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是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進行了初步的認識,但是,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本節課正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認識分數的意義,重點在于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探究意義,掌握規律,完善分數知識體系。這一課作為躍進與宿小、五里拐與永小兩組城鄉共同體學校攜手開展的“骨干教師引領 鄉鎮同課異構”數學教研活動的內容,首先在宿州路小學進行了一天的試上和磨課,并且得到了市教研室已退休教研員童瑩瑩老師嚴格細致地指導和把關,原先的教學設計以及在試上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詬病:
1、關于單位“1”的建立過于生硬,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引得過多,問得太碎,學生畢竟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知識基礎,應該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對于“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一個整體”這些概念學生都已知道,教師只要點到即可,不必過多解釋,而且要始終結合操作活動順其自然地引出來,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的“建構主義”理念,概念的建立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因此,我的這套做法還是停留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步步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想要的結果,機械而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創新空間,因此,被童老師指斥為“拼湊概念”。
3、教學環節沒有落實到學生,教學效率不高。這主要是不能關注學生,不面向全體學生,比如在讓學生操作時,教師沒有及時參與到學生中,了解學生的操作情況,便于課堂上調控教學策略,以至于學生的展示缺乏代表性和示范性。對于分數的意義也沒能讓更多的學生交流發言,教學環節的落實就缺乏深度和廣度,淺嘗輒止,浮光掠影。另外在非重點問題上耽誤過多時間,沒能注意到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4、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教師不能重復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針對這些問題,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對部分環節的設計也作了適當調整,主要是在體會和領悟專家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更新教學理念,整合并滲透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這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也是一次思想的轉變和觀念的洗禮,其間有沖擊和碰撞,有挫折和痛苦,更有提升和收獲。通過反思和磨礪,我對這節課進行了重新定位,重點把握好以下兩點:
1、在活動中探究,這是個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同時也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操作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2、在參與中構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與核心之所在。分數的意
義應該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學生有了操作活動,有了對具體分數的`認識,更有了單位“1”的概念,那么對于分數的意義則完全可以讓學生總結歸納,只要說得有理,說得恰當,不必糾纏于標準的定義。
在后來的教研活動中,我重新上了這節課,可謂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比試上的效果明顯好了許多,也得到了聽課老師及專家的好評,正在于我貫徹了以上兩點設計理念。這節課從試上、磨課到再度教學,我經歷一次難得的磨練過程,當然一節課不足以讓自己成熟,但卻能在自己專業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跡。教師的專業成長正是建立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基礎上,讓我們且行且思且收獲。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并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占幾分之幾;聯系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么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并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教學,讓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后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三、本節課我主要想探索三個問題:
1、作為數學本身應該關注什么?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比如:圓的認識、面積與面積單位、體積與體積單位、小數的認識等我以前都嘗試過,很多時候,過于關注了數學的定義,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就本節課而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大力氣去幫助學生理解“單位1”、“若干份”、“一份或幾份”等抽象名次,可是這些真的就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嗎?讓學生建立起分數的數感、引導他們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節課淡化定義、強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2、課堂的教學結構能否適應并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我沒有設計什么復習題,也沒有對知識的本身創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導學生思考“關于分數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我還想知道什么------書上又能告訴我們什么?-------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這樣促進學生主動回憶、交流、閱讀、思考,同時也感悟一點學習方法。試想,我們承認的學習是否在很多時候不自覺的也運用過此方法呢?至少我認為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薦給孩子們。
3、學生的學習能更具有創造性嗎?怎樣的學習才是更有效的?根據自己的思考與探索,我深信:只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再創造中學習,學生才會真正的理解知識,同時創造力也在不斷的得到培養。設計這節課時,我基本是把所謂的新知與鞏固融為一體的,想辦法讓學生在各種想象、交流、畫圖、猜測、操作中去體驗并創造分數的意義,新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內化到孩子們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孩子們的學習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創造性。
四、本節課的遺憾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于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在時間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緊后松;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板書不夠規范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希望各位老師誠懇的提出您對本節課的建議與意見,以促進我能更快的成長,也同時讓我們一起打開數學“概念教學”的新“天窗”。
對于我執教的《分數的意義》這一節課,主要從自我評價、反思問題、課堂重建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自我評價:
1、反思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動手操作探究活動,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并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教學任務基本完成,達到了教學目標。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實際教學按原計劃進行,只導入這個環節,我臨時調整為猜成語。
2、反思教法情況
我應用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折疊、來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評價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3、反思學法指導情況
