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一
摘要: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體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體育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培養體育運動的興趣,方法貴精,養成終身愛好。
關鍵詞:現代社會;高校體育。
步入21世紀,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現代化社會的建設步伐,現代化的社會需要現代化的人才。人的現代化也是一個過程,而一個健康的社會公民則是現代化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健康離不開體育,而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民體育的基礎?,F代體育教育既重視增強體質的實際效益,又必須著眼于將來學生對“享受”和“發展”的需求,力求在滿足個人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為他們終身體育思想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技能和理論基礎,以適應當代社會對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國家十分重視學校體育的發展,把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源于公元1000年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族的詞匯,其含義是安全的、完美的、結實的。傳統的健康觀念認為無病就是健康?!掇o?!分袑⒔】刀x為: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狀態。通常用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各種生理和心理指標來衡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完全突破了原先的思維模式,對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提出了一個明確而全面的定義:“健康是指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睆亩鴮】档脑u價不僅基于醫學、生物學的范疇,而且擴大到心理學和社會學的領域。由此可見,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狀態,并且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_年,該組織又對這一說法作了補充,即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外,還加上了道德健康,認為只有這四個方面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這一健康概念,從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上闡明了健康的科學內涵,是迄今為止對健康概念較完整、準確的表述。
(二)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
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可以歸納為健壯的體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協作精神。
1.強健的體魄。表現為體質良好、體能全面、生長發育良好、有連續的工作能力和較快的恢復能力。
2.高超的智能。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社會對人的智能要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除了應有扎實的基本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求有學習、創新能力、觀測能力、動手能力及競爭能力。良好的創新和學習能力都是建立在高超的智能上的。
3.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新的世紀,人們對心理健康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也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隨著社會調整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需要加強協作?,F代社會的發展已經把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們誰也離不開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有效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進行智力開發的前提,是人正確交往、合作的重要手段,是增進人們掌握勞動技能的保證,是促進人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
4.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社會人,其人生態度、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協作精神等是最基本的并為全世界認可的,其中尤以職業道德和協作精神最為重要,是人們取得所必備的思想品質,現代科學的發展一方面使專業越分越細,另一方面協同攻關要求越來越強烈?,F代的科學實踐、經濟貿易已趨全球化,協作精神已成為科技人才的重要素質。
二、高校體育的任務。
(一)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
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體育教育功能的正確反映[1]()。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生長發育日趨完善和穩定,重量機能和適應能力均發展到較高水平,也是生命活動能力最旺盛,身心發展最迅速的關鍵時期。通過體育教育,使學生養成積極參加體育辭去的良好習慣,發展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提高體育運動能力,養成體育鍛煉習慣。
體育教學應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使他們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養成自我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增強自我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高校體育的重要任務。
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一是要對體育的意義和價值有正確的認識;二是要掌握的運動技能,這需要對運動項目產生興趣和愛好,并堅持鍛煉;三是在生理上形成正常、科學的生物規律。這需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如早操、課外體育鍛煉等,并要長年堅持,形成條件反射,這是結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質量的基本要求。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素養。
體育自身的固有特點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生動、最活潑的形式之一。高新體育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由于許多活動都是以集體形式或是以競賽形式進行的,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增強組織紀律性和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培養吃苦耐勞、團結友愛、勇于奉獻、拼搏進取的優良品質;體育比賽有規則,對形成文明行為和品德的規范化,增強學生競爭的意識,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體育活動也能伸進自信心、自制力和開拓精神的形成,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四)充分挖掘潛力,培養高水平的運動員。
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的有利條件和大學生體能和智能上的優勢,重視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對部分體育基礎好,有一定專項運動才能的大學生堅持科學系統地訓練,不斷提高其運動技術水平。這樣既能通過各種競賽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又可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國際上許多奧運金牌獲得者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學生。我國高校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認真解決好大、中、小學生在體育教育方面的銜接問題,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體育人才。
三、高校體育的未來展望。
《_中央_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高校體育應遵循這一指導方針,以終身體育為指導,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通過高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以適應高效率、快節奏、競爭力強的現代生產和生活,并為發展和加強課余體育訓練開辟新的途徑,探索新的經驗,培養體育優秀人才,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做出新的貢獻。
(一)以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為中心。
20世紀90年代后,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普遍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且成為世界體育的一大潮流。與此同時,中國體育的大氣候也發生了變化,“一法兩綱”成為中國面向21世紀的體育策略,改變了競技運動在學校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當前,中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耐力素質和呼吸機能明顯下降。面向21世紀,高校體育的改革應立足于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這是高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未來的社會,不單是科學、文化、經濟、技術等的競爭,更主要的是健康體能的競爭。沒有健康的體能,就無法適應高效率、快節奏、競爭力強的現代工作和生活。今天的大學生是21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因此,高校體育應以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為中心,真正體現“學校體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使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和身體素質普遍得到提高。
(二)以終身體育為指導,培養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體育必須以終身體育為指導員,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更主要的是強化高校體育的功能,培養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和健康意識,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觀念,讓學生認識到,健康是對社會的責任,只有終身健身,才能終身受益,也才能以健康的體魄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為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體育健身的積極意義和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及長期性[2]()。大學生人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共接受體育教育14年,但大學二年級體育課結束后,仍有不少人體育健身意識和健康意識淡薄,不懂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且年級越高體育健身意識越淡薄。所以大學生的體質水平,一、二年級時與年級成正比,三、四年級時與年級成反比,充分說明高校體育給學生的體質帶來的只是短期效益。面對新的形勢,對高校體育的教育觀念、體育課程結構、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手段和方法都必須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充滿生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高校體育教育體系,以適應高校培養素質人才的需求。
(三)讓體育走進現代人們的生活。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正在走向小康,根據中國的發展速度,到21世紀中葉,中國可達到世界中等發達程度。當前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尤其是實行了5天工作制以來,一年有120多天的休息日,余暇時間增多,因此,在多方面需求增加的基礎上,追求健康便成了人們的第一需求。為適應這種形勢,高校體育應培養學生終身會健身、會娛樂、會休息的終身體育觀,并將余暇體育作為小康生活中恢復體力、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手段?;ㄥX“買健康”已成為21世紀中國人小康生活中的一種新時尚。
(四)發揮體育科技功能,促進高校體育科研。
當今世界,競技運動水平和國民體質健康水平角逐的背后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誰能爭體育科學技術的制高點,誰就能奪得勝利。而高校體育在體育科學技術的競爭中又處于決定勝負的戰略地位。高校體育具有發展體育科學技術的能力,這種功能又以新的體育科學技術為背景,新的體育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同高校體育的發展是同步的。高校具有創新和更新科學技術的能力。高校體育人才薈萃、設備先進、資料齊全,能夠為體育科學研究提供條件。當前,高校體育教師必須由技術型向科研型、創建型、復合型發展,更新知識,具有超前意識,這樣才能爭得體育科學技術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楊留鎖,肖豐.試論體育院校學生創新素質的培[j].體育科學,2003,(1).
[2]韓健.21世紀社會的變化與學校體育發展的關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4).
