憲法觀念,樹立忠于憲法、遵守憲法和維護憲法的自覺意識,堅決同一切違反憲法規定、破壞憲法權威的行為作斗爭,在全社會切實樹立起憲法的權威與尊嚴。也就是必須樹立執法和司法權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如果執法機關威信掃地,司法沒有權威,就難以有效樹立起法律的權威。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廠“只要有理怎么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包括有些自認為“有理”的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切實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沒有執法部門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再好的法律,也難以彰顯其權威性,難以起到規范人們行為,規范社會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國法學家培根所說:“一次不公平的判決比多次不公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多次不公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敗壞了。如果專門的執法機關尚且不能嚴格執行法律,怎么能夠要求廣大公民、社會團體嚴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證明,凡能做到執法如山,法制的權威與尊嚴就能得到較好的維護,就能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就能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在我們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更需要做到這一點。現在執法活動中出現的“執行難”、襲警等現象,雖然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但由于有的執法部門執法不公而影響了這些部門的公信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是維護法律權威的一項重要措施。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是一場從思想觀念到實際行動的深刻革命,也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政法機關作為國家專門的執法司法力量,肩負著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重要使命。全體政法干警必須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自覺用這一理念指導執法司法行為。努力提高法律素養,是我們政法干警實踐依法治國理念的前提和基礎。政法機關是專門的執法機關,幾乎每天都在與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這種專業性很強的特點,決定了政法干警必須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學法、知法、懂法,是對每一個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對于政法干警來說,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具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對國家的重要法律法規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違法;二是對與自己履行職責有關的法律法規要熟練掌握、熟練運用。當前,從總體上來說,廣大政法干警學習法律的風氣很濃,政法隊伍的知識化、專業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嚴格執法是法治是依法辦事觀念對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圖再美好、法律結構再嚴謹、法律規定再具體、法律條文再完善,但如果執法不嚴,在現實中得不到切實執行,等于一紙空文。不僅如此,如果執法不嚴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就會使社會公眾普遍產生對法律的輕視和忽略心理,從而對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造成嚴重損害,依法治國也就無從談起。執法行為的合法性又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個方面。所謂實體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確授權的前提下,執法機關對執法當事人作出的處理決定要嚴格符合法律的具體規定,而不能沒有法律依據,也不能任意適用法律。現實當中,一些執法人員把自己和法律劃等號,認為“我自己就是法律”,執法的隨意性很大,如交警執法中的“開口罰”,有的審批部門“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這些都是執法理念不端正導致的違法行為,應當按照嚴格執法的要求認真加以整改。所謂程序合法,就是執法行為應當嚴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嚴格執法的重要依據,也是嚴格執法的重要保障,同時還是遏制執法過程濫用職權和腐敗現象的重要武器。在現實當中,由于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缺乏程序意識,不重視、不嚴格遵守執法程序,應當履行通知的手續而不通知,應當告知相對人的權利而不告知,應當?行聽證的而不舉行,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也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造成執法不公、引起執法相對人不滿的重要原因。因此,執法人員應當切實增強程序意識,自覺做到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手續執法。這是依法辦事原則對執法結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體現,嚴格執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體到執行某一部法律,檢驗我們執法行為合法、正當與否的一項重要標準,就是執法的結果是否符合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強調執法結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強調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尤其要克服當前執法環節中存在的部門保護、地方保護、只重視單位利益和個人主義的傾向。比如,罰款作為一項行政處罰,其目的本來是維護某一方面或者領域的社會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門卻將罰款作為創收謀利的手段,甚至強行制定并分配罰款指標,這就背離了法律設定罰款處罰的初衷。類似這種目的不正當的執法行為,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切實加以克服和糾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應盡責任。特別是領導干部更應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對于培養整個社會依法辦事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會公眾眼里,執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權威和形象,執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執法者能夠自覺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就為全社會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從而給社會和廣大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帶來積極影響。反之,如果執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執法犯法,帶頭破壞和踐踏法律,那么,也同樣為全社會樹立了一個惡劣的典型,普通群眾也會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進而產生對法律尊嚴的輕視和對法律權威的懷疑。同時,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尊重,是對自己的尊重。因為我們是執法者,法律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們自己不帶頭遵守法律,不去維護法律的權威,導致整個社會輕視法律,到最后,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職業也就不會被社會所尊重,也就喪失了價值和尊嚴。因此,每個政法干警都應當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識,始終牢記自己所肩負的神圣使命,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克服特權思想,從我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時時自覺遵守法律,努力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以模范守法的實際行動,贏得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的尊重和對執法者的信任,從而使依法辦事的觀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動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實施。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自覺接受監督,就是在行使執法司法權力的各個環節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制約,并把監督制約作為推動和改進工作的動力,保證和促進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絕不能認為監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應切實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接受監督既是憲法和法律的明確要求,是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證,是防止和糾正執法不公、執法違法的重要途徑,也是對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幫助、支持和關愛。一些干警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條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監督,結果是既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也給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損失。因此,每個政法部門,每個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監督就是愛護”、“嚴是愛、寬是害”道理,真誠歡迎監督,主動接受監督,自覺把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執法辦案的全部活動置于各方面的監督之下。審判、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憲法和法律的明確規定。但是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并不意味著不要監督,更不能以此為借口排斥監督,任何權力都必須受到監督,司法權力也不例外.實際上,政法各部門對建立完善監督制約機制高度重視,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很強,比如,有的政法機關就曾作出過自覺接受輿論監督的規定,有的政法機關領導同志多次強調各級部門和工作人員要強化接受監督的意識。與此同時,我們所主張和實行的監督,是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監督,這種監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預,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對辦案過程中違法行為的監督、糾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機關具體處理案件。因此,監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當監督與不正當、非法干預之間的界限,嚴格依法監督。總之,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和接受監督是有機統一的,共同目標是正確行使權力,保證執法公正。
政法各部門在刑事訴訟活動中要忠實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重要原則,特別是要注意克服和糾正實踐中重配合、輕制約的錯誤認識和做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加強監督,共同致力于公平正義目標的實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四
依法治國是新時代下中國不斷推行的重要方針,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法制體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國家治理水平。在實踐中,我慢慢感受到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意義,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其中的一些啟示和感悟。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依法治國是構建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重要措施,法律是治國的基礎和標志。只有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執行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權利和利益,實現社會的公正公平。近年來,中國依靠創新發展和法制建設,呈現出嶄新的局面,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為新時代的中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時,在法治的支持下,各地不斷探索和創新,優化各項制度和建設,為社會的穩定和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二段:依法治國是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和重塑社會道德風尚的必要手段。
依法治國是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和推動社會道德建設的必要手段。法律是提升國家治理水平的關鍵,包括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和調整。依靠法律手段,可以優化國家機制和管理模式,彌補調控的缺失和失誤。同時,法律也是培育文明風尚的各項制度的基礎,為社會文明建設和道德進步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第三段:依法治國是保障人民權益和促進社會公正的有效保障。
