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一
學生對完成這個實驗基本沒什么問題,主要還是在數據處理和圖像的繪制上。
1、對位移單位沒有換算;。
2、平均速度計算基本沒什么問題,表一能夠順利完成;。
在計算瞬時速度時用一段時間的平均速度代替某點的瞬時速度,為了使計算出的平均速度更接近于該點瞬時速度,求某點的瞬時速度等于相鄰兩點的平均速度。單純的計算,在練習中玩成的很好,但在添表二時又出現了問題:
4、根據表二繪制v-t圖像時,大部分學生能夠完成;。
5、結合整個實驗報告的數據處理,表一中平均速度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完成表二瞬時速度(某點的瞬時速度等于相鄰兩點的平均速度),然后繪制v-t圖像。
6、誤差分析時學生都能說出自己做實驗室造成的誤差。
學生做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后,做相應練習時就很順手,基本完成了實驗要求。本周學生做了高中的第一個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量速度。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實驗課,習慣了大學的實驗課方式,不太了解高中生的實驗要求,以致于講解的時候沒有到位。通過之后的學生反饋情況,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
對于我自己的教學,從如下幾方面反思:
1、教學有點填鴨式。在講一些理論知識的時候,大都是我一個人在講,沒有引導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比如講到時間間隔和頻率的關系,就一句話帶過說時間間隔是頻率的倒數,如果提出頻率的變化如何影響時間變化的問題思考會更好。
2、知識點沒有完全覆蓋到。對于前面兩個班級,我沒有提出實驗點和測量點的概念,雖然有讓學生了解間隔了幾個點的時間計算方法,但是沒有讓學生實際去操作。
3、沒有很詳細的說明實驗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比如打出來的點很淡等等。
對于學生的情況,做如下分析:
1、由于初中沒有接觸太多的實驗,對做實驗要注意的事項非常的陌生。也由于是第一次實驗,所以顯得非常的興奮,比如在未經允許下亂擺弄實驗儀器。
2、缺乏對實驗的科學態度。學生雖然喜歡做實驗,事實上卻不重視實驗,實驗課對他們來說就是玩的一節課,因此在實驗過程當中,沒有科學的按照實驗操作去進行,導致最后紙帶上的點都是密密麻麻的無法區分獨立的點。
3、對實驗結果處理不認真。有些學生打完紙帶就覺得完事了,實驗冊上的表格都是隨便填寫。在測量位移的時候也沒有注意估讀,有效數字等等。
總結:我覺得首先要加強自身的科學素養,其次要琢磨透高中實驗應該要達到的要求,最后要培養學生對實驗的科學態度。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二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力的利與弊。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難點: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教具、學具:木板、物理小車、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道路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討論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二)新課教學。
1.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或相對運動時,產生一個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叫摩擦力。
提問: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見: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觸面所受的壓力(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圖甲圖乙圖丙。
2.圖甲和圖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有關,并且,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圖甲和圖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的利與弊。
弊的方面:例如,機器部件間的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2)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5.減小摩擦的方法:
注意:滾動摩擦遠遠小于滑動摩擦。
(三)小結。
(四)練習。
(五)作業。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三
知識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有引力定律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簡單問題。
2、使學生能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天體問題及衛星問題。
3、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并用所學知識解釋(我國近幾年在航天事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如: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風云一號、風云二號、神州一號、二號、三號等).
能力目標。
通過圖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方法,滲透科學發現與科學實驗的方法論教育。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過程,使學生了解卡文迪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如何攻克難關、戰勝困難的。
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過程設計:本節是關于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主要通過例題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
二、教學過程:
(一)講解例題。
解:關于同步衛星的知識請學生回答:
1、同步衛星的周期是24h;。
2、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相等;
3、同步衛星必須在赤道上空;(追問學生為什么?)。
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決此題時應讓學生充分討論和充分理解,讓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衛星繞地球的軌道。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學生在解決此題后,教師提出問題:
1、萬有引力恒量是誰首先測量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補充說明:卡文迪許是最富有的學者,最有學問的富翁,并對卡文迪許加以較詳細的介紹。
亨利·卡文迪許是英國杰出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的一生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許這位科學家在生活中不是一個出色者,但在科學研究中不愧為一顆閃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許生于法國尼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英國公爵的后裔,因為他的母親喜歡法國的氣候,才搬到法國居住。當卡文迪許兩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由于早年喪母,他形成一種過于孤獨而羞怯的習性。
2、萬有引力恒量是用什么方法測量的?
教師可用展示扭秤實驗的圖片并詳細解釋有關物理問題。(教學建議中有資料)。
需要注意兩個地方:
(1)兩個1千克的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決的?
(2)力很小讀數如何解決的?
3、測量的萬有引力恒量的數值和單位?