[3]潘紹偉.大學體育與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二
現在開展落實“陽光體育運動”已經有好幾個年頭了,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學校并沒有真正領會“陽光體育運動”的精髓,仍是以前的傳統教學和體育鍛煉(體育課的素質練習、各類運動會比賽)。“陽光體育運動”要求學校教育要貫徹“一切為了學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強體育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運動的快樂,從而豐富校園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針對這一要求的系列體育活動則較少,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紅寺堡(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回中)2.研究方法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進行研究。(1)文獻資料法通過電腦搜索文獻、查閱相關資料、翻看有關書籍等途徑收集信息,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2)問卷調查法通過查閱、搜集,最終整理出吳忠市紅寺堡區初中“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現狀的調查問卷。此次調查問卷共發出300份,每所學校60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為290份,回收率為96.6%,這將成為我們研究的事實依據。(3)數理統計法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的整理分析,可以獲得“陽光體育運動”開展前后的變化趨勢,最終得到的統計值就是這次評價結果。
二、“陽光體育運動”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各初中的開展現狀。
首先從學生對“陽光體育運動”這個概念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由調查結果可知,紅寺堡區各初中對“陽光體育運動”宣傳不到位,有0.7%的學生對“陽光體育運動”沒有任何認知,它意味著這些學生壓根不知道“陽光體育運動”這個名字。在調查中也有63.7%的學生只是聽說過“陽光體育運動”這個名字,而不知道它具體是怎么回事,說明對“陽光體育運動”這個知識概念的宣傳普及還不到位。據調查,只有36%的學生認為學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對他們是有必要的,而有23%的學生認為學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沒有必要。由此可見,我們要認真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激發學生有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錘煉學生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發展。從表3中我們看到44%的學生沒有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課業負擔加重,從而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體育鍛煉。有13.7%的學生沒有興趣,有42.3%是因為沒有適合的場地。數據發現現在制約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更多的是外因。
三、結論。
紅寺堡區各中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以來,在大多數學校得到了基本落實,但是由于場地器材的不足,體育經費不足,加之學生學業壓力大、沒有過多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并未真正達到《陽光體育運動》中提出的有關目標和要求。
四、對策。
1.提高學生對“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度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是“陽光體育運動”。其次,要把“陽光體育運動”作為一個長期持久的工作來抓,不能走形式,應付檢查,在學校日常工作教育中要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對體育教師隊伍的培訓和考核管理,促進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提高專業素養,積極參加教研,取人之長、補己之短。3.以社團活動帶動課外體育活動首先,體育教師為導師,建立社團供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其次,每周三下午第六、七節課為社團的活動課,導師組織指導:最后,改變學生課外活動時間被占用的情況,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
參考文獻:
徐勤榮.中小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與對策[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三
19高校開始擴招,此后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大眾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問題難以解決如何實現中國夢。作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要了解當今就業形勢,有助于全面提高本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能讓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職業摸索和發展中少走彎路,激發他們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而不斷努力。南昌航空大學體育學院成立于、和20分別開設社會體育和體育教育兩個專業。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屆畢業生,研究對象總數為126人,其中男102人,女24人,男女比例為17∶4。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學校圖書館和互聯網等查閱歷年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相關文獻。
2.2.2訪談法。
走訪相關領導,就業工作指導老師及本地就業工作的畢業生,電話訪談或qq聯系外地畢業生了解就業情況。
2.2.3數據分析法。
對所獲得的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分類研究。
2.2.4邏輯分析法。
對資料及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綜合、比較。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1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畢業生就業率是評價一個專業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一定程度反映著專業辦學質量的好壞,同時畢業生就業率還直接決定招生和辦學規模。表1顯示(來自體育學院學生就業資料),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逐年上升,進一步訪問得知,面對社會的各種壓力,畢業生不得不改變之前傳統的就業觀念,現在本院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大多數形成“先就業再擇業然后創業”的就業理念。說明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更新很快,貼近社會進程的發展現狀。
3.1.2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區域。
由表2可以看出,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大多數選擇留在本省及生源地,離家比較近,不愿獨自走出去闖。還有很多選擇了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大中城市是畢業生就業的首選。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逐漸改變,他們更愿意“走出來”,遠離父母的庇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1.3社會體育專業女生就業情況。
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2007、2008、2009屆畢業生共126人,其中男102人,女生24人,男女比例17∶4。女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問題,由于天生的自身缺陷,許多用人單位考慮女生未來工作幾年會結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假期,而選擇不招聘,性別歧視一直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社會原因。據調查統計得知,南昌航空大學社會體育專業2007~2009屆女畢業生共24人,升學率為16.7%,一次性就業率為83.3%??梢娚珞w專業女畢業生就業積極性高,就業概率大。
3.2.1外部因素。
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發展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課程的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載體,要依據社會體育專業自身的條件和優越,要結合綜合性大學和專業性大學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發展變化,這就要求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更新,所以培養復合型體育專業人才和一專多能的人才既有共性,又具個性,具有較強的知識基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的課程設置要考慮學科相應的課程比例,專業課和綜合素質課程設置比例,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比例等,優化課程結構,形成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3.2.2自身因素。
伴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運行機制的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擇業方式也隨之改變。拓展就業領域,一專多能,強化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擇業理念,加強學生的就業規劃和指導。同時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要不斷拓寬知識面,用知識武裝自己,全方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及時了解社會動態,不斷更新知識儲備,自我定位,確定正確的擇業目標,樹立良好的心態,在求職中抓住機遇。
4對策建議。
4.1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
目前從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就業總體形勢看,存在著社會需求與高校培養之間的供需錯位問題。特別是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忽視課程設置,對社會體育領域工作不積極,改行易業現象普遍。高校應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使專業設置、招生、培養、投入等與就業掛鉤。
4.2高校的就業工作指導與就業教育。
由于編制原因大多數高校沒有專職就業干事,就業工作人員均不是相關專業出身,欠缺就業理論知識。科學的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工作思路創新不夠對就業工作的投入有欠缺,無論是在人力、設備、經費上的投入都明顯不足,所以高校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應該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努力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大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較高是就業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學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對畢業生進行國情省情教育和就業政策教育,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確立切合實際的就業期望。
4.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就業渠道。