依法治國是保障人民權益和促進社會公正的重要保障,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必要途徑。法律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保障措施,是通過法律制約和保護公共利益,防止個人不當行為和對社會秩序可能產生的破壞,進而提升社會公正,保障人民權益的有效途徑。
第四段:依法治國需要不斷構建完善的法治體系和法治文化環境。
依法治國需要不斷構建完善的法治體系和法治文化環境。這些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關系到法制體系的穩定和發展。只有通過規范化、法治化和標準化建立法制環境,才能更好地落實依法治國的理念和實踐,保障人民權益,推進社會公正和發展。
第五段:依法治國需要全民參與和貫徹,強化法律制度認知和意識。
依法治國需要全民參與和全體公民的貫徹。而且,作為人民和公民應該具備相關的法律意識和認知,及時掌握法律信息,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司法素養和意識,以確保依法治國落實的效果和影響更廣泛、更深入,助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總之,依法治國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是保障人民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手段,對于中國的發展和前進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作為未來的中國公民,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法治的重要性和意義,支持和積極參與到依法治國的行動中。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五
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我對依法治國的意義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第一段:法治是一種保障權利的機制。
法治的出現和發展是為了保障各個群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為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提供有力支撐。通過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法治能夠確保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和政治權利等得到尊重和保護,使社會成員能夠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追求個人發展,享受公平正義的待遇。同時,法治也是保障國家治理正當性的重要標準,它能夠規范政府行為,防止濫權和腐敗,促進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信與合作。
第二段: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依法治國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有助于解決社會矛盾和化解社會危機。法治的基本原則是公正、公平、公開,它對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規范和約束,減少了不正當行為的發生,保護了社會中弱勢群體的利益,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同時,法治還能夠提供一個公正的司法環境,使糾紛得以有效解決,增加社會的和諧和凝聚力。
第三段:法治是國家發展的動力。
依法治國可以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加快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法律的存在和實施通過規范和約束經濟活動、社會行為和政府行為,推動各個領域的發展。法治通過確立財產權保護、市場競爭秩序、知識產權保護等規則,為各行各業提供了良好的經營環境,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法治也為社會創新和個人發展提供了保障,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和對合法創新的鼓勵,鼓勵人們在各個領域進行創新和探索。
第四段:法治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依法治國可以增強國家的軟實力,提高國際影響力和議題話語權。法治國家的建設有助于提高國家的法律水平和法治意識,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意識,增加國家的法治形象和公信力。同時,在國際事務中,法治的原則和要求也得到了廣泛認同和尊重。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拓展國際合作的領域,通過法治手段解決國際爭端,提高國際話語權,有助于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第五段:加強個人的法治意識。
作為普通公民,我們應該積極參與依法治國,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法治從根本上要求公民應該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維護法律,作為個體應該尊重社會權益,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和責任。我們應該增強對法律的學習和了解,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總結: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和動力,是社會穩定和諧的保障,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作為公民,我們應該積極參與依法治國,增強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夠共同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和諧、法治的社會環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六
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我一直都對法治社會充滿了好奇。最近有幸參觀了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展覽,收獲良多,頗有感觸。在這次參觀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法治對于社會穩定與公正的重要作用,并從中領悟到依法治國的意義和實踐。
首先,參觀展覽使我深刻認識到法治對于社會穩定的不可或缺性。在展覽中,我了解到一個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穩定正是依靠法治的保障。法律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準則,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公民,確保每個人都能在公正的環境中生活。只有依法治國,才能確保社會的秩序井然,人們才能夠相互信任,共同努力。
其次,依法治國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參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法治中的平等原則是多么重要。法律面前,不分貧富、不論地位,每個人都應該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維護。任何一個公民,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否則就會破壞了社會的公平公正,造成不穩定因素。
此外,在參觀展覽中,我對依法治國的實踐有了更多的了解。法治并不僅僅是借助于法律制定來達到目的,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法治需要政府、法律從業者、社會組織以及每一個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斷地完善法制,推動法制建設,才能夠更好地保障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
在展覽中,也提到了法治的進步性。世界是變化的,社會發展是不斷前進的。與此同時,法律也需要不斷進步和變革。法治的進步性意味著法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既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又要能夠隨時做出調整,確保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法律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維護社會秩序。
最后,參觀展覽也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重要性。法治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法治的受益者,也是法治的參與者。我們應該積極學習法律知識,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并在法治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無論是守法自律,還是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我們都可以為法治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
通過參觀依法治國的展覽,我深刻的意識到法治社會穩定與公正的重要性,了解到法治體系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中的挑戰。作為一個公民,我也明白了自己應該對法治建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識,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積極參與到社會的建設中去,為構建法治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七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權利在內的各種權利都由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權利也必須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規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向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范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黨的大報告對依法治國的含義做了界定:“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樹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權的觀念。
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如果根據不同的社會規范所作出的行為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最終衡量和評判的標準只能是依據法律。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尊重和服從法律,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憲法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權利的保證書,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切實增強憲法觀念,樹立忠于憲法、遵守憲法和維護憲法的自覺意識,堅決同一切違反憲法規定、破壞憲法權威的行為作斗爭,在全社會切實樹立起憲法的權威與尊嚴。也就是必須樹立執法和司法權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如果執法機關威信掃地,司法沒有權威,就難以有效樹立起法律的權威。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廠“只要有理怎么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包括有些自認為“有理”的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切實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沒有執法部門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再好的法律,也難以彰顯其權威性,難以起到規范人們行為,規范社會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國法學家培根所說:“一次不公平的判決比多次不公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多次不公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敗壞了。如果專門的執法機關尚且不能嚴格執行法律,怎么能夠要求廣大公民、社會團體嚴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證明,凡能做到執法如山,法制的權威與尊嚴就能得到較好的維護,就能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就能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在我們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更需要做到這一點。現在執法活動中出現的“執行難”、襲警等現象,雖然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但由于有的執法部門執法不公而影響了這些部門的公信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是維護法律權威的一項重要措施。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是一場從思想觀念到實際行動的深刻革命,也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政法機關作為國家專門的執法司法力量,肩負著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重要使命。全體政法干警必須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自覺用這一理念指導執法司法行為。努力提高法律素養,是我們政法干警實踐報告依法治國理念的前提和基礎。政法機關是專門的執法機關,幾乎每天都在與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這種專業性很強的特點,決定了政法干警必須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學法、知法、懂法,是對每一個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對于政法干警來說,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具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對國家的重要法律法規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違法;二是對與自己履行職責有關的法律法規要熟練掌握、熟練運用。當前,從總體上來說,廣大政法干警學習法律的風氣很濃,政法隊伍的知識化、專業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嚴格執法是法治是依法辦事觀念對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