在本節課中,一是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上指導的不到位;其次是合作學習規范上指導的不夠,特別是沒有鼓勵4號學生大聲匯報,導致影響了學生們的傾聽效果,課堂冷淡;三是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效率有待于提高。
二、反思問題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于平均、松散。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如單位“1”的理解。教師還是心有余悸地重復強調,占用較多時間。總覺得數學要有定性總結。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三、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于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2)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于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的主要任務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進行平均分的操作和交流過程,讓學生理解“一個整體”的含義并能進行簡單的應用。
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一個整體的含義?教學中的分一分、試一試、涂一涂、填一填為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了樂趣,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課前我做的課件也很好地輔助了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應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教學時我出示一些圖片,引導學生認識“一個整體”,使學生理解 “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然后學生也說出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用“1”描述的事物。
本節課的教學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育應“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但在新課開始時,我只重視了“一個物體”與“很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忽略了學生以前對分數的認識。距離上次學習分數,已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對舊知已經模糊,對新課的學習造成了障礙,致使教學進行艱難,學生也很茫然,沒有真正理解“一個整體”
的幾分之幾的真正含義。如果在課前進行對以前所學分數的復習,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相信教學效果會好。
還有在學生做題時,沒有全面地巡視,只注重誰做對了,沒有幫做錯的同學找到錯誤的根源,因此也就沒有針對出現的錯誤進行講解、糾正,這也是影響本課教學效果的一個原因。
由于在進行前兩個練習時占用了比較長的時間,所以課堂上省略了一個習題的練習,還有最后的一個“邊說邊做”的游戲,也沒有時間去做了,覺得挺遺憾的。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單位“1”理解是認識分數的關鍵,為以后學習分數的除法、真分數和假分數以及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及解決問題等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中我做到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并能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1、重視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所以課堂一開始,我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先出示月餅圖,觀察: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再出示正方形圖,觀察:把這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幾分之幾?這樣的3份呢?接著出示線段圖提問: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1份是這條線段的幾分之幾?這樣的2份、3份呢?引導學生回憶: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通過觀察思考,我發現學生對于過去學習的分數知識掌握還是比較扎實的,這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分數是在生活中產生的,所以我精心制作直觀形象的課件,運用直觀圖式,引導學生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展現了分數的意義,引導學生歸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就發揮形象思維和生活體驗對于抽象思維的支持作用。
3、將觀察、比較、思考的教學活動貫穿始終。
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一步一步地從具體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通過不斷地思考、觀察、比較活動,使學生理解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課堂上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需要改進:
1、個別環節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課堂上如果增加一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這樣的環節更好,學生的學習分數的興趣會被充分激發出來,同時知識也能活學活用。
2、在描述分數意義時,有些學生能領會,但是語言表達欠規范完整,在匯報時我有些操之過急,缺乏耐心地引導。
在追尋分數意義的過程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充分調動自己的經驗,使學生處于一種向智慧挑戰的狀態,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并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
教法的成功之處是,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存在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我對留給學生動手、動腦、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把握的不夠合理。
在本節課中,我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于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3)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4)、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獲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為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系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征。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
本節課的任務是認識單位“1”和理解分數的意義,由于之前學生對分數有過一定的接觸,用一節課來解決這些問題并沒有太大的難度,因此我大膽采用了嘗試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我提倡合作學習,具體采用小組交流、對組學習、大組討論等形式,其核心問題注重是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通過為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而體現的合作形式。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是:把一塊紅色橡皮泥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人分得橡皮泥的
4
1
,取其中3份是4
3
,學生回答的很快、很活躍。把4塊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橡皮泥的幾分之幾?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了,老師立刻說:“下面小組4人討論一下”,學生快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不一會答案就出來了。把4塊黑色橡皮泥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橡皮泥的4
1
,取兩份是2/4,3份的4
3
,4份的4/4。我抓住這一困惑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相探究,很快解決了問題,針對性、實效性很強,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要求:要有明確的任務和問題,而且要有一定難度,問題應有一定挑戰性,處理好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保證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小組研討要具有民主性、超越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實施引進競爭機制及激勵性評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本課完成后效果較好。1、轉變了教育觀念。