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缺少社會經驗,缺乏職業素質,不了解就業環境,導致自身缺少市場競爭力。所以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要充分利用大學時光,用知識武裝自己,拓寬知識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畢業生要及時轉變就業觀念,適應社會市場需求,找到自己立足點和發展點,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4.4多方合作,提高就業率。
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及時解決就業難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用人單位和學校應該多方合作,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培訓,信息指導以及系統管理的工作,促使畢業生及時了解就業信息,為供需雙方提供更好的平臺。學校應長期與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保持聯系,并系統、完善的跟蹤調查,根據畢業生和市場的反饋來調整學校的招生和培養模式,始終保持招生、就業和專業動態平衡。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四
摘要:
休閑體育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創造社會財富,減少社會對抗,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關鍵詞:
休閑體育;和諧社會;全面發展。
一、引言。
步入小康社會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觀念不斷更新,人們越來越重視休閑的內容與方式。休閑作為一種積極參與生活的方式,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和追求,更是一個國家生產力高低的標志,而與之產生的休閑體育則是人們在閑暇時間為了身體健康和心理愉悅等目的借助體育活動的形式所表現的一種積極、建康、文明、科學的休閑方式[1]。無論是為了增進健康而進行的爬山、跑步、游泳,還是群體娛樂性的羽毛球、網球等游戲,或是對抗性的籃球、足球比賽,甚或冒險刺激性的蹦極、小輪車等極限運動均屬休閑體育活動。因此可以預料群眾休閑體育在我國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休閑體育的興起與演變。
休閑體育活動的起源與休閑的起源密不可分。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在慶祝獲取足夠獵物而舉行的歡慶活動便是休閑活動的萌芽。公元前25古巴比倫文化中就有休閑活動的存在,如賽馬、摔跤、射箭、繪畫、音樂、狩獵等。可見,當時的體育活動已經成為休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略觀休閑的起源及發展,便可發現休閑從一開始就包含著運動的因素,體育一直是休閑的一種重要手段和目的。據統計,休閑活動中,60%-80%與體育活動有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休閑的起源及發展史也是休閑體育的起源和發展史。當今世界,休閑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一)經濟發展為休閑體育產生提供了物質動力。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F在我國城市人均收入已經達到800美元,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000美元,總體進入小康社會。休閑消費已成為我國城市居民的一種新時尚。休閑活動需求明顯增強,如火如荼的休閑體育活動突出反映了這種趨勢。
一項對杭州某休閑體育場所進行休閑運動684名消費者的調查統計(表1)表示:年收入在2.5-4萬之間的消費者有192人,占的比例最大,為調查總數的26.4%,年收入1-2.5萬的消費者168人,占23.1%??梢?,年收入1-4萬的人群占了總數的49.5%,近總數的一半。即休閑體育運動消費人群集中于年收入2.5萬的居民。在對消費者對待休閑運動的消費問題上,統計顯示:認為休閑消費一般可以接受的消費者有356人,占到總數51.9%,占總數一半以上;認為價格貴的有252人,占總數的36.7%。這說明表1被調查者的經濟狀況(年收入)范圍頻數百分比有效休閑體育消費說明休閑體育消費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休閑體育活動開展得比較不錯,隨著經濟的增長,發展的趨勢將更好。
在進行休閑運動的人群職業的調查中(表2),我們發現工人和職員的人群成為休閑運動的主要消費者,占調查總數的31.1%,技術人員占24.5%。我們可以看出,更多的參加休閑運動的是那些工作壓力相對較大的人群。休閑體育運動是否真能讓人們覺得能夠有效地緩解壓力,從統計表中可以體現出,有85.3%的休閑運動人群認為休閑運動對人們的身心調節確實是有作用的,能更好地促進生活。
(二)閑暇時間增多為休閑體育提供了發展空間。
閑暇時間是是人們每天除工作時間和睡眠、用餐及家務勞動等生活必要時間以外,用于個人發展、文化娛樂、消遣、社會交往等自由支配時間。我國自1995年5月起,開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又新增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國家法定節假日,現在已有法定假日115天,達到全年總天數的31.5%(不包括日常生活中“8小時以外”的閑暇時間),學生與教師的假日超過了180天,這為人們旅游、身體鍛煉等休閑放松活動提供了時間保證。
一周一共有168個小時,按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一天8小時的睡眠時間,分別除去40個小時和56個小時,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其他的用時18個小時(吃飯,家務等按一天2.5小時計算)以外,一周有54個小時可供自己支配。一周內有32.1%的自由時間供人們支配作為休息和消遣。
(三)意識增強加速了休閑體育的發展。
我國初步進入小康社會以后,人們的物質、精神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已經從生產―休息―生產的定勢逐漸轉向生產―休閑―娛樂新理念、新追求。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用于體育的消費逐年增加,這標志著人們正在邁向休閑時代。
休閑體育作為休閑時代的一種產物,具有現代性、教育性、世俗性、娛樂性的特點,休閑體育已經成為人類最健康的一種休閑生活方式。對休閑運動場所進行體育活動的人群的學歷調查顯示(表3),大專或大學本科畢業的人數有410人,占總數的56.3%。說明大學生或高學歷的人群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更好地享受生活。該人群休閑意識的增強更能體現出,休閑運動將成為社會休閑活動中的主流。
再從調查統計運動人群參見活動的頻率可以看出(圖1、2),每周運動兩次的人數達201人,占總人數的58.7%,兩天運動一次的人數89人,占25.9%。人們平均每月用于休閑體育的消費標準也隨著個人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調查顯示,有36.2%的人月休閑體育消費金額在50―100元,消費100―200元的人群也不少,占總數的25.9%。有45.2%的休閑運動人群是長期且有計劃的??梢娙藗儗π蓍e體育的意識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在不斷的加強。
圖2平均每月用于休閑體育消費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以及08北京奧運會的影響,人們休閑體育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升,因此處于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時代的休閑體育,其生長空間是無限廣闊的。
四、休閑體育的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的主體是人,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人的全面、協調、穩定發展就是社會的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是指體力與智力的協調發展、社會素質的全面發展、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現代奧林匹克奠基人顧拜旦也認為,奧林匹克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以此達到人的和諧、完美和發展。休閑體育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消除了休閑時間里人們的無聊之感,使人們在滿足趣味性的同時也建強體魄,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有助于鞏固社會和諧。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體育倡導的道德風尚,體育不單單是強身健體的手段,也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同時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體育運動可以排解不良情緒,使人保持身心愉悅,保持開朗的心態和開放的姿態對待交際對象,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微笑地面對他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必將大上一個臺階。
(三)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
體育蘊涵著豐富的經濟功能。在許多西方國家體育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體育也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體育屬于第三產業,是向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和服務的部門,它主要提供非物質形態的特殊消費品。休閑體育意識的覺醒促進了休閑體育項目的開拓,勢必為社會的發展增添可觀的經濟效益。
(四)遵循游戲規則,促進社會守法觀念和團隊精神的形成。
體育作為一種“規則性的游戲”,對于培養人們的規則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兒童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漸學會遵循統一的游戲規則,學會與伙伴的和諧相處。成年人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學習體育規則,同樣也培養了對規則、法律的遵守意識。另外,在多人參與的休閑體育運動過程中,人們還可以建立團隊意識,形成互幫互助的人際關系。競爭與合作是時代發展的主題,當前,團隊精神正是我們大力倡導與需求的。
(五)緩解社會矛盾,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和諧社會應是有效化解內部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及時發現和化解各種矛盾,消除潛在的導致沖突和對抗的不安定因素。人的生物性決定了他與生俱來的、出于自我保護的攻擊性,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光靠壓抑和控制這種攻擊性只能取得局部性、暫時的效果,長久壓抑控制只會產生更加惡性的事件,但這種攻擊性可以通過儀式化活動被釋放出來。體育是一種很好的發泄、排解方式。因此,健全矛盾疏導的工作機制,維護社會穩定,體育可以充當“安全閥”,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五、結語。
和諧社會和的構建與休閑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休閑體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基礎,為休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休閑體育的發展,將會在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較大作用。我們必須以和諧社會理念為指導思想,轉變休閑體育活動的發展觀念,創新休閑體育的發展模式,提高休閑體育發展的質量,提高全民休閑運動的意識,促進國民素質的全面發展,加快和諧社會構建進程。休閑體育建設如何跟上和諧社會構建的節拍呢?我們可從以下幾點思考:
(一)以高校為依托,加強休閑體育的理論研究,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西方國家對休閑及休閑體育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對此領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我們高??梢猿闪⑿蓍e體育科研機構,深入研究休閑體育,企業提供實踐知識和資金支持,政府部門制定標準法規。這既可促使休閑體育理論與休閑教育服務于社會,又能從社會實踐中提升休閑體育理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二)加大宣傳力度,促進休閑體育消費。
休閑體育是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它是“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發展休閑體育關系到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各級部門應加大對休閑體育的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能在閑暇時間里能積極地參加休閑體育的健身活動,購買各種休閑體育產品。如適合于中老年的氣功養身、健康咨詢等保健型產品;適合于青壯年的減肥健美、美容美體等內容的產品;滿足白領階層休閑健身和公關商務活動需求的產品等。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社會的人文關懷。