圖再美好、法律結構再嚴謹、法律規定再具體、法律條文再完善,但如果執法不嚴,在現實中得不到切實執行,等于一紙空文。不僅如此,如果執法不嚴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就會使社會公眾普遍產生對法律的輕視和忽略心理,從而對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造成嚴重損害,依法治國也就無從談起。執法行為的合法性又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個方面。所謂實體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確授權的前提下,執法機關對執法當事人作出的處理決定要嚴格符合法律的具體規定,而不能沒有法律依據,也不能任意適用法律。現實當中,一些執法人員把自己和法律劃等號,認為“我自己就是法律”,執法的隨意性很大,如交警執法中的“開口罰”,有的審批部門“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這些都是執法理念不端正導致的違法行為,應當按照嚴格執法的要求認真加以整改。所謂程序合法,就是執法行為應當嚴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嚴格執法的重要依據,也是嚴格執法的重要保障,同時還是遏制執法過程濫用職權和腐敗現象的重要武器。在現實當中,由于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缺乏程序意識,不重視、不嚴格遵守執法程序,應當履行通知的手續而不通知,應當告知相對人的權利而不告知,應當舉行聽證的而不舉行,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也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造成執法不公、引起執法相對人不滿的重要原因。因此,執法人員應當切實增強程序意識,自覺做到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手續執法。這是依法辦事原則對執法結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體現,嚴格執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體到執行某一部法律,檢驗我們執法行為合法、正當與否的一項重要標準,就是執法的結果是否符合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強調執法結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強調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尤其要克服當前執法環節中存在的部門保護、地方保護、只重視單位利益和個人主義的傾向。比如,罰款作為一項行政處罰,其目的本來是維護某一方面或者領域的社會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門卻將罰款作為創收謀利的手段,甚至強行制定并分配罰款指標,這就背離了法律設定罰款處罰的初衷。類似這種目的不正當的執法行為,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切實加以克服和糾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應盡責任。特別是領導干部更應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對于培養整個社會依法辦事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會公眾眼里,執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權威和形象,執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執法者能夠自覺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就為全社會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從而給社會和廣大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帶來積極影響。反之,如果執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執法犯法,帶頭破壞和踐踏法律,那么,也同樣為全社會樹立了一個惡劣的典型,普通群眾也會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進而產生對法律尊嚴的輕視和對法律權威的懷疑。同時,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尊重,是對自己的尊重。因為我們是執法者,法律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們自己不帶頭遵守法律,不去維護法律的權威,導致整個社會輕視法律,到最后,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職業也就不會被社會所尊重,也就喪失了價值和尊嚴。因此,每個政法干警都應當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識,始終牢記自己所肩負的神圣使命,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克服特權思想,從我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時時自覺遵守法律,努力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以模范守法的實際行動,贏得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的尊重和對執法者的信任,從而使依法辦事的觀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動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實施。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自覺接受監督,就是在行使執法司法權力的各個環節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制約,并把監督制約作為推動和改進工作的動力,保證和促進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絕不能認為監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應切實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接受監督既是憲法和法律的明確要求,是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證,是防止和糾正執法不公、執法違法的重要途徑,也是對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幫助、支持和關愛。一些干警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條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監督,結果是既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也給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損失。因此,每個政法部門,每個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監督就是愛護”、“嚴是愛、寬是害”道理,真誠歡迎監督,主動接受監督,自覺把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執法辦案的全部活動置于各方面的監督之下。審判、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憲法和法律的明確規定。但是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并不意味著不要監督,更不能以此為借口排斥監督,任何權力都必須受到監督,司法權力也不例外.實際上,政法各部門對建立完善監督制約機制高度重視,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很強,比如,有的政法機關就曾作出過自覺接受輿論監督的規定,有的政法機關領導同志多次強調各級部門和工作人員要強化接受監督的意識。與此同時,我們所主張和實行的監督,是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監督,這種監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預,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對辦案過程中違法行為的監督、糾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機關具體處理案件。因此,監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當監督與不正當、非法干預之間的界限,嚴格依法監督。總之,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和接受監督是有機統一的,共同目標是正確行使權力,保證執法公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八
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優秀7篇】,供你選擇借鑒。
依法治國,要“治”的“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是創造了連續36年快速發展奇跡的大國;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目標的大國。但正因為目標越來越近,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驚險的一跳、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飛躍,都充滿了機遇、希望、挑戰和變數,所以中國更需要用法治來護航。依法治國,要有非凡的大氣量、大定力。
依法治國的大氣量,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個“百川”,從時間的跨度看,包括善于吸納人類政治文明史上一切優秀法治文明成果。法治,說到底,就是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如果說諸多科學的發明使人類學會駕馭自然,法律的發明則使人類學會駕馭自己。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有了法治,人類就能駕馭自己,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不斷進步,向著光明前進。畢竟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法治與秩序是人類的遵循。
這個“百川”,從空間的跨度看,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面對和解決的法治問題的總和。凡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解決好法治和人治關系的。而一些國家雖經百般努力總是不能邁進現代化的門檻,無不與法治不彰有關。所以,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當然要特別善于學習,善于借鑒各國法治的有益經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提法本身就顯示著面向世界、善于借鑒的氣量和氣魄。
依法治國的大定力,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這個大定力,還來自中華文明的大氣場。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例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德治禮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可以汲取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不斷增添我們的定力。
我叫閆暢,是來自日照第二實驗中學一名幸運的中學生。說我幸運,因為我出生在一個嶄新的時代,生長在一個法治的社會,一個法治的國家。
當我們站在歲月的肩膀上遠眺,我們看到了,看到了那個舊社會里,封建腐朽的中國,看到了那個千瘡百孔,令人心酸的中國。但此時此刻,我站在這里,用語言的力量來傳達我的情感,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我們和平法治的國家,歸功于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從小,家里的老人就教我們:無規矩不成方圓。后來,老師告訴我們: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憲法》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如甘露,如陽光;對于我們而言,如鎧甲,如標桿。
愛國、守法,不止是說說而已。
我們作為一位炎黃子孫,有責任去維護我們祖國的和諧,而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該去了解、去遵守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生活中,時常會有同學說,憲法離我們很遠。但是,你是否知道,我們時時刻刻受著憲法的保護?我們每天上學、接受教育,是遵守《憲法》,我們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遵守《憲法》,我們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遵守《憲法》,可見,《憲法》就在我們身邊,《憲法》陪伴我們成長。劉媛媛發表過一篇演講,叫《年輕人能為世界做什么》,她說總有一天銀行行長會是九零后,企業家會是九零后,甚至國家主席都會是九零后。其實同樣,總有一天我們也會長大成人,也會成為這個社會的主角,那么我想問大家,如果在那一天,我們又能為這個世界做什么?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做什么呢?我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那種站在風口浪尖上去把握國家命運的人物,你我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升斗小民,是這個龐大的社會機器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但我相信有一件事情我們都可以做到,那就是遵守《憲法》,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用我們的法律知識,為我們的國家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讓我們用憲法規范自己的行為,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全面深刻理解憲法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憲法意識、公民意識、愛國意識和民主法治意識,大力弘揚法治精神。不僅自己遵紀守法,同時把法制意識宣傳給周圍的人,真正做到憲法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憲法更在我們的心中。
憲法很薄,也很重。它的沉重,是我們十三億炎黃子孫的信念與希望,更是照亮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照亮這個嶄新時代的曙光!所以,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學習憲法遵守憲法,以憲為綱,知法守法,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中學生!
