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醉翁亭記原文篇一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全文。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謝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制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于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壑()琊()潺()釀()。
僧()輒()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僂()朝()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瑯琊也。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醉翁亭記原文篇二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理解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游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系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范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了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于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鑒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并采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注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醉翁亭記原文篇三
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致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序:
一、內引鋪墊。
板書并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今天,我們終于同“夢幻旅游公司”聯系好了,在公司導游先生和導游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游”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游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游并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復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后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是:0717——7801570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后由另外幾名導游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游”。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游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游公司”的導游為我們介紹了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游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歐陽修。
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致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原文篇四
2、學習本文由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
3、理解、評價作者“與同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2、體會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1、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歐陽修在同一次考試中發現并挖掘出“三蘇”的故事;。
3、歐陽修“六一居士”的來歷;。
4、歐陽修被貶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誦讀。
1、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并體會“也”在文章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2、學生自由誦讀;。
3、抽查部分學生朗讀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學生質疑,教師點拔。
3、重點詞語積累:
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樣子(蔚然、翼然、頹然)。
活用詞:山(沿著山路)、釀泉(用釀泉的水)。
重點詞:意、臨、開、絲竹、籌、傴僂提攜、芳、秀。
判斷句式:……者……也。
四、自由誦讀。
五、作業。
按要求背誦語句:
寫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眾賓客歡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按要求誦讀。
二、總結各層意思。
1、醉翁亭的環境、地理位置及名稱來歷。
2、山間早晚、四季景色不同樂亦無窮。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山間之四時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歡飲: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4、層層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關鍵句(把醉與樂聯系起來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也無窮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之從太守游而樂,卻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
3、完成板書:
山水之樂。
醉能同其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樂人之樂。
四、小結。
《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山水游記,但它不僅僅是記山記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許多感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五、作業。
1、積累寫景的名句。
2、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記”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課后小結】。
文章寫景中自然融入了個人的情感,但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難點,在小結時把該文與前兩篇記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寫作背景進行了對比,進而讓學生體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思想。
醉翁亭記原文篇五
如果說《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頁悲劇的話,那么,《莫高窟》則告訴我們:盡管中國古代文明曾屢遭不幸,但我們這個民族畢竟有著世界文明史上最偉大最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的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國古代文明至今仍然笑傲世界。
《莫高窟》全文四個部分。作者用充滿激情的、詩一般的語言盡情謳歌了偉大的敦煌藝術,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第一部分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開鑿時間,用散文化的語言概括地介紹了樂樽和尚在三危山對面筑窟造像,發誓使之成為圣地的宏愿,以及這個宏愿實施的過程。喻示了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中國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在歷代學者、藝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產生和形成了偉大的中國佛教藝術。
第二部分充滿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藝術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作者用藝術史家的眼光和詩人的語言在我們面前展現出莫高窟藝術傲視異邦、吐納百代的獨特魅力。
開頭用外國游客呼喊“莫高、莫高”和閉館時遲到的游客苦苦央求的情景渲染了莫高窟的魅力,接著用“呆了好幾天”、“沿著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對著這堵山坡傻想”來表達自己受到莫高窟藝術強烈震撼的情形。隨后,點出莫高窟藝術的偉大而獨特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由于這種歷史的層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轟傳。
作者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上述道理之后,接著用抒情的語言,簡潔而明快地勾勒了遺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動的壁畫,不僅僅是宗教藝術,而且是歷史的畫卷,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描繪了當時的現實社會,表達了人民的喜怒哀樂,也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和驕奢淫逸,同時顯示出我國古代彩塑匠師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創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寫作者的感受。開頭就說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尋莫高窟的底蘊”。作者指出,莫高窟有著層次豐富的景深,它呈現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接著,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滿哲理的詩化的語言來集中表達自己的感受,說明偉大的莫高窟藝術是“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風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舉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和甘肅省歌舞團創作的歌舞“飛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這個道理,同時又照應了前文所說的莫高窟藝術“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總結,在這一部分里,作者表達了自己意猶未盡、無以忘懷的感情。人離開了敦煌,離開了莫高窟,但心情卻無法平靜。到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進一步點出莫高窟藝術給自己帶來的強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聯翩,帶出在世界文學史上有影響的日本作家寫的《敦煌》,德國作家寫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并非文外之筆,而是作者對莫高窟藝術輾轉反側、難以忘情的表達,也是作者對莫高窟藝術在“飛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繼續吐納“富有現代精神”藝術的期望。
拓展:
逝去的輝煌——《陽關雪》導讀。
這是一篇充滿歷史滄桑感、民言辭自豪感和理性思辨的散文。
作者寫陽關,不是一般的探幽訪勝,不是單純的詠物抒懷,而是借助陽關這一歷史遺跡來折射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作出的貢獻,來追尋中國古代文人曾經經歷過的生命體驗。因此,作者筆下的陽關,已經超越了陽關本身的意義,從而進入了人生、社會和歷史等更加廣闊的領域之中。
我們可以把全文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層次:從開頭到第三自然段“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窨藏著什么法術呢?”