在小康社會里全面發展休閑體育,就必須把體育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軌道上來。政府部門應不斷增加投資用于擴建體育場館及相關輔助設施,還應廣開財路,鼓勵和提倡社會力量參與;對場館進行合理投資和布局,把體育場館、運動中心納入城市總體建設規劃,并在新老社區、公園、廣場修建簡易健身場所,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閑體育環境。
同時,休閑體育普及與提高也要關注小城鎮、農村、欠發達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發展。政府更要提高休閑體育專項資金,充分利用社會福利彩票、體育彩票籌集的資金,保障困難群體享有基本的休閑體育權利,實現小康社會里休閑體育對全民的關愛。
參考文獻。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五
11月11日清晨,不管同學們是不是在前一天晚上抱著手機守到零點甚至一點為自己購物車里的物品付上尾款,他們都在鬧鐘叫囂之前就睜開朦朧的雙眼,耐住襲來的困意爬起,踏著清晨絲縷微光走向操場集合,準備迎接全新一天的挑戰。
“連排向教官問好!”尋著聲音望去,是每一個意氣風發的“新兵”正向走來的教官方隊問好,問候聲此起彼伏,每個排的同學仿佛都在暗暗較勁,不愿在氣勢上輸于別人,這聲浪在華廣校園上空繚繞、盤旋,頗有種沖破云霄之勢。秋日的陽光是溫馨靜謐的,不同于夏季的狂野,它不溫不火,如穿久了的棉質衣物,暖綿綿;又如母親的手,“撫摸”在每一位同學的臉上、脖子上,暖洋洋的、綿融融的。光線在轉換,但都籠罩著每個同學,金燦燦的畫面如同電影里的濾鏡,同學們在里面站如松坐如鐘,每一幀都美好得不可復制。
在訓練之余,教練們會讓我們拉歌,唱完紅歌唱流行歌,“聽把新征程號角吹響”“原來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運”……當歌聲響遍校園的每一片角落,當歡笑聲飄蕩在你我耳邊,當回憶不可復制,我們都只能把握軍訓期間的每一刻美好瞬間,讓記憶停留在時光深處,這樣,我們仍能聆聽我們鏗鏘有力的聲音。
軍訓是每個大學生必上的一課,作為新時代的天之驕子,我們負擔著振興祖國的大業,只有擁有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嚴格的紀律才能出色完成這一任務。通過軍訓,我們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品質,提高了組織紀律性,實現了思想上的轉變。
軍訓對我來說就像是幾個世紀一樣的難熬,只想為自己找一個逃避的理由。教官教誨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一切任務,爭取一切榮譽。”我的思想開始轉變,考入大學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人生中有很多的關口要過,有很多的責任等我們去抗,又有很多的義務等我們去盡。大學只是萬里長征中的第一步,那種“船到碼頭車到站,兵器入庫馬放南山”的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都是不建康的。
軍訓不僅僅是對我們的身體的考驗,更多的是對我們的意志的磨練,同時提高我們的思想水平和團隊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是在不斷的磨練中長大的,就像一棵小樹一樣經歷風雨后才能變成參天大樹,軍人的氣質和鋼鐵般的意志給我很深刻的印象,正如一首軍歌歌詞描寫的一樣:”還硬比鋼還強”。
在我們軍訓中我們軍人、學生一家人,了解不少的軍中生活,體會到了軍人的艱辛,感受到了軍人的豪邁氣概,他們肩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苦中的樂。軍人的奉獻精神和大公無私深深的打動我們每個人。在這里有酸楚的淚水,有苦咸的汗水,有飄揚的歌聲,有歡樂的笑聲,這些就像不滅的音符跳動不已,我們是充實的,我們是快樂的,苦與累已化作美與甜!
軍訓給我的感觸很深。感覺到我比以前堅強多了,總覺得自己全身都是力量,疊被子是我在軍訓前幾天中覺得最難的,因為以前沒有疊好過被子,疊起來就頭大,怎么也疊不好,盡管教官一而再的教,可我還是疊不好,使我都覺得我沒有喝方面的天賦,呵呵,經過不懈的努力,我最終還是會疊了,軍訓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感慨,它們都會影響我的一生。
感謝軍訓,它教會了我很多以前沒學到的東西。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六
在高校各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理論教學成分大于實踐操作教學成分,其中唯一例外的就是體育課程。體育課程所采取的形式通常為課外教學模式,進行課外鍛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理論教學的進展課時偏少,其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容易出現意外以及學生對于各種鍛煉的實際作用以及正確動作的掌握極少,學生對于各種鍛煉的進展時間沒有確實的把握,其導致的問題就是鍛煉的作用無效化,進而導致學生由于長期無法得到身體方面的提升或者提升緩慢而產生體育課沒有鍛煉作用的錯誤認識。由此可見,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對于體育課的整體教學而言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其有發展研究的價值。
1、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學。
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材內容基本一致,其的特點就是幾乎涵蓋所有基本運動的基本動作教學、技術要點以及比賽規則等,其的內容還包括體育的基本要點的闡釋、體育鍛煉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不得當的鍛煉方式會造成的后果等,其對于體育方面的知識描述的較為全面有學習的價值以及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參考書籍,是學生進行鍛煉的指導書籍,其能夠確保形成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及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進行高校體育鍛煉的基本作用就是使得體育教學的方式以及體育教學的方向科學化以及全面化,使得學生能夠自由的進行鍛煉,在此過程中逐漸提高自我的體格,逐漸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學的進展過程中由于理論知識的內容過多以及理論知識涉及的方向過多導致教師在有限的理論教學時段中無法進行科學的取舍以及無法進行內容輕重的設計,導致高校體育理論教學的作用無法體現,導致各高校對于其的重視程度降低。而合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進行其理論教學中現存的問題,進行詳細的探究,進而得出相應具有針對性的.有效改進措施對策。
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以及問題的確定需要通過對各高校的實際體育理論教學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同一問題以及影響體育理論教學發展的最主要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確定和歸納,進而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探究,搜尋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因素,為其的教學改進以及教學發展提供動力和基礎。根據實際的例子分析得出其存在的發展現狀與主要問題就是高校對于體育理論教學的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師對于體育理論的認識不合理,教材內容的選擇不科學,教學形式方法的使用較為單一固定,沒有較為系統正式的考核方式以及學生對于體育理論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等。
2.1、學校的安排問題。
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導致其無法進展順利以及發展緩慢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學校的安排問題,包括對于理論教學的時間上的安排、考核上的安排以及比例占據的安排。具體的體現就是普通高校對于體育理論的教學時間的安排通常安排在期末階段,進行2-3節課進行所有知識的概述教學,導致的問題就是學生對于理論的知識連一個基本的概念都沒有形成,使得理論教學的發展進一步受到阻礙;理論考核一般采取的就是固定題目的考察,其考核的形式一般選取開卷形式,導致其考核的意義完全失去;理論教學以及理論考核在體育教學中只占據很少的一部分,幾乎能夠忽略不計。這些問題導致的后果就是理論教學的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體育鍛煉的效果無法體現以及體育教學的發展也相應的受到限制。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各高校對于高中體育理論的重視程度以及認識不足。
2.2、教師的教學問題。
教師在體育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由于其本身對體育理論的學習以及內容的了解不足,導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無法進行科學全面的傳授,加之其認為體育理論教學的作用猶如雞肋,沒有教學的必要。其進一步導致的就是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沒有投入相應的精力,導致教學的設計缺乏,教學的方式以及教學的模式較為單一傳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甚至于不應用相應的多媒體設備以及不進行課件的準備,導致課堂的教學極為隨意。其導致的問題就是學生課堂教學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甚至于出現各種概念上的錯誤。
2.3、學生的學習問題。
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以及教學態度隨意,導致學生對于體育理論教學的內容興趣大大降低,甚至于對于教師的上課模式反感,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體育概念就是其只屬于課外教學,體育活動是其教學過程中的全部,認為體育理論教學只是浪費時間的一種體現,其導致的現象就是學生對于體育理論教學出現排斥意識。導致體育理論教學無法繼續進展,導致其的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降低。
3.1、改變教師的觀念。
高校體育理論教學過程中需要改變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教師對于體育理論的作用認識,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是傳授該知識的主體對象,其對于體育理論知識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改變其的概念的主要方式就是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以及相應的例子說明,主要就是由于體育理論知識的儲備量不足導致的受傷現象以及無法及時對受傷的情況進行處理導致問題的進一步的嚴重化,進而使得教師對于體育理論的認識以及作用具體化,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此重視起來,而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設計以及投入精力,使得教師的方式以及模式得到確實的改變。
3.2、發展學校對于體育理論的重視。
學校對于體育理論教學的認識能夠直接影響體育理論知識的發展,因此,對此進行改進和研究是極為必要的。其主要采取對策就是進行宣傳,使得學校對于體育理論教學的安排進一步發展,其宣傳的主要作用就是體育理論教學的進展能夠直接影響體育的教學成效。學校在真正重視其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科學的安排,使得體育理論的教學進展快速化。
3.3、改善先進的體育理論教學構造。
體育理論教學的構造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單一固定,導致其的作用以及教學進展無法得到發展。其的具體改進措施就是將理論教學與實際的鍛煉教學有機的結合,使得其的教學結構合理化,使得兩者之間產生相互作用互相促進的效果,進而使得體育理論教學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其主要采取的具體對策就是在體育課外教學過程中首先進行基本熱身運動,在進行此節課鍛煉的項目的基本說明以及注意事項的說明,進行具體動作的標準化講解,進而使得學生在實際的鍛煉過程將此進行實際的運用,使得鍛煉的成效顯著,并且使得其對于該運動的認識深刻化。
4、結束語。
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的研究價值在于其能夠減少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意外以及合理發展體育教學,進一步培養多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明智,曾吉,李智偉等.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5).