我清楚的認識到我們大學生應以身作則,做到學法、懂法、用法,完善自我的法律意識,全面弘揚依法治國的精神。該報告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中心議題,研究部署深化國家法治建設的重大問題,此次會議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深刻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厲行法治、依法治國的決心和勇氣。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向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范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國家應確實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人人信法、守法、服法和護法的基礎。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而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實現司法公正,確保嚴格執法,必須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陽光是最好的反腐劑。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就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弘揚法治精神,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深刻內涵。隨著法律條文逐漸變為社會行動,對法治的信仰將融入公民的血液中。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司法公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深刻內涵。隨著法律條文逐漸變為社會行動,對法治的信仰將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制度化,法律規范化。它要求我們全體公民特別是執法者,自覺養成遵紀守法,維護法律權威,提高嚴格依法辦事的思想意識,通過學習,應該把握三個基本內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三是嚴格依法辦事,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嚴禁不作為,失職、瀆職等違法行為。其次要結合基本要求努力做到法律至上,提高法律素養,支持嚴格執法,模范遵守法律,以規范守法行動,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任。
堅守和踐行法治,全面深化國家法治建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可以從以往一個個成為公共事件的法律事件及平反冤假錯案的艱難過程中得到證明。但法治,是必由之路,它既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和目標,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加以推進。如今,人們從中央的決心、公眾的關切和輿論的聚焦中,也已深深感受到了法治的不竭能量,看到了法治中國的光明前景以及它給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發展帶來的新的希望。
我們知道,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同學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收到各種新鮮的事物,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你們是否能分辨得清楚?同學們是否想過你們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受到法律約束,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是不可侵犯的,誰違犯了法律就必定受到法律的懲罰。要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就要學法、懂法、守法,只有遵紀守法了,才能保護好自己。
這里給同學們講一個關于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事例,題目是走路也要有"規矩"。聽到這個題目,有的同學一定會感到可笑,"別逗了,走路誰不會呀!"這里講的"走路"是講過交通路口時應該何時走,如何走。有的同學在馬路上玩耍、游戲,甚至在馬路上相互追逐打鬧,這正說明他們沒有意識到危險性。南京某小學二年級學生王誠就是因為沒有這樣的意識,失去了一條腿,留下慘痛的教訓。一天傍晚,王誠瞞著爸爸媽媽溜出家門找同學一起玩捉迷藏。一個同學在前逃,王誠在后追,不知不覺中跑到了一個交叉路口。被追的小朋友怕被捉住當"俘虜",就飛快奔到了馬路對面。王誠一心想追上他,也急急地沖過馬路。就在這時,一輛貨車駛來,司機發現了他們,雖然馬上猛踩剎車,但由于距離太近,貨車右后輪仍然碰到了王誠的雙腿,他倒下了,鮮血流了一地。后來王誠雖被及時送到了醫院,但由于傷勢太重,當天夜里,醫生們作出了截除他右腿的決定,如不這樣做,一旦傷口惡化,性命也難保。王誠雖然活了下來,但右腿卻失去了,從此,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一塊蹦蹦跳跳地玩啦!可見,遵守交通法規是多么重要啊!
有的同學其實很聰明,但他不用在學習上,而是用在調皮搗蛋上,喜歡逞強好勝,有事沒事惹一下其他同學,比如別人走路時他突然伸出一只腳將別人絆倒;有些同學喜歡打架,將別的同學打傷;有些同學不愛護公物,故意毀壞公共場所的物品;有些同學以大欺小,沒有錢買東西吃、沒有錢進游戲室、網吧就強行向弱小同學索要等等行為都是法律不允許的,如果情節嚴重的話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在這里我要告訴同學們平時一定要聽老師和家長的話,遵紀守法。
同學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知法守法,與法同行,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護法,做一個勤奮好學的好學生吧!
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這“規矩”就是“法律”。“法律”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行為準則”。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準則。正是由于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明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基本建成。為了更好落實這些目標任務,黨中央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就是要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強化黨中央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領導,更加有力地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國家穩定、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回顧歷史,法令行則國治國興,法令弛則國亂國衰。保障穩定最根本、最靠得住的措施是實行法治。因為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法律具有權威性,集中體現了人民的愿望、黨的主張和國家的意志;法律規范明確具體,具有普遍約束力;法律具有科學性,反映客觀規律。我國法律的這些特性是其他社會規范不可替代的。為此,依法治國是保證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當今這個經濟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淡化道德意識,甚至有人討論起一些傳統美德是否過時的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呼吁法律來維護我們的社會秩序。面對金錢的誘惑,有些為了一個“利”字,背離職業道德,背離良心,鉆法律的空子。但我們的法律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現在是“法治”社會、文明時代,“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時刻規范著我們的行為。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堅信法律的正義性,并學會捍衛它。我們只有學法、懂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公民。為此,對于法律,我們必須了解它、學習它、遵守它。良好法制的建立,是反映了對國家民族未來前途的認知和關懷。
為此因以加強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方向。從現在起加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步伐,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才能建成全面的完善的理想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用法,黨員干部要做到適時恰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一是要自覺地學法,深刻理解法律的內容和意義,在學習掌握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的重點要點之后,還要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培養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理念,提升法治思維能力。黨員干部法治思維理念的養成,需通過法治學習、教育、培訓、宣傳等途徑,使法治思維成為黨員干部一種自覺的意識,讓法治思維潛移默化地運用在日常工作中,從而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三是要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工作中應主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做到用法治理論指導實踐,用法治實踐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古語云“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如果法律實施不力,再好再多的法律也無濟于事,因而建立法治建設工作機制、強化工作中的法治能力考核變得非常必要。首先需明確各級部門法治建設目標、任務和責任,建立完善的法治建設工作機制。其次是要積極探討建立適應法治內在要求的干部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將法治指標作為黨員干部考核和任用的一項重要內容,把依法執政納入對黨員干部的考核當中,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通過獎勵、晉升等激勵機制,引導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并重視提拔任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于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干部。從而促使黨員干部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日常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應大力推行問責制,強化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通過考核不斷提升領導干部的履職水平和法治能力,使真正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落到實處。
廣大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核心在于能否處理好權力和法律法規的關系,做到依法用權。這就必須讓權力進入法治的軌道,強化公開,讓廣大群眾在公開中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廣大黨員干部能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確保他們在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上不存在偏差,達到法治實效。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只有各級黨員干部充分具備了法治思維和提升了法治能力,才能依法履職、依法決策,才能更好地推進各項工作健康有序開展,才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貧窮與落后絕不是社會主義。而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經濟發達,社會進步,國家強盛,就必須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設起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自主、平等、誠實信用等屬性,必然從客觀上要求法治。市場不是萬能的,也存在消極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否則就會成為無政府經濟。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實質上是經濟法治化的過程。
完全可以說,沒有依法治國,沒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就不可能有給人民帶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生產力持續、協調、高速的增長。
二、依法治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13億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它和人民當家作主緊密相聯,休戚相關。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堅實基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80年代初,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治國方略的高度來講,就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使人民當家作主真正在中國落實,都必須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需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個締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不能想象,社會主義不是文明的,是野蠻的;不是進步的,是落后的;不是發達的,是衰退的。要想使我們國家精神文明發展,社會能夠全面進步,就需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樹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蕩滌利己主義的濁水;培植遵紀守法的社會環境,消除公共生活中的無序狀態;繁榮催人奮進的文學藝術,掃除精神垃圾;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打擊和取締腐朽沒落的吸毒販毒,賣淫嫖娼,拐賣婦女兒童活動,這一切都需要加強法治。
