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一
復習目標:。
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及地點;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狀況與主要農作物;炎黃帝,堯舜禹的傳說。
復習重點:。
識記以上內容。
復習難點:。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比較。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世界史人類的形成復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并板書:。
復習:中華文明的起源。
1、人類的形成: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種。
母系與父系氏族社會。
2、中華文明:。
元謀人:云南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會使用天然火。
堯舜禹:禪讓制。
七、當堂效果檢測:。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稱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歷史學習小組開展“感知170萬年前生活,尋找遠古人類足跡”活動,他們應該去()。
a、云南元謀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陜西西安。
4、“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平定荒漠,舉世稱殤…造車指南,辨兆萬民不易之方向。”這是臺灣的宋楚瑜祭拜何處的祭文()。
a、炎帝陵b、黃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九、教學后記:。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進行歷史教學創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課程,只要學生們產生了興趣,那么教學效果會好的多。反過來說,如果學生們對一門課程沒有學習的興趣,那么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不會學得多么好,甚至不會去學,更談不上進行教學創新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表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一種內在的最強勁的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許多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甚至列為自己最不喜歡學習的課程,主要原因是:這門課程枯燥、沒意思,且不知道學了這個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這個詞的含義。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除了課文過于枯燥之外,教師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一些真實的物品、圖片,或是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一些歷史場景或是影視片斷,鼓勵學生聽一些比較好的歷史講壇和歷史典故,讓學生們在一種比較輕松愉快的氣氛潛移默化地把知識就吸收了。持續一斷時間,在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后,學生自己可能就會體會到這門課的魅力所在。
2創新歷史教學理念及手段,搞活歷史教學。
良好的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新教學手段是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當前初中歷史教學還有應試教育的影子,沒有轉化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學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強調人文性,培養學生歷史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明白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也在變化,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進行創新,要改變過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陳舊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和創造性的思維,多思考一些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獲信息與資源的能力,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與資源需要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渠道獲得,培養這種能力本身就培養了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師生關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前提,它是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系。”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來說教師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有一種填鴨教學的味道,并且教師嚴格控制課堂紀律,學生們處于一種比較絕對的被動地位,一般來說只能被動的服從,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及課堂主體作用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這樣的課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及學生心理成熟的提前,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抵觸,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太高,學習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現代教育越來提倡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學與學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構建平等的課堂關系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是發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作用的前提。要做到這些,首先就要求教師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從根本上轉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即由教師為主體轉變為由教師主導,這里主要體現一個導字,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關鍵時刻的導,從而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以充分發展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表有自己想法的見解,不斷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的精神,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掘,最終學好歷史,并提高綜合素質。
4加強學習和修養,培養自身創新能力。
創新教學自然離不創新型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創新,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讓他們成長為創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師不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進行創新的能力。雖然在當前的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教師在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許多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一些教師由于自身素質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創新能力和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歷史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勇于進行嘗試,積極進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大膽進行創新,組織開放式、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充滿變革的時代,歷史教師特別是初中的歷史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越來越高。
5小結。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于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并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二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我國的原始人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5課時。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綜合啟發式教學。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新授課。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二、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見課件)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三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四
1、了解華夏族形成的過程。