[2]郭建鵬,哈宏軍.淺析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與對策[j].安康師專學報,2006,18(5).
[3]李浩智,黃靜.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理論教學現狀與對策[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10).
[4]薛英.遼寧省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c].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體育教育研究會第十九屆論文報告會論文集,2012.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七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源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其對于推動社會經濟、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就社會體育發展而言,社會體育人力資源的開發對于培養更多優秀的體育人才、促進體育人才的自我發展以及實現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均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社會體育人才資源開發的問題和對策進行探討。
社會體育人力資源的開發對于實現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推動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等有著重要的意義的,但是如何進行人才資源的開發卻成為了社會面對的重要難題。從我國社會體育人才資源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在開發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需有關部門和人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1]。文章就社會體育人才資源開發的有關問題進行具體探析。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八
摘要:農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是將現代農業科技成果運用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重要手段,對于促進南屏鎮的農業發展來說,農業技術推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該文主要針對南屏鎮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的現狀和問題,提出解決策略,以更好推動南屏鎮的農業發展。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有效對策;南屏鎮。
農業技術推廣是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農業生產力的過程,它是運用農業科技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系列農業活動,它的成功推廣,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橋梁和紐帶。農業技術推廣的途徑,主要是將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包括比較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科研新品種等,引入到農業生產實踐中,經過農田的試驗和示范,將技術和成果推廣下去,并且在實際生產中進行培訓和接受咨詢,使得農業成果順利應用。農業技術推廣包括農業生產前、中、后全過程,服務對象是所有的農業生產實踐者,它通過農業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廣,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南屏鎮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地理環境優越,是當地的農業大鎮之一。南屏鎮農業發展迅速,與農業技術推廣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想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只有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并對農業技術推廣大膽改革創新,更好地服務“三農”。
一、南屏鎮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
1、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隊伍素質偏低。
目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是中?;蚴谴髮5膶W歷,技術知識掌握的也不夠扎實。據相關了解,基層推廣機構多出現“在編不在崗”的情況,一些人通過走關系進入到機構中,卻不是農業相關專業。而許多本科生以及學歷更高的農業專業人員卻由于編制限制無法進到基層機構工作,名額被占用情況嚴重,實際工作無人做。真正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只是些臨時聘用人員,由于待遇低,而且需要到農村參與生產實踐,所以在招聘時,門檻不高,什么學歷都行,只要求吃苦能干,這就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隊伍素質偏低。這些人員因為自身沒什么基礎,參加繼續教育的機會也不多,只能跟著一些老的推廣人員學習,導致知識面狹窄,知識內容陳舊,難以使農業技術得到有效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才匱乏,大大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相對較少。
近些年重視農業發展,大部分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辦公條件以及檢測儀器、設備等硬件設施得到了良好改善。但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面臨著經費投入不足的難題,目前經費除了人員工資等,只能基本滿足生產技術指導,而對于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肥料的推廣,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發宣傳單的方式進行宣傳和推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是一級級下發的,市級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經費能夠基本滿足推廣所需;縣、鎮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是向市級單位申請所得,基本不安排專項的推廣資金,有些縣沒有自己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所以也就沒有相應的經費;到了鎮級單位,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更是來源有限,少之又少,資金缺口很大,而且有些鄉鎮連基本的下鄉交通費用等基本所需都不能解決,更談不上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技術推廣。
3、農業技術推廣渠道過于單一。
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式還僅限于技術推廣人員的“一張嘴,兩條腿”的狀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沒有系統的培訓,知識不能及時更新,推廣的只是比較陳舊的知識,服務三農工作的方式落后,接觸新項目的機會少,即使引入了新項目,也不能開展?;鶎訖C構配套設施不完善,已有設備功能老化,有運行障礙,更是缺乏多媒體等新傳媒設備。開展集中培訓也僅限于老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傳授自己的工作經驗,沒有知識的更新。農業技術推廣渠道比較傳統、單一,加之沒有農業科技示范場和試驗示范基地,無法開展農業新科技項目。
4、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開始,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管理權限的歸屬不斷變更,開始時,機構的人事權、財、物權等都歸鄉鎮政府管理,到時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又變為由鄉鎮政府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共同管理,基層機構的人員和辦公場所也在管理權限的頻繁變換中嚴重流失,儀器、設備等也有所丟失或者損壞,使得原本不夠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站更無法好好地開展工作?;鶎愚r業技術推廣站的管理權限無論歸誰,都被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單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獨立的財權,經費由主管部分統一核算,資產隨意支配。同時,地方財政本身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形同虛設,新技術推廣、科技宣傳等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基本職能不能有效開展,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1]。
5、綜合試驗基地建設相對滯后。
據了解,一些農業技術推廣站爭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建設了自己的綜合實驗基地,并適時的引入農業技術推廣新項目,基本取得了較好的推廣成效。農民通過試驗基地的成功,也積極開展新項目,這樣就使得新科技、新品種、新肥料得到良好傳播,對農業技術推廣也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但是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經費投入不足,基本工作都難以展開,對于綜合實驗基地的建設更談不上。目前大部分農業技術推廣站都沒有自己的綜合實驗基地,而在推廣過程中,農民不知道新科技、新品種、新肥料的成效到底如何,而且又沒有經費補助,所以農民也不愿意冒險在自家的責任田中開展新項目做實驗,這使得推廣工作成了一紙空談。
二、南屏鎮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對策。
1、優化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隊伍素質。
農業技術推廣必須依靠高素質的人才,沒有高素質人才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即使其硬件條件再好,也不能實際展開工作。所以農業技術推廣站的首要工作就是吸收、培訓一批高素質的人才,打造一支素質高、技術過硬的專業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人才隊伍基本建設好后,投入到實際工作,也要定期的通過繼續培訓和考核的形式,保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能夠隨時學習新知識,知識內容能夠及時更新。學習的.主要方式可以是在崗人員的繼續教育,以確保知識不老化、不陳舊;還可以在實際工作中挑選出色的人才,給予其高校深造的機會,或者去省外學習調研機會;農業技術推廣站還可以聘請知名農業專家來給農民現場講解農業新科技的有關知識。目前農村留守的多為老人和兒童,其文化水平有限,新知識接受能力也有限,所以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可以下鄉到農村,直接參與并指導一系列的農業活動,為農民講授新技術、新知識,為農民帶來更直接的服務。