四、依法治國,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國家穩定,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特別是今天,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形勢是:在國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20世紀90年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西方發達國家控制著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仍然猖獗,他們在政治上對我們搞顛覆、滲透,經濟上搞制裁封鎖,意識形態上搞西化、分化;在國內,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偉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存在不少不安定因素。因此,社會穩定,政局穩定,國家穩定尤其重要。歷史經驗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保持穩定最根本的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為它最具有穩定性、連續性,不會因領導人變動而變動,不會因領導人的注意力變化而變化;它最具有權威性,具有普遍約束力。在改革開放以前,黨和國家的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這就使個人意志很容易左右黨和國家的決策。一旦掌握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個人認識發生錯誤,就很容易演變成最高決策錯誤,整個國家也將走向誤區。那時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聽領導人的話叫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跟著改變。“”就是在這種治國方式下發生的社會動亂和民族災難。歷史教訓表明,沒有法治,就難以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沒有法治,就難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容易出現社會動亂。所以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總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振興,涉及到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們必須把它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計落實搞好。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九
作為一名大學生在認真觀看了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后,我清楚的認識到我們大學生應以身作則,做到學法、懂法、用法,完善自我的法律意識,全面弘揚依法治國的精神。該報告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中心議題,研究部署深化國家法治建設的重大問題,此次會議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深刻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厲行法治、依法治國的決心和勇氣。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向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社會穩定、秩序井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穩定和秩序,人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和睦共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調整解決。在眾多的社會調整措施中,法律調整最為重要。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硬性”的社會功能和規范功能。要維護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在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征程中,我們應以法治的思維武裝大腦,以法治的要求約束行為,以法治的力量促進公正,以法治的信仰追求正義。全國各級法院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新目標新任務,迅速掀起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的熱潮,積極投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中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國家應確實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人人信法、守法、服法和護法的基礎。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而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實現司法公正,確保嚴格執法,必須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陽光是最好的反腐劑。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就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弘揚法治精神,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深刻內涵。隨著法律條文逐漸變為社會行動,對法治的信仰將融入公民的血液中。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司法公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深刻內涵。隨著法律條文逐漸變為社會行動,對法治的信仰將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制度化,法律規范化。它要求我們全體公民特別是執法者,自覺養成遵紀守法,維護法律權威,提高嚴格依法辦事的思想意識,通過學習,應該把握三個基本內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三是嚴格依法辦事,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嚴禁不作為,失職、瀆職等違法行為。其次要結合基本要求努力做到法律至上,提高法律素養,支持嚴格執法,模范遵守法律,以規范守法行動,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任。
堅守和踐行法治,全面深化國家法治建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可以從以往一個個成為公共事件的法律事件及平反冤假錯案的艱難過程中得到證明。但法治,是必由之路,它既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和目標,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加以推進。如今,人們從中央的決心、公眾的關切和輿論的聚焦中,也已深深感受到了法治的不竭能量,看到了法治中國的光明前景以及它給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發展帶來的新的希望。
認真學習了會議公報之后,我認識到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要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全局性問題,對于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法律的生命,重在實施。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人民法院要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因此,必須清醒認識新形勢下加強法治建設的特殊重要性,要緊緊圍繞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以切實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為根本任務,把加強法治建設貫穿于法院工作的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真正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時代重任。
文檔為doc格式。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創造并長期堅持的一種治國理念和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強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下文將從法治的本質、法治的功能、法治的路徑、法治的前景以及個人體會這幾個方面展開,探討依法治國的意義。
依法治國的意義首先體現在其能夠確保社會穩定和法治環境的生成和發展。在一個法治國家的環境下,人民的權益和社會穩定都能得到保障。法律是國家的法定載體,凡事皆須遵循法律的調整。通過穩定的法律環境,人們可以依法行動,不受任何人的侵害。在保障人民權益的同時,法治環境還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發展,為國家帶來更大的財富和社會效益。
其次,依法治國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現代社會存在著種種不公平現象,不法者往往能夠肆意妄為,而弱者卻很難獲得應有的保障和支持。在依法治國的環境下,法律的公正性能夠得到保障,任何人都不能違法亂紀。法律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無論身份、背景、財富還是權力地位,都不能成為違法的借口。依法治國能夠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社會更加和諧。
依法治國的路徑取決于法治理念的根植。法治的理念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植于人民群眾中的。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將法治的思想融入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并將之貫徹到國家的各個層面。通過堅持和發展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將法治理念植入人民心中,從而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路徑。
依法治國的前景廣闊。在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聯系越來越緊密,各國普遍有意借助法治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和保持國內穩定。在這個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正在不斷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通過推動依法治國的理念,提升國際影響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個人體會有兩個方面。第一,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加強法制意識,自覺遵紀守法,崇尚法律,以法治為準繩,樹立全社會共同遵守法律的形象。第二,我們要不斷加強法律的普及和宣傳工作。加強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培養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提高全社會的法治信仰水平,努力為依法治國的實踐提供堅實基礎。
總之,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必由之路,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只有堅持依法治國,充分發揮法治對社會、經濟和個人的保障作用,才能推動國家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法律為準繩,自覺遵紀守法,為依法治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一
近年來,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不斷加快,法治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了更好地了解和體驗我國的法治發展狀況,我參觀了一次依法治國展覽。通過這次參觀,我深深感受到了依法治國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展開談論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參觀中,我了解到了我國依法治國的基本框架和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建設是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了一個具有法治精神的國家,才能實現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和國家長治久安。而依法治國不僅僅是國家層面的事務,更關乎每個市民的利益,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尊重法治,共同推動依法治國的進程。
其次,依法治國保障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法治的核心是保護人權和自由,確保公民享有安全、自由和尊嚴的生活。參觀中,我了解到了法治環境的重要性和作用。只有在法治環境下,人們的言論自由才能得到保障,人身財產權益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是公正的尺度,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障社會的公正與公平,并規范公職人員的權力運行。依法治國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夠平等地享受人權和自由。
再次,依法治國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參觀中,我特別留意到了法治對于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法治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維護社會秩序和減少矛盾沖突的重要手段。只有當執法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司法公正公正有序,才能消除社會不公和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法律的權威和公信力讓每個公民都感到公平正義,進而營造出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社會各界的合作和互信也得到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得到了極大增強。
最后,依法治國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參觀中,我深受法治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所啟發。法治建設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是現代治理的必然選擇。只有依法治國,才能使國家建設具有穩定性、可持續性和創新性,才能為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法治使得經濟發展更加規范有序,商業環境更加公正透明,創新創業更加安全可靠。正是有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中國能夠在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