2、理解并熟練掌握好:炎帝、黃帝的有關基礎知識,堯舜禹的禪讓,我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知識。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祖先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和他們征服自然的精神,說明華夏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上進的民族,,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點:炎帝、黃帝、堯舜禹和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難點:華夏族形成、禪讓。
一、提問、導入新課、認識學習目標、學前指導:略。
二、自己先學:首先在理解和領會的基礎上通讀全文一遍。(2-3分鐘)。
本課知識框架:
1、炎黃戰蚩尤2、炎帝和黃帝3、堯舜禹的禪讓4、夏朝。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看哪些同學能快速找出!最后要明白、記熟:(10分鐘先自己找,找不準的'小組討論。)。
1黃帝和炎帝都是流域的部落首領,生活在距今年。
2涿鹿之戰:時間,地點,結果。
3哪件事之后華夏族形成?。形成華夏族的主要人物是誰?。
4炎帝的主要貢獻是:1、發明了,2、教會了人們進行。
5黃帝的主要貢獻是:建造,制作,還教人們,發明,為后世的奠定了基礎;他的妻發明,他的屬下發明了文字,編出了樂譜。
6人文初祖、華夏始祖指的是誰?我們自豪地稱自己為。
7想一想:后人為什么稱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初祖?(理解就可以。)。
8寫出原始社會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
9生活儉樸,克己愛民;寬厚待人,以身作則;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是。
1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即奴隸制國家)是朝,建立的時間是,第一個國王是。原始社會結束在什么人時期?。
12、15頁動腦筋。
四、后教。(提示、指導、解疑、引導。)。
總結并指出重點知識(1-12,除7)。
五、當堂鞏固:看誰理解的好,背得快、熟!。
六、達標測評:看誰做得既快又準確!(15分鐘)同步訓練。
七、反饋總結、再鞏固。
本課感受: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五
知識與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統一概況、隋初經濟繁榮的表現;了解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實現統一、開通大運河的條件以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的積極歷史作用,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通過這種精神的感染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復興中華的情愫。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的創立及影響。
【難點】大運河開通的影響;科舉制創立的標志和影響。
【導學過程】
目標導學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學生閱讀教材“隋的統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時間,統一的標志及統一的意義。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最后再次強調并歸納學生的回答。
教師講述:隋朝建立后,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那在此基礎上隋朝的國力發展如何呢?
4.圖文展示含嘉倉,一個在文獻里被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北部被發掘。據統計,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谷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
5.請同學們回答:隋朝的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6.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與交流,教師總結歸納。
提示:(1)發展經濟;(2)編訂戶籍;(3)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教師設疑:這些措施的實施給隋朝帶來怎樣的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隋朝實施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目標導學二:大運河的開通
請同學們結合材料與教材“開通大運河”一目,指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饋指導: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一聲令下,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大運河就開通了。
ppt呈現“大運河圖”,學生根據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畫出大運河簡單示意圖。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填空、畫示意圖,教師展示部分同學的成果,進行點評。
教師講述:大運河全長2700多千米,三點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教師設疑:有人說大運河“功在千秋,罪在當時”,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學生小組內交流,自由發言。
目標導學三:科舉制的創立
同學們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題名;提示二:名落孫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連中三元;提示五:一舉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門第限制。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兩科考試,正式設立了每年舉行的常貢之科。隋煬帝時又添設了進士科。
教師設疑:這種新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取士最受哪些人歡迎?有什么積極作用?5.學生結合史料與教材知識,小組交流,回答問題。科舉制間接擴大了教育范圍,打破了豪門貴族壟斷教育的狀況,刺激了官學和私學的發展,促進了學校數量的增加,也擴大了學習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有詩賦雜文,也有經史典籍,還有策論。
總結:科舉制的創立,最受門第不高的讀書人歡迎。這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門第不高而有才學的人可以參政,有利于鞏固統治,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不斷完善,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續了約1300年。
目標導學四:隋朝的滅亡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材上適當標注,歸納回答。教師小結:隋煬帝因實行“暴政”,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們要全面地看待這些歷史事件,客觀評價隋煬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后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4.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你如何客觀看待隋煬帝?
5.反饋指導:隋煬帝雖說是公認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詩賦,治軍旅,絕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開運河,修馳道,建東都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運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還創立進士科,使科舉制正式確立,影響深遠。所以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全面客觀公正。
教師小結:隋朝,因隋文帝而勃興,因隋煬帝而速亡,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四、課堂小結: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摧殘,瞬間毀滅,勃興速亡,魅力十足!”歷時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暫歷史讓我們知道一個道理: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治國必須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定,國家才能強大,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六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為了在中國傳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七
2、理解炎帝、黃帝與農業起源傳說的實質
3、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4、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傳說印證史實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熱愛歷史的情感
2、了解華夏族形成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1、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貴的品行
3、“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1、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以及他們之間的戰爭與融合
2、“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教師準備
學生準備
了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第一課時
一、設疑導入
1、同學們都應該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你們知道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嗎?