嘗試教學法的“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理念另我耳目一新。原來數學課堂也可以這么上。讓學生先進行練習思維碰壁,然后在方法上教師以適當的點撥,達到畫龍點睛,毛塞頓開的效果。整節課孩子都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自己學習,自己探究,自己當老師給同學們講解。這都是以往的課堂教學達不到的教學效果。這也達到了數學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會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學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形成良好的基礎與能力。
2、課堂教學變化明顯
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教學后,我對嘗試教學的方法在頭腦中有了一個全新的表象,在聽了濟南名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之后,對于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上有了更清新的思路。明確了高年級的孩子如何進行嘗試教學法的實施。我們班的孩子幾本全是農村的孩子,平時上課不積極回答問題,即使回答問題,語言表達也很欠缺,怎么能讓他們去試著講課呢?我先從教他們合作學習開始。先把前后桌四人分為一小組,指定出組長,分配任務時盡量細一點,每個人都有任務。鍛煉他們自己說。匯報時引導他們能大聲地把他們的意見說清楚就可以了。實行獎勵機制,達到老師要求的及時獎勵小紅花。定期根據小紅花的數量發獎狀。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的班級孩子有了很大的進步。簡單點的內容他們可以講給同學們聽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潛意識中發生著變化。
我覺得嘗試教學法使學生在課堂上忙碌起來了,學習的主動性變強了。相信長此以往必將收獲碩果。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分數的意義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端,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學過的分數初步知識及及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點撥引導,以圖、數結合,排列整齊的板書,創設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會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要依據,采取啟發引導自主探索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學生已有分數的初步知識,在教學把單個物體看作單位“1”時教師要少講,而采取學生自己邊分學具邊說出相應的分數的形式啟發學生自己去創造學習,而教學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是教學內容是新知識,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攻克這一難點。首先以生活經驗為突破口,讓學生分4支粉筆,理解分數的意義,以此為認識起點進行大量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包括:分6個學具說分數,分5個桃子說分數,分8個泥人說分數。
學生學習數學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過這一節課和以后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在這一節課中分數的意義內涵較豐富,且比較抽象,這就要通過練習鞏固和發展學生的智能。首先將整節課設計成實踐操作性的練習形式,既使學習新知也是讓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平均分一種物品后總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得出的分數。鞏固新知的練習,圍繞重點內容既有基本題、變式題,又有綜合題和發展題,題型新穎而靈活,不僅能提高學生練習興趣,促使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而且能在練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多向思考的能力。
學習活動化就是師生共同參與創造性活動,以促進學習;在課堂上設計需要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并用正確的方式指導學生合作。
過程交往化就是通過對話進行教學,通過課程發展學習者的語言,提高學習者的素質。我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進行教學對話,尊重學生與教師不同的交談互動方式,盡多提供各種機會促進生生、師生交流;確保這種交談學生比教師有更多的發言機會。
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我認為一節有效的數學課,應該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動(觀察、操作、實驗、書寫等),平等的交流(讓學生在平等中參與各種形式的交流,充分表達學習過程中的感想,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生成知識、方法和智慧),還要有精當的練習(內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維價值要高),在這些過程中學生還要有積極的參與熱情和良好的情感體驗。我就是尋著這樣的目標努力構建和諧生態的理想課堂的。在這節課中我主要通過六個方面入手組織學生學習分數:
情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教學活動的平臺,有利于激起興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經驗、形成思路策略,引發自主活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情境,第二種是問題矛盾情境或知識順應情境。課堂上我通過調查數據和實際測量的方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入分數。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平均分一個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觀察中說出分數喚醒原有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創新作準備。
由于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小學生的思維是直觀多于形象。采用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借助直觀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師通過有效的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本節課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把多個物體看作單位“1”,通過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數,這是對原有分數的拓展和擴充,這時就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探索與創造活動,在我組織的操作活動中體現了活動、主動、開放的有機融合:分4支粉筆師生共同完成為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方法和經驗,后來的活動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這樣讓學生圍繞重點開展自主性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新課標強調學生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操作活動有助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通過溝通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和閱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課堂上,我非常重視學生將操作活動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操作的結果,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樣探究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出現了矛盾的沖突、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火花,教師也獲得了意外的收獲。
閱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我還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是課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之中,這節課我是把它安排在學生探索活動之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用經典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在操作中的體驗,深化。