2、拓寬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來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推廣法》的規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所必需的推廣經費統一由國家財政支出,所以政府部門要加大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投資力度,增加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一方面是增加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事業費,保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正常發放,以及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運轉所需費用。另一方面是對項目推廣費用的投入要增加力度,因為它是真正的農業技術推廣需要項目經費,而且要做到??顚S茫荒軐㈨椖拷涃M用于其它開支,比如日常運轉費用以及獎金發放等。同時,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大力展開合作,發展多渠道、多元化融資渠道,建立較為完善的融資體制,可以通過農業實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吸引私人或企業投資,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共同壯大農業技術推廣的隊伍,將技術推廣和市場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
3、豐富農業技術推廣的渠道和形式。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敢于創新,將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肥料等與農業企業單位相聯合,建立新型科研推廣體制,建設農業試驗基地,自產自用高產、優質的農產品,快速將農業科研成果轉變為生產力,用于農業生產實踐中,促進農業技術大力推廣。結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可以征得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發展更多地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可以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相關力量共同參與,為農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提供遠程服務,解決農民無處找專家的問題。同時,開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包村聯戶活動,即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責任人,專門負責農業技術推廣活動?,F代化科技發展迅速,在農村的發展情況也是很好的,所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可以通過綜合短信平臺等媒介,將最新的知識,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發送給農民,以保證農民了解最新農業動態,跟得上現代農業發展[2]。
4、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的基層管理制度。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人員上應采取農業技術專業人員聘任制度,他們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為農業技術推廣帶來專業力量;已有人員也可以競爭上崗,對促進員工業務學習和實際工作能力有所幫助。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需加強制度的管理,保證每項工作的開展都能有制度可循,并且根據每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工作分工,明確每個人的崗位職責。還可以將業務與報酬掛鉤,激勵員工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必須建立健全綜合考評制度,不但要考核每個人的工作情況,上級管理部門還應該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定期考評,以保證機構的社會服務能力[3]。
5、加強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建設。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綜合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農業技術推廣以建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為重點,開始農業科技新技術、新品種以及新肥料的示范推廣,才能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給農民。農民通過親眼所見,才會在自家責任田運用農業科技新技術、新品種以及新肥料,促使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更有效的服務于三農。所以加強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是農業技術推廣的根本所在,它采用生態農業的種植方式,在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注重環境的保護,是標準的農業生產方式,它遵循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努力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三、結語。
基于南屏鎮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農業推廣部門要在保證其自身職能完善的情況下,吸收、培養高素質人才,結合南屏鎮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需求,引進開展適合的科研新項目,更好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為南屏鎮的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使農業技術推廣為農民在增產增收方面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參考文獻。
[1]高啟杰,姚云浩,馬力.多元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合作的動力機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九
內容提要:社會風險管理是在發展背景下提出的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思維。為應對改革、轉型、開放對我國社會保障體制提出的挑戰,作者提出了構建我國風險管理的三項對策,即構建我國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弱勢群體臨時保護機制和社會風險應急基金以及構建社會風險控制預警系統。
伴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社會風險將日趨嚴峻、傳統社會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面臨諸多挑戰,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創新制度框架,以適應新形勢變化的客觀需要。
一、社會風險管理策略框架及其重要決策意義。
社會風險管理(socialriskmanagement)是世界銀行為應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社會發展的嚴峻挑戰,于提出的社會保護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現有的社會保障政策思路,強調運用多種風險控制手段,多種社會風險防范與補償的制度安排,系統、綜合、動態地處置新形勢下各國面臨的日趨嚴峻的社會風險,實現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社會風險管理是在全面系統的社會風險分析基礎上,強調綜合運用各種風險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場、民間機構及個人的風險管理責任,強調通過系統的、動態調節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處置社會風險,實現經濟、社會的平衡和協調發展的新的策略框架。概而言之,社會風險管理的制度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決策價值。
其一,社會風險管理強調將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會政策領域,尤其強調系統思維、綜合控制和整體協調的管理哲學;強調運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社會風險的在險價值(var)測試、社會風險心理測試方法,并在社會風險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礎上,實現對社會風險的有效控制。在變化、動態的社會風險背景下,孤立、靜止、片面的思維和政策框架必然四處受阻,而系統、綜合、整體協調與動態調整的思維方式和制度框架將發揮愈來愈重要的決策及政策效應。應當說,社會風險管理正是適應變化復雜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遷而提出的創新理念。
其二,社會風險管理的制度框架強調綜合協調政府社會保障制度、市場保險機制、家庭及民間互助機構在處置社會風險與實現社會穩定上的重要作用。既注重強化并發揮社會保障這一政府主導的正式制度安排的支柱作用,又充分運用市場保險機制,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的經濟保障功能。同時,充分發揮各種傳統的非正規制度安排機制在社會穩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視家庭保障、民間互助援助在社會穩定上所起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和調動傳統文化心理、習俗的社會風險自控機制的潛在價值。惟有綜合發揮社會保護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處置社會風險并探索適合各國國情的社會保護機制。
其三,社會風險管理的政策框架強調綜合運用風險分析技術和方法,充分發揮風險控制工具、風險補償工具的重要作用并構建社會風險預警系統。與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旨在強化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相比,社會風險管理的內涵和外延無疑更為寬廣,它拓展了傳統社會保障制度性框架的作用,體現了一種新的社會風險控制理念和更為科學合理的政策思路及創新制度框架。社會風險管理體系自身的.綜合優勢,無疑為在新形勢下進行社會保護的制度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制度和管理框架,對有效化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日趨嚴峻的社會風險,實現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決策意義。
其四,社會風險管理策略框架是在極為復雜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提出的系統處置社會風險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思維。它強調運用復雜性科學的基本方法,探索社會風險管理的風險分析、風險控制、風險預警,風險補償系統及其各系統的有機組合、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政策取向,強調層次結構、功能結構的結合,靜態與動態的融合,定性與定量的結合,控制、預警與補償的結合,分析、決策與反饋機制的結合,尋求最佳的社會風險管理績效。
在我國社會風險日漸凸顯的背景下,強調實施社會風險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更為重要的決策價值和現實意義:(1)運用創新思維對我國加入wto之后的社會風險管理策略進行系統研究,有助于為測度我國入世后社會風險的復雜性,探索系統處置社會風險的方式,提供新的理論分析視角。(2)將為我國入世后有效處置日趨嚴峻的社會風險提供新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思路。(3)有助于我們運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復雜的經濟社會保障系統的新途徑。
二、加入wto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改革面臨的新風險和新挑戰。