文章一開頭,便是一段議論,指出歷史上種種“怪異”但又建黨的現象:當為官的文人“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他們“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以至無數的人們會在童年時代使“自選搭建”這此詩文景象,到了成年以后,又會“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什么古代文人的生命體驗又會成為后代人們的生命體驗呢?作者的感慨到這里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給讀者的思考和耐人尋味的話題,巧妙地承轉出下文。
第二層次:從“今天,我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到第十一自然段“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作者說自己“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既是對上文“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的照應,又告訴讀者“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來追尋生命體驗的目的。作者接下去在讀者面前展現的是沙漠邊陲的一派荒涼、肅殺、空曠的景象。對莽莽沙漠和沙漠雪景描繪,既是寫實的,又是深化了的。從寫實的角度順理成章的帶出墳堆,由此展開了聯想:“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決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中的軍旗”,簡潔而形象地概括出一幕幕的歷史景象,而墳堆本身,又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從中呈現出社會性、人性,作者的歷史滄桑之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第十自然段用的是對比的手法,作者說“堆積如山的二十五史,寫在這個荒原上的篇頁還算是比較光彩的”,“在中原內地就不同了……晨鐘暮鼓的音響總是那樣的詭秘和乖戾”。
二十五史是歷代帝王修撰的所謂正史,作者這樣寫,既點出歷代王朝醉生夢死、荒淫奢侈的生活,又襯托了前方將士艱苦守衛邊疆的英雄氣概,突出了中華民族戍邊屯墾、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第三層次即余下的部分。這一部分是對陽關遺址的直接憑吊。作者用寒風、葦草、群山、白雪、烽火臺等物象描繪出陽關遠近的荒涼之后,筆鋒一轉,又回到王維的《渭城曲》,用這首千古絕唱帶出“唐人風范”,盡管行路艱難,但他們不會灑淚悲嘆,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可悲的是唐代前沒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因此,“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最后“陽關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民族的精神疆域”和上文“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都是散文筆法,實質上,作者在這里抨擊的是封建廣義的保守、腐朽,帖于封建制度的禁錮,輝煌的歷史只是陽光的一現,只能停滯在長久而黑暗的歷代帝王的宗譜中。這一層次交織著作者復雜的情感、欣慰和遺憾,透過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不時地流露出來,具有一唱三嘆的效果。
這篇散文激情洋溢,作者一路行吟,豐富敏銳的感受和對民族文化的熾熱感情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醉翁亭記原文篇六
1.朗讀背誦,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言虛詞“而”“也”的用法。
2.發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1.正確理解文意,反復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寫“樂”的筆法。
學生。
1.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有關歐陽修的資料,對作者有所了解,并準備向同學介紹,與同學交流。
2.利用工具書讀準、讀順課文;讀懂課文大意,記下疑難。
教師。
1.課文錄音;找好與文中描寫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風光圖片,準備投影或制作成課件。
2.制作幻燈片。
兩課時。
合作讀懂課文,熟練成誦;調動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現文章意境美。
導入課文。
大屏幕展示教學圖片“太守之樂”或醉翁亭自然風景畫面,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歐陽修。
學生介紹“我所知道的歐陽修”。
教師可補充介紹歐陽修為何號“六一居士”,調動學生興趣。
誦讀入境。
1.小組合作學習(幻燈出示學習要求)。
大聲自由誦讀,讀懂課文大意。
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結合語境理解詞義。
小組解決同學們預習中的疑問,記錄下共同的疑難。
2.班級學習交流。
提出小組的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3.自學效果檢查。
強調文言實詞和重點句的釋義落實。(幻燈顯示檢查內容)。
朗讀效果檢查。可指定一個小組朗讀,其余評價朗讀效果,教師加以點撥,指導朗讀。特別注意指導“也”“而”語氣,讀出它們的味道來。
“也”“而”朗讀指導、示范:
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a.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瑯琊也。”
b.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c.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
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句式,讀時節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放課文錄音帶,學生跟朗讀錄音揣摩體會練習朗讀。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
賞景入境。
《醉翁亭記》記山記水記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來,也醉了讀者。
以下由教師引導多角度多方位地賞析文章的寫景美。
1.教師用現代漢語抒情地朗讀改寫后的文中寫景句,學生將原文讀出來,強化對課文重點寫景句的記憶。
2.欣賞美景,進入佳境。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品味文字,調動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聲、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繪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說明,再現文中美景。(可按段落為單位分配任務到各小組)。
各小組代表投影展示圖畫,并聯系課文寫景文字對構思加以說明,全體學生對照課文朗讀。
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抓住文眼“樂”字,理解作者的“醉”與“樂”,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深層感受文章寫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懷美。
導入新課。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醉翁亭記》以它獨特綺麗的風光給了我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藝術畫面讓我們賞心悅目,這其中,浸潤著作者濃濃的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貫穿全文主線,表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樂”)。
引導學生回顧寫景畫面,根據課文內容,將寫景與作者“樂”的情感連綴起來。
山水樂。
四時樂。
樂游宴樂。
太守樂。
“一切景語皆情語”。課文的感情脈絡是一個“樂”字,它像一根彩線連綴起各幅畫面。
圍繞“樂”字,學生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文中寫出了誰“樂”?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2.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太守的山水之樂、宴酣之樂。
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3.文中怎樣寫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
4.你從滁州百姓之樂中間有沒有感受到太守之樂?如何理解太守的“樂其樂”?