知識和技能依然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要讓學生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來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課堂上我很注重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我整合教材內容,優選練習題,采用不同形式練習學生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促進積極的情感)。
常見的數學游戲往往是用于調節課堂氣氛,我認為好的數學游戲還應溶知識性、思維性和創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設計了個游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本節課是教學百分數的第一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說出百分比數的意義,會讀寫百分數,并且會區別百分數和分數區別。
上完這一節課,我覺得學生對這一節內容掌握得還是比較扎實的,絕大部分學生對百分數的讀法、寫法和意義都理解的比較透徹,完成后面的練習也很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知識都是學生自己經歷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讓學生充分收集有關百分數的資料,所以孩子們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能具體談談每個百分數包含的具體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并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解決,學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目標,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沒有讓學生做好充足的準備,還是覺得很遺憾。雖然也讓學生結助幻燈片,結合現實生活談了百分數的意義,還是覺得學生沒能親自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存在的。還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2、本節課還有兩個知識點我沒有講到。
第一個是百分數的分數的單位,在學生會讀寫百分數之后,我也應該把這個內容順勢讓學生理解,我沒有做到。
第二是沒有讓學生明白為何要學習百分數?它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備課的不精細,考慮的不全面,造成本節課很不完美,只有利用自習課在進行補救了。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分數的意義》教學已幾個課時了,學生有了三、四年級對小數的認識和對分數的簡認識后,一開始覺得還入門較快,對于分數的意義理解還算好,特別是對于“平均分”的重要性理解還不錯。
記得教學上一屆學生時,我發給學生一些固定的學習材料,如長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圓片、線段、幾個蘋果組成的集合圖,讓學生任意選擇材料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學生似乎學得還順。這一次,我沒有給出學習材料模型,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只是提醒同學們可以畫一畫、涂一涂、折一折,也可以就地取材,看看身邊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上的,自己想辦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沒想到,學生的創造力真強,有用一個蘋果分的,也有用一張長(正)方形紙折的.(或涂的),有用四本書(四枝筆)來分的,還有不少同學不是用一個物體,而是畫了幾個小人或幾個果子或幾個三角形來表示的。在學生生成的作品中,我找到了知識的原型,從而讓學生更自由地理解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或許多物體。
但在鞏固環節,進行畫笑臉比賽時卻出了點小意外,沒有上一屆教學時效果好,主要是一個姓喻的學生沒聽要求,違規了,導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事情經過是: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畫有12個圓的集合圖,讓學生畫笑臉,誰先畫完這12個就馬上舉手,其他同學全部停下,而姓喻的同學只畫了一個就舉手,弄得我宣布停止。結果沒有一個同學畫完了的。在后面填空環節,沒有一個同學得出:我畫了12個笑臉,是這個整體的十二分之十二,即十二分之十二等于一。最后比賽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八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并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伊始,在輕松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么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后,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于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松后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匯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煉,提高。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鉆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九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本課的教學重在充分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新舊知識相互融合,對分數的意義形成系統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突出了新舊知識間的連貫與生長點,以問題為導向,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不斷內化分數的意義。
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同樣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數學知識是理性的,但也飽含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對于分數的產生,教科書分散在課前和課末呈現,為了讓學生能大概了解分數產生的演變過程,在現實問題中講述分數的產生,配于課件動態演示,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學生粗略地知道知識的來源,潤物細無聲地傳播著數學知識與科學探索的啟蒙教育。
學生已掌握用一個物體表示,要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表示,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表示出1/4,讓學生自由地創造。這樣的情境創設,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是教師的暗示與啟發,而是學生自我發現和創造的過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學生依賴于自己的動手實踐和實例,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如果只靠練習加以強化,勢必影響著后續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后,以問題激發思考,在“比較幾個,為什么單位”1“不一樣,都可以用表示?”中,從具體實例抽象出單位“1”,使思考問題擺脫具體實物的依賴,明白了一個分數關鍵看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在“同樣是一份,為什么表示的個數不同?”中,體會了單位“1”的數量多少影響著每一份的大小。這樣的問題解決,為學生深入理解分數意義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
知識只有在具體應用中,才顯示學習的價值。課末除了完成書上的部分練習外,增加了兩道思維訓練題,猜數游戲迎合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在思考、辯論中,既掌握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在看圖說話中,既鞏固新知又滲透著不同單位“1”的相互轉化思想。
整堂課教學,學生借助直觀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不斷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斷建構知識。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十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并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著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占幾分之幾,聯系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么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并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后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于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匯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十一
