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經濟體制改革總的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圍繞區委、區政府"構筑生態型石化基地"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統籌經濟、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消除影響我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我區經濟在今后一段時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區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建立合理經濟布局和所有制結構,廣覆蓋、多層次、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體制保障。為此要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使區經濟體制改革在新時期、新階段取得新的突破。
1、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各項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體制改革的著眼點要兼顧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通過創新體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在搞好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影響現代化進程的"三農"問題,使城鄉協調發展。改革發展的各項舉措要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相適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以推進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為重點,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要繼續以"放心、放手、放開、放膽"的姿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抓緊清理有關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法規、規章和政策規定,依法取消對民營經濟的各種不平等待遇。研究制訂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打破壟斷、開放市場,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發展。加大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的力度,切實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積極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和以民引外,幫助其做大做強。引導民營企業創新體制,規范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方向發展。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進一步調整全區所有制結構。
3、以完善國資管理和營運體系為重點,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國資主管部門、國有資產授權經營主體及其控股、參股企業三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行政資分離、政企分開,明確權責關系。逐步創造條件對現有授權經營主體打破行業界限,進行資產重組。擴大其資本規模,提高營運效率。進一步完善綜合性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繼續完善國有股權代表的激勵機制,使其責、權、利得到統一。要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對未納入授權范圍的資產要進行委托管理。在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要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切實解決企業改制中的遺留問題。對已改制企業要通過國有股減持等形式實現國有資本的有序退出。對壟斷行業要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要繼續引導已改制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以文化衛生等系統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為重點,深化社會事業領域體制改革。一是繼續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在對事業單位按監督管理、社會公益和中介服務、生產經營進行分類定位的基礎上,確定不同的改革目標。對可面向市場的生產經營型、社會中介服務型,以及事業單位附屬的"三產"單位要加快轉企改制的步伐。同時進行產權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消除文化領域的準入限制,充分利用我市非公經濟發達的優勢,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文化,促進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要把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改造為多元投資的股份制企業。繼續整合現有文化資源,組建若干個文化產業集團,并以文化產業集團做大做強為契機,促進我市文化名城建設。三是繼續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和醫療保險救助體制改革。對市屬公立醫院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選擇1至2家市屬醫院作為試點,吸引民間資本,改為股份制營利性醫院。繼續搞好藥品集中招標工作,切實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要完善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體制,解決弱勢群體的治病難問題。全面實施市區退休人員門診醫療費社會統籌,盡快實施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同時,繼續搞好農村衛生院改革,探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農村衛生保健網絡。四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繼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實現辦學模式和投入體制的多元化,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同時,市屬校辦工廠的改革要有實質性的突破。
5、以完善產權交易規則為重點,構建現代產權制度。結合我市前一階段企業改制的實際,要圍繞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目標,進一步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規范產權交易和監管的辦法。從我市國有控股、參股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實際出發,要以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為指針,認真處理好國有股權轉讓、經營者持大股、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三者關系。既要堅持國有股權轉讓的公開性和競爭性原則,同時也要體現管理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基本要求,抓緊制定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規定和制度,并精心組織實施。要從進一步加大宣傳和規范政策入手,在提高持股職工風險意識,實施規范管理的同時,不斷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以有利于企業發展和尊重廣大持股職工的意愿為基礎,鼓勵職工所持股權依法向企業經營技術骨干集中或轉讓給外來投資者。
6、以吸引外資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進一步創新體制,深化外經貿管理體制和外經貿企業改革。充分利用外資向長江三角洲轉移的契機,實施大項目推進策略,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利用外資大項目的領導、協調、決策機制;實施重點區域策略,確立利用外資的重點國家和地區;實施開發區主戰場策略,發揮各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和科技園區的招商引資本的龍頭作用;實施領域多元化策略,從較早以工業為主的利用外資,向全方位、多領域利用外資轉變;實施以外引外策略,通過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外商投資企業服務機制,促進其增資擴股,同時,發揮外商投資企業的橋梁作用、示范效應和集聚效應,努力使外企成為招商主體。從而使我市利用外資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與此同時,繼續加大外貿和外經工作的力度,創造對外經貿工作的新局面,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的完善。
7、以建立服務型政府為重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第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推行電子政務為契機,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從審批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要進一步削減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和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創新審批方式,提高行政審批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減少行政性審批。對保留的審批事項,要建立結構合理、管理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從而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的關系,將政府管不了、管不好或者不應當管的事情,交給市場主體和中介組織去做。要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慣例和wto要求,制訂保護公平競爭的各項地方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要在政策上消除所有制歧視,鼓勵各類經濟主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并得到健康發展。