其一,在轉型期,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在構建過程中自身存在復雜性和脆弱性,這能否應對和有效處置入世后日趨嚴峻的社會風險,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我國經濟轉型的復雜性及其社會保障改革進程的受阻,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正是在我國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企改革尚未到位的特定背景下,入世所引發的外部壓力,無疑會加劇國企下崗職工分流與再就業的壓力,對正在推進的下崗制度與失業保險并軌的改革,產生嚴重的資金短缺矛盾。同時,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尚未覆蓋到城鎮所有勞動者,即便加速擴展步伐,在短期內也較難積累wto壓力下所需的巨額社會保障基金,并對制度穩定運行帶來壓力。顯然,企業改革短期內難以走出困境,隨著失業和下崗人數的增加,一方面失業保險金需求在短期內會增大,而下崗分流的人提前退休形式則又會構成長期養老保險金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企業繳費機制受阻,將減少社會保障的資金供給來源。尤其在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隱性債務未能有效吸收的條件下,新增社會保險金的較大需求,亦會給制度運行帶來潛在壓力。在近幾年內,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供求矛盾將顯得格外突出,并可能大大超出人們目前的估計。
其二,入世后,收入差距拉大的風險難以避免,弱勢群體人數的增多,將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行格局產生嚴重壓力。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to的各項規則的實施,將程度不同地制約和影響各國的社會發展。富國越富、窮國越窮是經濟全球化演進中隱含的重要邏輯。在此意義上,入世可能會加劇我國業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短期內,我國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將會更為突出,部分農民貧困問題將對我國現行扶貧戰略帶來嚴峻挑戰。同時,加入wto將對我國現行社會救助制度帶來極為嚴重的挑戰。強化非常規的政策思路以緩解收人差距的繼續擴大,強化臨時性救助顯得格外重要。
其三,wto將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新舊模式。
的轉型帶來巨大的潛在壓力。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歷程表明,社會保障改革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社會保障的若干深層次矛盾正逐漸凸顯,如隱性債務的吸收與消化,三條保障線與失業保險制度的平穩過渡等對近期和長期的社會穩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入世后的全方位挑戰,無疑會使我國現行社會保障的諸多改革措施受阻。加入wto引發的新的社會風險,又對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并且會較大幅度地增大改革的成本。因而,加入wto對我國社會保障的近期與長期的嚴峻挑戰不應低估。
最后,除上述已引起決策部門的高度關注的各類顯性社會風險外,由于經濟保障、就業保障、企業單位保障逐漸缺位和社會保障改革滯后,長期積累的隱性社會風險及其嚴重性不應低估。這主要表現為下崗職工以及基本收入保障難以得到保障的社會群體長期的心理壓力及對收入差距懸殊等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心理壓抑。這形成不可低估的潛在社會風險,若不有效防范,加以引導或疏導,在特定背景下將可能釀成重大的社會問題。因而,基本經濟保障和心理疏導并重,乃是社會風險策略框架關注的一個重要政策層面。宣傳輿論機構的正確導向和政府部門及時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將有助于緩解長期積累的部分社會成員的心理壓力。當代風險社會理論認為,風險被定義為違背社會文化規范的行為與不幸事故。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尤其是收入與分配的過分懸殊及城鄉貧困人口的增加,無疑會使我國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潛在社會風險更趨嚴峻,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框架。因此,盡快實施社會風險管理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用創新思維構建我國社會風險管理體系。
如何應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面臨的嚴峻挑戰呢?筆者認為,應突破現有制度框架,用創新思維制定應對策略,構建我國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實施積極的、動態調整的社會風險管理策略。
首先,在對wto引發的社會風險進行充分估計和準確測度的基礎上,盡快構建我國的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應對wto的挑戰,固然需要完善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但必須從戰略高度上運用創新思維來構建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我國應對wto挑戰的社會風險補償新機制。即在強化現行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拓展社會保障空間,強調構建政府——社會保障機制,市場——商業保險機制,社會——家庭、社區、民間救助機制三位一體的、系統的、動態調整和迅速反饋的社會風險補償機制,研究相應的社會風險管理的政策思路,以應對經濟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后對我國近期內的社會穩定所形成的嚴峻挑戰。顯然,如果對現有社會風險缺乏充分的估計、沒有決策思路乃致發展模式的重大調整,現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間和保障力度可能會陷于未曾預料的困境。應強調發揮既有家庭保障、民間組織及個人防范與化解社會風險的作用,強調政府、企業、家庭、個人及社區組織的社會風險管理責任,對有效控制wto背景下的社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決策意義。
其次,強化社會救助,構建弱勢群體的臨時保護機制和社會風險應急基金。為緩解入世必然帶來的部分職工下崗的風險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應當盡快建立社會風險應急基金,構建中央——省市——縣的社會風險管理決策——控制——反饋系統,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應當切實重視構建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弱勢群體的社會保護機制,強化社會救濟基金的功能和構建社會風險應急基金?,F有社會救助體系無論從制度安排、基金投入,還是從保障范圍與力度上均遠不能夠滿足日益增大的對社會救助和最低保障的需求。應當盡快構建以社會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體的,包括住房、醫療、教育補貼、收入政策調整及扶貧戰略等在內的綜合性社會風險管理政策思路,對社會弱勢群體實施有效保障。顯然,如果沒有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風險應急基金的強有力支撐,目前正在推行的若干改革措施都可能落空,而且會形成弱勢群體的保障真空。因而,決策思路的盡快調整,將為我們有效控制加入wto近期內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贏得主動。
第三,盡快構建社會風險控制的預警系統。隨著wto各項規則的逐步到位和我國部分行業競爭劣勢的逐漸顯露,潛在社會風險將逐漸顯現。應當盡快根據我國國情,在對現有及未來幾年我國下崗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總體趨勢進行估計和預測,對現有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圍、保障力度、資金供求等進行分析預測的基礎上,建立我國社會風險控制的預警系統和預警指標體系。構建社會保障預警和應急基金,尤其需要強調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運用創新思維探索社會保障和社會風險管理決策思路,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十
就當前我國社會體育人才資源的開發現狀來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我國在進行社會體育人才資源時并沒有認識到個體和群體的特殊性,導致人才群體結構沒有得到有效的調整,影響了社會體育人才資源的整體效益。個體資源是整體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社會體育人才資源開發過程中,人們必須要求認識到人才結構調整的.問題,以此彰顯和發揮人力資源的群體價值及功能[2]。但是我國在開發過程中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影響了社會體育人才資源開發的結果;另一方面,社會體育人才資源開發的指導員結構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包括培訓課程的設置、培養方法的選擇以及質量和數量的控制等,當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十一
回顧自1978年至今30年間中國社會政策的演變和發展,我們可以欣喜地說,由于廣大社會政策研究者和實踐者的不懈努力,中國的社會政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許這一領域的成就不能與經濟成就相比,但它的變化無疑是歷史性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一種引致和諧的社會政策正在中國形成。筆者試圖從結構、主題、功能、品格和地位等方面,描繪它的主要特征。
社會政策的結構:從實踐性社會政策與。
學科性社會政策的失衡走向協調。
這里所說的結構,首先是指社會政策的構成。當我們要考察中國的社會政策并研究它的結構時,確定我們的視野范圍是首要的。正像中國自古以來并沒有“社會”一詞,但卻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復雜的社會,而且在很多時候還治理得很好一樣;中國作為學科的社會政策也起步較晚并且一度發展不順利,但是實踐性社會政策卻一直存在,并且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們都看到,例如,中國每年都能安排新增的1000多萬人就業,其規模相當于有些發達國家的總人口,而失業問題就是在那些擁有完善的就業政策的發達國家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中國每年都有1.5億人在流動就業,人口遷移規模既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又長期保持了基本穩定。諸如此類的.現象很多,從社會政策的角度講,很多問題是在學科性社會政策還沒有做出反應的情況下就基本獲得解決的。很多時候實踐性社會政策走在了學科性社會政策的前頭。我們且不忙評論這種現象,先要承認這個事實。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由迫切的現實問題直接引發的社會政策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尤其是那些主要依靠行政和財政手段的社會政策,例如計劃生育政策、環境保護政策、扶貧政策等。這種情況告訴我們,在回顧社會政策的發展過程時,我們的視野不能局限于學科性社會政策,應涵蓋實踐性社會政策與學科性社會政策兩個方面;另外,要特別重視實踐性社會政策與學科性社會政策二者的關系。