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了能緩解降低難度,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為基礎,營造和諧課堂,活化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節的教學活動。課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分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創設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分數在生活中的體現,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充滿生活的氣息。教學時舉出大量實例或圖形,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認知、感知分數的意義。
在本課教學中,有意識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的感觀,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后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
3.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節課我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
其次,整個教學中我感到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深入教材,促進有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加強學生說的能力和說的過程的訓練,學生才能對知識由整體認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2.巧用生成資源,促進有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理解單位“1”的含義上多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會較好的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這就是說如果巧妙的運用課堂中有效的生成資源,教師的指導主體作用發揮恰當,再通過師生的互動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會再次強化學生對單位“1”的正確認知,這樣就能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
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仍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合理情景,巧妙設計問題進行引導,把重點、難點運用合理的方法有效處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十二
1、關于單位“1”的建立過于生硬,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引得過多,問得太碎,學生畢竟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知識基礎,應該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對于“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一個整體”這些概念學生都已知道,教師只要點到即可,不必過多解釋,而且要始終結合操作活動順其自然地引出來,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2、對于分數意義的揭示也比較牽強附會,我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操作手中學具,表示出一些分數,然后展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分數,在此基礎上揭示單位“1”的概念。之后,卻拋開這些具體事物表示的分數,另外寫幾個分數,讓學生在沒有具體形象依托的情況說個別分數的意義,這樣就直接拔高到了一個抽象的層次,緊接著分別抽象分子、分母的意義,最后完成整個分數意義的構建,這樣做看似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但是卻違背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建構主義”理念,概念的建立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因此,我的這套做法還是停留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步步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想要的結果,機械而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創新空間,因此,被童老師指斥為“拼湊概念”。
3、教學環節沒有落實到學生,教學效率不高。這主要是不能關注學生,不面向全體學生,比如在讓學生操作時,教師沒有及時參與到學生中,了解學生的操作情況,便于課堂上調控教學策略,以至于學生的展示缺乏代表性和示范性。對于分數的意義也沒能讓更多的學生交流發言,教學環節的落實就缺乏深度和廣度,淺嘗輒止,浮光掠影。另外在非重點問題上耽誤過多時間,沒能注意到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4、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教師不能重復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1、在活動中探究,這是個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同時也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操作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2、在參與中構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與核心之所在。分數的意。
義應該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學生有了操作活動,有了對具體分數的認識,更有了單位“1”的概念,那么對于分數的意義則完全可以讓學生總結歸納,只要說得有理,說得恰當,不必糾纏于標準的定義。
在后來的教研活動中,我重新上了這節課,可謂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比試上的效果明顯好了許多,也得到了聽課老師及專家的好評,正在于我貫徹了以上兩點設計理念。這節課從試上、磨課到再度教學,我經歷一次難得的磨練過程,當然一節課不足以讓自己成熟,但卻能在自己專業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跡。教師的專業成長正是建立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基礎上,讓我們且行且思且收獲。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十三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化,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忙學生理解把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分數。難點是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根據本班實際,我設計了情境導入,動手實踐,收獲交流等教學環節,就本節課教學的得與失,有以下體會。
一、情境教學,喚起活力。
上課一開始,我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匯報學生上網收集“分數的產生”的有關資料,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在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的時,我又讓學生根據本班的學生人數為素材,說分數,又激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熱情,當教師問到前一排的5名學生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時,一名學生說是555,而有一名學生十分肯定的說:“是111。”這個答案讓師生十分驚訝。這說明有些孩子的思維已能將具體形象的事物從抽象到“升華”。對于這樣的答案教師給予肯定,很多學生也表示認同,道理雖說不清,但直覺告訴我們答案準確無誤,為以后學習約分埋下渴望的種子。
二、動手實踐,感悟分數。
三、不應忽視“話外之音”。
教學中學生出現問題,教師“導”的過急,應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解決。
例如:學生在匯報分數“14、13”時,師問:占誰的14、13?學生看幻燈回答:“占盤子的14”,“占青蛙的13”。教師急于讓學生明白把誰平均分,告訴學生:“是占這堆正方體的14”,“占這堆青蛙的13。”再如,學生演示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2份得到分數后,又想平均分成三份,發現其中的1份不夠,師立刻提示學生在這份中再添上1個小正方體,就到達把9個小正方體平均分的目的,從而得到分數。這些環節,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我解決,多聽聽學生的“話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摒棄自我著力完善的語言細節,相信孩子們的潛能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