二、炎黃的斗爭與融合
1、談話轉承:剛才我們將到了漢族的由來,下面就讓我們具體去了解一下緣故時期的部落是這樣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漢族的。大家都知道,在遠古時代,人類是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與部落之間結成聯盟,聯盟中會推舉出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作領導。大約四千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出現了兩位的部落首領,這就是炎帝和黃帝。
(積極叫學生思考炎帝和黃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嗎?)
2、答疑:炎帝和黃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們會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出示炎帝和黃帝的掛圖,講:這兩位就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分別領導了黃河流域的部落,由開始的斗爭到后來的聯合,再到后來的不斷融合。最終成為了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古往今來很多華夏兒女都以各種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課件,講述:這就是為了紀念他們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黃陵在陜西。每年清明節或者是其她重大的節日,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會回來祭奠我們的祖先。
5、播放陜西祭奠活動的記錄片,向學生作介紹。
6、設疑:同學們看到的是今年在陜西舉辦的祭祀盛況,那么,老師請教你們一個問題,為什么人民會如此虔誠地懷念遠去的炎帝和黃帝,他們究竟做了哪些貢獻?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紹的。
7、鼓勵學生匯報閱讀收獲,并適時補充引導,讓學生認識炎帝和黃帝在華夏子孫心中的崇高地位。
匯報閱讀收獲:a、炎帝:改進農具、發明醫藥、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的創始人,號稱神農氏;發明陶器,開辟集市。b、黃帝:創制歷法,指導人民生產;發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還發明了車船、銅器等;c、他們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領,為人們所愛戴。
三、組織討論
a、炎帝和黃帝的貢獻、他們的精神、他們給后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及其在華夏兒女心中的地位,還應包括學習體會等。(教師)
b、與同學充分討論把今天學習的知識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關見聞結合起來,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使自己在學習知識、了解傳說的過程中受到傳統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課時
一、講解傳說引入新課
1、激發方式講: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等傳說,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大禹治水的傳說,告訴學生,早期的人類幾乎住在大江大河邊,就為水患埋下了伏筆,也是大禹治水的傳說提供了依據。
2、設疑: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別的能耐嗎?(這都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大禹治水與“禪讓制”
1、出示大禹的頭像圖片,講解大禹治水的經過及其相關知識,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
2、設疑:同學們還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給她的一個鍛煉的機會,鍛煉什么呢?辦事能力啊。在那個時候,部落首領都是大家民主推選出來的,這種推選產生首領的方法,歷稱為“禪讓”。這個制度大概興起于黃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堯擔任首領,接著是舜,后來就是禹。
三、討論小結
1、引導:傳說畢竟是傳說,因為它無從考證,它是人們在口頭流傳的,但卻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思想認識等情況,反映了當時人類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認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傳說大都帶有神學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盡管如此,傳說對于我們仍然有一些學習和了解的價值。象大禹治理水的這個傳說,他的智慧、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無不是我們學習的好素材,所以,現在你們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膽的發表你的意見和看法。
(明白傳說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仍然很多,利用傳說也很重要)
2、巡查、傾聽、融入學生的討論活動
3、小結本課,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八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教學后記】。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九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制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課標的內容: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后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占據重要地位。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多取決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于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于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范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于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后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由于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后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么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范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并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了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咽氣(燕、齊諧咽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后,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為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并記憶)
生看圖回答并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為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后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于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后,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秦王嬴政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為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于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并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后,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于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為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征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么,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么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筑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了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為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筑長城。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十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了解一些簡單的考古知識。
(4)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5)引導學生分析現實生活與原始居民的巨大反差,了解人類歷史是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的。
2、過程與方法:
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分組討論山頂洞人和北京人的差別,針對教材提供的圖表自主提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三、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2、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六、教學過程。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堂討論、交流、表演和課后動手制作、實踐活動,感知遠古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農耕知識,加深對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狀況的理解,體驗勞動人民勇于創造的精神。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三)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播放輕音樂,放松身心。用學生最熟悉的詩歌《憫農》引出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3、參考表格。
(五)問題探究。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一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
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補充與創新。
導入新課:
1、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2、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3、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布置作業。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補充與創新。
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布置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吐蕃的統一及其與唐朝的聯姻,并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展及其與唐朝的關系;回紇的發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系。理解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二、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和、觀點的理解。