總之,參觀依法治國展覽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依法治國的巨大威力和重要性。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保障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到法治建設中,自覺尊重法律、維護法律權威,共同建設一個法治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二
隨著時代的發展,依法治國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倍加關注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牢記學習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在我的大學生活中,我深刻認識到了學習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將會從不同的角度講述我對學習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
一、尊重法律意識的培養。
對于一個社會既需要制定法律,也需要執行法律的人來說,尊重法律是非常重要的。隨著中國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人們也越來越了解法律,在法律面前保持敬畏之心。為了推廣法治文化,我們要從自己做起,自覺培養尊重法律的態度和思想,協調自己的行為與法律基礎保持一致。只有在真正的理解法律并依據其執行時,我們才能保證真正做到“知識“在頭腦“行動“在手。”
二、發揚公正思維和良好道德。
法律屬于社會的規則,即一個社會運轉其有制定的根據,也需要執行根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發揚公正思維,以公信力高潮意識為向上。公正的態度能夠有效地制約企業和個人的行為,維護公共利益的走向,是尊重法律的前提。同時,良好的道德是我們自信的保障,它可以讓我們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適應社會的常規,健康成長。
三、馬列主義和依法治國思想。
在學習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忘記馬列主義的思想,因為這是依法治國思想的基礎。我們應該充分了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等基本群眾偉大思想體系,大力傳承、繼承和發揚。解讀這些偉大思想和傳統,我們才能更好的貫徹依法治國的精神,逐步完善我們的國家法律體系和社會治理,維持政府工作的絕對權威。
四、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依法治國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了我國的思想基礎和道德基準,具備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誠信、信仰和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廣大民眾的思想基石,是我們今天應該學習的頭等大事。養成這些價值觀,我們能夠從根本上鑄造更加健全的道德體系,為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做出實際貢獻。
五、激發個人責任和自覺意識。
依法治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發揮個人責任和自覺意識。我們要自覺地執行法律,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和素質,增強自我管理的理念和意識。同時,作為一名未來的公民,我們也應該積極地參與到依法治國的推進中,為了維護社會公平和公正而盡快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學習依法治國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必須始終謹記,尊重法律是保障我們生活安全、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前提。在推動依法治國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發揚公正思維和良好的法律意識,遵紀守法,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公正。長久的道路并不簡單,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我們的中國夢建設而奮斗。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三
中共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預示著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將建立起來一個新的體系——“法治體系”。
“法治體系”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應包含多方面內容:排在第一位的是黨的依法執政,然后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會共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體系”的目標是實現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義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權利、提升公共決策績效、建設和諧社會、維持國家長治久安。
中共報告確立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將從“國本”法律觀回歸“人本”法律觀。這一法律觀將使中國法治在價值理念上發生重大變化。
自十七大以來,我國的法治工作有兩項基本成就:一是法律體系如期形成。中國僅用三十幾年時間就走過了他國三百年走過的道路,改革開放之初“無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二是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其成就可與經濟相媲美。
雖然我們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也應當看到目前我們仍存在一些問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法律的實施特別是法律準確、有效、全面、統一的實施就成為法治建設新的主要矛盾。中國建設法治國家已進入攻堅時期,因此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也是必須要解決的。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為判斷起點而以公平正義為判斷重點的一種邏輯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內容并要相統一:“合法性思維”,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決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維”,要求權力必須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權限內運行;“權利義務思維”,即以權利義務作為設定人與人關系及人與公共權力關系的準則;“公平正義思維”,即公權力要以追求、維護公平與正義為價值尺度。
報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就是要用平等的憲法原則去“反人治”“反特權”“反腐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
報告強調的就是要把領導干部已習慣的行政思維、領導思維、管理思維轉變為法治思維。領導干部要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式應成為領導干部“依法執政”和管理社會的基本功。
中共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一解決黨的依法執政問題,只要黨能夠依法執政,法治國家就有保證;。
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問題,只要能夠依法行政,法治國家就有希望;。
三是司法公正問題,只有公正司法,人們才會信賴法律。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注意兩個“權威”一是法律的權威,即憲法法律至上;另一個是司法的權威,它是維護法律權威的權威。沒有后一種權威,前一種權威就樹立不起來。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
報告就此提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深化司法改革的關鍵,應繼續深化司法職權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黨和國家要逐步習慣通過司法實現長期執政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將憲法賦予的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落到實處;通過提升司法機關的政治地位和落實其憲法地位來樹立司法權威。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四
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我有幸參觀了關于依法治國的展覽,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國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和精神面貌。通過參觀,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領悟到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充滿信心。下面我將從法治建設的歷程、法治的內涵和特點、法治的實踐成果以及自身的反思四個方面分享我參觀的心得體會。
首先,參觀依法治國展覽讓我深刻地了解到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全面推行以及法官、檢察官的專業化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不斷完善法治體系,為法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覽中詳實地展示了這一過程,使我對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其次,法治的內涵和特點也是我參觀的重要收獲。法治的內涵是一種以法為基礎、以法為統治、以法為保障的社會管理方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以公正、公平、公開為原則,以權力制約、依法行政為手段。我在展覽中看到了我國通過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強化監察機構、推動行政審批便民化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使法治的內涵和特點在我國得到充分體現。
法治的實踐成果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在展覽中,我看到我國目前的法治成就是眾多的。我國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司法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得到了更好地保障。此外,我國通過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大反腐敗力度等措施,有效維護了社會秩序,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權益,提高了國家的治理水平和社會的穩定和諧。
最后,通過參觀,我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反思。法治給了我們公民明確的權利和義務,我們應當始終遵守法律法規,樹立法治意識,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為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作為一名青年學子,我要深入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自身的法治素養,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結起來,參觀依法治國展覽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國法治建設的偉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以及法治的內涵和特點。我也看到了我國在法治實踐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同時,我也充分認識到作為公民應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努力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我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感到自豪和自信,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法治事業將會不斷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五
本文目錄。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當前,首都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新階段。作為北京的領導干部,政治要求更嚴、工作標準更高、擔當責任更重,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更需要發揮好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的表率作用。
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作學法、知法的表率。人人信仰法治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面對“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社會呼喚和實踐需求,每一名領導干部都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這并不是獨善其身的謹小慎微,也不是唯唯諾諾的循規蹈矩,而是一種政治上的成熟,是做人有底線、做事講原則、做官懂規矩的自覺體現。要堅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要教育引導領導干部從理性的高度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精神,學習管理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務有關的法律法規,又對分管領域涉及的法律法規做到“通”,對履行職責需要的法律法規做到“精”,不斷強化法治思維、提高法治修養。