4、在現實生活中,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我們無法觀察到呢?為什么?請學生討論并舉例說明。
探究活動。
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動。同時在完成題目1的基礎上分組自行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1、萬有引力常量測量的歷史過程。
2、根據觀察和查閱資料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四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系。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于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重心與穩度。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并通過復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并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系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復習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復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于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只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五
從知識角度:通過對初中內容的學習,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拉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其產生的原因,不能確定彈力的方向;從思維發展特點角度: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還不太成熟,思維的敏捷度還不夠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維上;從能力角度: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分析、類比、概括、組織語言表達物理定義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六
物理知識包括運動學【勻變速直線,曲線運動】,相互作用力,牛頓運動定律,萬有引力,機械能,電場,磁場,分子,動量守恒定律,近代物理學史。
一定要掌握各個知識點概念。
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維,做好適當的記錄。
課上認真聽講,要做到明白教師講課的重點,聽課也要有節奏,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積極思維。
做好適當的記錄是指記下關鍵的地方、自己有疑問的地方、典型的例子及解答的關鍵。一般內容用本子記錄,對一些概念的補充說明可以直接記在書本上。
必須全面記錄好筆記。
筆記上要把所有知識全面記錄下來,課堂上記錄重點,課下加以補充。由于高中物理需要補充的知識太多,把筆記記錄在課本上的做法非常不可取,一個原因是需要記錄知識太多而課本空白區域面積太小,再一個原因是如果記錄在課本上會導致課本亂七八糟,既影響記憶效果,又影響心情。
一定要學會分析總結錯誤并把自己所犯錯誤放大。
平時對每一次的練習、考試中的任何錯誤都不能輕易放過。平時千萬不要積累錯誤,高中物理知識太多,每天學習任務繁重,今天積累幾個明天積累幾個,到最后就會積重難返!另外一定要學會分析錯誤原因、學會歸納、歸類、舉一反三、一題多解、多題歸一!
做好及時的復習。
上完課的當天,必須做好當天的復習。復習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書和筆記,而最好是采取回憶式的復習:先把書、筆記合起來回憶上課時老師講的內容,例如: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等(也可邊想邊在草稿本上寫一寫)盡量想得完整些。
然后打開書和筆記本,對照一下還有哪些沒記清的,把它補起來,就使得當天上課內容鞏固下來了,同時也就檢查了當天課堂聽課的效果如何,也為改進聽課方法及提高聽課效果提出必要的改進措施。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七
1、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
2、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通過作圖法確定合力是本章的難點;。
教法建議。
關于共點力的概念講解時需要強調不僅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的力是共點力,力的作用線相交于一點的也叫共點力.注意平行力于共點力的區分(關于平行請參考擴展資料中的“平行與分解”),教師講解示例中要避開這例問題.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矢量的運算方法,在講解中需要從學生能夠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現象和規律出發,理解合力的概念,從實驗現象總結出規律,由于矢量的運算法則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內容,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對于初上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大的飛躍,因此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規范性,但是不必操之過急,通過一定數量的題目強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認識.
由于與分解的基礎首先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識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單個力的分析過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做好規范演示.
三、關于作圖法求解幾個共點力合力的教法建議。
1、在講解用作圖法求解共點力合力時,可以在復習力的圖示法基礎上,讓學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時掌握矢量的計算法則.
2、注意圖示畫法的規范性,在本節可以配合學生自主實驗進行教學.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學內容:1、30m快速跑2、立定跳遠。
教學任務:
1、進一步學習各式起跑動作,提高學生的反應力和快速奔跑的能力。
2、通過立定跳遠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
準備部分:
1、體育委員整隊、報告人數組織:四列橫隊。
2、師生問好要求: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
3、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4、宣布課的內容及要求(略)。
準備活動:
1、慢跑300m組織:兩列縱隊。
2、關節操(6節)要求:精神飽滿,有節奏。
基本部分:
一、30m快速跑。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擺動腿積極下壓,前腳掌著地。
教學教學教學難點:身體前傾的控制。
教學手段教學手段1、各種姿勢的起跑練習(反應力)2次/生。
2、2、30m快速跑2次/生。
3、&nb。
sp;3、蹲踞式起跑后加速跑1次/生。
組織:組織:四列縱隊。
要求:要求:擺臂有節奏,后蹬有力。
教法:教法:教師講解、示范、發令,學生練習。
二、立定跳遠。
動作要領:(略)。
教學重點:身體前傾的控制。
教學難點:上下肢的協調配合。
教學手段:男生6次/生。
女生5次/生。
組織:四列橫隊。
要求:蹬地有力,擺臂積極。
教法:教師指導、糾正,學生練習。
結束部分:
1、集合隊伍、放松運動、講評。
2、宣布下節課內容。
3、回收器材。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