8、以投融資體制改革為重點,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要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競爭"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著重解決還具有濃重計劃色彩缺乏市場效率的城建等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融資體制。對國有單一投資的項目公司要進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要打破壟斷,開放市場,通過項目法人制度吸引社會資金直接進入基礎設施投資領域;鼓勵采用特許經營權、資產經營權、收費權有償轉讓等方式籌集資金,盤活存量資產吸引外部資金。對經營性、準經營性、非經營性基礎設施采取不同的投資方式,為社會資本提供可供選擇的介入領域。要改革現行的投資規模控制方式,建立投資分類管理體制,落實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要探索發展包括銀行、證券、信托、債券、基金、風險投資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大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力度,促進我市大都市建設步伐。建立擬上市企業資源的發掘和培育機制,充分利用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籌融資功能,鼓勵和推進我市各類優質企業到境內外上市。加快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增強其持續融資能力。要發揮市工商信托公司的作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在境內外發行債券籌集資金。根據國家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積極探索和爭取設立杭州證券投資基金。建立和引進科技風險投資機構,開辟風險投資資金渠道,積極吸引民間投資和利用外資,建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選擇基礎產業和優勢企業,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要加大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機構的改革力度。要以接軌上海、參與長江三角洲合作交流為契機,改革我市的金融體制,提升金融機構的服務功能。想方設法從上海引進外資銀行機構來杭設辦事處、內資銀行業務總部或地區總部遷杭,爭取金融機構來杭發展。鼓勵杭州地方金融機構"走出去",到外地設立窗口。市商業銀行要不斷優化股權結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吸引社會資金參股,條件成熟時也可引進外資參股,并爭取上市。不斷推進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在條件成熟時組建農村商業銀行。要穩步推進產權交易,提升我市產權交易中心的功能,完善交易方式,拓展經營領域,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區域性的產權交易機構。積極探索非上市股份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交易,為改制企業股權流動和我市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提供平臺。建立健全產權交易市場的監管體系,保證產權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
9、以提升要素市場功能為重點,規范和完善市場體系。 一是重點培育發展各類要素市場。對現有的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技術市場、地產市場等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加以規范和發展。要打破壟斷,逐步改變要素市場依附于相關主管部門的現象,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要不斷提升市場的功能,增強市場的輻射力,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市經濟發展。隨著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逐步深化,尤其要大力發展職業經理人市場。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經營者的產生方式。除繼續完善對現有企業經營者的錄用、評價、考核、激勵辦法外,要通過建立職業經理人市場為各類企業選人用人提供服務。二是重組現有商品專業市場。要推動現有商品批發市場的布局調整和資產重組,促進一批有發展前景的市場上規模、上檔次,并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推動市場交易主體向公司企業轉變,推進競買制、拍賣制和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方式,有型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擴大市場的輻射范圍和交易規模。三是規范發展行業協會等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市場中介組織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中重要的經濟主體,對經濟的發展、市場秩序的規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加入wto的宏觀背景下,亟需發展和健全包括行業協會在內的各類市場中介組織。我市要在調查研究摸清現有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制訂有關指導意見和促進政策。在此基礎上,按照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的原則,積極推進行業協會等各類市場中介組織改制轉型,強化其自律機制。要規范政府監管行為,做到管而有度、放而有序,努力營造有利于市場中介組織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四是繼續發展現代流通業態,穩步推進電子商務、連鎖超市和和現代物流配送。
10、抓好就業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積極探索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具體途徑和辦法。在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的基礎上,要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其他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積極探索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新途徑、新辦法。通過完善職工持股制度,保證職工包括經營者以按股分紅的途徑增強對企業的凝聚力,獲得應有的激勵。在高新技術企業試行技術入股辦法,把技術專利和科技成果作價折股由科技發明者和貢獻者持有。探索管理要素作價入股的方法、方式,體現經營者管理要素在企業效益中的重要作用。
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同時,提倡建立各類商業保險在內的補充社會保險,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編織牢固的"安全網"。要做好職工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廣泛開展就業培訓,繼續推行政府出資金購買就業崗位的舉措,開辟非正規組織就業,通過政府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解決職工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關注和解決社會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積極探索農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構筑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網絡。同時,要研究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失土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1
1、統籌城鎮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城市化進程。一是消除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體系,引導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鎮有序集聚。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保護進入城鎮的農民的利益,免除農民對產權流失的擔心。要通過勞動力、資金、土地、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的建設,以政策調控和市場服務來促進經濟要素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逐步實現經濟要素從城鄉分割到市場調節與有序配置,促進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和產業升級。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路子,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要不斷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走體制創新促經濟發展的路子,在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影響現代化進程的"三農"問題。二是大力培育發展中心鎮。推進中心鎮行政管理、財政體制、投融資體制和戶籍制度等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體制創新,促進中心鎮發展。同時,要處理好中心鎮建設、鄉鎮企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通過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以釋放出更多的富余勞動力,同時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建設農村專業市場等,促進鄉鎮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形成
一、
二、三產業互動、互促的運行格局,并以此形成中心鎮的產業依托,加快中心鎮的發展。三是解決"城中村"問題,提升城市品位。隨著城市擴容和撤村建居工作的深入,亟需解決城中村問題。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從建設大都市的高度,著眼于城鄉管理體制的變革,采取綜合配套的措施,逐步解決城中村這一影響城市化進程的現實問題。通過戶籍、土地權屬、管理體制的轉變,使城中村融入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