要不斷增強行動自覺,作依法、用法的表率。領導干部既是法治活動決策的重要主體,也是法治活動組織實施、執行的重要主體。領導干部的言行舉止對于普通干部、群眾而言,具有很強的示范帶頭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廣大群眾更多地不是從法律條文,而是從身邊黨員干部的法治實踐中感受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律的信仰、確立法治的意識。領導干部在履行職責的各個環節都要從法律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把思維方式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把各項行為置于法律的約束之下,每一項決策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都要依法依規。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特別是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要善于將改革主張轉換成法治主張,善于以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使改革得到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支持和認同,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社會成本。
要始終堅持依規治黨,作尊法、護法的表率。“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這是全會《決定》中一句擲地有聲的深刻表述。國家法律是對公民的底線要求、普遍要求,黨規黨紀是對黨員的更高標準、更嚴要求。作為公民,黨員干部必須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黨的干部,必須受到黨章等更嚴格的黨規黨紀約束,嚴守黨的紀律。組織部門承擔著管理監督干部的重要職責,必須把四中全會精神堅定地貫穿到干部工作中,在干部的選拔任用、教育培訓、監督管理各環節工作中,堅持依紀依法從嚴要求,堅決糾正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的行為。要堅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干部。要著力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更好地依法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推動各領域基層治理實現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要進一步鞏固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抓常抓細抓長,堅持標本兼治,繼續深化黨性教育,不斷提高黨員領導干部弘揚優良作風、抵制不良風氣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引導領導干部自覺以上率下、凝聚力量共同推動首都改革發展。
返回目錄。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征途上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對于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提升治國理政水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內在的、本質上的聯系。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對提高法治水平的新要求、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手段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是《決定》的鮮明特色,也是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作為現代民主化和法治化相統一的社會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現代法治建設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我們黨在領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從一開始就將加強法治建設提到關乎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高度。早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鄧小平就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在設計和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中,鄧小平反復強調,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必須“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為此,他明確提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什么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要特別強調法治?鄧小平尖銳地指出,因為由于封建主義殘余的影響和領導制度中官僚主義的弊端,“我們國家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并且“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因此應該特別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設。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切中時弊、鞭辟入里,雖然講于30多年前,但今天重溫,仍然令人震聾發聵,具有極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
正是在總結社會主義正反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將依法治國內在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范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重大方針;黨的xx大明確把依法治國確立為基本治國方略,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兩年之后,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成為國家治理和國家發展的根本遵循;經過不懈努力,到xx年,我國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依法治國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快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步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任務;xx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紀念我國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捍衛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兩年多來,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法治中國建設多次發表講話,強調“必須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這些戰略部署和重要論述,明確界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深刻揭示了依法治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是我們在新的歷史征途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指針和根本遵循。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在當前關鍵發展時期尤為凸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人民群眾對幸福安康生活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期望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樣一個關鍵發展時期,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德法并舉,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才能更好地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在更高程度上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正是站在這樣一個歷史制高點上,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歸根到底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久發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執政興國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擔負著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最本質的特征。正如《決定》深刻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怎樣才能有效地堅持黨的領導、實現黨執政興國的宗旨與任務?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一致性,充分發揮法治在黨執政興國中的根本保證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同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證。人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力量,又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從這樣一個本質特征出發,黨的十八大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強調要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權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無論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還是增進人民福祉的經濟權利和文化權利,都離不開完善的法治作保障。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的實現離不開法律的權威和法治的尊嚴。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運用法律武器和法治手段遏制和消除社會不公正和侵犯人民群眾權益的現象,同時提升廣大人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覺悟,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幸福安康。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利益之基、生命之本;而只有法治才是長治、只有遵法才能久安。依靠現代法治實現長治久安,在我國現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處理好加強法治與發展民主的關系。世界許多國家經驗教訓表明,能否處理好法治與民主的關系,直接關系到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我國的實踐也反復表明,能否處理好法治與民主的關系,直接關系到人民幸福和國家長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從來就不是孤立的,無論是作為國家形態的民主,還是作為國家形式的民主,抑或是作為社會狀態和人民權利的民主,都離不開一定的制度和法治作保障。現代民主與現代法治更加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游離法治軌道和法治保障的民主,勢必淪為街頭政治甚至“多數人暴政”,這是為當代各國政治發展實踐所反復證明了的規律。正是在總結現代民主尤其是社會主義民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反復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民主與法治有機統一,在不斷發展人民民主中健全法治,在依法治國中切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一項重要原則,必須長期堅持。
法治從根本意義上說是一種國家意志、一種國家行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國家是否強大,與法治能否完善緊密相聯系,所謂“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的聯系,還突出體現在加強法治與國家治理的有機統一上。
總結歷史、著眼未來,黨的十八大鮮明提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偉大綱領,強調“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人民進行了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成功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其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的鮮明標志,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上高度自覺和高度自信的重要體現。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把依法治國凸顯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國家治理現代化,關鍵在于一個“治”。用什么來“治”?最根本的是用“法”來治;國家治理現代化,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正如深刻指出:“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
我們黨對國家治理現代化規律不斷探索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飛躍的過程。由“人治”到“法治”,這是一個巨大飛躍;由“法制”到“法治”,這也是一個巨大飛躍;由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更是一個巨大飛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全一致的,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過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治”是“制”的關鍵,有了健全的制度,還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治理,這就是依法治理。法律之要,不僅在于精細、在于完善,而且在于落實、在于實施,只有付諸實施并卓有成效的法律,才有生命、才能具有法律威嚴。依法治國,就是要使憲法和各類法律付諸實施、用于治理,解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重大實際問題,真正做到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走向定型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永遠充滿生機活力!