滁人歡樂情形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老人孩子,百姓興高采烈出游,可見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能與民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書:與民同樂。
感受作者情懷美。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縱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被貶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心情郁悶,可是卻以寬厚仁愛之心“與民同樂”,他的志趣和情懷是美麗的,為后人所崇拜景仰。現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對聯寫道:“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見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誦讀,感受作者情懷。
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醉翁亭記原文篇七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蘇州吳中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仁宗時,曾率兵鎮守延安,抵御西夏,西夏不敢進犯,說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他做參知政事后。曾提出均田賦、修武備、減徭役、擇長官等十條建議,因受當時保守派的反對未被朝廷采用。慶歷四年(1044)被罷參知政事,離京出任鄧州、杭州、青州等地方長官。后在赴穎州途中病死。死后,贈兵部尚書,賜謚文正。后人評說:在中國文學家中,有“出可為將,入可為相”的資格能力的屈指可數,而范仲淹當之無愧。
岳陽樓,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開元四年(716),歷任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大臣的張說被貶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陽)。他在岳州西城門上修了一座城樓,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為岳陽樓。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又為之改觀。新樓增其舊制,樓壁上刻有《臨洞庭湖》(孟浩然)、《登岳陽樓》(杜甫)等詩句。滕認為“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為著。”于是滕請名家作《洞庭晚秋圖》,連同親擬《求記書》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沒辜負朋友之托,欣然動筆,寫下了此千古絕唱――《岳陽樓記》。
本文題目雖為“岳陽樓記”,但不是一般記敘性散文,而是一篇隨情化景的寫景抒情散文。因具有歷史文化含義,故有學者名之日歷史文化含義的散文。下面是從美學角度試對本文進行賞析。
一、景物的動態美。
洞庭湖古稱“云夢澤”。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澧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綺麗。今岳陽樓主樓旁邊“懷甫”、“三醉”、“仙梅”三座輔亭之――三醉亭,據說是為神仙呂洞賓在此樓飲酒三醉之韻事而建。還有唐傳奇《柳毅傳》中洞庭君、龍女等人物形象,屈原的“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柳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等詩句,無不給洞庭涂上了神奇而優美的色彩。而在趙宋王朝普遍患有“軟骨病”的時勢下。追求陽剛之氣、推崇雄健之風的歷史重任便自然落在范仲淹身上。范倡導對文風的改革:“國之文章,應于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因此,《岳陽樓記》描寫的景物是何等壯美。
二、語言的音樂美。
本文首段有一句:“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這里所指的“賦”是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節奏、韻律,兼具詩歌與散文的特點,在漢代特別盛行,以后或向駢文方向發展,或進一步散文化。假如你讀到張衡的《歸田賦》:“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鴿鷓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便會被這清新和美的`“體物的文字”所吸引。從《詩經》到曹操的樂府詩(四言體特好),再到北宋大眾化讀物《百家姓》、《千字文》,四言體韻文有其獨特的魅力。柳宗元在《乞巧文》中贊賦體語言為“駢四儷六。錦心繡口”。范仲淹在本文中運用賦體語言也不足為奇了。
請讀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其中有對偶,也有借代,可謂極有文采;與上文張衡《歸田賦》中韻律基本相同,讀之如聞古箏或琵琶之聲。悅耳動聽。從總體看,韻散結合,有松有緊,這就構成節奏感。總之,本文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讓人洗耳恭聽的音樂美。
三、結構的布局美。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應滕子京的囑托,為新修岳陽樓而寫記。其中一個“謫”字是關鍵,它貫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陽樓上遠眺所見的洞庭湖的壯觀景象,轉入登臨者的覽物情懷,以引起下文。岳陽樓地處交通要塞,“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設問,簡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開去,引出下面洋洋灑灑的文字,足見先生謀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寫遷客騷人之悲。是覽物之情而憂者;二寫遷客騷人之喜,是覽物之情而樂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寫,形象地描繪一個陰冷險惡的環境。如此的自然環境,我們不妨當作一種象征來看亦可。接著又用“至若”來銜接,描繪出洞庭湖與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動人畫面。這兩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寫眼前看到的景,后寫觸景而生的情;寫景部分,都是先寫白天,后寫晚上。與上文“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句互相照應。并深寓著中國古代“陰陽兩極”的哲學命題,形象地昭示了人類社會及人生道路陰暗與光明的矛盾發展歷程。這兩段不是作者對洞庭湖的客觀描述,更不是個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遷客騷人”設想出來的主觀感受,以此作為其“覽物之情”必有“異”的論據。