2、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迅速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講解、閱讀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導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治時間長、經濟發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系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別,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布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布。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治,把戰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向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系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后,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愿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著乳娘、宮女、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著華貴而豐富的妝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歷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著香花和彩帶,祝愿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里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唐與南詔的關系。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圖。
(三)、唐與回紇的關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回紇興起于色楞格河一帶,和突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后,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回紇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于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系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在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
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多數是友好的。由于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三
3、掌握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教學重點
“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讓學生根據知識提煉進行自學,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1、巡回指導學生自問和互問
2、教師準備提問以下重點知識:
(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618年、長安、唐高祖)
(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號。(李世民、貞觀)
(3)唐太宗時最的諫臣是誰?(“人鏡”魏征)
(4)我國歷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
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生產,重視選拔賢才)
(5)唐玄宗的措施
三、質疑釋疑
1、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讓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2、與學生一起探討以下問題
四、讓學生小結知識并做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一、自學: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看書,填寫本節課的自學提綱,填完后,小組成員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學提綱見區下發的學案中的知識提煉)
二、自問:
1、合上課本自問自己掌握了知識提煉中的哪些知識,沒記住的抓緊記住。
2、小組內同學相互問答,有選擇性地提問知識提煉上的問題
3、回答教師的提問
三、質疑釋疑
1、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展示
2、小組間討論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展示
3、與教師一起探討教師準備的問題并展示
4、隨時記要點。
四、反思與鞏固
1、小結本節課所復習的知識點。
2、做當堂練習,鞏固知識。
系列訓練
見區下發學案中的隨堂訓練
板書設計
唐朝前期的統治
唐朝的建立
唐太宗的統治
措施及結果
武則天的統治
地位、政策、評價
開元之治
措施、結果
教后體會
要通過讓學生比較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措施,找出唐朝兩個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十四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后出現的政權分立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后來的隋唐統一奠定基礎,可以說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模的統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于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系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欲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復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于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定: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別,限于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講授法、合作探究。
(二)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并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設情境并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系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后,教師設問歷曾經出現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在哪里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閱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了解北魏統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銳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五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加深對改革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通過角色扮演和討論的形式,加深對商鞅變法的理解,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主動參與的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體會商鞅不畏困難,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1、學生課前通過網絡,相關的書籍搜集商鞅變法的背景,商鞅個人資料,商鞅的變法主張等資料。
2、課前思考討論:怎樣看待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成功的條件?
一、我來說背景。
指名讓學生來講述商鞅變法的背景。
強調:鐵器、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變革。
二、我是商鞅。
學生介紹商鞅。
三、商鞅變法。
情景一:商鞅舌辯群儒。
模擬辯論:秦孝公決心任用商鞅變法圖強,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舊勢力的阻撓,請大家模擬奴隸主舊貴族與商鞅進行辯論。
(教師提示:商君衛鞅(公孫鞅)曰:“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調整治國策略,無須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談商鞅變法。
1、分組討論:
(1)、若你是商鞅變法時秦國的新興地主,你會對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歡迎?為什么?
(2)、若你是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那條法令不滿?為什么?
(3)、若你是農民,你對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學生交流。
四、讀史明鑒。
1、提問: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處死了,那么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2、學法指導:判定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在于其目的是否達到。
3、學生討論交流。(啟示:任何變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五、我來評商鞅。
課件出示:
司馬遷說,他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實行嚴刑法制,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個謀反的罪名。
蘇軾說,他認為商鞅變法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獨斷專行,雖然使秦國驟然富強,并統一全國,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滅亡。
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評論?(小組討論交流)。
六、以史為鑒。
1、提問:商鞅變法為什么會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交流,然后歸納:
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統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創新進取精神。
2、你能說說秦國由弱到強,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呢?
這些經驗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有借鑒意義嗎?我們應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強國之路,我國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注重人才培養,重視教育。)。
七、課外探究。
戰國時期各國都紛紛變法,請你查一查其他國家的改革情況及其對各國產生的影響。(提示: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鄒忌變法等)。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十六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