返回目錄。
xx年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實現“”規劃建設目標的關鍵一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分析了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這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對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深遠意義。
我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好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從嚴治黨管理好各項黨建工作,各級黨委為依法治國宣傳帶好頭,服好務。黨員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勇擔依法治國工作的難點,沖在各項工作的前沿,成為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工作的先鋒隊。
推進依法治國黨員帶頭學法、守法。黨員本身在政治覺悟上就應該高于普通群眾,在依法治國上要起到帶頭作用。每一個共產黨員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學習好法律法規,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落實依法治國工作的各項措施。在工作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好自己的各種行為,用自己守法行為影響周圍群眾。
推進依法治國黨員沖在宣傳工作的前面。黨員是一個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在學習法律、接受法律方面具有優勢。在自身學好法律的基礎上主動投身于宣傳工作。通過法制講解、入戶宣傳、政策執行的排頭兵。黨員不但要在自己的工作中積極宣傳法律法規,而且要在自己生活中注重用法律知識的宣傳,通過社區、家庭提供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推進依法治國黨員要嚴格執法。很多黨員都是行業內的標兵,也是執行法律的主體,你的行為往往是其他群眾模仿的典范。在推進依法治國工作中要注意依法辦事,在處理各種社會為題上依法依規,不講人情,充分保障法律的權威性。黨員嚴格執法才能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對法治工作起到促進作用。
返回目錄。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可以說依法治國這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在“文革”前后都提出過,在改革開放以來也多次提出過。可是今天,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四中全會決定貫徹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了黨的十八以來黨中央工作部署,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關系。正如《決定》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們回頭來看一下,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和實現中國夢進行了頂層設計,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這次四中全會又對全面依法治國進行了頂層設計,可見這三次會議邏輯關系緊密,理論體系完整。
二、四中全會決定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推進各領域改革發展提高了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論法治。可以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以來,我黨深刻總結我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法治政府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民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現在的法治程度,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同人民群眾的期待,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較,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五個有”,如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愿,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突出;還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還有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還有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的問題;還有部分社會成員遵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和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解決。
三、四中全會決定反映了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4個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一是立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立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推進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識,得到人民擁護。二是執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系,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三是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導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有人說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這是有道理的。所以,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四是守法。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加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就是新常態下的新的法治新格局。
綜上所述,四中全會決定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獻,它必將對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起到助推作用和強有力的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六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具有基礎性、保障性作用,在統籌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與全面依法治國之間的內在聯系,必須加深理解、準確把握。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法治強則國家強,法治興則國家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法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就要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繼續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定,是推進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舉措,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面依法治國必將在我國展開壯闊的歷史畫卷。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七
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在中國,人民是最大的統治者,法律是最大的權威。遵循法律、維護法律,不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根本保障。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它不僅是每個人的基本功,更是每個中國公民的義務。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我的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第二段:正文(一)。
在我看來,依法治國不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更是一種實踐上的成就。因為僅僅有價值觀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從理論上貫穿到實踐中的一整套具體措施。作為普通公民,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且遵守法律。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整個社會上推動依法治國的實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該帶著對法律的敬畏之心,以法治作為我們行為的準則,遵守法律規定,塑造正確的人格和性格,成為一個更加負責任的社會成員。
第三段:正文(二)。
同時,在學習依法治國的精神上,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我們必須通過專業課程加強法制教育。這不僅涉及到我們今后從事的職業,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必須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識,如何遵守法律,如何意識到違法行為的后果等等。只有通過加強法制教育,才能夠使大家真正理解依法治國的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
第四段:正文(三)。
在學習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我們應該從思想深處樹立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增加對法律權威的認可,提高對法律威懾的效果,形成一種共同的法治信仰。必須知道,法律是每個公民的保護神,是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力量。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夠構建一個公正、公平、有序的社會。
第五段:結論。
通過學習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我深深意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我們作為公民應該遵守法律的義務。同時,它還告訴我們,只有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基礎上,才能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將堅持閱讀法律法規,提高法律素養,在日常中強化法治意識,積極投身到依法治國的實踐中去,為構建法治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十八
落實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部署,轉型時期諸多社會難題終將克服。在此過程中,司法作為法律適用的中心場所,傳播法治文化、凝聚法治共識的核心場域,其實效的發揮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中國的內涵十分豐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稱為建設法治中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是新時期全面實施法治建設的系統規劃。它繼承和發展了人類社會的法治文明,在借鑒西方國家法治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中國的政治理念、文化傳統、社會訴求和具體國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法治中國不是政治變革和經濟改革的副產品,而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謀求現代化努力的一部分。法治是現代化事業的一部分,實現法治是中國現代化實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核心是改造舊的法律觀念,塑造新的行為和認知方式,在改變原有社會結構的同時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模式。研究法治中國的正當性,不是要否定其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而是希望通過理性的檢視,使其成為更廣泛的社會共識而得以徹底實施。
法治應以維護合法權益為核心。
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既加劇了社會競爭,也使得社會內部越來越動蕩和不安定。這種情況表現在法律上,便是訴訟案件的大幅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制度供給不足所造成。與此同時,改革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使得社會在變遷過程中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矛盾和沖突。中國社會必須同時面對和解決其他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分別遇到和處理的問題:公共權力的合理分配與合法行使。
同時,法治在文化層面上也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戰。它涉及人們觀念中司法(法律)的性質與功用,涉及人們對規則的看法,也涉及人們對司法(法律)與正義關系的認識。在一般意義上,傳統中國人并不否認法律、規則及其與正義的關系。相反,他們常常訴諸法律和運用規則,肯定法律與正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只不過,司法(法律)在人們心目中并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規則如果妨礙結果的公正,就可能被違反甚至拋棄。同樣,為了實現實質正義,人們經常漠視和犧牲必要的程序。在這樣一種傳統中,司法(法律)當然被視為手段,并且僅僅被視為手段。與現代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就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義傳統。
司法公正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
把公正司法置于法治中國建設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審視,是準確認識其歷史和現實意義,進一步明確其性質、力量和限度的重要視角。公正本身就是對司法裁判的要求,司法與公正在字源上的聯系實際是通過“司法”的概念實現的。由公正方面去討論司法,后者的重要性尤為彰顯。實際上,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司法(法律)以及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動態關系,既是我們理解中國法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司法發揮實際功效的關鍵所在。
公正司法是提升法治公信力的根本途徑。司法是社會中的司法,司法是民眾可以直接感受的法治。在現代社會,法律主要通過司法機構予以系統地適用。人們很容易了解到立法的重要性,然而就生活經驗而言,我們在大多數時間生活在規章制度構成的現實生活秩序之中,而非憲法、民法通則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下。從實效方面看,對我們發生實際作用和令我們感受到的規則總是經過執行機構解釋和適用的那些。與此同時,對法治的信任乃至信仰不可能只靠宣傳和教育達到,而要靠對具體的法尤其是法的適用的經驗。歸根到底,法治是一種生活經驗,它像任何其他生活經驗一樣可以在實踐中逐步獲得、積累和改變。而歷史和經驗都已經表明,中國的普通民眾從來都不缺乏對自己利益作出判斷和根據環境變化調整其行為模式的實用理性。而公正司法,正是社會公眾累積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徑。如果法治不能被認真對待和實施,人們將對司法改革乃至法治本身產生懷疑,甚至失去信心,則法治中國建設的正當性也就將蕩然無存。
公正司法是平衡國家和社會、個人之間沖突的最佳選擇。法治以及現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需求。全面建設法治中國,國家(包括政府及其機構)和社會結構甚至個人便不可避免地成為改造的對象。當國家本身成為改革的對象,而社會力量和法治水平尚不足以實現這一任務時,只能寄希望于公正司法。它本身也是一項復雜的事業,不僅涉及原則和制度,而且涉及認知方式和生活經驗。要使社會矛盾和沖突不至激化,要把改革帶來的社會震蕩減至最低限度,只能依靠法律機制,依靠司法這樣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從而實現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適度平衡,即在國家和社會、個人之間建立起權責利明確界分的有機結合。在此情形下,如何通過司法保障個人權利、如何限制和規范行政權力的不當行使,比對政府提出積極有為的要求更來得急迫和重要。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防線。人們對通過運用規則來建構社會秩序的要求,對法律本身的正義和通過司法實現正義的期待,不但是司法制度得以建立和實施的基礎,也是今天推行和實現法治不可或缺的資源。公平正義是人類的永恒追求,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強調當代法治所欲保護和促進的諸多基本價值,對于一個正致力于建立法治的社會來說,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中國今天面臨的最緊迫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與其說是重修憲法和法律,寫進去更多更好的條款,不如說是通過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創造一種可能的社會環境,使業已載入憲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價值、原則逐步得到實現。后一種任務,正是司法體制改革和公正司法的核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