正如二吳在《古文觀止》中所論:“上寫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說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狀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構成了雙重的對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發自己的正面見解和政治抱負,總收全文。體現宋代文人在藝術創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這段是全文重點。先生擲地有聲地中心論點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既是對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勵,也是他自己改革時政的決心和抱負,堪為全文警句和點睛之筆。“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結句,仍緊扣一個“謫”字,含蓄別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則交代作記的時間,讓本文定格在歷史長河的重要港灣之中。從“時間”起筆,到“時間”收筆,中間環環相扣,特別濃墨重彩鋪寫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對比;如此首尾統一、詳略分明的結構,猶如織出錦繡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四、情操的真誠美。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讓我們聆聽先生那先憂后樂的拳拳心語: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憂樂俱在天下。孟子不是說過:“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的憂樂觀便由此而生發出來。但注入了更為強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種濃厚的悲劇意識。《古文觀止》編者評論說:“以圣賢憂國憂民心地,發而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慶歷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此時此刻,也許先生的腦海里浮現出自己四十年前在淄州澧泉寺中攻苦食淡的艱難生活,那時的他不是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其志也”?也許他的腦海里浮現出在關中親眼目睹的病尸遍野的悲慘情景,那時的他不是慨然發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大丈夫當以利澤民生為務”?也許他的腦海里浮現出十年前他為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而大膽向仁宗進獻《百官圖》的場景,結果他被罷吏部員外郎。遷知饒州。那是他政治生涯中再次被貶離京了吧!
本文寫后的幾件事。足見先生言行一致。情操之真誠。一是他在晚年將全部積蓄購置義田,用以周濟民眾。二是在杭州任知州時,曾有人建議他在西湖旁造房以作日后頤養天年之用。他斷然拒絕說:“西湖乃天下之西湖。我豈能與民爭利,將寶地占為一家私有。我所擔憂的不是日后無立足之地,而是一日去職后如何去為人”。……先生的憂患意識真讓今人嘆服!
孔子云:“有德心有言”。林語堂則從“德行”高度論述文章第一要義是“誠”:“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見我真面目,此種文章始有性靈有骨氣。”看來范先生的文章當屬“有性靈有骨氣”之文。
在范仲淹誕辰102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為人”作風以及他倡導的文風吧!現引錄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詩句于此作結:“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醉翁亭記原文篇八
活動課。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致描寫。
3、寫作訓練。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一、內引鋪墊。
板書并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今天,我們終于同“夢幻旅游公司”聯系好了,在公司導游先生和導游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游”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游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游并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復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后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是:0717——7801570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后由另外幾名導游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游"。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游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游公司”的導游為我們介紹了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游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歐陽修。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致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原文篇九
二、?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色,并復習鞏固駢散結合的句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四、?加強背誦指導,力求課堂內能背誦部分段落。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一、?了解歐陽修的主要經歷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誦讀中初步體會“也”和“而”的語氣。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一、?明確寫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從“樂”和“醉”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二、?復習鞏固對“駢句”的理解。
三、?背誦課文,在背誦中進一步體會“也”和“而”的語氣。
第一課時授課提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投影醉1。
二、?引導參與。
(一)?結合課前作業?的評講,鞏固學生自學的成果。
1、?作者介紹,投影醉2(由學生講,教師補充)。
2、誦讀。
(2)?聽范讀。
3、?齊聲誦讀描寫醉翁亭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的句子。
(二)?問題探究,用課文中的句子作答,邊討論邊作結構圖投影醉4。
三、?就結構圖示作歸納小結,并投影醉5,展示強調教學目標?。
四、?布置第二課時作業?(投影醉6)?。