一個好的社會政策結構體系,應該是科學、公開、開放的體系。如何能夠形成這樣的結構體系呢?基礎就在于實踐性社會政策與學科性社會政策的均衡和結合。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政策的發展歷程,是實踐性社會政策與學科性社會政策從不均衡走向均衡、從分離走向結合的過程。由于社會結構的轉型和社會問題的凸顯,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社會政策出臺比較頻繁的時期,數量空前之多,范圍空前之廣。另外,在政府的重要文獻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社會政策的內容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這種情勢下,社會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大大增加。為了回應實踐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率先成立了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此后,社會政策教學與研究機構在世紀之交以“井噴式”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大學設立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系或專業就達211家,教學和研究人員3000多人,在校本科和研究生4萬人左右,分別超過已經恢復和重建30年的社會學學科的2倍以上。如果加上政府相關部門的社會政策研究機構,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社會政策研究和教學隊伍。
這支學科性社會政策專業隊伍雖然很年輕,但它的出現立即改變了中國社會政策的面貌:從政策的形成來說,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都設立了專家委員會等咨詢機構;重大政策出臺之前,一般會組織課題進行必要的論證和可行性研究,如對醫療體制的改革就有若干研究機構獨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以及開展政策執行情況的評估,如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評估和完善。
我們知道,社會政策的科學性與公開性、開放性直接相關。公開性、開放性不僅表現在非政府部門參與社會政策的形成過程,還表現在出現了一批民間的獨立法人研究機構、調查機構和網站,形成了可以影響政策形成的民意表達渠道和機制;不僅表現在中國社會政策重視參照、借鑒別國的經驗,而且更直接地表現在中國加入了許多重要的國際公約。比如,中國先后加入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中國在社會政策方面的這種開放態勢是史無前例的。
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政策發展的新階段,實踐性社會政策與學科性社會政策如何均衡、如何發展的問題是新階段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引致和諧的社會政策得以順利發展的前提。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十二
姓名:大學生年齡:21戶口所在:梅州民族:漢族身高:168cm體重:54kg求職意向人才類型:應屆畢業生應聘職位:證券/金融/投資,貿易,物流/倉儲求職類型:實習可到職日期:一個星期月薪要求:2500~4499元希望工作地區:廣州,深圳,佛山工作經歷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起止年月:-10~至今公司性質:其它所屬行業:貿易/進出口擔任職位:信息錄入員工作描述:主要的工作是錄入信息。在實習期間,我們需要去各個交易團辦公室收取錄入卡,錄入卡是填寫每天進出口的'交易量,然后根據卡里的信息錄入數據,并保存好。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與各個交易團的負責人溝通,溝通好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離職原因:實習到期啟航教育有限公司起止年月:-04~2014-05公司性質:其它所屬行業: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妝品)擔任職位:超市工作人員工作描述:在實習期間,我們需要去兩個部門實習,一是倉儲部,主要工作是把關出貨入貨,如何點貨,貨物入倉儲庫,還需要把數據填入系統中。二是采購部,主要工作是采購商品。離職原因:實習到期教育背景畢業院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最高學歷:大專獲得學位:畢業日期:2016-06專業一:國際經濟與貿易起始年月終止年月學校(機構)所學專業獲得證書證書編號語言能力外語:英語良好粵語水平:良好其它外語能力:國語水平:優秀工作能力及其他專長在大學期間,參加過全國pocib外貿技能大賽,并榮獲了全國個人三等獎,團體榮獲了團體特等獎,參加比賽之后,熟悉外貿跟單的程序等。在英語水平方面,通過了英語四級考試。計算機方面,通過了計算機一級考試。在專業方面,通過了,外貿跟單員考試。愛好:平時空閑會看看書,打打羽毛球等。
社會體育學論文題目篇十三
摘要】為了全面認識和發展新時期農村體育,本文針對農村體育發展中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在對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現狀進行描述基礎上,闡明體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論述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未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勢下體育的發展對策,以期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
1.發展農村體育的意義。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后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小康。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近56%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廣泛開展農村體育活動對于增強廣大農民體質、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豐富農村業余文化生活有著重要作用。為此,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新農村的建設不僅要解決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提升物質文明建設水平,同時也要在農村建立現代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對新農村建設和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農村體育發展現狀及其原因。
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差別,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有體現,體育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存在許多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因素,即農村體育在資金、基礎設施、體育人才、體育信息、組織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導致了農村體育開展不力,農民體質較差,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也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2.1農村體育人口偏低,青壯年流動頻繁,主體力量削弱。體育人口是一個反映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指標。我國農村人口參與體育的比率很低。而且農村人口中體育參與者在不同年齡段的比例均明顯低于城鎮人口,且隨年齡增長,差距不斷加大,呈下降趨勢。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農村2億的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大多數是青壯年勞動力,他們的身體素質要高于一般農村勞動力的平均水平,理應是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由于長年漂泊在外,根本沒有時間顧及農村體育,這無形中削弱了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從而導致農村的體育人口偏少。
2.2農民體質狀況較差。由于農村的經濟落后,農民的生活水平較差,醫療保健體系不完善,所以長期以來農民的體質狀況不如城鎮人口。農民的身體形態、素質、機能等大部分指標低于科技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工人等人群,部分地區的農民仍然是癌癥、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傳染病的高發人群。
2.3農村體育健身指導員匱乏。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一項系統工程。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組織、指導農民進行科學體育健身,傳授體育健身知識技能的骨干力量,是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不可缺少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農村,體育健身組織機構缺失、社會體育指導員匾乏的現象較為突出。遠遠滿足不了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
2.4農村體育資金的籌措渠道單一。經費困難是農村體育工作的共性,落后的體育意識阻礙了人們去進行體育鍛煉和體育消費。就全國平均水平來看,我國社會體育消費水平還很低。廣大農民還不具備從事社會體育的物質條件。體育消費能力的薄弱是體育籌資不足的主要內在因素。
2.5農村體育資源匱乏。體育資源是農村體育發展的物質載體,是農民進行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但是由于我們國家長期對農村體育的投入不足,使農村的體育資源嚴重匱乏。城市體育設施由國家撥款投資,而農村則由縣、鄉財政負責,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城鄉居民享有體育資源的不均衡。
2.6農村體育法制建設落后、體育普法宣傳力度不夠。我國現行體育法是在我國的國情和歷史基礎上發展和建立起來的,盡管我國體育法制建設在近幾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隨著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體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體育法制建設相對滯后已是不爭的事實。
2健全農民體質監測體系。健立健全國民體質檢測體系,可以為農民群眾參加體育鍛煉提供科學依據。各省、區、市體育行政部門要為農民進行免費體質測定。同時應組織義務開展健身指導和健康咨詢服務。
3.3加強農民工和流動人員的體育管理。各地政府應根據當地經濟條件以及教育、衛生等項事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把農民工體育的發展納人到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總體發展的規劃中,制定切合實際情況的農民工體育發展規劃。
3.4完善農村體育基礎設施。發展新農村體育事業應以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突口,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現有公共設施。另一方面,多方籌措資金。第一,加大政府體育資金投人向農村地區傾斜的力度。第二,以體育彩票公益金為引導,刺激農民體育消費。第三,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投人新體育文化建設。第四,鼓勵農民自籌資金發展新體育文化。
3.5加強農村體育指導員培訓。借鑒國外大眾體育指導員發展的經驗,立足中國國情,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建立和發展農村體育職業教育、成人體育教育體系,是有效地開展農村體育人力資源培訓的重要途徑。
3.6完善我國新時期農村體育法制建設。努力完善我國新農村體育法律法規體系。1995年我國《體育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體育法制建設進入了新階段,特別是體育立法,出現了空前的大好形勢。
參考文獻。
1.王建新.開展農村體育重要性的幾點認識.體育文化導刊,2003,8。
2.趙曉紅.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的發展對策.上海體院學報,2007,9。
3.我國農村體育公平研究.2008。
4.基于國內外比較分析的我國新農村體育發展研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